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推荐】高中政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第二框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练习3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二框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抻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1.◇课堂探究:参考上述事例,结合你所学过的历史知,可否对中华文化的特色及其对世界的贡献作出描述?
◇探究提示:(1)中华文化的特色是辉煌灿烂。博大精深,文化内容既反映上层人们生活,也贴近百姓;园林设计上呈现地域差异,南方园林多体现居者闲适心境,北方园林多呈现皇权的尊荣显贵;传统科技发达,许多古代科技居世界前列,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实现科技划时代的发展.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第一目
独树一帜
独领风骚
独特性
中华文化的内容极为丰富,既包括教育、历史、哲学、道德方面的内容,也包括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方面的内容。
文学艺术
作用: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特点及地位: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科学技术
地位:科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
3.◎你能从“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的意义上,说明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的差异吗?
◎把你家乡的文化与这些文化相比较,你发现有什么特点吗?
◇探究提示:(1)说明吴越文化流动和开放性强,滇黔文化内敛性强。
[推荐学习]2018-2019学年高中政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第二框 博大精深的
![[推荐学习]2018-2019学年高中政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第二框 博大精深的](https://img.taocdn.com/s3/m/b3668f364431b90d6c85c7a6.png)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推进中医药“一带一路”建设①中医学是在中国产生,经过数千年发展而形成的一门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养生方法、诊疗手段的传统医学,对后世影响很大。
中医学认为构成人体的各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同时人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的变化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使机体产生相应的反应。
而今西医流行的年代,中医也是不可或缺的,它们可以完美地互补。
秉承首届中医药大会“循证医学与综合健康的回归”的宗旨,第二届国际现代中医药大会于2017年9月25~27日在古城西安举办。
通过本届会议,将深入推动世界范围内中医药的学术交流与产业合作,更为中医药科研、教育、保健、医疗机构和研发生产企业等提供交流、展示、合作的国际平台。
②推进中医药“一带一路”建设,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国际影响力。
思维导图创新演练1.中医发源于中华大地,已有5 000年历史,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承,是一种以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在古代及近代人们的生活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今西医流行的年代,中医也是不可或缺的,它们可以完美地互补。
材料说明( )①精神活动凝结在一定物质载体之中②中华文化求同存异、兼收并蓄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④文化继承是发展的前提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①题干中没有体现。
④表述的是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与题意无关。
题目中,中医发源于中华大地,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承等表述表明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故③正确。
而今西医流行的年代,中医也是不可或缺的,它们可以完美地互补的表述表明了中华文化求同存异、兼收并蓄,故②入选。
答案:C2.结合材料说明中华文化的特点。
答案:①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的特点。
中医学术千年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轨迹,表明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点。
②中华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特点。
2017_2018学年高中政治第3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2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课件新人教版

表明了饮食文化的区域性,所以 B 符合题意,A、C、D 不符合要求。 【答案】 B
2.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是在 18 世纪下半叶经徽戏、秦腔、汉调的 融合,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京剧的形成体现了( )
A.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纷呈 B.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C.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包容性 D.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相互融合 【解析】 依据材料分析,京剧吸收、借鉴多种剧种而成,这体现了中华 文化的包容性,所以 C 符合题意,A、B 不符合要求,D 表述绝对化。
【答案】 C
3.汉语成语包含了丰富深厚的文化密码,更传递了中国人千百年锤炼留下
的处世哲学及世界观。这主要反映出中华文化( )
①源远流长 ②博大精深 ③具有包容性 ④具有地域性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领悟信息的能力,汉语成语是中华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汉语成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密码,说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成语 传递了中国人千百年锤炼留下的处世哲学及世界观,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③④在材料中未体现。
阶
阶
段
段
一
三
第二框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学
阶 段 二
业 分 层 测
评
1.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具体表现。2.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 深的重要原因。
3.阐释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内在关系。4.掌握中华文化的重要作用。 重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区域性。难点: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基础·初探] 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1.文学艺术 (1)地位: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2)特点:历史 辉煌而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 (3)作用: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
高中政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2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2.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中华文化具有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包容性。一方面,中华文化能与其他 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另一方面,中华文化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 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例题 1 (2017·江苏卷,19)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扁鹊提出了“望、闻、 问、切”的诊疗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此后,中医药在不 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丰富发展自己的同时,也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地。目前, 世界卫生组织成员中已有 103 个认可使用针灸。这充分说明( A )
2.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因此各地区文化都是相同的。这一观点 对吗?
