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考古学在中国音乐史研究中的价值
考古学对古代音乐和舞蹈的研究

考古学对古代音乐和舞蹈的研究考古学是一门通过物质文化遗存,探索人类历史的学科。
它深入研究古代文化,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
其中,古代音乐和舞蹈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考古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人的音乐和舞蹈形式,重塑古代文化的面貌。
1. 考古学在古代音乐研究中的应用考古学通过挖掘出土的文物,为音乐学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证据,进而重新还原古代的音乐形态。
古代乐器的出土使得研究人员能够准确了解乐器的结构与演奏方式。
例如,伦敦的卢文斯坦琴,这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双音箱弦乐器,它的发现为古代音乐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此外,考古学还在古代祭祀遗址中发现了旋律记谱的岩刻和陶片等文物。
这些发现为音乐学家提供了研究古代音乐的直接线索,让我们对古代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有了更准确的了解。
2. 考古学在古代舞蹈研究中的应用古代舞蹈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古学为我们揭示了古代舞蹈的形态和演变。
通过对古墓中出土的绘画、雕塑和舞蹈道具等文物的研究,我们可以推断出古代舞蹈的动作和形式。
例如,在中国的汉墓中,出土了大量描绘古代舞蹈场面的壁画,这些壁画为我们展示了古代舞蹈的姿态和动作。
同时,在希腊的雅典卫城出土的陶器上,也有许多描绘古代舞蹈的图案,这些图案提供了古希腊舞蹈的珍贵资料。
通过考古学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舞蹈在各个文化中的差异和共通之处,推断古代舞蹈的形态和风格。
3. 考古学与音乐和舞蹈研究的挑战与前景考古学在古代音乐和舞蹈研究中虽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古代音乐和舞蹈的研究材料通常来自于出土的残缺文物,这给研究者带来了困难。
其次,古代音乐和舞蹈的语境和演奏方式已经失传多年,研究者需要借助于现代科技手段和相关学科的支持来进行还原。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考古学在古代音乐和舞蹈研究中的前景也十分广阔。
例如,现代的数字重建技术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音乐和舞蹈的演奏方式和形态,帮助研究者还原古代音乐和舞蹈的原貌。
考古学在研究古代音乐与舞蹈的应用

考古学在研究古代音乐与舞蹈的应用考古学是一门通过研究并挖掘古代文化遗存来重建古人生活和社会情况的学科。
然而,除了研究文物、建筑和遗址等方面,考古学也可以应用于研究古代音乐与舞蹈。
通过考古学方法的运用,人们能够揭示出古代音乐与舞蹈的形式、功能以及对古代社会的影响等方面的信息。
一、音乐在考古学中的研究音乐作为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的艺术形式,在古代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考古学可以通过对古代乐器、音乐残片以及相关文献的研究,重现出古代音乐的形式与演奏方式。
在中国,考古学家通过对商代和西周时期的乐器残片进行研究,成功重建了古代乐器的外观和演奏方式。
同时,通过对墓葬中出土的乐器和乐谱的研究,我们还可以了解到古代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
在其他地区,如古希腊、古罗马等,考古学家通过考古挖掘和古代文献的研究,还原了古代音乐的演奏方式和作曲理论。
这些研究成果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古代音乐在社会和宗教活动中的重要性。
二、舞蹈在考古学中的研究舞蹈是人类表达情感、信仰和习俗的一种艺术形式。
考古学可以通过对古代舞蹈的刻画、雕塑以及壁画等遗存的研究,揭示出古代舞蹈的形式和功能。
古埃及的壁画中描绘了大量的舞蹈场景,这为我们了解古埃及舞蹈的形式和动作提供了重要依据。
同时,通过对埃及金字塔附近出土的舞蹈者墓葬的研究,我们还可以了解到古埃及舞蹈在宗教仪式和社交活动中的地位。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雕塑作品中也有不少关于舞蹈的描绘,这些作品告诉了我们古代舞蹈的动作和形式。
