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丝状菌污泥膨胀的方法
控制丝状菌膨胀的4种方法

控制丝状菌膨胀的4种方法丝状菌是一类常见的微生物,它常生存在食物、土壤、灌木等环境中。
尽管丝状菌有助于土壤健康和营养循环,但在一些情况下,过度生长的丝状菌可能会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控制丝状菌的膨胀。
本文将介绍四种控制丝状菌膨胀的方法。
1.温度控制:丝状菌的生长受温度的影响很大。
根据不同种类的丝状菌,有不同的最适生长温度。
一般来说,丝状菌在20-35摄氏度的温度下生长最为迅速。
因此,通过控制环境温度,可以有效地控制丝状菌的膨胀。
例如,对于一些食品和饮品加工工厂,可以通过调整生产车间的温度来控制丝状菌的生长,从而防止产品被丝状菌污染。
2.酸碱调控:丝状菌对酸碱度的适应能力较差,因此调整环境的酸碱度可以有效地控制丝状菌的生长。
在高酸或高碱环境下,丝状菌的生长速率会受到限制。
例如,在农业领域,可以在土壤中添加酸性或碱性物质来调节土壤pH值,从而控制丝状菌的生长。
3.化学控制:化学药剂是一种有效控制丝状菌膨胀的方法。
合理使用杀菌剂和抑菌剂,可以有效地控制丝状菌的生长。
一些广谱抗生素如四环素和链霉素可以抑制丝状菌的生长。
此外,一些化学物质如过氧化氢和甲醛也可以作为杀菌剂使用。
当然,在使用化学药剂时,需要谨慎选择,避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4.生物控制:除了以上的物理和化学方法,生物控制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一些特定的细菌、真菌和病毒可以用来控制丝状菌的生长。
例如,一些种类的真菌如白僵菌和绿僵菌可以感染丝状菌并分解其细胞结构,从而控制其生长。
此外,一些特定的细菌如枯草杆菌也可以产生抑菌物质,从而抑制丝状菌的生长。
与化学药剂相比,生物控制更加安全可靠,并且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总结起来,控制丝状菌膨胀的方法主要包括温度控制、酸碱调控、化学控制和生物控制。
这些方法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以结合使用,以实现更好的丝状菌控制效果。
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并合理调配资源,以确保控制丝状菌膨胀的目标得到有效实现。
污泥膨胀的控制措施有哪些

污泥膨胀的控制措施有哪些控制污泥膨胀措施大体可分成三类。
一类是临时控制措施,第二类是工艺运行控制措施,第三类是永久性控制措施。
临时控制措施有哪些?答:临时控制措施主要用于控制由于临时原因造成的污泥膨胀,防止污泥流失,导致出水SS超标或污泥的大量流失。
临时控制措施包括絮凝剂助沉法和杀菌剂杀菌法两种。
絮凝剂助沉法一般用于非丝状菌引起的污泥膨胀,而杀菌法适用丝状菌引起的污泥膨胀。
(1)絮凝剂助沉法是指向发生污泥膨胀的曝气池中投加絮凝剂,增强活性污泥的凝聚性能,使之容易在二沉池实现泥水分离。
混凝处理中的絮凝剂一般都可以在此时应用,常用的絮凝剂有聚合氯化铝、聚合氯化铁等无机絮凝剂和聚丙烯酰胺等有机高分子絮凝剂。
絮凝剂可加在曝气池的进口,也可投在曝气池的出口,但投加量不可太多,否则有可能破坏细菌的生物活性降低处理效果。
使用絮凝剂时,药剂投加量折合三氧化二铝为l0mg/L左右即可。
(2)杀菌法是指向发生膨胀的曝气池中投加化学药剂,杀死或抑制丝状菌的繁殖。
