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状菌膨胀控制
控制丝状菌膨胀的4种方法

控制丝状菌膨胀的4种方法丝状菌是一类常见的微生物,它常生存在食物、土壤、灌木等环境中。
尽管丝状菌有助于土壤健康和营养循环,但在一些情况下,过度生长的丝状菌可能会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控制丝状菌的膨胀。
本文将介绍四种控制丝状菌膨胀的方法。
1.温度控制:丝状菌的生长受温度的影响很大。
根据不同种类的丝状菌,有不同的最适生长温度。
一般来说,丝状菌在20-35摄氏度的温度下生长最为迅速。
因此,通过控制环境温度,可以有效地控制丝状菌的膨胀。
例如,对于一些食品和饮品加工工厂,可以通过调整生产车间的温度来控制丝状菌的生长,从而防止产品被丝状菌污染。
2.酸碱调控:丝状菌对酸碱度的适应能力较差,因此调整环境的酸碱度可以有效地控制丝状菌的生长。
在高酸或高碱环境下,丝状菌的生长速率会受到限制。
例如,在农业领域,可以在土壤中添加酸性或碱性物质来调节土壤pH值,从而控制丝状菌的生长。
3.化学控制:化学药剂是一种有效控制丝状菌膨胀的方法。
合理使用杀菌剂和抑菌剂,可以有效地控制丝状菌的生长。
一些广谱抗生素如四环素和链霉素可以抑制丝状菌的生长。
此外,一些化学物质如过氧化氢和甲醛也可以作为杀菌剂使用。
当然,在使用化学药剂时,需要谨慎选择,避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4.生物控制:除了以上的物理和化学方法,生物控制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一些特定的细菌、真菌和病毒可以用来控制丝状菌的生长。
例如,一些种类的真菌如白僵菌和绿僵菌可以感染丝状菌并分解其细胞结构,从而控制其生长。
此外,一些特定的细菌如枯草杆菌也可以产生抑菌物质,从而抑制丝状菌的生长。
与化学药剂相比,生物控制更加安全可靠,并且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总结起来,控制丝状菌膨胀的方法主要包括温度控制、酸碱调控、化学控制和生物控制。
这些方法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以结合使用,以实现更好的丝状菌控制效果。
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并合理调配资源,以确保控制丝状菌膨胀的目标得到有效实现。
丝状菌污泥膨胀机理与控制方法

污 泥 膨 胀 的影 响 因 素 、 泥 膨 胀 的 机 理 及 控 制 方 法 , 展 望 了该 课 题 今 后 的研 究 方 向 。 污 并 关 键 词 :活性 污 泥 法 ; 泥 膨 胀 ; 状 菌 ; 制 方 法 污 丝 控 中 图 分 类 号 :X 7 3 0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7 — 6 9 2 0 )2 0 4 — 5 62 0 7 (05 0— 0 30
最 频繁 出现 的丝状 菌 有 以下 种类 『 微丝 菌 、oad f r ci m ct 、0 2型 、9 1 、0 1 、6 5型 、 】 J : N cri om at o ye sO 9 o n e 0 6 型 04 型 0 7
N s cial cl、 发 菌 、 游 球 衣 菌 、7 1型 、2 N型 、 硫 菌 等 。 ot od mioa 软 o i 浮 10 01 发 膨 胀 污 泥 中 的 丝 状 菌 种 类 与 活 性 污 泥 工 艺 运 转 条 件 密 切 相 关 。 在 低 负 荷 下 的丝 状 菌 种 类 为 :0 1型 、 04
维普资讯
苏州科 技 学 院学报 ( 程 技术 版 ) 工 第 1 8卷 第 2期
J o ie st fS in e a d T c n lg fS z o . fUn v ri o ce c n e h oo y o u h u y
35 统 一 的 污 泥膨 胀 理 论 .
