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解读
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材分析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单元教材分析第一单元水单元教材分析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一种物质,也是一种典型的液体。
学生已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有关水的认知经验,比如水可以用来清洗物品,水可以溶解一些物质,在加热水时可以看见水泡,等等。
这些知识是有趣的,和生活情境直接相关的,但也是碎片化的。
如何将学生对水的感性认知向科学概念转化呢,水和水蒸气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呢,什么是液体的基本特征,这些都是我们期待学生关注和探究的问题。
以6.3.2.3描述加热或冷却时常见物质发生的状态变化,如水结冰、冰融化、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
本单元以“水”为探究主题,引导学生探究物质状态之间的变化。
通过观察水的各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集中研究在融化、蒸发、凝结过程中水发生的变化,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物质是不断变化的”概念;同时,通过对食盐和沙混合物的分离实验,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自然界“物质循环”和“变化可逆”的概念。
本单元共有8课,这8课的编排逻辑是这样的:水的三态变化(第1课到第4课),从观察常见的水蒸发现象开始,逐步深入地探究水的沸腾,结冰以及冰融化现象,比较三种形态的水的特点;第5课和第6课引导学生探究一杯水能溶解多少物质以及怎样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认识水与别的物质混合后发生的变化以及影响这种变化的因素;第7课引导学生探究分离混合物,从而知道某些变化是可逆的;第8课引导学生探究与水的三态变化类似的一些物质变化,总结并提升学生对比变化和水这种特殊物质的认识。
第1课“水到那里去了”,主要有四个活动,一是解释水到哪里去了,二是说说生活中的蒸发现象,三是用实验解释蒸发现象,四是比较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2课“水沸腾了”,本节课学生要做的是水沸腾的探究实验,观察水的沸腾过程,从探究实验中获得并记录水沸腾的相关现象和证据吗,与已有的认知形成冲撞,整合,获得深刻的认知和体验。
第3课“水结冰了”,学生要观察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以及水结冰后有哪些变化。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材的特点及教学建议

二、学生的学习以科学探究为核心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它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
科学探究涉及到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收集证据、整理信息、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以及对科学探究的认识等等。学生在学习科学课程的过程中,要运用这些方法像科学家那样去进行研究,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史。
本册教材结合儿童的心理和认知规律,安排了众多的探究内容。学生要在老师的指导、点拨和帮助下,一步步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获得感知和体验,不断积累、内化与顿悟。
“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如下:
提出问题
↓
3.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即对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和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包括对具体的事实、概念、原理或规则的理解。
4.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即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具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形成负责的学习态度,既勇于探究新知又能够实事求是、既敢于独立思考又乐于互助合作。
如教材选择了学生常见的大树、叶、蜗牛、蝗虫、蚂蚁,人体,水,各种各样的纸,大米、米饭和各种食品等作为载体,设计成一个个科学探究的典型活动,供不同区域的孩子进行学习、研究,有利于孩子对它们的认识。
例“纸”单元中,由学生选择三种不同质地的纸各三张,分别进行吸水的性能、承受拉的伸性、承受弯曲的性能三个典型探究活动,在实验、观察、比较的基础上,认识不同的纸有不同的用途。
E 用实验的方法研究蚂蚁对环境的反应(蚂蚁在水中迷宫桥面上的爬行情况)
④收集信息
A 记录下调查小动物的情况。
B 用尺子量出蜗牛外壳的长度、蝗虫的身体及其展翅的长度。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材分析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材分析Water is an important substance on Earth and a typical liquid。
Students have accumulated a lot of knowledge about water in their daily lives。
such as its ability to clean items。
dissolve substances。
and form bubbles when heated。
However。
this knowledge is fragmented。
How can we transform students' sensory knowledgeof water into scientific concepts。
