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尿管的护理
导尿管的护理措施及注意事项

导尿管的护理措施及注意事项导尿管是一种医疗器械,用于排除尿液,通常在需要长期使用导尿管的患者身上找到。
在使用导尿管的同时,对导尿管的护理和维护也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是一些导尿管的护理措施和注意事项:1.在导尿管插入前,医护人员必须进行严格的消毒和清洁措施,以避免感染的风险。
将导尿管插入尿道时,需要小心并遵循正确的技巧和方法。
2.导尿管在插入时应保持干燥,避免与任何液体接触。
插入后,导尿管应该被固定在正确的位置上,以防止它的移动或意外脱落。
3.定期检查导尿管的位置和状态,确保导尿管没有扭曲或过紧。
导尿管的开口应垂直并位于膀胱内,防止尿液的返流。
4.避免牵拉导尿管,尤其是在移动或转身时。
导尿管应保持自由,并有足够的长度来适应患者的移动。
5.导尿管应始终保持通畅。
定期检查尿液的排放,并确保尿液顺畅,无阻塞。
如果发现有尿液排放困难或无法排放尿液,应及时通知医护人员。
6.使用导尿袋来收集和储存排出的尿液。
导尿袋应保持垂直和离地面一定高度,以避免尿液倒流进入导尿管。
7.导尿袋应定期更换,并进行必要的清洗和消毒。
在更换导尿袋时,应注意避免污染和感染的风险。
8.导尿袋和排尿袋之间的连接应牢固,以防止尿液溢出或渗漏。
9.导尿管周围的皮肤应保持清洁和干燥。
定期检查导尿管周围的皮肤,观察是否有任何异常或皮肤红肿。
10.在更换导尿袋或进行其他导尿管护理时,要注意个人卫生和洗手,以防止感染传播。
11.导尿管使用期间,患者应遵循医嘱,并定期进行导尿管的检查和维护。
需要定期观察尿液的颜色、量和性状,及时报告任何异常情况。
12.导尿管拔除前,医护人员应检查尿液的情况和患者的尿道状况。
拔出导尿管时要小心,避免对尿道造成损伤。
13.导尿管的使用应尽量减少时间,并逐渐减少对导尿管的依赖。
当患者能够自行排尿时,应尽快停止使用导尿管。
14.对于长期使用导尿管的患者,应定期进行尿液和导尿管相关感染的监测,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总之,导尿管护理措施和注意事项包括清洁、固定、通畅、检查、更换和观察等,旨在减少感染的风险,并确保患者的舒适和安全。
护理工作中的导尿管护理技巧与常见问题处理

护理工作中的导尿管护理技巧与常见问题处理导尿管是一种常见的医疗器械,广泛用于妇科手术、泌尿外科手术、脊柱手术等患者的导尿排尿。
如何正确护理导尿管,预防并处理常见问题是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的技能。
以下将从导尿管护理的基本原则、导管引流方法、安全使用导尿袋、导尿管护理常见问题及处理等多方面展开探讨。
一、导尿管护理的基本原则导尿管护理的基本原则是保持导尿管通畅、定位正确、无滋生感染、无刺激性皮肤损伤。
在病人安装导尿管后,及时进行导尿管固定,保持导尿管引流通畅,防止导尿管脱落引起感染;勤换导尿袋,避免袋容积过满引起反流感染;导尿管定位合理,避免长、短或曲折的导尿管。
二、导管引流方法导尿管引流方法有开放引流和封闭引流两种。
开放引流即导尿袋开放,直接置于患者床边或吊架上,尿液由重力直流到导尿袋内。
封闭引流是导尿袋封闭,通过导尿袋内的气体压力或气囊压力持续引流。
两种引流方式各有优势,可以根据患者情况和术后指征选择合适的引流方式。
三、安全使用导尿袋导尿袋是导尿管护理中重要的部分,必须合理使用以确保导尿管畅通和患者舒适。
在安装导尿袋时应注意保持导尿管与袋连接处封闭,避免漏尿或感染。
定期更换导尿袋,保持袋内清洁,避免细菌繁殖。
避免袋容积过大,及时倒尿液,保持导尿管引流通畅。
四、导尿管护理常见问题及处理导尿管护理中常见的问题包括导尿管脱落、导尿管阻塞、导尿袋漏尿等。
导尿管脱落时应及时重新固定导尿管,避免感染。
导尿管阻塞可通过用生理盐水冲洗导尿管和松动连接处,或使用专用导尿管通畅剂等方法解决。
