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预学案(含答案)

合集下载

15.1《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5.1《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谏太宗十思书学习目标:1.了解“谏文”的一般特征,感受骈散相间的言语力量。

2.鉴赏理性表达的艺术,领会士人体国情深的担当精神。

课前学习任务:1. 自读全文,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梳理字词,疏通文意。

2.【温故知新】《谏太宗十思疏》与第五单元所学的《谏逐客书》同属“谏文”,请结合文本填写下面表格,尝试归纳“谏文”的一般特征。

3.【思有所据】细读“十思”部分,判断下列摘编自《资治通鉴•唐纪》的五则史料各可作为哪一条的佐证?①贞观五年,九月,上修仁寿宫,更命曰九成宫。

又将修洛陽宫,民部尚书戴胄表谏,以“乱离甫尔,百姓弊,帑藏空虚,若营造不已,公私劳费,殆不能堪!”②贞观五年,张蕴古为大理丞。

屡与囚博戏。

太宗大怒,令斩于东市。

既而悔之,曰:“此亦罪状甚重,若据常律,未至极刑。

”③贞观六年,匈奴克平,远夷入贡,符瑞日至,年谷丰登,群臣屡请封禅。

上亦欲从之,魏徵独以为不可。

④贞观八年,贞中牟丞皇甫德参上言:“修洛陽宫,劳人;收地租,厚敛;俗好高髻,盖宫中所化。

”上怒,欲治其谤讪之罪。

⑤贞观十一年,八月,上谓侍臣曰:“上封事者皆言朕游猎太频。

今天下无事,武备不可忘,朕时与左右猎于后苑,无一事烦民,夫亦何伤!”【学习任务一】谏为心声,“情”脉中贯1. 明体式,知特征:结合课前学习任务2,明确“谏文”的一般特征。

2. 读文本,感其诚:唐太宗读罢此疏,赞其“诚极忠款,言穷切至”。

诵读全文,找出文章中可以读出这种情感态度的语句,品味其语言特点。

不仅要注意字音和句读,还要注意体会语言形式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关联。

【学习任务二】婉曲渐进,述之以“理”本文题为《谏太宗十思疏》,作为核心内容的“十思”却仅占据很短篇幅。

有人认为这是“轻重失当”,就此提出两种修改方案:方案一:删去前两段,开篇直陈“十思”。

方案二:修改前两段的内容如下,使前后比例相当。

臣闻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谏太宗十思疏》课后练习(含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课后练习(含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课后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谏太宗十思疏》,完成下面小题。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1.下列对课文中有关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君当神器之重”中的“神器”指的是帝位。

B.“居域中之大”中的“域中”指天地间。

《老子》认为“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C.“凡百元首”中的“元首”指的是帝王。

D.“竭诚则胡越为一体”中的“胡越”指春秋时两个彼此敌对的诸侯国,这里代指唐朝的敌对国。

2.对选文中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征没有忘记唐太宗与自己的主仆、君臣关系,在文中称自己“下愚”,尊称皇帝为“明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表意委婉而又通达,合情而又合理。

B.作者以“固本浚源”为喻来说明君主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一定要“积其德义”。

因此,“德义”是君主应具备的重要品质。

C.作者认为治国仅靠“严刑”“威怒”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以“德义”来赢得民心,最终消解人民心中的“怨”,才能确保社稷的稳定长久。

D.作者将百姓妙喻为水,将帝王比喻为行船。

水能浮载行船,但也可以将行船倾翻。

直接明了地告诫唐太宗不要低估人民的力量,警惕人民“覆舟”的危害。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谏太宗十思疏 精品导学案Word版含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  精品导学案Word版含答案

第19课 谏太宗十思疏学习重点 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2.领悟文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一、文本名句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怨不在大,可畏唯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3.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

