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用药十大误区
家庭药物使用常见误区解析及正确方法介绍

家庭药物使用常见误区解析及正确方法介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家庭药物的使用。
然而,在使用家庭药物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陷入一些误区。
本文将针对家庭药物使用的常见误区进行解析,并提供正确的使用方法。
一、过度依赖抗生素抗生素是治疗细菌感染的有效药物,但是很多人对抗生素使用存在误解。
一些人一有感冒发烧就立刻使用抗生素,这是不正确的。
因为感冒和发烧大多数情况下是由病毒引起的,而抗生素对病毒无效。
过度使用抗生素不仅无法治疗感冒和发烧,还会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使得抗生素在真正需要时失去了疗效。
正确的方法是,在感冒和发烧初期,可以通过休息、多喝水、适当使用退烧药等方法缓解症状。
如果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其他严重症状,应及时就医,由医生根据情况决定是否使用抗生素。
二、滥用止痛药止痛药是家庭常备药物之一,但是滥用止痛药也是一种常见的误区。
有些人在头痛、牙痛等疼痛情况下,过度依赖止痛药,频繁使用,甚至超过剂量。
这样不仅无法根治病因,还可能导致药物依赖和其他不良反应。
正确的方法是,在轻度疼痛时,可以先尝试其他方法缓解症状,如热敷、按摩等。
如果疼痛持续加重或出现其他严重症状,应及时就医,由医生根据情况决定是否使用止痛药。
三、忽视药物说明书很多人在使用家庭药物时往往忽视药物说明书,直接按照自己的经验和感觉使用。
这是一种常见的误区。
药物说明书中包含了关于药物的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等重要信息,忽视这些信息可能导致药物使用不当,甚至出现不良后果。
正确的方法是,在使用药物前,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了解药物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如果有任何疑问,可以咨询医生或药师。
四、过期药物的使用家庭药箱中往往会有一些过期的药物,而有些人在紧急情况下仍然会使用这些过期药物。
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行为。
过期药物可能会降低疗效,甚至产生毒性物质,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
正确的方法是,定期检查家庭药箱中的药物,将过期药物及时丢弃。
在购买药物时,注意选择适量的药品,避免药物过期。
家庭用药常见误区

家庭用药常见误区上个星期,周大爷在感冒服用药物之后感到非常不舒服,进而到医院去就诊,原来是因为周大爷重复服用药物造成药量过大导致的。
感冒药属于家庭常用药,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家庭用药常见的误区。
用热水服用药物在我们平时的生活当中,经常会使用热水服用药物,但是并不是全部药物都能够使用热水进行服用,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几类不可以使用热水服用的药物。
第一,助消化类型的药物,比如,胰蛋白酶、酵母以及多酶片等。
该类药物当中含有丰富的脂肪酶以及蛋白酶等,酶属于活性蛋白质,在遇热之后会呈现凝固状态,进而让其所具备的催化剂作用丧失,难以实现助消化的目标。
第二,止咳糖浆类型的药物,此类药物属于复方制剂,也就是说,在糖浆当中融化止咳药,非常粘稠,一方面,导致糖浆直接覆盖在我们已经发炎的咽部粘膜位置上,进而形成具备保护作用的“薄膜”,这样可以减轻我们的咽部粘膜发生炎症方面的反应,有效缓解咳嗽,避免刺激。
另一方面,在我们将止咳药物吸收以后,其能够将镇咳作用发挥出来。
如果使用热水进行冲服,便会将糖浆稀释掉,让其黏稠度不断降低,导致粘膜当中所涵盖的糖浆不断减少,难以形成相应的“薄膜”,这样也没有办法减轻刺激作用,没有办法缓解咳嗽现象,进而让止咳糖浆药物的作用与效用不断降低。
第三,维生素C。
此药物属于水溶性制剂,其并不稳定,在遇热之后非常容易被破坏,进而导致其丧失药物作用。
忽略服用药物的时间我们在生病之后,会出现过于强调对症下药的现象,觉得只需要对症下药便可以治疗好自身的疾病。
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将药物所具备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保证其治疗最为理想的效果,一方面需要对症用药,根据药量进行服药,另一方面也要重视服用药物的时间,适时进行服药。
这样不只是能够实现药物服用的预期目标与成效,也可以减轻我们患有疾病的实际症状,减轻由于服用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
睡前服用药物在我们平时的生活当中,大部分人都会在临睡之前服用药物,这样的习惯并不好。
我们可能觉得在服用完药物之后及时休息,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吸收药物。
十大致命误区,不良用药习惯需警惕!千万别再错了!

