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望洞庭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望洞庭教学设计精选8篇

望洞庭教学设计精选8篇

望洞庭教学设计精选8篇《望洞庭》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反复诵读古诗,于品词析句、想象意境中熟读成诵。

3、感受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重点:感情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难点:对“两相和”、“镜未磨” “白银盘里一青螺”景象的感悟。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师板书“洞庭湖”:你们领略过它的美景吗?2、让我们来游览一番(播放课件)。

相机请去过的同学做小导游简略介绍。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欣赏“月夜图”时,请学生尝试用词语形容所看到的景象,如:水平如镜、波光粼粼、月光如水、皓月当空、月明星稀、风清月朗……二、学习古诗(一)知作者1、板书:刘禹锡、望。

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诗人(指板书)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眺望了月夜下的洞庭湖美景,于是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佳作——《望洞庭》。

2、关于刘禹锡,你们了解多少?(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代表作:《乌衣巷》、《陋室铭》。

)(二)明诗意师: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刘禹锡所吟诵的景象中去。

1、要求学生自读全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汇报读,正音。

3、小组竞赛形式朗读古诗,指导评价。

4、引导学生回忆理解诗句内容的方法(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5、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在小组内说说诗句的基本意思。

6、全班交流诗的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

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7、重点把握:“两相和”——〉湖光与秋月之“和谐”。

《望洞庭》教学设计教案

《望洞庭》教学设计教案

《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寓意,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的寓意和作者的表达技巧。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诗歌全文、字词解释、图片等。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相关参考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出示洞庭湖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感慨。

1.2 教师简要介绍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1.3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有关洞庭湖的诗句或故事。

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读诗歌,注意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2.2 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诗歌中的生僻字词。

2.3 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3. 合作探讨3.1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3.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给予评价和补充。

3.3 教师总结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

4. 欣赏感悟4.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如洞庭湖、月光、秋色等。

4.2 学生发挥想象,描述诗歌中的画面。

4.3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体会诗人的情感。

5. 拓展延伸5.1 教师出示其他有关洞庭湖的诗句或故事,引导学生欣赏和探讨。

5.2 学生自由发挥,创作一首以洞庭湖为题材的小诗。

6. 课堂小结6.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6.2 学生反馈学习情况,提出疑问和建议。

7. 布置作业7.1 学生背诵诗歌。

7.2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包括字词解释、翻译和赏析。

7.3 学生准备下一节课的相关资料。

《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10篇)

《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10篇)

《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10篇)作为一名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牛牛范文整理的10篇《望洞庭》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望洞庭》教学设计篇一一、背景分析: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的《望洞庭》,是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诗篇。

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确切的比喻,描绘了洞庭湖宁静的山水风貌。

诗句充满了语言美和韵律美。

但是对学生来说,诗中有些字词难免有些深奥,如“相和”、“白银盘”、“青螺”,对于一个阅历尚浅的小学生来讲,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如何让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诗句描写的意境、领悟诗句的语言美和韵律美,就成了教学中的难点。

二、片段描述:片段1:(读中悟)学生很喜欢读古诗,我激励数名学生朗读表演之后,同学们的朗读热情更是高涨,“我来读!我来读!”他们争先恐后地要求给大家朗读。

我趁势继续叫了一位学生朗读,只听他响亮的朗读声让本来喧闹的教室骤然安静下来。

读毕,许多同学异口同声地赞扬他读得响亮,但我注意到有位学生不同意,他发言说:“这诗不是这样读的!”我因势利导,问道:“那你觉得该怎样读呢?”他认认真真地读了起来,整个教室又一次安静下来,而且似乎比刚才更加静。