4.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二、魏征的名言1.学问欲博,而行已欲敦。

2.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

3.荣辱之责,在乎己而不在乎人。

4.人君出言欲闻己过,其国即兴;若出言欲人从己,其国即丧。

文本导学1.词语理解 (1)通假字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2)一词多义①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项王曰:“沛公安.在?”: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安.身立命之地:②信⎩⎪⎨⎪⎧信.者效其忠: 愿陛下亲之信.之: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忌不自信.: 低眉信.手续续弹:③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以有尽之地,给无已之求.:(3)古今异义 ①凡百元首.. 古义: 今义: ②必固其根本.. 古义: 今义:③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古义: 今义:④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古义: 今义:⑤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古义:今义: ⑥何必..劳神苦思 古义: 今义: (4)虚词归纳①以⎩⎪⎪⎨⎪⎪⎧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必竭诚以.待下:纵情以.傲物: 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则思知足以.自戒: 则思三驱以.为度: 虽董之以.严刑:②而⎩⎪⎨⎪⎧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 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择善而.从之: 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2.词类活用(1)则思江海而下.百川:(2)简能.而任之:(3)则思正身以黜恶.:(4)择善.而从之:(5)乐.盘游:(6)必固.其根本:(7)则思知止以安.人:(8)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9)塞源而欲流长.者也:3.特殊句式(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2)虽董之以严刑:(3)则思三驱以为度:(4)终苟免而不怀仁:(5)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6)而况于明哲乎:(7)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1.魏征“十思”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哪五个方面?“十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十思”的具体意义是什么?答:2.在本文中,作者进谏的思路是怎样的?答:1.作者为什么不开宗明义直接提出论点,而要从设喻入手呢?答:2.作者是怎样剖析“凡百元首,承天景命……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这一历史现象的?这一段与上下文有什么联系?答:3.魏征对以严法治国持什么看法?我们现在强调健全法制,你认为可行吗?答:4.“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一句以反问结束全文,可以收到怎样的效果?答:本文在论证上有何特点?答:链接作家作品1.作者简介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阳(今河北晋县)人。

谏太宗十思书预习案和课后练习 (2)

谏太宗十思书预习案和课后练习 (2)

(六)谏太宗十思疏一、读准字音浚.源( ) 壅.蔽( ) 谗.邪( ) 黜.恶( ) 谬.赏( ) 豫.游( )二、一词多义(1)信⎩⎨⎧信.者效其忠( )愿陛下亲之信.之(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2)诚⎩⎨⎧必竭诚.以待下( )诚.能见可欲(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3)下⎩⎨⎧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虽在下.愚,知其不可()代下.司职( )(4)本⎩⎨⎧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今存其本.不忍废( )若止印二三本.( )(5)简⎩⎨⎧简.能而任之( )衣冠简.朴古风存( )若止印二三本,未为简.易() (6)固⎩⎨⎧必固.其根本(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7)终⎩⎨⎧终.苟免而不怀仁( )能克终.者盖寡( )则思慎始而敬终.( )(8)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安.步当车( )安.能屈豪杰之流(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9)而⎩⎨⎧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蟹六跪而.二螯( )(10)其⎩⎪⎨⎪⎧必固其.根本()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失其.所与,不知( )吾其.还也( )其.皆出于此乎( )(11)以⎩⎨⎧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虽董之以.严刑(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三、词类活用(1)貌.恭而不心.服 () (2)君.人者 () (3)则思江海下.百川 () (4)诚能见可欲. () (5)将有作. ()(6)载舟覆.舟()(7)鸣.琴垂拱()(8)人君当神器之重.()(9)居域中之大.()(10)居安.思危.()(11)则思正身以黜恶.()(12)简能.而任之()(13)择善.而从之()(14)欲流之远.者()(15)塞源而欲流长.者也()(16)必固.其根本()(17)则思知止以安.人()(18)则思虚.心以纳下()(19)则思正.身以黜恶()(20)宏.兹九德()(21)何必劳.神苦.思()(22)乐.盘游()(23)忧.懈怠()四、古今异义(1)必固其根本..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及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及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等文言知识点。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3、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课前诵读】唐太宗和魏征小故事(一)一次,唐太宗怒气冲冲地回到后宫对皇后长孙氏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掉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忙问杀谁,太宗说,魏征常常在朝堂上当众刁难他,使他下不了台。

