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文化

合集下载

闽南独特民俗文化简介

闽南独特民俗文化简介

闽南独特民俗文化简介
闽南的民俗文化有很多,但最吸引我的是“泉州八景”。


谓“八景”就是:清源山、开元寺、南音、东石木偶戏、安溪铁观音、永春佛手、石湖温泉。

这“八景”都是历史悠久的,历史上的名人对这“八景”都有很高的评价。

清源山,是泉州市区自然风景名胜,位于泉州城东,海拔657米,为泉州名胜地之一。

这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景色宜人。

清源山分前山和后山。

前山由安平桥、石佛、天后宫等景点组成;后山有摩崖石刻,集“儒、释、道”于一体。

清源山是国家5A级景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也是福建省的著名风景名胜区之一。

安溪铁观音位于南安市石井镇境内的铁观音广场上,其“风从水上来”的传说为泉州八景之首。

安溪铁观音“观音韵”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茶的音乐理论。

石湖温泉是全国四大温泉之一。

这里冬暖夏凉,水温在40~60℃之间。

水质无色、无味、透明,含多种微量元素和矿物质。

据说喝了这里的水可以“洗去尘垢”。

—— 1 —1 —。

闽南文化

闽南文化

闽南文化,系指生活在福建地区的人共同创造的(主要是闽南人),并一代代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地区性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一个支系,其分布范围为我国改革开放以后被誉称的“厦、漳、泉金三角”,即现辖的厦门市、漳州市、泉州市各区、市、县(泉州原辖金门县待统一)。

闽南文化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福建设置闽中郡,开启了中原文化与闽南大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汉晋时期,大批中原汉民迁入闽南地区,推动了闽南文化的形成。

晋唐时期,闽南地区汉民人口剧增,经济迅速发展,政教管理体制日臻完善,闽南文化得到发展。

宋元时期,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启航点和东方大港,阿拉伯人与波斯人到泉州经商,带动来了伊斯兰文化,闽南文化得到丰富。

明清时期,欧洲商人和传教士来,传入了西方文化,闽南文化进一步得到繁荣。

从闽南文化的发展轨迹,可以窥见闽南文化是经过一代代闽南人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挖掘、弘扬、创造,并吸收采纳了阿拉伯文化、南洋文化、西方文化等外来文化的特质和合理因素,有机地融入了其体系内,孕育、发展起来的,它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独特的性格和丰富的内涵,是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

文化内涵:闽南文化,其内涵除广义中也含农耕文化、海商文化外,更值得一提的是狭义中所含的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民间艺术、宗族文化及方言等。

俗称中西合璧建造而成的“洋楼式”的闽南侨乡民居“番仔楼”也是其代表作。

民俗文化;民俗文化系指闽南人共同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民间文化事象(事物和现象)的泛称。

其内涵十分广泛,其中包括生产习俗、生活习俗、生命礼俗、信仰习俗、文艺风俗、娱乐风俗、社会组织风俗等等,而这些风俗中除与中华民族传统风俗中大同小异外,最富地方特色的有文艺风俗中民间文学(民谣、童谣);娱乐风俗中的民间舞蹈(“拍胸舞”)、“骑竹马”、舞龙、舞狮、“车鼓弄”、“赛龙舟”(端午节)、“博饼”(中秋节)在节庆日中尤为活跃。

车鼓弄是集说唱、表演合一的民间歌舞艺术,是古代弄戏的遗存形式。

闽南文化特色及传统文化

闽南文化特色及传统文化

闽南文化特色及传统文化
1、语言文化:闽南语起源于泉州,但闽南语的流播已不仅仅在闽南地区,早已超过省界和国界,在外省传播闽南话最广地区和国家是台湾和新加坡。

2、建筑文化:依功能可分民居、祠堂、寺庙、宫观、牌坊、塔、幢、亭、台、榭及桥梁、海防建筑(崇武古城)等,丰富多彩的闽南建筑,堪称既富有独创性又集中外建筑之大成。

3、宗教文化:闽南人的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闽南地区宗族文化十分发达,重视宗族亲情、重视编修族谱和重视宗祠建筑是其标志。