在混 合培养 的活性 污泥 中 , 有多种 物质 的浓度都 可 以限制 微生 物的 生长速 率 , 生物 生长可 以综 合表 微
( . 岛理 工大 学 山东省 环境 工 程重点 实 验室 , 1 青 山东 青 岛 2 6 3 2北 京 工业 大学 北 京 市水 质科 学 与水环 境 恢 复重点 实验 室 , 6 0 3;.
丝状菌膨胀控制

污泥膨胀控制方案一、污泥膨胀的定义污泥膨胀就是指由于某种原因,活性污泥质量变轻、体积膨大、沉降性能恶化,造成二沉池中泥水分离效果差,污泥随出水流失,影响出水水质,从而破坏工艺正常运行的现象。
根据其诱因可以分为丝状菌异常增殖导致的丝状菌膨胀和因黏性物质大量积累导致的非丝状菌膨胀,其中丝状菌膨胀最为常见。
二、丝状菌膨胀的预警丝状菌膨胀,防重于治,当预警指标在以下范围时,应引起足够重视,并采取相应措施。
预警指标的指示范围指标及监测体系可能发生污泥膨胀的指示范围丝状菌数量≥30%SVI>150mg/L负荷<0.25 kgBOD5/kgMLSS·d营养物类型易降解小分子有机物、硫化物、洗涤剂、油类物质水温<15℃溶解氧<0.3mg/L泥龄>10d三、丝状菌膨胀的成因通过对近些年来国内外活性污泥膨胀问题研究的分析,可以将活性污泥丝状菌膨胀的原因主要分为五种类型:(1) 基质限制,即进水有机物较低或负荷(F/M)较低,或可溶性小分子有机物较高;(2) 溶解氧限制,曝气量较小;(3) 营养物缺乏型,氮、磷等营养物质缺乏;(4) 低PH冲击引起,进水多呈酸性或偏酸性;(5) 腐败废水或高硫化氢因素等膨胀类型,进水在市政管网中停留时间过长。
总之,污泥丝状膨胀的根本原因是丝状菌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对系统中较低营养的吸收或不良环境的适应能力比菌胶团细菌更强,丝状菌目前已发现30余种,每种丝状菌的增殖条件也不尽相同,水厂在日常运行中一定要注意保持进水的连续性、均匀性及水质的稳定性,才能为后续工艺控制提供条件。
四、丝状菌污泥膨胀的控制措施控制类型控制措施工艺控制措施1、加强排泥,大多数丝状菌繁殖一代的时间较长(一般≥9d),而菌胶团细菌世代时间较短,可通过加大剩余污泥排放,缩短污泥龄,使丝状菌在活性污泥系统中逐渐减少。
2、提高好氧池pH值,低pH值有利于丝状菌生长,可通过投加片碱的方式,使曝气池内pH控制在7.2~8.5 范围内,可有效抑制丝状菌生长。
活性污泥丝状菌膨胀生物群落及调控研究进展

活性污泥丝状菌膨胀生物群落及调控研究进展活性污泥丝状菌膨胀生物群落及调控研究进展一、引言活性污泥处理系统广泛应用于废水处理厂,其主要功能是将废水中的有机物质和氮磷等污染物去除,并实现高效、稳定的废水处理。
其中,活性污泥丝状菌膨胀生物群落的形成和调控对系统运行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活性污泥丝状菌活性污泥丝状菌是污水处理系统中一种特殊的微生物,其特点是具有较大的长度和丝状形态。
它们在菌群中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生物体系,对废水中的有机物质进行降解,起到关键的作用。
在活性污泥丝状菌中,广泛存在着包括丝状菌、鞭毛菌、假单胞菌等多种微生物类群。
三、活性污泥丝状菌膨胀生物群落的形成活性污泥丝状菌膨胀生物群落的形成过程包括两个主要阶段:初期定植和稳定定植。
初期定植阶段,废水中的颗粒物和溶解性有机物质提供了菌群落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吸附在活性污泥颗粒上,形成丝状结构。