皇后听了,连忙向太宗道喜说,魏征之所以敢当面直言,是因为陛下乃贤明之君啊。

明君有贤臣,欢喜还来不及,怎能妄开杀戒呢。

太宗恍然大悟,此后更是“励精政道”,虚心纳谏,对魏征倍加敬重。

魏征也进谏如故,“思竭其用、知无不言”,从不畏龙颜之怒。

由是,君臣合璧,相得益彰,终于开创了大唐“贞观之治”的辉煌盛世。

(二)魏征死后,太宗如丧考妣,恸哭长叹,说出了那句千古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他还令公卿大臣们把魏征遗表中的一段话写在朝笏上,作为座右铭,以魏征为榜样,做到“知而即谏”。

君临天下的皇帝,对一个老臣竟倚重、倾心如此,这在历史上的确并不多见。

成语积累:居安思危载舟覆舟择善而从善始善终垂拱而治戒奢以俭【课前预习案】一、注音求木之长.()塞.源()载.舟()夫在殷.忧()懈怠..()浚.其泉源()黜.恶()谗.邪()戒奢.以俭()谬.赏()壅.蔽()垂拱.()二、文言实词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必浚.其泉源(2)人君当.神器之重(3)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4)永保无疆之休.(5)凡百..元首(6)承天景.命(7)能克.终者盖寡(8)将有作.(9)则思谦冲.以自牧.(10)则思江海下.百川(11)则思正身以黜.恶(12)代下司.职2、古今异义。

(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1)必固其根本(2)则纵情以傲物3、词类活用(找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并解释,然后归纳该组属于哪一类活用现象。

)(1)貌恭而不心服(2)①江海下百川②君人者,诚能见可欲(3)①人君当神器之重②居域中之大③惧谗邪④择善而从之⑤则思正身以黜恶⑥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⑦居安思危(4)①智者尽其谋②必固其根本③知止以安人④正身以黜恶⑤乐盘游,则三思以为度⑥忧懈怠,则慎思而敬终(5)何必劳神苦思(6)君人者,诚能见可欲三、文言虚词以(1)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2)虽董之以严刑()(3)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4)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而(1)源不深而望流之远()(2)则思谦冲而自牧()(3)垂拱而治()(4)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之(1)臣闻求木之长者()(2)简能而任之()(3)代百司之职役哉()(4)将崇极天之峻()四、文言句式(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并翻译)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2、虽董之以言行,震之以威怒3、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课堂探究案】1、研习第一段,思考:(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本段开头用了什么论证方法?(2)作者认为人君怎样才能治理好国家?2、研习第二段,思考:(1)作者认为天下之君王为何易失人心?(2)作者如何肯定了人民的力量?3、研习第三段,思考:(1)第三段提出具体的做法,即“十思”(十条建议)。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1)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1)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1)《谏太宗十思疏》学案学习要点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重点讲解题解“疏”通称“奏疏”。

疏,原本是疏通的意思。

后来作为一种形式,成了古代官员向帝王进言,以便使下情上达的进谏奏文。

疏,演变为疏通事理,分条陈述的意思。

它起源于汉代,后世人们以“奏疏”作为这类进言文体的通称。

“疏”的用途较广,论谏、陈乞、待罪、推荐、辞官等都可用“疏”。

“谏”是规过劝善的意思,一般用于下对上。

规劝的言论也可以称为“谏”,如同学们学过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谏”就是“规劝的言论”的意思。