4、民俗文化:指闽南人共同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民间文化事象(事物和现象)的泛称。

5、饮食文化:闽南菜的发展与传承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它从泉州发源,流传到漳州、台湾、厦门等闽南文化圈中。

什么是闽南文化

什么是闽南文化

什么是闽南文化?答: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闽南民系(包括在地居民)在其生活的历史环境、自然环境中所创造出来的一切社会文明成果。

闽南话、闽南方言与口传文学49、闽南话曾在广阔的宇宙中回荡,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答:美国在1977年发射“旅行者二号”宇宙飞船时,曾携带录制有世界上六十种语言的镀金唱片,其中就包括闽南方言。

作为一个地区的方言,却能从世界上成千上万种语言中脱颖而出送上太空,到广漠无垠的星河中寻觅“知音”,可见闽南话早已超越方言区,在全世界产生巨大影响力。

闽南方言(也称闽南话),主要分布在闽南地区、台湾大部分地区,另外也存在于广东潮汕地区和海南岛、雷州半岛的一部分地区、浙江南部的平阳、玉环、福建省宁德市的福鼎等地、三明市的大田县、尤溪县部份地区、江西的三清山一带。

除此以外,由于历史上有无数闽南人移民到东南亚、欧洲、澳洲等地谋生,因此闽南话在全世界得以广泛流行。

尤其是在闽南人聚居的东南亚地区,闽南话更是通用语言之一。

据估计,全球有8000万人使用闽南方言。

闽南话被语言学家誉为“语言活化石”,甚至有学者主张唐诗用闽南语音来读,你知道是为什么吗?答:唐代,随着陈元光和王潮、王审知政权在闽南地区的统治,无数中原移民随之在闽南繁衍生息。

当如此众多的中原移民涌入闽南,中古汉语也自然而然传遍闽南。

而在接下来几个世纪里,不同民族政权逐鹿中原,造成了汉语语音系统的极大变化。

幸运的是,由于闽南地处东南一隅,且为高山、海洋所环抱,形成了天然的屏障,使中古汉语得以在战火连天的情况下完好保留并传承。

如今,闽南话成为绝无仅有的隋唐中古时期汉语的“语言活化石”,或许应该感谢历史的恩赐吧!闽南话有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阴入、阳入七个声调,大体上同古汉语声调系统里的平、上、去、入相同。

闽南方言不但留存了古音,而且还留存了许多普通话和其他方言所没有或少有的古语词汇,如伊(他)、走(跑)、鼎(锅)等,也难怪常有外地人笑称闽南遍地都是诗人,说话总是文绉绉的了!当然,闽南方言同时也留存了一些古百越族语言的痕迹,这主要是中原移民在与原居住于闽南的古百越族的融合中很自然地留下的。

传承闽南文化

传承闽南文化

传承闽南文化闽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为了传承和弘扬闽南文化,我们制定了以下标准格式的文本,详细介绍了闽南文化的特点、传承方式和重要价值,以及我们所采取的措施和计划。

一、闽南文化的特点闽南文化是指泉州、漳州、厦门等地区的传统文化,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语言特色:闽南话是闽南地区的主要语言,具有独特的音韵和词汇。

它是闽南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2. 建筑风格:闽南建筑以土楼为代表,土楼是一种独特的民居建筑,具有防御功能和独特的民俗文化内涵。

3. 文学艺术:闽南地区有丰富的民间文学和戏曲艺术,如南音、木偶戏等,它们是闽南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4. 宗教信仰:闽南地区有多元的宗教信仰,如妈祖信仰、佛教、道教等,这些信仰对于形成闽南文化有着重要影响。

二、传承闽南文化的方式为了保护和传承闽南文化,我们采取了以下几种方式:1. 教育传承:在学校和社区开展闽南文化的教育活动,培养青少年对闽南文化的认同感和兴趣,传授闽南话、传统戏曲等相关知识。