导尿袋漏尿时,应及时更换导尿袋或密封漏水处,保持导尿管引流畅通。
五、导尿管护理常见并发症及处理导尿管护理中常见的并发症包括感染、结石、膀胱刺激症状等。
感染时应及时更换导尿管,合理使用抗生素治疗感染。
结石形成时可通过增加水分摄入、饮用柠檬水等方法预防。
膀胱刺激症状可通过合理镇痛、调整导尿管位置等方式缓解症状。
六、导尿管固定方式导尿管固定是导尿管护理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术后留置导尿管护理措施

导尿管作为一种重要的医疗工具,在术后患者中广泛应用,尤其对于不能自行排尿的患者,如手术后的患者、昏迷、瘫痪或会阴部有伤口的患者等。
留置导尿管可以有效地收集尿液,避免尿液对手术部位的污染,同时也有助于观察患者的尿量、尿色等,为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然而,留置导尿管也可能会增加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风险。
因此,术后留置导尿管的护理措施至关重要。
一、护理原则1.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2. 观察尿液的颜色、气味、尿量等,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3. 保持导尿管通畅,避免尿管扭曲、受压。
4. 做好心理护理,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恐惧。
5. 定期更换导尿管,减少尿路感染的风险。
二、具体护理措施1. 环境与个人卫生(1)保持病房环境清洁、干燥,定期通风。
(2)患者需卧床休息,尽量保持床单整洁。
(3)每天用温水清洗会阴部,保持皮肤清洁。
2. 导尿管护理(1)妥善固定导尿管,避免脱落或扭曲。
(2)定期检查导尿管,观察有无阻塞、出血等情况。
(3)保持导尿管通畅,避免尿液滞留。
(4)每日定时更换集尿袋,集尿袋引流管位置应低于耻骨联合。
3. 尿液观察(1)观察尿液的颜色、气味、尿量等,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2)鼓励患者多饮水,增加尿量,有利于冲洗尿路。
(3)定期进行尿常规检查,监测尿路感染情况。
4. 导尿管更换(1)一般情况下,留置导尿管时间不超过1周。
(2)更换导尿管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3)更换导尿管后,观察患者反应,如出现疼痛、出血等情况,及时报告医生。
5. 心理护理(1)向患者解释留置导尿管的目的和注意事项,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恐惧。
(2)倾听患者的需求,给予关心和支持。
(3)鼓励患者参与康复训练,提高生活质量。
6. 出院指导(1)告知患者出院后注意事项,如保持会阴部清洁、多饮水等。
(2)指导患者进行膀胱功能训练,促进膀胱功能恢复。
(3)定期复查,监测尿路感染情况。
总之,术后留置导尿管的护理措施至关重要。
护理人员应严格执行各项操作,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降低尿路感染风险,促进患者康复。
留置导尿管护理措施

留置导尿管的护理措施包括:
1. 妥善固定尿袋:对于能活动的患者,可以将尿袋用别针别在裤腿上;对
于卧床患者,可将尿袋用别针别在床旁的床单上。
但是两种方式均需要保持尿袋低于膀胱位置,以免尿液逆流引起尿道感染。
2. 保持尿管通畅:嘱患者翻身或下床活动时,注意及时调节尿管、尿袋位置,避免牵拉尿管,避免尿管发生扭曲折叠或者滑脱。
3. 定时开放尿管:遵医嘱每夹闭尿管2-4小时后,开放1次尿管,将尿液
引出。
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适当延长或缩短夹闭时间。
