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含基地班)培养方案

合集下载

浙江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方案

浙江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方案

浙江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方案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2011年12月目录一、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模式 (2)(一)基本培养模式 (2)(二)课程设置 (2)(三)培养特色 (3)(四)学生选拔机制 (4)(五)特殊培养机制 (5)(六)激励机制 (5)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标准 (6)(一)培养目标 (6)(二)培养标准 (6)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方案 (9)(一)培养目标 (9)(二)培养要求 (9)(三)专业核心课程 (9)(四)教学特色课程 (9)(五)计划学制 (10)(六)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 (10)(七)主要课程培养矩阵 (16)(八)主要课程专业目标实现矩阵......................................................................................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平台建设 (1)(一)加强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1)(二)以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平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1)(三)加强科研训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四)加强校企合作,共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2)(五)加强国际交流为契机,开拓学生国际视野 (3)五、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企业学习阶段培养方案 (4)(一)企业学习目的与要求 (4)(二)企业学习培养模式 (4)(三)工程专题讲座 (9)一、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模式根据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总体部署,结合浙江大学“以人为本、求是创新、整合培养、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将以“重基础、重设计、重创造”为指导思想,以“夯实基础、拓宽口径、重视设计、突出综合、强化实践”为教学实践目标,构筑通识基础教育、专业工程教育、综合工程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强化通识教育、基础教育与工程设计、工程实践、工程应用、工程研究以及创新创业的有机结合和匹配互动,加强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培养具有求是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创新型、工程型、国际型、管理型”的卓越工程师。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培养计划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培养计划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培养计划电子科学与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到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各个方面。

本科培养计划旨在为学生提供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

以下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培养计划的具体内容。

一、培养目标本科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电子科学与技术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电子产品设计、研发和应用的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掌握电子科学与技术相关基本理论和知识,能够独立进行电子产品设计与研发。

2.具备一定的电子产品工程实际应用能力,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3.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二、课程设置1.基础课程:数学、物理、电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等基础课程,为学生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2.专业课程:数字电子技术、通信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数据库原理、嵌入式技术等专门课程,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

3.实践课程:电子实验、电路设计、项目实践等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实践教学本科培养计划注重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实验教学:组织学生参加电子实验,通过实验掌握电子器件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能。

2.项目实践:引导学生参加电子产品设计与研发项目,培养学生的项目管理和团队合作能力。

3.实习实训:安排学生到电子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实训,了解电子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市场需求。

四、创新实验室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本科培养计划将建立创新实验室,提供必要的设备和资源,为学生提供开展科研和创新项目的平台。

学生可以在实验室中开展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研究,参加各类科技创新竞赛。

五、毕业论文本科培养计划要求学生在毕业前完成一篇毕业论文,通过独立的科研工作和实践项目,展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六、就业方向总而言之,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培养计划旨在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级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

浙大培养方案

浙大培养方案

浙大培养方案浙江大学(Zhejiang University)是我国一所以工科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其培养方案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专业设置浙大拥有全日制本科专业102个,涵盖了理学、工学、医学、农学、文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哲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进行选择。

2. 基础教育浙大注重学生的基础教育培养,开设了大量的基础必修课程,如高等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等。

这些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术基础,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专业教育浙大强调专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在选修课方面,学生可以选择专门的专业课程,深入学习相关方向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学校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如科研、实验、实习、社会实践等,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4. 全人教育浙大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外,还设置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经济管理等一系列的选修课程,拓宽学生的学科背景和思维广度。

此外,学校还提供了各种校园活动、社团组织、体育运动等丰富多样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锻炼自己的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

5. 国际交流浙大积极推动国际交流,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机会。

学校与多个国内外知名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学生可以申请参加交换生项目、暑期学校、国际会议等,增加国际视野和体验不同的学术环境。

总的来说,浙江大学的培养方案力求全面、个性化和国际化。

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专业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并提供了多种途径和平台,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潜力和兴趣,并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2010级自动化专业(电气学院)培养方案(含爱迪生班、卓越计划)(20101122版)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基础和外语综合能力,具有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和智能控制理论、计算机技术与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工程、系统工程等较宽广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专业知识,能在运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电力电子技术、检测与自动化仪表、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处理、管理与决策等领域从事系统分析与集成、设计与运行、研究与开发、管理与决策等工作的与国际接轨、并具有知识创新能力的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培养具有求是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未来领导者。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连续与离散控制系统、运动控制系统、智能控制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大系统的分析与集成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系统分析与集成、设计与运行、研究与开发、管理与决策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有较扎实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基础和外语综合能力;2.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较宽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电路理论、电子技术、控制理论、信息处理、计算机软硬件基础及应用等;3.具有本专业领域内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了解本专业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4.获得较好的系统分析、系统集成、系统设计及系统开发方面的工程实践训练;5.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组织管理能力。

