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聆听——鉴赏草原牧歌教案

合集下载

小学五年级下学期音乐《草原牧歌》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下学期音乐《草原牧歌》教学设计

欣赏课《草原牧歌》教学设计一、单元分析本单元是通过“牧歌声声”“骏马奔驰”两个二级标题的呈现,通过欣赏、唱歌和创编活动,使学生认识、了解蒙古族音乐,感受其音乐特点,体会蒙古族音乐的独特魅力,在音乐活动中增强对祖国各民族音乐的热爱。

《草原牧歌》是根据故事片《草原上人们》中的插曲改变的一首马头琴与乐队的乐曲。

这是一首依据歌曲《草原牧歌》的旋律改变的马头琴与乐队的作品。

歌曲《草原牧歌》为电影《草原上的人们》的插曲,歌曲为一段体,民族五声宫调式,四四拍。

歌曲旋律由四个规整乐句构成,每个乐句四小节。

二、教学目标(一)欣赏音乐《草原牧歌》从感受乐器音色、音乐情绪入手,感受草原人的快乐、热情、朴实等民族特点。

(二)认识蒙古族民间拉弦乐器——马头琴,通过试唱主题旋律,模拟马头琴的演奏。

(三)聆听歌曲《牧歌》,通过试唱主题旋律,去感受歌曲的旋律、节奏、速度。

三、教学重难点(一)欣赏《草原牧歌》,认识并了解马头琴。

(二)听辩乐器音色并学唱音乐主题。

四、教学流程(一)初听乐曲,了解乐曲的情绪1.素养前测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音乐作品。

(前测:音乐场景)请仔细聆听,说说它描绘的是怎样的音乐场景?(舞会、蒙古族草原、彝族火把节)(8个小节的草原牧歌音乐)师:哦,原来听到这样的音乐让你想到了蒙古大草原从柱形图的结果显示来看,大部分同学跟你的想法是一致的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欣赏的歌曲《草原牧歌》。

(点题)2.初听歌曲师请同学们完整聆听歌曲并思考:听到这首歌曲让你想到了怎样的画面?歌曲情绪是怎样的?(二)聆听乐曲第一部分1.认识马头琴师:是的,它的音色纯朴浑厚,富有沁人心脾,马头琴是蒙古族拉弦乐器,因为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仔细听它真的就像白马在撕叫,请听,你觉得马头琴的音色是怎样的呢?(聆听马头琴演奏一句旋律)生:我觉得马头琴的的音色浑厚的。

2.模拟演奏马头琴(1)学习拉琴动作师:认识了马头琴,我们也来模仿一下演奏家吧!请同学们左手在上按弦,右手在下拉弓,做弓腕和压腕的动作,(师喊口号)1、2、1、2、1、2、1、2。

草原牧歌教案

草原牧歌教案

草原牧歌教案【篇一:草原牧歌教案】【篇二:草原牧歌教案】草原牧歌课标要求:聆听丰富多彩的音乐,从中体验音乐的美,享受欣赏音乐的乐趣,增进对音乐的热爱,养成欣赏音乐的习惯。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分析音乐作品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想象力。

2、通过聆听、体验、感受与鉴赏这首乐曲,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联系音乐与生活,培养学生热爱音乐、热爱民族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1、了解琵琶协奏曲。

2、熟悉《草原放牧》这首乐曲,从而激发学生热爱音乐、热爱民族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学会欣赏音乐,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生共同欣赏两首歌曲。

(《吉祥三宝》、《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问题:1、这两首歌曲分别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的歌曲?均属于蒙古族歌曲。

二、展开1、开始让学生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带着问题去欣赏提出问题:①这首乐曲主要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情景?表现“小姐妹”在草原放牧欢歌跳舞、天真烂漫的快乐情景。

②这首乐曲的主要乐器是什么?琵琶由学生回答引出讲解主要乐器琵琶:琵琶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主要弹拨乐器,最早流行于波斯,阿拉拍等地,公元五世纪传入我国。

