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理论基础
传播学的理论和应用实践

传播学的理论和应用实践传播是人类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着信息的传递、知识的分享、思想的交流等等多种各样的内容。
而传播学作为一个学科体系,是对这些现象进行多角度、深入的探讨和研究的。
本文将分析传播学的理论和应用实践,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领域的重要性。
一、传播学的理论基础传播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即技术、行为和文化层面。
技术层面主要研究各种传播媒介的性质和使用方法,例如网络、手机、电视等等。
行为层面则关注人们在传播活动中的行为模式和规律,例如传播者、受众、媒介等等。
文化层面则研究人们在传播活动中的价值观、信仰、文化背景等,例如文化传播、宗教传播、政治传播等。
除了这些层面的理论外,传播学还有一系列的研究范式,例如传统范式、社会认知范式、语言范式、符号学范式等等。
这些理论范式都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研究传播现象。
二、传播学的应用实践传播学的应用实践主要包括广告、公关、新闻、教育、娱乐等多种领域。
下面就分别从这些领域入手,简单介绍一下传播学的应用实践。
1. 广告广告作为商业活动中的一种宣传方式,是典型的传播学应用。
广告的传播方式多种多样,包括电视广告、网络广告、电影广告等等。
通过对产品的介绍和宣传,广告帮助企业塑造了良好的品牌形象,促进了销售和营销的成功。
2. 公关公关作为一种组织与受众之间互动的形式,也是传播学的应用之一。
公关的主要任务是维护企业的声誉和声誉,通过传播信息来塑造公众对企业的认知和态度。
公共关系的形式十分多样,可包括新闻发布会、公开信、数字公关等等。
3. 新闻新闻作为媒体传播的重要形式,也是传播学的应用领域之一。
新闻传播即是通过媒体渠道将信息传递给公众的过程。
新闻的传播形式包括报纸、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
通过新闻传播,媒体能够为公众传递更加准确、及时的信息,对公众形成引导和引导的作用。
4. 教育教育作为知识传播的一种方式,同样也是传播学的应用范围。
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对受众进行知识的传递和普及,通过建立和焕发公众的信心和能力,提高公众的素质和综合能力,进而对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考研新闻传播学知识点2025年重点解析

考研新闻传播学知识点2025年重点解析在考研的众多学科中,新闻传播学一直备受关注。
对于准备在 2025 年考研的同学来说,了解并掌握重点知识点至关重要。
以下将为大家详细解析 2025 年新闻传播学考研的重点内容。
一、传播学基础理论1、议程设置理论议程设置理论是传播学中的经典理论之一。
在 2025 年的考研中,对于议程设置理论的理解和应用仍将是重点。
考生需要掌握其核心观点,即大众传播能够通过对某些议题的强调和突出,影响公众对这些议题的重要性认知。
同时,要了解该理论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和变化,例如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用户自主议程设置对传统媒体议程设置的影响。
2、沉默的螺旋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了大众传播、社会心理和舆论形成之间的关系。
考生要理解为什么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会因为害怕被孤立而保持沉默或者附和主流意见。
此外,还要思考在网络环境中,这一理论的适用性是否发生了改变,比如网络匿名性是否打破了沉默的螺旋。
3、培养理论培养理论关注的是大众传播对社会成员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长期影响。
在备考中,需要明确培养理论的内涵,以及如何通过具体的媒介内容分析来验证这一理论。
同时,探讨在当下多元化的媒体环境中,培养理论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二、新媒体与网络传播1、社交媒体传播社交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对于考研来说,社交媒体的传播特点、用户行为、信息传播模式以及其对社会舆论和公共事务的影响都是重要的考点。
例如,微博、微信等平台上的信息传播机制,以及社交媒体中的谣言传播与治理。
2、短视频传播短视频在近年来成为了一种极具影响力的传播形式。
考生需要了解短视频的制作特点、传播规律、用户需求和市场趋势。
同时,要思考短视频如何塑造了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和社交行为,以及其对传统媒体和新闻传播行业的冲击。
3、网络舆论与引导网络舆论的形成、发展和引导是一个关键的知识点。
要掌握网络舆论的特点和规律,如情绪化、匿名性、快速传播等。
同时,学习如何运用传播策略和手段来引导网络舆论,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
传播学基础理论