于是我问:“大家觉得他俩读得有什么不同?”有的学生说:“他读得很轻。

”有的学生说:“他的声音听起来很平静。

”有的学生说:“比刚才的更加有感情,刚才的太响亮了!”……“那你们觉得谁读得更好?为什么?”教室沉寂了片刻后,同学们顿时讨论起来。

学生普遍认为后面一位同学读得更加好,因为这首古诗描写的是洞庭湖宁静的景色。

朗读,就一般意义上讲,就是把书读熟,但读熟了还能怎么样?在朗读的训练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通过朗读来解决问题,在朗读中发现并有所收获,最终做到朗读之中的领悟,不经意之间使学生感悟到了诗句的意境。

片断2:(悟中读)师:还有哪些词你能体会到洞庭湖的宁静?生1:“镜未磨”一词也让我体会到了洞庭湖的宁静。

《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了解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学会通过诗歌描绘画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望洞庭》。

(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3)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诗歌意境的深入体会和描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对《望洞庭》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学习。

2. 朗读诗歌:(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望洞庭》。

(2)强调朗读的节奏和韵律,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歌的美感。

3. 解析诗歌:(1)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2)解释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和句子。

(3)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小组合作等,评价学生的积极性和合作能力。

2. 诗歌理解:通过提问、回答和作业等方式,评价学生对诗歌内容、意境和情感的理解程度。

3. 朗读与背诵:评价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包括语音、语调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以《望洞庭》为灵感,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2. 引导学生进行绘画创作,根据《望洞庭》的意境,绘制相关的画面。

3. 开展诗歌朗诵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望洞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望洞庭教案(公开课)

望洞庭教案(公开课)

望洞庭教案精选(公开课)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欣赏到中国古典诗词的美。

引导学生理解并感悟《望洞庭》这首诗的意境。

1.2 教学内容介绍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朗读并解析《望洞庭》这首诗。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使用问答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感悟诗歌的意境。

1.4 教学步骤引入诗人刘禹锡的简介,激发学生对诗人的兴趣。

朗读《望洞庭》这首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解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第二章:望洞庭的自然景色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洞庭湖的自然景色特点。

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感悟能力。

2.2 教学内容介绍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色。

分析《望洞庭》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色。

2.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展示法,展示洞庭湖的自然景色。

使用引导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自然景色。

2.4 教学步骤展示洞庭湖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自然景色。

引导学生分析《望洞庭》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色,理解诗人的描绘手法。

第三章:洞庭湖的文化意义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洞庭湖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和地位。

培养学生对地域文化的兴趣和认识。

3.2 教学内容介绍洞庭湖在中国文化中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分析《望洞庭》诗中洞庭湖的文化象征意义。

3.3 教学方法采用文献展示法,展示洞庭湖在中国文化中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使用引导思考法,引导学生思考洞庭湖的文化象征意义。

3.4 教学步骤展示洞庭湖在中国文化中的历史和文化意义的文献资料。

引导学生分析《望洞庭》诗中洞庭湖的文化象征意义,思考洞庭湖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四章:诗歌创作与欣赏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古典诗词的创作手法和欣赏方法。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创作能力。

4.2 教学内容讲解古典诗词的创作手法和欣赏方法。

分析《望洞庭》这首诗的创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讲解古典诗词的创作手法和欣赏方法。

关于《望洞庭》优秀教案4篇

关于《望洞庭》优秀教案4篇

关于《望洞庭》优秀教案4篇关于《望洞庭》优秀教案4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望洞庭》优秀教案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望洞庭》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会背诵古诗。

2、读懂古诗,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对洞庭湖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通过上网、翻阅书籍,了解洞庭湖的相关知识。

2、课件。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你们去过洞庭湖吗?你们了解洞庭湖吗?谁能介绍介绍。