十大致命误区,不良用药习惯需警惕!千万别再错了!输液速度可以自行调节?创可贴是万能帖?止痛药可随意服用?由于缺乏全面、准确的安全用药知识,用药不对症、重复用药、迷信抗生素等是不少老百姓会犯的误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身体的健康越来越重视,如何安全用药也显得日益重要。
今天我们就梳理出10个错误率较高的安全用药误区和值得注意的现象,一起来看看吧!一、自行调快输液滴注,严重可致死亡几乎每个人都有过输液(打点滴)的经历,不少人在打点滴的过程中,总是嫌速度太慢,自行去调快药液的滴速,殊不知这一小小的举动也许就会导致昏厥甚至死亡。
中国药学会安全用药科普传播委员会专家介绍首先,不赞成遇到发烧、感冒、腹泻等就去医院输液。
公众用药还是要遵循能口服就不肌注,能肌注就不输液的原则。
其次,如果需要输液治疗,一定要谨遵医嘱,切不可自行调节输液的速度,一般情况下,成年人输液速度为40-60滴/分钟。
儿童、老年人由于器官发育不完全或功能降低,输液速度应减慢,儿童的输液速度为20-40滴/分钟,老年人输液速度不应超过40滴/分钟。
一些特殊患者,如患有心脏病(尤其是心功能不全)或肺部疾病者,输液速度应控制在30-40滴/分钟为宜。
输液速度过快,易加重心脏负担,引起心衰或肺水肿等不良反应。
温馨提示:如果在输液过程中遇到了心悸、心慌等现象,一定要及时向护士和医生报告,切不可自行调整或隐瞒,导致身体受到损害。
二、乱服止痛药,严重可致死亡很多网友不了解长期服用止痛片有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
中国药学会安全用药科普传播委员会专家介绍痛觉作为机体受到伤害的一种警告,可以作为某些疾病诊断的依据。
止痛类药物容易掩盖疾病本身的症状、延误针对病因的治疗。
遇到疼痛后简单地寻求止痛药的帮助,可能会错过对疾病最佳的诊治时间。
因此,在遇到某些不知原因的疼痛时,病人要积极就医查找病因,切不可盲目依赖止痛药。
如果需要使用止疼药物,每次服用时间最好也不要超过三天,服用时若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及时前往医院治疗。
家庭用药切忌任性

家庭用药切忌任性小病到药店,大病进医院。
我国民众自我药疗的比例正逐年升高,一些头疼脑热、感冒之类的小病都选择自己解决。
但在日常生活中,因民众安全用药的意识薄弱,导致错误用药的案例层出不穷。
据数据显示,我国约有78.6%的家庭存有常备药品,70%的家庭存在不当用药现象。
药物不良反应事件不仅造成患者及其家人身心受到影响,也给国家药品资源、卫生资源造成极大浪费,甚至影响民众身体素质的提高以及社会的发展。
因此,及时发现家庭不当用药行为以及如何正确用药十分重要。
一、家庭用药误区1.只认商品名一些高血压患者只认商品名,不看化学名,在家备了好几种降压药。
但多数药物的成分相同,商品名不同。
若同时服用这些降压药,会造成用药剂量过大、用药不安全。
甚至一些患者就诊时,向医生描述自己所服的降压药,却不记得商品名,只知道药物的形态和颜色。
因此,慢性病患者用药应非常仔细,最好将药箱里常备的降压药,按照化学名归类,不能因商品名不同,就认为是不同成分的药,导致盲目服用。
2.过量服药孩子发热了,最好能多用点抗生素,退热见效快。
感冒咳嗽了,最好几包三九感冒灵、一整瓶川贝枇杷膏一起喝下去。
剂量大点没关系,只要“立竿见影”,如此现象层出不穷。
不少民众认为“药吃得多一点,病能好得快一点”,甚至就诊时主动要求医生多开药。
但在药理学上有一个严格的定义:盲目地增加药品剂量,不会增加疗效,反而导致用药的不良反应。
3.错误的服药方式大部分口服药需站立用温开水服用,大部分人因生病而躺在床上服药,容易导致药品粘黏在食道上,造成损害。
