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 古诗
望洞庭古诗

望洞庭古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一首关于洞庭湖山水的七言绝句,望洞庭全诗描写洞庭洞的风景细致而且生动,把人与自然描写的生动,是一首富有浪漫色彩的山水小诗。
下面小编为大家提供了一些精彩的望洞庭古诗相关文章,欢迎欣赏。
望洞庭古诗1【原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阅读训练】:一、1、对诗句解说不当的一项是()A “涵虚”句中“太清”指天,“混”字写出水天相接的景象。
B “欲济”句中的“济”即渡,这句是说湖大浪高,欲渡不能。
C “端居”句中“端居”即闲居,“圣明”指当时的太平盛世。
D 最后两句中借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
2、对此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 前四句写景,扣“望洞庭湖”之题,后四句抒情,表“赠张丞相”之意。
B 二联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
上句以“气蒸”显浩阔,下句以“波撼”显气势。
C 三、四联以欲渡无舟、欲钓不能抒发了有心出世却无人赏识的忧愤不平。
D 这首诗意在表达希望能得到张九龄引荐,但在语言运用上却十分委婉、含蓄。
3、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4、品味“蒸”与“撼”。
5.“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描写了洞庭湖和的特点。
(2分)6.全诗抒写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7.诗的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意思是说,看着人家垂钓,自己只能白白地产生羡鱼之情了。
这里隐喻自己,言外之意是。
(2分)8.“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二句,笔力千钧,备受后人赞赏。
请作简要赏析。
(3分)9、这首诗主要的艺术特色是什么?请具体分析。
(3分)10、请赏析“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的妙处。
(3分)11、这首诗和杜甫的《登岳阳楼》都是以登览为题材的抒情诗,所抒之情有什么不同?(2分)二、1、这首诗的体裁是____________(1分),诗歌中借用典故,巧妙设喻,揭示全诗的诗句是:_________(2分)2、全诗最后借用的典故在现代汉语中成了一成语,它是___________,现在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2分)3、请简要谈谈你对颔联的理解。
望洞庭 唐 刘禹锡古诗诗意

望洞庭唐刘禹锡古诗诗意
刘禹锡《望洞庭》赏析
[原诗]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3.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
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
两说均可。
4.白银盘:形容洞庭湖。
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
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今译]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
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赏析]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
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
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
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
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
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
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古诗词】望洞庭古诗的诗意及原文

【古诗词】望洞庭古诗的诗意及原文
《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
景色。
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
《望洞庭》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
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首句描写湖水与素月交相辉
映的景象,第二句描绘无风时湖面平静的情状,第三、四句集中描写湖中的君山。
全诗选
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山色,轻轻着笔,通
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显示出惊人的艺术功力。
《望洞庭》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翻译: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拭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青青的螺。
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
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和谐。
指水色与月光交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此句意思一说是湖面无风,水
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山水翠:一作“山水色”。
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白银,一作“白云”。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
庭湖中的君山。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望洞庭》古诗鉴赏

《望洞庭》古诗鉴赏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
诗人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
《望洞庭》全文古诗如下: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前言)《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望洞庭》载于《全唐诗》卷三百六十五。
此诗通过对洞庭湖高旷清超的描写,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奇思异采。
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注释)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
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和谐。
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山水翠:也作“山水色”。
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白银:一作“白云”。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翻译)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拭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青青的螺。
(赏析)《望洞庭》作于长庆四年公元824年秋,刘禹锡被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
其中一次,刘禹锡转任和州经过洞庭湖,观望洞庭湖的景色而写下了此诗。
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
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
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
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诗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
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
近景美妙、别致;远景迷潆、奇丽。
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
银盘与青螺相映,明月与湖光互衬,更觉情景相容、相得益彰。
诗人笔下的君山犹如镶嵌在明镜洞庭湖上一颗精美绝伦的翡翠,令人美不胜收。
《望洞庭》原文注释及简析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词释义】
和:协调,这里指水天一色。
潭:指洞庭湖。
磨:磨拭。
翠:绿色。
【古诗今译】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名句赏析】——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是一首山水小诗,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
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寥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
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
第三句诗人的视线从广阔的湖面集中到君山一点,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
此时山更翠,山更清。
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
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足见诗人的浪漫色彩。
写明月的古诗《望洞庭》原文译文鉴赏

写明月的古诗《望洞庭》原文译文鉴赏《望洞庭》唐代: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山水翠一作:山水色)【译文】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犹如未磨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恰似白银盘里托着青青的田螺。
【鉴赏】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
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
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
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诗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
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
近景美妙、别致;远景迷潆、奇丽。
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
银盘与青螺相映,明月与湖光互衬,更觉情景相容、相得益彰。
诗人笔下的君山犹如镶嵌在明镜洞庭湖上一颗精美绝伦的翡翠,令人美不胜收。
其用词也极精到。
首句描写澄彻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
表现出天水一色,玉字无尘的融和画面。
“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
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秋夜明月清辉,遍洒澄净湖面,湖面平静无风,犹如铁磨铜镜。
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澈空明的。
与素月的清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
这就是“湖光秋月两相和”一句所包蕴的诗意。
“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
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
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濛濛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
“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的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
刘禹锡的《望洞庭》古诗解读