2. 文化节庆:举办闽南文化节、土楼文化节等活动,展示闽南文化的独特魅力,吸引更多人了解和参与。

3. 文化遗产保护:加强对闽南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如土楼、古建筑等,确保其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4. 文化交流:与其他地区的文化组织和团体进行交流合作,推动闽南文化与其他地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共同发展。

三、传承闽南文化的重要价值传承闽南文化具有以下重要价值:1. 历史记忆:闽南文化是闽南地区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根基,通过传承闽南文化,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地方的历史和文化。

2. 文化认同:闽南文化是闽南人民的精神家园,通过传承闽南文化,可以增强人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 文化创新:传承闽南文化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也是对创新的探索。

通过传承闽南文化,可以激发创造力,推动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4. 旅游经济:闽南文化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旅游业的繁荣具有积极影响。

闽南传统文化范文

闽南传统文化范文

闽南传统文化范文闽南传统文化是指中国福建省闽南地区的传统文化,是福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闽南地区包括福州、厦门、泉州等地,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资源。

闽南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历史传统和民俗风情而闻名于世。

闽南传统文化以庙会、民间艺术、宗教信仰等为特色。

闽南地区的庙会活动非常丰富多彩,每年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庆典活动。

其中规模最大、知名度最高的是泉州石狮庙会,它是中国四大庙会之一、泉州石狮庙会以狮舞和花灯为主要表演形式,属于闽南地区的民间艺术。

闽南地区的狮舞形式独特,舞者身穿狮子皮,采用跳跃、蹦极、翻滚等动作,寓意祈求好运和吉祥。

闽南的花灯制作精美,多彩多样,成为庙会活动中的一大亮点。

闽南地区的宗教信仰也对传统文化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闽南地区信仰的主要宗教为道教、佛教和妈祖信仰。

道教和佛教作为中国古代三教之一,深深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

妈祖信仰则是闽南地区的特色宗教信仰,妈祖是福建沿海地区的保护神,被视为渔民捕鱼和航海安全的神灵。

每年农历三月廿三日是妈祖的生日,各地都会举行盛大的庆贺活动,如妈祖游行、舞狮、舞龙等。

闽南传统文化还以宴席文化和剧曲传承为特色。

闽南地区的宴席文化讲究丰盛和热情,菜肴丰富多样,有闽菜、客家菜、潮汕菜等多个菜系。

闽南地区的饭店、茶楼等场所专门设有雅座和酒席,以接待宾客和举办盛宴。

雷锋堂是传统的潮汕客家宴席场所,是闽南宴席文化的代表。

剧曲传承是闽南地区非常重要的表演艺术形式,代表了闽南传统文化的精髓。

闽南地区的剧曲有闽南戏、潮剧、客家戏等多个剧种,各有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特点。

闽南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经历了时间的沉淀和历史的变迁。

如今,虽然时代变迁,但闽南传统文化依然在闽南地区生生不息,为广大民众所喜爱和传承。

尤其是近年来,闽南传统文化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和宣传,不仅在国内受到关注,也在国际上获得了更多的认可。

这些都为闽南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动力。

总之,闽南传统文化是福建地区独特的一部分,以其庙会、民间艺术、宗教信仰等特色而闻名于世。

闽南文化的精髓与发展路径

闽南文化的精髓与发展路径

闽南文化的精髓与发展路径闽南文化是指南闽地区所创造的优秀文化遗产,包括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戏曲、建筑、民俗、宗教等多个方面。

其历史悠久,深厚渊源,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闽南文化的精髓和发展路径,一直是人们关注和研究的重点,本文将就此展开论述。

一、闽南文化的精髓1、语言:闽南语是闽南地区最为常见的语言,它是闽南文化的标志。

闽南语的音调变化较为复杂,音韵规律独特,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文化内涵。

闽南语另有许多方言,如泉州话、漳州话、福州话等,各具特色。

2、建筑:闽南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流派之一,其风格以“三山五园”的布局为主体,具有独特的匠心和造型美感。

