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整理】高中地理《区域地理复习之印度》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高二级区域地理复习《南亚印度》教案

高二级区域地理复习《南亚印度》教案

石家庄市第一中学教案(一)教学环节学习目标1、了解南亚地区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掌握区域分析的方法2、分析说明南亚地形、气候特征以及对南亚(印度)农业生产的影响。

3、分析说明南亚资源分布与经济布局的关系。

4、了解影响南亚发展的问题:人口问题和灾害问题。

5、学会用地理整体性的原理,分析南亚各个地理要素间的联系课题概述本节内容包括南亚和印度两部分,在学习了东南亚、东亚与日本的基础以后,学生对于区域地理的学习已有了一定的方法并掌握了一定的学习规律。

所以基础知识以学生自学为主。

本节内容共分五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南亚的自然地理,第二课时学习南亚的人文地理知识,第三课时学习印度的自然地理知识,第四课时学习印度的人文地理,第五课时测试。

分析讲解引入:师:在亚洲与我国的近邻国家中,有一个国家与我国的关系“很铁”,亲如兄弟;同时也存在这样一个国家:曾经的文明古国,未来的第一人口大国,经济发展迅速,有“金砖四国”的美誉,我国未来潜在的最大竞争对手。

这两个国家历史上曾经是同根生,但近现代却屡次爆发战争。

这两个国家分别是谁呢?属于哪一个区域?(引入南亚区域,并展示南亚在世界上的位置)一、地理位置和范围:展示课件图示“南亚”师指图说明南亚的主要的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范围:经纬度:赤道—350N,东经600—东经970之间。

北回归线和东经80度从中间穿过。

海陆位置:亚洲的南部,印度洋的北岸范围:说明三类国家,内陆山国、临海国、岛国(与我国相邻的国家)学生自主学习南亚的主要的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范围:教学环节分析讲解学生活动设计教师点拨:南亚次大陆和南亚的区别:南亚次大陆:喜马拉雅山脉把南亚跟亚洲大陆主体隔开,使南亚在地理上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因此人们习惯上把喜马拉雅山以南的大陆部分称为“南亚次大陆”,二、地形——印度的缩影教师展示课件图示“南亚地形图”,请学生描述地形类型、分布三大地形区:喜马拉雅山地(北部)——是地势很高的喜马拉雅山脉南坡的一部分。

高中地理_区域地理之印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区域地理之印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区域地理复习之印度》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区域地理复习之印度教学目标:1、三大地形区2、旱涝频繁的热带季风气候3、地形、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4、水旱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教学重点:1、印度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降水的特征2、印度气温和降水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教学难点:印度气温和降水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教学具准备:自制导学案多媒体课件课前准备: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对印度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有了解课前预习一、自然地理特征1、地理位置:位于_____南部,地处___带,位于10°N-30°N之间,北回归线穿过印度中部,东临______,西临_______,南临_______,位于________山以南2、地形主要地形区:北部是狭长崎岖的_________南侧山地中部是广阔的_______平原南部是西部略高,东部略低,起伏和缓的_____高原,高原东西两侧分布有东、西高止山3、气候_________气候,全年高温,分_____两季。

6--9月盛行_____季风,为雨季;10月至次年5月盛行_______季风,为旱季。

其中3--5月气候干热4、河流恒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区,注入________湾,河流流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大,含沙量大5、资源_____、_____、____ 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东北部二、人文地理特征1、人口2014年印度人口已经超过12.7亿,为世界第二人口大国2、印度发展农业的条件:有利条件:耕地面积广(耕地面积亚洲第一)热量足,降水多灌溉水源丰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劳动力资源丰富不利条件:________________3、工业和城市_______ 是印度首都________是印度最大海港,最大的棉纺织中心________是印度最大城市,重要海港,最大的麻纺织中心________是被称为“亚洲硅谷”,是印度软件中心教学过程:一、幻灯片欣赏,带同学们进入印度这个神秘的国度展示幻灯片,明确本节课主要任务考点:1、三大地形区2、旱涝频繁的热带季风气候3、地形、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4、水旱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二、请两位同学,展示课前预习成果三、进入本节课主题,解决六大任务(—)明确印度的地理位置根据幻灯片展示的印度地图,请学生描述印度地理位置,从三个角度描述师:纬度位置决定了这一地区的热量条件,海陆位置影响了这一地区的水分条件和交通区位,相对位置影响这地区与相邻国家的关系。

