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动脉的解剖与变异的研究进展
椎动脉的正常解剖结构

椎动脉的正常解剖结构椎动脉是人体颈部主要供血动脉之一,它的解剖结构主要由3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椎动脉的起点,第二部分是椎动脉在颈椎穿行的路径,第三部分是椎动脉进入颅内的路径。
椎动脉起点位于锁骨上动脉和颈动脉之间的第6至第3颈椎横突之间的肌间隙,有时也会有第2颈椎的小腺体细动脉也被包括在内。
起点上方有颈动脉的横支和甲状喉上动脉,下方则有动脉圆环的第一个分支-锁骨下动脉。
起点结束后,椎动脉在颈椎穿行的路径中具有4段,分别称为上颈段、横颈段、侧颈段和后颈段。
上颈段从起点出发,垂直上行至第1颈椎穿过后旋突后的小片腺体静脉附近。
横颈段是椎动脉水平进入颈椎横突环直至颈6横突。
在这一段的路径有可能被压迫,导致血流减少或者中断,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出现一些临床症状。
侧颈段则是从颈椎横突环出来后,稍微稍作伸展,躲避其下颈椎横突膨隆物,进入颈椎间隙。
在这一段,椎动脉的位移范围更大,也更容易受到牵拉、压迫而引起症状。
最后,后颈段是侧颈段穿过颈3~颈6横突的放射状通道后,垂直进入颈6横突消失的段。
这一段椎动脉基本贴近椎体,位于其后面的颈椎横突凹陷中。
正常情况下,后颈段是固定在椎体和椎突之间的,不太容易移位。
椎动脉在进入颅内的路径主要有4段,分别是椎-基底交叉段、椎入膜管段、椎-椎穿入-基底管段和基底末端段。
交叉段是指椎动脉在第一颈椎的后前重横突岗集和第二颈椎的翼椎之间形成的曲折段,在这一段,椎动脉由外向内方向上升,经过前主神经和椎椎韧带、椎膜间腔、脑岳斗窝入口等结构,直到两侧基底动脉交汇至脑脊液室。
椎入膜管段是指椎动脉进入椎膜管,沿髓外侧表面走行的一段。
椎-椎穿入-基底管段是从眶上动脉、前交通动脉上有相应标志出现后到基底管前后动脉分出或直达多极分布为止。
最后,基底末端段是指椎动脉在基底动脉分叉后,不对称性供应基底脑,由前交通再生手段、后交通再生手段形成相应的分流。
椎动脉供应的脑部领域广泛,它对颈部和后颅窝的供血至关重要。
椎动脉型颈椎病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于胸 髓侧 角 的交感 节 前 神经 元 (y ptecpeag・ sm a t rgnl hi i
oi n uos S N ) 交感 神 经兴 奋 的信息 可通 过胸 髓 nc e rn ,P s ,
侧角 的 S N 电活 动来 反 映 , C A 中交感 神 经 受 到 Ps 在 S
切除 C C ~ 的棘 上及棘 间韧带 , 自我 修 复能 力 强 , 其
很 快 又会 达到新 的稳 定模 型 。 3 4 2 动 力 性 平衡 失 调 郝 永 强 等 通 过 手 术 直 ..
