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鲧禹治水》原文、注释、翻译、阅读训练附答案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鲧禹治水的故事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鲧禹治水的故事我们都知道历史上讲的“大禹治水”,这里不妨侧重看一下神话里的治水故事,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关于神话里治水的故事,希望能帮到你!选自《山海经·海内经》【作品原文】洪水滔天。
鲧①窃帝之息壤②以堙③洪水,不待帝命。
帝令祝融④杀鲧于羽郊⑤。
鲧复⑥生禹。
帝乃命禹卒⑦布土⑧以定九州。
鸱龟⑨曳衔⑩,何听焉?顺欲成功,帝何刑焉?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伯禹腹,夫何以变化?纂就前绪,遂成考功。
何续初继业,而厥谋不同?洪泉极深,何以窴之?地方九则,何以坟之?应龙何画?河海何历?何以营?禹何所成?【注释】①鲧——一位神话中的天神。
历史传说中则说他是尧时的诸侯。
②息壤——神话中讲的一种土壤。
据说可以自己迅速增长,所以适合用来堵塞洪水。
有的记载里和息壤并提的还有“息石”,是一种具有同样性能的石头。
③堙——填塞。
④祝融——神话中的火神,也是传说中的古代帝王,号“赤帝”。
⑤羽郊——羽山的郊野。
羽山是神话传说中一个偏僻的地方。
⑥复——这里借用代替“腹”字。
⑦卒——最终,最后。
⑧布土——散置泥土。
土,这里指息壤。
⑨鸱龟——鸱和龟。
鸱,猫头鹰的一种。
⑩曳衔——曳,拉,拖。
衔,用嘴叼。
曳衔,指猫头鹰和龟拖拉、叼咬鲧的躯体。
——同鲧。
听——听任,任凭。
顺欲——顺应(人民的)愿望。
遏——阻止。
这里是囚禁的意思。
施——解除,免除。
伯禹——就是禹。
传说禹曾受封为“夏伯”,所以称他:“伯禹”。
腹——从鲧的肚子里生出来。
变化——指禹在鲧腹内孕育的过程。
因为鲧是男人,所以有这一问。
纂就——继续。
纂,继承。
前绪——先前的开端。
绪,本义是丝头儿。
考——已死的父亲。
厥谋——他的谋略、办法。
洪泉——洪水的源泉。
窴——同“填”字。
九则——九州土地的等级。
这里指九州大地。
坟之——使它(九州大地)高起来。
应龙——神话里一种长着翅膀的龙。
何画——怎样用尾巴画地。
传说禹治水的时候,有神龙在前边用尾巴在地上画出路线,指明向什么方向引导洪水。
二年级上语文阅读题及答案《大禹治水》

二年级上语文阅读题及答案《大禹治水》很久很久以前,洪水经常泛滥。
大水淹没了田地,冲毁了房屋,毒蛇猛兽到处伤害牲畜和百姓,人们的生活痛苦极了。
洪水给百姓带来了无数的灾难,必须治好它。
当时,一个名叫鲧的人领着大家治水。
他只知道筑坝挡水,九年过去了,洪水仍然没有消退。
他的儿子禹继续治水。
禹离开了家乡,一去就是十三年。
这十三年里,他到处奔走,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口。
可是他认为治水要紧,一次也没有走进家门看一看。
禹吸取了鲧治水失败的教训,采用疏导的办法治水。
他和千千万万的人一起,开通了很多河道,让洪水通过河道,最后流到大海里去。
洪水终于退了,毒蛇猛兽被驱赶走了,人们把家重新搬了回来。
大家在被水淹过的土地上耕种,农业生产渐渐恢复了,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1、照样子写词语。
千军万马()()()()2、用“-”画出文中的过渡句,说说有什么作用?3、说一说为什么要治水?4、从课文原文中用下划线画出谁治过水,分别采用什么方法治水?5、品味一下描写大禹治水的句子,说一说大禹是个怎样的人?6、请你也连续用几个数量词,写一句话,来表现一个人的某种品质。
参考答案1、照样子写词语。
略2、洪水给百姓带来了无数的灾难,必须治好它。
这个过渡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前半句总结了上文,后半句引出下文——要治水。
3、因为洪水经常泛滥。
大水淹没了田地,冲毁了房屋,毒蛇猛兽到处伤害牲畜和百姓,人们的生活痛苦极了。
所以必须治水。
4、鲧,筑坝挡水;禹,采用开通河道、疏导的办法治水。
5、从“禹离开了家乡,……一次也没有走进家门看一看。
”这里可以看出,大禹是一个为百姓做事专心致志、不辞劳苦、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人。
6、禹离开了家乡,一去就是十三年。
这十三年里,他到处奔走,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口。