硝酸甘油是缓解心绞痛的急救药,需采取半卧位姿势服用,若病人站着含服,可能产生体位性低血压,以致一时性贫血而昏倒。
此外,干吞药物、茶水服药、与酒同服等,也都是错误的。
4.儿童服用成人药在我国现有的3500多种药品制剂中,儿童专用的仅有60多种,占比不足2%。
因此大多数家长因药物没有儿童剂型,给儿童服用成人药物时,采用“儿童减半”的剂量标准,但这种方法是错误的。
盘点家庭安全用药误区

盘点家庭安全用药误区作者:任斌来源:《饮食与健康·下旬刊》2014年第08期误区1:喝酒后服药,没有副作用调查显示,大约58%的网友不了解酒精会对服用药物产生极大影响。
每个人的解酒能力不同,饮酒后有的人面红耳赤,有的人面色苍白。
不过,肯定的是饮酒后血管扩张,血压会有所下降,如果在饮酒后再口服降压的药物,那么很有可能血压就会降得过低,引起低血压。
另外,酒精对胃黏膜有较大的刺激作用,如果酒后又口服阿司匹林等对胃黏膜刺激较大的药物,很有可能会加重胃病。
所以说,喝酒与吃药可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副作用。
此外,一些药物也会影响酒精的代谢。
如头孢类抗生素,以及甲硝唑、酮康唑等药物则可抑制乙醛脱氢酶,此时如果饮酒则会导致更多乙醛在体内蓄积,引起胸闷气短、面部潮红、头痛、恶心等一系列症状,严重时可能致命。
所以,在服用药物时,应尽量避免饮酒,并留意说明书中的相关提示。
误区2:一天服三次药,变成一餐一次我们去药房或药店取药时,药师会告诉“一天三次,每次X片”。
所以,很多人以为一天三次是指一天三餐,饭前或饭后口服。
其实这是错误的。
在三餐的前后服药会使药物在白天体内有较高的血药浓度,甚至会造成药物中毒;而在晚上,一夜不服药,血药浓度必然下降,影响治疗效果。
所以说,“一天三次”的正确理解应当是每隔8小时服药一次,这样由于间隔时间相同,可以使体内血药浓度在一天24小时之内都保持比较平稳,既不易引起药物不良反应,也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
此外,空腹服药是指清晨或饭前1小时服,或饭后2小时服;饭前服是指进餐前30分钟服;饭后服是指进餐后15~30分钟服。
误区3:自我用药,随意加大药量自我用药是指在没有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非处方药物,用以缓解轻度的、短期的症状及不适,或者用以治疗轻微的疾病。
像感冒咳嗽、消化不良、便秘腹胀等,都是大家去药店购买药物,自我药疗适应症。
虽然自我用药很方便,选用的药物也相对安全,副作用小,但是患者必须重视药品说明书。
家庭用药常见误区【推荐下载】

家庭用药常见误区【推荐下载】导语随意用药,盲目用药,不仅没治好病,还可能造成更大的危害。
人吃五谷杂粮,谁能保证不生病?生病就得吃药,但往往有些人随意用药,盲目用药,不仅没治好病,还可能造成更大的危害。
误区一:药品价高疗效好药品价格的高低,主要与它的原材料有关,原材料稀少,采集艰难,或工序复杂,药价便高,反之则便宜。
药品价格和疗效不成正比,譬如:硝酸甘油每片不过几分钱,但它时下仍然是公认的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的救命良药。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只要对症下药,不在乎药物价钱的贵贱。
误区二:盲目迷信新药有的人总是要求医生开些新药,他们认新药才是疗效好的药,特别是慢性病患者,总希望从新药中寻求立竿见影的效果。
但一般来说,临床上对新药和刚进口药的实际效果和毒副作用的观察时间不长,有一个探索、实践、检验的过程,其中一部分可能经不起考验而淘汰,所以不能盲目迷信新药。