从而达到控制丝状菌污泥膨胀的目的。
常用的杀菌剂如液氯、二氧化氯、次氯酸钠、漂白粉、过氧化氢等都可以使用。
实际加氯过程中,应由小剂量到大剂量逐渐进行,并随时观察生物相和测定SVI值,一般加氯是为污泥干固体重的0.3%~0.6%,当发现SVI值低于最大允许值或镜检观察到丝状菌菌丝溶解,应当立即停止加药。
投加过氧化氢对丝状菌有持续的抑制作用,过低不起作用,过高会导致污泥氧化解体。
调节运行工艺措施有哪些?答:调节运行工艺控制措施对工艺条件控制不当产生的污泥膨胀非常有效。
具体方法如下:(1)在曝气池的进口加黏土、消石灰、生污泥或消化污泥等,以提高活性污泥的沉降性能和密实性。
(2)使进入曝气池的污水处于新鲜状态,如采取预曝气措施,使污水尽早处于好氧状态,避免形成厌氧状态,同时吹脱硫化氢等有害气体。
(3)加强曝气强度,提高混合液溶解氧浓度,防止混合液局部缺氧或厌氧。
(4)补充氮、磷等营养盐,保持混合液中碳、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平衡。
丝状菌膨胀控制

污泥膨胀控制方案一、污泥膨胀的定义污泥膨胀就是指由于某种原因,活性污泥质量变轻、体积膨大、沉降性能恶化,造成二沉池中泥水分离效果差,污泥随出水流失,影响出水水质,从而破坏工艺正常运行的现象。
根据其诱因可以分为丝状菌异常增殖导致的丝状菌膨胀和因黏性物质大量积累导致的非丝状菌膨胀,其中丝状菌膨胀最为常见。
二、丝状菌膨胀的预警丝状菌膨胀,防重于治,当预警指标在以下范围时,应引起足够重视,并采取相应措施。
预警指标的指示范围指标及监测体系可能发生污泥膨胀的指示范围丝状菌数量≥30%SVI>150mg/L负荷<0.25 kgBOD5/kgMLSS·d营养物类型易降解小分子有机物、硫化物、洗涤剂、油类物质水温<15℃溶解氧<0.3mg/L泥龄>10d三、丝状菌膨胀的成因通过对近些年来国内外活性污泥膨胀问题研究的分析,可以将活性污泥丝状菌膨胀的原因主要分为五种类型:(1) 基质限制,即进水有机物较低或负荷(F/M)较低,或可溶性小分子有机物较高;(2) 溶解氧限制,曝气量较小;(3) 营养物缺乏型,氮、磷等营养物质缺乏;(4) 低PH冲击引起,进水多呈酸性或偏酸性;(5) 腐败废水或高硫化氢因素等膨胀类型,进水在市政管网中停留时间过长。
总之,污泥丝状膨胀的根本原因是丝状菌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对系统中较低营养的吸收或不良环境的适应能力比菌胶团细菌更强,丝状菌目前已发现30余种,每种丝状菌的增殖条件也不尽相同,水厂在日常运行中一定要注意保持进水的连续性、均匀性及水质的稳定性,才能为后续工艺控制提供条件。
四、丝状菌污泥膨胀的控制措施控制类型控制措施工艺控制措施1、加强排泥,大多数丝状菌繁殖一代的时间较长(一般≥9d),而菌胶团细菌世代时间较短,可通过加大剩余污泥排放,缩短污泥龄,使丝状菌在活性污泥系统中逐渐减少。
2、提高好氧池pH值,低pH值有利于丝状菌生长,可通过投加片碱的方式,使曝气池内pH控制在7.2~8.5 范围内,可有效抑制丝状菌生长。
活性污泥膨胀的5种处理方法

活性污泥膨胀的5种处理方法当确认活性污泥系统发生丝状菌膨胀后,首先可以通过镜检和污泥沉降比观察来判断污泥膨胀的程度;随后,通过对系统的食微比、溶解氧、进水营养盐浓度,混合液pH值、水温等运行参数的分析,判断丝状菌发生膨胀的成因,最后,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1.对于因为食微比长期偏低并由营养盐不足诱发的污泥膨胀如果膨胀程度尚未达到高度膨胀,调整食微比和补充足量的营养盐可逐步使污泥恢复正常状态。