可是他认为治水要紧,一次也没有走进家门看一看。
大禹治水文言文禹疏九河

大禹治水文言文禹疏九河1. 大禹治水原文加翻译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
洪水横流,泛滥於天下。
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榖不登,禽兽逼人。
兽蹄鸟迹之道交於中国。
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
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
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
当是时也,禹八年於外,三过其门而不入。
《孟子.滕文公上》这段古文的意思是:在唐尧做部落首领的时候,天下还没有治理好。
大水不顺河道而乱流,在天下泛乱。
野草树木茂盛,飞禽走兽繁殖,五谷不能成熟,禽兽威胁百姓。
四方之内纵横交错着兽蹄鸟迹所形成的道路。
唐尧为此而独自忧虑,于是选拔举用虞舜对此进行分治。
虞舜委任他一个叫益的臣子做掌火之官,益就在山泽之中燃起大火,飞禽走兽被烧得逃匿躲藏起来。
大禹疏通黄河的九条河道,疏导济水、漯水,使九河、济水和漯水流到海里去;把汝水、汉水打开缺口,引导水流,排除淮水、泗水的水道淤塞之处,使它们注入长江;除去灾害之后,中原地带才可以耕种并供给食粮。
在这时,大禹在外治水八年,因为忙于疏导河流,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却没有进去看望家人。
这段古文描写了尧舜禹时代遭遇自然灾害的情景,叙述了他们征服灾害的过程和方法,反映了古人战胜自然灾害的智慧和舍小家为大家的情怀。
古人善于用分治和疏导来处理人和自然的矛盾非常值得今人借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无私奉献精神非常值得今人学习。
注释:(1)“尧”,传说中我国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史称唐尧。
(2)“犹”,还。
“平”,安定,治理好。
(3)“洪”,大。
“横流”,不顺水道乱流。
(4)“畅茂”,茂盛。
(5)“登”,成熟。
(6)“逼”,同“逼”,这里是威胁的意思。
(7)“道”,道路。
“交”,纵横交错。
“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是对四方来说的,指黄河流域一带中原地区。
(8)“举”,选拔,举用。
“舜”传说中我国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史称虞舜。
“敷治”,分治。
(9)“益”,舜的臣子。
大禹治水古文

大禹治水古文
古文原文
尧舜时,九河不治,洪水泛滥。
尧用鲧(gǔn)治水,鲧用壅(yōng)①堵之法,九年而无功。
后舜用禹治水,禹开九州,通九道,陂(bēi)②九泽,度(duó)③九山。
疏通河道,因势利导,十三年终克水患。
一成一败,其治不同也。
字词解释
①:堵塞。
②陂:筑坝蓄水。
③度:勘测。
古文翻译
在尧舜统治的时候,天下许多河流都治理不好,导致洪水泛滥成灾。
尧让鲧来治理洪水,鲧用堵的方法治理洪水,多年来一点起色都没有。
后来,舜让大禹治水,大禹采取疏导的办法,带领百姓疏通多条大河,筑起堤坝,修建了许多蓄水池,勘测了多座大山,花了十三年的时间,终于治伏了水患。
大禹的成功和鲧的失败,就在于治水的方法不同。
大禹治水这篇小古文的意思

大禹治水这篇小古文的意思《大禹治水的意思及相关解读》一、大禹治水的意思当帝尧之时,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
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
尧曰:“鲧为人负命毁族,不可。
”四岳曰:“等之未有贤于鲧者,愿帝试之。
”于是尧听四岳,用鲧治水。
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
舜既摄行天子之政,于是殛鲧于羽山以死。
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
舜举鲧之子禹,而使续鲧之业。
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雪行乘檋。
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
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
