从文艺美学角度赏析红楼梦

合集下载

从文艺美学角度看《红楼梦》

从文艺美学角度看《红楼梦》

《红楼梦》里的中的文艺美学文艺美学,是研究文学艺术这种社会现象的特殊的审美性质和特殊的审美规律的科学。

在西方,美学大都包含在哲学的范围内,专门论述文艺的著作也很多。

如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文论家布西洛的《论诗艺》,18世纪德国莱辛的《拉奥孔》,19世纪俄国别林斯基的《文学的幻想》以及普列汉诺夫、卢卡契等人研究文艺问题,取得了相当的成就。

但尚未能建立起独立的文艺美学学科。

只有到了当代,随着文学艺术事业的迅猛发展以及对文学艺术越来越深入的研究,文艺美学才从美学中分离出来,形成一门蚀立的学科。

20世纪西方美学和诗学的发展,导致文艺美学研究的重心不断转移:从对创作心理的重视(直觉主义和精神分析方法)到对作品本体的关注(俄国形式主义、新批评结构主义方法)再到对作者本体的执着(接受美学、读者反映批评)。

现象学美学,阐降学美学、分析哲学美学也对文艺和美学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方法。

它同美学文艺学密切相关,但同时又有着本质的区别。

它有着自己特有的研究对象,由此也构成自己特有的理论体系。

这也是它得以独立存在的价值所在。

那为啥要从文艺美学的角度来赏析《红楼梦》呢?首先是红楼梦的悲剧美。

悲剧的美在于以美好事物的毁灭换来深思或者完成对某种事物的控诉,往往可以给人以启迪,净化心灵,提升认知水平,它让读者掩卷的心理经历由压抑、不满、悲痛到同情、释放、审美快感的曲线轨迹。

悲剧美是美学的主要范畴之一。

它是在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和悲剧性的艺术表现中对美的肯定,而且往往与崇高和壮美相联系,使人产生深沉而巨大的同情共感和心灵震撼,并以其深刻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激励和启示,引发人们深层次的审美感受。

悲剧的美是沉痛而伟大的。

中国人喜欢逃避,不习惯做哲学式的悲剧思考,热衷于大团圆式的结局。

而《红楼梦》则“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作者自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并在书的第五回便写出众女子的判词,将她们不幸的结局透露给读者,使得整本书中,无论什么场合都笼罩着一种宿命般的悲剧气息。

《红楼梦》的艺术魅力与价值分析

《红楼梦》的艺术魅力与价值分析

《红楼梦》的艺术魅力与价值分析引言《红楼梦》是一部由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长篇小说,被公认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人性描写而享誉世界,不仅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还对中国古代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对《红楼梦》的艺术魅力和价值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艺术魅力1. 独特的叙事结构与故事情节《红楼梦》以其独特的叙事结构而著称。

小说以贾宝玉的梦境为背景,通过回忆和描写,呈现出贾宝玉所在的贾府和其他人物的生活,展示了一个富有封建社会特点的家族生活图景。

小说故事情节错综复杂,充满悬念和戏剧性,使得读者沉浸其中,难以自拔。

2. 纯熟的艺术语言和描述技巧曹雪芹以其纯熟的艺术语言和细腻的描述技巧打动了读者。

他善于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对人物形象、环境场景和情感描写的细致刻画,使得小说情感更为饱满、形象更为生动。

读者在阅读时往往能够感受到作者的笔触,仿佛置身其中。

3. 深刻的人性描写与情感表达《红楼梦》以其深刻的人性描写而引起人们的共鸣。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而真实,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轨迹,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鲜活。

曹雪芹通过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深入剖析人性的复杂性,让读者对人类情感和人性的理解更为深入。

4. 隐喻与象征的运用《红楼梦》以其丰富的隐喻与象征而吸引了众多读者。

小说中的各种物象和景物常常具有隐喻和象征意义,通过对它们的描写和运用,增强了小说的艺术表现力和深度。

读者通过解读这些象征和隐喻,更好地理解了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

5. 揭示社会文化与价值观念作为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红楼梦》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文化与价值观念的方方面面。

小说通过描写贾府和其他人物的生活方式、思想观点和家族传统,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关系、婚姻制度、宗族文化等诸多方面。

读者通过阅读《红楼梦》,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价值观念。

艺术价值1. 文学成就与杰出性《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杰出代表之一,被誉为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红楼梦艺术评价

红楼梦艺术评价

红楼梦艺术评价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曹雪芹以其深刻的情感描写、卓越的艺术表现和复杂的人物关系深深地打动了读者,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