What ar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een water and water vapor。
What are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liquids。
These are the ns we hope students will focus on and explore.Unit 1 focuses on the theme of "water" and guides students to explore the changes in states of matter。
By observing the us states of water (solid。
liquid。
and gas) and studying the changes that occur during melting。
n。
and n。
students can establish the concept that "matter is constantly changing." At the same time。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第四课《空气有质量吗》共两套说课稿 附反思含板书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空气第四课《空气有质量吗》一、教材分析《空气有质量吗》是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空气的第四课。
本课主要内容是我们每天都生活在空气中,但学生很少能直接感受到空气的质量。
学生根据飘在空中的气球,或者可以上升的氢气球,可能会认为空气没有质量或者无法判断。
上节课探讨了空气与水的异同,很多学生会提到两者的质量不一样,或者说空气没有质量。
并且学生还用小圆圈表征空气颗粒,那么质量作为物质的本质属性之一,对空气是否有质量这个问题进行研究就势在必行了。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通过《认识一袋空气》一课观察过空气的基本特征,知道空气是无色透明、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的气体,对于空气有没有质量(学生常说重量)并没有认真思考过,但是根据生活经验会有他自己的想法,要给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
三、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说出空气具有一定的质量,但是质量很轻。
2.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知道质量是空气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通过一定的方式可以被测量。
【科学探究目标】:1.学生通过思考并运用科学的方法、选用恰当的工具来测量空气的质量。
2.学生通过经历称量过程,了解并思考某些因素会影响称量结果,产生误差,应合理看待实验的数据。
【科学态度目标】:1.学生通过探究“空气有质量吗”这一活动,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2.学生通过探究“空气有质量吗”意识到应该尊重事实、实事求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学生通过探究质量问题的活动了解到不同的测量方法影响测量物体轻重的准确程度。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生思考提出判断空气是否有质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去判断后加入的空气是否有质量去得出空气有质量的结论。
五、说教法和学法从新课标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来看,记住几个知识点并不难,难就难在如何通过学习过程,来真正激发学生的个体意识,并通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积极参与问题,解决问题,加强个体自我的心态调适,真正达到知识与情感的和谐统一。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 本单元以“水”为探究主题,引导学生探 究物质状态之间的变化。
• 通过观察水的各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集中研究水在融化、蒸发、凝结过程中发 生的变化,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物质是 不断变化的”概念;
• 同时,通过对食盐和沙混合物的分离实验, 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自然界“物质循环” 和“变化可逆”的概念。
加强指
导
布置以后的气温的测量任 务
提到了水循 环,聚焦了 两个问题: 降水量是多 少、我们怎 么测
什 么 工 具 和 什 么 标 准
注意两点:刻度条老师提供。0刻度线 与杯子底部对齐。这里重点在使用。 不要花太多时间,结构不需要讲。
天气 日历 是24 小时 的降 水量, 这里 书上 教授 测降 水量 的方 法
关注物理变化的本 质进行对比
找相同之处 这个对三年 级的孩子有 点难,教师 加以引导
温度计的液柱上升下降帮助孩子理 解热涨冷缩。
• 三上水单元资料\8它 们发生了什么变化.ppt
• 三上水单元资料\三上 1-8《它们发生了什么 变化》田健兵
(1)(2)(1)(1).docx
大概念对应的3-4年级的学段目标
《水》单元课时之间的编排逻辑:
• 1-4课:水的三态变化,从观察常见的水蒸发 现象开始,逐步深人地探究水的沸腾、结冰 以及融化现象,比较三种形态水的 特点。
• 第5-6课:引导学生探究-杯水能溶解多少食 盐以及怎样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认 识水与别的物质混合后发生的变化以及影响 这种变化的因素。
子一 们年 做级 过下 的册
孩
对比实验的控 制条件
• 强调相同条件,注意 完全溶解后才能加第 二勺。讨论最后一勺 要不要记录。
• 研讨指向不同物质在 水中的溶解能力一样 吗?是对溶解概念的 进一步认识,也是对 水的进一步认识
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二、培养证据意识 体现科学本质
观察与实验 ——获取充分的事实证据
逻辑推理 ——获得理论上的证据
结论
磁性真的消失了吗?
