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史纲要-中国近现代史第四章

合集下载

近现代史纲要——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近现代史纲要——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
基本口号——“民主‛与‚科学‛
陈独秀借‚民主‛和‚科学‛两个名 词英文译音的第一个音节,称‚民主‛为 ‚德先生‛(Democracy),“科学‛为 ‚赛先生‛(Science)。
当时提倡的民主:一是指民主 精神和民主思想;二是指资产阶级 民主政治制度。
当时提倡的科学:一是指科学思 想、科学精神以及认识和判断事物的 科学方法;二是指具体的科学技术、 科学知识。
中国人向西方寻求
真理的路径
器 物 地主阶级 改革派 科学技术 制 度
鸦片战 争时期 洋务运 动时期 改 良 派 革 命 派 维新 运动
“师夷之长 技以制夷‛
“中体西用”
资 产 阶 级
君主立 宪制
资产阶 级民主 共和制
辛亥 革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文化 (观念形 态的革命)
第一,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 底性;
第二,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这是指五四运动体现了近代以来历 次斗争所不具有的广泛性、群众性。
第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 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毛泽东说:‚五四运动时中国无产 阶级开始有了觉悟,五四运动发生在 1919年,1921年便产生了中国共产党。‛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 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的同 时,也开始领导中国农民运 动。
广州、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
2、实行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
1927年 ‚四· 一二‛反革命政变、 ‚七· 一五‛反革命政变,大革命失败。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
13位代表: 李 达、李汉俊、张国焘、刘仁静、毛泽东、 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烬美、邓恩铭、 陈公博、周佛海、包惠僧

自考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

自考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

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四章一.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其意义?①内容:民主和科学②意义:第一,它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同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以磅礴的气势打击了封建专制主义。

第二,它大力宣传了民主和科学,启发了人们的理智和民主主义觉悟,将人们从封建专制所造成的蒙昧中解放出来,开启了思想解放潮流。

第三,它为中国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准备了适宜的土壤,为以五四运动为开端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了思想文化上的条件。

二.新文化运动具体过程?【常考小题】①文化方面: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必考)北京大学和《新青年》编辑部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必考)批判孔子,但并没有因此就否定中国全部传统文化。

(了解即可)②文学方面:鲁迅写了两本书《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

(必考)《狂人日记》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

(必考)三.十月革命推动中国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

李大钊最先由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在中国大地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

四.五四运动①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②五四运动的主力:由学生转为工人③五四运动的特点和历史意义?第一,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第二,五四运动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了群众,是一场真正的群众性的革命运动。

第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第四,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五.中国早期接受,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是哪三类人?(了解)①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李大钊,陈独秀②五四运动的左翼骨干:毛泽东,杨匏安,蔡和森,周恩来③中国同盟会会员:董必武,吴玉章,林伯渠六.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小题,常考书名)①陈望道翻译了《共产党宣言》,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②新民学会,互助社,觉悟社,③陈独秀在上海创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北京大学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④影响较大的还有《新青年》《每周评论》《星期评论》《少年中国》《觉悟》《湘江评论》《国民》等。

第四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
中国人知道马克思是在19世纪末 李提摩太(美国传教士)办的《万国公报》第一 次提到马克思 梁启超
朱执信1906年在《民报》上介绍马克思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 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 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 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 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 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 结论。”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庶民的胜利》
发表于《新青 年》
四、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919年5月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 的一个划时代的事件。这个运动是在新的时代条 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
由于五四运动是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 的,它具有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所不具备的一些特点。
第一, 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一是“彻底性”不是指完成了反帝反封建 的任务,而是指斗争的坚决性、不妥协性。毛 泽东指出:“在于它带着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 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 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
二是从感性的排外到理性地认识到帝国主 义的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国 封建势力的联合。
二、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潮流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这个运动是从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 《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开始的。
李大钊
(1889-1927)
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杂志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二、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
基本口号——“民主”与“科学” 陈独秀借 “民主” (Democracy)和“科学” (Science) 两个名词英文译音的第一个音节 称“民主”为“德先生” 称“科学”为“赛先生”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7
一、新文化运动
(一)、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
3、五四运动以前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A、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思想得到空前解 放。 B、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得到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 受到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C、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一、新文化运动
(二)、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1、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李大钊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庶民的胜利》 在中国大地上,第一次 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9
一、新文化运动
“俄国革命是立于社会 主义上之革命”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0
一、新文化运动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9
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一)、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背景条件
1、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问题与主义的论战
李大钊
胡适
20
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条件的背景
2、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随着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 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和马克思主 义在中国逐步传播,建立一个以马克 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工人阶级的政党 成为历史的要求。
导 火 线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14
二、五四运动
(二)、五四运动发展的两个阶段
五四运动第一阶段的中心是 在北京,主力是青年学生。 第四章
五四运动第二阶段的中心转 到上海,主力是工人阶级。
15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一阶段


