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中景态情的文化内涵
诗歌中景的象征意义

古代诗歌中景物的象征意义:1、以松柏象征坚贞。
松枝傲骨峥嵘,柏树庄重肃穆,且四季长青,历严冬而不衰。
《论语》赞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松与竹、梅一起,素有“岁寒三友”之称。
文艺作品中,常以松柏象征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
2、以竹象征气节。
竹子挺拔秀丽,岁寒不凋,自古以来,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
古人常以“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焚而不毁其节”来比喻人的气节。
3、以梅象征坚强不屈。
梅的枝干苍劲挺秀,宁折不弯,被人们用来象征刚强不屈的意志;而迎风斗雪怒放的梅花,则最先给人间透露春的气息。
4、以菊象征不畏风霜。
菊花在深秋时节开放,它花期长,千姿百态,深为人们喜受。
它不畏风霜的高尚品格更为人们所称道。
5、以牡丹象征富贵。
牡丹花朵硕大,色泽鲜艳,它以其国色天香,雍容华贵、端妍富丽的特色,素称“花中之王”。
人们视其为富贵荣华的象征。
6、兰花象征高尚。
兰花风姿素雅,花容端庄,幽香清远,历来作为高尚人格的象征。
诗人屈原极爱兰花,在他不朽之作《离骚》中,多处出现咏兰的佳句。
7、以荷花象征清白。
荷花花朵艳丽,清香远溢,碧叶翠盖,十分高雅。
周敦颐之名篇《爱莲说》称其“出污泥而不染”,赞美荷花的高贵品格,将其视为清白、高洁的象征。
8、以折桂象征荣耀。
据神话传说,月亮中有一桂花树。
过去称应试及条为“蟾宫折桂”,比喻十分荣耀。
福建地区的古越人还将月桂编织成“桂冠”,奉献给荣誉最高的人。
9、以桃李代表门生。
人们常以“桃李满园”、“桃李满天下”来比喻某名师的门生众多。
10、以桑梓代故乡。
《诗经•小雅》载:“维桑与梓,必恭敬止。
”意谓家乡的桑树与梓树乃父母所栽,对它要表示尊敬。
后人常以桑梓指代故乡。
11、以垂柳表示依恋。
《诗经》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之句。
柳与留谐音,因而古时送别友人,常折柳枝相赠,以示依恋之情。
12、以杏象征幸福。
因为杏与“幸”谐音,表示“有幸”,杏与花瓶表示“祝您高中”,同时因为杏花非常美丽,常用以象征美丽的少女;杏仁则比作美女的眼睛,俗语常说“柳叶眉,杏仁眼。
诗歌情景关系(教用)

9.简要分析诗歌的最后两句运用了 什么修辞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 心情?(6分)
参考答案:诗歌的最后两句运用了拟
人的修辞手法。(2分) 鸟儿歌唱,花 儿 起 舞 , 诗 人 沉 醉 在 这 活泼迷人、充满 生机的景色中,抒发了诗人对春光的迷 醉,对春天的喜爱,以及感叹春天短暂 ,浓浓的惜春之情。(4分)
3.①这首诗描绘出了一幅生机盎然的 春景图。春草丛生,草色青青,柳色嫩 黄,柳丝飘拂;桃花盛开,李花飘香, 花枝披离,花气氤氲。(2分)②前两 句与后两句形成对照,使所要表达的愁、 恨显得加倍强烈。画面上的春光点染得 越是明媚,春意越是喧闹,就更能从反 面衬托出诗人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
30
课堂小结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反衬 哀景,描写边塞
生活的艰难困苦
乐情,奋勇杀 敌、建功立业
豪情。
14
情景关系
内在关系:
以乐景写乐情 以哀景写哀情
}正衬
} 以乐景写哀情
以哀景写乐情
反衬
15
二、旧题回顾
丰乐亭游春①(其一)
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
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
【注释】①此诗作于庆历七年,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的 第三年。丰乐亭在琅琊山幽谷8
9.简要分析诗歌的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 辞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6分)
19