4. 及时更换尿袋、尿管:一般每周更换1次尿袋,每月更换1次尿管,具
体更换频率可根据患者情况调整。
医护人员需注意观察尿液的颜色以及混浊情况。
5. 清洁会阴:每天使用温水按照从前向后的方向,清洁会阴部两次并擦干。
同时注意保持床单清洁、干燥,嘱患者勤换内衣裤。
如果出现腹泻,注意及时清洗会阴部,并用碘伏进行消毒。
6. 消毒尿道口:准备碘伏棉球,每天用碘伏棉球从内向外擦洗、消毒尿道
口两次。
7. 患者教育:嘱患者多喝水,上午可以适当多喝,下午及晚上少喝,以免
增加夜尿量影响睡眠。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书籍或咨询专业人士。
护理中的导尿管护理

导尿管的应用范围
排尿困难
对于一些患有前列腺肥大、尿 道狭窄等疾病的患者,导尿管
可以帮助他们排尿。
手术需要
在某些手术中,如泌尿系统手 术、盆腔手术等,导尿管可以 起到引流尿液、减少并发症的 作用。
监测尿量
对于一些危重病人,如心肺疾 病患者、休克患者等,监测尿 量可以反映他们的病情变化。
膀胱冲洗
对于一些长期留置导尿的患者 ,为了预防感染和结石的形成
管。
清洁和消毒
在插入前,需要清洁患 者尿道口,并用消毒剂
进行消毒。
插入方法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 择合适的导尿管型号, 缓慢插入,避免损伤尿
道。
注意事项
插入导尿管时应该尽量 轻柔,避免粗暴操作, 以免给患者带来不适或
损伤。
导尿管的清洁与消毒
清洁
定期使用温水和中性肥皂清洁导 尿管外部,保持导尿管清洁。
减轻患者痛苦
通过有效的导尿管护理,可以预 防尿路感染和其他并发症,减轻
患者的痛苦。
提高患者舒适度
保持导尿管的通畅和清洁,可以减 少患者的不适感,提高其舒适度。
促进患者康复
通过合理的导尿管护理,可以促进 患者的康复进程,缩短住院时间。
03
导尿管护理的步骤
导尿管的插入
插入时机
在需要排尿但无法自行 排尿时,或者为了手术 、检查等需要插入导尿
导尿管护理在护理中的重要性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08
目录 CONTENTS
• 导尿管概述 • 导尿管护理的必要性 • 导尿管护理的步骤 • 导尿管护理的注意事项 • 导尿管护理的发展趋势
01
导尿管概述
导尿管的定义
导尿管留置护理常识

导尿管留置护理常识导尿管是一种通过尿道插入膀胱的医疗器械,它可以用于排尿困难或无法自主排尿的患者,或用于术后尿液引流等情况下。
导尿管留置是一项常见的医疗护理措施,以下是导尿管留置护理的一些常识:1.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尺寸:导尿管的尺寸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身材和生理情况等因素来确定。
过大或过小的导尿管都会给患者带来不适,甚至损伤尿道和膀胱。
2.导尿管的消毒:在插入导尿管之前,需要先将导尿管进行消毒处理,以防止感染。
一般采用的消毒方法有酒精消毒和氯己定消毒,消毒时间一般为5-10分钟。
3.导尿管插入的角度:插入导尿管时,应使其与尿道成30-40度的角度,以便顺利插入膀胱。
同时要注意避免损伤尿道,可以配合使用导尿骨架或导尿引导器等辅助器械。
4.固定导尿管:成功插入导尿管后,需要使用导尿管带或导尿固定器将其固定在适当的位置,以防止导尿管脱出或滑动。
固定时要注意不要过紧,以免造成不适或损伤。
5.导尿管的护理:留置导尿管后,需要定期进行导尿管的护理。
每隔4-6小时,要检查导尿管是否通畅,是否有阻塞或固定松动的情况,并喂给患者足够的水分以保证尿液的排出。
6.卫生护理:导尿管周围应保持清洁和干燥,避免感染的发生。
每天至少进行一次清洁护理,用温盐水或无菌生理盐水清洁导尿管及其周围皮肤。
7.病情观察:留置导尿管期间,需要对患者的尿液量、颜色、气味及有无血尿、残尿等情况进行观察记录。
