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李隆基对音乐的贡献
从《旧唐书·音乐志》解读皇帝与音乐繁荣之关系

从《旧唐书·音乐志》解读皇帝与音乐繁荣之关系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灿烂的时期之一,也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黄金时期。
唐代音乐在中国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皇帝与音乐繁荣之间的关系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旧唐书·音乐志》记录了唐朝的乐制、器乐、音律、音乐家等,为研究唐朝音乐提供了重要资料。
在唐朝,皇帝是音乐的主要赞助人之一。
皇帝下旨设立乐部,聘请各地乐工,组成乐队,负责宫廷礼仪和娱乐。
《旧唐书·音乐志》中记载:“乐部设乐使、官八十余员,常闻乐,护扬清禁,制定教规,出调乐律,有操练部伍,不论贵贱,咸使习之。
”可见唐朝皇帝对音乐的重视程度。
唐朝皇帝不仅重视乐器制作和乐曲创作,还亲自参与演奏和制作。
唐太宗李世民善长音乐,擅长箜篌和琵琶,还给年幼的皇子和名将传授音乐知识。
唐玄宗李隆基更是对音乐有着特殊的钟爱,经常亲自演奏和唱歌,甚至还给一些官员和妃子指导音乐演奏。
据史料记载,唐玄宗的皇后杨贵妃和著名乐师李白都曾经和他一起演奏、创作乐曲。
可以说,唐朝皇帝的热爱和参与,推动了唐代音乐的发展与繁荣。
另外,唐朝皇帝还采纳各地民间音乐和外来音乐,通过融合产生出了多种多样的音乐风格和曲调,包括雅乐、俗乐、西域音乐等。
这样的文化融合促进了唐代音乐的革新和发展,也反映了唐朝皇帝的开明态度和文化自信。
总之,唐朝皇帝与音乐繁荣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皇帝作为文化的主要促进者,鼓励音乐家创新,推广各地音乐,不仅创造了优秀的乐曲和流派,还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唐玄宗的音乐才能如何影响李 白

唐玄宗的音乐才能如何影响李白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唐玄宗李隆基与李白这两位人物无疑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
唐玄宗作为唐朝的皇帝,不仅在政治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在音乐方面的才能也颇为出众;而李白,这位被誉为“诗仙”的大诗人,其创作风格和人生轨迹也与唐玄宗的音乐才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唐玄宗对于音乐的热爱和精通是出了名的。
他亲自参与音乐的创作、演奏和组织,设立了梨园这样专门的音乐机构,培养了众多优秀的乐工和舞者。
他对音乐的理解和追求,使得唐朝的音乐在当时达到了一个高峰。
这种浓厚的音乐氛围,无疑对整个社会的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白自然也不能例外。
李白生活的时代,正是唐玄宗统治下的盛唐时期。
这个时期的文化艺术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音乐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李白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素材。
唐玄宗所倡导的音乐风格和表现形式,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渗透进了李白的诗歌世界。
唐玄宗的音乐作品往往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意境的营造,这种对情感和意境的重视,或许影响了李白诗歌中那种豪放洒脱、情感充沛的风格。
李白的诗歌常常以其强烈的情感冲击和独特的意境描绘而令人赞叹,他能够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壮志豪情以及对自然、人生的感悟,以极具感染力的方式表达出来。
这其中,或许就有唐玄宗音乐中注重情感和意境的影子。
此外,唐玄宗所组织的盛大音乐活动,如宫廷宴会中的歌舞表演等,为李白提供了观察和体验各种人生百态的机会。
