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系统的发展与分类
操作系统的形成和发展

操作系统的形成和发展什么是操作系统?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是一种控制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资源,提供计算机程序运行环境的系统软件,它负责管理和协调计算机系统中各种资源的分配,如内存、磁盘空间、CPU 时间等,以及处理各种输入输出请求。
早期的计算机系统没有操作系统,计算机与用户之间的交互是通过计算机本身的开关、按键等物理设备完成的。
这些计算机内部只有一组简单的开关和电磁继电器来控制数据流,而且每次操作都需要重新连接硬件,十分繁琐。
因此,操作系统的出现使得计算机使用更加友好、高效、稳定。
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第一代操作系统第一代操作系统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这时计算机只有很少的功能,几乎没有内存保护和作业管理机制。
计算任务由操作员负责调度和加载程序,程序执行发生错误时就需要重新启动系统。
最著名的第一代操作系统是IBM公司的S/360操作系统(System/360 Operating System)。
第二代操作系统第二代操作系统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这时计算机能够使用较多的存储器,操作系统加入了编程语言处理、分时系统、批处理等新功能,大大提高了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和使用效率。
最著名的第二代操作系统是美国贝尔实验室的UNIX操作系统。
第三代操作系统第三代操作系统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这时计算机硬件更加强大,内存、I/O设备等硬件资源也更为丰富。
第三代操作系统采用了多任务、虚拟存储、分布式系统等新技术,大大提高了操作系统的功能和可靠性。
最著名的第三代操作系统是Apple公司的Mac OS和微软公司的Windows操作系统。
第四代操作系统第四代操作系统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末,主要用于工业生产控制、网络通信、人工智能等领域。
第四代操作系统主要采用了并行处理技术、分布式计算技术、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等新技术,大大提高了计算机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最著名的第四代操作系统是Sun公司的Solaris操作系统和IBM公司的OS/2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的演化与发展趋势

操作系统的演化与发展趋势操作系统作为计算机系统中的核心组成部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演进和应用场景的扩大,也在不断进行着演化与发展。
本文将就操作系统的演化历程以及目前的发展趋势进行介绍。
一、操作系统的演化历程操作系统的演化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那时的计算机只能进行一项任务,无法同时处理多个程序。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系统需求的增加以及用户对计算机的多任务支持的需求,操作系统也开始了演化。
1. 批处理系统在20世纪60年代,批处理系统成为主流。
批处理系统通过将多个用户提交的任务按顺序进行处理,并将处理结果逐一输出,实现了计算机的多任务支持。
2. 分时系统分时系统的出现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
分时系统使得多个用户能够同时共享一个计算机系统,每个用户都能独立使用计算机资源,实现了多用户并发访问。
3. 客户端-服务器模型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操作系统的进一步改进。
客户端-服务器模型引入了分布式计算的概念,将服务器作为计算机系统的核心,在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进行协作,提供更加灵活的计算能力和资源共享。
4. 网络操作系统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操作系统的重心也逐渐转向网络操作系统。
网络操作系统具有跨平台、分布式、可扩展等特点,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访问和管理远程计算资源。
二、操作系统的发展趋势目前,操作系统的发展趋势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并发性与多核处理随着硬件技术的进步,计算机系统的处理器核心数量不断增加。
操作系统需要具备强大的并发处理能力,能够有效利用多核处理器,并提供高效的调度算法,以实现任务的并行执行和资源的合理分配。