专业核心课程信号分析与处理、控制理论、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机与拖动、检测与过程控制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现代控制理论、运动控制技术教学特色课程全英文教学课程:自适应控制双语教学课程: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智能控制与智能系统、数字图象处理导论、FPGA应用系统设计、可编程控制器系统原版外文教材课程:自适应控制研究型课程:智能控制与智能系统、数字图象处理导论讨论型课程:检测与过程控制技术、现代传感技术创新实践课程: FPGA应用系统设计、Matlab与系统仿真、网络控制系统设计、电子设计综合创新实践计划学制4年毕业最低学分160+4+5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科专业类别电气信息类所依托的主干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辅修专业说明辅修专业:30学分,修读标注“**”号的课程20学分,以及在标注“*”号的课程中选修10。

浙大培养方案

浙大培养方案

浙大培养方案
浙江大学是一所享有盛名的中国顶尖大学,其培养方案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以下是浙江大学培养方案的一些亮点:
1. 学科设置丰富:浙江大学拥有完备的学科体系,涵盖了理、工、医、文、法、经济等多个领域。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喜欢的专业和方向,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 国际化办学:浙江大学积极推进国际化战略,与世界各地的知名高校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

学生可以通过交换项目、留学等形式接触到不同的文化和教育资源,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3. 课程设置合理:浙江大学的培养方案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升,设置了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和实践环节。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课程,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4.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浙江大学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推出了一系列创新项目,如卓越工程师计划、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计划等。

这些项目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5. 师资力量雄厚:浙江大学拥有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其中包括众多国内外知名专家和学者。

教师资源丰富,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学习环境。

浙江大学的培养方案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优质的教育资源。

浙江大学大类培养方案

浙江大学大类培养方案

浙江大学工学类培养方案工学类培养方案包括大类培养特色、大类培养面向等内容,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主要安排通识课程和大类必修课程模块的推荐学习计划。

大类选修课程模块和专业课程的推荐学习计划详见各专业培养方案。

专业培养方案还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特色课程、计划学制、最低毕业学分、学科专业类别、授予学位类别、辅修及双专业/双学位课程修读要求、专业必修课程修读关系说明等内容。

各专业还可按需要在专业培养方案中设定本专业主修专业确认的前置课程3至5门。

工学类借鉴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工程教育高级班"多年的工程教育培养经验,向全体工学类学生推荐选修“4+1@3工程教育平台”课程。

“4+1@3工程教育平台”课程设置见本方案个性课程部分。

学生可以全部或部分选修“4+1@3工程教育平台”课程,修读学分可以与个性课程和通识课程中沟通与领导类、经济与社会类、科学与研究类和技术与设计类课程的学分互通.大类培养特色工学类构建通识、大类、专业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体现基础知识宽、专、交和专业知识精、深、通的特点.通过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多学科知识学习,强化工学人才培养的通识性和社会性;通过构建大类必修课程平台和大类选修课程平台,打好扎实的工程理论基础并有效衔接专业教育;通过专业教育体系的严格训练,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坚实数理基础、富有创新精神、专业知识扎实并具备实践能力,在各工程专业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本科人才。

大类培养面向学生在入学一年后、两年内确认主修专业,进入专业培养阶段,归属专业所在学院或学系管理。

工学类共有[?]个专业教育培养通道,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在不同工程专业领域的成才发展需求.工学类培养主要面向的专业是:(略)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⒈通识课程 47。

5+5学分⑴思政类11。

5+2学分课程号课程名称课程学分建议修读年级、学期021E001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5 一秋冬Thought the Marals Accomplishment and Law Foundation021E002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

浙大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2024

浙大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2024

浙大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2024
浙大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2024
浙江大学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2024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全面、扎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知识和具有良好的分析、设计、开发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使其具备计算机科学、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与要求,以及在相关领域的分析、设计和开发的能力,能够在计算机科学、计算机技术、计算机应用等各领域中发展职业。

二、培养要求
1、具备良好的自学能力和跨专业学习能力,能够根据不同的任务、不断深化现有知识、更新知识,并具备较强的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具备良好的计算机编程能力,能够胜任多种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开发工作;
3、具备必要的管理能力,能够指导专业工作,确保质量;
4、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与其他专业相关人员和客户进行有效沟通;
5、具备良好的综合分析能力,能够从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分析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三、专业课程
(一)必修课程:
1、计算机组成原理
2、计算机网络原理
3、数据结构
4、计算机系统结构
5、计算机软件原理
6、计算机操作系统
7、算法设计与分析
8、数据库系统原理。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介绍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以电子学科为基础,结合通信、电气工程等相关领域的知识,培养具备电子技术理论和技术应用能力的本科人才。