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向医护人员报告。
8.高位冲洗:如果患者的导尿管长时间留置,会容易积聚结石和固体沉淀物,导致导尿管堵塞。
此时,可以进行高位冲洗来清除管腔内的结石和固体沉淀物。
9.导尿管的拔除:当患者不再需要导尿管时,需要由专业护士或医生进行拔除操作。
拔除前要先放尿,然后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尿道和导尿管外口,并注意保护好患者的隐私。
10.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患者在插入导尿管期间要注意个人卫生,及时更换衣物和床单,勤洗手,保持环境干净,以避免感染的发生。
导尿管的护理范文

导尿管的护理范文导尿管的护理是指对患者使用导尿管进行持续尿液引流的过程中,对导尿管进行的护理措施。
导尿管是一种用来引流尿液的管道,通常被使用在无法或难以自行排尿的患者身上,如手术后、膀胱功能障碍、泌尿系统感染等情况。
正确的导尿管护理可以减少尿液感染、尿液储留导致的尿路感染和结石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
以下是导尿管的护理内容:1.导尿管插入前的准备:穿无菌手套、准备无菌护理包,熟悉导尿管的特点及操作流程。
2.插入导尿管:使用无菌操作技术插入导尿管,确保导尿管插入膀胱的位置正确,同时按照医嘱调整导尿管的位置。
3.导尿管固定:将导尿管与皮肤固定剂结合,固定导尿管,防止导尿管脱出或移位。
4.尿袋护理:尿袋连接导尿管,收集尿液。
尿袋应保持通畅,不得压迫或折叠。
要定期清洗更换尿袋,避免尿袋被污染。
5.导尿管口护理:每天至少两次对导尿管口进行清洁护理。
使用无菌棉球蘸取生理盐水或医生建议的其他清洁剂,轻轻擦拭导尿管口,保持清洁。
6.导尿管引流口周围皮肤护理:每天至少两次对导尿管口周围皮肤进行清洁。
使用无菌棉球蘸取生理盐水或医生建议的其他清洁剂,轻轻擦拭导尿管引流口周围的皮肤,保持清洁干燥。
7.每天至少两次更换导尿管贴固装置:每次更换导尿管贴固装置时,应先清洁并消毒手部,将新的导尿管贴固装置与导尿管连接并固定好,确保导尿管固定稳定。
8.导尿管护理记录:每次护理完导尿管后,要及时将护理情况记录在护理记录表上,包括导尿管的固定情况、尿液的性状变化、是否有异常等情况。
导尿管护理的注意事项:1.导尿管使用时间不宜过长,尽早拔除导尿管,以免发生尿路感染和其他并发症。
2.确保导尿管畅通,避免导尿管被压迫或折叠,以免尿液引流不畅或反流。
3.导尿管袋必须保持低于患者的膀胱位置,以防尿液回流进入膀胱。
4.避免导尿管与床单、衣物搭接,以防污染尿液并感染患者。
5.导尿管口和周围皮肤要保持清洁,避免导尿管感染。
6.导尿管固定要稳定可靠,避免导尿管脱出或位移。
ICU常见管道的护理

ICU常见管道的护理1.导尿管护理:导尿管是ICU患者常见的管道,它用于排尿。
护理人员需要定期检查导尿管是否畅通,并保持导尿袋的定时清理。
此外,护理人员还应检查导尿管有无褶皱、压迫等情况,并保持导尿管的正常位置。
2.血管穿刺管护理:血管穿刺管用于给予患者输液、输血、药物等,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定期检查血管穿刺管是否正常。
护理人员应保持穿刺点周围的皮肤清洁,防止感染并减少局部压力。
并定期更换穿刺点附近的固定带,避免固定带过紧造成压迫。
3.中心静脉导管(CVC)护理:CVC是在大血管或心脏内插入的导管,用于输液、输血以及进行血液透析等治疗。
护理人员需要每日检查CVC周围情况,包括有无明显红肿、渗液、滑脱等情况。
护理人员还需要定期更换CVC固定带,检查导管是否无缝、无堵塞,并保持导管干燥和清洁。
4.气管插管护理:气管插管是将插管放入气管内,用于机械通气。
护理人员需每日检查插管的位置是否正确,咳嗽是否明显,是否有乏力等情况。
同时,还需要定时检查气囊压力,保持正常通气。
注意插管患者的口腔卫生,避免感染。