2. 虚拟化技术虚拟化技术是操作系统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虚拟化技术可以将物理资源虚拟化为多个逻辑资源,提供更高效的资源利用率。
通过虚拟化技术,用户可以在一台物理计算机上同时运行多个操作系统,并实现资源的动态分配和管理。
3. 高可用性与容错性对于关键应用和系统,高可用性和容错性是至关重要的。
简述操作系统的发展与分类

简述操作系统的发展与分类推荐文章中国操作系统发展历史热度:国产操作系统的发展热度:简述microsoft的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热度: ios操作系统是怎么发展的总体历程热度:计算机操作系统发展历程是怎样的热度: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衍生了操作系统的不同种类,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了简述操作系统的发展与分类的相关知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简述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发展与分类一、手工操作(无操作系统)人们先把程序纸带(或卡片)装上计算机,然后启动输入机把程序和送入计算机,接着通过控制台开关启动程序运行。
计算完毕,打印机输出计算结果,用户卸下并取走纸带(或卡片)。
第二个用户上机,重复同样的步骤。
特点:用户独占机器,CPU等待手工操作,CPU利用不充分。
由于手工操作的满速度和计算机的高速度之间形成了尖锐矛盾,手工操作的方式是计算机的资源利用率极低,唯一的解决办法只有摆脱手工操作,实现作业的自动过渡。
简述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发展与分类二、批处理系统批处理系统:加载计算机上的一个监督软件,在监督程序的控制下,计算机能够自动的、成批的处理一个或多个用户的作业(作业包括程序、数据、命令)。
首先出现的是联机批处理系统,即作业的输入输出由CPU来处理。
简述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发展与分类三、联机批处理系统在主机和输入机之间增加两个存储设备——磁带机,在监督程序的自动控制下,计算机自动完成任务。
成批的把输入机上的用户作业读入磁带,依次把磁带上的用户作业读入主机内存并执行,执行完成后把计算结果想输出机输出。
完成一批作业后,监督程度又从输入机读取作业存入磁带机。
按照上面的步骤重复处理任务。
监督程序不停的处理各个作业,实现了作业的自动转接,减少了作业的建立时间和手工操作时间,有效的克服了人机矛盾,提高了计算机资源的利用率。
问题:在输入作业和输出结果时,CPU还是会处于线空闲状态,等待慢速的输入/输出设备完成工作——主机处于忙等状态。
简述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发展与分类四、脱机批处理系统为了克服与缓解告诉主机与慢速外设(输入输出设备),提高CPU 利用率,用又引入了脱机批处理系统,即输入输出脱离主机控制。
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概述一、操作系统的发展人们在最初使用计算机时,是没有系统管理软件的,完全靠人工的方法将程序从开关上一条条送入计算机,然后启动控制台上的运行开关程序。
到后来,计算机中有了一些专用的程序,如管理程序、汇编程序、编译程序、链接程序等。
这些程序已允许用户从输入设备上输入程序,经汇编、链接后在管理程序的控制下运行。
但这些程序相互之间没有主从关系,一但程序运行发生错误,整个系统就无法工作。
而且这种方式有两个主要缺点,一是一但某个用户开始操作,将占用计算机的全部资源,二是输入输出工作和CPU是串行操作,使CPU工作效率非常低。
在对计算机的工作方式的不断改进和发展过程中,操作系统软件出现了,它是在原管理程序的基础上逐步完善起来的,具有合理地分配、调度计算机系统的软硬件资源、维护计算机系统的正常运行功能,还可以为使用计算机的用户提供友好的界面。
1981年IBM开发出第一代IBM—PC机时,需要一种操作系统,找到了当时还默默无闻的微软公司,于当年推出第一个版本DOS V1.0,到现在已经历了十多个版本,DOS 的成功推出,给用户带来极大方便,也使微软公司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软件公司。
但是DOS 主要有以下几个缺陷:●操作界面是基于字符方式,所有操作都是用命令来实现,对一般用户,尤其是非英语国家的用户来说,掌握有一定的困难。
●其能够支持的最大内存只有1M,而现在基本配置是128M。
●DOS是单任务的,这就给实现多媒体技术带来一定的困难。
●DOS是一个16位操作系统,其运行方式已不能满足硬件发展的需要。
因此,在九十年代初,微软又推出了在微型计算机上使用的图形界面操作系统WINDOWS,该系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漂亮的图形操作界面,操作可以通过菜单、图像、对话框等图形界面完成。
该系统支持多任务运行,突破了640KB内存限制,还提供了字处理器、画图软件、通讯软件、桌面办公用具等功能,深受广大用户的青睐。
二、操作系统的分类操作系统分类有许多种方法。
操作系统的演化与发展趋势