其中食微比的调整,应以加大排泥量为主,以增加进水负荷为辅,使污泥负荷达到0.2kgBOD/kgMLSS.d以上。
在满足微生物对N、P等营养盐的需求前提下,负荷增加并达到合理的区间内,可以促进菌胶团细菌的繁殖,使其生长的速度大于丝状菌繁殖的速度,从而抑制污泥膨胀;同时,加大剩余污泥的排放,不仅能改善系统的食微比,而且可以排出大量的丝状菌,有利于在优化调整过程中,使菌胶团细菌在活性污泥的生长中占优势地位。
2.对于因为食微比长期偏低并由水温高、溶解氧偏低诱发的污泥膨胀如果膨胀程度尚未达到高度膨胀,通过调整食微比同时加大曝气量可逐步使污泥恢复正常状态。
有时由于设备的原因或水温的原因,供氧量难以大幅增加,那么食微比的调整可以采用加大排泥,从而减低曝气池污泥浓度的方式来实现。
由于污泥浓度的下降有利于降低氧的需求量,而食微比的提升则有利于氧的利用效率提高。
3.对于由于pH值偏低诱发的污泥膨胀这种情况下,往往其食微比也是不足的,如果膨胀程度尚未达到高度膨胀,除了调整进水的pH值,向曝气池投加液碱外,加大排泥,提高食微比仍然是一个必要的调整手段。
4.对于污泥膨胀程度达到高度膨胀的情况上述的手段依然是有效的,但是调整周期会大幅延长,有时会长达1个月以上才会有明显效果。
5.对于污泥膨胀的程度达到极度膨胀的情况仅通过上述的工艺调整,不仅时间周期更长,还要长期忍受恶化的出水水质。
这种情况下,将系统中的膨胀污泥排空,接种新的活性污泥进行重新培菌是较为合理的选择。
丝状菌膨胀控制

污泥膨胀控制方案一、污泥膨胀的定义污泥膨胀就是指由于某种原因,活性污泥质量变轻、体积膨大、沉降性能恶化,造成二沉池中泥水分离效果差,污泥随出水流失,影响出水水质,从而破坏工艺正常运行的现象。
根据其诱因可以分为丝状菌异常增殖导致的丝状菌膨胀和因黏性物质大量积累导致的非丝状菌膨胀,其中丝状菌膨胀最为常见。
二、丝状菌膨胀的预警丝状菌膨胀,防重于治,当预警指标在以下范围时,应引起足够重视,并采取相应措施。
预警指标的指示范围指标及监测体系可能发生污泥膨胀的指示范围丝状菌数量≥30%SVI >150mg/L负荷<0.25 kgBOD5/kgMLSS·d营养物类型易降解小分子有机物、硫化物、洗涤剂、油类物质水温<15℃溶解氧<0.3mg/L泥龄>10d三、丝状菌膨胀的成因通过对近些年来国内外活性污泥膨胀问题研究的分析,可以将活性污泥丝状菌膨胀的原因主要分为五种类型:(1) 基质限制,即进水有机物较低或负荷(F/M)较低,或可溶性小分子有机物较高;(2) 溶解氧限制,曝气量较小;(3) 营养物缺乏型,氮、磷等营养物质缺乏;(4) 低PH冲击引起,进水多呈酸性或偏酸性;(5) 腐败废水或高硫化氢因素等膨胀类型,进水在市政管网中停留时间过长。
总之,污泥丝状膨胀的根本原因是丝状菌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对系统中较低营养的吸收或不良环境的适应能力比菌胶团细菌更强,丝状菌目前已发现30余种,每种丝状菌的增殖条件也不尽相同,水厂在日常运行中一定要注意保持进水的连续性、均匀性及水质的稳定性,才能为后续工艺控制提供条件。
四、丝状菌污泥膨胀的控制措施控制类型控制措施工艺控制措施1、加强排泥,大多数丝状菌繁殖一代的时间较长(一般≥9d),而菌胶团细菌世代时间较短,可通过加大剩余污泥排放,缩短污泥龄,使丝状菌在活性污泥系统中逐渐减少。
2、提高好氧池pH值,低pH值有利于丝状菌生长,可通过投加片碱的方式,使曝气池内pH控制在7.2~8.5 范围内,可有效抑制丝状菌生长。
污泥膨胀的解决方法

污泥膨胀的解决方法什么是污泥膨胀污泥膨胀是活性污泥处理工艺中常见的一种异常现象,是指活性污泥沉降性能恶化,随二沉池出水流失。