9.简要分析诗歌的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 辞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6分)
20
▪ 8.诗歌的开头两句描绘了一幅什么 景象?体现了丰乐亭景色怎样的特点 ?(5分)
参考答案:描绘了一幅郁郁葱葱的山 间绿树间交加着鸟儿的啼叫,万里晴 空下款款的春风将落下的花瓣吹拂的 四处飞舞的秀美春景图。(3分)体 现丰乐亭暮春时节依旧春光宜人(美 丽)令人沉醉的特点。(2分)
宋词中的意境描写与情感表达

宋词中的意境描写与情感表达概述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诗体之一,其以精细婉约的语言风格、丰富细腻的情感表达而闻名。
在宋词中,意境描写和情感表达密不可分,二者相互交融,共同营造出独特的艺术美感。
意境描写宋词中的意境描写以细腻入微、典雅清新为主要特点。
通过对自然景物、人物形象以及社会环境等方面的描绘,宋词创造了丰富多样的意境,并往往通过意象隐喻来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1.自然景物描写:宋词常常运用细致入微的笔触来描绘自然景物,如山水、花草树木等。
例如,北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描述了月亮洒在江水上形成银光般华丽壮观的场景。
2.人物形象描写:宋词对于人物形象也有着极高的艺术追求。
通过对人物外貌、性格特点以及内心思想感情的揭示,宋词刻画了丰富饱满的人物形象。
例如,南宋杨万里《临江仙·滩复眼青山影》中描绘了堤岸行走的渔翁形象,通过淡雅的笔墨表现了其深邃质朴的个性。
3.社会环境描写:宋词不仅关注个体形象,也致力于反映当时社会环境。
通过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思考,宋词展现出了独特的社会意蕴。
例如,北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借用神话故事与自身遭遇融为一体,传达了对家园离别和世事变迁的思考之情。
情感表达宋词以细腻婉约、含蓄深沉的情感表达而闻名。
情感在宋词中往往通过意境描写和修辞手法得到呈现,并向读者传递出浓厚而动人的感染力。
1.爱情之悲与欢:宋词常以爱情为题材,描绘了丰富复杂的情感体验。
既有爱意绵绵、甜蜜温馨的描写,也有离别伤感、思念无尽的描述。
例如,南宋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表达了对挚爱的思念之苦。
2.自然之怀与人生哲理:宋词中常以自然景物为背景,借助自然元素来抒发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通过典型形象和深入内心的描摹,构建起超越时空的情感共鸣。
例如,北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融合了对月光、花影和家国之思念,表达了作者多重情感与社会关怀。
总结宋词以其精湛细腻的意境描写和情感表达,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细品诗歌情与景

细品诗词景中情我们读一首古代诗词,核心目的是品味理解诗人寄寓其中的感情。
《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诗词是用来抒发思想感情的,是诗人心灵世界的呈现。
古代诗词表达感情的手段无外乎两种:直抒胸臆和寓情于景。
本文侧重谈后者。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这句至理名言道出了古代诗词创作的真谛,也是我们解读古代诗词的一把钥匙。
以景达情有多种形式。
以乐景表乐情,以哀景表哀情,比较容易理解;而以乐景表哀情或以哀景表乐情的,就需要我们格外细心品味了。
杜甫长篇歌行《丽人行》起首写道:“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从景色到人物都很美好,但全诗却充满着忧虑、愤懑和嘲讽之情。
这种感情凝聚到诗的尾句“炙手可热势绝伦,慎勿近前丞相嗔”才豁然显现。
王安石的七言绝句《梅》,通篇二十个字:“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前两句写梅花处境狭仄,孤独无助,严寒威逼,兀自开放。
后两句揭示梅花品性,远远看去像雪一样洁白,更有着雪所不具备的幽香。
激赏之情跃然呈现。
更多的古代诗词,感情在景观中或隐或现,需要我们捕捉品味。
让我们看看杜甫的七言律诗《送路六侍御入朝》: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