经历代演奏者的不断改进,相、品不断增多,并设横抱演奏为竖抱,废拨子而用手指弹奏。

琵琶音域宽广,表现力丰富,往往表现一些气势磅礴的场面。

有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

琵琶协奏曲:以“琵琶”这种独奏乐器为主要乐件,与管弦乐队协同演奏的器乐作品。

2、让学生介绍《草原放牧》的背景以及作者,老师补充。

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设问:上节课老师叫你们课后搜集有关《草原放牧》的背景以及作者的简介,请问哪位同学能回答我?)(1)作者简介:吴祖强:(1927- )作曲家。

代表作:琵琶协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合作),舞剧《鱼美人》等。

王燕樵(1937--)作曲家。

代表作:《草原英雄小姐妹》(合作),电影音乐《大河奔流》等。

《第三单元 草原牧歌 牧歌》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音乐人音版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草原牧歌 牧歌》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音乐人音版七年级上册

《牧歌》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正确演唱《牧歌》这首歌,掌握歌曲的基本节奏和旋律。

2.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3. 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大。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学会演唱《牧歌》,掌握歌曲的基本节奏和旋律。

2. 难点: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民族音乐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牧歌》的音乐素材,制作教学PPT。

2. 准备伴奏乐器和音响设备。

3. 安置教室,确保环境整洁舒适。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牧歌》的音乐,让学生感受草原的美丽。

2. 介绍草原文化,包括草原上的民族、风俗习惯等。

3. 引导学生思考:草原上的牧民是如何生活的?他们的歌声又是怎样的?(二)新课学习1. 播放《牧歌》的音频,让学生仔细聆听。

2. 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旋律特点,如悠长、宽广等。

3. 讲解歌曲的节奏、节拍等音乐基础知识。

4. 引导学生尝试演唱歌曲,纠正学生的发音和音准。

5. 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歌曲比赛,评选出最佳表演小组。

6. 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草原歌曲,发挥想象力,创作属于自己的音乐作品。

(三)拓展延伸1. 介绍草原文化在音乐、文学、美术等领域的影响。

2. 引导学生了解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拓宽学生的视野。

3.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民族文化展览,了解当地民族的音乐文化。

4. 鼓励学生参与音乐社团或组织,参与各类音乐活动,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

(四)小结作业1. 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音乐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2. 安置作业:学生回家后继续练习演唱《牧歌》,并尝试创作自己的草原歌曲。

同时,可以搜集一些其他民族的音乐作品,与同砚分享交流。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表达出诗歌中漂亮、抒情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2.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味、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学会聆听-音乐要素 教案

学会聆听-音乐要素 教案
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学习,既是学生学习音乐鉴赏的出发点,也是他们最终提高音乐审美能力的归宿点,是音乐鉴赏教学活动的“纲”。这个时代的学生们,可能有自己崇拜的偶像,或歌星,或演唱组合,一开始就发自内心地喜欢听教材内容的人不多。虽然第一节内容较多,但由于师生是第一次见面,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所以这些内容的学习是必要的。
“有点困难,又难住你们了,没关系,老师先帮你们说,但是需要你们配合。”
在一般的情况下,排列密集的节奏与快速度的结合,比较容易表达欢快的情绪。反之,你们说,排列稀松的节奏与慢速度的结合,更易于表达悠扬柔美的情绪。
2)音乐与力度
下面我们再来听听A主题,感受一下其中的主奏乐器是什么?音乐情绪有没有细微的变化起伏?如果有,是如何形成的?
播放A主题
A主题的主奏乐器是什么?(琵琶)
作曲家为什么用琵琶而不是萧呢?(清脆明亮,更适合表现欢快的情绪,这是乐器的音色决定的。)
音乐情绪有没有细微的起伏变化?是如何形成的?(强弱变化——力度变化)
好,下面我们再听一段音乐,请同学们听一听它的主奏乐器是什么?力度如何?音乐情绪是怎样的?
(播放《梁祝》片段。——小提琴,力度中弱,优美抒情。)
音乐的形式要素:节奏、速度、力度、旋律、音色、和声、织体、曲式、调式……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听音乐进教室,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
1、设问
师:很高兴今天能和大家共同度过40分钟的音乐时光,在上课前,我想问问同学们:你们喜欢听音乐吗?(喜欢)
为什么呢?(好听)
那么音乐好听在哪里?你们又喜欢听什么样的音乐呢?大家可以相互讨论一下。
(四)欣赏《打着玩儿》
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段视频,请同学们边欣赏边思考:这段视频中的声音可以称为音乐吗?能否找到与音乐相关的要素?