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
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
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产物,以贡赋,山川之便利。
简单来说,就是在尧帝的时代,洪水泛滥,百姓苦不堪言。
众人推荐鲧去治水,鲧治水九年没有成功。
舜帝时,鲧被处死,舜又让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大业。
禹为了治水,不辞辛劳,在外十三年,多次经过家门都不敢进去,最终通过疏通河道等方法成功治理了洪水,还规划了九州,使百姓能安居乐业,并且合理安排各地物产进贡等事务。
二、衍生注释1. “怀山襄陵”:怀,包围;襄,上升,这里指水势浩大,包围了高山,漫过了丘陵。
2. “殛鲧于羽山以死”:殛,诛杀,这里舜帝在羽山处死鲧。
3. “劳身焦思”:形容禹身体劳累,内心焦虑地思考治水的方法。
4. “左准绳,右规矩”:准绳和规矩都是测量工具,表明禹治水时严谨地测量地形等。
三、赏析从大禹治水这个故事中,我们能看到许多伟大的品质。
首先是禹的责任感,他面对父亲治水失败被诛的情况,没有退缩,而是勇敢地挑起了治水的重担,这就如同一个家族企业面临破产,儿子却敢于接手重振家族荣光一样。
他“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这种自我牺牲和敬业精神是令人惊叹的。
十三年间,他可能无数次思念家人,但治水的使命让他克制住自己的情感。
而且他治水的方法也体现了智慧,不是像父亲鲧那样一味地堵,而是采用疏通的方式,这告诉我们解决问题要从根源出发,要懂得顺势而为,就像治理河道拥堵,如果只是一味在入口处阻拦水流,只会让水越积越多,而疏通河道才能让水流顺畅。
大禹治水文言文注释

大禹治水文言文注释1. 文言文《大禹治水》解释帝曰:“来,禹!汝亦昌言。
”禹拜曰:“都!帝,予何言?予思日孜孜。
”皋陶曰:“吁!如何?”禹曰:“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昏垫。
予乘四载,随山刊木,暨益奏庶鲜食。
予决九川距四海,浚赋治距川。
暨稷播,奏庶艰食鲜食。
懋迁有无化居。
蒸民乃粒,万邦作乂。
”皋陶曰:“俞!师汝昌言。
” 是这一段吗?舜帝说:“来吧,禹!你也谈谈高见吧。
”禹拜谢说:“是啊,君王,我说些什么呢?我整天考虑的是孜孜不倦地工作。
”皋陶说:“哦,到底是些什么工作?”禹说:“大水与天相接,浩浩荡荡包围了大山,淹没了山丘,民众被大水吞没。
我乘坐着四种交通工具,顺着山路砍削树木作路标,和伯益一起把刚猎获的鸟兽送给民众。
我疏通了九州的河流,使大水流进四海,还疏通了田间小沟,使田里的水都流进大河。
我和后稷一起播种粮食,为民众提供谷物和肉食。
还发展贸易,互通有无,使民众安定下来,各个诸侯国开始得到治理。
”皋陶说:“是啊!你这番话说得真好。
”2. 大禹治水文言文翻译在我国远古时代,相传四五千年前,发生了一次特大洪水灾害.为了解除水患,部落联盟会议推举了鲧去治水,鲧治水九年劳民伤财,对洪水束手无策,耽误了大事,被处死在羽山.部落联盟会议又推举了鲧的儿子禹.他是一个精明能干、大公无私的人.大禹请来过去治水的长辈总结过去失败的原因,并且经过实地考察,制定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方案:一方面加固和继续修筑堤坝,另一方面,用“疏导”的办法根治水患.大禹亲自率领二十七万治水群众,全面进行疏导洪水的劳动.大禹除了指挥外,还亲自参加劳动,为群众做出了榜样.他握木锸,不辞辛劳,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在治理洪水中,大禹曾三次路过自己家门口而不入.在他的领导下,人们经过十三年的艰苦劳动,终于疏通了九条大河,使洪水沿着新开的河道伏伏帖帖地流入大海.在治水的同时,大禹和治水的大军还大力帮助老百姓重建家园,修整土地,恢复生产,使大家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完成了流芳千古的伟大业绩.对于大禹的功绩,人民歌颂他,感谢他,怀念他,当时人们把整个中国叫“禹城”(意为大禹治理过的地方).在浙江省绍兴市嵇山门外,人们修建了夏禹的陵墓——禹陵,以纪念他的丰功伟绩.禹陵旁有一座禹王庙,气势雄伟,古木参天.今日禹陵和禹王庙,已成为中外游人游览的胜地。
鲧禹治水文言文答案

鲧禹治水文言文答案《鲧禹治水》文言文阅读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②,不待帝命③。
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④。