在稳定定植阶段,菌丝逐渐增长,并与周围的菌体形成稳定的聚集结构。
这一过程中,一些相关因素如环境温度、水质、DO(溶解氧)浓度、营养物质浓度和群体密度等都会对菌群落的形成产生影响。
四、活性污泥丝状菌膨胀生物群落的调控活性污泥丝状菌膨胀生物群落的调控主要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
1. 物理方法物理方法主要是通过控制废水处理系统的运行参数来实现对菌群落的调控。
例如,调节到达时间、水力停留时间、曝气时间和曝气强度等参数,可以减少活性污泥丝状菌的生成。
此外,也可以通过改变废水处理系统中的搅拌方式来控制菌群落的形成。
2. 化学方法化学方法主要是通过添加化学药剂来改变废水的理化性质,从而影响活性污泥丝状菌的膨胀。
例如,加入Cu2+、Fe2+、Al3+等金属离子可以有效地抑制活性污泥丝状菌的生成。
另外,调节废水中C/N比和C/P比等营养物质的浓度,也可以对菌群落的形成产生影响。
3. 生物方法生物方法通过调整微生物的优势菌群结构,限制活性污泥丝状菌的增殖。
例如,可以通过添加某些特殊的微生物剂来优化废水处理系统中微生物的结构,并遏制活性污泥丝状菌的膨胀生长。
丝状菌澎账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正常的活性污泥沉降性能好,其SVI约为50—150(70—120)之间为正常。
SVI=活性污泥体积/MLSS,当SVI>200并继续上升时,称为污泥膨胀(1)丝状菌繁殖引起的膨胀原因:污泥中丝状菌过渡增长繁殖的结果,丝状菌作为菌胶团的骨架,细菌分泌的外酶通过丝状菌的架桥作用将千万个细菌凝结成菌胶团吸附有机物形成活性污泥的生态系统。
但当丝状菌大量生长繁殖,活性菌胶团结构受到破坏,形成大量絮体而漂浮于水面,难于沉降。
这种现象称为丝状菌繁殖膨胀。
丝状菌增长过快的原因:a、溶解氧过低,<0.7—2.0mg/lb、冲击负荷——有机物超出正常负荷,引起污泥膨胀c、进水化学条件变化:一是营养条件变化,一般细菌在营养为BOD5:N:P=100:5:1的条件下生长,但若磷含量不足,C/N升高,这种营养情况适宜丝状菌生活。
二是硫化物的影响,过多的化粪池的腐化水及粪便废水进入活性污泥设备,会造成污泥膨胀。
含硫化物的造纸废水,也会产生同样的问题。
一般是加5~10mL/L氯加以控制或者用预曝气的方法将硫化物氧化成硫酸盐。
三是碳水化合物过多会造成膨胀。
四是pH值和水温的影响,pH过低,温度高于35度易引起丝状菌生长。
解决办法:a、保持一定的活性污泥浓度,控制每天排除污泥的净增量,控制回流比。
b、控制F/M(污泥负荷)调节进水和回流污泥c、保持污泥龄不变d、污泥膨胀严重时投加铁盐絮凝剂或有机阳离子凝聚剂。
活性污泥膨胀的控制摘要:从污泥膨胀产生的内在因素着手,分析丝状菌过量繁殖的原因,针对几种常见的活性污泥工艺提出解决方案和思路。
关键词:丝状菌污泥膨胀选择池活性污泥工艺污泥膨胀问题是活性污泥自产生以来一直伴随并常常发生的一个棘手的问题。
其主要特征是:污泥结构松散,质量变轻,沉淀压缩性能差;SV值增大,有时达到90%,SVI达到300以上;大量污泥流失,出水浑浊;二次沉淀难以固液分离,回流污泥浓度低,有时还伴随大量的泡沫的产生,无法维持生化处理的正常工作。
控制丝状菌污泥膨胀的方法

