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的急救护理_0
多发性创伤抢救预案

多发性创伤抢救预案引言概述:多发性创伤是指患者同时受到多个身体部位的损伤,通常是由于交通事故、自然灾害或其他暴力事件引起的。
对于多发性创伤患者,及时的抢救预案是至关重要的,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康复程度。
本文将详细介绍多发性创伤抢救预案的五个部分。
一、现场救护1.1 现场评估和安全在抢救多发性创伤患者时,首先要确保自己的安全。
评估事故现场的安全性,确保没有继续发生的危险。
然后进行现场评估,了解患者的伤情和症状,判断是否有生命危险。
1.2 停止出血多发性创伤患者常常伴有大量出血,及时停止出血是抢救的关键。
可以通过直接压迫伤口、提高患者的下肢位置,或者使用止血带等方法来控制出血。
1.3 保持通畅呼吸道多发性创伤患者可能因为颅脑损伤、胸部受伤等原因导致呼吸困难。
在现场救护中,要确保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可以采取头后仰、侧卧位等方法。
二、院前抢救2.1 快速运送至医院多发性创伤患者需要尽快送往医院接受进一步的救治。
在院前抢救中,要确保患者的稳定,采取合适的运送方式,如救护车或直升机,尽量缩短患者到医院的时间。
2.2 给予氧气和静脉输液在运送过程中,可以给予患者氧气吸入,维持氧合功能。
同时,通过静脉输液给予液体和药物的支持,保持患者的血压和循环稳定。
2.3 监测和记录患者病情在院前抢救中,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监测和记录。
包括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的监测,以及疼痛评估和伤情记录等。
这些信息将有助于医院在患者到达后做出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三、院内急救3.1 快速评估和初步处理多发性创伤患者到达医院后,需要进行快速评估和初步处理。
通过体格检查和相关的检查,了解患者的伤情和病情,确定是否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3.2 紧急手术干预对于多发性创伤患者,可能需要进行紧急手术干预,如止血手术、修复骨折等。
手术团队需要迅速组织,根据患者的伤情和病情制定手术方案,并尽快进行手术。
3.3 综合治疗和监护在院内急救中,要进行综合治疗和监护。
急性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的护理

“ 黄金 1 小时 ” 的紧急救治 , 内 时间就是生 命 , 接诊抢救应 争分 夺秒 , 在尽可能短 的时间内获得确定性 治疗 , 任何拖延都 将给 患者增加 痛苦 , 甚至带来严重 的后果目 接诊护士立 即监测患者 。 的意识 、 瞳孔 、 生命体征 、 肢体活动、 活动性 出血等等 , 配合医生 进行必要 的检查 , 对患者的伤情作 出初 步诊 断 , 明确原发伤 , 特 别是 当三腔脏器 ( 颅腔 、 胸腔和腹腔 ) 为原 发病灶 时 , 必须 优先
原 因是休 克和 出血 。 尽快维持机体 的内环境稳定 , 患者安全 伤 情相对稳定 , 使 搬动不会加剧伤情恶化 , 检查很有必要又具有 可
24 根据病情 , . 留置各种管道 241 常规 留置尿管 .. 尿管作为休克监测 , 又是 泌尿 系统 损 伤的诊断手段 , 应观察尿液 的颜色 、 质 , 录每小时尿 量 , 性 记 尿液监测结果及时报告 医生 , 以便采取应急抢救措施 。 242 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管 .. 合并血气胸者 , 应及 时在无 菌操 作下行胸腔 闭式 引流 术 , 妥善 固定引流管 , 防止折叠 和滑
予 以解决 ,三腔” 器损伤的严重程度 和处理结果 , “ 脏 基本 上决 定 了伤员的预后 。对有活动性 出血者 , 根据出血部位和性质的
21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 . 快速补充血容量。严重多发性创
伤创 面大 , 部位多 , 围广 , 范 脏器破坏严 重 , 伤性休克是严 重 创
创伤早期致死 的主要原 因之一 。血 管断裂 , 创面外渗 ( 全血 为
■阅
国岛国
急性严 重 多发 性创 伤 患 者 的护理
汤 华
( 正阳县人 民医院 , 河南 正阳 4 3 0 ) 66 0
多发伤的急救护理PPT课件

。
• (四)留置导管
•
抢救过程中及时留置尿管。留置尿管,观察患者尿液的颜
色、量、性质,了解患者有无泌尿系统损伤、肾功能、有效循
环血量及抗休克效果。疑有空腔脏器损伤的患者应及时留置胃