间 5月4号-----6月初 运动中心 北京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
视频《五四运动》
13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v
14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五四运动的经过
第一阶段: 1919.5.4--1919.6.5 中心: 北京 主体: 知识分子
5月4日 北大等13所大专学校的学生3000余人在天 安门前集会游行,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 二十一条”“还我青岛”等口号。下午4时许,涌至曹 宅前痛打章宗祥,火烧赵家楼。32名学生被捕。次日, 北京学生宣布罢课。
9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启示和影响
• 启示: 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 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 新的革命方法和经验. • 影响: 社会主义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并以 新的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有力地推动 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总之,十月革命推动了中国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 主义转向社会主义。
京汉铁路工人罢工 1923.2 二七惨案发生后,全国工 人运动暂时转入低潮
毛泽东去安源 (油画)
29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这些罢工斗争,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坚定的
革命性和坚强的战斗力,也提供了一些重要的教
训。
一是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的。要战胜强大的 敌人,仅仅依靠无产阶级孤军奋战是不够的,必须争取
26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
一大后,党首先以主要力量从事工人运动。以1922年1月 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罢工为终
点,掀起中国工人
运动的第一个高潮 全国罢工180余次, 持续时间13个月, 参加人数达30万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四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四章

(三)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
1、五四运动的爆发 2、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
1、五四运动的爆发
(1)五四运动发生的条件 ) (2)直接导火线 ) (3)五四运动的经过 ) (4)五四运动的结果 )
(1) 历史条件 ) 历史条件:
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和壮大 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 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 之萌动.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之萌动.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 之在人身,青年兴则社会兴, 之在人身,青年兴则社会兴,青年 亡则国家亡! 亡则国家亡! ______ 敬告青年》 《敬告青年》


(1891--1962) ) 安徽绩溪人。现代学者, 安徽绩溪人。现代学者,历 史学、文学家,哲学家。 史学、文学家,哲学家。以 倡导“五四” 倡导“五四”文学革命著闻 于世。历任北京大学教授、 于世。历任北京大学教授、 北京大学校长、 北京大学校长、台湾中央研 究院院长等。 究院院长等。
2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性 质: 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 1915年 青年杂志》 标 志: 1915年《青年杂志》创刊 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 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基本口号: 民主、 基本口号: 民主、科学 主要阵地:北京大学(蔡元培校长)。 主要阵地:北京大学(蔡元培校长)。
李大钊
李大钊同志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 者和共产主义者, 者和共产主义者,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 创始人之一。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 创始人之一。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 前途无限忠诚。 前途无限忠诚。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 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 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 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 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 ------中共中央撰写的碑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改良文学须从八事入手…… 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 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 无病呻吟。五曰,务去烂调套语。六 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 不避俗字俗语。‛
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之一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蔡 元 培 (
) 浙 江 绍 兴 人
1868—1940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其次,启蒙的形式不一样。西方启蒙运动是源自世 俗生活基础的自下而上的个体自我确证之渴望,是一种 大众化的思想解放运动,反对的是高高在上的权威,有着 广泛的社会基础和参与意识,是一项影响深远的世俗化 运动,因而是一种正向的自身觉悟式的启蒙和现代性的 诞生路径。但是,中国的情况与此殊异,社会基础的缺乏 使得启蒙运动不可能生发自强烈的个体意识,也不可能 自下而上地进行启蒙,而是自上而下地由知识精英们对 大众进行灌输式的逆向式启发的文化启蒙,结果启蒙成 为‚化大众,而不是大众化‛。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 文小说,也是他开始鲁迅笔名射向封 建礼教的第一支标枪。
‚我翻开历史一看,这历史没 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 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 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 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 字是‘吃人’。‛ ——鲁迅
视频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学生、工 人和广大市民发动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不仅规 模之大遍及全国,而且斗争方式是崭新的。
在五四运动中,爱国的青年起到了先锋作用。
在五四运动中,中国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 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概念的分梳:文化运动还是政治运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四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四章)