2、今天,我们和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一同去洞庭湖看看。

二、读通古诗1、生自由练读古诗。

2、录音范读古诗。

3、指名读古诗,要求学生读出节奏:223。

三、读懂古诗1、生借助相关资料,通过小组合作说说古诗的意思。

2、分组汇报古诗的意思。

四、品读古诗1、指名读古诗,说说古诗描绘了哪些景物?2、学生汇报,课件逐一展示。

3、设问:⑴ 为什么会把没有风的湖面比作没有磨过的铜镜?⑵ 为什么把洞庭湖的山水比作白银盘里的一青螺?4、生借助课件展示的情境作答。

5、从古诗中,你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

五、会读古诗1、这首诗,你认为应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2、试读古诗。

3、指读点评。

4、背诵古诗。

六、课外拓展1、链接刘禹锡的其他古诗。

2、让学生自由读读背背。

七、课堂小结【教后记】本节课,我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古诗教学中,课堂中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认为成功之处地于:1、课前上网搜集资料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超出了文中所能提供的知识内容,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录音范读为学生提供规范的朗读,便于学生模仿。

3、课件的使用,使学生对古诗中描绘的景物有了直观而形象的了解,更能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课文中两个比喻所用的精妙之处。

4、课件链接了刘禹锡其他的诗,让学生对刘禹锡有了更全面地了解,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古诗三首-望洞庭》教案

《古诗三首-望洞庭》教案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绘画环节,让我看到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但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绘画过程中,对诗句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为此,我计划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他们在绘画前对诗句进行充分的解读和感悟。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的参与度较高,能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讨论中过于依赖同伴,缺乏独立思考。因此,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诗句。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望洞庭》的基本内容、诗句含义和修辞手法。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古诗描绘自然美景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欣赏和创作自然美的诗句。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学生在分享讨论成果和创作诗句时,表现出较高的热情。这说明他们对古诗创作具有一定的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让他们在创作中进一步体会古诗的魅力。
五、教学反思
在《古诗三首-望洞庭》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首先,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程度不一。在讲授诗句含义时,有些学生能迅速领会诗人的情感,而有些学生则显得有些吃力。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其次,我发现学生在学习修辞手法时,对于比喻、对偶等概念的理解较为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运用生活中的例子和生动的比喻来帮助学生理解。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望洞庭》的基本内容。这是一首唐代诗人刘禹锡赞美洞庭湖美景的古诗。它通过对湖光山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敬畏。

《望洞庭》教学设计教案

《望洞庭》教学设计教案

《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望洞庭》诗歌。

能够分析并欣赏刘禹锡的诗歌创作风格。

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创作。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感受自然之美,培养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望洞庭》诗歌全文。

2.2 教学重点:诗歌的语言特色和意象。

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2.3 教学难点: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诗歌意境的深入领会。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洞庭湖的美丽景色,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3.2 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解释生僻字词的意思。

3.3 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和意象。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情感表达的理解。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法:学生背诵诗歌的情况。

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2 评价内容:学生背诵的熟练程度。

学生对诗歌语言特色和意象的把握。

学生的创作和表达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资源:《望洞庭》诗歌文本。

洞庭湖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相关诗歌解读的参考资料。

5.2 教学工具:投影仪或白板。

教学PPT或幻灯片。

朗读录音设备(可选)。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教学活动设计:学生朗读比赛: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鼓励他们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诗歌解析会:学生分组讨论,解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分享彼此的见解。

创意写作:学生根据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创作自己的诗歌或短文。

6.2 教学活动安排:朗读比赛:20分钟诗歌解析会:30分钟创意写作:40分钟第七章:作业设计7.1 作业内容:背诵《望洞庭》诗歌。

完成一篇关于《望洞庭》诗歌的解析文章。

创作一首以自然景色为主题的诗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望洞庭教学设计
本节课是使学生能理解诗句,并能体会出本诗所描绘的景色,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下面是收集的望洞庭教学设计,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文本细读】
《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诗人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后,赴任的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月夜遥望洞庭湖写下的。

很多诗人写洞庭湖,都着眼于它波澜壮阔的气势,这首诗却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洞庭月夜图,明白如话,却意味隽永。

以语言轻俏,意境静美而著称。

秋天的朗朗清月,洒下如水的月光,湖面上水平如镜,静静的月,静静的湖,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沉静、和谐、秀美的景色。