“谏”古代专指用于对帝王、上级、尊长的劝告,规劝其改正不当的言行。

《谏太宗十思疏》选自《魏郑集》,标题是后人加的。

起初称为《十思疏》。

课文标题中的“太宗”是庙号。

古代皇帝死后要在太庙立室供奉,为此就需要立一个名号,这就是庙号。

从汉代起,每一个朝代的开国皇帝一般都称为太祖、高祖或世祖,以下称为太宗或世宗。

李世民是在其父李渊之后称帝的,庙号为太宗。

由此也可推知“谏太宗十思疏”是后人加的题目,李世民活着,是不能称其为太宗的。

“十思”的针对性.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初,无为无欲,清静之化,远被遐荒。

考之于今,其风近坠……今则求骏马于万里,市珍奇于域外,取怪于道路,见轻于戎狄。

” 典型史实:王珪谏太宗出美人太宗尝闲居与珪宴语,时有美人侍侧,本庐江王瑗之姬,瑗败籍没入宫。

太宗指示之曰:“庐江不道,贼杀其夫而纳其室。

暴虐之甚,何有不亡者乎?”珪避席曰:“陛下以庐江取此妇人为是耶,为非耶?”太宗曰:“杀人而取其妻,卿乃问朕是非,何也?”对曰:“……今此妇人尚在左右,窃以圣心为是之,陛下若以为非,此谓知恶而不去也。

”太宗虽不出此美人,而甚重其言。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始,视人如伤,恤其勤劳,爱民犹子,每存简约,无所营为。

高中语文必修下 151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下 151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单元导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古往今来,众多仁人志士自觉承担匡世济民的责任,积极建言献策,勇于变法图强。

他们忧国忧民,心怀天下,坚守道义,敢于担当,令后人崇敬,敬仰。

本单元作品文体多样,有直言进谏、警示君主的奏疏,有据理辩争、剖白心迹的书信,有立足现实、评说盛衰的辞赋,有借古讽今、以史为鉴的史论。

这些作品思路缜密,表达技巧高超,可以激发我们关注现实,深入思考。

本单元学习,围绕“倾听理性的声音”这一核心的任务展开。

要注意领会作者观点及其现实针对性,把握其解决现实问题的理性思维方式,鉴赏文章的说理艺术,学会在辩证分析与合理推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判断,养成大胆质疑、缜密推断的批判性思维习惯。

【文本解读】魏征是一位以敢谏善谏著称的政治家,《谏太宗十思疏》是唐太宗贞观十一年魏征的奏章,劝谏皇帝居安思危、善始虑终。

文章行文简洁,说理严谨,理足气盛。

诵读课文,把握其主要观点,体会作者对国家大事的担当精神,领略文章骈散结合的行文特点,学习其思虑周详的说理艺术。

【素养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知识。

2.了解作者魏征和“疏”的文章体裁特点。

3.把握各段内容及文章主旨,学习本文的论证思路及论证方法。

4.赏析魏征高潮的劝谏艺术,领会魏征忠心耿耿、敢于直谏的精神品格。

【学习重难点】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及技巧,领会魏征的精神品格。

【学习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学习过程】一、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魏征(580—643),字,巨鹿(今属河北)人,唐代、、。

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以直言敢谏著称。

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

《隋书》的序论及《梁书》《晋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于其手。

唐贞观十一年(637)上《谏太宗十思疏》,十三年上《十渐不克终疏》。

《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都著录《魏征集》 20卷,已散佚。

2.了解文体知识——疏“疏”通称“奏疏”。

疏,原本是“疏通”的意思。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预习检测 (1)三、全文翻译 (2)四、中心思想 (4)五、读文感知 (5)六、预习检测题答案 (6)一、学习目标理解文章内容和把握其思想精髓。

首先,要熟悉并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以及句式特点,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其次,要学习文章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以及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最后,要理解并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这一主旨,认识其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二、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 《谏太宗十思疏》是____(朝代)大臣____(人名)写给____(皇帝名)的奏章,被选入《____》。

2. 文章第一段,作者运用____和____的论证方法,引出“____,____;____,____”的论点。

3. 作者认为,君主在安乐时,应想到____、____;在达到顶点时,要想到____、____。

二、选择题1. 下列关于《谏太宗十思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文章语言生动流畅,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

