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心电图诊断标准

动态心电图诊断标准

动态心电图对于心律失常、ST段改变的诊断一般应根据心电图的诊断方法及标准进行。由于动态心电图具有长时程连续记录、计算机定量检测分析等特点,对于心律失常、心肌缺血、药物疗效评价、心率变异性分析等可参照以下标准做出诊断和评价:

1. 心律失常诊断评价标准

正常人室性早搏≤100次/24小时,或5次/小时,超过此数只能说明有心脏电活动异常,是否属病理性应综合临床资料判断。

室性早搏以Lown法分级,3级及3级以上,即成对室性早搏、多形性室性早搏、短阵室性心动过速(3个以上持续时间<30s)、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3个以上,持续时间≥30s)均有病理意义。

室性心律失常药物疗效评价,可采用ESVEN标准,即患者治疗前后自身对照,达到以下标准才能判定治疗有效;

室性过早搏动减少≥70%;

成对室性早搏减少≥80%;

短阵室性心动速消失≥90%,15次以上室性心动过速及运动时≥5次的室性心动速完全消失。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经动态心电图复查,若室性早搏增加数倍以上或出现新的快速心律失常抑或由非持续性心动过速转变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出现明显的房室阻滞及QT间期延长等,应注意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窦房结功能不全诊断标准

窦性心动过缓≤40bpm持续1 min;

二度Ⅱ型窦房阻滞;

窦性停搏>3.0s,窦性心动过缓伴短阵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或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停止时窦性搏动恢复时间>2s。

要注意药物引起的一过性窦房结功能异常。

2. 心肌缺血诊断及评价标准(应密切结合临床资料)。诊断心肌缺血标准:

ST段呈水平或下垂型压低≥1.0mV(1.0mm),持续≥1.0min,2次发作间隔时间≥1.0min。

对于这个标准,目前尚有不同意见。

心率对ST段变化的影响及校正:

正常心率时,ST段下移点(L点)在J点之后80ms,如心率增快120bpm 以上L点应自动转点J点之后5ms;

可以ST/HR消除心率的影响,ST段为μV(1mm=100μV),HR为bpm,ST /HR≥1.2μV/bpm为异常。

心肌缺血负荷测算:

根据ST段异常改变幅度、阵次、持续时间计算:ST段下降幅度×发作阵次×持续时间

描记ST段趋势曲线的基础上,计算ST段下移的面积(min×min)

根据心肌缺血及缺血负荷检测,可评价冠心病心肌缺血情况及疗效。

3. 心率变异性分析

心率变异性时域分析评价标准:

以24小时动态心电图连续记录作心率变异性时域分析,主要诊断指标有:

24小时RR间期标准差(SDNN)<50ms,三角指数<15,心率变异性明显降低;

SDNN<100ms,三角指数<20,心率变异性轻度降低。

心率变异性频域分析评价标准:

以500次心搏、5min短程记录或24h动态心电图连续记录作心率变异性频域分析,以下指标提示心率变异性降低:

所有频带均有功率下降;

站立时无低频率成分增加,提示交感神经反应性减弱或压力感受器敏感性降低;

频谱总功率下降,低频/高频比值可不变;但低频下降时,此比值可减少,高频下降时,比值可增大;