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一直备受推崇,被视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珍品之一。

首先,从艺术表现上评价《红楼梦》,我们不得不赞叹曹雪芹在情感描写上的高超技巧。

小说中描写了贾宝玉、林黛玉等主要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展现了他们的爱恨情仇、嬉笑怒骂,将人物情感描写得淋漓尽致,引起读者的共鸣。

其中,对黛玉和宝玉之间那种深沉的爱情,以及对家族命运的悲天悯人之情,都表现出了曹雪芹高度敏锐的感受力和精湛的表达能力。

其次,从结构和形式上评价,《红楼梦》在叙述方式和人物塑造上也表现出高超的艺术功力。

小说延续了中国传统叙事方式,采用了多元叙事视角和复杂的人物关系,将宏大的家族命运叙事与个人感情纠葛相结合,展现出了丰富的文学想象力和优美的文字表达。

曹雪芹将小说分为五十四回,并进行了精心编排,结构严谨,情节曲折,给人以耐人寻味之感。

再者,从文化内涵上评价,《红楼梦》融合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内涵,包括儒家的伦理观念、道家的哲学思想、佛家的超脱境界等,赋予了小说深刻丰富的意蕴。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和对话,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和情感,同时也蕴含了对社会风俗和人性的洞察和思考,使得《红楼梦》不仅仅是一部艺术作品,更是一部载入史册的文化经典。

最后,从影响和价值上评价,《红楼梦》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在国际文学舞台上展现了自己的独特魅力。

其影响之深远,传承之久远,成为中国传统文学的瑰宝,也是中外文学交流的桥梁。

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文化传承,都离不开《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的启示和影响,它已经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成为永恒的名著。

总而言之,《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以其深刻的情感描写、卓越的艺术表现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红楼梦》古典美学解读

《红楼梦》古典美学解读

《红楼梦》古典美学解读《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一部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之一。

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它对古典美学有着深远影响,展现了古人对美的独到见解和对艺术的追求。

本文将从古典美学的角度解读《红楼梦》。

首先,古典美学注重审美观念的源流。

《红楼梦》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审美追求和独特的观美方式。

作品中描写的贾府、王府等豪门世家,以及其中人物的言谈举止,都反映了古代文人的审美追求。

在小说中,贾府以及贾宝玉和林黛玉等角色都充满了古人对自然、人文、音乐等元素的赞美和推崇。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古代文化的传承,曹雪芹成功表达了古代文人士大夫对华丽、唯美、雅致的审美情趣。

其次,古典美学注重物我关系的建构。

《红楼梦》以宝黛之爱为主线,深刻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

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是一个关于情感的辐射与传承,他们之间的交流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更是一种自然与音乐相融合的美的交流。

小说通过这对恋人,寓意了古代文人通过自然、音乐等元素的交流与传承来塑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第三,古典美学注重抒写情感与境界升华。

《红楼梦》中情感的描写颇多,尤其是宝黛的悲欢离合,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宝玉对黛玉的深情厚意,到黛玉对宝玉的美好期许,小说展现了古代文人对情感的处理方式和境界的升华。

通过描写二人感情的转变和成长,读者对古代文化中关于情感处理和境界升华的理解也得到了丰富。

最后,古典美学注重审美规律的呈现。

《红楼梦》通过精妙的情节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古代文人对审美规律的深刻意识。

作品中的众多角色,无论是贾府的人物还是其他家族世家的人物,在言谈举止和行为方式上都体现了古代文人对审美规律的追求。

尤其是贾府的环境描写,如贾母的庭院、贾府的花园等,都充满了古代文人对美的追求和对规律的尊崇。

综上所述,《红楼梦》从多方面展现了古典美学的内涵。

通过古典美学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古代文学巨著,也能更深入地领略古代文人对美的独特见解和对艺术的追求。

从美学角度看《红楼梦》

从美学角度看《红楼梦》

从美学角度看《红楼梦》文学艺术作品的意蕴是要通过直接的美感来体会的,很难用逻辑的判断、命题来表达。

意象世界用逻辑的语言表达出来,就是把意象世界转变为一个逻辑的判断,它的意蕴就会改变,甚至完全的丧失。

有人问爱因斯坦觉得巴赫的作品怎么看,爱因斯坦回答说:“热爱它,静静的听它,同时闭上你的嘴巴。

”宋代朱熹也说:诗歌有内在的血脉,要反复地吟诵它,去体会它的血脉,它的意蕴,而少用外来的道理语言分析它。

但并不是对文学艺术作品就不能说了,文学批评,文学研究,文学评论,都是用逻辑判断和命题的形式对作品进行阐释,都力图把作品的意蕴说出来,如果说的好,对读者和作者都有帮助。