发生污泥膨胀时,活性污泥SVI值(1 g干污泥所占体积,ml/g)超过150时,预示着活性污泥即将或已经为膨胀状态,应当立即采取控制措施。
污泥膨胀可以分为丝状菌膨胀和非丝状菌膨胀两大类。
前者是因为污泥中丝状菌过度繁殖,后者是因为菌胶团的细菌本身生理活动异常。
两类污泥膨胀的各自成因分析正常环境下,菌胶团的生长率远大于丝状菌,不会出现丝状菌过度繁殖的情况,但出现下列情况时,会引起丝状菌膨胀:1.进水有机物太少,导致微生物食料不足;2.进水中氮、磷等营养物质不足;3.pH偏低;4.曝气池溶解氧含量太低;5.进水水质或水量波动大,对微生物造成冲击;6. 进入曝气池的污水因“腐化”产生较多的H2S(超过2mg/L)时,导致丝状硫黄菌过度繁殖;7. 丝状菌大量繁殖适宜温度为25~30℃,故而夏季容易发生丝状膨胀。
而非丝状菌膨胀本质是由于菌胶团细菌本身生理活动异常,原因有以下两条:1.进水含有大量溶解性有机物,但缺乏足够的氮、磷等营养物,此时菌胶团表现为“吃坏了”,分泌大量多聚糖类代谢物(含大量亲水羟基,使活性污泥呈凝胶状,表现为黏性膨胀;2. 进水中含有大量有毒物质,菌落中毒,不能分泌足够的粘性物质,无法形成絮体,不能在二沉池分离或者浓缩,此时活性污泥表现为离散型膨胀。
曝气池污泥膨胀的解决办法解决办法分为三类:临时控制、工艺运行控制、永久性控制。
临时控制法该法主要用于临时原因(水量与水质波动等)造成的污泥膨胀,分为絮凝剂法和杀菌剂法。
絮凝剂法用于非丝状菌引起的膨胀,药剂投加量折合Al2O3为10mg/L左右。
杀菌剂法用于丝状菌引起的膨胀,常用的杀菌剂有二氧化氯、次氯酸钠、漂白粉,加氯量为污泥干固体重的0.3%~0.6%,加药时要观察生物相并测定SVI值,当SVI值在最大允许范围内时,应停止加药。
活性污泥丝状膨胀和丝状膨胀控制对策等

3、改革工艺 (1)投加某种物质来增加污泥的比重或杀灭丝状菌
投加铁盐、铝盐等混凝剂,可以通过其凝聚作用增加 活性污泥的比重。
丝状菌的比表面积大,遇到有害化学药剂时,遭受破 坏的主要是丝状菌,常用的化学药剂是氯气,投加臭氧、 过氧化氢也能起作用。 (2)采用新工艺:将活性污泥法改用生物膜法。AB、 A/O(缺氧-好氧)法、A2/O2、(缺氧-好氧-缺氧-好氧)A2/O( 厌氧-缺氧-好氧)、SBR(序批式间歇曝气反应器)法等。
2、 处理设备负荷高,占地少
3、 对营养物的需求量少:
COD:N:P=350-500:5:1,相比而言对N、P的 需求要小的多,因此厌氧处理时可以不添加或少添加营养 盐
不4足、:运行经费经济,污泥量少。 1、处理时间长; 2、出水的有机物浓度高于好氧处理; 3、处理过程中产生臭气和有色物质 4、对温度变化和有毒物质较为敏感
1、控制溶解氧 保持曝气池内有足够的溶解氧(>2mg/L),可在曝气池
中用强化曝气、射流曝气等方法控制高负荷下的污泥膨胀。 2、控制有机负荷
有机负荷可用容积负荷表示,即单位反应器容积每日接 受的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量。污染负荷在0.2-0.3kg BOD/ kg MLSS.d(混合液污泥浓度)为宜。
8
6
3、对C、N的竞争 营养物浓度较低时,利于丝状菌生长而且还可蓄积营养
物,更进一步抑制动胶菌的生长。
4、有机物冲击负荷的影响 如果曝气池中有机物浓度突然增加,供氧量不变,由于
好氧生物的呼吸作用迅速消耗溶解氧,利于丝状细菌的生 长。
7
二、控制活性污泥丝状膨胀的对策 根本在于控制引起丝状细菌过度生长的环境因子。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第二十二讲
第二篇 第三章 水环境污染控制与 治理的生态工程及微生物学原理(2)
污泥膨胀了怎么办?