提示:此观点强调了民族文化的共性,否认了个性。中华文化是中国各地 区、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但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 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 域特性。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 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4.教材P69“探究问题2” 提示:(1)新疆舞蹈活泼优美,步伐轻快灵活,身体各部分的运用较为细 致,尤其是手腕和舞姿的变化极为丰富;楚雄彝族自治州南部山区的花鼓舞, 风格矫健有力、开朗豪放、节奏鲜明、动作特点是小腿灵活,有不少高难度技 巧;壮族的板鞋舞,表现力丰富,舞者们借助道具敲打和音乐伴奏,跳出协调 一致的优美舞姿。 (2)蒙古族乐器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马头琴,代表曲目《马头琴》。维吾尔古 典乐曲《十二木卡姆八十二部大曲》,是一部维吾尔民间音乐和舞蹈完美结合 的艺术瑰宝,维吾尔族的古老乐器是弹布尔,主要曲目为《乌扎勒》。哈萨克 族著名的《玛依拉》《我的花儿》已成为国内乃至国际声乐乐坛上经常演唱的 曲目。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1.成因 (1)我国幅员辽阔。 (2)各地___自__然__条__件___千差万别,__经__济__社__会__发__展__程__度____不同。 (3)受__历__史____、__地__理____等因素的影响。 2.具体表现 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分别具有__水__乡__文__化____和__边__陲__山__寨__文__化____的特征。 3.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不 同 区 域 的 文 化 , 长 期 ___相__互__交__流___ 、 __借__鉴____ 、 ___吸__收___ , 既 __渐__趋__融__合____,又__保__持__着__各__自__的__特__色____。
2018_2019学年高中政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2.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1)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①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 。 ②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 其他民族文化的 积 极成分。 (2)这 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 交流,增强对 自身文化的认 同和对 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3.中华文化的力量 中华 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 在民族的生命力、创 造力和凝聚力 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艰难险 阻、战胜 内忧 外患、创 造幸福 生活的强 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个中华 儿女共同创 造祖国美好 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思维拓展文学艺术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 筑,它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它源于社会,既折射人类共同情感,又 承载独特民族传统。它既包括文学,也包括书法、绘画、剪纸、舞 蹈、武术、戏曲、篆刻等艺术。它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 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目标导航的丰富内涵。 (2)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3)掌握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4)理解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及其意义。 (5)感受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 2.能力目标 解读信息的能力、综合分析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自尊心和自信心。 (2)坚定维护民族团结的信念,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 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3.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1)在长 期的历 史发 展中,我国各族人民创 造的各具特色的民族 文化异彩纷 呈,都为 中华 文化的形成和发 展作出了重要贡 献。 (2)源远 流长 的中华 文化是我国56个民族共同创 造的,具有多元 一体的特征。 (3)中华 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 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4)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 ,共同熔铸 了灿烂 的 中华 文化。各族人民对 共同拥 有的中华 文化的强 烈认 同感和归 属感,显 示了中华 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 和强 大的民族凝聚力。
2016-2017学年高中政治三第6课 第2框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课后 含答案

第三单元第六课第2框基础演练一、选择题1.诗歌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是最古老、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
它是我国文学艺术的核心,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也是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对人们心灵的抚慰。
这说明( D )A.诗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B.中华文化求同存异、兼收并蓄C.诗歌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D.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解析]材料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A错误,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B 说法没有体现;C错误,中华民族节日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2.“甜粽子、咸粽子哪个更正宗?”成了端午期间网友的热议话题。
总的来说,南方人更偏爱咸粽子,北方人则青睐甜粽子。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华文化具有( B )A.独特性B.区域性C.整体性D.民族性解析] 材料中“粽子"是饮食文化的物质载体,南方人和北方人对粽子的口味要求不同,有自己的饮食偏好,反映了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中华文化具有区域性特点,B项符合题意;ACD与题意不符。
故选B.3.云南省丽江的纳西古乐源于汉族的洞经音乐和皇经音乐,相传为宋乐.整个乐曲分为“神州”和“华通"两个大调,并根据不同内容分为“清河老人”、“小白梅”、“水龙吟”等五十多个小调.由于这套乐曲长期在纳西族地区广泛演奏,在流传中逐步融合了纳西族的格调。
由此可见,纳西古乐( B )①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其性质是由丽江地理环境决定的②具有强大生命力,是促进丽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④具有悠久的历史,是纳西族人民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解析]纳西古乐源于汉族的洞经音乐和皇经音乐,历史悠久,这套乐曲长期在纳西族地区广泛演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纳西族人民长期社会践的产物,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③④正确;不同地域的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受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决定”一词错误;改革是促进经济会社发展的根本动力,②说法错误.该题选B。
2020-2021学年高中政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基础巩固1“风情渐老见春羞,到处芳魂感旧游。
多谢长条似相识,强垂烟穗拂人头。
”南唐后主李煜的这首词至今仍为很多人动容。
从《诗经》《离骚》到元代散曲,中国很多古诗词歌赋都散发着独特的韵味。
这表明中华文化中文学艺术具有特点。