2024年高中区域地理复习教案10.南亚和印度

2024年高中区域地理复习教案10.南亚和印度

10.南亚和印度【教学目标】1.南亚的位置、范围、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2.印度的地形、气候及工农业发展特点。

【考点解读】1.了解南亚的地理环境特征,掌握其热带季风气候的形成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知道印度的地形分布特征,理解其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及产生的原因,会分析印度工农业的分布、发展与其资源分布的关系。

【基础知识】一、南亚次大陆1、位置和范围:南亚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以南,印度洋以北,东濒孟加拉湾,西临阿拉伯海,大部分地区位于10°N—30°N的低纬度地区,北回归线横贯中部。

喜马拉雅山脉把南亚同亚洲其他地区隔开,使南亚形成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有“南亚次大陆”之称。

总面积约435万千米2,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不丹、斯里兰卡、马尔代夫7个国家。

2、居民和宗教:世界人口密集区之一,印度人口最多(12.67亿,2014年),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人口也超过1亿。

居民主要为白色人种。

南亚是佛教和印度教的发源地。

斯里兰卡人多信奉佛教,印度、尼泊尔人多信奉印度教,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人多信奉伊斯兰教。

二、南亚的地形1、三大地形区:(1)北部山地: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南坡,地势由北向南逐渐下降。

(2)中部平原:由印度河和恒河冲积而成,西起阿拉伯海沿岸,略成弧形,向东延伸至孟加拉湾。

平原面积广大,是南亚主要的农业区和人口密集区。

(3)南部高原:南部是德干高原,高原东西两侧有东高止山和西高止山,地势由西略向东部倾斜。

2、南亚的板块运动: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使碰撞交界区为地震频发区。

印度板块和亚欧大陆作用的“结点”区域,一个位于帕米尔高原,一个位于我国云南、西藏和缅甸交界地区。

“结点”区域是板块之间受力最强的地区,引发地震的概率较高。

三、南亚的气候1、气候类型: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

北部喜马拉雅山地为高原山地气候,印度河流域有部分热带沙漠气候。

2、季风气候对降水的影响:(1)雨季:每年6月到10月,西南季风带来大量雨水,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0%—90%。

2019年高考(押题)地理总复习 区域地理——世界地理《南亚与印度》教案

2019年高考(押题)地理总复习 区域地理——世界地理《南亚与印度》教案
南亚与印度
教学目标
1.利用地图说出印度的位置和地形特点;读图分析印度气候特征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读图分析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从材料中分析出印度人口增长快速的原因;了解“绿色革命”给印度的粮食生产带来的新契机;看图说出印度的主要工业部门及分布的地区。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会依据地图和资料分析印度的自然情况,培养和提高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课前
准备
教师准备:
1.《导学案》、《预学案》、《固学案》。
2.搜集准备印度的有关图文资料(图片、视频),印度农作物分布图、矿产和工业部门分布图。结合教学过程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1.阅读书籍或网上查阅搜集关于印度的人口数据集灾害资料和科技成果的相关知识,并进行归纳。
2.预习教材内容,把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以供在课堂上与老师同学交流讨论。
导学过程设计
程序
设计
学习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预设)
媒体
运用
创设情境
新课导入
新课
导入
【旁白】南亚是世界古代文明发源地之一,是世界最古老的国家之一,拥有广大的国土面积,人口众多、地域广阔。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南亚的明星国家—印度。
结合课前在网上搜集的资料,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完成知识梳理及基础学习交流。
2.印度钢铁工业、麻纺织工业、棉纺织工业的分布与矿产、皇马、棉花的分布关系密切。
以小组为单位口头展示或黑板展示预习情况,小组间相互点评、质疑、补充、纠正等。本节课的展区板书展示主要应该有以下内容:
1.印度的地形和河流。
2.印度的水旱灾害及对农业的影响。
3.印度的工、农业。
PPT展示板书展示区详细内容并进行讲解。
学生独立完成,与同伴互查,疑难问题交与小组讨论。对于错误的问题,及时纠正,通过结构性预习,达到预想的预习效果。

高中地理《世界地理复习 南亚--印度》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世界地理复习 南亚--印度》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南亚》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的依据和思路:【教材分析】本课属于高中区域地理的一部分内容,它充分体现了地理的两大特性—区域性和综合性。

