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望洞庭》教案(精选12篇)

《望洞庭》教案(精选12篇)

《望洞庭》教案(精选12篇)《望洞庭》教案(精选12篇)《望洞庭》教案篇1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达到熟读成诵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在吟诵中进一步升华主题,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感情诗境让学生在吟诵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到哪些地方旅游过:老师去过的地方比你们加起来的还要多,信吗?我去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鹳雀楼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天门山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的敕勒川我游历过这么多地方大家很羡慕吧,这都是在哪游历呀!你知识这叫什么吗?板书:神游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去洞庭湖神游一番。

课前同学们搜集了资料,谁来介绍一下洞庭先请同学们来看一段短片:(师介绍洞庭湖)洞庭湖在湖南省北部,长江南岸。

湖南和湖北的分界线。

面积2740平方千米,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洞庭还有许多座山,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君山。

八百里洞庭,湖中有山,湖外有湖,秋天的洞庭更是碧波万顷,气象万千美不胜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一首《望洞庭》齐读课题1. 解诗题这里的望是看,怎么看(远远地看),看哪里?(看洞庭)再读课题1. 知诗人理解了诗题,我们再来看本首诗的作者是(刘禹锡)说说你对诗人的了解: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被白居易称为诗豪学会积累有价值的知识,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现在请同学们把它积累在书上。

1. 明诗意悟诗情⑴自由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⑴同桌读,一人读,一人认真倾听,校正字音,把诗读正确,遇到困难互相帮助有了同学的帮助,现在能把这首诗读得一字不错吗?⑴指生读诗师生评议在这首诗中还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你一看就明白了。

出示:磨螺潭并理解潭和螺的意思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诗⑴我们初步接触这首诗,就有这么多的收获,再来读诗,就会有更多更大的收获。

请同学们默读诗:想想诗人远远地看到了什么?在文中找出来、画出来。

有关望洞庭教学设计(通用5篇)

有关望洞庭教学设计(通用5篇)

有关望洞庭教学设计(通用5篇)有关望洞庭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望洞庭教学设计(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望洞庭教学设计1教材解读:《望洞庭》是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上册“幻想和想象”这一单元的古诗。

本诗描写了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夜游洞庭,对洞庭湖万籁俱寂的夜色所发出的由衷感叹。

全诗四句,字字珠玑,生动地描绘出了洞庭湖那一幅安宁恬静的画面。

作者始终以“远望”的视角进行观察,并且辅以大胆优美的想象,让我们从诗中处处体验美,处处找寻美,把洞庭湖的美融入了每一笔,每一画中。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自读课文的能力。

古诗虽短,但是充斥了很多文言气息,因此在教授时,大部分时间可由学生进行自读,从不断的朗读中去体会作者的深意,教师可从旁进行辅助,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相对困难的词句,对全诗内容进行适当提点,以便学生能尽可能领略诗中的美。

教学目标:1、学习《望洞庭》,用正确的方法朗读诗歌,读出诗歌所表现出的韵味和含义,了解全诗的主要内容。

2、通过朗读,升华至朗诵,在朗诵中去体会洞庭山水的美。

3、抓住重点词语“望”“和”“镜”等进行重点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各中意境,促使学生升华品味全诗。

重难点:1、如何让学生在朗诵中去体会洞庭湖包含的那份大自然的美。

2、如何让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结合重点字词大胆进行想象,通过自己的理解诠释诗歌的意境。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进行预习(读通诗歌,通过各种方式自查生字,并朗读熟练)教师所制作的PPT。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课前谈话,背诵曾经学过的古诗。

2、进行和诗歌有关的自我介绍,并以一种游玩的方式导入课题。

3、、从一幅优美的图画中去进行观察,并给出这些美丽景色的地点:洞庭。

(设计意图:游玩于山水之间的诗句,需要从平时的生活中去导入。

课文《望洞庭》的优秀教案

课文《望洞庭》的优秀教案

课文《望洞庭》的优秀教案课文《望洞庭》的优秀教案(精选15篇)课文《望洞庭》的优秀教案篇1一、教材依据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两首》之《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途中经洞庭时所作。