刘禹锡的《望洞庭》古诗解读刘禹锡的《望洞庭》古诗解读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
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刘禹锡的《望洞庭》古诗解读,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早年没有读过这首诗,选入教材以后,也只是一般性地浏览,没有很好地琢磨。
真的引起我对它的注意,是这次在徐州听民主路小学刘杰老师的课。
归纳一下值得思考和讨论的问题,主要有三:第一、湖光秋月两相和的和,是读第二声,还是读第四声?查《现代汉语词典》,和字的读音一共有四种,但与这一语境的意思相关的读音有两种:一是读hé。
二是读hè。
细细揣摩,我以为:此处之和还是读作第二声(hé)为妥。
其理由有三:一、从和的字义来看,它最初是相应或谐的意思。
许慎的《说文解字》有云:和,相应也。
《广雅·释古三》也说:和:谐也。
后来,引申为和睦、协调。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强调:古唱和字不读去声。
由此不难发现:和字最初的意思是由声音相应而来的。
它应读作hé,在古代,即便是唱和的意思,也不能读为去声。
如今的第四声读法是后来随着字义地不断延伸与扩大,分化出来的。
再从和字的现代解释看,此处之和也不应读作hè。
《现代汉语词典》认定:当和字读作hè时,一是指和谐地跟着唱;二是指依照别人的诗词的题材和体裁做诗词。
但不管哪种解释,都有跟从与依照的意味。
联系诗句湖光秋月两相和。
如果将和字读作hè,解为跟从与依照,那就与诗句的意思不合了。
二、从此诗的格律来看,此诗当为首句入韵。
我们知道,按照诗词格律的规定,七绝的格律类型大体有四。
其一:⊙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韵)其二:⊙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仄平。
小学三年级语文《望洞庭》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导语】《望洞庭》是唐代⽂学家、诗⼈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后,赴任的途中经过洞庭湖时,⽉夜遥望洞庭湖写下的。
很多诗⼈写洞庭湖,都着眼于它波澜壮阔的⽓势,这⾸诗却描绘了⼀幅宁静优美的洞庭⽉夜图,明⽩如话,却意味隽永。
以语⾔轻俏,意境静美⽽著称。
以下是整理的⼩学三年级语⽂《望洞庭》原⽂、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三年级语⽂《望洞庭》原⽂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两相和, 潭⾯⽆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翠, ⽩银盘⾥⼀青螺。
注释: 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的波光。
两:指湖光和秋⽉。
和:和谐。
指⽔⾊与⽉光交相辉映。
潭⾯:指湖⾯。
镜未磨:古⼈的镜⼦⽤铜制作、磨成。
此句意思⼀说是湖⾯⽆风,⽔平如镜;⼀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翠:⼀作“⼭⽔⾊”。
⼭,指洞庭湖中的君⼭。
⽩银盘:形容平静⽽⼜清的洞庭湖⾯。
⽩银,⼀作“⽩云”。
青螺:这⾥⽤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
译⽂: 洞庭湖上⽉光和⽔⾊交相融和,湖⾯风平浪静如同未磨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苍翠如墨,好似洁⽩银盘⾥托着⼀枚青螺。
【篇⼆】⼩学三年级语⽂《望洞庭》教案 【教学⽬标】 1、学会《望洞庭》诗中出现的⽣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通过品读,想象《望洞庭》古诗词所描绘的画⾯,感悟意境,感受古诗词的语⾔美、韵律美。
3、在交流体会描写⽉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有感情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怀。
背诵《望洞庭》。
4、拓展吟诵洞庭美景的名句,达到深化和积累的⽬的。
【教学重点】理解“两相和”、“⽩银盘”和“青螺”,想像诗⼈笔下的⽉夜洞庭⽔天⼀⾊的画⾯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喻。
【教学难点】想像诗⼈笔下的⽉夜洞庭⽔天⼀⾊的画⾯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喻。
【教学过程】 ⼀、引⼊课题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李⽩眼中的⽔。
“欲把西湖⽐西⼦,淡妆浓抹总相宜”是苏轼笔下的⽔,祖国的⼭⼭⽔⽔,从古到今不知吸引了多少⽂⼈墨客,写下了许多美诗佳句,今天我们随唐代⼤诗⼈刘禹锡去感受⼀处⼭⽔,板书《望洞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写古诗
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彻空明 的。与素月的清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 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湖 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 镜。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 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 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 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歌曲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相和:相互映衬。 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潭面无风镜未磨。
潭面:指湖面。潭,水很深的湖。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波平如 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
洞庭:在湖南省北部,长江南岸。湖中有不少小山,最有名的是君山 山水色:湖光山色。 白银盘:形容洞庭湖。 青螺:青绿色的螺壳。螺是一种软件动物,体外有螺旋形硬壳。青黑 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 秋月 两相和, 潭面 无风 镜未磨。 遥望 洞庭 山水色, 白银 盘里 一青螺。
注:这首诗已划分好了节奏,请同学们要读准节奏
他在远谪湖南、四川时,接触到 少数民族的生活,并受到当地民 歌的一些影响,创作出《竹枝》、 《浪淘沙》诸词,给后世留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 阳人,为匈奴族后裔。晚年任太 烧畲”的民俗画面。至于“东边 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他和 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柳宗元一同参预那唐朝永贞年间 更是地道的民歌风味了。他在和 短命的政治改革,结果一同贬谪 白居易的《春词》时,曾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远郡,顽强地生活下来,晚年回 “依《忆江南》曲拍为句”,这 到洛阳,仍有“马思边草拳毛动” 是中国文学史上依曲填词的最早 的豪气他的诗精炼含蓄,往往能 记录。 以清新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人生或 历史的深刻理解, 因而被白居易 推崇备至,誉为“诗豪”。 。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意
湖光秋月两相和 洞庭湖的水色和秋天的月色交融在一起, 互相辉映,显得多么和谐 潭面无风镜未磨 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 白银盘里一青螺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小巧玲珑的青螺。
赏析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 白如话而意味隽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 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 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 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 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 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 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 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 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 “偏义复词”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 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 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 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