污泥膨胀了怎么办?发生了污泥膨胀,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措施A,投药处理,能够杀灭丝状菌的药剂有氯,臭氧,过氧化氢等,有效氯为10—20mg/l时,就能够有效杀灭球衣菌,贝代硫菌:高于20mg/l时,可能对絮凝体形成菌产生危害,因此,在使用氯时一定要按投加量的允许范围合理投加。
而臭氧,过氧化氢等氧化剂只有在较高的计量条件下才对球衣菌有杀灭效果。
措施B,改善,提高活性污泥的絮凝性,在曝气池的入口处投加硫酸铝,三氯化铁,高分子混凝剂等絮凝剂。
措施C,改善,提高活性污泥的沉降性,密实性。
在曝气池的入口处投加粘土,消石灰,生污泥或消化污泥。
措施D,加大回流污泥量,通过这一措施,高粘性膨胀的致因物质,即多糖类物降低了,在多数情况下,能够解脱高粘性膨胀。
有条件的地方还可在回流污泥前进行内源呼吸期,提高了絮凝体形成细菌群摄取有机物的能力和与丝状菌竞争的能力,丝状菌性膨胀也能够得到抑制。
在曝气过程中,可以考虑加入氯,磷等营养物质,这样可以强化污泥活性。
措施E,使废水经常处于新鲜状态,防止形成厌氧状态,如有条件采取预曝气措施,使废水经常处于预曝气状态,吹脱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并避免贝代硫菌加以利用增殖。
措施F,加强曝气,提高混和液DO浓度,防止混和液缺氧或厌氧状态,即或是局部的或是一时的呈厌氧状态,也不利于絮体形成菌的生理活动,而有利于丝状菌的增殖。
措施G,在有利条件下,可以考虑改变水温,水温在15摄氏度以下易于发生高粘性膨胀,而丝状菌性膨胀则多发生在20摄氏度以上。
措施H,降低污泥在二沉池内停留时间,防止形成厌氧状态。
措施I,调整污泥负荷,运行经验表明,如果污泥负荷超过0.35kgBOD/kgMLSS.d易于发生丝状菌性污泥膨胀。
措施J,调整混合液中的营养物质平衡,即保证BOD:N:P=10:5:1的要求,当混和液失去营养平衡时,往往会发生高粘性污泥膨胀。
措施K,控制丝状菌的增殖,对已产生大量球衣菌属的活性污泥,用浓度为50mg/l的硫酸铜,保持5mg/l的残留浓度,能够抑制球衣菌属的增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控制丝状菌污泥膨胀的方法①采用化学药剂杀灭丝状菌丝状菌因同环境接触表面积大,故对药物较为敏感,在加药剂量合适时,可做到既杀灭丝状细菌,又不至于过多地损伤菌胶团细菌,在丝状菌明显受到抑制后即可停止加药,并投加合适营养,采取适当复壮措施。
常用的药物及剂量如下:漂白粉量按有效氯为MLSS的0.5〜0.8%投加;投加液氯或漂白粉,使余氯为1mg/L时球衣菌30死亡;余氯为0.5mg/L时球衣菌经120'死亡。
加废碱液,使曝气池pH上升至8.5〜9.0左右,维持一段时间后,镜检可见丝状菌萎缩、断裂。
上述方法在生产中应用时,最好先通过小样试验,以确定合适的投加剂量。
由于微生物具有较强的变异能力,在多次使用同一药物后,丝状菌往往会产生适应性,并导致方法的失败。
②改变进水方式及流态对容易膨胀的废水,应避免采用完全混合活性污泥法(CMAS推荐选用流态为推流式(PFR或批式(SBR活性污泥法。
