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古诗解读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望洞庭》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望洞庭》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望洞庭》1. 教学内容分析1.1 《望洞庭》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

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

诗的首句描写湖水与月光互相辉映,平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

第二句描绘君山在湖中的倒影,因为水中的倒影看起来像白银盘里的青螺,所以诗人把君山比作青螺。

全诗极富想象力,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2 从语文要素方面来看,这首诗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能力,包括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以及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同时,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积累描写自然景色的优美词语和句子,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在朗读方面,学生能够学习古诗的节奏和韵律,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

2. 教学目标2.1 知识与能力目标2.1.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望洞庭》。

2.1.2 理解诗句的意思,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色。

2.1.3 学会诗中的生字,理解“和”“镜未磨”“遥望”“白银盘”“青螺”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

2.2 过程与方法目标2.2.1 通过反复朗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理解诗句的意境。

2.2.2 借助注释、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理解古诗的能力。

2.2.3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诗人描写的景色之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2.3.1 感受洞庭湖的美景,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3.2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教学重难点3.1 教学重点3.1.1 理解诗句的含义,想象诗中的意境。

例如“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这句诗,要让学生理解湖光和月光相互辉映的景象,以及为什么把平静的湖面比作未经磨拭的铜镜。

这需要结合诗句中的字词含义,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来理解。

3.1.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古诗的朗读有其独特的节奏和韵律,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停顿和语调,如“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通过反复朗读来体会。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古诗赏析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古诗赏析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古诗赏析
【原诗】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诗句鉴赏:
此诗是诗人游览岳阳时写给张九龄的,希望他引荐而步入仕途。

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水。

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是阔大的。

“涵虚”,高空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里。

“混太清”即水天相接。

这两句是写站在湖边,远眺湖面的景色,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三四两句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云、梦”是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据说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来大部分都淤成陆地。

西南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好像要摇动岳阳城似的。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与王维的诗句“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

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

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而且还充满活力。

望洞庭古诗全解意思

望洞庭古诗全解意思

望洞庭古诗全解意思中国古代唐代大诗人王维的《望洞庭》一诗,被公认为是唐代文学之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望洞庭这诗描写了长江上洞庭湖的宏伟景象,在湖的南岸描述了春日野游的乐趣,并以此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这首诗的意境被认为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髓,丰富的内涵让不少研究者在考证研究上动力十足。

《望洞庭》诗的前八句叙述了湖的景象:“浩浩湖水混天际,长空一色无人知。

客行无力飞相连,到处渔歌声相继”,描写了湖水宽广无边,浩渺无垠,绵延穿山,湖上两岸渔歌声相继。

正是这无穷尽头,犹如迷宫一般,让诗人有种如临“洞庭”,一个宇宙般大气势的感受。

接着,《望洞庭》诗继续描写了湖边美景:“山重叠子规啼夜,江潭空满月华明。

岸柳风摇秋来急,舟楫晚风去莫迎”。

湖岸山重云深,夜晚天空满月,湖边的柳树被风吹动发出抚摸的声音。

夜晚的江湖一片静谧,船只一路往南驶去,一阵晚风,给它带去了暗示,仿佛有个什么东西要被挡住,要向四方招手。

之后才是诗中最重要的内容:“若有人问洞庭否,举头望望只自迷。

夜夜湖光照水色,人间传说谁相信?”洞庭湖有着那么壮阔的景色,而诗人看到的只有他自己的迷惘,在夜夜湖光照水色之时,眼前不是湖水,而是他的视野被人间传说所限制,不满及彼岸的幸福。

通过这首诗,读者不难体会到王维对洞庭湖的情感,他高洁的心灵把自己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情不自禁地爱上了洞庭湖,情感当之无愧,感觉若有所失。