操作系统的演化与发展趋势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负责管理计算机硬件资源并提供与应用程序间的接口。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操作系统也在不断演化和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
本文将探讨操作系统的演化历程,并分析其发展趋势。
一、操作系统的演化历程1. 批处理操作系统早期的计算机系统中,操作系统主要以批处理方式运行。
用户需要事先将任务提交给计算机操作员,由操作员负责安排任务的执行。
在这种操作系统下,计算机能够连续地执行一系列的任务,提高了计算机的利用率,但用户体验较差。
2. 分时操作系统20世纪6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出现了分时操作系统。
分时操作系统允许多个用户同时通过终端登录到计算机系统,并共享计算机资源。
这种方式极大地提高了用户的交互性和使用体验,成为人们日常使用计算机的常用方式。
3. 多任务操作系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计算机系统的要求越来越高。
多任务操作系统应运而生,它可以使多个程序同时运行,并实现任务间的切换和管理。
这种操作系统的出现,进一步提升了计算机的效率和性能,满足了多任务处理的需求。
4. 分布式操作系统为了更好地利用计算机资源和提高系统性能,分布式操作系统应运而生。
分布式操作系统将计算机集群中的多台计算机组织为一个整体,实现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分布式操作系统有利于实现高可用性、高性能和负载均衡,并为大规模分布式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二、操作系统的发展趋势1. 虚拟化技术的应用虚拟化技术允许将单个物理服务器虚拟化为多个逻辑服务器,每个逻辑服务器都可以独立运行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
虚拟化技术可以提高计算机资源的利用率和可伸缩性,降低运维成本,成为未来操作系统发展的重要方向。
2. 容器化技术的兴起容器化技术是一种轻量级的虚拟化技术,它可以将应用程序及其依赖打包为一个独立的运行环境,实现应用程序的快速部署和扩展。
容器化技术具有高效率、可移植、易管理等优势,将成为未来操作系统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与不同版本的特点

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与不同版本的特点简介: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中最基本、最核心的软件之一,它负责管理和控制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并提供用户与计算机硬件之间的接口。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操作系统也经历了多个版本的演变和更新。
本文将以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为线索,介绍操作系统的不同版本及其特点。
一、早期操作系统(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在计算机技术刚刚诞生的早期,操作系统的概念并不明确。
20世纪40年代,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ENIAC诞生,但当时并没有操作系统的概念,计算任务完全由人工控制。
随着计算机的快速发展,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出现了一系列早期操作系统,如EDSAC、UNIVAC 等。
这些早期操作系统主要特点是简单、粗糙,以批处理方式工作,无法并行处理。
二、批处理操作系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1960年代末期,批处理操作系统开始出现。
批处理操作系统能够自动化地处理一批批的作业,无需人工干预,大大提高了计算机的利用率。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IBM的OS/360系统,该系统采用了分时技术和虚拟存储器管理,使多用户能够同时共享计算机资源。
此外,这个时期也诞生了众多操作系统的发展方向,如分布式操作系统、实时操作系统等。
三、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20世纪80年代,个人计算机开始普及,这也催生了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发展。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微软的MS-DOS和苹果的Mac OS。
MS-DOS是基于命令行界面的操作系统,用户需要通过输入指令来完成各种操作。
而Mac OS则是首个图形用户界面操作系统,用户可以通过鼠标进行操作。
这一时期,操作系统着重于提供用户友好的界面和多媒体功能。
四、网络操作系统(20世纪90年代至今)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推动着计算机系统的演进。