管并予以胃肠减压,观察引流液的色、质、量。疑有胸腔脏器
损伤的患者应及时留置胸腔闭式引流,观察引流液的色、质、
量,改善肺通气状况。
应激反应重,伤情变化快,死亡率高
病情复杂,容易漏诊、误诊
六
处理复杂,常易顾此失彼
大
临
伤后并发症多,感染率高
床
特 点
伤情重,常有严重低氧血症, 休克发生率高
临床特点(三)
• 三大死亡高峰:
1
出现在伤后数分 钟内,为即时死 亡。死亡原因主 要为脑、脑干、 高位脊髓的严重 创伤或心脏主动 脉等大血管撕裂 ,往往来不及抢 救。
结语
•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交通的日剧发达,超高层
建筑的增多、化工爆炸、煤矿塌方等突发灾难事件的无法预测
性,使得创伤发生率有增无减,并且致伤因素的动能明显加大,
严重创伤和多发伤的比例显著增加。创伤已经成为当今人类死
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和肿瘤,在人口死因构
成中列第4位,而在36岁以下人群死因中居第1位,给社会带
1. 头颅伤:颅骨骨折伴有昏迷的颅内血肿、脑挫伤
2. 颈部伤:颈部外伤伴有大血管损伤、血肿、颈椎损伤
3. 胸部伤:多发肋骨骨折、血气胸、肺挫伤、纵膈、 心脏、大血管 和气管破裂
4. 腹部伤:腹内出血,腹内脏器破裂,腹膜后大血肿 5.泌尿生殖系统损伤:肾破裂,膀胱破裂,子宫破裂,
尿道断裂,阴道破裂
临床特点(四)
多发性创伤抢救预案

多发性创伤抢救预案引言概述:多发性创伤是指一个人同时遭受到多个部位的严重损伤,其病情危重,需要紧急抢救。
为了提高多发性创伤患者的生存率和减少并发症,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抢救预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多发性创伤抢救预案的制定、急救措施、手术处理、围手术期护理以及康复治疗等五个方面详细阐述。
一、多发性创伤抢救预案的制定1.1 专业团队的组建:建立由急诊医生、外科医生、麻醉医生、重症监护医生、护士等组成的多学科团队,确保抢救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协调与配合。
1.2 制定标准化流程:制定多发性创伤抢救的标准化流程,明确每一个环节的责任和操作步骤,提高抢救效率和减少错误发生。
1.3 优化资源配置:合理配置急救设备和药品,确保抢救过程中的物资供应充足,以应对多发性创伤患者的急需。
二、急救措施2.1 快速评估与处理:通过ABC(空气道、呼吸、循环)的评估,快速处理患者的呼吸道梗阻、呼吸衰竭和休克等急危重症状。
2.2 控制出血和休克:采取有效的止血措施,如压迫止血、包扎止血等,同时进行休克的积极处理,保证组织器官的灌注。
2.3 保护重要脏器:对于多发性创伤患者,要及时保护重要脏器,如心脏、肺部、脑部等,以减少进一步的损伤。
三、手术处理3.1 创伤评估与优先处理:通过全面的创伤评估,确定优先处理的创伤部位,尽快进行手术处理,以减少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
3.2 创伤手术的技术要点:在手术处理过程中,要注意创伤部位的清创、止血和修复,同时避免手术创伤对患者的进一步伤害。
3.3 术后监护与护理:手术结束后,对患者进行密切监护,包括呼吸、循环、体温等指标的监测,及时处理术后并发症,保证患者的安全。
四、围手术期护理4.1 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对患者进行连续的生命体征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4.2 高质量的护理措施:提供高质量的护理,包括皮肤护理、营养支持、疼痛管理等,促进患者的康复和恢复。
4.3 心理支持和康复指导:赋予患者和家属心理支持,匡助他们积极面对创伤后的恢复和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多发伤病人的急救护理讲解

联合伤从狭义上讲是指胸腹联合伤,因为
胸腹两个解剖位置仅以膈肌相隔,有时腹部伤是
否累及胸部或胸部伤是否累及腹部在诊断上很困
难,因此,往往把此两处伤称为联合伤。
从广义上讲联合伤亦称多发伤。
4、合并伤: 两处以上损伤时,除
主要较重的损伤外的其他部位较轻的 损伤。如严重颅脑伤合并肋骨骨折, 肋骨骨折为合并伤;肝破裂合并脾脏 被膜下血肿,脾脏被膜下血肿为合并 伤等。通常不作为分类词应用。
5、严密观察引流液性质及量,如引流液一直为鲜 红色,每小时超过100毫升,并有脉搏的相应变化, 说明有活动性出血,应立即报告医生。每日更换水 封瓶,做好标记,记录引流量。
6、若引流管从胸腔滑脱,立即用手捏闭伤口处皮 肤,消毒后用凡士林纱布封闭伤口,协助医生做进 一步处理。
我们应该如何做好中心静脉置管护理?