通过本节要让学生初步明确学习区域的方法和步骤,了解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会影响人类活动。

本区在高考中的常规设题往往以南亚的自然灾害如高温、洪涝、地质灾害、产业活动等为切入点,考察本区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发展区位条件、主要面对的问提和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区域地理是中学地理知识的基石,学习和研究区域地理,目的就是要某个区域的一些地理现象做出解释或对区域的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区域地理知识属于初中学习的内容,限于初中生的认知能力,知识体系相对简单,强调感知;而高中区域地理建立在学生已掌握区域地理知识的前提下,对地理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和升华,更强调理性的思维。

学生要在并不牢固的初中区域地理知识基础上,做到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

澳大利亚是区域地理里面非常重要的一节,也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区域,因此这一节对高中区域地理来讲非常重要。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南亚的基本知识,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简单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初中阶段地理事物与现象的表面认识,即简单的知道“是什么”,但不注重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而且,现在有些学生基础知识已遗忘。

高中区域地理是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

高中学生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已初步建立,但还有待完善,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并乐于参与探究活动,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本区在高考中的常规设题往往以南亚的自然灾害如高温、洪涝、地质灾害、产业活动等为切入点,考察本区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发展区位条件、主要面对的问提和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唤醒学生的已有记忆,结合高中必修一、必修二、所学的原理、理论以及必修三的案例教学,引导学生解释南亚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即要明白“为什么”,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分析制约本地区发展的问题,并能提出解决措施和发展方向。

2023最新-七年级地理印度教案【优秀7篇】

2023最新-七年级地理印度教案【优秀7篇】

七年级地理印度教案【优秀7篇】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案中,教案中反思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教师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的环境,它非常重要。

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如下是编辑给家人们分享的七年级地理印度教案【优秀7篇】,仅供借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七年级印度教学反思篇一一、成功之处1、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教学目标达到,教学重点和难点突出,学生较为积极,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2、整堂课结构比较清楚,分成三大结构:位置——地形——气候,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有条理,思路清晰,最后再通过板书总结,巩固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3、大量运用各种地图,通过先让学生自己在地图上找出相关信息,然后老师在多媒体上显示,及时纠正学生,并在此过程中适时提示相应读图方法,使学生及时纠正错误。

4、在分析“印度水旱灾害频繁”时,运用两幅图对比,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体会印度雨季和旱季;一方面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直观感受印度水旱灾害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自然的引出印度水旱灾害频发主要是受到西南季风的影响,使学生能够很清晰的区别印度雨、旱季的形成原因和印度水旱灾害频发的原因。

二、失败之处1、运用与印度有关的图片配以解说的方式进行新课导入,本意是想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由于文本设计过于冗长,精彩部分不够突出,使效果不如预想。

2、在介绍印度现有的水利工程时,就只让学生读课本了解,过于单调,没能很好的与我国进行联系和对比。

《印度》说课稿篇二《印度》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说教材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的第七章第三节。

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

“印度”一节是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中特别选择的一个与我国有着许多共同点的国家,本课内容是根据九年义务教育中学地理教学计划和新大纲编写的,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为线索,正确阐明人地关系。

全节内容拟安排2课时,本节为第1课时。

(二)、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够利用地图说明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

专题09 南亚和印度(课件)高中地理区域地理复习课件(世界地理、中国地理)

专题09 南亚和印度(课件)高中地理区域地理复习课件(世界地理、中国地理)
区域地理复习【世界地理】
南亚和印度 ·
目标要求
01 知道南亚地区的主要地形区、河流、气候、自然
资源的分布特征。
02 分析印度的农业生产及其1与水旱灾害的关系。 ·
03 分析印度工业分布与发展的区位条件。
教学目录
01
南亚位置与1自然环境
02
南亚人文1地理特征
03
印度农·1业生产
04
印度工1业生产
05
问题探究
探 究 二 资料:班加罗尔是印
度的信息、科学中心,以风光秀丽、气 候宜人而著称。近年来,依靠印度长远 的战略决策,基于完整的软件人才培育 系统及独特的海外印侨祖居地背景,班 加罗尔与其附近的钦奈、海德拉马形成 了计算机软件业的“金三角”。右图为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 印度软件企业分布图。 (1)据图概括印度软件企业的特点及 空间分布的变化。 (2)说明班加罗尔气候宜人、四季如 春的原因。 (3)简述印度计算机软件业“金三角 ”形成的条件。
南亚人文地理特征
南亚居民
总量:约15.64亿人(2011年),世界人口分布密集的地区之一,以印度人口最多,巴基斯坦和孟加
拉国的人口也都分别超过了1.6亿。
人种:以白色人种为主,但也有黑色人种(当地的土著)和黄色人种。
宗教:复杂。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 目前,主要流传于斯里
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
南亚河流
狮泉河—印度河
源于我国西藏,注入阿拉伯海,流经热 带沙漠气候区(塔尔沙漠)
恒河
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
·
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南侧,下游与布拉
马普特拉河汇合后,流入孟加拉湾
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
流经中、印、孟,注入孟加拉湾