金圣叹评《水浒传》、《西厢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有人称赞他的评点“灵心妙舌,开后人无限眼界,无限文心。

”阐释是不可避免的,阐释的好对读者和作者是有帮助。

但是作阐释的时候,要记住两点:一、用逻辑判断和命题的形式说出来的东西,说得再好也只能是作品意蕴的一种近似的概括和描述,这种概括和描述跟作品意蕴本身是两回事;二、有一些伟大的文学艺术作品,如《红楼梦》,意蕴极其丰美,一种阐释往往只能照亮某一个侧面,而不可能穷尽全部的意蕴,因此,对这些作品的阐释就可以无限的继续下去,这就是伟大文学艺术作品阐释的无限可能性。

所以,西方有说不完的莎士比亚,中国有说不完的《红楼梦》,对《红楼梦》的阐释是可以无限继续下去的。

《红楼梦》的意蕴:《红楼梦》的意蕴可以分三个方面:一、《红楼梦》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真实地反映了清代前期的社会面貌和人情世态。

《红楼梦》中描写的贾府内部和外部的社会关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家族关系等,描绘各种各样的人物,极为真实,极为深刻,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个社会生活的广阔图景,这在中国小说史上是空前的。

中国以前的小说,有神物传说,如《西游记》;有英雄传奇,如《水浒传》;有历史演义,如《三国演义》。

到了《金瓶梅》,出现了转折,《金瓶梅》通过描写暴发户西门庆的日常生活,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红楼梦中的艺术美学与审美观

红楼梦中的艺术美学与审美观

红楼梦中的艺术美学与审美观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以其深刻的艺术美学与独特的审美观而备受赞誉。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红楼梦中的艺术美学与审美观进行分析,以揭示其独特之处。

首先,红楼梦以其精湛的艺术表现力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观。

在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展现了对于自然、人物形象和情感的独特审美追求。

例如,在描写自然景色时,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和意象隐喻,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自然之美的瑰丽和壮丽。

在描写人物形象时,作者注重塑造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通过对人物的细腻描绘和心理刻画,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人物的情感世界。

这种对于自然和人物形象的审美追求,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于“和谐”、“典雅”等审美价值的追求。

其次,红楼梦中的艺术美学体现了作者对于艺术形式和艺术手法的独特理解。

在红楼梦中,作者通过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和形式,如诗词、曲调、对话等,使得作品呈现出多样化的艺术形态。

例如,在描写情感时,作者运用了丰富多样的诗词形式,通过对诗词的运用,使得情感更加饱满和深入人心。

在描写人物对话时,作者注重对话的节奏和语言的美感,通过对话的形式和语言的运用,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活和立体。

这种对于艺术形式和艺术手法的运用,体现了作者对于艺术的独特理解和创造力。

此外,红楼梦中的艺术美学还体现了作者对于情感表达和审美体验的深刻思考。

在红楼梦中,作者通过对于情感的细腻描绘和情感的抒发,使得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情感的真实和深刻。

例如,在描写宝玉和黛玉之间的情感时,作者通过对于两个人物的情感变化和情感交流的描写,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两个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和情感的深沉。

在描写宴会和游园活动时,作者通过对于人物的情感体验和对于环境的描绘,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人物情感和环境之间的交融和共鸣。

这种对于情感表达和审美体验的深刻思考,使得红楼梦成为了一部具有强烈感染力和情感共鸣力的作品。

总之,红楼梦中的艺术美学与审美观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追求,展现了作者对于艺术形式和艺术手法的独特理解,以及对于情感表达和审美体验的深刻思考。

红楼梦中的艺术美学与审美观

红楼梦中的艺术美学与审美观

红楼梦中的艺术美学与审美观《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艺术画卷,蕴含着丰富而深邃的艺术美学和独特的审美观。

这部巨著不仅以其扣人心弦的情节、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吸引着读者,更在艺术表现的诸多方面展现出了非凡的魅力。

从人物塑造来看,《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且富有层次感,体现了一种真实而细腻的美学观念。