今夜为何如此静谧?因为潭面无风,风平则浪静,才有第一行中湖光秋月、水天一色。

镜未磨形象地写出月光下湖面的缥缈、朦胧之美,就像古时没有经过磨拭的铜镜一样,没有鲜亮的光泽。

古代没有玻璃,镜子是用青铜铸的,磨光以后才能照人。

未磨的镜面,平而不滑,明而不亮,朦朦胧胧,用来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处。

一个遥望将我们的视野一下拉向广阔的八百里洞庭。

此时,不仅可以欣赏到洞庭湖面之美,还可以看到美丽的山水之景。

作者展开了奇丽的想象,给整幅画画上了点睛之笔:如果把月光下泛着银白波光的洞庭湖比作一个巨大的白色银盘的话,那么,湖中风景秀丽的君山就如同古时小妇人的青螺髻了!全诗纯然写景,既有细致的描写,又有生动的比喻。

读来饶有趣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认识螺,掌握庭、镜、磨、螺、潭5个生字。

⑵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

⑵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的意境。

⑶学习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洞庭湖的静美。

体会诗人用心感悟自然,用爱抒写自然的情怀。

【策略与方法】
反复朗读,背诵,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春天的古诗,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

2、教师准备:
写好古诗的黑板、古诗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前三篇文章我们了解了大自然的美丽,今天我们来看看祖国风景名胜的美。

谈谈自己到过哪些风景名胜,激发学生对风景名胜的向往。

二、自学古诗,感悟诗情
1、读诗。

2、解诗题:
诗题望洞庭洞庭指的是xx。

从一个望字你了解到了什么?
3、解诗句:
⑴请大家读一读诗句,对哪些字词还不明白。

⑵学生质疑:
根据学生发问和回答,课件出示难解字词意思,让学生板书(看注释、、联系上下文等)。

⑶以四人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诗句的意思。

⑷你学懂了哪一句,向大家汇报一下:
根据学生发言进行补充纠正(连字词意思、看插图等)。

⑸把整首诗的意思xx起来说一说。

三、xx对话、品悟诗情
1、如诗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如《望洞庭》中洞庭湖光秋月潭面无风镜遥望山水白银盘。

2、读着诗句让你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3、解答疑问:
两相和镜未磨翠青螺等词语的理解部分学生会感到困难,教师可以结合资料进行说明。

4、读全诗,体会望洞庭的动之美。

5、品味吟读,入境背诵:
理解了诗歌意思后,如果你能够入情入境地想象诗人当时的情景,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就更好了。

鼓励学生背诵。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自主认识字词,同桌互相测试。

2、指导学生找形近字的方法记忆庭、镜、磨、螺、潭生字。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孟浩然也写了一首描写洞庭湖的诗,我们来比较背诵欣赏。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欣赏xx的《望xx》。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神奇的五彩池,奇伟无比的石林,如诗如画的山峡,水平如镜的西湖。

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

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定格一张月夜下的xx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4、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相机正音。

3、再读,边读边思考,看看能读懂了哪些诗句,可以借助字典,也可与同桌讨论。

4、理解诗句:
⑴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生: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
(多媒体出示)
相:相互。

和:和谐、协调。

湖光:xx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师:你理解得真不错。

生:我理解“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我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
(多媒体出示)
潭面:是指xx面。

未:没有。

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
生: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生:我理解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谁能xx地把这两句诗读好?
(给生配乐)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⑵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多媒体出示)
生:遥望:远望。

师: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生: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出示xx与xx图)
师: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生: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洞庭/xx色,
xx/盘里/一青螺。

师: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吟诵并背诵。

⑶体会意境:
师: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像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

生说意境。

三、拓展延伸
1、欣赏xx的《望xx》:
望xx(xx)
八月xx水平,xx太清。

气蒸xx,xxxx。

2、了解诗的大意,感受洞庭湖不同的意境。

四、总结
师: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五、作业
想像《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