J. H. Ren si nl对上述三种进水方式及流态进行了平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SBR PFR中丝状菌数量少、污泥的SVI值低,而CMAS中丝状菌数量多、污泥的SVI值高,污泥呈严重的膨胀状态。
③改变曝气池构型④控制曝气池的DO模仿厌氧、好氧区的A/0工艺(Anoxic/Oxic procesS)来防止污泥膨胀。
兼氧段不曝气,且保证有足够的反应时间)⑤调节废水的营养配比对因缺乏N、P而引起SVI值上升、造成污泥膨胀的处理系统,须在进水中追加N、P。
我们于1972〜1976年在处理某染色厂的废水过程中,当出现污泥膨胀时分别投加尿素、含氮量高的污泥消化池上清液或腐化污泥后,取得了良好效果。
综上所述,在污泥发生膨胀时我们应及时改变曝气池中微生物所处的环境条件,在有两大类微生物一胶团细菌和丝状细菌共存并相互竞争的污泥体系中,创造适合于菌胶团细菌生长的环境条件,使丝状菌得不到优势生长,以达到改善污泥沉降压缩性能、控制或预防污泥膨胀的目的。
废水生物处理是利用有关微生物的代谢过程,是对废水中有机物进行降解或转化的过程。
微生物在降解有机物的同时其本身也得到了增殖。
污泥膨胀有两种类型,一是由于活性污泥中大量丝状菌的繁殖而引起的污泥丝状菌膨胀,二是由于菌胶团细菌体内大量累积高粘性物质(如葡萄糖、甘露糖、阿拉伯糖、鼠李糖和脱氧核糖等形成的多类糖)而引起的非丝状菌性膨胀。
污泥丝状菌膨胀可根据丝状微生物对环境条件和基质种类要求的不同而划分为五类类型:( 1)低基质浓度型;( 2)低溶解氧浓度型;( 3)营养缺乏型;( 4)高硫化物型;( 5)pH 不平衡型。
在实际运行中,一般以污泥丝状菌膨胀为主,占90%以上。
发生污泥膨胀时,主要有以下特征:( 1)二沉池中污泥的SVI值大于200ml/g ; (2)回流污泥浓度下降;(3)二沉池中污泥层增高。
污泥丝状菌膨胀形成的相关理论。
(1)表面积容积比(A/V)假说。
当微生物处于基质限制和控制时,比表面积大的丝状菌获取底物的能力要强于菌胶团微生物,因而丝状菌占优势,菌胶团受到抑制,导致污泥的沉降性能下降。
(2)积累/再生(AC/SC假说。
在高负荷条件下菌胶团微生物累积有机基质的能力强,丝状菌较差。
但是此时微生物处于溶解氧限制和控制,因此丝状菌需要氧较少,完成积累再生的循环较快,因此生长较快,形成污泥膨胀。
(3)选择性准则。
(4)饥饿假说理论与污泥膨胀有关的丝状菌。
能引起污泥膨胀的丝状菌有30多种。
021N型菌是引起污泥膨胀最主要的丝状菌(80%),1701 型菌和球衣菌(40%)。
下面是不同行业工业废水中常见的丝状菌工厂类型丝状菌化工废水微丝菌、021N、0041、诺卡氏菌、软发菌纸浆造纸0092、诺卡氏菌、1701,软发菌食品加工0041、021N、0092、诺卡氏菌、1701、球衣菌啤酒废水0041、021N、0092、1701奶制品业诺卡氏菌、0092、软发菌肉食加工1701、球衣菌、021N、软发菌土豆加工0092、021N、球衣菌、1701水果业021N、诺卡氏菌、0041、软发菌、0092糖果罐头0092、球衣菌以上常见菌随水质的不同而变化。