二、设计思想《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俨然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三、四年级学生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要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通过教师有效地促进和支持性教学行为,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组织学生在轻松、自由的课堂环境中快乐的学习。

美国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完成了对传统智力理论的批判与建设,本节课将以此理论为支撑,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关注每一位学生优势智能的培养,达到三维教学目标的整合。

三、教学目标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能力目标: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情感目标: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四、教学重点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

背诵古诗。

五、教学难点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六、教学准备: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录音磁带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七、教学过程:(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望洞庭2、指名说了解的刘禹锡和洞庭湖。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望洞庭教学设计13篇完美版

望洞庭教学设计13篇完美版

"望洞庭教学设计"望洞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意,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感情。

2、运用古诗的学习策略指导学生自得自悟,培养自学潜力。

3、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练习背诵。

【教学过程】一、复习"独坐敬庭寺"1、背诵。

2、这首诗描述了秋夜月光下的美景,有山、有水,充满了诗情画意,表达了诗人秋夜思恋友人、故土的深情。

二、这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望洞庭"1、诗歌的作者是唐朝的*禹锡。

2、理解:望:遥看洞庭:洞庭湖3、交流有关洞庭湖的资料。

4、师小结:八百里洞庭,湖中有山,湖外有湖,烟波浩淼,碧波万倾,水天相接,气象万千,号称天下第一水,有神仙洞湖的美誉。

自古以来,它以湖光山色引人,使得许多文人墨客为之倾倒,留下了无数名篇佳句。

5、这天我们要学的"望洞庭"就是唐代诗人*禹锡途经洞庭湖时留下的诗句。

(板书:由题入手,了解背景)三、轻读诗文,读准字音,读通读顺(板书:借助拼音,读通读顺)四、理解字义1、和:和谐2、山水色:那里泛指君山一片碧绿。

3、看图理解(青螺、银盘)。

(理解时要求学生加以想象)五、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1、学生说。

(板书:理解字意,串讲诗意(想象))2、师小结:是啊!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成了一件精巧绝伦的工艺品。

你们体会到诗人当时的什么情感3、赞美之情。

4、练读,感情读。

(板书:体会诗情,感情颂读)六、背诵1、短短28个字,运用了三个比喻句,将一幅山水画展此刻我们的眼前,让我们领略到了诗歌的魅力。

2、让我们试着把它背诵出来。

(板书:背诵、默写)七、小结古诗学法1、由题入手,了解背景。

2、借助拼音,读通读顺。

3、理解字意,串讲诗意(想象)。

4、体会诗情,感情诵读。

5、背诵、默写。

八、我们用这种方法学习了两首古诗1、齐读。

2、说说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秋月、有山有水、景美)3、有什么不同之处:小结:同是写秋天月夜美景,但李白是借景抒情,而*禹锡是赞美之情。

望洞庭教学设计(共4篇)

望洞庭教学设计(共4篇)

望洞庭教学设计〔共4篇〕第1篇:望洞庭教学设计【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欣赏孟浩然的《望洞庭湖》。

【教学过程】一、导入揭题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神奇的五彩池,奇伟无比的石林,如诗如画的山峡,程度如镜的西湖。

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

有谁知道洞庭湖的?2、结合学生搜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定格一张月夜下的洞庭湖画面)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4、引出课题: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读。

二、精读会意1、自读全诗,明要求: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相机正音。

3、再读,边读边考虑,看看能读懂了哪些诗句,可以借助字典,也可与同桌讨论。

4、理解诗句:⑴ 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生: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多媒体出示)相:互相。

和:和谐、协调。

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师:你理解得真不错。

生:我理解“两相和”:湖水和月光交融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交融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我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多媒体出示)潭面:是指洞庭湖面。

未:没有。

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生: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生:我理解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生: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望洞庭》教学设计(通用8篇)

《望洞庭》教学设计(通用8篇)

《望洞庭》教学设计(通用8篇)《望洞庭》教学设计(通用8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望洞庭》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望洞庭》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3: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