低频中心频率左移。

心率变异性降低提示心肌梗塞患者发生心脏事件的危险性较大,糖尿病患者合并有糖尿病性自主神经病变且预后不良。

心电图诊断标准

心电图诊断标准 房室肥大 一,左心房肥大(Left Atrial Hypertrophy) ●I、II、aVL、V4~V6导联上,P波增宽,时间>0.11秒; ●P波顶部有切迹,呈双峰型,峰距≥0.04秒,称为“二尖瓣”型P波; ●PTF-V1≤-0.04毫米.秒。 二,右心房肥大(Right Atrial Hypertrophy) ●II、III、aVF导联上,P波高尖,电压>0.25mV,又称为“肺型P波”; ●I、aVL导联P波低平或倒置; ●V1、V2导联P波,多高尖耸立,少数低平或倒置; ●P波时间正常。 注解: “二尖瓣P波”并非只见于二尖瓣狭窄,二尖瓣狭窄的病人也不一定全部显示此种图形特征。 “肺型P波”虽多见于肺部疾患所致右房肥大,但在晚期风湿性二尖瓣狭窄病人也常可见到。 所以作为心房肥大的定位诊断,仍需要结合其它改变及临床资料来肯定诊断。 目前采用一种简便而实用的鉴别方法是测量P/P-R段比值。此比值在1.0~1.6范围内为正常,如左心房肥大者,因P波时间延长,故此比值大于1.6,右心房肥大者,此比值小于1.0,但尚须结合病史等综合判断。 三,左心室肥大(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RI>1.5mV, RavL>1.2mV,RavF>2.0mV,或RI+SIII>2.5mV,RV5> 2.5mV,SV1+RV5≥ 3.5mV(女), 4.0mV(男) ●QRS综合波时间延长,可达0.10~0.11秒; ●V1、V5、V6导联T波呈低平、双向或倒置,S-T段下移>0.05mV; ●心电轴左偏。 注解: 原有的一项即V5导联的V AT>0.05秒,现有学者认为这个概念并不正确,实际在左心室肥大的诊断中非常有限,故可删除这项标准。 如临床无引致左心室肥大的疾病存在,心电图仅有QRS综合波V5电压增高,或平均电轴轻度左偏时,只能作出QRS综合波高电压或电轴左偏的诊断,当见于青年人和儿童一般无病理意义。另外要注意和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左心室肥大伴左前分支传导阻滞的鉴别。 最近有人认为传统的诊断标准不够理想,推荐加用以下新指标可供探讨: ①12导联部振幅(∑QRS)>175mm;

心电图诊断标准

心电图诊断标准

心电图诊断标准 房室肥大 一,左心房肥大(Left Atrial Hypertrophy) ●I、II、aVL、V4~V6导联上,P波增宽,时间>0.11秒; ●P波顶部有切迹,呈双峰型,峰距≥0.04秒,称为“二尖瓣”型P波; ●PTF-V1≤-0.04毫米.秒。 二,右心房肥大(Right Atrial Hypertrophy) ●II、III、aVF导联上,P波高尖,电压>0.25mV,又称为“肺型P波”; ●I、aVL导联P波低平或倒置; ●V1、V2导联P波,多高尖耸立,少数低平或倒置; ●P波时间正常。 注解: “二尖瓣P波”并非只见于二尖瓣狭窄,二尖瓣狭窄的病人也不一定全部显示此种图形特征。 “肺型P波”虽多见于肺部疾患所致右房肥大,但在晚期风湿性二尖瓣狭窄病人也常可见到。 所以作为心房肥大的定位诊断,仍需要结合其它改变及临床资料来肯定诊断。 目前采用一种简便而实用的鉴别方法是测量P/P-R段比值。此比值在1.0~1.6范围内为正常,如左心房肥大者,因P波时间延长,故此比值大于1.6,右心房肥大者,此比值小于1.0,但尚须结合病史等综合判断。 三,左心室肥大(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RI>1.5mV, RavL>1.2mV,RavF>2.0mV,或RI+SIII>2.5mV,RV5> 2.5mV,SV1+RV5≥ 3.5mV(女), 4.0mV(男) ●QRS综合波时间延长,可达0.10~0.11秒; ●V1、V5、V6导联T波呈低平、双向或倒置,S-T段下移>0.05mV; ●心电轴左偏。 注解: 原有的一项即V5导联的V AT>0.05秒,现有学者认为这个概念并不正确,实际在左心室肥大的诊断中非常有限,故可删除这项标准。 如临床无引致左心室肥大的疾病存在,心电图仅有QRS综合波V5电压增高,或平均电轴轻度左偏时,只能作出QRS综合波高电压或电轴左偏的诊断,当见于青年人和儿童一般无病理意义。另外要注意和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左心室肥大伴左前分支传导阻滞的鉴别。 最近有人认为传统的诊断标准不够理想,推荐加用以下新指标可供探讨: ①12导联部振幅(∑QRS)>175mm;