此时的操作系统更加注重网络通信和数据交换。
最典型的例子是Unix操作系统和Windows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的演化与发展趋势

操作系统的演化与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操作系统作为计算机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在过去几十年间经历了持续的演化和变革。
本文将探讨操作系统的演化历程以及当前的发展趋势。
一、操作系统的演化历程1. 批处理系统早期的计算机系统并没有操作系统的概念,程序员需要手动控制计算机的每个步骤。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出现了批处理系统,程序员可以将一系列任务提交给计算机,由操作员批量处理。
这种系统最大的问题是资源利用率低下。
2. 多道程序系统为了提高资源利用率,多道程序系统应运而生。
多道程序系统允许多个程序同时进入内存并交替执行,通过中断机制来实现程序的切换。
这种方式提高了计算机的吞吐量,但仍面临资源竞争的问题。
3. 分时操作系统分时操作系统是为了解决多用户同时使用计算机的需求而诞生的。
它允许多个用户通过终端登录计算机,共享计算机的资源。
分时操作系统通过时间片轮转的方式来分配CPU时间,保证每个用户都能获得一定的响应时间。
4. 客户机/服务器模式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操作系统开始向客户机/服务器模式发展。
服务器负责提供计算和存储资源,而客户机通过网络访问服务器来完成各种任务。
这种模式提高了资源的集中管理和共享,同时也增强了系统的可靠性和可扩展性。
5. 分布式系统分布式操作系统是在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分布式系统中的多台计算机通过网络连接起来,共同完成任务。
分布式操作系统具有高可靠性、高性能和高扩展性的特点,广泛应用于大规模计算和云计算领域。
二、操作系统的发展趋势1. 虚拟化技术虚拟化技术是当前操作系统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通过虚拟化技术,操作系统可以将物理资源虚拟化为多个逻辑资源,实现资源的动态分配和调度。
虚拟化技术不仅提高了资源利用率,还减少了硬件成本和能源消耗。
2. 容器化技术容器化技术是一种虚拟化技术的延伸,它将应用程序及其依赖项打包为容器,实现快速部署、隔离和扩展。
容器化技术让操作系统能够更加灵活地运行和管理应用程序,提高了开发和运维效率。
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

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计算机操作系统是控制和管理计算机硬件与软件资源的核心软件,它负责协调计算机的各种任务,提供用户与计算机之间的接口,可以说是计算机的灵魂。
本文将探讨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
一、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1. 批处理系统时代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当时的计算机只能处理一条指令或一批指令。
最早期的操作系统是批处理系统,它可以自动地按照一定的顺序执行一批程序,提高了计算机资源的利用效率。
然而,批处理系统存在资源浪费和长作业排队等问题,对计算机的管理还比较简单。
2. 分时操作系统时代20世纪60年代,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通信技术的进步,分时操作系统开始出现。
分时操作系统允许多个用户同时登录到计算机上进行操作,每个用户都可以独立地使用计算机资源,提高了计算机的利用率。
同时,分时操作系统还引入了时间片轮转的调度算法,保证每个用户都能获得公平的计算机资源,为计算机的多用户共享奠定了基础。
3. 多道程序设计系统时代70年代末开始出现了多道程序设计系统。
多道程序设计系统允许多个程序同时存放在内存中,通过操作系统的管理,实现了程序的并发执行。
这个时期的操作系统引入了进程的概念,为程序的执行提供了更多的灵活性和并发性。
4. 客户机-服务器操作系统时代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崛起,客户机-服务器操作系统成为了主流。
客户机-服务器操作系统是将计算机系统划分为客户机和服务器两个部分,客户机提供用户界面和应用程序,而服务器则提供数据存储和处理的服务。
这个时期的操作系统更加注重网络和分布式计算的支持,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的功能和便利。
5. 当前时代当前,计算机操作系统正不断发展和进化。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兴起,操作系统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现代操作系统正在朝着更高的性能、更高的稳定性和更好的用户体验方向发展。