此诗正是王维情思澎湃,对洞庭湖情感深切的抒发。

此外,这首诗更是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用“望”这个词来表达一种期许,描绘出王维与洞庭湖之间的精神联系;“洞庭”这个词,有画中深潭之意,暗指人间令人迷失的地方;“空满月华明”,形容湖上的明月;“风摇”可见湖边的柳树,同时也歌唱“人间传说”这个主题;“舟楫晚风去莫迎”,与“望”的意思相呼应,暗示着爱好旅行的王维将要离去,不再等待,表现出他对大千世界的向往之心。

从上述内容看,王维的《望洞庭》诗可以说是一首多重意义的诗,它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学内涵有着极高的要求,也把王维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融入其中,使之成为一首深具意义的诗篇,在古典文学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有着不可取代的价值。

【古诗专项训练】《望洞庭》刘禹锡

【古诗专项训练】《望洞庭》刘禹锡

【古诗专项训练】《望洞庭》刘禹锡望洞庭[唐] 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湖水的光亮与月光相互映衬,非常和谐,水面像没打磨的镜子。

远望洞庭湖,山青水绿,像是白银打造的盘子里放了一枚青色的田螺。

“青螺”指的是洞庭湖里的一座小岛,叫做“君山”,关于这座山,还有一个神话故事。

传说在远古时候,有一位爱民如子的国王,名叫尧,尧手下有位聪明能干的臣子,名叫舜。

经过长期的观察和考验,尧认为舜是个品德高尚、值得信任的人,小伙子靠得住,于是就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了他,后来干脆连皇位都一起传给了舜,让他做了自己的接班人。

舜也没有辜负尧的信任,他带领百姓过上了安定富足的生活,人民都很爱戴他。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舜老了,在退休之前,他决定出门巡视一下,看看国家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

但是舜一路上操心受累,走到一个叫“苍梧”的地方时,一病不起,最后在那里去世了。

舜的妻子娥皇和女英,得知他去世的消息之后痛不欲生,赶紧乘船往苍梧赶,非常不幸的是,她们乘坐的小船走到洞庭湖时,突然被风浪打翻,两个人葬身湖底。

娥皇和女英死后,成了洞庭湖的神女,就住在湖中心的君山上。

她们经常登上君山,朝苍梧的方向远望,怀念自己的丈夫舜。

君山也因为有了两位神女的光顾而出了名,直到今天,洞庭湖一带还有人们为娥皇和女英修建的神女庙,专门用来纪念她们。

“湖光秋月两相和”,湖水的光亮与月光融合在一起,水天一色,诗人看见这样的景色之后,马上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

“潭面无风镜未磨”,风平浪静的洞庭湖湖面像一面镜子,在这里他还特意强调,是没有经过打磨的镜子。

为什么要强调“镜未磨”呢?诗人是在夜晚欣赏洞庭湖的景色,虽然有月光,也有湖面的水光,可是一切看起来都是朦朦胧胧的,不像真正的镜子那样清楚明亮。

虽然是发挥想象力,但是诗人并没有偏离现实。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人站在远处看君山,又开始发挥想象力,他说君山就像白银盘子里装着的一枚青色的田螺。

刘禹锡的《望洞庭》古诗解读

刘禹锡的《望洞庭》古诗解读

刘禹锡的《望洞庭》古诗解读刘禹锡的《望洞庭》古诗解读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

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刘禹锡的《望洞庭》古诗解读,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早年没有读过这首诗,选入教材以后,也只是一般性地浏览,没有很好地琢磨。

真的引起我对它的注意,是这次在徐州听民主路小学刘杰老师的课。

归纳一下值得思考和讨论的问题,主要有三:第一、湖光秋月两相和的和,是读第二声,还是读第四声?查《现代汉语词典》,和字的读音一共有四种,但与这一语境的意思相关的读音有两种:一是读hé。