1991年版。
5、王光远《蒋介石与北伐》,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0年版。
谢谢、结束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中国革命展现了崭新的面貌
第一,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 领,为中国人民指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 第二,开始采取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政党
和政治派别没有采取过、也不可能采取的革
命方法,即群众路线的方法。
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时间 时间 原因 领导人 结局
1922.1-3 香港海员 罢工
鲁迅杂文语录
我一向不相信昭君出塞会安汉,木兰从军就可以 保隋;也不信妲己亡殷、西施沼吴、杨妃乱唐的 那些古老话。我以为在男权社会里,女人是决不 会有这种大力量的,兴亡的责任,都应该男的负。 但向来的男性的作者,大抵将败亡的大罪,推在 女性身上,这真是一钱不值的没有出息的男人。 中国虽发明火药,却只会用来放烟花炮竹;发明 罗盘,也是用来看风水。 走上人生的路途吧。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 要怕,不怕的人面前才有路。 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1921年7月23日-31日,中国共产党一大
上海:李达 北京:张国焘 长沙:毛泽东 济南:王尽美 武汉:董必武 广州:陈公博 旅日:周佛海

李汉俊 刘仁静 何叔衡 邓恩铭 陈潭秋
包惠僧、马林、尼克尔斯基
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
确立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
用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 党的纲领: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专政 消灭阶级,实现社会主义
明确中心任务:组织工人阶级
领导工人运动
中央局(陈独秀、张 选举领导机构:国焘、李达)
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正式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历史特点及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史
二、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四)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李大钊:
东洋文明衰颓于静止之中,而西洋文明又疲命于 物质之下。
“世界非有第三种文明崛起,不足以渡世危。” 对西方的怀疑只是说明了转向的必然性,为什么 转向东方、转向马克思主义?
中国近现代史
二、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四)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中国近现代史
四、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
2.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这是指五四运动体现了近代以来历次斗争所不具有的 广泛性、群众性。
中国近现代史
四、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
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毛泽东说: “五四运动时中国无产阶级开始有了觉悟,五四运动 发生在1919年,1921年便产生了中国共产党。”
(二)十月革命是怎样推动中国先进分子转向的呢
1.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 向解放之路 2.新生的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和以新的平等的态度对待 中国,有力地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向往社会主义 3.十月革命给与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
五四运动前,十月革命是怎样推动李大钊,从资产阶 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 条件:留学日本,使李大钊初步打下了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
二、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四)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既然西方人对自己都怀疑了,那么中国人 为什么还跟在西方后面、亦步亦趋呢? 中国人学习西方一再碰壁,给中国人民极大 的刺激,从而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更大的怀疑。
中国近现代史
二、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四)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很奇怪, 为什么先生老师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 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 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国家的情况一天一天坏,环 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 。‛ ‚这种痛苦的经历,对中国的先进分子来说是一件好事, 旧的路走不通了,就会寻找新的出 路。‛ ——毛泽东
中国近现代史
一、北洋军阀的统治
(一) 民国初年的社会危机 袁世凯及其后的北洋军阀是封建买办的反动 政治武装集团,对内镇压革命,对外投靠帝国主 义。军阀的专制统治和割据、纷争乃至混战,给 人民带来无穷灾难,使经济遭受极大破坏。
中国近现代史
一、北洋军阀的统治
(二) 中国的出路是什么? 孙中山目击身受, 他说:“夫去一满洲 之专制,特生出无数 强盗之专制,其为毒 之烈,较前尤甚。于 是而民愈不聊生 矣! ”
中国近现代史
二、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四)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李大钊:
“此次战争,使欧洲文明之权威大生疑念。欧人自己亦对 于其文明之真价,不得不加以反省。”
梁启超一战后到欧洲考察后指出: “全社会人心都陷入怀疑沉闷畏惧中,好像失了罗针的海 船遇着风遇着雾,不知前途是生是好。”
中国近现代史
推动:非常关注,潜心研究和热情宣传十月革命
实践:李大钊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研究、宣传马克 思主义。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庶民的胜利》
中国的先进分子转向马克思主义,具有特定 国际环境的双向作用: 一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人对资本主义方 案的怀疑、抛弃;二是更直接作用是作为马克思 主义的直接实践成果的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同时,又具有反帝反封建的双重诉求:
二、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四)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当时新文化运动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对西方资本主义的 方案产生了怀疑了呢?
1.在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已经比 较充分地暴露出来。 2.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极端形式的进一步暴露。 3. 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努力屡遭失败的事实,更使他 们对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的可行性产生了极大的疑 问。