第二单元美丽的草原欣赏《牧歌》教案

第二单元美丽的草原欣赏《牧歌》教案
首先,通过提问导入新课,学生们对草原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他们对草原文化和牧民生活充满了好奇,这为后续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在理论介绍和案例分析环节,我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牧歌》的旋律、节奏和情感表达。通过示范、讲解和讨论,学生们对这些重点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然而,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长调演唱技巧上还存在一定难度,这提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最后,在总结回顾环节,学生们对《牧歌》的基本概念、音乐特点和应用有了全面的认识。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对某些知识点掌握不够牢固,需要在课后加强复习和巩固。
针对本次教学活动,我认为以下方面需要改进:
1.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2.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中,加强引导,确保学生围绕主题展开学习。
3.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通过学唱《牧歌》及创编活动,提高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集体演唱《牧歌》,加强学生之间的协作与交流。
5.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分析《牧歌》的曲式结构,培养学生的音乐思维和审美判断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掌握《牧歌》的旋律、节奏、歌词及基本的音乐表现手法,这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牧歌》中的一些音乐术语和曲式结构概念,如“起承转合”,对于学生来说是新的知识点,理解起来可能较为困难。
-歌曲的情感表达,如何让学生在演唱中传达出草原的广袤和牧民的情感,是教学的难点。
举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特别强调长调的呼吸控制和音准把握,通过分解练习、集体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对于曲式结构,教师可以采用图解、案例分析等方法,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起承转合”的构成和作用。至于情感表达,教师可以通过情景创设、角色扮演等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体验歌曲背后的情感,从而在演唱中自然地表达出来。

《草原牧歌》欣赏课教学设计

《草原牧歌》欣赏课教学设计

《草原牧歌》欣赏课教学设计发布时间:2021-08-17T16:59:46.72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1期作者:向小燕[导读] 人民音乐出版社七年级上册三单元《银杯》《牧歌》向小燕重庆两江新区星辰初级中学校,重庆401147 课型:唱歌综合课教学内容:人民音乐出版社七年级上册三单元《银杯》《牧歌》教学目标:1、欣赏《银杯》《牧歌》感受蒙古典型民歌的特点。

2、感受音乐,运用对比等方法了解长调和短调的特点并进行辨听。

3、在欣赏歌曲过程中体验蒙古风情,了解不同地域的音乐文化,感受蒙古民族的热情好客和刚毅豁达的性格。

教学重难点:长调和短调的音乐特点教学手段:科大讯飞智慧教育平板教学教学过程:一、导课:分组抢答:观看短视频,学生用平板抢答老师的问题。

(出示视频)视频中居住的民族被誉为“马背上的民族”,指的是哪个民族?蒙古族出示图1 1、这个民族居住的地方我们称他为?蒙古包出示图2 2、请说出蒙古族的三种传统运动项目。

摔跤、骑马、射箭、套马、下蒙古棋。

出示图34、蒙古族每年农历六月初四开始举行的盛会称为什么节?那达慕节出示图45、蒙古族常用的乐器是? 马头琴出示图56、请说出一种蒙古族民歌的音乐体裁。

长调或者短调出示文字师:同学们对蒙古族的了解还真不少,一幅幅蒙古风情画面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人们用春暖花开来形容面朝大海的心境,当我们置身于广阔无垠的茫茫大草原,放牧的歌声响起的时候,我们会升起怎样的心境呢?请听《牧歌》。

用手势语表现音乐旋律的起伏。

播放音乐《牧歌》二、新授(一)《牧歌》 1、聆听《牧歌》播放音乐随机抽答问题: 1)、音乐带给你怎样的感受?(悠扬、舒展、辽阔…) 2)、听到这样舒展的音乐你联想到怎样的画面?(广阔的草原、蓝天、白云、毡包和牛羊群、安宁的美景,充满生气和诗情的草原放牧图。

) 2、看谱聆听《牧歌》,跟着音乐轻声哼唱(用lu音)。

播放音乐分组抢答问题: 1)歌曲由几个乐句组成?(两个)教师总结并呈示一段体知识:由两个乐句组成一个乐段,称为一段体,也叫一部曲式,一般只有一个音乐形象,一种音乐意境。