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录音磁带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教学过程:(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2、指名说了解的刘禹锡和洞庭湖。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字梦得。

洛阳人。

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

所著有《刘宾客集》。

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4、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5、同位互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注:介绍刘禹锡生平和洞庭湖考察学生课前搜集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读诗的欲望。

正所谓“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熟读古诗,人人过关,是下步教学的良好开端。

)(二)理解读,洞察美。

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组内研讨。

(3)全班交流。

《望洞庭》教学设计一等奖模板古诗《望洞庭》优秀教案10篇

《望洞庭》教学设计一等奖模板古诗《望洞庭》优秀教案10篇

《望洞庭》教学设计一等奖模板古诗《望洞庭》优秀教案10篇古诗《望洞庭》优秀教案模板1一、教学目标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寻找诗歌主要意象。

2.通过小组讨论、多媒体教学等方式,描绘夜间洞庭湖景色特点,体会诗歌意境。

3.感受刘禹锡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描绘夜间洞庭湖景色特点,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感受刘禹锡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听音频);朗诵法(集体朗诵、指定学生朗诵);讨论法;教师导读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五张图片,为学生介绍中国五大淡水湖,重点介绍洞庭湖,进而引入文本。

(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明确: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

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

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2.根据课前预习,出声诵读课文(注意:朗读的快慢、停顿、语调、轻重音等),播放音频。

(三)深入研读1.仔细阅读第一句,思考那个字用得好?明确:诗句的第一句“和”字用的好,将月光与湖面紧密的结合起来,即皎洁的月光与澄澈空明的湖水交相辉映,形成一幅唯美的画卷。

2.小组讨论,诗歌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明确:诗歌的第二句和第四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第二句将潭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

“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

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

第四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君山比作一颗小小的青螺,将湖面比作是一个大大的银盘,想象丰富,比喻恰当,色调淡雅,银盘与青螺互相映衬,相得益彰。

(板书:青螺、银盘、比喻)3.朗读诗歌,你看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明确: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彻空明的,与素月的清光交相辉映。

望洞庭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精品3篇

望洞庭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精品3篇

第4篇望洞庭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望洞庭》这首诗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我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真正地基于学情,所以感觉学生学习的热情不高,没有真正地走进诗歌的意境里面。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望洞庭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

3.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和诗句的意思。

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的景色。

4.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背诵古诗。

同学们已经读过不少古诗,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背一背自己最喜欢的古诗。

(二)刚才大家背了很多古诗。

它们只是中国浩瀚诗海中的一滴水,其中很多古诗都是诗人漫游登临写下的见闻感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等等都是这样的情况下写成的。

一千年前的一个秋天,有位诗人经过洞庭湖,洞庭的美景令他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歌佳作。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学习的《望洞庭》,这位诗人就是唐代的著名的`诗人刘禹锡。

(三)简单介绍作者:刘禹锡,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

代表作《竹枝词》、《陋室铭》。

二、初读感知(一)学生自读全诗。

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教师提问:你掌握了那些字词的正确读音?你会怎样提醒别人注意这些读音?(二)学习一下生字词:正音:和hèhéhuóhuò潭、君是前鼻音。

磨是多音字,螺是边音。

(三)再读一读,结合课文中的插图,理解一下诗句:看看你读懂了哪些诗句?可以帮助别人。

还有哪些诗句是你不懂得,需要别人帮助的。

(四)说一说,你觉得诗中哪些句子写的很美。

你读了有怎样的感受和体验:1.湖光秋色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注意:①和的意思是指和谐。

②后一句是一个比喻句,让学生了解到未磨之镜,很模糊。

而磨过的镜子很光亮,从而体会到洞庭湖的湖面朦胧的意境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洞庭》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
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在我国湖南省东南部,有一座美丽的湖泊------洞庭湖,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它的美丽景色。

播放洞庭湖视频(师解说)
唐代,洞庭湖不仅面积达到最广阔,号称“八百里洞庭”,而且诗歌也达到最繁荣。

风光旖旎的自然景观、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交通十字架”的枢纽地位共同促进了唐代洞庭诗歌的繁荣。