中国近现代史
四、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三)五四运动的历史评价
第一、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学生、工人和 广大市民发动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不仅规模之大遍及 全国,而且斗争方式是崭新的。
中国近现代史
一、北洋军阀的统治
(一) 民国初年的社会危机
袁世凯复辟帝制
中国近现代史
一、北洋军阀的统治
(一) 民国初年的社会危机
中国近现代史
一、北洋军阀的统治
(一) 民国初年的社会危机
黎元洪 总统
冯国璋 副总统
段祺瑞 内阁总理
中国近现代史
一、北洋军阀的统治
(一) 民国初年的社会危机 军阀是一种封建势力,但又有着异常的特点 1.在军阀手里,本是国家统治工具的武装、 军队变成了私有之物; 2.私有的武装、军队又分割地方,形成了私 有的地盘,没有武军队和地盘的军阀。因此,军 阀统治的实质是实力之下的武治,它比寻常的封 建统治带有更多的动乱性和黑暗性。
被大火烧毁的赵家楼
五四运动的前 期,斗争主力 是青年学生。
6月3日,斗争 中心转至上海, 斗争的主力是 工人阶级。
工 人 罢 工 游 行 图
中国代表拘绝在和约上签字
中国近现代史
四、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一)五四运动的爆发 1.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壮大 2.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 3.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中心: 主力: 北京 学生 上海 工人 罢工、罢课、罢市
胡 适
文 学 改 良 刍 议
第一首白话诗
《朋友》后改为 《蝴蝶》 两个黄蝴蝶, 双双飞上天。不知 为什么,一个忽飞 还。剩下那一个, 孤单怪可怜。也无 心上天,天上太孤 单。
中国近现代史
二、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三)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五四以前的 新文化运动把批 判的矛头封建主 义的正统思想— —孔学,因而排 孔、反孔成为观 念形态革命的起 点。
中国近现代史
三、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一)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它提供了一个将社会主义由理论转化为实践、由理想 转化为现实的可操作的范式。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 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就是阶级斗争与无产阶级专政的 理论,就是列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国革命首先胜利” 的理论。
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一、北洋军阀的统治
(二) 中国的出路是什么? 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在失 望、苦闷和痛苦中反思辛亥革 命失败的教训,认定要建立名 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根本改 造国民性。
中国近现代史
二、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兴起标志: 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民权、平等和进化论 指导思想:
从内部来看,封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已成 为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从外部来看,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鲸吞蚕食,使救亡图存成为中 国振兴、自强的先决条件。
中国近现代史
四、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 四 运 动 的 导 火 线
顾维钧在“巴黎和会”发言
北京的游行学生
愤怒的学生向赵家楼奔去
李大钊:
东洋文明衰颓于静止之中,而西洋文明又疲命于 物质之下。
“世界非有第三种文明崛起,不足以渡世危。” 对西方的怀疑只是说明了转向的必然性,为什么 转向东方、转向马克思主义?
中国近现代史
三、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一)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 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 1917年,陈独秀主张认为:“社会主义,理想甚高, 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 1919年12月,《新青年》发表《新青年宣言》,指出: “我们相信世界上的军国主义和金力主义,已经造成了无 穷罪恶,现在是应该抛弃了。”
中国近现代史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四章
中国近现代史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 产党诞生 第三节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中国近现代史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中国近现代史
一、北洋军阀的统治
(一) 民国初年的社会危机 1.辛亥革命促成了旧体制的 瓦解和新体制的建立,中国历史 因此而越出了改朝换代的旧规。 2.旧的统一已被推翻和新的 统一尚未来到之间, 出现了一个军阀割据时期。
—— 《敬告青年》
中国近现代史
二、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中国近现代史
二、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陈独秀
胡适
李大钊
鲁迅
蔡元培
中国近现代史
二、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二)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 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 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 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 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 道德上、艺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 暗。” ——陈独秀
——鲁迅
‚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将国民脑子里所有 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人们各有其独立自主之权,而绝无奴隶他 人之权利,亦绝无以奴自处之义务。‛ ‚西洋所谓法治国者,其最大精神,乃在法 律面前,人人平等,绝无尊卑贵贱之殊。‛ ‚人既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又因其理性特点 和对自我的认识而区别于自然界。正因为发扬 了理性自主的特点,古猿才得以进化为人。‛ ——鲁迅
三、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一)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 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 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 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毛泽东(194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