周 , 有 方法 简 便 、 全 、 操 作 性 强 的特 点 , 合 实 具 安 可 符 验动 物模 型 的要求 。该 模 型 的缺点 是 : 瘀证 模 型 是 血 造 成 全 身血液 黏 稠 , 致 血 流 速 度 变 慢 , 这 只 是 少 导 而
变 , 在 颈椎病 发病 机制 及 防治 中意 义 重大 。该 实 验 并
模 型设 计 的优点 为 : 切除 大 鼠颈背 部 伸肌 群 导致 伸 颈 功 能丧 失 , 动物始 终呈 屈颈 状 态 , 造模 方 法相 对 简单 , 易于复 制 , 创伤小 , 模成 功 率高 。其 缺 点为 : 纯 地 造 单
1 C A 的解 剖基 础 S
椎动脉从解剖上通常分为 4 : 1 段 第 段是 自锁骨
下动脉发 出后 , 颈椎 横突 孔 以前 的部分 ; 2段是 穿人 第 穿经颈椎 横 突孔 的 部分 ; 3段 是 位 于枕 下 三 角 的部 第
分 ; 4段是进 入颅 腔 的部分 。近 年来 , 第 多数 学者 接受 了仲生海 等人 的理 论 , 认为 只有第 2段 与 C A有关 , S
椎动脉型颈椎病早期诊断研究进展

第L 4卷 第 L 期
江西中压学院学报
J OURNAL OF I GxlC L J OL EGE ( TRA3 T【 A 1 ONAL CHI S NE E MEDl NE 口
V 1 Nt 4 )1
2 2 J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椎动 脉 型颈 椎 病早 期 诊 断研 究 进 展
朱敏 指导 : 周福 赔
( 南京 中医药大 学 9 8级硕 士研 究生
关键词 : 推动脉 型颈椎病 ; 期诊 断 ; 早 综述
中图分类号 : 8 . 5 R 6 15 文献标识码 : A
南京 2 02 ) 109
颈椎病 又称 颈椎综 合 征 , 颈 椎 问 盘组 织 退 行 是 性改 变及其 继发 性 病 理 改 变 累及 周 围组 织 结构 , 并
腔, 先绕至延髓前方 , 约在桥脑下缘与对侧椎动脉汇 合成基底动脉, 基底动脉分支至小脑 、 脑基底、 桥 延 脑 、 脑 枕 叶及 内 耳 。倪 文 才 』 究 发 现 ,2 大 研 9 %的 尸体标 本椎 动 脉出枢椎 横 突孔 人枕 骨太孔 处呈 6个 弯曲。第 1 个弯曲在枢椎横突孔 内, 2个弯曲在 第 枢椎横突孔上外侧 , 3 第 个弯曲在环枢关节外上方 , 第4 个弯曲在环椎横突孔的上方 、 侧块外侧 , 5 第 个 弯曲在环椎 侧块 之后 , 进入椎 动脉 沟内 , 呈弧形弯 曲, 6 第 个弯曲在椎 动脉枕 骨太孔人颅处 , %的标 8 本在环枢椎外侧可产生第 7个弯曲。在正常情况 下, 头部 的一 侧 旋 转 超 过 5‘ 同侧椎 动 脉发 生扭 0时 曲, 使管腔狭窄或闭锁, 但可由对侧椎动脉代偿。而 椎动脉周 围又有丰富的神经 , 椎动脉颈 6 颈 2 、 段同 时接受椎神经、 颈中节发出的交感神经, 形成椎动脉 神经丛 , 窦椎神经还沿途分布于钩椎关节、 后纵韧带 及椎 问盘 纤维 环 。张 正 兴 等_ 研 究 发 现 , 椎 椎 休 4 J 颈 主要接 受椎 动脉血 液供 应外 , 6 颈 7还 接受 甲状 颈 、
正常椎动脉解剖特点及其变异概括

2019.08科学技术创新-47-正常椎动脉解剖特点及其变异概括王炳洋(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基础医学院解剖教研室,黑龙江大庆163319)摘要:从医学的角度来说,在颈椎病比较常见的疾病类型中,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特别值得着重强调的疾病类型,在人类脑部血液供应的来源中,椎动脉是至关重要的直接来源,如果在某种程度上椎动脉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损伤,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范围里面的器官出现缺血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对于患者器官的功能产生十分严重的负面影响,进而引发与之相对应的严重症状。
因此,针对这样的情况,有针对性的分析和研究正常椎动脉解剖特点及其变异内容,是十分重要而且必要的,希望通过本文的概述,能够为相关从业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正常椎动脉;解剖特点;变异中图分类号:R32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390(2019)08-0047-021概述根据相关的报道和实践检验统计,有70%以上的颈椎病在同时都伴随有比较典型的椎动脉受累情况,这种疾病类型的高发年龄往往比其他的颈椎病类型更高,最为常见的年龄阶段在50~60岁。