闽南建筑多为砖木结构、斗拱屋顶,色彩斑斓,极富变化性。

其中宫殿、庙宇、城墙等的建筑形式更是达到了极致。

3、音乐:闽南音乐集中了南音、琼琴音乐等多种流派。

其中,南音源自福建南部,以泉州腔、莆仙腔、三都腔、闽南腔等为代表,以其柔和轻盈的风格和世界著名的高音而闻名于世。

4、文学:闽南文学包括各类诗歌、歌谣、小说、戏剧、散文、报刊文等。

著名作家有李际仁、杨青石、郑成功、梅妻鹤子等。

5、民俗:闽南民间文化上下五千年,形成了丰富的民俗活动。

闽南年画、木偶戏、龙船竞渡、传统婚礼等非常具有代表性。

二、闽南文化的发展路径闽南文化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经过历代兴衰的沉淀和演变,逐渐形成了独有的特色和风格。

随着时代的变迁,闽南文化也不断发展和创新。

从宋元明清到近代,作为一个城市区域的泉州、福州、厦门等地,陆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文化现象,出现了南音、闽南民歌、龙头节、泉州木偶戏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

闽南文化长期与海上丝绸之路紧密相连,集中了沿海地区的商业文化和多元文化特征,博大精深、源流涵盖。

当下,闽南文化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一方面,培育和传承闽南文化成为了许多人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和使命。

各类活动和节庆适时举办,引导社会形成有利于文化传承、尊重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闽南文化价值观

闽南文化价值观

闽南文化价值观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价值观。

它融合了海洋文化、中原文化、古闽越文化、侨乡文化等多种元素,形成了开放、进取、包容、创新的特质。

在闽南文化的价值观中,以下几个方面尤为突出:一、重视家庭与亲情闽南人十分重视家庭和亲情,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亲情是维系家庭关系的纽带。

在闽南社会中,家庭观念浓厚,家族意识强烈,人们普遍尊重长辈、关心晚辈,注重家庭和睦与家族团结。

这种价值观在闽南人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如家庭聚会、婚丧嫁娶等场合,家人之间的互动频繁而亲密。

二、强调勤劳与节俭闽南地区自然环境相对较为恶劣,人民在长期的艰苦生活中形成了勤劳节俭的品质。

勤劳是闽南人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他们相信“勤劳致富”、“勤俭持家”,通过辛勤劳动创造财富、改善生活。

节俭则是闽南人在生活中精打细算、量入为出的体现,他们懂得珍惜劳动成果,不浪费财物,形成了节约的习惯。

三、崇尚团结与合作在闽南文化的价值观中,团结与合作是重要的理念。

由于历史上移民的背景和海洋文化的熏陶,闽南人形成了强烈的群体意识和协作精神。

他们相信“团结就是力量”,注重集体行动和团队协作,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齐心协力、共同应对。

这种团结合作的精神在闽南社会各个领域都有所体现,如社区建设、宗族活动等。

四、追求教育与知识闽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文化繁荣之地,人们普遍重视教育和学习。

在闽南文化的价值观中,教育与知识被视为改变命运、提升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

闽南家庭普遍重视子女的教育,尽力为其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同时,闽南社会崇尚知识分子,尊重文化人,形成了浓厚的学术氛围。