地理《印度》教案范文模板

地理《印度》教案范文模板

地理《印度》教案范文模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语言等基本情况;(2)掌握印度的气候特点及其对农业的影响;(3)了解印度的河流、地形、宗教、文化等特色;(4)理解印度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其与中国的合作与竞争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2)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运用比较法,分析印度与中国在地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异同。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印度这个国家的兴趣和好奇心;(2)引导学生尊重不同国家和文化的差异;(3)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印度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语言等基本情况;(2)印度的气候特点及其对农业的影响;(3)印度的河流、地形、宗教、文化等特色;(4)印度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其与中国的合作与竞争关系。

2. 教学难点:(1)印度的气候特点及其对农业的影响;(2)印度的河流、地形对农业和人口分布的影响;(3)印度的宗教、文化在地理分布上的特点;(4)印度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其与中国的合作与竞争关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印度的地理特点;2.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印度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3. 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4. 运用比较法,分析印度与中国在地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异同。

四、教学准备1. 准备印度的相关地图、图片、案例等教学资源;2. 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印度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3. 准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的相关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印度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等基本情况;(2)提问:你们对印度有哪些了解?印度有哪些特色?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查找资料,了解印度的气候特点及其对农业的影响;(2)引导学生分析印度的河流、地形、宗教、文化等特色;(3)让学生思考印度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其与中国的合作与竞争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教版高中地理《区域地理复习之印度》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区域地理复习之印度教学目标:1、三大地形区2、旱涝频繁的热带季风气候3、地形、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4、水旱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教学重点:1、印度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降水的特征2、印度气温和降水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教学难点:印度气温和降水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教学具准备:自制导学案多媒体课件课前准备: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对印度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有了解课前预习一、自然地理特征1、地理位置:位于_____南部,地处___带,位于10°N-30°N之间,北回归线穿过印度中部,东临______,西临_______,南临_______,位于________山以南2、地形主要地形区:北部是狭长崎岖的_________南侧山地中部是广阔的_______平原南部是西部略高,东部略低,起伏和缓的_____高原,高原东西两侧分布有东、西高止山3、气候_________气候,全年高温,分_____两季。

6--9月盛行_____季风,为雨季;10月至次年5月盛行_______季风,为旱季。

其中3--5月气候干热4、河流恒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区,注入________湾,河流流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大,含沙量大5、资源_____、_____、____ 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东北部二、人文地理特征1、人口2014年印度人口已经超过12.7亿,为世界第二人口大国2、印度发展农业的条件:有利条件:耕地面积广(耕地面积亚洲第一)热量足,降水多灌溉水源丰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劳动力资源丰富不利条件:________________3、工业和城市_______ 是印度首都________是印度最大海港,最大的棉纺织中心________是印度最大城市,重要海港,最大的麻纺织中心________是被称为“亚洲硅谷”,是印度软件中心教学过程:一、幻灯片欣赏,带同学们进入印度这个神秘的国度展示幻灯片,明确本节课主要任务考点:1、三大地形区2、旱涝频繁的热带季风气候3、地形、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4、水旱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二、请两位同学,展示课前预习成果三、进入本节课主题,解决六大任务(—)明确印度的地理位置根据幻灯片展示的印度地图,请学生描述印度地理位置,从三个角度描述师:纬度位置决定了这一地区的热量条件,海陆位置影响了这一地区的水分条件和交通区位,相对位置影响这地区与相邻国家的关系。

这是位置特征描述三个角度的意义。

学生回答:印度的纬度位置是位于热带,大约10°N-30°N之间;海陆位置是东临孟加拉湾,西临阿拉伯海,南临印度洋;印度的相对位置(大洲位置)是位于亚洲南部,喜马拉雅山以南。