该专业涉及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电路与系统、集成电路设计、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二、培养目标本科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旨在培养掌握电子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术,具备电子系统设计与分析能力的电子科技应用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目标如下:1.具备坚实的电子科学与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了解电子科学与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和前沿领域。

2.掌握电子系统设计与实现的基本技术,具备电子设备的规划、设计、制造与维护能力。

3.具备电子系统的测试与调试技能,能够分析和解决电子系统中的问题。

4.具备电子电路设计、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等专业方向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参与科技创新和应用开发。

5.具备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能够在跨学科、跨领域的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

三、课程设置1.基础课程:微积分、物理学、电磁学、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数字电子技术等。

2.专业核心课程:集成电路设计、通信原理与技术、电子器件与电路、数字信号处理、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电子系统设计等。

3.专业选修课程:电子测量技术、模拟与混合信号集成电路设计、嵌入式系统设计、光电子技术等。

四、实践教学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将开设以下实践教学环节:1.实验课程:通过电子电路实验、通信实验、集成电路设计实验等,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设计课程:开设电子系统设计、模拟与数字混合信号集成电路设计等设计课程,培养学生的系统设计和创新能力。

3.科研实践: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指导学生进行科研实践,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实习实训学院将安排学生进行实习实训,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实习实训涉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等,学生将在真实工作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并结合实际问题解决能力进行实践课题报告撰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秋冬 秋冬 春夏 秋冬
(2)军体类 5.5+3 学分
第 1、2 学年的体育Ⅰ、Ⅱ、Ⅲ、Ⅳ为必修,每门课程 1 学分;高年级的体育课程为选修。学生
每年的体育达标原则上低年级随课程进行,成绩不另记录;高年级独立进行测试,达标者,按+0.5 学
分记,合计+1 学分。
031E0010 军事理论
1.5
031E0020 体育Ⅰ
4.0
2 春夏
1.0
3秋
4.0
2 春夏
1.0
2冬
3.5
3 秋冬
1.0
3冬
1.5
3 春夏
2.5
3秋
(2)专业模块课程 22 学分
以下课程任选,学生可自主修读;如学生修读了“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课程模块”的 12
个学分课程,该学生即为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班学生。
1)微电子光电子技术模块
11194040 统计物理与量子力学**
2. 大类课程 48 学分 (1) 平台必修课程 25 分
1)自然科学类必修课程 21 学分
061B0170
微积分Ⅰ
061B0180
微积分Ⅱ
061B0190
微积分Ⅲ
061B0200
线性代数
061B0010
常微分方程
061B0211
大学物理(甲)I
061B0221
大学物理(甲)II
061B0240
大学物理实验
计划学制
4年
毕业最低学分 160+4+5
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
辅修专业说明
辅修专业:要求修读专业课程中标“**”号的课程,学分为 27.5。
第二专业:要求修读专业课程中标“**”号和标“*”号的课程,学分为 46.5。
第二学位:要求修读第二专业课程 46.5 学分和毕业设计 8 学分,学分为 54.5。
1
4.5 2.0 1.5 2.5 1.0
4 4 1.5
1 秋冬 1春 1夏 1 秋冬 1夏 1 春夏 2 秋冬 2 秋冬
2)工程技术类必修课程 4 学分
081C0130
工程图学
081C0161
工程训练( 乙)
2.5
1 春夏
1.5
1 春夏/短学期
(2)模块建议修读课程 23 学分
1)专业必修的大类模块课程 17.5 学分
2.0
秋冬
以及其他课程号里带 G 的课程(不含程序设计基础与实验课程)
2)在以下课程中修读一门 3 学分
211G0010
C++程序设计基础与实验
3.0
春夏
211G0020
C 程序设计基础与实验
3.0
春夏(本专业建议修读)
211G0030
Java 程序设计基础与实验
3.0
春夏
211G0040
VB 程序设计基础与实验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子科学技术的基本物理规律、电子器件与信息系统的设计方法,获得电子技 术与系统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电子科学技术与系统的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的基本能力。 本专业设有信息电子技术、微电子与光电子技术两个方向,学生可选其中之一学习,任一方向的学生都 可选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课程模块的课程。毕业生应获得以下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2 秋冬 2 春夏 2 秋冬 2冬 2 春夏