这种追求知识与教育的价值观激励着人们不断学习、提升自我。

五、注重诚信与义气在闽南文化的价值观中,诚信与义气是非常重要的品质。

闽南人注重信誉,强调言行一致,认为诚信是立身处世之本。

在商业活动中,闽南人秉持诚信经营的原则,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惠安风情
如果你有机会走进惠安,你就会 发觉自己仿佛走进了一个母系社会, 在此之前你断然不会想到这些体态苗 条、柔弱的惠安女子竟然如此的能干: 但凡所见,小到挑水、补网,大到修 路、驾车,甚至是驾驶拖拉机等原本 应由男人从事的重活,均是女人们在 干,就连建房的工地上,竟然也清一 色的是女人。六、七百斤重的条石, 惠安女们四人一组就能轻松地抬上二 层高的楼面,让须眉男子们都自惭形 秽。由于惠安靠海,人们世代以打鱼 为生,按旧风俗女人是不能登船出海 的。男人们都出海打鱼去了,陆地上 的活儿就不分轻重都由女人们承接下 来了,长此以往形成当地独特的风俗
堆盐
绞脸
惠安女头饰
惠安女,多么纯真质朴的 形象,分明是大海的风浪孕育出来 的无数顽强挺立的花朵。在充满诗 情画意的闽南,在如梦如幻的海边, 她们不仅以色彩鲜艳的服饰和奇异 的风俗独具魅力,更以纯洁善良、 勤劳朴实的性格和惊人的吃苦耐劳、 无私奉献的精神闻名中外,成为中 华民族劳动妇女的典型象征。惠安 女,作为大地母亲崇高形象之一, 是当之无愧的 。
泉州木偶戏的现状与前景



历史悠久的中国木偶艺术流传至 今,在泉州地区仍然盛行不衰。 泉州、晋江、惠安等专业木偶剧 团,其表演精彩、细腻、传神、 逼真,富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誉 满中外。 多次到国外参加演出并获奖,泉 州已先后举办五届“中国泉州国 际木偶节
妈祖生平



妈祖是人们对“海上女神” 的褒称。妈祖姓林名默 ,林 家小女。 二十八岁时,一次在海上搭 救遇险船只不幸被桅杆击中 头部,落水身亡,后人缘以 “人行善事,死后为神”, 视她升天为神 许多称谓,如“林氏女”、 “神女”、“默”、“默 娘”、“妈祖”、“婆祖”、 “灵女”、“林夫人”、 “天妃”、“天后”

得益于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 分布范围:遍及我国沿江沿海 及东南亚 澳洲的大片区 传播路线: 沿广东、福建至京津及东北 的海上漕运航线传到渤海湾 沿岸 ;由南至北,再由北沿 “东方海上丝绸之路”传到朝 鲜半岛和日本等,北上穿过白 令海峡,到达北美洲地区。
惠安女
在福建泉州惠安县惠东半岛 的海边,有个特殊的族群,就是 惠安女,又称为汉族女子的另类。 她们以奇特的服饰,奇异的婚俗 闻名海内外,有人说她们是少数 民族,有人说她们是汉族。这一 带的7个乡村总共只有几万人,虽 然她们只是惠安县人口的一小部 分,却引起了海内外许多学者的 广泛的关注。她们的形象随着文 学艺术家们的摄影镜头、诗歌和 音乐走上了银幕,书刊、报纸和 五线谱,一直从中国走向了世界。 人们把她们的花头巾、短上衣、 银腰带、大筒裤,戏称为“封建 头,节约衫,民主肚,浪费 裤”。
南音
高甲戏
梨园戏
联合国科教文组 织至泉州考察 “海上丝绸之路”
泉州木偶戏的历史
源于汉代,兴于唐宋,有
2000多年的历史 泉州素有“戏曲之乡”、“木 偶之城”、“南音之都”的美 称 唐末王审知入闽,傀儡戏 宋代,民间广为流行 明代 片断、杂技表演的“弄 傀儡”形式 ---规模宏大的历史 戏 清朝道光、咸丰年间,技术大 大提高,花脸、鬼脸头像 ,活 动头像
木偶戏的分类
掌中木偶戏
俗称“布袋戏” 又称此为“掌中戏” 采用“隔帘表古”的形式表演
提线木偶

提线木偶古称“悬丝傀儡”、“悬丝 木偶”、“线戏”、“弦丝傀儡 系有16条提线,(30)由艺人在幕后 操纵表演 婚丧喜庆 ---拔剑、插剑、弄蛇、伞 舞、织布、弄钹 表演技术,创造出提 线木偶表演为主、综合杖头木偶和掌 中木偶于一台的新颖演出形式