通过整合这些古代艺术作品的信息,我们可以还原出古代舞蹈的一些特点和当时的文化背景。
三、考古学在研究古代音乐与舞蹈中的挑战尽管考古学在研究古代音乐与舞蹈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
首先,古代音乐和舞蹈多数是通过口头传统的方式传承,而不是书面形式。
因此,在没有书面记录的情况下,研究者需要通过对乐器、雕塑等文物的解读及其他相关文献的研究,进行推测和重建。
其次,古代音乐和舞蹈的演奏方式和动作可能与现代的音乐和舞蹈有所差异,因此,研究者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结合考古学、音乐学和舞蹈学等多个学科的方法,进行综合研究。
音乐考古学心得体会教师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有幸参与了音乐考古学的学习与研究。
在这段旅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音乐考古学的重要性和魅力,同时也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首先,音乐考古学让我对音乐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通过对古代乐器、乐谱、音乐遗址的研究,我认识到了音乐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
这使我更加明白,音乐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人类文明的发展紧密相连。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音乐与历史、文化的结合,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了解其背后的故事。
其次,音乐考古学让我对音乐的本质有了新的认识。
通过考古发现,我发现许多古代乐器和音乐作品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这使我认识到,音乐不仅是娱乐和审美的方式,更是人类表达情感、传递思想的重要手段。
在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让他们在音乐中找到心灵的寄托。
此外,音乐考古学还让我学会了如何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
在考古研究中,我们需要从历史、文化、艺术等多个层面来解读音乐。
这使我明白了,作为一名音乐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音乐功底,还要具备广泛的知识储备。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在音乐学习中不断拓展视野。
在音乐考古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也有了一些自己的体会和感悟:1. 音乐考古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问,需要我们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鼓励学生多读书、多学习,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2. 音乐考古学让我们认识到,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各种音乐文化,让学生了解和欣赏世界各地的音乐。
3. 音乐考古学让我们看到了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他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
4. 音乐考古学让我们认识到,音乐考古学家们的研究成果对我们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以考古学家的研究成果为依据,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内容。
总之,音乐考古学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探索,将音乐考古学的理念和方法融入到音乐教育中,为培养更多具有音乐素养的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音乐考古学在中国音乐史研究中的价值——以曾侯乙编钟和贾湖骨笛为例

古学 的研究对象涵盖的范围。
笛年代距今 约九千年 。骨笛现珍 藏于 国家博物馆 、河南博物 院和河