动态心电图诊断标准

动态心电图诊断标准 动态心电图对于心律失常、ST段改变的诊断一般应根据心电图的诊断方法及标准进行。由于动态心电图具有长时程连续记录、计算机定量检测分析等特点,对于心律失常、心肌缺血、药物疗效评价、心率变异性分析等可参照以下标准做出诊断和评价: 1. 心律失常诊断评价标准 正常人室性早搏≤100次/24小时,或5次/小时,超过此数只能说明有心脏电活动异常,是否属病理性应综合临床资料判断。 室性早搏以Lown法分级,3级及3级以上,即成对室性早搏、多形性室性早搏、短阵室性心动过速(3个以上持续时间<30s)、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3个以上,持续时间≥30s)均有病理意义。 室性心律失常药物疗效评价,可采用ESVEN标准,即患者治疗前后自身对照,达到以下标准才能判定治疗有效; 室性过早搏动减少≥70%; 成对室性早搏减少≥80%; 短阵室性心动速消失≥90%,15次以上室性心动过速及运动时≥5次的室性心动速完全消失。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经动态心电图复查,若室性早搏增加数倍以上或出现新的快速心律失常抑或由非持续性心动过速转变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出现明显的房室阻滞及QT间期延长等,应注意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窦房结功能不全诊断标准 窦性心动过缓≤40bpm持续1 min; 二度Ⅱ型窦房阻滞; 窦性停搏>3.0s,窦性心动过缓伴短阵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或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停止时窦性搏动恢复时间>2s。 要注意药物引起的一过性窦房结功能异常。 2. 心肌缺血诊断及评价标准(应密切结合临床资料)。诊断心肌缺血标准: ST段呈水平或下垂型压低≥1.0mV(1.0mm),持续≥1.0min,2次发作间隔时间≥1.0min。 对于这个标准,目前尚有不同意见。 心率对ST段变化的影响及校正: 正常心率时,ST段下移点(L点)在J点之后80ms,如心率增快120bpm 以上L点应自动转点J点之后5ms; 可以ST/HR消除心率的影响,ST段为μV(1mm=100μV),HR为bpm,ST /HR≥1.2μV/bpm为异常。 心肌缺血负荷测算: 根据ST段异常改变幅度、阵次、持续时间计算:ST段下降幅度×发作阵次×持续时间 描记ST段趋势曲线的基础上,计算ST段下移的面积(min×min) 根据心肌缺血及缺血负荷检测,可评价冠心病心肌缺血情况及疗效。 3. 心率变异性分析 心率变异性时域分析评价标准: 以24小时动态心电图连续记录作心率变异性时域分析,主要诊断指标有: 24小时RR间期标准差(SDNN)<50ms,三角指数<15,心率变异性明显降低; SDNN<100ms,三角指数<20,心率变异性轻度降低。 心率变异性频域分析评价标准: 以500次心搏、5min短程记录或24h动态心电图连续记录作心率变异性频域分析,以下指标提示心率变异性降低: 所有频带均有功率下降;

动态心电诊断标准

动态心电图报告书写规 一、心律及心率 1、基础心律的性质。 2、24小时心率动态变化(最高与最低心率之差)是否正常。 3、24小时平均心率是否正常。 4、最低心率是否正常。 二、心律起源异常 1、有无窦性游走心律及发生规律。 2、房性早搏的发生频度及起源情况。 3、室性早搏的发生频度及起源情况,单发或双发,形态特征、联律是否相等,昼夜发生率有无差异。 4、交界性早搏的发生频度,联律是否相等,是否并行心律。 5、各类心动过速及发生频度,是否多源,每阵持续时间(最短与最长者)是多少 6、心房及心室扑动、纤颤的发生频度,是持续性或是短阵性,总计发生了几阵,最短与最长一阵持续多长时间。 7、各节律点有无停搏现象,发生频度及数量,停搏的时间(最短及最长者)及有无并发症状。 三、激动传导异常 1、窦房传导阻滞:发生频度,发生时段,昼夜发生率差异。 2、心房传导阻滞:发生频度,发生时段。 3、房室传导阻滞: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持续或短阵,发生频度,昼夜有无差异,最长的持续时间,是否与迷走神经有关。 4、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频度,总计发生几次心室脱漏,昼夜有无差异,是否与迷走神经有关。 5、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同二度。 6、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全天无一次室上性冲动下传。 7、束支传导阻滞:持续性或间歇性,是否频率依赖性,阻滞阈值是多少。 8、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及左后分支传导阻滞的诊断应以常规心电图为准。 9、心室传导阻滞:以常规心电图图形为准,其余容与束支阻滞相同。 10、心室肌传导阻滞:持续性或间歇性或隐匿性,其余容与束支阻滞相同。 11、预激综合征:持续性或间歇性及所属类型,分类按大类区分。无突发心动过速史者诊断术语同常规心电图。预激波的认定应以同步测量法为准。 四、心肌梗死 1、旧性心肌梗死:图形不典型时(如局灶性、碎裂波、等位性Q波、R递增不良