二是读hè。

细细揣摩,我以为:此处之和还是读作第二声(hé)为妥。

其理由有三:一、从和的字义来看,它最初是相应或谐的意思。

许慎的《说文解字》有云:和,相应也。

《广雅·释古三》也说:和:谐也。

后来,引申为和睦、协调。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强调:古唱和字不读去声。

由此不难发现:和字最初的意思是由声音相应而来的。

它应读作hé,在古代,即便是唱和的意思,也不能读为去声。

如今的第四声读法是后来随着字义地不断延伸与扩大,分化出来的。

再从和字的现代解释看,此处之和也不应读作hè。

《现代汉语词典》认定:当和字读作hè时,一是指和谐地跟着唱;二是指依照别人的诗词的题材和体裁做诗词。

但不管哪种解释,都有跟从与依照的意味。

联系诗句湖光秋月两相和。

如果将和字读作hè,解为跟从与依照,那就与诗句的意思不合了。

二、从此诗的格律来看,此诗当为首句入韵。

我们知道,按照诗词格律的规定,七绝的格律类型大体有四。

其一:⊙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韵)其二:⊙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仄平。

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_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古诗翻译及赏析

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_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古诗翻译及赏析

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_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古诗翻译及赏析《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代: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译文秋水胜涨,几乎与岸平,水天含混迷茫与天空浑然一体。

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被钓上来的鱼。

注释张丞相:指张九龄(673-740),唐玄宗时宰相,后贬为荆州长史。

涵虚: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

涵:包容。

虚:虚空,空间。

混太清:与天混成一体。

清:指天空。

云梦泽:古时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代低洼地区。

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

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岸。

济:渡。

端居:安居。

耻(chǐ)圣明:有愧于圣明之世。

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时认为皇帝圣明社会就会安定。

徒:只能。

楫:(jí)划船用具,船桨赏析洞庭湖,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在湖南北部。

张丞相指张九龄。

这是一首投赠之作,诗人希望时任中书令的张九龄予以援引,但是,诗人却没有直说,而是通过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而曲折地表达出来,已具浓郁的诗意,同时,对于在此本来是藉以表意的洞庭湖,在诗人的笔下却得到泼墨山水般的大笔渲绘,呈现出八百里洞庭的阔大境象与壮伟景观,实际上已成为山水杰作。

首先点明时令,时值“八月”,湖水泛溢,可见当年秋汛汹涌,一个“平”字,可见湖水涨漫,已溢出堤岸,造成湖水与湖岸相平的景象。

洞庭本来就号称八百里,加上这样的浩大水势,其水岸相接、广阔无垠的情状更增浩瀚气势。

此时,诗人面对洞庭,极目远望,则不仅水岸相平,而且呈现出水天相接的景象,仰观俯瞰,天空映照湖中,似乎是湖水包孕了天宇,“涵虚”,足见其大,“混太清”,足见其阔。

如此壮阔的湖面,自然风云激荡,波涛汹涌,古老的云梦泽似乎在惊涛中沸滚蒸腾,雄伟的岳阳城似乎被巨浪冲撞得摇荡不已,一个“蒸”字,一个“撼”字,力重千钧,自然的湖泊一下子具有了自觉的意识,静态的地理由此取得了飞扬的动势,足见其非凡的艺术表现力和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望洞庭》PPT课件2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望洞庭》PPT课件2

潭面无风镜未磨。
镜 未 磨 : 水平如镜
湖面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 未经打磨的铜镜。
诗文解读
远景—壮美
远看
遥 望 洞 庭 山 水 翠 , 月光下,君山更加更加青翠
洞庭水更加清澈,山水浑然一
白 银 盘 里 一 青 螺 。君山 体。 洞庭湖
诗文解读
诗人为什么把潭面比喻成未打磨的铜镜?
一是因为月光下看不真切; 二是湖面宽阔,波光粼粼,迷迷蒙蒙。
遥望
书写指导:右上边四笔要 小、写紧凑,下边的午和 山中间一竖是一笔。
我会写
yín 银
结构:左右 音序:Y 部首:钅 组词:银两 银花火树
白银
书写指导:右上边横框要窄、 里面有一短横,竖提的竖要 长,捺上边有一短撇。
我会写
pán