由于 音乐 的特 殊性 ,在 留声 机发 明之前 ,我 们无 法 听到古 人 南 省文物研 究所。贾湖骨笛 多由鹤类尺骨 ,在其一 面钻孔而 成 ,有
发 出的乐音 。文物 、图像和文献是 我们认知古代音乐 文化 的重要途 五孑L笛 ,六 孔笛 ,七孔笛 ,其 中以七孔笛居多 。长度多在二 十二厘
层出不穷 ,为音乐史研究积 累了大量实物资料 。其中 ,曾侯 乙编钟 址 中出土的骨笛 ,改写了中国音乐史 。
与贾湖骨笛 的出土令人瞩 目。曾侯 乙墓于 1978年 在湖北随县 的擂鼓
经 专家试吹 ,骨笛仍 能吹奏五声 阶的曲子 《小 白菜 》。证明贾
墩东 团坡 上被发掘 。曾侯 乙墓出土大量乐器 ,其 中最重要 的是 曾侯 湖 骨笛能演奏五声或 七声调式 的乐 曲 ,其 律制为三分损 益律 。贾湖
贾湖遗址 发现的骨笛 ,已具备七 声音阶 ,这一 发现彻底打破 先
的一 套编钟 。曾侯 乙墓编钟 ,有 甬钟 ,镩钟 ,钮钟 ,按 大小和音高 秦只有五声音 阶的结论 ,证 明我 国人 民在八干 、九千年前 已使用 七
为序 编成8组悬挂在 3层 钟架 ,另有 一枚镩钟 (楚惠王赠 ),共 有65 声 音阶 。英 国权 威科学杂志 《自然 》还曾报道贾湖 骨笛 ,产生广 泛
人音乐 活动的各种遗物 和遗 迹 。如 :各类乐 器 、乐俑 、与音乐 艺术 现 了我 国战 国时代音乐文化的水平 。
活动有 关的器物铭 文 ,各 种器皿饰绘 、堆 塑 、雕砖石刻 、洞窟壁画
1986年 、1987年至2001年 ,在河南舞 阳贾湖新石器 时代遗址 出
古代音乐与乐器的考古学研究

古代音乐与乐器的考古学研究考古学作为一门研究古代文明的学科,通常关注的是人类使用的物品和文化遗迹。
其中,对于古代音乐与乐器的考古学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音乐的发展和演变,以及不同文化间音乐的交流和影响。
一、古代音乐的考古学意义考古学家通过发掘古代墓葬和遗址中出土的乐器,可以推断出古代人民的音乐活动与音乐文化。
这些乐器的形状和材质,以及他们被埋葬的位置和陪葬品等,都能提供重要的信息。
比如,古代的乐器类型和结构,以及音乐的用途和社会地位等,都可以从考古发现中获得线索。
二、古代乐器的考古发现在世界各地的考古遗址中,我们可以发现各种形状和材质的古代乐器。
例如,在中国的殷墟遗址中,曾经发现了许多青铜制的乐器,如钟、磬、鼎等。
这些古代乐器给我们提供了不仅可以听到,还可以触摸和感受的音乐遗产。
在古埃及的金字塔内部,考古学家发现了木制的竖琴和弹拨乐器等。
这些乐器的形状和设计反映了当时的音乐风格和演奏技术。
而在古代希腊和罗马的遗址中,也可以发现各种各样的乐器,如吉他、竖笛和鼓等。
这些乐器不仅说明了古代希腊和罗马人民的音乐爱好,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俗和宗教仪式。
三、古代音乐的演奏技术通过对古代乐器的考古发现进行分析和实验,我们可以还原古代音乐的演奏技术。
考古学家通常会重新制作和试奏这些古乐器,以了解其演奏方式和音色效果。
例如,对于中国古代的筝乐器,以及古希腊的竖琴,考古学家通过观察和试奏,发现它们都是用手指弹奏的,而不是使用现代的拨片或弓。
这些发现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音乐的表演方式和演奏技巧。
四、古代音乐的社会文化意义古代音乐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还承载着丰富的社会和文化意义。
通过对音乐遗产的考古学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古代人们对音乐的认知和看法。
例如,在中国的考古遗址中,发现了许多被称为“琴坑”的青铜器,这些器物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
通过研究这些青铜器的形状和装饰,我们可以推测出古代人民对音乐的敬重和重视程度。
此外,古代音乐也经常与文化和宗教活动相结合。
从音乐考古学的角度看中国古代音乐

从音乐考古学的角度看中国古代音乐从音乐考古学的角度看中国古代音乐摘要中国音乐古老而又韵味深长。
我们若是将出土的乐器按照测定的年代、或文献记载的时代进行统计的话可以发现,我国音乐的源远流长勾勒出了古代音乐史独特的文化价值。
本文就音乐考古学角度出发研究了中国古代音乐。
关键词:音乐考古学;乐器;中国古代音乐自李纯一先生写的《中国出土上古乐器综论》出版之后,《中国音乐考古学》终于出版了,这是第一部专业的音乐考古方面著作。
王之出先生这部作品的面世,对那些想学习研究中国音乐考古学的人来说,真是雪中送炭啊。
此书不但详细的介绍和研究了我国过时候各个时间段的音乐文物,还系统地讲述了关于音乐考古学的理论基础。
在研究我国古代音乐中,我国的古代与现代考古学对比,在基础理论的建设、专业人员、研究方法的累计等方面,都显示出了某种程度上的不成熟。
研究追溯到宋朝时,主要包括一些考古人员挖掘的古乐器,但是研究还局限在它们本身所带有的信息上。