台湾与大
陆闽南地 区的文化 渊源
泉州闽南文化的代表
泉州是闽南文化主要发祥地、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的核心区和闽南文化遗产的富集区,以“多元文化宝库,海 峡西岸名城”闻名于世,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 名城之一,是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综合性试点。泉州 市人口超过760万,是祖国大陆人口最多的闽南人聚集区,也 是全国著名侨乡、台湾同胞的主要祖籍地。 古城新姿
妈祖传说与显灵



化草救商 神女救船 祷雨济民,挂席泛搓,化 草救商,降伏二神,解除 水患,救父寻兄,恳请治 病,收伏二怪,窥井得符, 妈祖诞降,湄屿飞升,驱 除怪风,铁马渡江,收伏 晏公,收高里鬼 民间信仰功用:海上守护 神 求雨 祈晴 求子 驱 疫 战神 镇压义军 抵御外
敌(精神寄托)
妈祖文化的传播
黄笠仔也是惠安女的 独特装饰之一。这种半笠 是竹子编的,黄漆,带子 很长,沿脸上花头巾边缘 扎于颚尖上,余下的部分 则挂于笠下特备的红绒丝 环中。
头上的另一个装饰是头巾。 头巾也有不同的颜色和饰纹, 戴上头巾时多缀上各式各样的 塑料花。
另外,银饰链也是惠安女奇 特装饰的重要一项。她们穿玄绸 裤时,通常用一条丝绳带子扎紧 裤头,以银裤链挂在臀部上,以 此凸现腰部和臀部的曲线美。银 裤链最多时多达九股。银手链是 多数惠安女经常戴的,出门时, 她们要把折叠整齐的花手帕放于 腰侧衬衫口袋内,一半露出外面, 颇显风韵。 无论春夏秋冬,她们总是包紧头, 露出肚皮,上穿截衫,下着玄绸 裤,故有人说她们是:“封建头、 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 ”。

谢谢大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闽南语
闽南话又称河洛话或台语,闽南话使用人数 大约6000万左右,闽南话主要分布于福建南 部的厦门、泉州、漳州、三明大田、尤溪和 西部的龙岩、漳平等市县,以及台湾大部分 地区,使用人口近3000万人。东南亚的新加 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泰国、越南 等国的华侨、华裔,使用人口至少有1000万 人。新加坡用闽南话可以通行全国。。闽南 话做为中国除了汉语外的第2大语言体系,有 着不可取代的作用。目前台湾方面正大力加 强对闽南话的研究以及发扬。中国的很多有 名诗歌等古诗词,很多都得用闽南话来朗读, 方能有压韵,节奏之美。
闽南概况
福建简称为闽,闽南即指 福建的南部,从地理上可以说, 泉州,厦门,漳州,莆田,龙岩 五个地区均属闽南,但我们通 常所说的“闽南”这个说法, 具有特定的涵义,并不包含莆 田,龙岩。其主要是依据语言, 文化,风俗上来划分的,莆田 说的是莆田话略区别于闽南 话,而龙岩说的是客家话.两 地均不属闽南语系. 因此狭 义上所指的闽南仅指泉州, 厦门,漳州三个地区. 但由 于闽南作为一个特定的文化 传承下来,其影响实为深远, 其他受影响之地也通行闽南 语,也是有着一致的文化认同, 因此他们也同属闽南根源.我 们即可称其为泛闽南.
(三)惠女服饰
惠安女的服饰以奇特著称。 人群之中,最引人注目的、最靓 丽的服饰便是惠安女的服饰。 惠安女的服饰以颜色艳丽著称。 除苹果绿、青兰、黑色以外,还 有白底柳条花纹或绿白相间的。 她们着装也较奇特,衣身、袖管、 胸部紧束,衣长仅及脐部,肚皮 外露,呈现出身段的曲线美,袖 子则不长,仅到小臂的一半而且 紧束,上衣下摆弧度为椭圆形。 这种上衣叫作“截衫”。裤子多 是黑色的,裤筒较宽大,裤围多 白色或兰色。因其宽阔,故移步 迎风摇曳飘荡,风韵飘逸。
(二)惠女婚俗
按当地习俗,惠女出嫁三天后要回到娘家去住。 平时就住在娘家,只有过年过节及农尽快时才到夫 家住一两天,直到怀孕后方可长住夫家。在娘家住 的时间很长,住上七八年是常见的,长则二十年, 短则最少二三年。住在娘家的媳妇俗称“不欠债 的”,住夫家的称“欠债的”。 惠女每年到夫家不超过十次,每次仅两三天。每次 回夫家时要用块布遮住脸,直到晚上熄灯后才能拿 掉,第二天必须在天亮之前回到娘家。怀孕生子也 不能生在娘家,须在夜间赶到夫家去生。 由于夫妻双方见面的机会少,就会出现结婚几年了 还认不清对方的情况。并由此而引发出一些令人啼 笑皆非的事。据说在惠安某乡王某结婚已8年,其妻 回家仅10天,因多在夜间相会,故一直认不清对方。 一次王某上街买水果,而卖者就是其妻,因两人互 不认识,还讨价还价,争得面红耳赤。此事被当地 传为笑谈。 惠安妇女虽和丈夫见面的机会少,但却对丈夫非常 忠心,大都没有婚外恋的现象