2.迅速评估伤情,重点询问受伤史,分析受伤情 况。
3. 实施各种诊断性穿刺或必要的辅助检查。 4. 准备施行决定性治疗,如各种手术等。
评估时的注意点
不易注意到的伤势往往比容易注意到的伤 势更加严重或危及生命。
不要把注意力仅放在明显的伤势上。
(三)抗休克治疗 (四)营养支持
引起伤口愈合不足,感染率增加等,而且
伤口早期由于营养不足会使病死率增加。
针对以上问题,应采取什么措施?
1、指导患者有效的咳嗽、咳痰,咳嗽反射较弱或丧失 咳嗽反射的患者,要及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2、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促进食欲。 3、加强营养,给予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的饮食,
四、多发伤的三个死亡高峰:
第一死亡高峰:出现在伤后数分钟内,为
即时死亡。死亡原因主要为脑、脑干、高位脊髓
严重多发性创伤的急救与护理

伤者 , 应密切观察意识、 血压 、 脉搏 、 呼吸 、 L 瞳孑 的变化 , 如出现血
压 下 降 , 吸深 慢 , 搏 缓 慢 , 为 脑疝 的早 期 表 现 。 合并 有胸 呼 脉 多 对 部 损 伤者 , 密 切观 察 生命 体 征 、p 多 发 肋 骨 骨 折 导 致 连 枷 胸 应 SO。 所 致 的 呼 吸 困难 表现 为 反 常 呼 吸 。 合 并 有 腹 部 损 伤 者 , 腔 实 对 腹 质性脏器损伤 , 引起内出血 , 现为面色苍 白、 搏快而弱 、 可 表 脉 血
2 结 果
本 组 6例 , 救成 功6 例 , 中恢 复健 康 5 例 , 肢 2 , 瘫 5 6 抢 1 其 4 截 例 截 例 ; 亡5 。 救 成功 率 为9 . %。 死 例 抢 24 2
3 急 救护 理 体会
1 一般 资 料 . 1 本组 患 者6 例 , 中男 5例 , 1例 , 龄2 — 9 , 均 5岁 , 6 其 l 女 5 年 5 6岁 平 1 受 伤 至 就 诊 时 间 为 3 ~ 2 i。 落 伤 6 , 砍 伤 8 , 挑 伤 1 0 10rn 坠 a 例 刀 例 牛
关键 词 : 多发 性 创 伤 ; 急救 : 理 护
中图分 类 号 : 4 2 R 7. 2 文 献标 识码 : B 文章 编号 :0 6 6 1 (02 0- 0 2 0 1 0- 4 12 1 )3 0 9— 2
严重 多发性创伤患者伤情重、 病情复杂 、 变化快 、 且休克发生 率高 、 死亡率高 因此早期 、 】 。 及时 、 主动配合 医生正确判断伤情 , 积极采取有效护理措施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 院, 2 0年 本 9 08 ,
( 中术 后 1 其 例转 普外科治疗 ,例 因病情 危重转 重症监 护室治 2
多发伤的急救与护理优秀课件

于5月4日出院
6
一、多发伤的急救
7
(一)急救措施
1
抢救原则
2
紧急处理
3
优先处理
4
及时处理
8
(二) 改变诊疗模式
→ 由平时的诊断 →治疗
→ 变为抢救→诊断→治疗
9
(三) 保证三个通道的畅通
57
临床应用
在刮除坏死组织和清洁创面后, 应用“专门的”敷料覆盖创面, 过程如下: ●首先,创面上覆盖PVA海绵。 ●用半透膜将海绵和引流管密封 起来 。 最后将引流管接到负压源
58
特殊情况及处理1:敷料干结变硬
1.原因: (1)密封不严。 (2)创面渗液被吸引干净。
2.处理: (1)如术后48小时内变硬,用生理盐水冲洗引 流管,检查密封,确定位置,重新密封。 (2)如48小时后变硬,如引流管内无引流物持 续流出,可不处理。
61
六、 简易VSD操作示范
62
谢 谢 大 家!