研究直到近代的王国维学者,意识到把青铜器上的铭文和历史密切的结合在一起,但还是没能从根本上丢弃北宋到现在把音乐文物作为“古玩”用以研究的习惯。
后来,我国新文化运动主要人物刘复在研究我国古音乐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重要的是他发起了对天坛以及故宫收藏的古乐器的测音研究,将研究古乐器的矛头转向了替他音乐性能,这算是我国音乐考古学脱胎换骨的起端。
在刘复的研究之后,很多跟音乐有关的考古文物和研究结论,让这些音乐史学者意识到光靠文献的记载来看中国音乐史存在严重的局限性,逐渐,他们开始注意考古界的动作,还把他们所研究的新成果不断地融合到音乐史学的领域里来。
音乐考古学作为研究音乐史学的一种方式,慢慢的也受到了整个学术界的关注。
自上个世纪70-80年代湖北的曾侯极墓、河南贾湖的骨笛随之被挖掘现世,我国音乐考古学开始飞速发展。
近年来,引入注目的音乐考古发现层出不穷,继山东洛庄汉墓乐器坑之后,又有湖北枣阳九连墩和河南叶县的大批先秦音乐文物的出土。
考古学的作用探索本科论文(共5篇)

考古学的作用探索本科论文(共5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浅析音乐考古学在音乐史研究的作用张光直说:“考古学是一门通过古代遗存来研究古代文化及其文化史的学科。
”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学科。
考古学研究的对象是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遗迹及遗物,所以需要以田野考察为基础。
考古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阐明存在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客观规律。
考古学既要研究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也要探求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差异和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北宋,金石学的产生,这时期以著作《考古图》为代表。
宋代的考察,是对古物收集的整理,但不叫近代意义的考古学。
近代意义的考古学以田野发掘为标志,运用地层学、类型学等方法。
近代考古学强调科学发掘,因为科学发掘不仅能使古代生产活动、生活状况等再现,而且能发现许多在文献史料中没有保存下来的东西,并提供有重大价值的历史线索。
音乐考古学是音乐学的分支学科。
《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说:“依据音乐文化遗存的实物资料(发掘而得的或传世的遗物、遗址、遗迹,如乐器、乐谱,描绘有音乐生活图景的古代造型艺术作品等),借助考古学的方法来探讨音乐史、乐器史直至历史上的音律形态、音阶形态等音乐学课题的一门学科。
”音乐考古学扩大了音乐史研究的范围,丰富了音乐史的内容。
正如英国考古学家戈登·柴尔德在《进步和考古学》一书中说到:“……考古学引起了历史科学的变革。
它扩大了历史科学的空间范围,犹如望远镜扩大了天文学对空间的视野一样。
它把历史的实现往后伸展了一百倍,就像显微镜为生物学揭露了隐藏在巨大的躯体内的最微细的细胞生命。
”音乐史的研究方法之一——逆向考察,就是从现存的活态音乐形式去考证历史上的音乐形式。
黄翔鹏先生说:“传统是一条河流”,黄先生做得很好,提出“同均三宫”、“曲调考证”,写出《中国传统音乐180调谱例集》,是对中国民歌结构深层的提取,对整个中国传统音乐宏观的把握。
古代音乐考古学

古代音乐考古学古代音乐考古学是一门研究古代音乐的学科,通过对各类文物和考古遗址的挖掘和研究,揭示古代音乐的起源、发展和传承。
古代音乐在古代文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研究古代社会、文化和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即古代音乐的起源和演进以及考古学在研究古代音乐中的应用,来探讨古代音乐考古学这门学科的重要性和意义。
一、古代音乐的起源和演进1.1 古代音乐的起源古代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早期社会的原始音乐,其形式简单而朴素,主要以人类的声音和简单的乐器为表现媒介。
这些原始音乐是人类表达情感、交流信息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形式,通过声音的模仿和音乐的节奏感传递信息,起到沟通社会成员之间情感和培育社会凝聚力的作用。
1.2 古代音乐的演进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古代音乐逐渐从原始音乐向复杂多样的形式演进。