动态心电图临床应用规范标准

动态心电图是将患者昼夜日常活动状态下的心脏电活动,用3通道或多导联记录器连续24h,有的可48h或更长时间记录,在专业技术人员干预下经计算机分析处理,并打印出图文分析报告和各类明细数据。动态心电图则可对日常活动中心脏增加负荷时的心肌供血状况、心肌细胞缺氧后的状况以及夜间深睡时自主神经调节失衡状态的心律状况进行检测。它不仅是心律失常、无症状心肌缺血首选的无创性检查方法,而且也可用于药物疗效的评价和起搏器功能的评定。尤其是它可捕捉复杂疑难心电图,是临床心血管疾病诊断无可替代的重要手段。2动态心电图的临床应用围 ①对间歇性或阵发性的症状进行检测,并对患者有症状时相关的心律失常进行诊断以及对运动时胸痛患者加以评估。②对不明原因的晕厥、先兆晕厥头晕、黑蒙现象以及发作性心律失常的患者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对心律失常患者给予危险性评估。③协助鉴别冠心病心绞痛的类型,如:变异型心绞痛、劳力型心绞痛、卧位性心绞痛,尤其是无症状性心绞痛。④对已确诊的冠心病患者进行心肌缺血的定性定量及相对定位分析。⑤对心肌梗死或其他心脏病患者的评估以及生活能力的评定。⑥评定窦房结功能,并可对心脏的变时性功能作初步评估。⑦评定抗心律失常和抗心肌缺血药物的疗效。⑧评定ICD和起搏器的起搏与感知功能以及起搏器的参数和特殊功能对该患者适宜与否。⑨检测长QT综合征、心肌病等患者出现的恶性心律失常。瑏瑠可进行心率变异性、心室晚电位、TpTe间期、T波电交替、窦性心率震荡、DC(心率减 速力)、DR以及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检测分析,并可根据这些无创的高危预测指标为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和风险评估,以便给予有效的干预性治疗。 3基本技术指标 动态心电图系统是由记录系统、回放分析系统和打印机3部分组成。专业人员应该对记录器影响心电图波形质量的关键指标大概了解,即频率响 应、采样率和分辨率。 3.1频率响应频率响应是电子学领域中用来衡量线形电子学系统性能的主要指标。目前多数记录器的频响围是0.5~60Hz,低频下限频率过高时,可使动态心电图波形的ST段产生失真;如高频的上限不够高时,动态心电图的影响表现为Q波、R波和S波的波幅变低,形状变得圆滑,R波的切迹和δ波可能消失。 3.2采样频率 采样频率是指记录器每秒钟采集心电信号电压的点数。采样频率越高,心电图波形的失真就越小,所采集的数据就会更加精确地描述连续的心电图波形。当采样频率过低时,Q波、R波、S波的波幅都会减小,波形呈阶梯状,心电图将会丢失部分有意义的信息。因此应用适当的采样频率是必要的。目前多数记录器的采样率为128、256、512Hz,但对频响上限达100Hz的系统来说,合适的采样频率应达到,而对于有起搏信号通道的记录器,其采样频率的要求更高。 3.3分辨率 分辨率是指运算采样数据并进行模-数转换采集信号的能力,用数码的二进制位数表示,最小分辨率为8bit。分辨率32bit时方可达到计算机运算水平。分辨率可决定QRS复合波振幅测量的准确性。记录器的频率响应、采样频率和分辨率应该是一个和谐的统一,如果采用较低的分辨率,则会使QRS复合波振幅精确性减低;如果追求太高的采样频率,则会使记录的数据成倍增加,为数据