师:回答很准确!我们明确了这一概念,下面来一道高考真题试炼一下。

请看导学案第2页,第1题。

(13年四川卷)1.(1)简述甲国的地理位置。

(6分)师:请一位同学来回答一下,举手回答生:甲国位于热带,东临加勒比海,西濒太平洋,地处北美洲南部。

师:回答很好!下面我们再来探讨今天的第二个任务,印度的地形(二)明确印度的地形特征师:根据幻灯片展示的印度地形图,描述印度地形的特征。

请一位同学回答一下生:印度地形的类型是以高原平原为主;地势起伏状况是南北高,中部低;地形分布特征是北部是喜马拉雅山,中部是恒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

师:回答很好。

印度地形分布是北部是高大的喜马拉雅山,由我们所学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可知,喜马拉雅山的形成是由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挤压碰撞形成的;印度中部的恒河平原的形成,是由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

而印度南部的德干高原,是远古时代岩浆喷出冷却凝固所形成的玄武岩台地,再经过长时间风化侵蚀而形成的。

这样我们了解了印度地形的分布,明确了地形特征描述的三个角度。

下面还是通过一道高考题来演练一下。

我们看导学案第2题。

(12年四川卷)2.右图为左图所示半岛中部东西向地形剖面图示意图,简述该半岛的地形特征。

(6 )师:请一位同学起来回答这一问题生:该半岛地形以高原为主,高原面地势由西向东倾斜,半岛东西两侧有山地,沿海有狭长的平原。

师:你是怎么做出这样的判读的?生:根据地形剖面图的海拔,可以判断半岛内部是高原,两侧有低矮的平原;根据河流流向,可以判断河流自西向东流。

(三)明确印度的气候特征师:很好,分析很到位。

这样,我们完成了今天的第二个任务,下面我们来看今天这节课难度最大的任务,印度的气候特征。

我们已经了解印度的气候受南亚季风的影响,冬天是东北风,降水少,是旱季;夏天是西南风,降水多,是雨季。

那么,这里,我们要更细致的探讨这个问题。

首先,来探讨一下印度的气温特征。

印度气温有两大特点,其中一点,可以从我们幻灯片中看到,在印度冬季气温分布图中,处于相同纬度的H和G两个地点,显然,H 点的气温高于G点的气温,那么,为什么呢?生:北侧高大的印度山脉的阻挡师:对,这体现了那个因素对气温的影响?生:地形师:我们再来探讨印度气温的第二大特点。

从幻灯片中印度孟买的气温曲线图中,我们可见,孟买的气温最高月并不在我们通常意义的七月,而是在雨季未来临的3-5月。

为什么呢?生:第一是因为随太阳直射点的北移,气温迅速升高;第二是因为东北季风势力减弱,难以越过高大的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第三是因为西南季风尚未来临,天气晴朗干燥,十分炎热。

师:分析很好。

从这些原因的分析,我们可见气温会受这几个要素的影响:纬度;地形;天气。

接着,我们来探讨,印度的降水的特征。

从幻灯片中,印度年降水量分布图中,我们可以总结印度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生:降水分布不均匀,东多西少。

师:我们根据印度几个典型地区加深对它降水空间分布特点的认识。

首先,来看印度东北部一个有名的地点,乞拉朋齐,被称为“世界雨极”。

186年,乞拉朋齐以年降水量26461毫米的成绩夺得了“世界雨极”的称号。

那么,为什么乞拉朋齐的降水量如此之大。

可从我们幻灯片中的示意图中分析。

印度洋是世界暖湿气流的“仓库”,从印度洋而来的西南暖湿气流非常强大,遇喀西山地和阿拉干山所组成的漏斗形谷地的阻挡,再加山地的抬升,形成丰富的地形雨。

这里,体现了大气环流和地形对降水的影响。

我们再来看下一个典型地区:德干高原西侧,它的降水量大于东侧。

为什么?生:受西高止山阻挡,形成地形雨。

东侧处于西高止山的背风坡,降水少。

师:理解了印度降水的空间分布不均,我们再来看印度降水的第二个特点,时间分布不均匀。

从孟买的降水量柱状图中,我们可见,孟买降水量大的月份是西南季风影响的6--9月,降水量非常大,特别是7月,一个月的降水量达到700毫米,几乎相当于我们一年的降水量。