在不同的文明古国中,古代音乐发展出各具特色的音乐形式,如古埃及的宫廷乐队、古中国的宫廷音乐、古希腊的戏剧音乐等。
这些音乐形式具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和社会功能,丰富了古代社会的文化和艺术。
二、考古学在研究古代音乐中的应用2.1 考古遗址中的乐器研究考古学通过对古代乐器的发掘和研究,为我们了解古代音乐提供了重要线索。
在古代墓葬中发现的乐器能够揭示文明古国的音乐演奏方式和音乐风格,通过对乐器的分析和重建,我们能够还原古代音乐的声音,并尝试演绎出当时的音乐效果。
2.2 古代音乐文献的解读古代音乐文献是研究古代音乐的重要资料,考古学可以通过对古代文物、碑刻和文献的发掘和翻译,还原古代音乐的演奏方式和音乐理论。
这些文献可以揭示古代音乐的曲调、音阶和节奏等要素,为我们理解古代音乐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2.3 古代音乐场所的考古研究古代音乐场所,如宫廷、庙宇和剧场等,是古代音乐传承和演奏的重要场所。
考古学可以通过对这些古代音乐场所的考古研究,理解古代音乐在不同社会场景中的功能和地位。
同时,考古学可以通过对古代音乐场所的布局和结构的研究,还原古代音乐的演奏环境和氛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考古学在中国音乐史研究中的价值
作者:汪晨殷文
来源:《黄河之声》2018年第07期
摘要:音乐考古学是音乐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曾侯乙编钟和贾湖骨笛是我国二十世纪重大考古发现。
1978年曾侯乙编钟的出土,让世人领略到中国先秦音乐的魅力,引起了学术界的轰动,音乐考古学逐渐得到大批音乐史学家的重视。
1986年贾湖骨笛的出土,证实中国先民早在八九千年前就已经有了七声音阶的概念。
本文以曾侯乙编钟和贾湖骨笛为例,概述音乐考古学在中国音乐史研究中的价值。
音乐考古学为中国音乐史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关键词:音乐考古学;音乐史研究;曾侯乙编钟;贾湖骨笛;价值
音乐考古学是音乐学和考古学的有机结合,考古学强调地层学、地形学和器物类型学,作为音乐考古学主要借鉴的是器物类型学的意义。
王子初先生认为,音乐考古学研究的直接对象,包括古人音乐活动的各种遗物和遗迹。
如:各类乐器、乐俑、与音乐艺术活动有关的器物铭文,各种器皿饰绘、堆塑、雕砖石刻、洞窟壁画以及涉及音乐内容的图书、乐谱等。
[1]这个说法详尽地指出了音乐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涵盖的范围。
由于音乐的特殊性,在留声机发明之前,我们无法听到古人发出的乐音。
文物、图像和文献是我们认知古代音乐文化的重要途径。
研究文物(出土和传世)和图像(壁画、砖雕、石刻、传世绘画),离不开考古学。
近几十年以来,随着中国考古事业的蓬勃发展,音乐考古发现层出不穷,为音乐史研究积累了大量实物资料。
其中,曾侯乙编钟与贾湖骨笛的出土令人瞩目。
曾侯乙墓于1978年在湖北随县的擂鼓墩东团坡上被发掘。
曾侯乙墓出土大量乐器,其中最重要的是曾侯乙编钟。
我国继湖北曾侯乙墓编钟之后,又有一重大考古发现就是贾湖骨笛。
贾湖骨笛发掘于河南舞阳新石器时代遗址。
曾侯乙编钟与贾湖骨笛的发现,为中国乃至世界音乐史和乐器史提供了极宝贵的实物资料,是当之无愧的国之瑰宝。
曾侯乙编钟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的一套编钟。
曾侯乙墓编钟,有甬钟,镈钟,钮钟,按大小和音高为序编成8组悬挂在3层钟架,另有一枚镈钟(楚惠王赠),共有65件,是迄今发现的最大最完整的一套编钟,总重量达到两千五百多公斤,加上其它构件,用铜量达五吨之多。
它对于中国音乐史具有重大意义。
黄翔鹏先生、王湘先生等人对编钟进行测音,发现它总音域跨越五个八度,中心音域十二个半音齐全。
可奏出完整的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的乐曲。
[2]并且每件钟可发出呈三度音程的两个乐音[3],即“一钟双音”。
编钟上有两千八百多个铭文,铸有律名、调式和音高名称以及曾国与楚、周、齐、晋、申国的律名、阶名和变化音名的对应关系,有利于我们研究先秦乐律学。
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制作工艺炉火纯青,我国用现代科技仿制复原,复原品音色不纯,“一钟双音”的音程关系不准确。
可见我国战国时代青铜乐器制作工艺之高,至今无法超越。
音乐考古学研究有利于古乐器的复制、仿制。
墓中随葬以九鼎和编钟、编磐为主的礼乐器,遵守了周代诸侯的身份,反映出先秦社会严格的礼乐制度,复原了古代礼乐乐队,让我们了解先秦礼乐风貌。
曾侯乙墓编钟具有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
音乐考古将先秦灿烂音乐文化再现今世之人。
真实再现了我国战国时代音乐文化的水平。