在这些场合中,李白能够接触到不同阶层的人物,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从而为他的诗歌创作增添了丰富的素材和多样的视角。
李白的诗歌在节奏和韵律方面也有着独特的魅力。
而唐玄宗对于音乐节奏和韵律的把握和追求,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李白在诗歌创作中对节奏和韵律的运用。
使得李白的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的美感。
同时,唐玄宗对于音乐人才的重视和培养,也营造了一个鼓励艺术创作的社会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中,李白能够更加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才华,追求诗歌艺术的高峰。
唐玄宗养生:听音乐练书法

唐玄宗养生:听音乐练书法
李隆基(79岁)杨玉环夫妇,不光是流行音乐的创作者,同时也是痴迷音乐的听众。
《旧唐书·本纪》称玄宗“多艺尤知音律,善八分书”。
关于练书法的养生作用,有很多专家都有所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有专家曾做预测,若无“安史之乱”,唐明皇很可能会活过九十岁,而杨玉环的寿命想必也不会定格在38岁。
音乐养生是中医养生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运用音乐来调剂人们的精神生活,改善人们的精神状态,从而起到预防、治疗某些心理情志疾病的作用,这在我国很早的文字记载中就出现了。
战国时公孙尼有《乐记》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物使之然也”。
明代张景岳有《类经附翼》云:“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
经常听听音乐,练练书法,颇有些小资生活的情调,但别忘了,这也关乎健康大事呢,不可等闲视之!。
唐玄宗李隆基对音乐的贡献

唐玄宗李隆基对音乐的贡献唐玄宗李隆基不仅是一位在政治、军事方面有着杰出贡献的帝王,同时还是是作曲家,演奏家,也是宫廷音乐的总策划、领导者。
唐玄宗李隆基对我国传统音乐做出了很大贡献,首先创立了教坊、梨园机构,其次改革了乐制使胡曲与俗乐实现了大融合,谱写了盛唐之乐的新乐章。
标签:李隆基音乐贡献唐朝治世帝王——唐玄宗。
除了人们知道他在政治、军事方面有着杰出的贡献外,其在位时期音乐也迎来了另一个高峰。
而这也与唐玄宗个人高超的音乐造诣以及他对音乐所表现出的极大热诚密切相关。
自太宗朝开始到玄宗掌政治世,唐朝社会在政治、经济方面皆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据《全唐文》记载:“开元天宝之中,耕者益力,四海之内,高山绝壅,人家粮储,皆及数岁,太仓委积,陈腐不可较量。
”[1]加上唐朝历代统治者,在治国方面实行开明、开放的政策,这给异族各国的彼此密切往来创造了条件。
尤其当时,中国封建帝王以万国使者来朝,歌声鼎沸为国家兴旺,四海升平的象征,这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各国万邦音乐的彼此交流与融入。
甚至其中有些异国曲调还被加以采用。
例如唐玄宗创作的《霓裳羽衣曲》,其曲调就融合了印度婆罗门曲的素材,才圆满的完成。
因此我们说唐朝经济发展,政策开放,音乐文化交流,为唐玄宗自度出的丰富多彩的乐曲创造了良好条件。
另外,唐朝的历代最高统治者如:唐高祖、唐太宗、武则天皆是多才多艺的帝王。
如:高祖曾亲创的《上元乐》成为唐代三大歌舞之一。
太宗还是秦王时,就依据民间歌谣,创作改编了《破阵乐》。
《破阵乐》太宗所造也。
太宗为秦王之时,征伐四方,民间歌谣《秦王破阵乐》之曲。
[2]唐太宗留心雅正,励精文教,乃命太常卿祖孝孙正宫商,起居郎吕才习音韶,协律郎张文收考律吕,平其散滥,为之折衷,作降神乐。
为九功舞天下靡然向风矣,初孝孙以梁陈旧杂用吴楚之音,周齐旧乐多涉胡戎之伎,于是斟酌南北,考以古音而作大唐雅乐,以十二律各顺其月旋相为宫 (3)则天亲享万象神宫,先是上自神宫大乐舞,用九百人至是舞于神宫之庭[4]。
帝王音乐家——唐玄宗

《 旧唐书 ・ 音乐 志》载:“ 玄宗 又 于 听 政 之 暇 ,教 太 常 乐 工 子 弟 3 0 0
个偶然 ,而是受到 了家庭艺术教 育的熏陶。
一
.