( )①辉煌悠久的历史②丰富绚丽的内涵③鲜明独特的风格④与时俱进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A解析“从《诗经》《离骚》到元代散曲,中国很多古诗词歌赋都散发着独特的韵味”,说明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具有辉煌悠久的历史、丰富绚丽的内涵、鲜明独特的风格。
①②③符合题意,故答案选A项。
2丝绸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创造发明之一,与其他创造发明相比,有着出现早、应用广、传播远、技术高的特点。
它出现在新石器时代,与中华文明同岁;它衣被天下、服务众生;它传播世界,使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交流的通道;它的技术含量很高,发明创造极多。
这表明(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②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只能通过科学技术体现出来③我国古代技术注重实际运用④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A.①③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C解析丝绸的特点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表现,①③④观点正确。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多方面来体现,②观点错误。
故答案选C项。
3古徽州多山富水。
据《徽州府志》记载:“东有大鄣山之固,西有浙岭之塞,南有江滩之险,北有黄山之阨。
”自汉末至唐宋,曾有三次大的人口迁徙,不少中原地区的缙绅仕宦移民徽州,使中原文化在此积淀,与徽州土著山越人文化交融,重新打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徽州文化。
这表明( )①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文化②中华文化具有很大的包容性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④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A.①②③ 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答案D解析徽州文化具有自身特色,体现了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文化,①符合题意。
徽州文化的形成过程,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很大的包容性,也说明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②④符合题意。
高中政治 第3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2框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师用书

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1.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具体表现。
2.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
3.阐释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内在关系。
4.掌握中华文化的重要作用。
重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区域性。
难点: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基础·初探]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1.文学艺术(1)地位: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2)特点:历史辉煌而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
(3)作用: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
2.科学技术(1)地位: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2)特点: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
(3)作用:体现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
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1.成因(1)我国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2)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2.区域文化间关系: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1.中华各民族文化(1)地位: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中华民族的骄傲。
(2)关系: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且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3)意义: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2.包容性(1)内容①求同存异: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
②兼收并蓄: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2)意义: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3.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和不竭力量之源。
[预习·提升]1.判断(1)中华文化指我国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
( )(2)我国的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的前列。
( )(3)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 )(4)中华文化就是中华各民族文化的总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推进中医药“一带一路”建设
①中医学是在中国产生,经过数千年发展而形成的一门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养生方法、诊疗手段的传统医学,对后世影响很大。
中医学认为构成人体的各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同时人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的变化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使机体产生相应的反应。
而今西医流行的年代,中医也是不可或缺的,它们可以完美地互补。
秉承首届中医药大会“循证医学与综合健康的回归”的宗旨,第二届国际现代中医药大会于2017年9月25~27日在古城西安举办。
通过本届会议,将深入推动世界范围内中医药的学术交流与产业合作,更为中医药科研、教育、保健、医疗机构和研发生产企业等提供交流、展示、合作的国际平台。
②推进中医药“一带一路”建设,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国际影响力。
思维导图
创新演练
1.中医发源于中华大地,已有5 000年历史,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承,是一种以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在古代及近代人们的生活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今西医流行的年代,中医也是不可或缺的,它们可以完美地互补。
材料说明( )
①精神活动凝结在一定物质载体之中②中华文化求同存异、兼收并蓄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④文化继承是发展的前提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解析:①题干中没有体现。
④表述的是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与题意无关。
题目中,中医发源于中华大地,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承等表述表明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故③正确。
而今西医流行的年代,中医也是不可或缺的,它们可以完美地互补的表述表明了中华文化求同存异、兼收并蓄,故②入选。
答案:C
2.结合材料说明中华文化的特点。
答案:①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的特点。
中医学术千年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轨迹,表明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点。
②中华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特点。