结构:上下 音序:P 部首:皿 组词:棋盘 盘山公路
盘子
书写指导:舟字首撇要短, 第二笔是竖撇要长,中间一 横稍长,上下各有一点。
课后作业
1.用自己的话写出这三首诗的意思。 2.古往今来,人们用美好的语言赞美歌颂祖国的大好 河山,你积累了多少,写几句。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课程结束
03
诗文解读
诗文朗读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文解读
望洞庭 洞庭湖
这首诗是刘禹锡唐穆宗长庆 四年(824年)秋赴和州任职 刺史经洞庭湖时所作。
诗文解读
近景—柔美 湖光秋月两相和,
译文: 月光和湖水交融在一起非常和谐
学习目标
1.会认、会写生字。 2.反复朗读、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句描绘的大意,

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望洞庭诗意

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望洞庭诗意

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望洞庭诗意==============================在我国古诗词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其中就包括了三年级上册的古诗三首《望洞庭》。

这三首古诗以其深刻的诗意和意境,吸引了无数读者的目光,让人沉浸其中,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感和心境。

在本文中,我将从不同角度对这三首古诗进行全面评估,并结合个人观点和理解,撰写一篇有意义的文章。

让我们依次回顾这三首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古诗一:"湖光秋月两相和,夜发清溪向三峡。

"这首古诗通过对湖光和秋月的描绘,展现出了一幅清澈宁静的画面。

诗中所提到的清溪和三峡,则让人想象到诗人夜间乘船的情景。

整首古诗透露出一种闲适、恬静的气息,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宁静和诗人的淡然。

古诗二:"白洋深处白云深,俯视四围皆底沉。

"这首古诗以白洋和白云为背景,传达了一种深远、浩渺的气息。

诗中所描绘的俯视四围的景象,让人感受到了自然界的壮美和诗人的广阔胸怀。

整首古诗充满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豁达。

古诗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这首古诗以日出和江花为引子,表现出了早晨江边的生机勃勃和生机盎然的景象。

诗中所提到的春江水绿,则让人联想到了春天的气息和江水的清澈。

整首古诗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和诗人的热爱。

通过以上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到这三首古诗都以望洞庭的自然景色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独特感悟和情感表达。

这些古诗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营造出了不同的意境和情感,让人不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也会对大自然产生更深的体会和认识。

在我看来,这三首古诗所表现出的诗意主要体现在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上。

诗人通过对湖光、秋月、白洋、白云、江花等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也让人对大自然产生了更深的体会和认识,引发了人们对自然美的向往和追求。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被繁杂的琐事所困扰,很难停下脚步去感受自然的美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洞庭》古诗解读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早年没有读过这首诗,选入教材以后,也只是一般性地浏览,没有很好地琢磨。

真的引起我对它的注意,是这次在徐州听民主路小学刘杰老师的课。

归纳一下值得思考和讨论的问题,主要有三:
第一、“湖光秋月两相和”的“和”,是读第二声,还是读第四声?
查《现代汉语词典》,“和”字的读音一共有四种,但与这一语境的意思相关的读音有两种:一是读hé。