从医学角度来看,椎动脉作为锁骨下动脉的第一分支,它的走行相对来说是比较长的,在合成基底动脉之前,它可以分为四段,分别是:近段:也就是第一段,主要是自锁骨下动脉分出处至第6颈椎横突;横突段:也就是第H段,主要指的是自第6颈椎横突一直到第2颈椎横突上缘以下;远段:也就是第DI 段,主要指的是从第2颈椎横突上缘一直到颅底的寰枕膜;最后就是第IV段,主要指的是从寰枕膜一直到两侧椎动脉的汇合处。
从总体概括上来看,椎动脉的颅外部主要指的是前三段,椎动脉的颅内部主要指的是IV段。
椎动脉因为它在走行方面有点十分典型的特殊性,其周围组织结构对其有着十分典型的影响,所以在发病学方面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其正常椎动脉解剖特点及其变异情况进行着重研究,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为患者在临床实践中进行颈部手术,或者椎动脉型颈椎病进行切实有效的治疗提供关键的参考和指导。
椎动脉型颈椎病研究新进展

椎动脉型颈椎病研究新进展摘要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头晕、头痛、感觉障碍和视力障碍等。
近年来,关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和机制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中医治疗、物理治疗、针灸治疗、血流动力学研究以及影像学确诊方面的最新成果。
前言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一种由于椎动脉压迫或供血不足导致的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
其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头晕、头痛、视力障碍等。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对该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也在不断进步。
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关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中医治疗研究中医治疗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包括针灸、按摩和中药治疗等。
针灸治疗近年来,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表明,针灸在治疗该病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和安全性。
例如,Lu等(2022年)研究显示,针灸治疗效果优于牵引疗法。
此外,头皮簇针疗法在临床观察中表现出比传统针灸疗法更佳的效果,总有效率达93.8%(Li等,2021年)。
傅氏针灸和基于肌筋膜触发点技术的针灸治疗也在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症状方面表现出良好效果(Zheng等,2021年;Kangkang & Yan,2023年)。
电针治疗在缓解神经痛方面表现出显著的临床效果,且优于传统针灸(Jiang等,2023年;Zhou等,2021年)。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中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动物实验验证,盘龙七片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干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机制显示其能显著抑制大鼠的炎症反应(Ming等,2022年)。
此外,研究表明,阿育吠陀配方Panchamrit Lauha Guggulu和Panchguna Taila在治疗颈椎病方面显示出良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Negi等,2022年)。
物理治疗和按摩物理治疗和按摩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中也有着重要应用。
椎动脉

症(VSSS)[11]。
最初其被认为于脑干缺血和中风有关联,虽然后来的研究指出,其通常仅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标记。