唐玄宗是一名痴迷 的演奏 家
唐 玄宗在 器 乐方面非 常突 出 ,在 唐南卓 《 羯鼓 录 》中载 :“ 尤
爱击鼓玉笛 ,常 云八音之领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乐不可为 之”。 羯鼓是从南北朝时 传入我 国的一种 异域乐器 ,这种乐器腰 身很细 ,鼓的两面都 是用羊
皮制成 的,羯鼓 发出 的声 音非常响亮 ,经常在 战场 上被用来 鼓舞士 气 。唐 玄宗非常 喜欢羯鼓 ,而且可 以被 称为羯鼓 高手 ,他练 习羯鼓 非常 的刻苦 , “ 为 练揭 鼓仅鼓褪就敲 断了四柜。”宰相宋璩也 曾经这
之 皇帝 梨园弟子’ 。 又教 宫中使 习之 ,又选伎女 ,置 宜春 苑 ,给赐
转化, “ 十部 乐 ”向 “ 坐立 部伎 ”的转化 并非 只是组织 与表演 形式 上的变化 ,其蕴涵着 不同时期唐人 音乐审美取 向及价值观 的变化 。 首先 , “ 坐 、立部伎 ”打破 “ 十 部乐 ”以地 区来源为划 分特点 的组
游 月宫 ,诸仙 娱余 以上清之乐 ,廖亮清越 ,殆非人 间所闻也 。……
吾 回, 以玉 笛寻之 ,尽得矣 。座 朝之际 ,虑 忽遗忘 ,故怀玉笛 ,时 以手指 上下寻之 ,非不安也。”由此可 以看 出唐 玄宗对 玉笛的喜爱程 度 ,已经达 到痴 迷的状态 。
从《旧唐书·音乐志》解读皇帝与音乐繁荣之关系

从《旧唐书·音乐志》解读皇帝与音乐繁荣之关系《旧唐书·音乐志》是唐代官修的一部音乐专著,记载了唐代皇帝与音乐之间的密切关系。
从这部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出唐代皇帝对音乐的重视和推动,以及音乐在唐代的繁荣与发展。
唐代皇帝对音乐的重视可见于他们亲自参与音乐的创作和演奏。
《旧唐书·音乐志》中多次记载了唐代皇帝直接参与音乐创作和亲自演奏乐器的情况。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爱好音乐的皇帝,他喜欢弹奏琵琶和箫,曾经亲自参与创作了《法曲》等音乐作品。
唐玄宗李隆基也是一位音乐爱好者,他不仅亲自演奏乐器,还命令乐工创作出许多新的音乐曲目。
这些皇帝们的参与和推动,促使了唐代音乐的繁荣和创新。
唐代皇帝积极推动音乐教育和乐团的发展。
《旧唐书·音乐志》中记载了唐代皇帝下诏授予乐工和乐人的荣誉,以及对乐律、乐器和音乐教育的重视。
唐太宗特地下诏命令举行乐府考试,选拔优秀的诗人和音乐家来参与宫廷音乐演奏,从而提高了音乐素质和水平。
唐代皇帝还设立了乐官、乐曲和宫廷乐队等制度,以保障宫廷音乐的演奏和教育。
皇帝们的支持和推动使得音乐教育迅速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人才,也为音乐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唐代皇帝注重音乐在宴会和祭祀活动中的运用。
《旧唐书·音乐志》中记载了唐代皇帝举行盛大宴会和祭祀活动时所使用的音乐曲目。
唐太宗在举行宴会时,常常亲自给乐工们指挥,从容不迫地享受音乐的欢乐。
唐玄宗在举行祭祀活动时则要求用特定的音乐曲目来祭祀神灵,以表达对神明的敬意和祈祷。
这些宴会和祭祀活动中的音乐演奏,不仅丰富了宫廷的文化生活,也展示了皇帝的统治权威和声望。
唐代皇帝对音乐的支持和推动促进了音乐的繁荣和发展。
《旧唐书·音乐志》中记载了唐代音乐的发展和创新,舞蹈、声乐和器乐等各类音乐形式都得到了推广和发展。
唐代的宫廷音乐庄严肃穆,歌唱和舞蹈形式多样,乐器演奏技巧熟练。
宫廷音乐逐渐与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唐代音乐风格。
揭秘唐朝历史上哪些皇帝都是音乐爱好的发烧友?