误区三:迷信补药有些患者认为,有病必虚,虚则必补,因此,生病就服用补药。
殊不知,补药也有一定的适用范围,而非包医百病的万灵药,补药只适用于虚症患者,且虚症患者也有不同种类,尚需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用。
若不加选择地滥用补药往往会加重病情。
如高血压患者,误服人参等补品,会使之血压骤升,甚至会发生脑血管意外的严重后果。
误区四:迷信偏方治大病一些患慢性病、疑难病的人,由于治病心切,往往盲目崇信偏方或秘方,不管是否对症,便贸然使用。
偏方在治某个病时也许会有一事实上效果,但它毕竟只停留于感性认识,而未升华到理性认识,使用者多是知其疗效而不知为何有效,更缺乏对其副作用或毒性的了解。
此外,偏方或秘方多是由非正规医生应用,方法不统一,也可因用法不当酿成大祸,更有那江湖游医用此作为招摇撞骗、谋取病人钱财的幌子。
因此,切忌盲目崇信偏方、秘方,误己害人。
误区五:以多为胜有的病人看病,见医生只开二三种药,便疑心药少治不好病。
殊不知,医生处方用药是根据患者病情、体质及药物的相互作用等因素综合考虑的,治病用药唯以药能对症为原则,而非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临床喜欢开大处方的医生,疗效未必佳。
家庭用药避免走入误区

家庭用药,要避免走入误区如今很多家庭都备有小药箱,一旦有了小伤小病,备用的药物可解燃眉之急。
然而,如果用药不当,就会贻误病情,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因此,专家提醒,家庭用药要避免走入以下几个误区。
价格高的药物疗效好药物的疗效与药物的价格不一定成正比。
药物的价格虽有高低之分,但疗效却不是通过药价来衡量的,治疗效果如何,关键要看用药是否对症。
只根据症状用药不同的疾病可能会出现类似甚至相同的症状,如感冒和炎症都可引起发烧,有些患者发烧后,常自行服用感冒药,这种做法是不对的。
患者不能仅根据症状来用药,要在明确诊断后针对具体的疾病来用药。
用热水服药很多人习惯用热水来服药,其实并不是所有的药物都可以用热水服用,以下几类药物不宜用热水送服:一是助消化类药物,如胃蛋白酶合剂、胰蛋白酶、多酶片、酵母等;二是止咳糖浆类药物;三是维生素C。
躺着服药躺着服药,药物容易黏附于食道壁,不仅影响疗效还可能刺激食道,引起局部炎症,严重时甚至会损伤食道壁。
因此,服药时最好取坐位或站位。
干吞药物这种服药方法也容易损伤食道,造成的后果甚至比躺着服药还严重。
另一方面,由于没有足够的水来帮助溶解,有些药物容易在体内形成结石。
用矿泉水服药矿泉水里含有铁、钙、镁、锌等微量元素和金属离子,易与药物中的某些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如可使四环素类药物、抗结核药物异烟肼的抗菌作用减弱,使强心甙类药物的毒性增强等。
同样,也不宜用牛奶、果汁、茶水、可乐等送服药物。
对着瓶口喝药在喝糖浆制剂时,如对着瓶口喝药,一方面容易污染药液,加速其变质;另一方面不能准确地控制服药的剂量。
服药时喝水过多一般来说,送服固体药物1小杯温水就够了。
喝水过多,会稀释胃酸,不利于药物的溶解吸收。
而对于止咳糖浆这种特殊的制剂来说,喝完后5分钟内最好不要喝水,以便形成保护膜,减轻黏膜炎症反应,缓解咳嗽。
多种药物同服多种药物同服,则很难避免药物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甚至还会引起一些意想不到的麻烦,如羚羊感冒片属于碱性药物,复方阿司匹林属于酸性药物,两者合用后疗效会降低;在服用避孕药的同时如果服用了抗结核药物等,则容易造成避孕药失效,导致意外怀孕。
家庭用药有哪些常见误区和盲区导致不安全用药?