曹雪芹笔下的人物并非简单的刻板印象,而是充满了复杂性和多面性。

以贾宝玉为例,他既有着对封建礼教的叛逆精神,又有着对女性的尊重和关爱,同时还带着几分贵族子弟的慵懒和任性。

这种多维度的人物刻画,使得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仿佛就生活在我们身边。

王熙凤则是另一个典型,她精明能干、泼辣狠毒,但在面对家族的困境时,也展现出了无奈和疲惫。

这种真实而复杂的人物塑造,让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人性的善恶美丑,体会到生活的酸甜苦辣。

在环境描写方面,《红楼梦》更是展现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书中对贾府的描写细致入微,从宏伟的建筑到精致的摆设,从热闹的庭院到幽静的花园,无一不展现出贾府的富贵奢华。

然而,这种描写并非单纯的炫耀,而是通过环境的描绘来烘托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比如,林黛玉所居住的潇湘馆,清幽宁静,翠竹环绕,与她敏感细腻、孤高自许的性格相得益彰。

而薛宝钗的蘅芜苑,朴素淡雅,没有过多的装饰,也反映了她稳重端庄、藏拙守愚的特点。

环境与人物的相互映衬,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服饰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元素,在《红楼梦》中也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

书中对人物服饰的描写极其讲究,从材质、颜色到款式,都精心设计。

王熙凤出场时的“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通过她华丽的服饰展现出了她的权势和地位。

而贾宝玉的服饰则常常以鲜艳的颜色和精致的图案为主,体现了他作为贵族公子的身份和不拘一格的性格。

这些服饰的描写不仅增加了作品的视觉美感,更成为了人物性格和身份的象征。

饮食文化在《红楼梦》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展现了独特的审美情趣。

《红楼梦》中的美学思想与文学创作手法

《红楼梦》中的美学思想与文学创作手法

《红楼梦》中的美学思想与文学创作手法1. 引言1.1 概述《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也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以细腻精致的描写和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闻名于世。

除了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虚伪,更以其卓越的美学思想与文学创作手法成为经久不衰的艺术珍品。

本篇文章将着重探讨《红楼梦》中所展现出来的美学思想以及应用于文学创作中的手法。

通过对唯美主义、双写技巧和情感描写等方面进行深度剖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部伟大作品背后蕴含的艺术之美。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主要部分进行论述。

首先是引言部分,概述文章内容和结构,并明确目的。

接着,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将探讨《红楼梦》中体现出来的美学思想与文学创作手法,包括唯美主义、双写技巧和情感描写等方面。

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将重点讨论美学思想在人物形象刻画中的体现,如对比与矛盾营造、幽默与讽刺手法以及艺术表达效果的追求等。

接下来,在第四部分中,我们将探究文学创作手法对情节发展的影响,包括隐喻与象征手法的运用、时间叙事结构的变化与跳跃性描写技巧以及运用典故和寓言丰富作品内涵等内容。

最后,在第五部分中,本文将给出结论,并总结美学思想与文学创作手法在《红楼梦》中的重要性及贡献度,并展望它们对今后文学创作和美学研究的启示和意义。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红楼梦》这一经典之作所蕴含的美学思想与文学创作手法,并通过详细剖析,揭示其在人物形象刻画和情节发展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通过对这些方面进行分析和理解,不仅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红楼梦》这一伟大成就,还能为今后的文学创作和美学研究提供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2. 美学思想与文学创作手法在《红楼梦》中,美学思想与文学创作手法被充分体现,使得这部小说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本节将重点探讨其中的唯美主义、双写技巧和情感描写。

2.1 唯美主义唯美主义是《红楼梦》的核心美学思想之一。

小说通过描绘华贵的景物、精致的艺术品和细腻的情感,展示了作者对世俗生活中美好事物的追求和赞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文艺美学的角度对《红楼梦》的赏析
提要:文艺美学作为一个新兴的但蓬勃发展的学科,对于中国传统美的研究总结做出了很大贡献。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代之作,内容广博思想深刻,中国传统文化在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从文艺美学的角度赏析《红楼梦》,即能够利用这一学科的综合优势,又有利于对《红楼梦》的理解研究。

关键词:文艺美学红楼梦美艺术
文艺美学作为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产生的一个新兴学科,经过几十年年来的发展,已经获得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并成为被广泛认同的我国文艺学、艺术学和美学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方向和科学研究方向。