初中草原牧歌教案

初中草原牧歌教案

初中草原牧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感受草原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欣赏和学唱草原牧歌,体验蒙古族音乐的风格特点。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对不同地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3. 引导学生热爱祖国,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欣赏草原牧歌:《辽阔的草原》、《牧羊姑娘》、《万马奔腾》等。

2. 学唱草原牧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等。

3. 了解蒙古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以及音乐特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欣赏和学唱草原牧歌,感受蒙古族音乐的风格特点,提高音乐的欣赏能力。

2. 教学难点:掌握草原牧歌的唱法和节奏,理解蒙古族音乐的文化内涵。

四、教学方法1. 欣赏法:通过播放草原牧歌,让学生在聆听中感受音乐的美,培养音乐的欣赏能力。

2. 示范法:教师示范唱,学生跟唱,从而掌握草原牧歌的唱法和节奏。

3. 讲解法:介绍蒙古族的生活习俗、音乐特点,使学生了解和理解草原文化的独特魅力。

4. 创编法: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草原牧歌进行改编和创作。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播放《辽阔的草原》等草原牧歌,让学生在聆听中感受草原的壮美和蒙古族音乐的特色。

2. 欣赏与学唱:让学生跟随教师的示范,学唱《牧羊姑娘》等草原牧歌,掌握唱法和节奏。

3. 了解蒙古族文化:介绍蒙古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以及音乐特点,使学生对草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4. 草原牧歌欣赏:播放《万马奔腾》等草原牧歌,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蒙古族音乐的独特魅力。

5. 创编与展示: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草原牧歌进行改编和创作,并进行展示。

6.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谈谈在本次课程中的收获和感受,对草原牧歌的理解和认识。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草原牧歌的欣赏能力:通过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草原牧歌的欣赏水平。

2. 学生对蒙古族文化的了解程度:通过课堂讨论和问答,评价学生对蒙古族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草原牧歌》优秀教案(精选7篇)

《草原牧歌》优秀教案(精选7篇)

《草原牧歌》优秀教案《草原牧歌》优秀教案(精选7篇)《草原牧歌》优秀教案篇1教学内容:聆听《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小黄鹂鸟》演奏《筷子舞》《银杯》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万马奔腾,三首不同风格的歌曲,感受了解蒙古草原音乐的魅力并了解两首乐曲产生的时代背景,表现内容、旋律特点及音乐形象。

教学重点:学唱欣赏曲的音乐主题。

教学难点:同上。

教学准备:电子琴、录音机。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开始部分:1、听音乐问好。

2、发声练习。

3、节奏训练。

4、复习。

5、导言。

二、基本部分:1、完整聆听全曲。

2、介绍演奏家。

3、感受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

4、复听全曲,同时随音乐打拍子。

5、学唱主题音乐。

6、表演。

三、结束部分:小结。

结束全课。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学唱歌曲《小黄鹂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小鸟的美好感情。

通过合唱歌曲的学习,培养学生在和谐优美的声音中感受音乐的美妙并训练合唱的能力。

在旋律的连接中训练学生对音乐的感受。

教学重点:用正确的方法演唱二声部合唱歌曲。

教学难点:同上。

教学准备:电子琴、录音机。

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开始部分:1、听音乐部好。

2、发声练习。

3、复习。

4、节奏训练。

5、导言。

二、基本部分:1、听范唱带。

2、教师范唱。

3、有节奏的读歌词。

4、学习歌曲。

5、演奏《筷子舞》随音乐边唱边打拍子。

6、掌握音乐的强、弱。

7、齐唱。

8、自评、互评。

三、结束部分:小结。

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学唱歌曲《银杯》,培养学生热爱蒙古族音乐,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2、唱歌曲的学习,培养学生在和谐优美的声音中感受音乐的美妙并训练合唱的能力。