仅VSSS不会必然导致脑血管事件发生,而可能是一种无害的血流动力学现象[5.12.13]。
由于SCA起始段严重病变引起VA血流完全倒流已经被很好证实,但是可能会出现几种过渡VA波形。
在这几种波形中,实际当SCA轻中度狭窄时VA仍能保持正向血流。
I)“Pre-bunny”波形(图二):SCA起始部直径≤45%的狭窄VA内血流频谱可表现为Pre-bunny波形。
其整个收缩期呈持续前向血流,收缩中期存在一个急剧的减速间隙,由第一个较尖锐的及下一个较圆钝的收缩峰组成。
一般认为是由于狭管效应,于心脏射血期在主动脉开口处造成负压所致[14]。
II)“Bunny”波形(图三):SCA直径狭窄率在55%左右时可在收缩期双峰之间引起更深的裂隙,裂隙的最低点大约在同一水平,终止于舒张期[14]。
图1 正常椎动脉多普勒频谱波形图2 椎动脉“Pre-bunny”多普勒频谱波形,超声双功仪显示同侧锁骨下动脉起部约50%狭窄。
图3 左侧VA“Bunny”波形,患者由于90%狭窄引起冠状—锁骨下窃血综合症,左侧SCA支架植入术后。
这通常出现VA血流完全反转征象,虽然该患者同时合并有同侧颈总动50%和颈内动脉90%狭窄,且右侧VA动脉造影显示广泛病变。
图4 双向椎动脉多普勒波形III)双向血流频谱波形(图四)(约80%狭窄或更大)可引起VA在每个心动周期初期前向血流及后期反向血流[15]。
IV)完全反向血流频谱波形(图五)分支VA前SCA高度狭窄或闭塞可能引起同侧VA血流完全倒转。
这些在患者安静时VA血流频谱波形的改变高度提示锁骨下动脉存在粥样硬化病变的征兆,且提示VA波形类型和病变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13.14]。
双向或完全反向VA血流存在提示SCA起始部或头臂干存在高度狭窄或闭塞的敏感性为100%[7.13.17],且VA血流波形改变越敏锐对诊断SCA病变存在越敏感。
椎动脉颅外段解剖研究进展分析解析

椎动脉颅外段解剖研究进展[摘要]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 VA)起于锁骨下动脉第一段上壁,发出后穿经第6颈椎以上的横突孔,在寰椎侧块后方向内侧弯曲,穿经枕骨大孔入颅腔,行走在一个纤维性、骨性、肌性的通道中。
被钩突、横突、以及上关节突周围的关节囊、骨膜相互延续形成纤维筋膜鞘样结构所包裹,行程中与Luschka关节,关节突关节关系密切。
椎动脉相关解剖学研究对椎动脉相关疾病的影像诊断、椎动脉型颈椎并病因学研究、手术方式及入路的选择提供解剖学基础,本文就椎动脉颅外段的解剖做一综述。
[关键词] 椎动脉颅外段,横突孔,Luschka关节,关节突关节1. 椎动脉颅外段正常解剖1.1VA颅外段分段及毗邻VA起于锁骨下动脉第一段上壁,发出后穿经第6颈椎以上的横突孔,在寰椎侧块后方向内侧弯曲,穿经枕骨大孔入颅腔,在脑桥下缘与对侧椎动脉联合形成基底动脉。
VA按其走行可以分为颅外段和颅内段,而颅外段又依次分为3段。
目前对V A分段的主要分歧在于,V2与V3段的分界. 钟世镇等从临床解剖学观点出发认为,将椎动脉进人枢椎横突孔后划入V3段则更为合理[03].V1段就是指从锁骨下动脉上的起始处至进入横突孔前的部分,即近段。
V1段在颈长肌和前斜角肌之间向后上行,在颈总动脉和椎静脉后方与甲状腺下动脉相交叉。
左侧椎动脉被胸导管跨过。
该动脉的后方有第7颈椎横突、星状神经节、第7、8颈神经根后支。
此段行于椎动脉三角内。
V2段自第6颈椎横突至第2颈椎横突上缘以下,即横突段。
V2段穿经颈椎横突孔上行,走行于一个由骨、肌肉、神经所围成的管道中,并与星状神经节的分支和椎静脉构成的静脉丛伴行。
此段椎动脉行在C2-6脊神经前支的前方,几乎垂直上升至枢椎横突孔,继而转向外侧达环椎横突孔,此处开始为V3段。
V3段自第2颈椎横突上缘至颅底的寰枕膜,即远段。
V3段经头外直肌内侧弯曲向后行至环椎侧块内后方、第1颈神经前支外侧,继而行于环椎后弓上面的椎动脉沟内,在环枕后膜下缘穿入椎管,此段行于枕下三角内并有头半棘肌覆盖.V3段又可进一步分为两部分:①水平段(V3h):由椎动脉出环椎横突孔,弯向内侧,走行于环椎后弓上面的椎动脉沟内,此段由静脉腔隙衬垫;②垂直段(V3v):由V3h向下移行于环椎横突孔内,至枢椎横突孔,被静脉丛包绕[01]。
椎动脉变异分类

椎动脉变异分类一、椎动脉起源变异1.正常起源:椎动脉通常起源于锁骨下动脉,但在少数情况下,它们可能直接从主动脉弓或其他分支起源。
2.起源异常:椎动脉可能起源于其他不常见位置,如颈总动脉、甲状腺下动脉等。
这种异常可能导致血管狭窄或血流减少,从而影响脑部供血。
二、椎动脉走行变异1.正常走行:椎动脉进入颈椎后,沿着颈椎横突孔向上穿行,直至进入颅内。
2.走行异常:椎动脉可能发生扭曲、弯曲或成角等异常走行,这可能导致血流不畅或血管受压,进而影响脑部供血。