动态心电图

动态心电图能够在病人自然生活状态下连续24h或更长时间记录二导或多导心电信号,借助计算机进行分析处理,发现各类心律失常事件及S-T段异常改变,获取重要的诊断评价依据,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已得到广泛应用并不断发展。动态心电图的主要价值,是用以发现并记录在通常短暂心电图检查时不易发现的及日常活动时发生的心电图变化,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一、适应证 (一)与心律失常有关症状的评价 心律失常可产生心悸、眩晕、气促、胸痛、晕厥、抽搐等症状,动态心电图检测可连续记录此类症状发生时的各种心电图变化,作出症状发生是否与心律失常有关的初步判断。实际上只有约50%病人在检测时再现相关症状,没有症状的病人也可能记录到显著的心律失常。由于心律失常既可引起明显症状,也可以无症状,而眩晕、晕厥等症状也并不一定是心源性的,因此,如果检测时无症状发生,又未记录到心律失常,一般需结合临床综合评价,必要时做动态心电图复查及进一步检查,如运动试验、心脏电生理检查等。 动态心电图对于常规心电图正常但有心脏症状,或者心律变化与症状并不相符时,可作为首选的无创检查方法,以获得有意义的诊断资料。 (二)心肌缺血的诊断和评价 近年来,动态心电图对S-T段变化的检测方法已有了很大改进,如增加导联数以了解较为广泛的心壁供血情况,分段数字分析以判定S-T段下降形态、幅度,记录并计算S-T段下移阵次、总时间、面积,并已注意到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发生时出现的、心率过快及体位改变所造成的假阳性改变,使动态心电图诊断心肌缺血成为可能。但动态心电图不能作为诊断心肌缺血的首选方法。对于不能做运动试验者,在休息或情绪激动时有心脏症状者以及怀疑有心绞痛者,动态心电图是最简便的无创诊断方法。 动态心电图是发现无痛性心肌缺血的最重要手段,但无痛性心肌缺血的诊断,须在确诊冠心病的前提下,动态心电图记录到S-T段异常改变而无胸痛症状时才能成立。 (三)心脏病患者预后的评价 1.心脏病患者的室性早搏,尤其是复杂的室性心律失常,是发生心脏性猝死的独立预测指标。一些高危的室性心律失常可见于冠心病、二尖瓣脱垂、先心病术后、心衰及Q-T间期延长综合征等,对这类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可对病情和预后作出有价值的估计。 2.心律变异性时域和频域分析是预测心肌梗塞患者发生心脏异常事件危险及评价糖尿病患者自主神经病变的重要指标,对这类患者应做动态心电图检查和心率变异性分析,以评价其预后。 3.缓慢心律失常,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传导障碍等,对心脏病人预后的影响和治疗方案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动态心电图对这类心律失常的诊断和评价具有重要价值。 4.冠心病患者可发生无痛性心肌缺血,它与有症状心肌缺血一样,是决定预后及指导治疗的重要指标。尚未确诊为冠心病的病人,动态心电图能发现其有无症状的ST段改变,解释为心肌缺血应当慎重,一些非缺血因素也能引起ST段的改变。 上述心肌缺血及各类心律失常经过治疗后消失或改善,可能会但不一定会改善患者的预后。即使动态心电图检查表明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已得到控制,但对于某些高危患者,动态心电图不是判断预后的唯一方法,必要时可进一步地做心脏电生理检查。 (四)评定心脏病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日常活动、劳累、健身活动、情绪激动等,对一些心脏病患者可能会诱发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动态心电图可对其进行检测和评价,以使医生对患者的日常活动、运动方式及运动量和情绪活动作出正确的指导,或给予适当治疗以防止或减轻及消除异常的心电图变化。 (五)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药物疗效评价

动态心电诊断标准

动态心电诊断标准 1 / 11 一、心律及心率 1、基础心律的性质。 2、24小时内心率动态变化(最高与最低心率之差)是否正常。 3、24小时平均心率是否正常。 4、最低心率是否正常。 二、心律起源异常 1、有无窦性游走心律及发生规律。 2、房性早搏的发生频度及起源情况。 3、室性早搏的发生频度及起源情况,单发或双发,形态特征、联律是否相等,昼夜发生率有无差异。 4、交界性早搏的发生频度,联律是否相等,是否并行心律。 5、各类心动过速及发生频度,是否多源,每阵持续时间(最短与最长者)是多少 6、心房及心室扑动、纤颤的发生频度,是持续性或是短阵性,总计发生了几阵,最短与最长一阵持续多长时间。 7、各节律点有无停搏现象,发生频度及数量,停搏的时间(最短及最长者)及有无并发症状。 三、激动传导异常 1、窦房传导阻滞:发生频度,发生时段,昼夜发生率差异。 2、心房传导阻滞:发生频度,发生时段。 3、房室传导阻滞: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持续或短阵,发生频度,昼夜有无差异,最长的持续时间,是否与迷走神经有关。 2 / 11 4、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频度,总计发生几次心室脱漏,昼夜有无差异,是否与迷走神经有关。 5、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同二度。