揭秘唐朝历史上哪些皇帝都是音乐爱好的发烧友?•盛唐时期,帝国的文化艺术事业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而其中尤以音乐舞美和梨园戏曲响誉天下,随之应运而生的是国家戏剧院和中央歌舞剧团,唐朝时的帝王们大多具有比较发达的艺术细胞,比如太宗李世民、大周女皇武则天,而这其中的佼佼者无疑当数明皇李隆基(庙号玄宗,谥明皇),这位文艺青年不仅终老都是歌舞发烧友,还是梨园票友,更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在政务工作日理万机的情况下,隆哥们儿还亲自谱曲作词,并毫不谦逊的兼任中央歌舞剧团团长和国家大剧院院长。
在他的示范效应下,大唐帝国一片莺歌燕舞,处处呈现出歌舞升平的繁华景象。
而唐朝最有名的歌舞大曲当属《霓裳羽衣曲》,这首旷古未闻的天籁之音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关于这首大曲的来历众说纷纭,唐野史载,明皇开元中,道士叶法善引明皇上天到月宫游玩,时至秋天,隆哥们儿衣着单薄,感到寒冷,不能在月宫久留,回到半空中,耳边尤闻仙乐,回来后,隆哥们茶饭不香,余音绕梁,靠着博闻强记,又具有非常发达的艺术细胞,仅凭半曲印象创作了这首唐歌舞集大成的精品舞曲。
还有一种说法,此曲为西京都督杨敬述所进《婆罗门曲》,因与明皇所闻仙乐相仿,激发了隆哥们的创作欲而完成。
另有一种说法,为明皇登三乡驿,望女儿仙山,灵感所至而作。
无论何种版本流传,都与明皇李隆基有关,此曲版权归属当毫无争议。
最有可能的则是唐明皇因为洞晓音律,精心创作了这首舞美大曲,为了神乎其技,也为了说明此曲不应人间有,所以才会有月宫仙乐之说。
至于明皇梦中创作,也并非不可能,而此曲中隐隐中揉杂着西域的乐曲而集大成者也是非常有可能的,明皇何许人也?不世出的梨园老祖,唐帝国音乐鉴赏第一人,是没有册封的当世音乐舞美方面的专家学者,仅凭一曲《霓裳羽衣曲》就足以奠定他在艺术领域的领军地位。
此曲既是明皇的呕心沥血之作,也是他平生最为得意的作品,《霓裳羽衣曲》虽然早在宫廷中排练,但它的正式展露和首演就很是耐人寻味,那是在唐天宝四载七月(公元745年),明皇分封杨玉环为贵妃并进见的那一天,时有文人唱和此景此情,“天阙沉沉夜未央,碧云仙曲舞霓裳;一声玉笛向空尽,月满骊山宫漏长。
唐玄宗:音乐终极爱好者

唐玄宗:音乐终极爱好者作者:暂无来源:《艺术品鉴》 2019年第9期唐玄宗李隆基是是唐睿宗第三子,他在李氏诸王中曾被封为临淄王、平王。
因联合太平公主诛灭韦氏,拥父亲睿宗复辟立大功,被立为太子。
李隆基初登帝位,就在二月庚子夜,开门燃灯“千百”,“大合伎乐”,与其父“御门楼临观”,有时通宵达旦,持续一个多月。
显露出其爱好音乐及铺张的苗头。
他前期励精图治、纳谏听贤、治国身瘦,创“开元之治”。
后期奢靡,用奸相李林甫等,导致“安史之乱”。
李隆基在治国方面是毁誉参半的皇帝,但同时也是一个富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帝王。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的才华,特别是对中华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编辑张敏音乐皇帝短命的隋朝迅速灭亡以后,给予新兴的唐朝以深刻的启示与影响。
唐太宗登基以后,深深地悟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深奥道理,于是采取了一系列的改良政策,缓和阶级矛盾,刺激生产,农民的地位得到改善,社会生产发展迅猛,人民生活安定,经济繁荣,人口日益增多,出现了历史上所谓“贞观之治”。