它同美学文艺学密切相关,但同时又有着本质的区别。

它有着自己特有的研究对象,由此也构成自己特有的理论体系。

这也是它得以独立存在的价值所在。

宗白华曾说,在西方,美学是大哲学家思想体系的一部分,属于哲学的内容,是哲学家的美学,但中国美学思想却是对艺术实践的总结,反过来影响艺术的发展。

而中国古代很少有向西方那样的哲学的抽象的美学。

我们常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我看来,没有哪个词比“博大精深”更能贴切地形容中国的文化了。

儒道释理各家学派交相辉映;文学作品创作形式多种多样,诗歌词曲,文章骈赋,章回小说,每一种又各自包括下一级的的分类;书法篆刻各个派别各个朝代都各具特色;不管是山水、花鸟还是人物的绘画都自成体系;另外还有雕塑造像,传统音乐、舞蹈,古曲戏曲,史官史学,武术棋艺,园林建筑,古玩器皿,衣冠服饰,美食名饮,法制民俗……真是道也道不尽。

西方那种抽象的局限于对美的本质的研究方法就无法满足对中国特有传统美的研究的需要。

文艺美学虽无法回答人类宏观的美学问题,也无法解决文学艺术审美创美以外的问题,但它专注于对文学艺术的创作与审美经验的研究,因此也就适应了上述需求。

这些跟《红楼梦》又有什么关系呢?因为上文所列举的一些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几乎都或深或浅的被它包罗,它是一部同样可以用“博大精深”来形容的奇书。

毛主席曾说:“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还有一部《红楼梦》。

”将这本书同中国的“大、博、多”相提并论,足可见它的广博。

因此,从文艺美学的角度去赏析它可以更好的挖掘研究它的美以及给读者的审美体验。

首先是它的悲剧美。

悲剧的美在于以美好事物的毁灭换来深思或者完成对某种事物的控诉,往往可以给人以启迪,净化心灵,提升认知水平,它让读者掩卷的心理经历由压抑、不满、悲痛到同情、释放、审美快感的曲线轨迹。

所以莎士比亚悲剧才会有如此大的感染力与震撼力。

悲剧的美是沉痛而伟大的。

中国人喜欢逃避,不习惯做哲学式的悲剧思考,热衷于大团圆式的结局。

而《红楼梦》则“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作者自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并在书的第五回便写出众女子的判词,将她们不幸的结局透露给读者,使得整本书中,无论什么场合都笼罩着一种宿命般的悲剧气息。

“除主人公不计外,凡此书中之人有与生活之欲相关系者,无不与苦痛相与终。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黛玉和宝玉知心相交,且都拥有着那个时代少见的叛逆思想,然而前者含恨而终,后者遁入空门;同样有着反抗精神的晴雯含冤香消玉殒;温顺贤良的尤二姐吞金而亡;敢爱敢恨的尤三姐自刎而逝;忠心的鸳鸯为不受大老爷的迫害上吊自尽;司琪潘又安双双自尽有情人难成眷属。

而薛宝钗、王熙凤、袭人等人则是甘心的自行将自己有价值的思想因素毁灭,沉浸于旧道德,醉心于权术不择手段捞取金钱或者死心塌地为奴为婢,她们甘心成为旧制度的维护者殉葬者。

更为可贵的是,这些悲剧冲突没有局限于善恶的伦理道德范围内,曹雪芹诚实地将悲剧的缘由指向了社会本身的矛盾、缺陷和荒谬。

书中人物的悲剧命运在那个黑暗的封建社会是无法避免的,这种深刻的历史必然性真实的揭露了那个残酷的现实世界。

其悲剧效果和对人的警醒启迪都是卓绝的。

《红楼梦》不像《水浒传》等书有着紧张曲折的情节,它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不过是一个贵族家庭的日常生活场景与家长里短的琐碎之事,然多少年来却令多少人唏嘘落泪,拍案叫
绝,很大一部分是被书中的“情”所打动。

作者编织了一张人情的大网,交织于整部书中。

说到人情,不得不谈的自然就是书中的爱情。

曹雪芹安排了多条爱情线索。

宝玉与黛玉的爱情,尤三姐与柳湘莲的爱情,秦钟与智能儿的爱情,司琪与表弟潘又安的爱情,还有小红与贾芸,龄官与贾蔷……而每一段爱情都有着传统爱情小说不同的闪光点。

宝玉厌恶文章经济,反对封建思想对人性的荼毒,称为一心期望考取功名的读书人为“禄蠹”,因此在众人眼中他是一个不爱读书不求上进的公子哥,多少人曾苦口婆心的劝过他,连一向与他玩得最好的“假小子”史湘云也未能免,唯独黛玉不曾。