三、椎动脉粗细变异1.正常粗细:椎动脉直径通常约为3-4毫米,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略微增大或减小。
2.粗细异常:椎动脉可能存在明显的粗细不均,这可能导致血流分布不均,影响脑部供血。
四、椎动脉分叉变异1.正常分叉:椎动脉在进入颅内时通常分为两支,一支进入后循环,另一支进入前循环。
2.分叉异常:椎动脉可能存在分叉过早、分叉过晚或不分支等异常情况。
这些异常可能导致脑部供血不足或脑部血管畸形。
五、椎动脉入颅位置变异1.正常入颅位置:椎动脉入颅位置通常位于寰椎侧块前方或寰枕关节后方。
2.入颅位置异常:椎动脉可能从其他位置入颅,如寰椎后弓前方、寰枕关节前方等。
这些异常可能导致脑部供血不足或脑部血管畸形。
六、椎动脉与其他血管的关系变异1.正常关系:椎动脉与其他血管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关系,通常不会相互压迫或干扰。
2.关系异常:椎动脉可能与其他血管存在压迫、缠绕等情况,这可能导致血流不畅或血管受压,进而影响脑部供血。
七、椎动脉与颈椎的关系变异1.正常关系:椎动脉在穿行颈椎横突孔过程中,与颈椎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血管受到压迫。
2.关系异常:椎动脉可能与颈椎之间存在异常关系,如粘连、压迫等。
这些异常可能导致血管受压,进而影响脑部供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椎动脉的解剖与变异的研究进展发表时间:2016-05-24T17:02:57.557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15期作者:彭泽鸿1 余平1 彭菁菁1 董迪烽1 祝峰1 [导读] 长沙医学院2013级本科临床6班长沙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喉科笔者通过国内外文献就近年来椎动脉解剖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临床相关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
1.长沙医学院2013级本科临床6班湖南长沙 410219;2.长沙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喉科湖南长沙 410219摘要:椎动脉是脑部血液供应的一个重要来源,左右椎动脉在脑桥下缘汇合成基底动脉供应脑后部、小脑及脑干。
当椎动脉发生病损时,可出现椎基底动脉供血范围内器官的缺血,即椎动脉供血系统出现障碍,从而严重影响其正常功能并产生一系列身体症状。
笔者通过国内外文献就近年来椎动脉解剖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临床相关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
关键词:椎动脉;变异;解剖学;进展椎动脉供血系统作为脑血液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颅内段分布于脑干(延髓到间脑尾侧l/3)、大脑半球的后1/3(包括部分颞叶、枕叶)和小脑。
在脑底面通过大脑动脉环与颈内动脉互相交通,其分支在蛛网膜下腔内吻合成网[1]。
本文从椎动脉的解剖、常见变异等方面加以探讨,为临床颈部手术或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提供解剖依据。
1.椎动脉的正常解剖特点1.1椎动脉的行程:椎动脉起自锁骨下动脉第一段,穿颈6~颈2横突孔,并弯向后侧,绕寰椎侧后方,经椎动脉沟转向内面,穿寰椎后膜、硬脊膜及蛛网膜进入蛛网膜下腔:入颅腔后沿延髓的腹侧达斜坡,在脑桥下缘,左、右椎动脉会合成一条基底动脉并经桥脑腹侧的基底动脉沟至脑桥上缘,最后分为左、右大脑后动脉两大终支[2-3]。
1.2椎动脉的分段:椎动脉全程分为四段:横突前段(VI)段,椎动脉起始至进入颈6横突孔[4]。
横突段(V2)位于颈6~颈2横突孔。
枕下段(V3)为颈2横突孔至椎动脉穿入硬膜处,短而弯曲,可进一步分为两部分,即水平段(V3h)及垂直段(V3v)。
V3h由椎动脉出颈1横突孔,弯向内侧,走行于颈1后弓上面的椎动脉沟内,由静脉腔隙衬垫。
V3v则向下移行于颈l横突孔内至颈2横突孔,被静脉丛包绕[5]。
颅内段(V4)由椎动脉穿硬膜及蛛网膜进入蛛网膜下腔直至与对侧椎动脉汇合成基底动脉[6]。
1.3椎动脉在颅腔内的分支:椎动脉在颅腔中有四条主要分支。
(1)脊髓后动脉:自椎动脉内侧壁发出,绕延髓下降,出枕骨大孔,沿脊神经后根下行,沿路与后根动脉吻合。
其起始有时发小支供应薄、楔束及其核以及绳状体的尾背侧部[6]。
(2)脊髓前动脉:始自椎动脉嘴部,经枕骨大孔下降入椎管,左右脊髓前动脉合成一细干。