同时,安全性和隐私保护也日益受到重视,操作系统需要提供更强大的安全功能来应对威胁和攻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操作系统介绍一、操作系统主要功能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操作系统是管理和控制计算机软硬件资源,合理组织计算机的工作流程,以便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为用户提供功能强大、使用方便和可扩展的工作环境,为用户使用计算机提供接口的程序集合。
在计算机操作系统中,通常都设有处理器管理、存储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作业管理等功能模块。
处理器管理处理机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对处理机的分配和运行实施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在多道程序环境下,处理机的和运行都是以进程为基本单位的。
进程是一个具有一定独立功能的程序在一个数据集合上的一次动态执行过程。
处理机管理应实现下述主要功能:(1)进程控制:负责进程的创建、撤销及状态转换。
(2)进程同步:对并发执行的进程进行协调。
(3)进程通信:负责完成进程间的信息交换。
(4)调度:按一定算法进行处理机分配,包括作业调度和进程调度。
存储器管理存储器管理主要是指针对内存储器的管理。
主要任务是:分配内存空间,保证各作业占用的存储空间不发生矛盾,并使各作业在自己所属存储区中不互相干扰。
设备管理设备管理是指负责管理各类外围设备(简称:外设),包括分配、启动和故障处理等。
主要任务是:当用户使用外部设备是,必须提出要求,待操作系统进行统一分配后方可使用。
当用户的程序运行到要使用某外设时,由操作系统负责驱动外设。
操作系统还具有处理外设中断请求的能力。
文件管理文件管理是指操作系统对信息资源的管理。
在操作系统中,将负责存取的管理信息的部分称为文件系统。
文件是在逻辑上具有完整意义的一组相关信息的有序集合,每个文件都有一个文件名。
文件管理支持文件的存储、检索和修改等操作以及文件的保护功能。
操作系统一般都提供功能较强的文件系统,有的还提供数据库系统来实现信息的管理工作。
作业管理每个用户请求计算机系统完成的一个独立的操作称为作业。
作业管理包括作业的输入和输出,作业的调度与控制(根据用户的需要控制作业运行的步骤)。
二、操作系统的发展与分类1、手工操作(无操作系统)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诞生--20世纪50年代中期,还未出现操作系统,计算机工作采用手工操作方式。
手工操作程序员将对应于程序和数据的已穿孔的纸带(或卡片)装入输入机,然后启动输入机把程序和数据输入计算机内存,接着通过控制台开关启动程序针对数据运行;计算完毕,打印机输出计算结果;用户取走结果并卸下纸带(或卡片)后,才让下一个用户上机。
手工操作方式两个特点:(1)用户独占全机。
不会出现因资源已被其他用户占用而等待的现象,但资源的利用率低。
(2)CPU 等待手工操作。
CPU的利用不充分。
2、批处理系统批处理系统:加载在计算机上的一个系统软件,在它的控制下,计算机能够自动地、成批地处理一个或多个用户的作业(这作业包括程序、数据和命令)。
联机批处理系统首先出现的是联机批处理系统,即作业的输入/输出由CPU来处理。
主机与输入机之间增加一个存储设备——磁带,在运行于主机上的监督程序的自动控制下,计算机可自动完成:成批地把输入机上的用户作业读入磁带,依次把磁带上的用户作业读入主机内存并执行并把计算结果向输出机输出。
完成了上一批作业后,监督程序又从输入机上输入另一批作业,保存在磁带上,并按上述步骤重复处理。
监督程序不停地处理各个作业,从而实现了作业到作业的自动转接,减少了作业建立时间和手工操作时间,有效克服了人机矛盾,提高了计算机的利用率。
但是,在作业输入和结果输出时,主机的高速CPU仍处于空闲状态,等待慢速的输入/输出设备完成工作:主机处于“忙等”状态。
3、单道程序的运行过程:在A程序计算时,I/O空闲,A程序I/O操作时,CPU空闲(B程序也是同样);必须A工作完成后,B才能进入内存中开始工作,两者是串行的,全部完成共需时间=T1+T2。
4、多道程序系统所谓多道程序设计技术,就是指允许多个程序同时进入内存并运行。
即同时把多个程序放入内存,并允许它们交替在CPU中运行,它们共享系统中的各种硬、软件资源。
当一道程序因I/O请求而暂停运行时,CPU便立即转去运行另一道程序。
多道程序的运行过程:将A、B两道程序同时存放在内存中,它们在系统的控制下,可相互穿插、交替地在CPU上运行:当A程序因请求I/O操作而放弃CPU时,B程序就可占用CPU运行,这样CPU 不再空闲,而正进行A I/O操作的I/O设备也不空闲,显然,CPU和I/O设备都处于“忙”状态,大大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从而也提高了系统的效率,A、B全部完成所需时间<<T1+T2。
单处理机系统中多道程序运行时的特点:(1)多道:计算机内存中同时存放几道相互独立的程序;(2)宏观上并行:同时进入系统的几道程序都处于运行过程中,即它们先后开始了各自的运行,但都未运行完毕;(3)微观上串行:实际上,各道程序轮流地用CPU,并交替运行。
多道程序系统的出现,标志着操作系统渐趋成熟的阶段,先后出现了作业调度管理、处理机管理、存储器管理、外部设备管理、文件系统管理等功能。
5、分时系统由于CPU速度不断提高和采用分时技术,一台计算机可同时连接多个用户终端,而每个用户可在自己的终端上联机使用计算机,好象自己独占机器一样。