控制丝状菌污泥膨胀的方法①采用化学药剂杀灭丝状菌丝状菌因同环境接触表面积大,故对药物较为敏感,在加药剂量合适时,可做到既杀灭丝状细菌,又不至于过多地损伤菌胶团细菌,在丝状菌明显受到抑制后即可停止加药,并投加合适营养,采取适当复壮措施。
常用的药物及剂量如下:漂白粉量按有效氯为MLSS的0.5~0.8%投加;投加液氯或漂白粉,使余氯为1mg/L时球衣菌30’死亡;余氯为0.5mg/L时球衣菌经120’死亡。
加废碱液,使曝气池pH上升至8.5~9.0左右,维持一段时间后,镜检可见丝状菌萎缩、断裂。
上述方法在生产中应用时,最好先通过小样试验,以确定合适的投加剂量。
由于微生物具有较强的变异能力,在多次使用同一药物后,丝状菌往往会产生适应性,并导致方法的失败。
②改变进水方式及流态对容易膨胀的废水,应避免采用完全混合活性污泥法(CMAS)推荐选用流态为推流式(PFR)或批式(SBR)活性污泥法。
J. H. Rensink 对上述三种进水方式及流态进行了平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SBR、PFR中丝状菌数量少、污泥的SVI值低,而CMAS中丝状菌数量多、污泥的SVI值高,污泥呈严重的膨胀状态。
③改变曝气池构型……。
④控制曝气池的DO模仿厌氧、好氧区的A/O工艺(Anoxic/Oxic process)来防止污泥膨胀。
(兼氧段不曝气,且保证有足够的反应时间)⑤调节废水的营养配比对因缺乏N、P而引起SVI值上升、造成污泥膨胀的处理系统,须在进水中追加N、P。
我们于1972~1976年在处理某染色厂的废水过程中,当出现污泥膨胀时分别投加尿素、含氮量高的污泥消化池上清液或腐化污泥后,取得了良好效果。
综上所述,在污泥发生膨胀时我们应及时改变曝气池中微生物所处的环境条件,在有两大类微生物──菌胶团细菌和丝状细菌共存并相互竞争的污泥体系中,创造适合于菌胶团细菌生长的环境条件,使丝状菌得不到优势生长,以达到改善污泥沉降压缩性能、控制或预防污泥膨胀的目的。
A2O工艺系统丝状菌膨胀原因分析及对策

A2O工艺系统丝状菌膨胀原因分析及对策A2O工艺系统丝状菌膨胀原因分析及对策引言:A2O(Anaerobic/Anoxic/Oxic)工艺系统是一种常见的污水处理工艺,广泛应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厂。
然而,有时候在A2O工艺系统中,会出现丝状菌膨胀的现象,给处理效果和系统稳定性带来了一些问题。
因此,本文将对A2O工艺系统中丝状菌膨胀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以期解决这一问题。
一、丝状菌膨胀的原因分析1. 有机物负荷过高:在A2O工艺系统中,如果有机物负荷过高,容易导致污泥中的丝状菌数量增多,从而引发丝状菌膨胀的问题。
2. 气液氧浓度不平衡:A2O工艺系统中的三个环节分别为厌氧、缺氧和好氧条件。
如果在好氧环节中,氧浓度不均匀分布,某些区域的氧浓度过高,会诱发丝状菌的大量生长和膨胀。
3. 过度搅拌:某些情况下,过度搅拌会破坏污泥中菌群的平衡,使之倾向于丝状菌的生长,进而导致膨胀问题。
4. 断流操作不当:断流操作是A2O工艺系统的一项重要环节。
如果断流操作不当,比如过度断流或连续断流,会干扰到污泥中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使丝状菌的生长条件得到满足,产生膨胀现象。
二、对策措施1. 控制有机物负荷:合理调节A2O工艺系统中的有机物负荷,避免负荷过高,可以通过调整进水流量和浓度、改变操作模式等方式来降低有机物负荷。