B. 作者在文中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主张。

C. 文章主要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式,论据充分。

D. 文章旨在劝谏太宗,希望他能成为一个明智的君主。

2. 《谏太宗十思疏》的论证思路是()A. 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

B. 先提出论点,然后举例论证,最后得出结论。

C. 先分析历史,然后对比现实,最后提出建议。

D. 先陈述事实,然后抒发感慨,最后发出呼吁。

三、简答题1. 请简要概述《谏太宗十思疏》的主要内容。

2. 文章第二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3. 谈谈你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这一观点的理解,并结合现实谈谈其意义。

三、全文翻译《谏太宗十思疏》译文如下: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它的德义。

源泉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树根不牢固却希望树木生长得高,道德不深厚却希望国家的安定,我虽然最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不考虑在安乐时想到危难、用节俭来消除奢侈,这也如同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谏太宗十思疏》预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领会“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思想。

二、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在教师的指点帮助下自己归纳整理文言知识。

理解并领会作者“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思想。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运用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来论证观点的写作手法。

三、知识链接:
1、文学常识——疏
疏,是奏议文体的一种,奏议类文章是古代臣属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

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

有名的“疏”类文章有《论贵粟疏》(晁错)、《谏逐客疏》(李斯)、《论积贮疏》(贾谊)等。

2、作者与作品
魏征,字玄成,唐朝下曲阳人。

隋末,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

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魏征死后,唐太宗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没,朕亡一镜矣!”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

3、写作背景
隋朝在农民起义中覆灭,给唐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

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朝初年,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积极纳谏。

太宗起初听不进魏征直谏,发誓要杀他,后来他悟出这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便越听越爱听。

这篇奏疏是魏征贞观十一年写给唐太宗的。

当时,经过战争后的休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就在魏征呈上此文的当年,太宗先下令修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

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为此民怨沸腾。

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此为第二疏),太宗猛醒,还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

四、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塞(sè)源殷(yīn)忧:(深切的忧虑)懈怠(dài )
壅(yōng)蔽:(被堵塞、蒙蔽)谗(chán)邪
黜(chù)恶:(斥退奸恶的人)谬(miù)赏:(错误的奖赏)
2、积累下列成语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鲜克有终、垂拱而治
纵情傲物、载舟覆舟、长治久安、竭诚待下
3、研习第一段,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运用了何种论证方法?
中心论点是: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徳义
作者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正面设喻,借此引出全文的中心观点。

4、研习第二段,思考(1)作者认为天下之君王为何易失人心?(2)作者如何肯定了人民的力量?
答:(1)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2)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用古人的论述以水和舟的关系比民和君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5、魏征“十思”的意义是什么?
答:(1)十思的内容为:一是“知足”“知止”——生活方面:戒贪心奢侈(俭);二是“谦冲自牧”,“江海下百川”——待人方面:戒骄傲自满(谦);三是“三驱为度”“慎始敬终”——处事方面:戒好逸无度(慎);四是“虚心纳下”“正身黜恶”——用人方面:戒受蒙蔽利用(正);五“无因喜谬赏”“无以怒滥刑”——执法方面:赏罚公正,不凭个人喜怒(明)。

(2)居安思危、正己安人,积其德义,以达到“治平天下”的目的。

(3)总此十思,宏兹九德,可以达到“文武并用,垂拱而治”的理想政治境界。

6、《谏太宗十思疏》课文思路梳理:
这篇谏文主旨明确,论证思路缜密,环环相扣。

文章论说的中心是:“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文章先从“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对于国家的长治久安说起;接着从它的反面“纵情傲物”会导致丧失民心、危及社稷来间接阐述论点;道理既明,然后据此提出“十思”,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进一步具体化,用以说明“积其德义”的落实方法和实践办法;同时指明长期保住人心归向,便会达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7、【选做题】魏征虽是大胆直谏,但在劝谏中也讲究方式方法,言语也中听,你能说明其劝谏的特点吗?
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