1986年、1987年至2001年,在河南舞阳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骨笛共30多支。
骨笛共分早、中、晚三期,早期出土的两支骨笛年代距今约九千年。
骨笛现珍藏于国家博物馆、河南博物院和河南省文物研究所。
贾湖骨笛多由鹤类尺骨,在其一面钻孔而成,有五孔笛,六孔笛,七孔笛,其中以七孔笛居多。
长度多在二十二厘米左右。
它对于中国音乐史具有重大意义。
贾湖骨笛为研究中国音乐史与乐器发展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也是中华音乐文化有九千年历史的直接佐证。
在贾湖遗址中出土的骨笛,改写了中国音乐史。
经专家试吹,骨笛仍能吹奏五声阶的曲子《小白菜》。
证明贾湖骨笛能演奏五声或七声调式的乐曲,其律制为三分损益律。
贾湖骨笛是世界上出土年代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现在还能演奏的乐器实物,比古埃及出现的笛子要早两千年,应是中国管乐器的鼻祖。
该墓出土有两件形制相似的骨笛。
据测音研究,它们是一雌一雄,印证了中国自古“雌雄笛”的传统。
贾湖遗址发现的骨笛,已具备七声音阶,这一发现彻底打破先秦只有五声音阶的结论,证明我国人民在八千、九千年前已使用七声音阶。
英国权威科学杂志《自然》还曾报道贾湖骨笛,产生广泛影响。
骨笛的发现,展示我国远古音乐的先进水平。
曾侯乙编钟和贾湖骨笛作为我国重大音乐考古发现,通过对它们的考古研究,我们得到的音乐考古史料使先秦音乐史彻底改写,证明音乐考古发现确实极大的推动了中国音乐史学研究。
黄翔鹏先生在1977年率先从理论上论述“一钟双音”现象,并于1978年曾侯乙编钟出土后得到证实,其后对曾侯乙钟铭做出乐律学研究和解释,得到国内外学术界认同。
黄翔鹏先生以曾侯乙编钟的音阶构成和乐律体系为例,指出音乐考古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传统音乐的形态研
究提供历史依据。
[4]他把发现的实物资料,与古籍记载结合起来考证音乐史的研究方法,推动了中国音乐史研究。
随着曾侯乙编钟的出土与其后一系列重大音乐考古事件的发生,音乐考古渐渐引起关注。
过去由于考古文物的匮乏,以及对音乐文物的不够重视,中国音乐史研究长期处于固定的模式中,从文献到文献,缺乏有力的实物证明。
有些古代文献记载或语焉不详,或互相矛盾,难以真实再现古代音乐史的原貌。
“二重证据法”强调将地下文物与古文献记载相互印证,从根本上克服这些问题,使音乐史学研究打破学科之间的门户之见,将考古学、史学、文献学、乐律学等交叉学科熔于一炉,实现资源共享,走上系统化综合化的研究道路。
[5]
音乐考古学强调对地下文物的运用与解读,由此获得了大量的文物史料。
2003年,三峡奉节石哨的发掘,将人类原始音乐活动的历史向前推至十四万年以前。
[6]我们无法知晓,在没有文字记载的遥远年代,到底发生了什么。
但是考古发掘的音乐文物就是最有力的证据,补充了有明显局限的文献史料。
曾侯乙编钟和贾湖骨笛音乐考古的研究成果撼动了之前以文献为主要史料的中国音乐史,促进了音乐史学研究,这给音乐学术界带来启示。
曾侯乙编钟和贾湖骨笛成为音乐考古学在中国音乐史研究中取得显著成果的经典案例。
音乐考古学在中国音乐史研究领域的价值不可估量,它是丰富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的重要手段,先秦音乐史由此改写,彻底改变了中国传统音乐史学研究的史料结构,并且能有效地纠正文献史料的谬误之处。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地大物博,音乐考古发现层出不穷。
同时,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文字记录的民族,上至皇家的史书,下至平民的家谱。
中国的文献记载,浩如烟海。
在这些有利条件下,我们要应用“二重证据法”,在实际研究工作中将文物史料与文献史料相互结合,才能促进中国音乐史研究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子初.音乐考古学的研究对象和相关学科[J].中国音乐学,2001,01.
[2] 吴钊,刘东升编著.中国音乐史略(增订本)[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
[3] 王子初主编.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湖北卷)[M].大象出版社,1996.
[4] 黄翔鹏.音乐考古学在民族音乐形态研究中的作用[J].人民音乐, 1983,02.
[5] 肖艳.多重证据法的运用与深化[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
[6] 王子初.略论中国音乐史改写[J].音乐研究,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