2)专业选修的大类模块课程 5.5 学分(专业建议修读以下模块课程)
数学模块
061B0160
随机过程
1.5
2冬
生化模块
061B0422
化学实验(乙)
1.0
1冬
061B0430
普通化学
3.0
1 秋冬
3
3.专业课程 54.5 学分 (1)专业基础课程 18.5 学分
课程名称
军事理论 体育Ⅲ 体育Ⅳ 大学英语Ⅳ
周学时
1--1 0--2 0--2 2--2
学分
秋季 冬季 春季 夏季
1.5 1.0
1.0 3.0
备注
通识 通识 通识 通识
6
带格式的: 左 带格式的: 两端对齐
02110081 061B0020 061B0090 061B0030 061B0160 061B0221 061B0240 101C0080 101C0090
课程名称
周学时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体育Ⅰ 体育Ⅱ
程序设计基础与实验 程序设计综合实验 大学计算机基础 C 程序设计基础与实验 大学英语Ⅱ 大学英语Ⅲ 形势与政策 数学分析Ⅰ 数学分析Ⅱ 微积分Ⅰ 微积分Ⅱ 微积分Ⅲ 线性代数 线性代数 I 常微分方程 普通化学 化学实验(乙) 大学物理(甲)Ⅰ 工程训练(乙) 工程图学 导论类 学分小计
11120010 电磁场与电磁波** 11120340 电磁场与微波实验** 111C0061 信号与系统(甲)** 111C0040 数字电路实验** 11120050 高频电子线路** 11120610 高频电子线路实验** 11120270 专业基础实验** 11193710 导波光学基础**
1.0
2夏
3.0
3冬
3.5
3 秋冬
3.0
3 春夏
2.5
3春
2.5
3夏
2.5
3春
2.0
4 秋冬
2.5
4 秋冬
2.0
4冬
5. 第二课堂 4 学分
5
浙江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
第一学年
课程号
021E0010 021E0020
031E0031
031E0020 031E0030
21186020 21120420 211G0060 211G0020 051F0010 051F0020 02110081 061Z0010 061Z0020 061B0170 061B0180 061B0190 061B0200 061Z0040 061B0010 061B0430 061B0422 061B0211 081C0161 081C0130
3.0
春夏
(5)导论类 2 学分 学生可在各专业开设的学科导论课程,以及新生研讨课程中任意选择修读,并取得学分。
(6)其他通识课程 15 学分
2
学生在以下 6 个课程组中选择修读 历史与文化类(课程号里带“H”的课程)修满 3 学分 文学与艺术类(课程号里带“I”的课程)修满 3 学分 经济与社会类(课程号里带“L”的课程)修满 3 学分 沟通与领导类(课程号里带“J”的课程)修满 1.5 学分 科学与研究类(课程号里带“K”的课程)修满 1.5 学分 技术与设计类(课程号里带“M”的课程)修满 3 学分。
11188230 电子电路安装与调试实践*
3.0
11188010 参观实习*
1.0
短学期
4
删除的内容: 方向
删除的内容: 本专业设置“微 电子与光电子技术”与“信息 电子技术”两个方向。 学生可选择其中一个方向的 课程修读。任一方向的学生都 可选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 基地课程模块,以此顶替 12 学分的相关专业方向课程(微 电子光电子技术方向的“统计 物理与量子力学”、“固体物理 与半导体物理”9 学分课程不 能顶替;信息电子技术方向的 “信息电子学物理基础”、“射 频与微波电路及其设计”、“无 线通信与无线网络”7.5 学分 课程不能顶替)。
教学特色课程
双语教学课程:模拟电子线路、模拟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数字集成电路设计与分析、微电子工 艺技术、信号与系统、导波光学基础、光网络技术
原版外文教材课程:专用集成电路设计技术基础、模拟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数字集成电路设计 与分析、光电子学
研究型课程:模拟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射频与微波电路及其设计 讨论型课程:微纳电子学专题
数学模块
061B0020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1.5
061B0030
概率论
1.5
061B0090
偏微分方程
2
电类计算机类模块
111C0030
数字电路
4
111C0010
模拟电子线路
4
101C0080 电路原理(乙)
3.0
101C0090 电路原理实验(乙)
1.0
111C0070
信号与系统实验
0.5
2秋 2秋 2冬
2--1 2--1
3--2
0--2 0--2 3--2 0--2 1.5-1 2-2 2--2 2--2 0--1 4--1 4--1 4-1 1-1 2-0 2--1 3--1 1--0 3--0 0--2 4--0 0--3 2--1
2
学分
秋季 冬季 春季
2.5 2.5
备注
夏季
通识
通识
4.0
通识
浙江大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含基地班)培养方案
2008 级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电子科学技术领域内具有宽厚理论基础、实验能力和专业知识,能在该领域内从事信 息电子技术与系统设计、微电子技术与集成电路系统分析与设计、光电子器件与系统设计以及相应的 新器件、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开发、应用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删除的内容: 方向
删除的内容: 22 学分
删除的内容: 方向 22 学分
删除的内容: 11121080... [1] 删除的内容: 0
11188060 工艺实习* (4)毕业论文(设计)8 学分
11189010 毕业论文(设计)
2.0
8.0
春夏
4. 个性课程 9.5 学分 学生可自主选择修读全校所有专业课程、大类课程、通识课程以及各专业推荐的个性课程。建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