• 一位老师上电磁铁的性质一课,其中一个 环节,把电磁铁装置断电之后,再去吸引 回形针,以图说明如果没有电,电磁铁的 磁性就会消失,而实际上磁性并没有消失, 仍然能吸引1-2枚回形针,这时候老师把手 轻轻一抖,回形针自然没有被吸住,顺利 地证明了结论。
• 会不会一枪打中2只鸟?不会! • 那好,学生满怀信心地说,如果打死的鸟
挂在树上,那么就剩下一只;如果打死的 鸟掉下来了,一只也没剩下。 • 老师:…
一个思维严密的学生
观察与实验——获取充分的事实证据
科学研究强调观察和实验的重要性, 因为科学是为了认识和解释已有的客观 世界,它的解释是基于事实,是依据共 同的步骤和规范获取事实证据,而且这 个步骤是可以非常清晰地表达出来,以 至于别人可以重复研究。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
科学教学的一般过程模式
初始概念
观 察
提 出 问 题 表达与交流(解释) 猜想\假设
实
验
提 出 新 问 题
制定计划
表达与交流 (描述)
科学概念
思考与结论
验证 (描述、解释)
表达与交流 (解释)
获取证据
观察、实验、考察、采访、阅读
科学探索与一般人的探索
我们采取的是什么方式 臆测与逻辑
设计与制作课型的一般教学过程
观
提出问题 表达与交流(解释) 设 想
察
思
考
提
出
表达与交流
新
(解释)
问
题
验证 (描述、解释)
设计
表达与交流 (描述)
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单元教材分析

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单元教材分析一、教材概述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是在原有的科学教材基础上进行修订的,增加了更多的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强调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注重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本教材共分为四个单元,分别是“身边的科学”、“生活中的材料”、“水和空气”以及“植物的生长”。
每个单元都有其独特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素养。
二、单元教材分析1、身边的科学本单元主要围绕身边的科学现象进行探究,包括力学、光学、热学等方面的内容。
学生将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科学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
例如,通过制作小车、飞机等模型,学生可以了解物体的运动原理和力学性质;通过观察影子、反射等现象,学生可以了解光的传播原理和光学性质;通过探究物质的溶解、沸点等现象,学生可以了解物质的热学性质。
2、生活中的材料本单元主要介绍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及其性质,包括金属、非金属、复合材料等。
学生将通过观察、实验和调查,了解不同材料的性质和用途,以及材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例如,学生将探究不同金属的导电性、延展性等性质,了解金属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观察不同非金属材料的硬度、透光性等性质,了解非金属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调查复合材料的组成和应用,了解复合材料的性质和特点。
3、水和空气本单元主要介绍水和空气的基本性质和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学生将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水的基本性质和水的循环过程,了解空气的组成和空气的变化过程。
例如,学生将探究水的密度、浮力等性质,了解水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观察雨水的形成过程,了解水的循环过程;通过观察空气中的气体成分和变化,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和空气的变化过程。
4、植物的生长本单元主要介绍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生长环境,以及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学生将通过观察、实验和调查,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生长环境,以及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例如,学生将种植植物,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植物的生长环境和适应能力;通过观察不同植物的生长情况,了解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分析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分析教育科学出版社组织编写的小学《科学》教材,是我县新课程实验的选用教材。