在旋律的连接中训练学生对音乐的感受。

教学重点:复唱时正确演唱。

教学难点:正确演里二声部。

教学准备:电子琴、录音机。

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开始部分:1、听音乐问好。

2、发声练习。

3、节奏训练。

4、导言。

二、基本部分:1、完整听范唱带。

2、教师范唱。

3、随音乐打拍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会聆听——鉴赏《草原牧歌》教案
授课人:杜海云
[课题]:学会聆听
[教学内容]:一、认识音乐基本要素、音乐形式要素。

二、鉴赏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第一部分《草原牧歌》。

三、学习鉴赏音乐的基本知识
[教学目标]:一、通过聆听音乐,使学生认识到,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质的能力。

高质量的人生,应该用
音乐美化自己人生的道理,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音乐鉴
赏的兴趣和信心。

二、初步认识音乐要素的基本内容。

三、聆听《草原牧歌》,感受形式要素。

[教学重点]:一、认识音乐要素、音乐形式要素的基本内容。

二、通过鉴赏作品《草原牧歌》认识部分音乐形式要素是怎
样发挥作用的?
[教学难点]:认识音乐形式要素节奏、力度、速度、旋律的艺术作用。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组织教学
1、要求学生每次上课要带本子、带笔。

2、进教室后不要高声喧哗。

保持安静。

3、鼓励学生多参与。

培养上课习惯和欣赏音乐的习惯。

二、谈话导入
问:音乐与人生有什么关系?引起注意和思考
三、认识音乐鉴赏的相关知识
(一)请同学解释孔子格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教师补充:“兴于诗”,人的修养从学诗歌开始;“立于礼”,自立从学礼仪开始;“成于乐”,完美人生从音乐开始。

师:追求高质量生活情趣的人,应该用音乐来美化自己的人生。

也许我们不是作曲家、音乐家,但我们可以听、可以看、可以鉴赏。

怎样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位能听懂音乐的人呢?
(激发学习鉴赏音乐的兴趣,找学习动力。

刺激学习方向。

)
(二)初步学习音乐基本常识、音乐要素及音乐语言
1、音的产生:音是由发音体振动而产生的。

2、音的分类:乐音和噪音
3、音乐的“基本要素”有: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

4、音乐常用的“形式要素”有:节奏、旋律、和声、音色、力度、速度、调式、曲式、织体等。

5、“音乐语言”是凭借音乐的形式来表现人类情感的艺术手段。

四、鉴赏《草原牧歌》
(一)介绍《草原小姐妹》故事背景
(二)聆听《草原牧歌》(完整聆听)
提问:
1、独奏乐器是什么?(琵琶)讲“琵琶协奏曲”
2、有哪音乐要素在发生作用?(讨论后小结出:节奏、速度、力度……)
3、音乐情绪怎样?联想和想象到了什么?(富有生机和朝气、天真、活泼;联想到美丽的草原和放牧的生活情景)
(三)作品及演奏者简介:琵琶大师刘德海(曾改编《十面埋伏》、《浏阳河》、《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等曲目)
(四)知识拓展:中国传统的民族乐器(琵琶、笛子、二胡、古筝)
(五)依据PPT所示运用讲授法着重讲解节奏、速度、力度在音乐中的表现意义。

节奏:节奏是指音乐运动的长短和强弱,是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

速度:音乐进行中的快慢程度。

力度:音乐中音量的强弱程度。

(六)对比、聆听《草原放牧》第一主题音乐和第二主题音乐
师:1、给节奏配合上高低起伏的乐音,加上力度、速度的变化,按一定的关系连接起来就为我们塑造了生动的画面,带来了美感。

通过对比欣赏,更清楚的认识音乐的形式要素在表达音乐情感时发挥的重要作用。

2 、音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对音乐的感悟以及表现和创造都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质,大家有那么多的知识积累,如果学习一些音乐鉴赏知识,我们就会成为懂音乐的人,从而丰富我们的生活,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五、观看蒙古族舞蹈
(一)注意观察蒙古族舞蹈特色:掌形和提、压腕,抖肩等。

(二)感受音乐形式要素节奏、力度、速度和旋律、调式等要素的艺术功效。

加深音乐记忆,培养和激发持久兴趣。

六、知识拓展:
(一)知识点介绍:内蒙古“长调”音乐。

(二)学习内蒙古民歌《鸿雁》,鼓励学生跟录音一起唱,培养学习鉴赏音乐的信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