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曲折发展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线索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
中 国 民 族 资 本 主 义 发 展 史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夹缝产生 甲午战争后:初步发展
民国初期(1912-1919): 进一步发展(短暂春天)
一战后:迅速萧条 抗战前夕(1927-36):短暂发展 抗战时期(1937-45):日益萎缩 抗战胜后(1945-49):陷入困境 建国后:重获新生,改造为公
获得新生
★梳理发展线索→找出发展态势→分析态势原因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历程
1.夹缝产生:(19世纪60、70年代) 2.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19世纪末) 3.短暂春天:(民国初年至一战期间、1912—1919) 4.较快发展:(国民政府前期1927—1936) 5.日益萎缩:(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6.陷入绝境:(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7.新的春天:(建国后1949—1956)
三.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短暂的春天(一战) (1912-1919) 1、原因:
2、表现:
3、特点:
时间短暂,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资本 主义就很快萎缩下去了。
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奠 定了阶级基础。
四.较快发展——国民政府成立后(1927-1936)
阅读思考三: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 态如何?表现有哪些?原因如何?
共同探究
辛亥革命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 哪些方面的影响?
1、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 障碍; 2、中华民国建立,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3、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 近代工业的热情;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时期可以被视为国家工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时期。
以下是关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的描述:
1. 崛起的工业经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始于欧洲的一系列工业革命。
这些革命催生了新的工厂和工业企业,为资本主义经济奠定了基础。
在这一时期,大量的新技术被应用于工业生产中,如蒸汽机、纺织机等,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2. 国家干预的出现:为了加快国家经济的发展,许多国家开始采取干预措施,以促进本国工业的发展。
这些措施包括关税保护、补贴、控制货币政策等。
国家干预的出现,使得本国工业能够更好地与国际市场竞争。
3. 资本主义扩张: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扩张也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欧洲列强的殖民地扩张和对外贸易的拓展,为本国工业提供了庞大的市场和廉价的原材料。
这使得许多国家能够依靠贸易和资源的开采来实现自身的经济发展。
4. 企业家的崛起: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离不开一批批富有创业精神的企业家。
这些企业家通过创新、扩大生产规模和改进管理方式等方式,推动了本国工业的发展。
5. 社会变革: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相伴随的是一系列的社会变革。
劳动力市场的变革、社会阶层的流动以及新的社会价值
观念的出现,都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同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面临不同的挑战和机遇。
然而,总的来说,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现代经济的基础,并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一、发展概述发展线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产生于两次鸦片战争后的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初步发展于甲午战争后;进一步发展于20世纪初;短暂繁荣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无暇东顾的间隙;日益萎缩于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新中国成立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在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多元化的格局中,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代表着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步方向,但由于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压迫和排挤,它始终没有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导形式。
兴衰背景:鸦片战争前,中国已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战后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洋务运动的刺激,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产生。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一度迅速发展。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陷入困境。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三大改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一部分。
深远影响: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政治上,它导致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思想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地冲击和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影响发展的不利因素:(1)先天不足:资金准备不足,缺乏原始积累;技术和人才准备不足,从手工劳动直接进入机器大生产,存在技术和人才上的空白;思想准备不足,中国传统的重农轻商、重义轻利等观念的消积影响。
(2)后天畸形:面临四大障碍──外国资本主义的破坏,封建主义的阻碍,自然经济的阻碍、官僚资本主义的压榨(3)缺乏正确的道路,安定的环境。
二、发展过程(一)产生阶段1、产生原因(条件):①鸦片战争前,中国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鸦片战争后,外国的工业品开始倾销到中国市场,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产生较晚,主要是在南京国民 政府建立后形成的(也包括 1860后晚清、民国时期建立 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企 业),代表是四大家族。抗日 战争时期膨胀,解放战争时期 达到顶峰,建国后被没收改造 为社会主国营经济。控制国家 经济命脉,是阻碍民族资本主 义发展和中国的进步的重要因 素。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三种形态:
济侵略
量进口物资。
三、进一步发展(短暂的春天):民国初年 (1912—1919年)
2、和新增资 ①发展不平衡:
本增加:
地区:主要在沿海;
纺织业(当时最大的新 行业:主要是轻工业,没有形成完
式工业):上海--天津、 整的工业体系。
青岛、武汉成为新的纺
织业中心;
②在经济上仍处于次要地位:
(2)官僚资本的形成,并逐步控制国家经济命脉。
官僚资本 (形成于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建国后被