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⑤。
《鲧禹治水》阅读习题2.翻译句子。
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
译文:3.有人说,在如何治理洪水这个问题上,鲧失败了,禹胜利了,但他们父子都不失为古代人良与洪水进行搏斗并取得最后胜利的治水英雄。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谈谈你对鲧禹其人其事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鲧禹治水》阅读答案2.大神鲧偷窃了天帝的宝物息壤来填塞洪水,不等待天帝的允许。
3.鲧在人民生命财产受到极大危胁之际,挺身而出与洪水进行斗争,并冒着生命危险,窃取了天帝的“息壤”,最终于牺牲了自己的性命,他的所做所为赢得了后世人民的景仰和歌颂。
禹善于总结鲧失败的教训,利用疏导的方法,终于取得了治水斗争的胜利,从这一意义上说,失败是成功之母。
《鲧禹治水》阅读翻译洪水泛滥起来,波浪滔天。
(这时),大神鲧便去偷窃天帝的宝物息壤——一种能生长不息的土壤——来填塞洪水,不等待天帝的允许。
天帝(恼怒)便叫火神祝融去把鲧杀死在羽山的郊野,可是却从被杀死的鲧的肚子里,生出他的儿子禹来。
天帝只得命令禹去铺填息壤,平定了九州的水患。
《鲧禹治水》阅读注释②这句说:鲧盗取了天帝的神土采堵塞洪水。
帝,上帝,天帝。
息壤,据说是天帝的神土,能不断生长,因而能堵塞洪水。
堙(y n),堵塞,填塞。
③这句说:没有得到天帝的命令。
④祝融:火神的名字。
羽郊:羽山的近郊。
⑤这两句说:鲧腹中生下禹,天帝就命令禹平定了九州。
复,同“腹”。
据郭璞注曰:“鲧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也。
”卒,最后,终于。
布,同“敷”,铺填的意思。
传说禹吸取鲧治水不得法的教训,改用疏导的办法,终于治服了洪水。
《鲧禹治水》阅读故事上古时代,中国闹过一次大水灾。
那时,大地一片汪洋,庄家、房屋都被淹没了,人们只好逃到山上或树上去。
大禹治水文言文翻译

大禹治水文言文翻译导读:原文: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
洪水横流,氾滥於天下。
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榖不登,禽兽逼人。
兽蹄鸟迹之道交於中国。
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
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
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
当是时也,禹八年於外,三过其门而不入。
译文:在唐尧做部落首领的时候,天下还没有治理好。
大水不顺河道而乱流,在天下泛乱。
野草树木茂盛,飞禽走兽繁殖,五谷不能成熟,禽兽威胁百姓。
四方之内纵横交错着兽蹄鸟迹所形成的道路。
唐尧为此而独自忧虑,于是选拔举用虞舜对此进行分治。
虞舜委任他一个叫益的臣子做掌火之官,益就在山泽之中燃起大火,飞禽走兽被烧得逃匿躲藏起来。
大禹疏通黄河的九条河道,疏导济水、漯水,使九河、济水和漯水流到海里去;把汝水、汉水打开缺口,引导水流,排除淮水、泗水的'水道淤塞之处,使它们注入长江;除去灾害之后,中原地带才可以耕种并供给食粮。
在这时,大禹在外治水八年,因为忙于疏导河流,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却没有进去看望家人。
这段古文描写了尧舜禹时代遭遇自然灾害的情景,叙述了他们征服灾害的过程和方法,反映了古人战胜自然灾害的智慧和舍小家为大家的情怀。
古人善于用分治和疏导来处理人和自然的矛盾非常值得今人借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无私奉献精神非常值得今人学习。
【大禹治水文言文翻译】1.于园翻译文言文翻译2.活板文言文及翻译3.曾子文言文翻译4.《伤仲永》文言文翻译5.《心术》文言文及翻译6.《外戚》的文言文的原文及翻译7.以凫为鹘文言文翻译8.龙说文言文翻译上文是关于大禹治水文言文翻译,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鲧禹治水》原文、注释、翻译、阅读训练附答案
篇一:孔绍安《落叶》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
:落叶孔绍安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