63
多发伤的 急救与护理
1
汇报内容
1 多发伤的急救 2 进一步生命支持的护理 3 腹部损伤的临床表现及观察 4 围手术期的护理及健康教育 5 VSD在多发伤创面中的应用 6 简易VSD的操作
2
多发伤的定义
多发伤是指: 指同一致伤因 子引起的两处 或两处以上的 解剖部位或脏 器的创伤,且至 少有一处损伤 是危及生命的.
22
凝固血液。病人面色苍白,脉搏加快、
细弱、脉压变小,严重时血压不稳甚至
休克。
现以腹膜炎症状和体征为主。肠鸣音减
严重多发性创伤的院前急救与护理配合

迅速 给予 吸 氧 、 气 道 处理 、 建立静脉通道 、 监
测生命体征 、 止血包扎固定等急救措施。本组行 气管 插管 5例 , 心 肺复 苏 1 5例 。 脊髓脊 柱、 颅 脑、 骨 盆、 四肢 、 动 脉、 神 经 等 方 面 的检 查 , 了解 全 身 伤 情 、 主要 受 伤 部位 , 是否 为 多 系统 复 合 伤 。快 速 判 断伤 者 生 命
9 8 例患 者 中, 抢救 成功 转入病 房 7 2例 , 占 7 3 . 5 %, 抢救无效死亡 2 6 例, 占2 6 . 5 %。
状态及有无危及生命的征兆 , 并立即将伤者移至
安 全地 带 。
3 . 2 迅速 建 立静 脉 通道
2 急 救 原 则
2 . 1 抢救 先 于诊 断 治疗
石红梅 , 石咏梅 , 张小芹 , 徐
关键词 : 创伤 ; 多发性 ; 院前 急救 ; 护理
中图分类号:R 4 7 2 . 2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1 6 7 2 — 2 3 5 3 ( 2 0 1 3 ) 2 0 — 1 4 9 — 0 2 D OI :1 0 . 7 6 1 9 / j c mp . 2 0 1 3 2 0 0 5 7
发性创伤患者院前救护的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 资料
1 . 1 一般 资料
选择 2 0 1 0年 6月一 2 O 1 2年 1 2月 院 前 救 治
的多发性创伤患者 9 8 例, 其中男 6 6 例, 女3 2 例, 年龄 2 0~6 3岁 , 平均 3 8岁 ; 受 伤 至 就 诊 时 间 约 2 0 -9 0 ai r n ; 受伤 部位 2 ~7处 , 平 均 4处 ; 致 伤 因 素为交通 事故 7 6 例, 坠落伤 1 6 例, 斗殴伤 4 例, 塌陷压伤 2例 ; 损 伤情况 以颅脑 损伤为 主 的 5 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的急救护理
目的对严重多发性创伤的急救护理措施进行探讨分析。
方法选择于2012年1月~2013年8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120例多发性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行急救护理措施。
结果30例死亡,62例痊愈,28例存活但有伤残或并发症。
结论医护人员要加强业务技能训练,快速、敏捷的应对各种伤者,做到急诊急救能力精湛全面,提高对伤者的重视程度,以最短的时间确定患者的伤情并抢救,提高抢救成功率。
标签:严重多发性创伤;急救护理
严重多发性创伤在临床主要是指患者同时或相继受到诸如车祸、高处坠落等外力而引发多处解剖部位或脏器的严重损伤。
因为此症多为强烈的外力所致,患者一般伤情较重,而且如果抢救不及时患者的病情变化极快。
抢救此类伤者要做到迅速、及时、准确、得力,才可以有高的抢救成功率。
本研究选择于2012年1月~2013年8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120例多发性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行急救护理措施,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120例中男72例,女48例,年龄为5~70岁;其中有70例为车祸伤,14例为坠落伤,9例为挤压伤,10例为撞击伤,15例为刀刺伤,火器伤2例。
1.2方法
1.2.1急救护理患者入院后接诊的护士要对伤情尽快做出初步的评估判断,并迅速将情况告知值班医生[1]。