学习、研究教材,分析教材的教学活动,将有助于我们把握科学课堂教学,更大程度地实现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课程宗旨。
本文就正开始实施的教科版三上小学《科学》教学,谈谈自己对教材学习的一些初浅认识。
一、教材基本特点分析1、内容贴近小学生生活实际小学科学课程设置于3-6年级,三上科学课,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起始学期。
充分考虑三上学生的年龄特点,本册教材在内容选择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六个单元教学内容,划分为生命世界和物质世界两个方面,分别以大树、树叶、蜗牛、蚂蚁、蝗虫、我的身体、我的手和水、各种液体、纸、米饭等为学习研究的对象。
不仅如此,教材还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重视了小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语言、版式及绘图上体现了三年级学生的特点,使教材“学生能够愿意看,教师能够教”。
这种注意从小学生现有经验出发,贴近小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编写和方式选择,为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体验科学课程学习的特点,开展尝试性科学探究活动,引领孩子步入科学学习殿堂提供了良好的学习载体。
2、以系统的观察活动为主线科学学习以科学探究为中心环节,在科学探究方面,考虑三年级学生还不可能从事较为独立、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的实际发展水平,基于科学探究始于细微观察的观点,教材将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之上。
全册以学生有系统的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虽然各单元学习内容不同,观察对象各异,但在活动的设计上充分考虑了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步骤、有计划发展。
二、观察活动教学实施策略科学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实施以观察活动为主线编排的本册科学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具有重要发展意义的观察活动的多侧面过程,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1、在初始活动中让学生经历观察及其意义的体验学习过程科学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感知活动,是人脑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对象的感知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解读本册教学内容与目标科学概念是由“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和“水和空气”四个单元组成的。
这四个单元,将带领每个刚开始科学课学习的学生,展开四段不同但有联系的科学学习旅程。
在科学探究方面: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探究能力。
通过本册的学习,将重点发展学生想办法解决一些简单科学问题的能力;进行持续、细致、有联系的两两对比观察的能力;多次重复,进行简单对比实验的能力;综合运用观察和实验所得证据,经过思维加工并尝试进行解释的能力。
希望学生能认识到,将观察和实验结果用于科学讨论和解释,更具说服力;探究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因此有必要重复实验;运用工具会帮助我们更精确地获得事实。
同时,对证据的重视,理性的思考,大胆的质疑,也是本册教科书中发展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重要内容。
希望学生对每一个科学概念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已有认识、探究所获得的事实和逻辑思维加工的基础之上,并在具体概念的基础上能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概括,获得概念性理解。
第一单元植物单元教学目标与建议这是学生学习科学课的第一个单元,也是引领学生走进小学科学学习大门的单元。
学生对生命体有着天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对小动物和植物的关注,从他们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
科学课将利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开展有目的、有准备的探究活动,使学生的兴趣得到延续,使学生对生命体的认识得到发展。
让学生关注植物、关注一个个生命体的特点,是这个单元的核心概念。