改造没收改造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1)含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 济。垄断性资本和国家政权相结合,依附于外国资本主义, 与本国封建势力相勾结。
2)特点: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具有垄断性 与外国资本主义相结合,具有买办性 与本国封建势力相结合,具有封建性
六、新生及消亡:建国后(过渡时期)
2、三大改造时期(1953-56):消亡
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相矛盾。 政策:“和平赎买”(有代价的收归国有或集体所有,区别 于对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官僚资本的没收) 途径:走“国家资本主义”的道路(从统购包销、经销代销 等低级国家资本主形式到公私合营的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结果:被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式消 亡。
(业1发)展在的半主殖要因半素封。社会,民族资本主义无从发展,实业 救B.国政的局道动路荡是(革走命不和通战的争;不断):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 (使2民)族国工家业和的发民展族缺独乏立稳是定民的社族会工环业境健。康发展的前提。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原因
影响
萧条
四、短发 五、困境 新生 改造
一战结束到国民革命结束 1919——1927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到全面抗战 1927——1937 国民党统治后期 1937—1949 (抗战期间、解放战争期间) 新中国初期恢复发展经济 1949——1953 1953——1956
阶段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原因: ① 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② 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③ 洋务运动的诱导。 知识初探:为什么在东南沿海 (2)产生: 首先产生? 六七十 ①时间:19世纪 年代。 ②地区:在 东南沿海 地区。 区别识记: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3)代表: 洋务派民用企业、外国企业? 发昌机器厂 ①方举赞在上海创办 。 ②陈启沅在广东南海开设继昌隆缫丝厂 。 ③朱其昂在天津经营 贻来牟机器磨坊 。
●为民族工业兴起提供了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
概念区分
官办:洋务企业 官僚资本主义企业 民办: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近代:使用机器非手工 民族:中国的
近代民族工业
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
一、历程 二、特点 三、影响 四、认识
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
阶段 一、产生 二、初步 三、春天 时间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甲午战后 辛亥革命到一战结束 1895-1911 1912—1919
自然经济的解体
3、过程:明清时期,已有分解 鸦片战后,开始分解 二丫战后,进一步分解 逐步渐进分解 三大改造,彻底消失。
4、特点:
(1)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动力主要来自 倾销商品、掠夺 原料的冲击。 (2)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在国内发展 。资本主义入侵 较早的沿海、沿江交通、商业比较发达的地区解体的速度快一 些,边远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解体的速度较慢。 (3)中国自然经济解体不是商品经济 发展的结果,因此 在自然经济解体过程中一直没有建立起有序的商品经济体制。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6.(2012枣庄检测)如图反映的是鸦片战争后,从事对华 贸易的机构——洋行在各通商口岸设立的情况。对此 认识正确的是( )
①加速中国融入世界市场的进程 ②反映了列强商品 输出的要求 ③清政府企图加强对外贸的控制 ④便 利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7.(2013株洲一模)《台湾通史》认为:“1840年起至 1930年间,中国共开放77个城市作为通商口岸。大多数 通商口岸内皆设有租界。‘通商口岸教堂洋行货物商民 所在甚多,素由中国竭力保护’。”这在本质上表明 A.中国近代主动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B.通商口岸是中国半殖民地化缩影 C.中国通商口岸经济文化高度繁荣 D.通商口岸有力促进了中国近代化 8.(2012泉州模拟)王韬提出“官办不如商办”的口号, 痛斥洋务派垄断新式企业的行为,主张兴办一切企业都 必须“独任商民勿加官督二字,商之必可以办,官之必不 可以督”。上述材料表明王韬( ) A.反对兴办洋务派企业 B.主张自由创办民族企业 C.反对官民合资办企业 D.反对政府对企业进行监督
自然经济一直在中国封建社会经济中 处于主导地位。
明朝中后期至鸦战争前夕,中国出现了资 本主义萌芽,但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
1843—1844年,中英《南京条约》规定的五 处通商口岸相继开放,洋货涌入中国市场。 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厦口”。 洋纱、洋布、洋棉“其质即美,其价复廉”, 因此,“江浙之布不复畅销”“闵产之土布、 土棉……不能出口”。江苏松江、太仓一带原 是中国手工棉纺织中心,素有“衣被天下”的 盛名。鸦片战争以后,由于洋布畅销,“松太 布市消减大半”。东南沿海许多以纺织业为业 的乡村,已无棉可纺,无布可织。
10.(2012湖州期末)光绪七年(1881年),广东南海知县以“各省制 办机器,均系由官设局,奏明办理,平民不得私擅购置”以及机器缫 丝厂“男女混杂,易生瓜李之嫌”“夺人之生业”为由,查封各处 缫丝厂。这说明( ) A.民族企业存在着有伤社会风化现象 B.民族企业无力同传统行业竞争 C.封建势力严重束缚着民族工业的发展 D.民族企业与官办企业竞争加剧 11.(2013株洲一模)史学界曾有人对1872~1894年中国境内近代 工业作了比较详细的统计分析,并绘制出下列统计图表。我们由统 计表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产生后发展迅速 B.以四大家族为首的 官僚资本实力雄厚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在夹缝中艰难成长 D.自然经济已经退出了中国经济舞台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周学熙创建的北洋银元局
周 学 熙
周学熙创建的高等工业学堂
荣德生
荣宗敬
荣氏兄弟是江苏无锡人。早年经营钱庄,后在无锡、上海、 荣氏兄弟是江苏无锡人。早年经营钱庄,后在无锡、上海、汉 口等地开设茂新、福新面粉公司和振新、申新纺织公司等企业。 口等地开设茂新、福新面粉公司和振新、申新纺织公司等企业。至 民国11 11年 1922年 已拥有12家面粉厂和4家纱厂( 12家面粉厂和 民国11年(1922年)已拥有12家面粉厂和4家纱厂(后申新纱厂 增至9 ),有 面粉大王” 棉纱大王”之称, 增至9家),有“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之称,是中国最大的 民族资本家之一。 民族资本家之一。
清华大学学生抵制并烧毁日货
“实业救国” 实业救国” 实业救国 的口号与愿望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西方列强大都投入战争
张 謇
张謇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 张謇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 教育家。甲午战后, 教育家。甲午战后,他在张之洞的支 持下,开始了“实业救国”的实践。 持下,开始了“实业救国”的实践。 1895年在南通创办了第一个近代工 1895年在南通创办了第一个近代工 ——大生纱厂 大生纱厂, 厂——大生纱厂,后又在南通创办了 广生油厂、复新面粉厂、资生冶厂等, 广生油厂、复新面粉厂、资生冶厂等, 使南通成为我国早期的民族资本主义 工业基地之一。在兴办实业的同时, 工业基地之一。在兴办实业的同时, 张謇还按照他“父实业,母教育” 张謇还按照他“父实业,母教育”的 思想, 思想,在南通兴办了一系列文化教育 事业。1902年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师 事业。1902年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师 范学校——通州师范学校。 ——通州师范学校 范学校——通州师范学校。张謇一生 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 20多个企业 多所学校, 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 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和教育事 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 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毛泽东在 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曾说: 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曾说:“轻工业 不能忘记张謇” 不能忘记张謇”。