沿脊髓前正中裂下降,沿途与前根吻合。
其起始段发出延髓支,分布于椎体、内侧丘系、内侧纵束、顶盖脊髓束、舌下神经背核、迷走神经背核、孤束核。
(3)延髓支:是一些不规则的小支,直接进入延髓分布于延髓的白质。
(4)小脑后下动脉:是椎动脉最大的分支,多在橄榄榄体下端自椎动脉外侧壁起始后,绕过橄榄体下端向背侧,继沿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根背侧上行,至脑桥下缘再沿绳状体转向下,至蚓垂分为内侧和外侧两支[5-7]。
2.椎动脉的变异特点椎动脉的变异类型以起始部位的变异最常见,此外还有椎动脉管径、数目、分支、吻合等的变异型,颈部手术中要避免伤及变异的椎动脉[8]。
2.1起始部位变异:最常见的为左侧椎动脉直接起自左锁骨下动脉与左颈总动脉之间的主动脉弓上,约占正常人群的5%。
国外资料显示,左椎动脉起自主动脉弓的比例为2.4%~5.8%;国内也有资料显示,椎动脉起于主动脉弓的比例约占3.2%~4.2%[9]。
也有从头臂动脉[10]、颈外动脉[11]等部位发出的变异,或是与其它动脉以共干形式发出[12]等。
2.2行程变异:主要为穿横突孔部位的变异,有穿C5~C1横突孔的,有穿C4~C1横突孔的[13],也有上行到C3才穿横突孔或是不穿经横突孔的[14]。
2.3数目变异:以左侧双椎动脉常见,李敏才发现1例左侧双椎动脉,其中左侧椎动脉由左锁骨下动脉发出后,穿上6个颈椎横突孔,经枕骨大孔入颅腔,而左侧副椎动脉由左锁骨下动脉发出后,行程较短,主要营养脊髓[15]。
或左锁骨下动脉发出两条椎动脉,并行一段后,位于后方的椎动脉进入第6颈椎横突孔,位于前方的椎动脉走行于第6颈椎横突前缘,于第6颈椎与第5颈椎间前后两条血管并为一条椎动脉[15-17]。
2.4管径变异:有左、右椎动脉的外径相差近一倍或两倍以上。
2.5其他类型的变异:右椎动脉与小脑下前动脉之间有吻合,与基底动脉之间也有吻合。
也有右侧椎动脉式变异等[18]。
3.颈椎病变所致椎动脉异常当颈椎横突生长骨赘,在转头时,椎动脉穿过横突孔部分可受挤压。
椎动脉被压闭能出现症状:头晕,眩晕,复视,口周麻木,视物模糊,耳鸣,共济失调,双侧感觉缺失和晕厥[19]。
第1-2颈椎关节突肥大,也能在转头时压迫椎动脉[20]。
C3—C4椎间盘突出,在姿势变动时,也可挤压椎动脉或其脊髓支,导致阵发性颈髓缺血,患者出现双上肢力弱,表现为桶人综合征[21]。
超声研究荟萃分析认为,颈椎病患者转头对椎动脉血流的影响,比健康人转头对椎动脉血流量的影响要大[22]。
即使在不转头的情况下,类风湿导致颈椎严重变形,也可使椎动脉血流速度减慢[23]。
因此在临床上进行颈部手术或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时要注意颈椎病变所致椎动脉这异常情况。
综上所述:由于在椎动脉的起始部位及其进入横突孔的部位变异较多,在临床颈部手术中应该考虑到所有可能的情况,以免误伤椎动脉,也要考虑到颈椎病变所致椎动脉异常,从而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对症治疗。
参考文献:[1]刘茂才,陈光忠,李昭杰.椎动脉系统解剖及影像学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7,6(7):754-756.[2]Bmneau M,ComeIius JF,George B.AnteroIateral approach to the V2 segment of the Vertebral anery[J].Neurosugery,2005,57(4Suppl):262-267.[3]Mitchell J.The venebral anery:a review of anatomjcal,histopathological and fhctional factors innuencing blood now to the hindbrain[J].Physiother Theory Pract,2005,2l(1):2306.[4]Cagnie B,Barbaix E,Vinck E,et a1.Extrinsic risk factors for compromised blood fnow in the venebral artery:anatomical observations of the transverse foramina form C3 to C7[J].Surg RadioI Anat,2005,27(4):312-316.[5]Paolini S,LanZino G. Anatomical reIationships between the V2 segment of the vertebral artery and the ceⅣical nerve roots[J].Neurosllrg Spine,2006,5(5):440-442[6]Bruneau M,Comelius JF,Mamefre V,et a1.Anatomical variations of the V2 segment of the venebral anery[J].Neurosugery,2006,59(Suppll)oNs20-24.