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
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
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
面对“桃花红似锦”“柳絮白于棉”,艳丽明媚的“剑南春色”,诗人为什么会感到“不分”“生憎”和“无赖”呢?春光纵美,怎奈与“愁人”情怀相“触忤”——在古典诗词里,“情”往往是主导着“景”的。
先要梳理、读懂这首诗,才能够品味诗人的感情:孩童时代就结下的亲情已历经四十年,这中间分别后彼此消息不通两相茫然。
更牵挂着今后相会不知能在什么地方?这次意外相逢竟然在匆忙的告别筵间。
眼前不安分的桃花怎么竟然红似锦缎,生来就怀恶意的柳絮也白得超过絮棉。
情景交融的美学内蕴

一、对情景交融含义的理解情景交融是中国古典诗歌最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标志着我们民族基本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
在我国许多优秀的古典诗词中,情和景是不可分的。
那些流传千古的名诗、名词、名句,情和景确实是“妙合无垠”的。
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巅峰,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在唐诗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情景交融是诗歌意境创造的核心。
二、情景交融的重要性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
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从而达成融合无间的状态,于是美妙的诗歌意境便产生了。
而触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便成了诗歌意境创造的基本途径之一。
情景交融的诗篇,使人仿佛身入其境,感同身受。
情景交融的诗篇,景实而情虚,虚实结合,“妙在虚实之间”;景有限而情无限,有限与无限相统一,好在“近而不俘,远而不尽”。
诚然,以情景二者而言,情为主,而景为从。
因此,徒自描摹,为写景而写景,纵使声、光、色、态俱全,日月迭璧,山川焕绮,也不会产生感人的力量,不足与诗歌意境的创造。
深情是诗歌生命之所系,诗人必得“以情会景”。
否则,“本自无意,不能融景”。
费经虞说得好:“……青山、绿水、白云、红树无诗不有,而必知所以用之,非遂以此为诗也。
”情景交融的最大好处是赋予抽象的情感以形体。
情和景在诗歌创作中不是平起平坐,而是有主有从的。
就诗人感受外界景物来说,情属于内,物属于外,先观于外而后感于内,触景而生情。
可以说是先外后内,先景后情,二者有先后之别,并无主从之分。
但是就诗的艺术表现来说,却有主从之分,并无先后之别。
三、情景交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诗歌创作诗可以兴观群怨,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诗歌对生活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而且,古诗的写作技法对现代诗歌的创作具有重要的影响。
而要学习掌握古典诗歌的写作技法,便可以从探究和运用“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开始。
诗文中情与景的关系概述

没马蹄 。最爱湖 东行不足 ,绿杨 荫 里 白 沙 堤 。 即使 诗 中 没 有 ”
“ 最爱 ”二字 ,那 刚刚披 上 春 天
雨雪 霏霏 ,冰 天裂地 的寒 冷 ,却
是征夫 回乡之时 。
外衣 的西 湖 ,生 机盎 然 的西 湖 , 在 作 者 的字 里 行 间 已充 满 了爱 意。 “ 莺争 ” “ 啄 ”、 “ 、 燕 绿 杨” “ 、 白沙 ” ,从 动态 到 色彩 , 无处不 体现诗人 对西湖 的独有之
者所 寓于 此 中的 “ 。 情” 关键词 :诗 文 情 与景 关 系
古代 有 “ 动 于中而行 于言 ” 的说 法 ,讲 的就 是文学 的抒 情 情 性 。而借描 绘景物来抒 发情感 ,是诗文 中的一 个普遍 的表 现手法 。
诗文 中的景 ,绝不 是 自然之景 ,而是 由抒情 话语组 织起 来和 表现 出来 的 ,被赋 予 了情感 内涵 的审美 画面 。诗文 中的情 ,也不 是空