5.胃管护理:胃管用于进食或排除胃内容物。
护理人员需要每日检查胃管是否排出胃液,并注意胃液的性质、颜色、气味等情况。
保持胃管通畅的同时,定期清洁胃口、固定胃管,并记录排出的胃液量。
6.气管切开导管护理:气管切开导管是在颈部进行切开后插入气管内,用于机械通气。
护理人员需要每日检查切口有无红肿、渗液,保持并定期更换气管切口敷料。
同时要定期吸痰,清洁口腔,防止感染。
7.膀胱间歇引流护理:膀胱间歇引流是一种通过导尿管进行排尿的方法,该导尿管每隔一段时间就引流一次尿液。
护理人员需要定期清洁导尿管口、更换导尿管,确保引流尿液的畅通。
8.鼻饲管护理:鼻饲管是将导管插入鼻腔,经食管进入胃内,用于进食。
护理人员要每日检查鼻腔有无红肿、渗液、皮肤压迫等情况,并保持鼻饲管的通畅。
同时还要定期更换导管,保持口腔卫生。
以上是对ICU常见管道护理的详细介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尿管的护理
一、导尿的目的
1,适用施行盆腔器官手术时,留置尿管使膀胱空虚,以免手术时误伤膀胱。
2,某些抢救危重病人手术时留置尿管,以利准确记录尿量。
3,有些手术后为防止尿潴留或泌尿手术后要保持局部干燥清洁,有利伤口愈合也需留置尿管。
4,还可用于泌尿系疾患的协助诊断,如尿道损伤的检查,了解尿道狭窄的部位,测残余尿及膀胱容量,收集尿液标本,持续导尿,注射药物于尿道及膀胱起治疗作用等。
5,也可用于术中冲洗胆管、肝管、输尿管等。
二,分型
1普通导尿管根据各种需要选择大小。
双腔气囊导尿管具有双腔,其中一腔内引流尿液,另一腔终端为一球囊距离导尿管前端约3.5~4cm,此球囊内可注入无菌生理盐水,使其卡在尿道口达到固定的作用。
一般保留导尿管则者,须在病人能自行小便时拔出,长期留置者5-7天要更换一次导管。
2 2 福赖式导尿管常用于需长时间留置导尿者,如前列腺摘除手术后起固定和压迫
止血作用,有时也用于部分肝胆管内结石病人。
3 菌状导尿管常用于膀胱耻骨上造瘘、肾造瘘等手术,也可用于其他空腔脏器造瘘,
如胆囊造瘘术等。
一般拔管时间不能早于12天,拔管前应作夹管实验,证明经尿道排尿通畅才能拔管。
4 伞型导尿管常用于肾造瘘、肠造瘘可以起支架作用,其优点是管头孔大,易引流通畅,固定方便。
三,护理
(一)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医源性感染。
应在严格无菌的条件下进行操作。
加强护士的责任心,护士要多学知识,熟悉男性、女性尿道的解剖、生理特点,避免由于操作不当而造成不良后果。
护理人员平时要加强训练,做到明确原理,操作熟练,加强观察,及时发现故障并予及时处理,确保留置尿管成功,保证病人舒适安全。
预防尿路感染尿道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来自患者的尿道口、导尿管与尿袋的衔接部位、尿袋的排尿口。
(1)更换导尿管必须按无菌操作进行。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插管技术要熟练,动作要轻柔,切忌反复拔插。
(2)尿道口易受粪便以及分泌物的污染,应每天清洗外阴。
防止逆行性尿路感染,每日清洁尿道口,更换引流袋。
(3)尽可能减少导尿管与储尿袋接口的安装次数。
因此在尿液清亮和无尿路感染时,避免冲洗膀胱,也减少尿路感染机会。
如果尿液浑浊有絮状物,根据医嘱予膀胱冲洗。
冲洗时若患者感觉不适,应当减缓冲洗速度及量,必要时停止冲洗,密切观察,若患者感到剧痛或者引流液中有鲜血时,应当停止冲洗,通知医师处理。
冲洗液瓶内液面距床面约60厘米,以便产生一定的压力,利于液体流入,冲洗速度根据流出液的颜色进行调节,一般为80-100滴/分钟;如果滴入药液,须在膀胱内保留15-30分钟后再引流出体外,或者根据需要延长保留时间。
寒冷气候,冲洗液应加温至35℃左右,以防冷水刺激膀胱,引起膀胱痉挛。
冲洗过程中注意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