2. 平衡气液氧浓度:加强好氧环节氧气的均匀分布,避免氧浓度过高,可以采取合理的曝气方式和调节曝气量等手段来实现。
3. 控制搅拌强度:适度减小搅拌强度,维持污泥中微生物的平衡,防止丝状菌过度生长。
可以通过调节搅拌时间和频率等方式来实现。
4. 优化断流操作:合理安排断流操作的时间和频率,避免过度断流或连续断流。
同时,要加强对断流操作的监控和调控,确保操作准确和稳定。
结论:通过对A2O工艺系统中丝状菌膨胀的原因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产生与有机物负荷过高、气液氧浓度不平衡、过度搅拌和断流操作不当等因素有关。
活性污泥丝状膨胀和丝状膨胀控制对策等

3、改革工艺 (1)投加某种物质来增加污泥的比重或杀灭丝状菌
投加铁盐、铝盐等混凝剂,可以通过其凝聚作用增加 活性污泥的比重。
丝状菌的比表面积大,遇到有害化学药剂时,遭受破 坏的主要是丝状菌,常用的化学药剂是氯气,投加臭氧、 过氧化氢也能起作用。 (2)采用新工艺:将活性污泥法改用生物膜法。AB、 A/O(缺氧-好氧)法、A2/O2、(缺氧-好氧-缺氧-好氧)A2/O( 厌氧-缺氧-好氧)、SBR(序批式间歇曝气反应器)法等。
2、 处理设备负荷高,占地少
3、 对营养物的需求量少:
COD:N:P=350-500:5:1,相比而言对N、P的 需求要小的多,因此厌氧处理时可以不添加或少添加营养 盐
不4足、:运行经费经济,污泥量少。 1、处理时间长; 2、出水的有机物浓度高于好氧处理; 3、处理过程中产生臭气和有色物质 4、对温度变化和有毒物质较为敏感
1、控制溶解氧 保持曝气池内有足够的溶解氧(>2mg/L),可在曝气池
中用强化曝气、射流曝气等方法控制高负荷下的污泥膨胀。 2、控制有机负荷
有机负荷可用容积负荷表示,即单位反应器容积每日接 受的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量。污染负荷在0.2-0.3kg BOD/ kg MLSS.d(混合液污泥浓度)为宜。
8
6
3、对C、N的竞争 营养物浓度较低时,利于丝状菌生长而且还可蓄积营养
物,更进一步抑制动胶菌的生长。
4、有机物冲击负荷的影响 如果曝气池中有机物浓度突然增加,供氧量不变,由于
好氧生物的呼吸作用迅速消耗溶解氧,利于丝状细菌的生 长。
7
二、控制活性污泥丝状膨胀的对策 根本在于控制引起丝状细菌过度生长的环境因子。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第二十二讲
第二篇 第三章 水环境污染控制与 治理的生态工程及微生物学原理(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污泥膨胀控制方案
一、污泥膨胀的定义
污泥膨胀就是指由于某种原因,活性污泥质量变轻、体积膨大、沉降性能恶化,造成二沉池中泥水分离效果差,污泥随出水流失,影响出水水质,从而破坏工艺正常运行的现象。
根据其诱因可以分为丝状菌异常增殖导致的丝状菌膨胀和因黏性物质大量积累导致的非丝状菌膨胀,其中丝状菌膨胀最为常见。
二、丝状菌膨胀的预警
丝状菌膨胀,防重于治,当预警指标在以下范围时,应引起足够重视,并采取相应措施。
预警指标的指示范围
指标及监测体系可能发生污泥膨胀的指示范围
丝状菌数量≥30%
SVI >150mg/L
负荷<0.25 kgBOD5/kgMLSS·d
营养物类型易降解小分子有机物、硫化物、洗涤剂、油类物质
水温<15℃
溶解氧<0.3mg/L
泥龄>10d