“ 揽物 ”结 “ 合之情 ” 关 。这样做 的好处 是 形象 含 蓄 、耐人 咀嚼 。 如 朱 自清 的 ( ( 月色》 中 ,开 荷塘 篇便 是 “ 几天心里颇 不宁静 ” 这 , 奠 定 全篇 的感 情基 调 。情 先 行 , 所 以接着作 者笔下 的景都是 这种 情感 的折射 。路是 幽僻 的 ,寂寞 的 ;地上 的月光是淡 淡 的,天上 的云也是淡 淡的 ; “ 色一 例是 树 阴阴 的” ,听到 热 闹 的蝉声 和蛙 声 ,心想 “ 热闹是他们 的 ,我什 么也 没有” 。结尾 以采莲 景作结 , 在 景中表现作 者思 乡的哀愁 ,呼 应 开 头 的 “ 几 天 心 里 颇 不 宁 这 静 ” 。 融情于景 情景合一 融 情于景 就是将感 情融 汇在 特 定 的 自然 景 物或 生 活场 景 中 , 借 对这些 自然景物 或场景 的描摹 刻 画抒 发感 情 ,它是 一种 间接而 含 蓄的抒情 方式 ,又可叫作 移情
诗词意境解析诗人笔下的山水情怀

诗词意境解析诗人笔下的山水情怀诗词意境乃是中华文化之瑰宝,它以简洁良美的语言,通过表达诗人对山水的情感和体验,使读者沉浸其中,感受自然之美、人生之意。
在中国古代文人的笔下,山水情怀被赋予了丰富而深远的内涵。
本文将从意象描绘、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三个方面解析诗人笔下的山水情怀。
一、意象描绘在诗人笔下,山水意象绘制得栩栩如生,使读者仿佛能亲身感受到山川草木的美丽和神秘。
诗人通过运用华丽的修辞手法,描绘山水的形态、色彩和动感,营造出丰富多样的景象。
诗人常常借助自然隐喻来描绘山水之美。
比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他将山比作雄鹰展翅,形容山峰高耸入云,如同鹳雀在天空中翱翔。
这样的比喻使读者感受到山峰的雄伟与壮丽。
此外,诗人还可以通过对山水气候、季节的描绘,展现出山水的变幻和神秘。
比如宋代诗人苏轼的《念奴娇·昆山水月夜》中,他以月光映照下的昆山山水为背景,将清寂的夜晚与山水融为一体,创造出幽静而冥想的氛围。
二、情感表达诗人在描绘山水之外,更加注重表达自己在山水面前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山水情怀通过诗人的心灵感悟,将自然景象转化为内心世界的抒发和表达。
诗人常常以抒发自然之美来表达对自然的赞美与敬仰。
比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他用雄辩的词句描述山的高耸,瀑布的奔腾,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此外,诗人还能将山水情怀与自身情感结合,以达到审美与情感的统一。
比如晚唐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他借景抒发了自己的离愁别绪,将秋夜的凉意与对亲友离别的思念交织在一起,使读者感受到了山水与情感交融的美妙。
三、艺术特色诗人笔下的山水情怀不仅富有感染力,还凭借一系列独到的艺术特色而让人叹为观止。
首先,山水情怀常常借助于细腻的描写和奇特的构思来展示。
比如宋代文人黄庭坚的《秋江独钓图》中,他将自己置身于江边的钓台上,画出了一幅秋江萧瑟,孤立的钓者形象,通过构图和画面细节,展现出了诗人对孤独与自由的追求之情。
“以景结情”的美学内涵

“以景结情”的美学内涵“以景结情”的美学内涵“以景结情”是诗歌最富表现力的手法之一,是诗歌典型的空白艺术,这种手法变化无穷、含蓄蕴藉,能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以景结情”的“三美”体现如下:一、腾挪跌宕的变化美一切艺术之美,贵在变化。
中国书法是东方特有的艺术,它之所以能成为一门审美价值很高的艺术,主要是因为用毛笔写出的字具有线条千姿百态、变化无穷的特点,体现了典型的变化美。
国粹京剧何曾没有变化,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也是京剧表演的四项基本功。
中国画的笔法竟然有“十八描”,可见其变化之丰富。
中国的诗歌,自然也不乏变化之美,有起承转合的变化,有虚实的变化,有动静的变化等等。
在中国诗歌中,即使简单的一个“以景结情”的结句,也有无穷无尽的变化之美。
下面浅析“以景结情”的变化之美。
1.表达方式的变化文似看山不喜平,诗歌也不例外,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才能体现出诗歌的变化之美。