6、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全天无一次室上性冲动下传。 7、束支传导阻滞:持续性或间歇性,是否频率依赖性,阻滞阈值是多少。 8、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及左后分支传导阻滞的诊断应以常规心电图为准。 9、心室内传导阻滞:以常规心电图图形为准,其余内容与束支阻滞相同。 10、心室肌内传导阻滞:持续性或间歇性或隐匿性,其余内容与束支阻滞相同。 11、预激综合征:持续性或间歇性及所属类型,分类按大类区分。无突发心动过速史者诊断术语同常规心电图。预激波的认定应以同步测量法为准。 四、心肌梗死 1、陈旧性心肌梗死:图形不典型时(如局灶性、碎裂波、等位性Q波、R递增不良等),应以常规心电图为准,因此类改变在DCG中易受体位、心率、电极噪声影只供学习与交流 语报告。检测期间新发的急性心肌梗死要求有明确的演变过程。 3、室壁瘤的诊断应以常规心电图为准。 4、快心率相关的伪性Q波:部分正常人在心率加快时原有的rS 波可演变为QS型,待心率下降后立即恢复原状,患者亦无相关的心源性症状,该现象应报告为“快心率依赖性伪性Q波”。五、房室肥大左房肥大可以诊断,右房及左、右室肥大应以常规心电图为准。 六、ST—T改变: 3 / 11 1、有无ST-T改变,动态变化如何,动态变化发生时有无同步发生的心源性症状,动态变化的规律(是否与体位、心率、活动、情绪有关)。 2、ST-T动态改变的性质判断: (1)正常的动态改变:改变的程度在正常范围,无伴发的心源性症状,持续时间小于一分钟或大于30分钟,多与体位、心率相关(含

动态心电图

动态心电图 1.窦性心动过缓与窦性心动过速在常规心电图中,窦性心率<60/min是窦性心动过缓的定义,但这一定义在动态心电图中并不适宜,正常成年人在夜间睡眠中或凌晨3~5点时窦性心率常在40~60/min,甚至<40/min;而窦速在常规心电图中的定义 是100~160/min,可是在动态心电图监测中随着情绪激动和体能活动量增加,正常成年人的窦性心率常见于110~150/min,运动时年轻人甚至可高于180/min,所以动态心电图监测时,在评定结论中一般不作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速的诊断。但是,当监测中最快心率<80/min,总平均心率<50/min 或55/min,诊断窦性心动过缓不会有大的争议;也有的学者提出24h总心搏>14万可诊断窦性心动过速。另外有一种 情况,当患者在静息状态或轻微活动时,窦率常>100/m in,活动时显著加快,同时心率变异性也减低,临床症状与心动过速有相关性, 而且临床用药效果不佳,在能排除右房房速和窦房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情况下,方可诊断不适当窦性心动过速。 2.期前收缩性的心律失常在动态心电图中期前收缩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常见的是房性期前收缩和室性期前收缩,按24h发生的期前收缩数量,将≥30/h 的期前收缩称为频发。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在人群中发生率高,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也可见于“健康”人群,孤立的无症状的期前收缩多见于健康人,但期前收缩数量24h通常少于100次,其发生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因室性期前收缩可诱发室速、室扑、室颤等致命心律失常,故对室性期前收缩更加重视,室性期前收缩其危险不取决于数量,而是取决于发生的病因,基础心脏病的严重程度,心功能状况,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又取决于室性期前收缩的频率、期前度和室性期前收缩发生的部位,如是器质性心脏病,数量不多也要予以重视。 3.室性心律失常药物疗效的评价可采用ESVEN标准,即患者治疗前后自身对照,达到以下标准才能判定治疗有效。室性期前收缩减少≥70%;成对室性期前收缩减少≥80%;短阵室速消失≥90%,15次以上的室速及运动时≥5次的室速完全消失。