闽南语的起源
当今的闽南方言是在夷狄人(古代闽越土著人群)与历代多次 北方汉人南迁入闽,特别是唐、宋两朝时期北方人入闽的基 础上,由八闽远古语音与历代外来语言进行交流、结合而逐 渐形成的方言。 闽南语保留了相当成分的中国古代特别是唐、宋时期语言 的语音、词汇,被海内外语言学者称为中国古代汉语的活化 石。因此,研究探索闽南语的发展,对保护、弘扬中国古代 语言遗产,研究中国其他语种以及古代闽越地区的社会、经 济、文化等领域有着积极的作用。 闽南语与日本文化的联系 唐朝时佛经由日本留学生用片假名记音传到日本而没用至 今,今天日本人诵读佛经,呤唱诗词时,与闽南人用闽南话 汉音诵读佛经,呤唱诗词在发音上几乎是一样的,这就解释 了为什么日语的发音和闽南语发音很相近。
泉州文化总概述
泉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文化积淀深厚, 素有“海滨邹鲁”、“世界宗教博物馆”、“光明之城”的美誉。全市拥 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处,省级40处,县(市)级600多处。其中 极负盛名的有中国现存最早的伊斯兰教清真寺、世界惟一的摩尼光佛像石 刻、中国最大的老君石刻造像、葬有唐代到泉州传教的穆罕默德门徒三贤 四贤的灵山圣墓、千年古刹开元寺及东西塔、记载古代海上交通和贸易的 九日山祈风崖刻、广受台胞和海外侨胞信众膜拜的天后宫妈祖、民族英雄 郑成功史迹与陵墓、宋代蔡襄修建的洛阳桥、号称“天下无桥长此桥”的 安平桥,以及与惠东民俗、海滨风光、石雕艺术融为一体的崇武古城等。 丰富的人文景观、别具一格的民俗风情和秀出东南的自然风光交相辉映, 使泉州成为一个全国乃至国际性的旅游胜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 客到此观光。作为南少林武术的发源地,泉州具有薪传不息、独树一帜的 武术文化 。 泉州保留着弥足珍贵的戏曲文化遗产,有梨园戏、高甲戏、打城戏、 “嘉礼”戏等剧种,其中蜚声海内外的有:晋唐士乐余韵南音、宋元南戏 “活化石”梨园戏和中国一绝“提线木偶”。泉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 路”的起点城市,伊斯兰教、印度教、古基督教、摩尼教、犹太教、佛教 等世界多种宗教在泉州广泛传播,留下大量遗迹,使泉州成为多元文化融 洽交汇、和谐共处、互促共荣的载体。作为南少林武术的发源地,泉州具 有薪传不息、独树一帜的武术文化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