而在受东北季风影响的12月到次年的5月,降水量很少,几乎没有。

你可以体会它的巨大差别。

印度降水量时间分布,除了季节变化大,还有年际变化也大。

为什么呢?生:因为西南季风不稳定。

西南季风较弱的年份,季风来得晚,退得早,降水少,造成干旱;西南季风较强得年份,季风来得早,退得晚,降水多,造成洪涝。

师:分析很好。

因为印度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大,使得印度水旱灾害频繁。

(展示幻灯片)因为印度水旱灾害频繁,使得他农业产量不稳定,所以,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印度粮食甚至不能自给。

印度粮食不能自己,除了水旱灾害频繁导致的粮食产量不稳,还有其他原因吗?生:因为印度是人口大国,粮食需求量大。

因为印度是发展中国家,生产技术落后。

师:为解决其粮食生产问题,印度开展了“绿色革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其粮食产量迅速增加。

采取了哪些措施?生:培育良种;大力兴修水利;加大化肥和农药的投入。

(四)自然灾害师:印度的水旱灾害频繁,下面我们选取一个典型地区,分析其洪涝灾害发生的自然原因。

洪涝灾害发生的自然原因分析,可从三个角度来分析:气候,地形,以及由气候地形影响的河流水文水系特征。

谁来分析一下自然原因?生:气候方面的原因师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量大且集中;地形地势特征是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水文水系特征是水系发达,支流众多。

师:分析很好。

但这里我们还要注意图中的信息,恒河平原位于喜马拉雅山的南侧,多地形雨和冰雪融水汇入。

要注意细节的把握。

下面还是通过一道高考题来检验一下。

(2015年新课标卷)3.图10a示意某地区地形及M城位置,图10bM城年内各月气温及降水量。

2011年该地区9、10两月降水量远超常年。

M城被水淹80多天,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分析M城水患严重的自然原因.(10分)生:从气候方面看,当地为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降水量大且多暴雨。

从河流水系特征看,河流上游流域面积广,集水范围大,汇水多。

从地形特征看,M地地形平坦,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还有M城受海湾地形影响风暴潮多发,河口地区受海水顶托作用明显。

师:回答非常完整。

这里我们要注意细节,从图中的信息可见,M城处于河口地区,受海洋的影响,而且M城是喇叭形河口,容易发生风暴潮,这个在我们的杭州湾有相似的情况。

浙江海宁的钱塘江大潮。

(五)印度主要农作物及分布师:我们了解了印度的气候和地形的特征,下面来看这些特征对印度农作物分布的影响。

导学案第3页,有印度农作物分布图,下面还有一个图表,根据图表和我们所学内容,分析讨论,填一下下面的表格。

农作物主要分布地区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水稻东北部和半岛的东西两侧沿海地区小麦德干高原西北部,恒河上游地区(平原)棉花德干高原西北部茶叶东北部(布拉马普特拉河两岸的低山)黄麻恒河三角洲甘蔗主要分布在恒河平地区主要分布地区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农作物需水较多,这些地区为平原,降水丰沛水稻东北部和半岛的东西两侧沿海地区耐旱能力强。

这些地区地面起伏和缓,土壤肥沃,小麦德干高原西北部,恒河上游地区(平原)降水较少,日照充足棉花德干高原西北部多雨的气候(湿润)及排水好的坡地茶叶东北部(布拉马普特拉河两岸的低山)黄麻恒河三角洲地势低平,气候湿热(世界首位)甘蔗主要分布在恒河平原地区需水、肥、热量大,气候温暖,降水量大工业部门分布与原料产地之间的关系师:通过图表,简单了解。

(幻灯片展示)(小结)本节课,我们了解了印度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的一些重要方面。

我们希望,通过本节课,对人文地理学习的一些思路有了解。

首先,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要把握区域的主要特征,以我们所学印度为例来看,印度这个区域主要受季风影响,因为西南季风不稳定和它的季节性,使得印度水旱灾害频繁,因为水旱灾害频繁,所以粮食不能自给。

其次,我们要把握区域整体性的特征,区域内部的各大要素,包括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是相互联系,协调一致的。

我们这节课也看到了它们的联系性,纬度位置影响热量条件,使印度农业生产中光热充足;印度处于印度洋北岸,深受西南季风影响,旱涝灾害多发。

影响旱涝灾害的原因包括气候、地形、水文水系等要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