分时技术:把处理机的运行时间分成很短的时间片,按时间片轮流把处理机分配给各联机作业使用。
若某个作业在分配给它的时间片内不能完成其计算,则该作业暂时中断,把处理机让给另一作业使用,等待下一轮时再继续其运行。
由于计算机速度很快,作业运行轮转得很快,给每个用户的印象是,好象他独占了一台计算机。
而每个用户可以通过自己的终端向系统发出各种操作控制命令,在充分的人机交互情况下,完成作业的运行。
具有上述特征的计算机系统称为分时系统,它允许多个用户同时联机使用计算机。
分时系统可以同时接纳数十个甚至上百个用户,由于内存空间有限,往往采用对换(又称交换)方式的存储方法。
即将未“轮到”的作业放入磁盘,一旦“轮到”,再将其调入内存;而时间片用完后,又将作业存回磁盘(俗称“滚进”、“滚出“法),使同一存储区域轮流为多个用户服务。
多用户分时系统是当今计算机操作系统中最普遍使用的一类操作系统。
实时系统虽然多道批处理系统和分时系统能获得较令人满意的资源利用率和系统响应时间,但却不能满足实时控制与实时信息处理两个应用领域的需求。
于是就产生了实时系统,即系统能够及时响应随机发生的外部事件,并在严格的时间范围内完成对该事件的处理。
实时系统在一个特定的应用中常作为一种控制设备来使用。
实时系统可分成两类:(1)实时控制系统。
当用于飞机飞行、导弹发射等的自动控制时,要求计算机能尽快处理测量系统测得的数据,及时地对飞机或导弹进行控制,或将有关信息通过显示终端提供给决策人员。
当用于轧钢、石化等工业生产过程控制时,也要求计算机能及时处理由各类传感器送来的数据,然后控制相应的执行机构。
(2)实时信息处理系统。
当用于预定飞机票、查询有关航班、航线、票价等事宜时,或当用于银行系统、情报检索系统时,都要求计算机能对终端设备发来的服务请求及时予以正确的回答。
此类对响应及时性的要求稍弱于第一类。
图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微软公司是全球最大的电脑软件提供商,总部设在雷德蒙市(redmond,西雅图的市郊)。
公司于1975年由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成立。
公司最初以“micro-soft”的名称(意思为“微型软件”)发展和销售basic解释器。
最初的总部是新墨西哥州的阿尔伯克基。
史蒂夫·巴尔默(steve ballmer)是现在的首席执行官。
三、MS-DOS的发展DOS是Disk Operation System(磁盘操作系统)的简称,是个人计算机上的一类操作系统。
1980年,ibm公司选中微软公司为其新pc机编写关键的操作系统软件。
微软公司以5万美元的价格从西雅图的一位程序编制手中买下了一个操作系统qdos的使用权,在进行部分改写后提供给ibm,并将其命名为microsoft dos(disk operating system,磁盘操作系统)。
完整的DOS由五部分组成:1. 引导程序(BOOT ):由格式化程序直接写入磁盘初始扇区。
2. 基本输入/输出管理程序(PC-DOS为IBMBIO. COM、MS-DOS为IO.SYS)。
3. 文件管理和系统功能调用程序(PC-DOS为、MS-DOS。
为MSDOS.SYS)。
4. 命令处理程序(COMMAND. COM)。
5. 各种外部命令:完成各种辅助功能的可执行文件。
图 DOS界面四、windows发展Windows 1.01983年11月正式推出,也就是苹果发布Mac OS前的3个月。
Windows 1.0 最低内存需求为256KB、两个双面软盘驱动器以及一个图形适配器卡,推荐配置是512KB内存和硬盘驱动器。
Windows 2.0微软1987年12月9日推出 Windows 2.0,与Win 1.0相比有明显提升。
不仅可以平铺窗口,还可以让窗口叠加。
Windows 2.0 还引入了控制面板,且一直延续至今。
Windows 3.0Windows 3.0 引入了16色图标,拥有更智能的内存管理,支持最古老版本的DOS 程序。
此外,Windows 3.0 还引入了纸牌游戏。
Windows 3.11992年4月推出,比 Windows 3.0 更稳定,添加了支持网络和其他企业应用功能。
Windows 3.1 还引入 Ctrl-Alt-Del 三键功能。
Windows NT1993年7月27日上市,是一款32位操作系统,旨在补充基于 MS-DOS 的消费者版本 Windows。
Windows 951995年8月24日上市,引入了开始按钮、任务栏、通知、Windows 资源管理器,微软第一款网络浏览器 IE 和拨号网络。
Windows 981998年6月25日上市,增加了对USB和DVD的支持。
此外,Windows 98 还进行了诸多改进,如更高效的文件系统,更好的媒体处理功能等。
后来,微软还发布 Windows 98 第二版,修复了第一版中的漏洞。
Windows 20002000年2月17日上市,Windows 2000 是一款面向商业环境的图形化操作系统,为单一处理器或对称多处理器的32位 Intel x86 计算机而设计。
Windows ME2000年9月发布,该款系统漏洞较多。
较 Windows 98 第二版速度慢,不稳定,甚至被称为微软史上最糟糕的操作系统。
Windows ME 仅在市场发售13个月,是最短命的 Windows 系统。
Windows XP2001年10月25日上市,是微软最受欢迎的一款操作系统。
Windows XP 增加了媒体播放器、更好的电源管理、更快的启动速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