先看下面的例子。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此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
起句写军中宴乐弹奏琵琶。
宴乐中不停地转换弹奏琵琶的曲调。
可是,琵琶弹奏的内容并没有多少变化,“总是关山旧别情”。
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扰得人心烦乱不宁。
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结句诗人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使用了描写手法。
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幅优美静谧的画面,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
正是因为末句使用了景物描写,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读者据此会产生出各种丰富的感情:也许是无限的乡愁,是立功边塞的雄心,是对于现实的忧怨,也许,还应加上对于祖国山川风物的深沉的爱,等等。
结句的描写,是绝处生姿的一笔,使表达手法不显得单调贫乏,让诗歌具有了腾挪跌宕的变化之美,也使诗歌的意境也得到极大的拓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那和煦的春风是那样的善解人意,竟吹发了 诗人一夜悠悠思乡之梦,而思乡之梦又随着 春风的踪迹,飘到魂牵梦索的故乡
三、情态的审美内涵
• 1、批判现实黑暗,同情民生疾苦之情。
2、经世济民,建功立业之志。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6、描写大自然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热 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 7、另有一些作品属遣兴娱乐之作
结语
谢谢大家!
二、色彩、形态、动态的文化内涵
霜叶红于二月花
渲染出的是秋天热烈的景象和勃勃生机
•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既表达了曲中之情,也流露了吹笛人之心。
•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
“薄”字,写出了晨雾像酥油一样滋润着大地的情景
“迟”字,道出了沙地闪闪发光,暖气四散的原因。
•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闲情逸志
• 古道、西风、落日、荒漠、老树、枯藤、 晚风、夜雨、寒蝉、孤月
寂寞惆怅
山居秋暝
明月、松影、流水、山石、竹林、浣女、 渔舟、莲塘等景物
一幅清新、明净、恬淡的画面, 表达的是作者热爱自然和 渴望回归自然的朴素情怀
望庐山瀑布
日照、紫烟、山峰、飞流、等景物
构成的是一幅壮丽的自然奇景, 表达的是作者开阔的胸襟和昂扬的气概。
3、怀才不遇、愤世嫉俗之恨。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 谁为表予心。”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4、思乡怀远之愁。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5、依依惜别之心。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石头城
绵延起伏的山峦、 汹涌澎湃的潮水、 苍茫皎洁的月轮、 荒凉残破的故都
一种衰飒寒Leabharlann 的意境氛围, 让读者感受到昔盛今衰的 历史变迁。
过零丁洋
寥落的星辰,那破碎的山河, 那飘零的落叶,那雨中的浮萍, 那惶恐滩,那零丁洋
一种孤苦无助、报国无门的悲凉, 而作者的那一片丹心,涌动着那种 为了祖国的振兴和民族的强大而 视死如归、义无返顾的大义大勇……
诗歌中景态情的文化内涵
一、景物的文化内涵
鲲鹏、鸿鹄、长风、急流、高山、雄关、大江、沧海
豪情壮志
• 阳春、白雪、香草、松、竹、梅、兰、 荷、菊、玉
高洁情怀
• 杨柳、长亭、兰舟、郊外
离情别绪
• 鸳鸯、蝴蝶、鹊桥、孔雀
爱情婚姻
• 红豆、春蚕、圆月、素娟
相思情怀
• 闲云、野鹤、小桥、清流、晓风、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