面是不同水质条件下引起污泥膨胀的丝状菌种类水质条件丝状菌种类低基质(F/M)微丝菌、诺卡氏菌、软发菌、0041、0092、021N低溶解氧(DO)球衣菌、发硫菌、1701、021N、1863、软发菌高H2OS发硫菌、贝氏硫菌、1701、021N、球衣菌低N、P发硫菌、021N、球衣菌pH 丝状真菌丝状菌的作用(1)保持污泥的絮体结构,形成具有良好沉淀性能的污泥。
(2)保持高的净化效率、低的处理出水浓度。
(3)保持低的出水悬浮物浓度。
污泥丝状菌膨胀的控制途径(1)环境调控控制法通过改变曝气池中生态环境,使之有利于菌胶团微生物生长,抑制丝状菌过量繁殖,从而控制污泥膨胀。
好氧生物选择器和SBR法就属于此类。
(2)代谢机制控制法利用两类微生物的不同代谢机制,造成有利于菌胶团微生物生长的条件,而抑制丝状菌的过量繁殖。
代表性方法有缺氧、厌氧选择器和污泥再生工艺。
补充痕量金属法控制污泥膨胀根据原水水质及不同微生物对痕量金属元素的需求量,对原水中缺乏的痕量元素进行补充,使菌胶团微生物正常生长并抑制丝状菌的生长。
一些痕量金属的功能金属功能钾重要的酶治化剂;维持渗透压;调节pH镁最丰富的细胞内阳离子,酶活化剂;将酶与基质结合锰酶活化剂及某些酶的辅助因子;可代替镁钙重要的细胞内阳离子;某些酶的辅助因子;可代替镁铁许多酶的辅助因子;血蛋白反应催化剂,极为重要钴维生素B12 的成分,生长之必须元素钼铜镍锌许多微生物金属酶的重要无机组成选择器法控制污泥膨胀在曝气池前设一个小型预曝气分格,回流污泥与废水接触,菌胶团微生物迅速吸附积累营养物质,而丝状菌获得较少。
当进入曝气池后,菌胶团微生物在足够的停留时间和溶解氧的条件下进行代谢增殖,而丝状菌因缺乏营养生长缓慢,从而有效的控制了污泥膨胀。
选择器的设计:(1)选择器需要分格。
在水力停留时间相同的情况下,选择器分格数越多,对丝状菌的抑制效果越好。
一般为4~6 格。
(2)尽量提高选择器第一格中的F/M ,并在选择器中形成尽量形成大的浓度梯度。
(3)选择器水力停留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
(4)增加曝气池的水力停留时间,使菌胶团微生物完全消耗,形成饥饿状态。
一般为5~6 小时。
污泥膨胀分丝状菌膨胀和非丝状菌膨胀.引起丝状菌膨胀原因主要有:.进水有机质少2•营养比例失调.3.do太低4.水质,水量波动太大引起非丝状菌膨胀原因主要有:.高负荷时的粘性膨胀2 .污泥中毒如果污泥发生膨胀先确定原因,再针对原因调整参数造成污泥丝状膨胀的的因素有:(1)污水水质:含溶解性炭化物高是污水往往发生由浮游球衣细菌引起的丝状膨胀,另外水温和PH 值也会对污泥膨胀有明显的影响。
水温在低于15度时。
一般不会膨胀。
PH低时,容易产生膨胀。
(2)运行条件:目前关于污泥负荷对污泥膨胀的影响没有一个确切的结论,对于有些废水来说,不论污泥负荷高或低都回发生膨胀,而对有些废水则相反,都不会发生膨胀;非丝状菌性膨胀主要发生在污水水温较低而污泥负荷太高时。
微生物的负荷高,细菌吸取大量的营养物,但由于温度低,代谢速度慢,就积贮大量粘性的多糖类物质。
这些多糖物质的积贮,使活性污泥的表面附着水大大增加,是SVI值升高,形成膨胀污泥。
抑制措施:(1)控制溶解氧,使曝气池的溶解氧不低于1-2mg/L,不超过4mg/L (2)调整PH (3)投加适量的含氮和含磷化合物活性污泥膨胀暂时没有一个标准快速的解决办法,只能通过调试才能慢慢恢复。