[7]shoja MM,Tubbs Rs,Khaki,et a1.A rarevariation of the Vertebral artery[J].Folia Morphol(warsz),2006,65(2):167-170.[8]宋华.椎动脉的解剖及其变异[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8,17(5):356.[9]曹翠丽,池学谦,马常升,等.左椎动脉起自主动脉弓的变异[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6,27(6):566-568.[10]詹朝双,袁予,朱亚文,等.左椎动脉发自主动脉弓变异1例[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5,23(5):555.[11]丁家明,余庆波,张洪.椎动脉椎前部的解剖学及其起源变异研究[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4,19(4):10-11.[12]梁成青,吴国运,朱耀峰.椎动脉与胸廓内动脉共干起自主动脉弓1例[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7,25(1):80.[13]王艳炜,何精选,程雄飞,等.椎动脉椎前部的解剖研究及其临床意义[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7,16(5):326.[14]林志明,陈维佩.椎动脉的解剖研究进展[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3,12(2):148-149.[15]李敏才,胡圣望.左、右两侧椎动脉变异1例[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6,24(2):162.[16]武永丽.左侧双椎动脉伴进入横突孔位置变异1例[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2,18(7):520.[17]杨志勇,杜斌,范红斌,等.椎动脉变异1例[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7,16(3):209.[18]邓幼清.主动脉弓分支及变异[J].江西医药,2006,41(3):158-159.[19]Bmtt TG,Halperin JL,Abbara S,et a1.Guid1eline on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Extracranial Carotid and Vertebral Artery Disease[J].JACC,2011.57:19-94.[20]Chough CK,Cheng BC,Welcb WC,et a1.Bow Hunters Sfroke CaIlsed by a Severe Facet Hypenmphy of CI-2[J].J Korean Neurosurg Soc,2010,47:134-136.[21]Alpert JN.Transienl altacks of man-in-the-barrel svndrome[J].South Med J,2010,103:72-73.[22]Mitchell J.VerIebral Arterv Blood now Velocitv Changes Asso- cialed with Celvjcal Spine rotalion:A Mela-Analysis of lhe Evidence with implications for Professional Practice[J].J Man Manip Ther,2009,17:46-57.[23]Cevik R,Bilici A,Nas K,et al.Non-invasive evaluation of vertebralartery blood now in cervical spondvlosis with and without vertigo and association with degenerative changes[J].Clin Rheumatol,20lO,29(5):541-546.作者简介:彭泽鸿(1994—),男,汉族,湖南省岳阳市人,2013级本科临床专业在校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