简表1: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

时间
阶段特征
原因
表现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产生
①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使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②外商企业的刺激;
③洋务运动的诱导;
④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
①1866年孙英德、方举赞在上海创办了发昌机器厂;
②1872年陈启源在广东南海创办了继昌隆缫丝厂。
甲午战争后
(或19世纪末)
②一战的影响;(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③群众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如群众掀起了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
第一、第二大工业是纺织业与面粉业。
国民党统治前期(1927—1936年)
短暂的发展(较快发展)
①国民政府开展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②币制Fra bibliotek革;(或法币政策)
③群众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群众掀起的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
初步发展
①帝国主义的侵略加剧,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
②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③“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①1899年张謇在南通创办了大生纱厂;
②1902年荣氏兄弟在无锡创办了保兴面粉厂。
民国初年、“一战”期间
(1912—1919年)
“短暂的春天”(或进一步发展)
①辛亥革命的影响;(辛亥革命为资义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
1935年以后,就工业各行业而言,普遍出现了较好的发展局面。
国民党统治后期(1937—1949年)
陷入困境
①战争的破坏;(如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内战)
②恶性通货膨胀;
③美国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④官僚资本的压迫;
⑤捐税沉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一、产生:
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分布地区:东南沿海地区;
3、代表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4、原因:(1)列强入侵瓦解了自然经济;(2)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3)洋务运动的诱导;
5、是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的经济基础(物质基础)。
二、初步发展:
1、时间:甲午战争以后(19世纪末);
2、原因:(1)19世纪末,西方列强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条件;(2)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3)“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3、代表人物及其企业张謇、荣氏兄弟:(行业特点:轻工业;区位特点:沿
海地区)
4、影响: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第一个高潮;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为维新变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奠定了阶级基础和物质基础(经济基础)
三、短暂春天:
1、时间:(1912-1919)民国初期;
2、原因:(1)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专制统治,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
(2)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南京临时政府、北洋军阀政府颁布的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
(3)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条”而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对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有促进作用。
(4)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3、发展的特点:总的来说仍然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1)偏:地域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2)轻:行业发展主要是在轻工业(纺织业、面粉业)方面,重工业的基础
极为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3)弱:在一些主要工业部门,外国资本仍然超过民族资本;
(4)小:传统经济形式(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
(5)短:发展时间短: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
4、影响:(1)民族资产阶级壮大,要求进一步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在思想上
掀起了新文化运动;(2)无产阶级壮大,为中国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准
备了阶级基础。
四、较快发展(黄金十年):
1、时间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1927-1936)。
2、原因:
(1)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以后,采取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以稳定财政、增加收入和巩固统治。
①改定新约运动,1933年基本上实现了关税自主;
②国民政府于1935年实行“币制改革”;法币政策的实施,对防止白银外
流,稳定金融市场,促进物价回升,刺激生产复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③国民政府为巩固统治,提出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商业、
农业和交通运输业。
(2)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发展,广大群众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行动
也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机遇。
五、陷入困境:
1、时间: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后期(1937-1949)。
2、原因:(1)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2)日本、美国的侵略(1946
年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几乎完全垄断了中国的资本市场;(3)官僚资本的压迫;(4)繁重的捐税负担;(5)恶性的通货膨
胀。
六、重获新生:
新中国成立后,先是合理调整(1949-1952),1953-1956年再对资本主义
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