翻飞未肯下,犹言惜故林。
零:凋零秋气早来,树叶飘落,令人心惊;凋零之情就如同这远客的遭遇。
树叶翻飞仿佛不愿落地;还在诉说着不忍离开这片森林。
巧妙的借用了秋天独有的景色――落叶,把自己比喻为落叶在空中漂浮不定,表明了作者身处他乡的无奈,凄凉!这是一首借物抒情的诗,理解全诗的关键在“飘零似客心”一句,其中的“客心”是什么意思?你认为诗人“惊” 的原因有哪些?全诗借“落叶”的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客心”指游子的心意。
诗人“惊”的原因有:由落叶想到季节变化,时光流逝;由落叶飘零想到自己的漂泊生活;由落叶“惜故林”激起强烈的思乡之情。
全诗借“落叶”的形象抒发了游子思乡之情。
篇二:《萧颖士傲物自侮》原文、注释、翻译、阅读训练附答案
《萧颖士傲物自侮》原文、注释、翻译、阅读训练附答案:萧颖士傲物自侮子负文学之名,倨忽⑥如此,止于一第乎?”颖士终扬州功曹。
――选自唐代笔记小说集《唐摭言》::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萧颖士考中进士。
自恃才华,傲慢无比。
经常携着一壶酒到野外去喝。
偶然在一处休息,自己喝酒吟诗。
正赶上暴雨狂风。
有一位穿紫衣的老人领着一个小孩在同一处避雨。
萧颖士见老人散漫的样子,口出不逊。
很快雨停,云去天开。
马上来了车马,老人上了马,侍卫在后面吆喝着
走了。
萧颖士急忙打听,有人告诉他这是吏部王尚书。
过去萧颖士去求见了好几次,没有接见,此时很惊愕。
第二天写了很长的信,到王尚书家里去谢罪。
王尚书让人把萧颖士领到偏房的廊下,坐下来责备他,并说:“遗憾你不是我的亲属,不然我一定要狠狠地教训你。
”停了一会儿又说:“你自恃才名,所以才傲慢到这个样子,只能是中个进士吧。
”萧颖士死在扬州功曹(州牧的属官)任上。
:1.解释加点词语在中的意思。
(2分)(1)会有风雨暴至会:___________
(2)颖士常造门造:___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子负文学之名,倨忽如此,止于一第乎?3.文中的萧颖士为什么一生做官止于扬州功曹而没有再升迁?(2分)4.作者记叙的这个故事对读者有怎样的警示意义?(3分):1.(2分)(1)适逢,正赶上(2)拜访2.(3分)你自恃才名,所以才傲慢到这个样子,只能是中个进士吧。
3.(2分)因为他过于傲慢,无意中欺侮了偶遇的吏部尚书。
4.(3分)言之有理即可。
如:做人不可太过傲慢,否则即便有真才实学也没有大的成就。
篇三:石柔《绝句》原诗、注释、翻译、阅读训练附答案
:绝句石柔①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②满路旁。
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
①石柔,宋朝人,他一生远离故土,辗转仕途,曾任密州教授。
②飞球:杨树籽我比那随风轻扬的杨花更飘忽不定,杨花的绝飞离散,仅仅忙一个春天。
“杨花”,杨树籽,表面具毛,状同柳絮,
古人常以杨称柳,杨、柳通用,如司空图《暮春对柳》:“萦愁惹恨奈杨花,闭户垂帘亦满家。
”在古典诗词中,则用以表达某种愁绪,如北魏胡太后《杨白花》的“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苏轼《水龙吟?和章质夫杨花韵》的“似花还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路旁,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诗人不仅把自己转徙流离的生涯和“飘荡”的杨花比,而且超出传统手法的窠臼,要同杨花比出个程度,在结构上递进一层,使其郁积于心的客愁乡情通过着力反衬,显得格外深切动人,从而取得从正面说难以获得的抒情效果。
第二句,用点即点的手法收束全诗,至于何以要说“杨花只是一春忙”,这以后还有什么话未说,作者有心留下一段空间,由人猜想。
1、抒发深沉的乡思旅愁,是古往今来诗歌的常见主题,然而石的这一首绝句在写法上却力求新巧,读来情感突出,诗意盎然。
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2、诗歌在刻画杨柳的形象上,亦有独到之处,请以开头两句为例作简要赏析。
3、联系诗意,谈谈诗人抒发了什么感情。
(3分)4.对这首诗的艺术特色,选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诗歌简要赏析。
(4分):1、答:为了避免抒情空洞干瘪,诗人没有直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