对外击败突厥,并扩大唐帝国对邻国之间的政治和文化影响,使唐朝成为两汉以后的最大朝代。
盛唐,是我国封建文化发展的巅峰时期,涌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及千古流芳的作品不可胜数。
音乐事业的发展如同其他领域一样迅速而猛烈。
具体说这一时期在发展民族民间音乐(民歌、说唱音乐、歌舞、戏曲等)、宫廷音乐、音乐教育机构的建立、燕乐艺人的创造与贡献(声乐、器乐、歌舞、散乐、作曲等方面)、乐器的制作、乐曲形式的改革、音乐理论及音乐思想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唐首都长安那时已成为音乐中心的“维也纳”之城,世界文化交流的中心。
音乐艺术的高度发达与兴盛的原因,与一位音乐家皇帝有着直接关系,他便是唐玄宗。
史书记载唐玄宗李隆基“性英武,善骑射,通音律、历象之学”,是唐代中兴之主,其开元、天宝被称为唐代盛世。
玄宗的才艺更是了得。
据说他能在睡梦中梦游仙境,获得灵感,次日上朝听政时,还能根据残余梦境打出谱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玄宗李隆基对音乐的贡献
唐玄宗李隆基不仅是一位在政治、军事方面有着杰出贡献的帝王,同时还是是作曲家,演奏家,也是宫廷音乐的总策划、领导者。
唐玄宗李隆基对我国传统音乐做出了很大贡献,首先创立了教坊、梨园机构,其次改革了乐制使胡曲与俗乐实现了大融合,谱写了盛唐之乐的新乐章。
标签:李隆基音乐贡献
唐朝治世帝王——唐玄宗。
除了人们知道他在政治、军事方面有着杰出的贡献外,其在位时期音乐也迎来了另一个高峰。
而这也与唐玄宗个人高超的音乐造诣以及他对音乐所表现出的极大热诚密切相关。
自太宗朝开始到玄宗掌政治世,唐朝社会在政治、经济方面皆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据《全唐文》记载:“开元天宝之中,耕者益力,四海之内,高山绝壅,人家粮储,皆及数岁,太仓委积,陈腐不可较量。
”[1]加上唐朝历代统治者,在治国方面实行开明、开放的政策,这给异族各国的彼此密切往来创造了条件。
尤其当时,中国封建帝王以万国使者来朝,歌声鼎沸为国家兴旺,四海升平的象征,这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各国万邦音乐的彼此交流与融入。
甚至其中有些异国曲调还被加以采用。
例如唐玄宗创作的《霓裳羽衣曲》,其曲调就融合了印度婆罗门曲的素材,才圆满的完成。
因此我们说唐朝经济发展,政策开放,音乐文化交流,为唐玄宗自度出的丰富多彩的乐曲创造了良好条件。
另外,唐朝的历代最高统治者如:唐高祖、唐太宗、武则天皆是多才多艺的帝王。
如:高祖曾亲创的《上元乐》成为唐代三大歌舞之一。
太宗还是秦王时,就依据民间歌谣,创作改编了《破阵乐》。
《破阵乐》太宗所造也。
太宗为秦王之时,征伐四方,民间歌谣《秦王破阵乐》之曲。
[2]
唐太宗留心雅正,励精文教,乃命太常卿祖孝孙正宫商,起居郎吕才习音韶,协律郎张文收考律吕,平其散滥,为之折衷,作降神乐。
为九功舞天下靡然向风矣,初孝孙以梁陈旧杂用吴楚之音,周齐旧乐多涉胡戎之伎,于是斟酌南北,考以古音而作大唐雅乐,以十二律各顺其月旋相为宫 (3)
则天亲享万象神宫,先是上自神宫大乐舞,用九百人至是舞于神宫之庭[4]。
黄翔鹏先生在《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一书中评价道:“唐代音乐思想通脱”。
[5]所谓通脱,也就表明盛唐之音既可与世俗的雅颂之音为伍,也能海纳百川,容各民族曲调之风格。