唐代洞庭诗人、诗歌数量的历史性突破提高了洞庭湖的地位。

唐代洞庭诗歌体现了洞庭湖独特的地域文化。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洞庭诗歌中的代表作之一刘禹锡的《望洞庭》
二、学习新内容
(一)释题
1、师书写课题(先写一个望字,再写洞庭),学生边看,边思考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写
2、生说一说学生边看,边思考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写
3、师画出作者望洞庭湖所处的位置。

二)、初读古诗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把古诗读得正确、流利。

2、指名读古诗
(三)、平长仄短读古诗
1、介绍古诗的“平长仄短”
平长仄短读古诗这种方法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只是最近这一百年没有人再去使用它。

我们现在说的声调中的一声和二声在古代叫平声,三声和四声在古代叫仄声。

读古诗的时候,平声读的长,仄声读得短,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平长仄短。

(学生齐读平长仄短)。

用这种方法读古诗时,我们是两个两个字一短,每两个字看它的最后一个字,是平声就读得长,是仄声就读得短。

2、指导学生读“湖光“二字
3、分句指导学生读(教师打手势)
4、师配乐读
5、生配乐读
过渡:让我一起来欣赏古诗。

(四)、欣赏古诗
1欣赏“湖光秋月两相和”
(1)学生观察图片,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淡黄的月光静静的湖水相互融和(师随
机用简笔画在黑板上勾画)
(2)这幅图片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洞庭湖朦胧的景致
(3)指导学生读诗句
(4)指名读诗句
(5)欣赏月光与湖水相互融和的古诗
独上江楼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赵嘏
洞庭湖西秋月辉。

潇湘江北早鸿飞---李白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
过渡:让我们一起欣赏刘禹锡笔下的洞庭湖面。

2、欣赏“潭面无风竟未磨”
(1)谈一谈感受到了什么
潭面上没有一丝风,静得像一面未磨的铜
镜。

(2)出现对比图片,体会“镜未磨”
感受洞庭湖淡雅、秀美的景色,
(3)指导读诗句
过渡:诗人站在高处(简笔画)遥望洞庭湖,看到了什么》
3、欣赏“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1)说一说随作者看到了什么?
湖面像一个白银盘,君山像一个秀美的青
螺髻。

(师随机用简笔画在黑板上勾画)
(2)谈一谈感受
感爱到了洞庭湖的淡雅、恬静平和。

(3)指导学生读古诗
(4)指出“淡雅、恬静”即是刘禹锡山水诗的
诗风。

(5)欣赏刘禹锡的山水诗
水底远山云似雪,桥边平岸草如烟” -----刘禹锡
“野草芳菲红锦地,游丝缭乱碧罗天” -----刘禹锡
4、指导学生读古诗
过渡:如果你是刘禹锡,你们此时心情怎么样?
5、学生说一说
过渡:你们猜一猜,刘禹锡来这儿干什么?
6、学生说一说
过渡:刘禹锡不是来游山玩水的,此时,他正是在被贬途中。

7、介绍刘禹锡的背景。

过渡:谈一谈对刘禹锡的看法。

乐观、向上。

过渡:虽然刘禹锡仕途不顺,但它从不消尘,对生活的态度依然是那么积极、乐观,不愧为一代诗豪。

8、出现〈秋词〉
9、指名读〈秋词〉
10、齐读古诗〈秋词〉
(五)、摇头晃脑读古诗
过渡:刘禹锡望着这美景,怡然自得,不禁摇头晃脑地读出了这首古诗。

指导学生读古诗。

过渡:刘禹锡沉浸于美景中,唱起了这首诗。

(六)随心所欲唱古诗。

指导学生唱古诗。

三、拓展
朗读有关洞庭湖的古诗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岳阳楼
李商隐
欲为平生一散愁,洞庭湖上岳阳楼。

可怜万里堪乘兴,枉是蛟龙解覆舟。

四、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畅游于唐诗的美丽国度,欣赏诗豪刘禹锡笔下洞庭湖别样的美景。

最后,让我们一起来齐读这首诗吧!
五、作业
默写古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