在询问患者有关情况的同时,给予心、肺、脑的复苏,观察患者气道有无堵塞、呼吸深度和频率、出血部位、脉搏、血压、末梢循环,感知觉情况。
据患者各部位伤情的严重程度确定抢救顺序[2]。
急救护理措施如下:①检查患者呼吸道是否通畅,给予充分给氧,若患者呼吸困难可使用面罩给予高流量吸氧。
及时吸引或是用手将患者口腔及鼻咽部的血液、分泌物等异物清理干净。
如果患者有呼吸衰竭的症状要准备好行人工气管插管甚至气管切开,呼吸机调节参数备用;②建静脉通路补充血容量。
因为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一般会合并有失血性或创伤性休克,所以要迅速建2条静脉通道进行补液输血,以扩充血容量,快速纠正休克。
通道要在患者入院后的5min之內完成,在输液时要密切仔细观察保证静脉道畅通,并根据患者的血压情况及时调节滴数;
③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严密监测。
有时患者的内脏损伤会被漏诊。
如果患者已处于昏迷状态或是意识障碍,要对其生命体征进行更为严密的检测。
本次研究的患者中有20例为重型颅脑损伤且昏迷,经CT检查后诊断为脑出血,但是通过对患者的血压、心率、等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监测后发现,患者中有6例有低血压表现,与临床诊断不符,医生经进一步的检查后发现患者腹腔内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情况,因为发现及时,得到了准确的救治,大大提高了抢救的成功率,如果
患者有心脏骤停的现象,要立即行心肺复苏术;④控制出血。
对大血管活动性出血的患者要及时用橡皮止血带止血,并将患者伤肢抬高加压包扎,并。
上肢止血带的使用时间要在1.5h以下、下肢使用时间在2h以下,并注意轮流松带,避免出现肢体坏死的情况。
为了防止流液倒流回胸腔的情况发生,移动患者时要注意保持胸腔引流瓶处于在胸腔以下。
1.2.2心理护理严重多发性创伤为一种比较危重的病症,患者突受创伤性打击,因为生理的疼痛感及社会环境的变化导致其心理波动较大,易出现恐惧悲观的不良情绪,影响治疗效果。
所以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心情表示充分的理解,站在患者的角度为患者答疑解惑,交谈时要热情诚恳,耐心安慰患者,使其了解到不良情绪对疾病恢复的不良影响,同时注意做好宣教工作,使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有基本的了解,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做到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
1.2.3做好急诊手术准备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一般均需行急诊手术,为了节省患者等待的时间,患者在入院了解基本情况后,护理人员要迅速做好术前准备,整理好手术所需要的器具,抢救至少保证有2名护士参与,明确好各自的分工,有条不紊,并做好抢救记录。
2 结果
入院时有10例患者在就诊时已经死亡,12例患者濒死,其余患者均失血休克。
经抢救治疗后有30例患者死亡,62例患者痊愈,28例患者存活但有伤残或并发症。
3 讨论
发生严重多发性创伤的患者一般病情均较重、而且病情发展迅速,如果不及时抢救很可能会危及到生命安危,在医护人员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快速、敏捷的应对各种伤者,加强业务技能训练,做到急诊急救能力精湛全面,提高对伤者的重视程度,以最短的时间确定患者的伤情并抢救,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参考文献:
[1]张嵘,王伯良,宋德根,等.高速公路致多发伤的急诊科抢救[J].急诊学,2010,9(2):104-105.
[2]杨胜娣,时兢,杨惠晏.提高多发性创伤的急救与护理水平及相应对策[J].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4,4(5):419-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