家庭用药有哪些常见误区和盲区导致不安全用药?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很多人都有自己购买和服用药物的情况,家庭用药也越来越普遍,但是对于大部分人而言,由于自身缺乏用药常识,导致存在一定的误区,如对用药量、时间段等方面不能正确的拿捏,容易出现用药过度的情况,稍有不慎,将会危害人体健康安全,因此,必须要认识和了解家庭用药常见误区和盲区,尽可能的避免误区,确保家庭用药安全性与有效性。
家庭用药常见误区有哪些?(1)过于追求疗效,滥用药物用药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治疗疾病,因此,一定要严格遵循安全、有效、经济、适度的基本原则,做到合理用药,并将安全性放在首位,在此基础上确保用药合理。
如许多儿童在用药时,家长很容易会忽视用药原则;或者自身用药安全意识不足,认为多服用剂量效果更好,给儿童服用成人的剂量;再者是部分家长过于追求疗效,在孩子生病时坚持给孩子输液,认为打吊瓶孩子的病会好的快。
(2)认为自行停药没关系很多人在日常生活当中认为是药三分毒,知道长时间服用药物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所以部分患者在感觉到病情有所好转或症状减轻时,便会停止服用药物,也未严格遵医嘱服用药物。
通常情况下,药物治疗周期较长,且见效慢,特别是感染性疾病,必须要保障疗程,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控制感染状况,如果疗程不够,则会转为慢性感染疾病,部分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是坚决不能随意停药的,患者的依从性如果比较差,不遵医嘱服用药物,很容易导致病情反复的发生,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安全。
(3)胰岛素有依赖性部分糖尿病患者听说要打胰岛素时,会坚决拒绝,不配合治疗,部分患者在口服药物,血糖控制不理想的状况下,宁愿受高血糖之苦,也不愿意打胰岛素。
其中很多人都认为,打胰岛素会上瘾,再也离不开,并且需要终身服用药物,无法接受。
胰岛素是目前治疗糖尿病最有效的措施,除了对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有效之外,对于发现不久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比较高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改善胰岛细胞功能,对控制患者血糖有非常大的好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庭用药十大误区
1、时间错位:不少人服药都安排在白天而忽视夜间,按照要求,有的药一日服两次,应每隔12小时1次,有的每隔8小时1次。
可是病人往往在就餐时服用,这样就导致白天血液中药物浓度过高,而夜间很低,影响疗效。
2、药量过大:通常治疗量科获得良好效果,若超量服用可引起中毒,尤其是老人和儿童。
随意加大剂量会十分危险。
3、药量偏小:有人为了预防疾病或害怕药物毒副作用,认为小剂量比较安全。
其实这样非但无效,反而贻误病情,甚至可产生耐热性。
4、时断时续:药物发挥疗效主要取决于它在血液中恒定的浓度。
如不按时服药,达不到有效浓度,就无法控制疾病发展。
5、疗程不足:药物治疗需要一定的时间,如尿路感染需要7—10天才可治愈。
若用药两三天,症状有所缓解就停药,可能引发慢性感染。
6、当停不停:一般药物达到预期疗效后就应停药,否则会引起毒副作用如二重感染、依赖性,甚至会蓄积中毒。
7、突然停药:许多慢性疾病需长期坚持用药控制病情,巩固疗效,如精神病、抑郁症、高血压、冠心病等。
如停药应在医师指导下逐步进行,不要擅自停药,否则会旧病复发甚至危及生命。
8、随意换药:药物显示疗效需要一定时间,如伤寒用药需3—7日,结核病需半年。
如随意换药,将使治疗复杂化,出了问题也难以找出原因。
9、多多益善: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常可增强疗效,但配合不当会产生抵抗作用,以致降效、失效,甚至导致毒性反应。
10、以病试药:有人患疑难杂症久治不愈,屡找偏方、验方使用。
这样会使不少人病情加重,失去手术时机,病情恶化,难以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