正常人动态心电图

正常人动态心电图 正常人动态心电图(DCG)表现目前尚无统一标准,变异大,应综合分析 1、心率: 成人24h平均心率60(59)--87bpm 最高心率:活动时可达180 bpm,随年龄增加而降低 最低心率:睡眠中多>40bpm, 运动员更低,约38bpm ,甚至26bpm 2、窦性心动过缓的诊断标准: (1)一过性窦缓:某一时间内HR<60bpm (2)持续性窦缓:24h总心搏数<80000次 3、窦性心动过速的诊断标准: (1)一过性窦速:某一时间内HR>100bpm (2)持续性窦速:24h总心搏数>144000次 4、心律失常 各种均可出现,各年龄段均可见。 (1)窦不齐 (2)窦性停搏:多为1.5—2.0s,多睡眠中。>2.0秒常是异常。运动员>2.0秒占37.1% (3)室上性心律失常:50-75%正常人可有,随年龄增长,老年人可达90%。 #以房早最多,一般房早<100/24h或1/1000心搏。#短阵、偶发的室上速,房颤、房扑少见 (4)室性心律失常: 1 50%的正常人可见,随年龄增多,通常 <100次24h,<1/1000心搏,或?5/h, #超过只能说明有心电活动异常,是否属病理情况,要结合临床资料来定

#室早的数量不能单独作为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的依据 (5)传导阻滞: 主要是房室传导阻滞(AVB),占2-8% 多为I度,II度一型,且短暂,多在睡眠中;儿童多,老人少,运动员更多,II度二型及III度AVB极少见,如出现,通常认为异常 5、ST-T变化: 上斜型压低常发生在活动后,发生率可高达30%,水平型、下斜型压低少见,约2%的人,幅度可达1-2mm ST抬高发生率可达25%,呈凹面向上 T波可低平、双向 动态心电图诊断心肌缺血时目前通常采用3个1标准,即 (1)ST段缺血型压低>0.1mv (2)持续时间>1min (3)二次发作间隔>1min 6、心率变异性 心率变异性反映植物神经的调节功能,指标很多,目前比较公认的长程指标主要为SDNN,通常> 100ms为正常 2 正常人群心律失常的变异 正常人群中心律失常的变异范围较大,以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判断为宜有人报告,正常人群可出现各种心律失常: 如:正常年轻人中,窦不齐占50%,窦缓、窦速(40-160次/min)、散发的室早、室上早约占60%-98%左右;I?、II?一型房室传导阻滞占6%;窦性停搏达5.7%。 老年人中室上性及室性早搏较年轻人多见,特点是以散发多见,偶有短阵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发生 HOLTER所见的正常范围 窦性节律,心律为40-50次/min的窦性心动过缓 夜间的II度一型(文式型)房室传导阻滞 频发的室早(PVC)或频发房早(PAC)

动态心电诊断标准

动态心电图报告书写规范 一、心律及心率 1、基础心律的性质。 2、24小时内心率动态变化(最高与最低心率之差)是否正常。 3、24小时平均心率是否正常。 4、最低心率是否正常。 二、心律起源异常 1、有无窦性游走心律及发生规律。 2、房性早搏的发生频度及起源情况。 3、室性早搏的发生频度及起源情况,单发或双发,形态特征、联律是否相等,昼夜发生率有无差异。 4、交界性早搏的发生频度,联律是否相等,是否并行心律。 5、各类心动过速及发生频度,是否多源,每阵持续时间(最短与最长者)是多少 6、心房及心室扑动、纤颤的发生频度,是持续性或是短阵性,总计发生了几阵,最短与最长一阵持续多长时间。 7、各节律点有无停搏现象,发生频度及数量,停搏的时间(最短及最长者)及有无并发症状。 三、激动传导异常 1、窦房传导阻滞:发生频度,发生时段,昼夜发生率差异。 2、心房传导阻滞:发生频度,发生时段。 3、房室传导阻滞: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持续或短阵,发生频度,昼夜有无差异,最长的持续时间,是否与迷走神经有关。 4、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频度,总计发生几次心室脱漏,昼夜有无差异,是否与迷走神经有关。 5、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同二度。 6、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全天无一次室上性冲动下传。 7、束支传导阻滞:持续性或间歇性,是否频率依赖性,阻滞阈值是多少。 8、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及左后分支传导阻滞的诊断应以常规心电图为准。 9、心室内传导阻滞:以常规心电图图形为准,其余内容与束支阻滞相同。 10、心室肌内传导阻滞:持续性或间歇性或隐匿性,其余内容与束支阻滞相同。 11、预激综合征:持续性或间歇性及所属类型,分类按大类区分。无突发心动过速史者诊断术语同常规心电图。预激波的认定应以同步测量法为准。 四、心肌梗死 1、陈旧性心肌梗死:图形不典型时(如局灶性、碎裂波、等位性Q波、R递增不良等),应以常规心电图为准,因此类改变在DCG中易受体位、心率、电极噪声影