生命体一般有六大特征:1.生命体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2.生命体都有新陈代谢作用;3.生命体都会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4.生命体都有生长、发育与生殖现象;5.生命体都有遗传、变异和进化的特性;6.生命体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对三年级学生的学习来说,植物单元主要涉及生命体特征的1、2、4、6四条。
第一单元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我们利用感官观察周围的世界。
●地球上有很多不同种类的植物,它们一般都有根、茎、叶,会开花、结果、产生种子。
●植物有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空间和营养,每个植物个体有特定的生存需要,如特定的环境,一定的阳光和水分。
●植物会经历生长、发育和死亡的过程,会繁殖它们的后代。
●植物有相同点: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都需要水分、阳光、营养和一定的空间,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一生的周期。
●生命体具有一些基本的特征:物质构成、新陈代谢、适应和影响环境、生长发育和繁殖。
过程与方法●用感官观察不同种类的植物。
●用文字、图画记录观察内容。
●运用维恩图处理观察内容,整理描述的结果。
●在观察过程中提出研究的问题。
●通过阅读提高对植物基本需要和植物多样性的理解。
●比较多种植物,总结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探究植物的兴趣。
●感受植物的多样性,培养对不同形态植物的研究兴趣。
●培养对植物生存需求的敏感性。
●培养保护自然环境中的植物的意识。
●培养学生以观察结果为出发点,实事求是追求结果的态度。
第1课主要解决什么是真正的观察问题,通过有目的的比较,让学生明白观察能够帮助我们获得更多、更有用的信息,同时也点出本单元的主题——观察生命体。
第2课至第4课,从不同植物的个体来了解植物都具有相同的生命特征。
尽管它们的形态各不相同,生长环境也有区别,但是它们都有相同的特点。
第5课从植物中单独剥离出叶子进行研究,从叶片的不同到相同,学生发现原来叶子也是有生命周期的,也具有生命的特征,从而加深对植物整体的生命概念的认识。
第6课主要强调学生对植物的生长变化的观察,意识到随着时间的推移,植物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有些变化较快较明显;有些变化较慢。
第7课主要帮助学生总结梳理,把具体的经验上升到普遍的认识,形成他们对植物生命体基本特征的理解。
第1课我看到了什么本课设计了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看一棵大树照片的活动;第二个活动是回忆、交流各自看到过的并记住的有关大树内容的活动;第三个活动是制订观察大树计划,并按计划对大树进行观察的活动。
本课按照两条线索设计编写,明线是解决科学观察的问题,暗线是在观察大树的过程中感受大树的勃勃生机,感受生命体的特征。
从看课本上的大树照片,到回忆曾经看到过的大树,再到最后真正观察一棵大树的比较中,体会到科学观察的作用。
在观察大树之前,如何制订观察大树的活动计划?主要讨论两个问题:观察什么和怎么观察。
解决了这两个问题,观察就有了明确的目的,观察活动才能真正有效地进行。
观察什么?大树的各个部分都要观察,还要观察大树的生长环境和周围物体。
怎么观察?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也可以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的插图,提醒学生观察的方法是多样的。
从而知道:观察要有序;要先整体再部分;要充分运用各种感官;还可以运用一些简单的观察和测量工具。
在学生们明确了观察的目标和方式方法以后,就要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让学生边观察,边用简短的词语记录大树的特点非常重要,这些观察的结果将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3课大树和小草本课设计了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认识一些周围常见的小草,选择一种小草进行观察,用画简图的方式进行描述记录;第二个活动是比较大树与小草的相同和不同,此项活动可以在课堂上进行;第三个活动是利用维恩图整理比较的结果,揭示大树和小草的共同特点,指向生命体的特征。
教材第9页的下部分,是一个维恩图,它的作用是梳理学生的观察比较结果,形成比较明确的概念,并显示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
维恩图的操作方法如下:先把大树和小草的特点分别写在各自的椭圆里,然后对照两边的特点,把共有的特点写入交叉的位置,再把两边共有的特点划掉。
维恩图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经常用到。
找大树和小草的相同点,也就是找陆生植物的主要特点,比较相同点,是为了让学生体会植物生命体的特征,从而指向本单元的核心概念。
第4课观察水生植物本课设计了三个活动,一是认识常见的水生植物;二是观察两种水生植物,用简图画下来并探究水葫芦能浮在水面上的秘密;三是总结水生植物的共同特点、水葫芦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这些总结的共同特点都指向本单元的核心概念:生命体的特征。