中医学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养生方法、诊疗手段,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
③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中医学影响中国数千年,具有实用性特点;中医学把人体,以及人与自然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具有整体性特点。
[基础巩固]
1.徽语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汉语方言,轻柔舒缓、抑扬顿挫。
由于徽州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即使在徽州当地,发音也是千差万别,但这似乎并未梗阻外出多年的徽商见面时用浓浓家乡话交流的亲切感。
这说明( )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②各地区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③地域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④人们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有归属感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③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华文化的特点的知识。
外出多年的徽商见面时用浓浓家乡话交流体现了①;徽语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汉语方言,轻柔舒缓、抑扬顿挫体现了②。
③④在材料中未体现。
答案:A
2.无论什么地域,都有自己的根,这就是地域文化。
千百年来,济南的城市发展、民风民俗等都与泉水有着最直接、最密切的关系,这成就了济南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最终积淀成济南的泉水文化。
这主要体现了( )
A.文化的自发性和社会性 B.文化的民族性和历史性
C.文化的独特性和区域性 D.文化的传承性和创造性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区域性和文化的特点。
题干主要表明特定的历史、地理等因素形成了济南富有特色的文化,所以C正确。
A表述错误,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不是自发形成的;B、D表述正确,但与题意无关。
答案选C。
答案:C
3.中国画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以简单的笔墨在方寸之间融入天地万物,蕴含丰富的人生体验和感悟,而齐白石时期的中国画,已吸收了不少西方艺术的技巧,更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力。
材料反映了(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③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④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③观点错误。
中国画以简单的笔墨在方寸之间融入天地万物,说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非源远流长,故选②,不选①。
齐白石时期的中国画吸收了不少西方艺术的技巧,说明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④符合题意。
答案选B。
答案:B
4.“风情渐老见春羞,到处芳魂感旧游。
多谢长条似相识,强垂烟态穗人头。
”南唐后主李煜的这首诗至今仍使许多人动容。
从《诗经》《离骚》到元代散曲,中国很多古诗词都散发着独特的韵味。
下列对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具有辉煌而悠久的历史
B.具有丰富而绚丽的内涵
C.具有鲜明而独特的风格
D.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解析:注意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D项属于对中国古代科技的认识,并非对中华文学艺术的认识。
答案:D
[能力提升]
5.近十年来,中国已在12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475所孔子学院、851个孔子课堂,累计注册学员345万人,中华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度和深度在海外传播。
这是因为( )
①中华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②中华文化一直走在世界前列③对传统文化我们应全盘吸收④中华文化既保持民族性,又具有时代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近十年来,中国已在世界很多国家、地区建立了孔子学院,中华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度和深度在海外传播。
这是因为中华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中华文化既保持民族性,又具有时代性;故①④入选。
②表述与事实不符。
③错误,全盘吸收的表述错误。
答案:D
6.作为G20领导人杭州峰会重要的欢迎活动,一台中西合璧、美轮美奂的大型水上情景表演交响音乐会《最忆是杭州》在美丽的西子湖畔上演。
经济峰会辅以文化盛宴,中国故事,国际表达,引起巨大反响。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②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③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④科学技术是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经济峰会辅以文化盛宴,表明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②正确且符合题意;中国故事,国际表达,表明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①正确且符合题意;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③说法错误;④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
答案:A
7.材料一戏曲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史前史、800年兴盛史、300个声腔剧种和5万个剧目累积量、覆盖城市乡村广大幅面和十几亿民众、传承至今而顺势长入现代社会的舞台艺术门类。
戏曲对中古以后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形成了全面覆盖。
汉族地区有京剧、秦腔、黄梅戏等,少数民族地区有白剧、藏剧等,不同的剧种又各有自己的曲调和表演特色,形成对多样审美风格的覆盖,也形成对不同流行地域的覆盖。
材料二20世纪初,西方戏剧大量进入中国,对此,中国戏剧一一拥抱。
在吸收了西方话剧、歌剧、音乐剧、芭蕾的营养后,中国戏剧也走出了国门。
用中国戏曲演绎的西方经典剧目受到了外国戏迷的欢迎。
中国戏曲程式化动作传达出的中国美学精髓,吸引更多的外国人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
(1)材料一是如何体现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
(2)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的认识。
答案:(1)①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戏曲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史前史、800年兴盛史、生生繁衍至今而顺势长入现代社会的舞台艺术门类,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薪火相传,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
②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另一基本特征。
戏曲以自身的独特与丰富,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体现了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戏曲不同的剧种各有自己的曲调和表演特色,体现了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汉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皆有戏曲,表明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①中华文化能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②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
中国戏剧一一拥抱西方戏剧体现了这一点。
③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中国戏剧吸收西方话剧、歌剧、音乐剧、芭蕾的营养说明了这一点。
④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用中国戏曲演绎的西方经典剧目受到了外国戏迷的欢迎,体现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