也不能急于用药,在“吃药”之前首先必须要搞清楚是什么类型的污泥膨胀,要是用错了方法只会让问题更严重。
此时镜检是必须的,仔细观察污泥絮体的结构,微生物群体情况,由此推断膨胀的严重程度。
而实际污泥膨胀异丝状菌膨胀居多。
所谓活性污泥膨胀是指活性污泥质量变轻,体积膨大,沉降性能恶化,在二沉池内不能正常沉池下来,污泥指数异常增高达400 以上。
活性污泥膨胀,根据诱因可分为:因丝状菌异常增殖所导致的丝状菌性膨胀和因粘性物质大量产生积累的非丝状菌膨胀。
前者为易发与多发性膨胀,导致产生丝状菌性污泥膨胀的细菌主要有:球衣菌属,假单胞菌属,黄杆菌属,酶菌属。
污泥膨胀的对策,当在活性污泥系统产生污泥膨胀现象时,可按下图所列程序对污泥膨胀的类型,诱因与性质进行调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消除。
具体措施说明如下:措施A,投药处理,能够杀灭丝状菌的药剂有氯,臭氧,过氧化氢等,有效氯为10—20mg/l 时,就能够有效杀灭球衣菌,贝代硫菌:高于20mg/l 时,可能对絮凝体形成菌产生危害,因此,在使用氯时一定要按投加量的允许范围合理投加。
而臭氧,过氧化氢等氧化剂只有在较高的计量条件下才对球衣菌有杀灭效果。
措施B,改善,提高活性污泥的絮凝性,在曝气池的入口处投加硫酸铝,三氯化铁,高分子混凝剂等絮凝剂。
措施C,改善,提高活性污泥的沉降性,密实性。
在曝气池的入口处投加粘土,消石灰,生污泥或消化污泥。
措施D,加大回流污泥量,通过这一措施,高粘性膨胀的致因物质,即多糖类物降低了,在多数情况下,能够解脱高粘性膨胀。
有条件的地方还可在回流污泥前进行内源呼吸期,提高了絮凝体形成细菌群摄取有机物的能力和与丝状菌竞争的能力,丝状菌性膨胀也能够得到抑制。
在曝气过程中,可以考虑加入氯,磷等营养物质,这样可以强化污泥活性。
措施E,使废水经常处于新鲜状态,防止形成厌氧状态,如有条件采取预曝气措施,使废水经常处于预曝气状态,吹脱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并避免贝代硫菌加以利用增殖。
措施F,加强曝气,提高混和液DO浓度,防止混和液缺氧或厌氧状态,即或是局部的或是一时的呈厌氧状态,也不利于絮体形成菌的生理活动,而有利于丝状菌的增殖。
措施G,在有利条件下,可以考虑改变水温,水温在15 摄氏度以下易于发生高粘性膨胀,而丝状菌性膨胀则多发生在20摄氏度以上。
措施H,降低污泥在二沉池内停留时间,防止形成厌氧状态。
措施I,调整污泥负荷,运行经验表明,如果污泥负荷超过0.35kgBOD/kgMLSS•(易于发生丝状菌性污泥膨胀。
措施J,调整混合液中的营养物质平衡,即保证BOD:N:P=10:5:1 的要求,当混和液失去营养平衡时,往往会发生高粘性污泥膨胀。
措施K控制丝状菌的增殖,对已产生大量球衣菌属的活性污泥,用浓度为50mg/l 的硫酸铜,保持5mg/l 的残留浓度,能够抑制球衣菌属的增殖。
在实际运行中,以上几类方法是相辐相称的,污泥膨胀发生以后,首先应通过观察现象,借助理化分析手段,判明膨胀的种类及发生原因,对症下药,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