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探究水葫芦浮在水面的秘密是本课的两个重要活动。
这两个活动是连接的,有前后的结构关系,也有学生发展的逻辑关系。
因为学生在观察水葫芦的过程中,肯定会发现水葫芦浮在水面上,从而产生探究水葫芦为什么能浮在水面的欲望,所以顺利转入下一个探究环节。
(虽说水葫芦本身有很强的净化污水能力,但大量的水葫芦覆盖河面,容易造成水质恶化,影响水底生物的生长。
水葫芦繁殖速度极快,生长时会消耗大量溶解氧,几乎成了“污染”的代名词。
滇池、太湖、黄浦江及武汉东湖等著名水体,均出现过水葫芦泛滥成灾的情况,耗费巨资也无法根治。
水葫芦给滇池造成损失的案例是入侵物种危害的经典案例之一。
)第5课植物的叶本课设计了三个活动,一是收集树叶的活动;二是观察比较和统计树叶的活动;三是观察叶的生命特征。
本课中,观察叶的生命现象是一项很重要的活动。
教科书设计了两个观察活动,一是“比较新鲜的叶和落叶,它们有什么不同”;二是“观察一条枝条上的叶,我们能从中看出叶的生长变化过程吗?”从第一个活动中,可以发现新鲜的叶与落叶的最大不同在于生命活力的不同,即新鲜的叶是活的,落叶已经完成生命历程,是死的,这里就明确涉及叶的生命特征。
从第二个活动可以看出叶在植物身体上生长的过程,即叶的生长、发育、衰老和死亡问题,这也是叶的生命现象的重要体现。
因此,这两个活动是本课的重点,是学生形成科学概念的重点活动。
第6课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本课设计了四个活动,一是讨论观察植物的哪些变化和怎样观察这些变化;二是具体观察树叶的变化;三是到校园观察植物的变化,并做好记录;四是观察记录一种植物的变化。
本课让学生在课堂上记录植物的变化是一项重要活动。
课堂上有哪些项目可以观察到植物的变化?对一片树叶长度的测量、对一棵树树干粗细的测量和数数一棵树的落叶数量这三个活动是必须要做的。
这关系到学生以后的观察记录的比较材料。
在学生进行观察活动时,可以测量一条树枝上的最大叶子、最小叶子和中间大小的叶子的长度,并做好记录;测量一棵树的树干的粗细,连续在同一高度测量三次,取平均数;数数一棵树下的落叶数量。
这三个活动的数据将在课堂中进行汇报。
比较新鲜的叶和落叶的活动,必须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并且要做好记录。
如:用词语来表述树叶的生长阶段,如叶芽、小叶片、嫩叶、成熟的叶、老叶、将枯的叶等。
从几张叶的不同生长阶段去推测一片叶的生长过程,使学生明白叶的生命特征。
第7课植物的共同特点本课设计了三个活动,一是比较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二是探究植物的一生经历了哪些变化;三是讨论植物的共同特点。
通过探寻植物的共同特征,让学生深入认识生命体的基本特征,关心生命的点点滴滴。
实际上,学生从这个单元的学习中,要对生命体的特征有深入的了解是很难的,因此,本课的教学只要求学生懂得植物的几个共同特点即可,教学要求不能过高。
建立“开心农场”为了让学生懂得植物的一般播种方法和技能,我建议学生成立课下活动小组为了上好“种植植物”这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我提议学生开辟真正的“开心农场”。
学生们用花盆或者泡沫箱等种植一些喜欢的作物,课下时间进行一些细致的观察,当然学生们不会每天都有时间来做这个事情,那就由他们小组的组长负责一些观察和记录,孩子们也会把他们的成果拍成照片给大家看孩子们都能或多或少的体会到照料、观察自己亲手栽种的农作物。
对于学生的愿望,许多孩子都希望能尝一尝自己栽种的菜或水果。
第二单元动物主要活动及教学建议科学观察是本单元的主要技能,学生将学习应用感官和借助部分工具进行观察,这是非常重要的技能,将为学生的科学学习打下重要的基础。
本单元还着重培养学生用简图进行记录和描述,用维恩图帮助进行整理概念之间的关系的技能。
本单元所涉及的生命体的特征主要是:1.生命体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2.生命体都有新陈代谢作用,即都有一定的生存的基本需要,如水、空气和阳光;3.生命体都有应激性,即能够对外界的刺激和变化做出反应;4.生命体都有生长、发育与生殖现象;5.生命体都有遗传、变异和进化的特性;6.生命体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其中第三条是植物单元没有涉及到的。
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将继续利用画图的方式描述所观察到的动物形态,继续用维恩图概括动物之间的相同和不同,直至找出动物的共同特点。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还要尝试饲养小动物,这将加深学生对动物生活特性的了解,从而更好地体会生命体的意义。
单元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地球上有很多不同种类的动物,它们和植物一起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
●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动物有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食物、空间和应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