二是读hè。

细细揣摩,我以为:此处之“和”还是读作第二声(hé)为妥。

其理由有三:
一、从“和”的字义来看,它最初是“相应”或“谐”的意思。

许慎的《说文解字》有云:“和,相应也。

”《广雅·释古三》也说:“和:谐也。

”后来,引申为和睦、协调。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强调:“古唱和字不读去声。

”由此不难发现:“和”字最初的意思是由声音相应而来的。

它应读作hé,在古代,即便是“唱和”的意思,也不能读为“去声”。

如今的第四声读法是后来随着字义地不断延伸与扩大,分化出来的。

再从“和”字的现代解释看,此处之“和”也不应读作hè。

《现代汉语词典》认定:当“和”字读作hè时,一是指“和谐地跟着唱”;二是指“依照别人的诗词的题材和体裁做诗词。

”但不管哪种解释,都有“跟从”与“依照”的意味。

联系诗句“湖光秋月两相和”。

如果将“和”字读作hè,解为“跟从”与“依照”,那就与诗句的意思不合了。

二、从此诗的格律来看,此诗当为首句入韵。

我们知道,按照诗词格律的规定,七绝的格律类型大体有四。

其一:⊙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韵)
其二:⊙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仄平。

(韵)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韵)
其三:⊙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韵)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
其四:⊙仄平平仄仄平,(韵)⊙平⊙仄仄平平。

(韵)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
与上述格律比照,此诗应属七绝的类型之二。

所以,首句必须押韵,而且应为平声。

三、从上下文来看,上文的“相”是“交互”的意思,所以只有将“和”字读作hé,解为“应”或“谐”,才能与上文“相”字的意思贯通。

如果将此字读作hè,那就会使“和”字涂上“跟从”或“依照”的色彩。

这样做,显然与诗人笔下的情景不合。

说来也巧,1997年普通高校招生语文试卷中就有一道判断选择题。

它要求考生判断“刘诗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是否正确。

其标准答案认定:以上的说法是正确的,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我们的判断。

第二、“镜未磨”究竟应作和解释?
对第二句中“镜未磨”的解释有二:一说是水面无风,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

我觉得,搞清楚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弄明白“镜未磨”究竟是什么样。

《淮南子.脩务训》上这样说:“明镜之始矇然未见形容也,及拭之以玄锡,磨之以白毡,则须眉微毛可得而察。

”意思是说,铜镜一开始的时,镜面暗淡无光,还不能照出人的面容,只有在镜面敷上一层反光剂氧化锡(或谓水银),再用白毡打磨(即抛光),才能光洁明亮。

由此可见,诗中的“镜未磨”,当是指铜镜未经打磨暗淡无光的样子。

若简单地将“镜未磨”解释为水面无风,波平如镜,突出的是湖面的平,就与古代的铜镜尚有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等多种形制的事实并不完全相符。

所以我以为,“潭面无风镜未磨”一句还是理解为“无风的湖面就如同未经打磨的镜面一般暗淡无光”为妥。

这样解释,既与当时湖面上光线不足,水波不兴的情境相合,也与诗人置身于特殊的观察位置——岳阳楼月夜俯望洞庭之所见相符。

第三、“青螺”究竟是何物?
最后一句中的“青螺”究竟是何物呢?也有两种说法。

有人说,“青螺”是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是古代妇女画眉所用;也有人说,“青螺”就是青色的田螺。

首先应当肯定,不管是那一种说法,它们都是以“青螺”的形象来比洞庭湖中的君山,这一点是肯定的。

比较以上两种对“青螺”的说解,我以为,后一种说法更为直接,更加具有原创性。

为什么人们会把“青螺”释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是古代妇女画眉的用品呢?这很可能是受神话传说的暗示。

相传在远古时代,洞庭湖中并没有岛。

每当狂风大作、白浪滔天时,来往船只无处停靠,常被恶浪吞没,当地人民苦不堪言。

这件事引起了水下72位螺姑娘的同情。

她们忍痛脱下身上的螺壳,结成一个个小岛,后来连在一起,就成了今天的君山。

君山上的72峰,就是72位螺姑娘变成的。

说来也巧,雍陶也曾写过一首《题君山》,其诗曰: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读雍诗,我们不难发现,诗人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与刘禹锡的《望洞庭》相比,可以说,两首诗都巧妙地以“螺”作比,刘禹锡的《望洞庭》是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而雍诗则是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

人们说,对比之下,细微的差异可能会更加清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