动态心电诊断标准审批稿

动态心电诊断标准 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 YKK18】

动态心电图报告书写规范 一、心律及心率 1、基础心律的性质。 2、24小时内心率动态变化(最高与最低心率之差)是否正常。 3、24小时平均心率是否正常。 4、最低心率是否正常。 二、心律起源异常 1、有无窦性游走心律及发生规律。 2、房性早搏的发生频度及起源情况。 3、室性早搏的发生频度及起源情况,单发或双发,形态特征、联律是否相等,昼夜发生率有无差异。 4、交界性早搏的发生频度,联律是否相等,是否并行心律。 5、各类心动过速及发生频度,是否多源,每阵持续时间(最短与最长者)是多少 6、心房及心室扑动、纤颤的发生频度,是持续性或是短阵性,总计发生了几阵,最短与最长一阵持续多长时间。 7、各节律点有无停搏现象,发生频度及数量,停搏的时间(最短及最长者)及有无并发症状。 三、激动传导异常 1、窦房传导阻滞:发生频度,发生时段,昼夜发生率差异。 2、心房传导阻滞:发生频度,发生时段。 3、房室传导阻滞: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持续或短阵,发生频度,昼夜有无差异,最长的持续时间,是否与迷走神经有关。 4、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频度,总计发生几次心室脱漏,昼夜有无差异,是否与迷走神经有关。 5、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同二度。 6、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全天无一次室上性冲动下传。 7、束支传导阻滞:持续性或间歇性,是否频率依赖性,阻滞阈值是多少。 8、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及左后分支传导阻滞的诊断应以常规心电图为准。 9、心室内传导阻滞:以常规心电图图形为准,其余内容与束支阻滞相同。 10、心室肌内传导阻滞:持续性或间歇性或隐匿性,其余内容与束支阻滞相同。 11、预激综合征:持续性或间歇性及所属类型,分类按大类区分。无突发心动过速史者诊断术语同常规心电图。预激波的认定应以同步测量法为准。 四、心肌梗死

动态心电诊断标准

动态心电诊断标准 The document was finally revised on 2021

动态心电图报告书写规范 一、心律及心率 1、基础心律的性质。 2、24小时内心率动态变化(最高与最低心率之差)是否正常。 3、24小时平均心率是否正常。 4、最低心率是否正常。 二、心律起源异常 1、有无窦性游走心律及发生规律。 2、房性早搏的发生频度及起源情况。 3、室性早搏的发生频度及起源情况,单发或双发,形态特征、联律是否相等,昼夜发生率有无差异。 4、交界性早搏的发生频度,联律是否相等,是否并行心律。 5、各类心动过速及发生频度,是否多源,每阵持续时间(最短与最长者)是多少 6、心房及心室扑动、纤颤的发生频度,是持续性或是短阵性,总计发生了几阵,最短与最长一阵持续多长时间。 7、各节律点有无停搏现象,发生频度及数量,停搏的时间(最短及最长者)及有无并发症状。 三、激动传导异常 1、窦房传导阻滞:发生频度,发生时段,昼夜发生率差异。 2、心房传导阻滞:发生频度,发生时段。 3、房室传导阻滞: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持续或短阵,发生频度,昼夜有无差异,最长的持续时间,是否与迷走神经有关。 4、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频度,总计发生几次心室脱漏,昼夜有无差异,是否与迷走神经有关。 5、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同二度。 6、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全天无一次室上性冲动下传。 7、束支传导阻滞:持续性或间歇性,是否频率依赖性,阻滞阈值是多少。 8、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及左后分支传导阻滞的诊断应以常规心电图为准。 9、心室内传导阻滞:以常规心电图图形为准,其余内容与束支阻滞相同。 10、心室肌内传导阻滞:持续性或间歇性或隐匿性,其余内容与束支阻滞相同。 11、预激综合征:持续性或间歇性及所属类型,分类按大类区分。无突发心动过速史者诊断术语同常规心电图。预激波的认定应以同步测量法为准。 四、心肌梗死 1、陈旧性心肌梗死:图形不典型时(如局灶性、碎裂波、等位性Q波、R递增不良等),应以常规心电图为准,因此类改变在DCG中易受体位、心率、电极噪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