如果没有唐朝历代统治者的共同努力,通脱的音乐思想是很难形成的。
在如此浓厚的家庭艺术氛围的熏陶下,唐玄宗个人的音乐素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唐玄宗李隆基,是作曲家,演奏家,也是宫廷音乐的总策划、领导者。
本论
题也将围绕这几方面进行阐述。
伴随着唐玄宗《霓裳羽衣曲》的流传,让后世的人们知道了唐玄宗这位具有高超音乐技能的帝王音乐家。
正因为他是音乐家,他就会有敏锐的音乐感觉,有渴求音乐曲调丰富多姿的愿望,以及有源源不断的音乐创作灵感。
玄宗又于听政之暇,教太常乐工子弟三百人为丝竹之戏,音响齐发,有一声误,玄宗必觉而正之。
号为皇帝弟子,又云梨园弟子,以置院近于禁苑之梨园。
[6]
一、创立教坊、梨园机构
我国古代教坊、梨园机构的设立应该开始于唐。
确切的说是在唐玄宗执政期间。
据《事物纪原》记载:“玄宗立教坊,仪新生散乐之曲,倡优漫衍之戏,因其谐谑,仪金帛章受赏之,因置使以教习之。
”[7]唐玄宗设立的教坊机构虽然目的是为了音乐管理,但其真正的目的是想在听政之余充实自己的生活情趣,缓解身心。
据《大唐新语》记载:“开元中,天下无事,玄宗听政后,从禽自娱,又于蓬莱宫侧立教坊,以习倡优萼衍之戏。
”[8]与此同时,玄宗又选习乐者数百人于梨园之内,梨园机构较之教坊更为“私有化”,所谓“私有化”是指它直接听命于玄宗本人并由玄宗掌管教习音乐和乐人演奏,音稍有失误,帝必“觉而正之”可见异常严格。
另外,就教坊、梨园里的乐人来源来看,他们大多数源于民间。
据王建的《宫词》云:“十三初学筚箜篌,弟子名中被点留。
昨日教坊新进入,并房宫女与梳头。
”[9]而当内廷变故或因乐人年老而无用武之地,此时的乐工便会再一次遣还回民间。
试想当宫中的乐人返回家乡,在没有生活来源的条件下通过口传技艺,培养出一些优秀、年轻的乐人再一次进入宫廷进行演出,如此以往,这种看似平常的做法,却间接的给宫廷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促进了宫廷与民间音乐的互动与发展。
其次,唐玄宗李隆基非常喜好外来地域的乐器和音乐,并进行创编。
玄宗在东都昼梦一女,容貌绝异,梳交心髻,大袖宽衣,拜于前。
上问:“汝何人?”曰:“妾是陛下凌波池中龙女,卫宫护驾,妾实有功。
今陛下洞晓钧天之音。
乞赐一曲以光族类。
”上于梦中为鼓胡琴拾新旧之曲。
声为《凌波曲》。
[10]
二、胡夷之乐毕竟与中原曲调风格有所出入,它们更倾向于娱乐性
唐玄宗虽然喜好吸收外来地域的音乐,但并没有满足于此,而是积极的进行改革。
玄宗在位时期曾重设坐、立二部伎,而这种乐制的改革标志着胡曲与俗乐真正实现了“大融合”。
根据杨先生的统计,坐部伎与立部伎的具体曲名是:“《立部伎》八部其中包含《安乐》、《破阵乐》、《庆善乐》、《大定乐》、《上元乐》、《圣寿乐》、《光圣乐》。
《坐部伎》六部其中包含《燕乐》《长寿乐》《天授乐》、《鸟歌万岁乐》、《龙池乐》、《箫破陈乐》。
”[11]而以上诸乐的整体音乐风貌,皆伴有龟兹曲调,唯独《庆善乐》采用西凉曲调。
一方面可见唐玄宗对龟兹曲调的重视与偏爱。
唐玄宗设立的坐、立部其演奏的目的也更多会带有悦人色彩。
唐玄宗不止在乐制改革中煞费苦心。
而且唯爱羯鼓——这种外来的乐器。
据《新唐书·礼乐十二》记载:“帝(唐玄宗)好羯鼓,而宁王善吹横笛,达官大臣慕之,皆喜
言音律。
又帝常称:‘羯鼓,八音之领袖,诸乐不可方也。
”[12]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唐玄宗对胡乐喜爱程度之深。
三、谱写盛唐之音新乐章唐玄宗作为杰出音乐大师,他擅长创作大型歌舞曲、法曲、器乐曲等许多种题材的音乐作品。
像我们所熟知的歌舞大曲《霓裳羽衣》一样,其中前文已经提过,实际上已经代表了唐朝音乐此时已有外来音乐元素的融入。