三、丝状菌膨胀的成因
通过对近些年来国内外活性污泥膨胀问题研究的分析,可以将活性污泥丝状菌膨胀的原因主要分为五种类型:
(1) 基质限制,即进水有机物较低或负荷(F/M)较低,或可溶性小分子有机物较高;
(2) 溶解氧限制,曝气量较小;
(3) 营养物缺乏型,氮、磷等营养物质缺乏;
(4) 低PH冲击引起,进水多呈酸性或偏酸性;
(5) 腐败废水或高硫化氢因素等膨胀类型,进水在市政管网中停留时间过长。
总之,污泥丝状膨胀的根本原因是丝状菌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对系统中较低营养的吸收或不良环境的适应能力比菌胶团细菌更强,丝状菌目前已发现30余种,每种丝状菌的增
殖条件也不尽相同,水厂在日常运行中一定要注意保持进水的连续性、均匀性及水质的稳定性,才能为后续工艺控制提供条件。
四、丝状菌污泥膨胀的控制措施
控制类型控制措施
工艺控制措施1、加强排泥,大多数丝状菌繁殖一代的时间较长(一般≥9d),而菌胶团细菌世代时间较短,可通过加大剩余污泥排放,缩短污泥龄,使丝状菌在活性污泥系统中逐渐减少。
2、提高好氧池pH值,低pH值有利于丝状菌生长,可通过投加片碱的方式,使曝气池内pH控制在7.2~8.5 范围内,可有效抑制丝状菌生长。
3、加大回流污泥量,降低污泥在二沉池内停留时间,以免丝状菌在此厌氧环境发生优势增殖。
4、提高溶解氧,加强曝气,提高曝气池内DO值,尽量控制曝气池的DO值大于1.0mg/L 以上,改善生化系统环境,利用生物竞争机制抑制丝状菌的过度繁殖。
5、调整进水的营养物质平衡,即保证C∶N∶P=100:5:1的要求,如有机物较低,可投加大分子链的淀粉等物质,不要投加小分子的葡萄糖;如N、P缺乏,可投加尿素、磷酸二铵等物质。
6、控制负荷,通过降低污泥浓度或提高进水底物浓度,将食微比(F/M)控制在0.25-0.45kgBOD5/(kgMLVSS·d)之间。
7、进行预曝气,如进水腐败或高H2S,可通过打开旋流沉砂池,对进水进行预曝气使进水保持新鲜。
应急性控制措施1、在曝气池入口处投加硫酸铝、三氯化铁、PAC等絮凝剂,可以改善、提高活性污泥的絮凝性,也可投加粘土、消石灰、生污泥或消化污泥,以改善、提高活性污泥的沉降性,密实性。
2、投加浓度为11%的次氯酸钠(NaCIO)溶液或双氧水,能有效杀死丝状菌,投加时一定要注意投加的量,要控制到刚好能杀死丝状菌而不能或少伤害到絮体微生物,一般投加量为1~10g有效氯/(kgMLSS.d),投加时要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至预期的效果。
预防措施提醒
水厂要接种污泥时,一定要对接种污泥进行镜检,如接种污泥中存在丝状菌,一定不要接种,因为丝状菌一旦引入系统,很难彻底消除。
上表中所列工艺控制措施均根据该措施对丝状菌控制的实际有效性进行排列,发生污泥丝状菌膨胀的水厂可根据上述措施逐步试验,以找到行之有效的丝状菌控制方案。
在水厂实际运行中还发现,由微丝菌引起的污泥膨胀在冬季和春季比夏季和秋季发生的频率要高。
总之,污泥膨胀的发生是生物系统平衡受到破坏而产生的,所以在水厂日常运行中一定要尽量保持工艺运行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这是防止丝状菌膨胀的重中之重,但丝状菌发生后通过科学合理的工艺调控让生物系统自我调节从而抑制污泥膨胀的发生也是完全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