(二)保持导尿管通畅
1操作前一定要向病人及家属解释使用球囊尿管的目的和有关的注意事项,并检查尿管球囊是否通畅,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粗细合适的尿管,在导尿前应该详细检查导尿管,保证尿管质量良好。
给病人解释清楚导尿的意义,以取得其更好地配合治疗,禁止患者及家
属自行拔管。
如遇男性尿道狭窄难以插入时,用10ml一次性注射器取掉针头,抽取少量灭菌石蜡油,从尿道口注入,润滑尿道重新取导尿管轻轻插入膀胱见尿后,将导尿管再插入2~3cm接上集尿袋,再从气囊口注入10~15ml灭菌注射用水,将导尿管略向外拉以确认其是否固定于膀胱颈部。
尿管插入深度要适宜,宁深勿浅,尿液流出后再插入6~7cm为宜。
如病人膀胱无尿,应该尽量插深,注入液后再轻轻回拉,以不能拉动为止。
最后固定外端尿管,位置应低于耻骨联合。
2,防止尿液潴留、逆流,并及早发现导尿管扭曲阻塞等异常情况,保持尿流畅通。
为防止尿液逆流,放置储尿袋时应低于膀胱。
每次放尿后应用酒精棉球消毒储尿袋放尿口,然后拧紧。
搬动病人是应夹住导尿管。
3,在病情允许情况下,适当多饮水,以稀释尿液。
定时放尿,尽早拔除尿管,使其及早恢复排尿功能。
4,定期更换导尿管,观察尿流情况。
检查导尿管与储尿袋衔接部位是否紧密,有无曲折、压迫、闭塞、脱出。
注意导尿管插入部位及其周围有无溢尿。
观察尿袋中尿液的性状、尿量、尿袋的位置等。
(三)预防尿道损伤、尿道皮肤瘘、尿道狭窄
导尿管选择不当,患者烦躁、活动过大,易造成尿道损伤,尿道球部因长期留置导尿管易形成尿道皮肤瘘,瘘愈合后形成的瘢痕可造成尿道狭窄。
预防的重点:一是导尿管难以插入时不要勉强,及时与医师联系。
二是若有溢尿不要盲目更换粗导尿管。
三是导尿管固定囊注液不要超过20ml,并注意导尿管固定囊的位置。
(四)预防膀胱萎缩长期留置导尿管可使膀胱壁收缩机能下降,引发膀胱功能性萎缩及容量减少。
预防的重点是尽早拔管,或及早进行膀胱肌恢复性训练。
(五)留置导尿管时间的选择随着置管时间的延长,尿路感染发生率增加。
留置时间与尿路感染发生率成正相关关系。
长期导尿的患者几乎100%发生菌尿。
因为换导尿管破坏了系统的密闭性,为细菌感染提供了机会。
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尿路感染率与损伤频率成正比,频繁多次更换导尿管是导致尿路感染的重要因素。
因此应严格掌握无菌技术和更换尿管、尿袋时间。
(六)拔导尿管时机为预防拔管后患者出现尿潴留,膀胱充盈尿道口有漏尿时实施拔管,比尿道口没有漏尿时拔管复插率低。
尿道口有漏尿说明膀胱肌功能恢复,患者能自行排尿,可拔出导尿管。
(七)并发症
(一)常见并发症的原因
1 尿路感染首先导尿操作是尿路感染的直接因素,如尿管选择不当、无菌观念不强、插入深度不够,均为细菌侵入及增殖创造了条件,其次尿管留置是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尿管对人体是异物,长期留置尿道、膀胱内,刺激尿道及膀胱黏膜,破坏了正常的生理环境,削弱了尿道及膀胱对细菌的防御作用。
同时集尿袋和尿管连接不严、更换频繁,细菌也可通过导尿管造成腔内感染。
.2 拔管困难双腔气囊导尿管由导尿管及气囊两部分组成,气囊的注、排气口是根据活瓣原理设计,如导尿前未认真检查尿管气囊的注、排气情况,将气囊排气不畅的导尿管插入,可造成拔管困难;同时昏迷患者留置尿管时间过长,且长期卧床,膀胱冲洗不彻底,尿垢积在膀胱、橡胶老化造成气囊腔的阻塞或尿道黏膜炎症刺激均可致拔管困难;其次,留置尿管时,气囊内注入了生理盐水等晶体溶液,留置时间较长时可析出结晶导致排空的气囊凹凸不平,造成拔管时气囊内液体抽不出、气囊回缩不良、体积增大而形成拔管困难。
3 尿道损伤留置尿管时,按普通尿管的插入深度予气囊内注入生理盐水,造成气囊破裂致尿道黏膜损伤,出现血尿;或拔除气囊导管时,因不了解其结构和性能,未抽出气囊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