今天,众多的学者如王小盾的《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研究》、任半塘的《教坊记笺订》、阴法鲁的《唐宋大曲之来源及其组织》、梅应运的《词调与大曲》都试图针对玄宗所创作的乐曲进行深入研究,其具体详细内容这里不作重复,在这里只对玄宗本人创作过的、目前有具体曲名乐曲(包括独创和与他人合作、甚至改编)做一个粗略统计:羯鼓曲《春光好》、《秋风高》、《太簇曲》、《色俱腾》、《乞婆婆》、《曜日光》等九十二曲。
笛曲《滴仙怨》。
独创曲《夜半》、《还京》、《文成曲》、《光圣乐》《小破阵乐》《雨霖铃》、《谪仙怨》。
参与表演的大型歌舞剧《圣寿乐》。
大型歌舞曲《霓裳羽衣》、《紫云回》、《龙池乐》、《凌波仙》。
唐玄宗敢于打破旧传统音乐理念,营造了一个崭新的音乐形态,使这些多种题材的音乐作品能其旺盛的生命力,在音乐的贡献方面可谓谱写了盛唐之音新篇章。
参考文献
[1]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总集类文章辩体录选卷二十七[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5:1402-145.
[2](明)朝邦奇.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二十[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5:212-635.
[3](宋)李昉. 太平广记卷二百三乐一[M]. 北京:中华书局,1961. 9:1532.
[4](清)允禄,张照.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乐类御制律吕正义后编卷八十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5:217-408
[5]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837.
[6]杨荫浏. 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2:235.
[7]宋高承. 丛书集成初编1211册事物纪原[M].. 北京:中华书局,1985:216.
[8](唐)刘肃大唐新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4:151.
[9]王建. 全唐诗(增订本)第五册[M]. 北京:中华书局1999:3438.
[10](明)陶宗仪. 文渊阁四库全书杂家类说郛卷一百一十一[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5:882-426.
[11]杨荫浏. 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2.
[12](宋)李昉. 太平广记卷二百四乐四[M]. 北京:中华书局,1961. 9:1558.
作者简介:张月月,女,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人,牡丹江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助教,温州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毕业,文学硕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