黛玉从不因他不喜四书,爱厮混于闺中而认为他“没出息”,第八十二回中她曾暗想:“倘若父母在时,别处定了婚姻,怎能够似宝玉这般人才心地?”可见她是唯一能够理解宝玉的人,两人原是一样的心地,可谓举世皆浊二人渡清,举世皆醉而二人独醒,宝玉虽也爱慕宝钗的丰姿,但毕竟比不上与黛玉心灵契合之乐,因此两个灵魂自然越靠越紧。

宝玉更是不避人地称赞黛玉:“林妹妹说过这种混帐话不曾?要说这话,我也和她生分了!”这种由共同的志向思想为主导的爱情,其价值与深度远远超过了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

生性刚烈的尤三姐为像心上人证明自己的清白毅然自刎,秦钟与智能儿不畏世俗羁绊相恋,深宅大院规矩森严也无法阻止司琪与表弟爱情的萌发,贾芸与小红,贾蔷与龄官,在爱情面前抛开了主仆身份的束缚……这些爱情故事都闪烁着自由独立平等的美,激励着人们对真心的追求。

除了爱情,书中的友情描写同样可以触碰人们心中的弦。

宝玉与秦钟、蒋玉菡、柳湘莲的友情,不似薛蟠同贾蓉、金荣等的关系,表面热闹,实际上靠食色维持。

他们是真正的心灵相通志趣相投的。

所以秦钟死了宝玉才会痛哭不已,所以宝玉在因与戏子相交被父亲毒打后仍坚定地说就是为这些人死了也是值得的,所以“冷郎君”柳湘莲才会待宝玉亲近。

《红楼梦》让人在纯真的爱情友情中徜徉同时在对比中明白什么样的爱情友情才是美的。

语言是艺术的载体,离开语言,很多艺术的美就无法展现,而文学是完全通过语言塑造形象,传情达意的,可以说是最有代表性的语言艺术。

《红楼梦》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将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表现的淋漓尽致。

首先是形象性。

文学通过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自《红楼梦》问世以来,曹雪芹在书中对人物的塑造就一直备受称道。

书中人物有四百多,光是生动而著名的就不下百余。

除了各主要人物形象鲜明突出外,很多小人物同样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比如忠心耿耿但爱酗酒的焦大,一心想出头的小红,淫荡但尚有良心的灯姑娘。

对主要人物的刻画,曹雪芹往往在他每一次出场时都添上几笔,这样反复刻画渲染,表现人物的复杂性格,而对于小人物则通过几笔速写,勾勒出人物鲜明的轮廓。

如贾琏与鲍二家的通奸,叫两个小丫头把风,看到凤姐突然回来,一个吓得“回身就跑”,一个见躲不过,“越性跑过来笑道,我正要告诉奶奶去呢,可巧奶奶就来了”。

只这样一个简单的细节,就把两个丫头的不同性格生动地刻画出来。

不但每个人都有着区别于他人的性格特点,每个人自己的性格丰富复杂多面的。

以宝钗为例,她虽然一直严格按封建道德要求自己,举止端庄,理智圆滑,但有时少女的天性也会流露出来,比如她去探望被打的宝玉时无意间的真情流露和扑蝶时的天真孩子气。

另外作者也很擅长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

尤其是宝黛相爱却小心翼翼的不断试探、猜疑,微妙的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更加打动人。

还有作品的情感性与思想性。

任何作品都包含了作家的主观情感,都是为表达作者的思想服务的。

作为叙事类文学的小说,往往是将作者的情感与思想深深蕴藏在文学形象中,通过形象的描绘来表情达意。

曹雪芹从不单纯说教,他将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寄于人物的一言一行。

如贾宝玉新奇的论断:女孩子未出嫁时是无价珍珠,出家后褪去光泽成为死珠子,老了便成鱼眼睛。

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对扭曲人性的封建社会的控诉和自由平等的观念,避免了理念说教,给读者带来格外真实自然的审美享受。

当然,仅凭一篇文章还远远无法将《红楼梦》各角度各层面的美挖掘出来《红楼梦》,一部中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的作品,一幅由无数生活画面和日常细节构成的艺术画卷,每一
笔每一划都精深微妙,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又留下了多少美的空白供人遐想。

它需要并值得我们一次次的从不同角度去赏析、探索。

它是一本永远都读不完的书。

参考文献:王国维蔡元培《红楼梦评论: 插图本. 石头记索隐》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何永康《红楼美学》广陵书社2009
曾繁仁《文艺美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何林军《美学教程》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