传播学基础理论传播学是一门以研究人类信息传播行为和交流现象为核心的学科。
它的研究对象包括媒体、技术、语言、符号和文化等方面。
传播学被视为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涉及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经济学和人类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传播一直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从远古时代的图画、咆哮、交谈到现代的广播、电视、互联网,人们通过各种途径进行着信息交流,传递着各种信息。
在这个信息时代,随着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之间的传播行为也变得更加多样、快速和复杂。
因此,传播学的研究显得格外重要。
传播学的核心概念是信息。
信息作为传播的基本单位,是指人们在各种途径和形式下传递或者交流的任何内容。
在信息传播中,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需要完成信息的编码和解码过程。
编码是指将信息转化为一种可以传递的形式,如文字、图片、声音等;解码则是接收者通过对信息的解析和理解,将信息转化为自己所需的意义。
在传播学的研究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是传播模式理论。
它是指将传播过程分为三个部分,即源头、媒体和受众。
其中源头是信息的产生者,媒体是信息传播的工具,受众是信息接收者。
传播模式理论主张,通过对源头、媒体和受众三个方面的分析和研究,可以深入掌握信息传播的基本情况和影响因素。
除此之外,传播学还包含了许多其他的理论和概念,如媒介效应理论、符号交互主义、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等等。
这些理论和概念不仅是传播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也对我们了解人类交流行为的规律,进而更好地进行各种信息传递和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代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传播学的研究依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从互联网的信息爆炸、社交媒体带来的社交变革,到广告、政治宣传等各种社会实践中,传播学的理论与实践都具备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研究传播学,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交流行为和价值观念的形成过程,更好地把握当下社会的发展趋势。
同时,传播学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媒体的运作机制和社会化的媒体语言,使我们更好地利用媒体传递我们的信息,从而实现我们的目标。
传播学基础理论

反馈
德福勒传播模式
传媒设施 信源 发射器 信道 接收器 信宿
噪音
接收器 信宿
信道
发射器
信源
反馈设施
贝罗的SMCR模式
信源 Source 要素 传播技术 听觉 态度 触觉 知识 知识 内 处理 嗅觉 社会背景 容 号 味觉 文化 文化 社 会 背 景 符 消息 Messa ge 结构 通道 Chann el 视觉 接受者 Receive r 传 播 技 术 态度
施拉姆模式
经验范围 经验范围
来
制成符码
信息
源
目 还原符码 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地
图2-7 施拉姆传播模式
2.传播系统的目标
作为信息传播系统的整体功能(即目标),应该 是加快信息传播速度,提高信息传播质量。为了实现 这一目标,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来实现:
(1)建立具有一定容量、畅通无阻的信息传播途径; (2)根据受传者的要求建立合理的信息传播布局, 规定合理的信息传播流程; (3)精简信息传播的中间环节,使信息能从传播者 直接传递给受传者。
教育传播
教育传播泛指教育信息的传播活 动,它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标,选 定合适的教学信息内容,通过教育 媒体,把这些教学信息传递给特定 的教育对象。
二、传播系统要素与目标
1.传播系统要素 (1)传播者(Communicator):是 指传播信息的个体或群体 (2)信息(Information):是指所 要传播的内容。 (3)途径(Channel):也可称为 通道,是信息传播系统的保证因素 (4)受传者(Communicatee): 又称“受众”、“传播对象”等, 是信息的接受者。
2.传播学基础理论(史论)

传播学基础理论第一章历史发展中的传播“共享”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分享。
如美国著名传播学家施拉姆。
持此类主张的学者往往会追溯英语Communication的词源。
强调的这种“共享”,既是传播的出发点,又是其归宿。
体现了传播活动的双向互动性。
但“共享”说不能适用于一切传播现象,如拒斥、不通、误解、独处等相反的情况。
也无法把握传播活动的实际效果。
因此“共享”说虽然指出了传播的一部分规律,但作为定义是不全面的。
“影响(劝服)”说强调“传播”是传者欲对受者(通过劝服)施加影响的行为。
如霍夫兰。
强调传播者的主动作用,强调了传播活动的实际效果,具有较强的使用价值。
但不能涵盖一切传播活动,同时忽视了受众的主动作用。
刺激-反映强调传播是客观事物对某种刺激所做出的必然反映。
如美国史蒂文斯。
这类定义注意到了传播活动的反馈,但内涵外延扩张到了整个自然科学界。
“符号”说强调“传播”是符号(或信息)的流动。
如美国学者贝雷尔森。
●传播的定义信息的交流和分享。
---甘惜分《新闻学大辞典》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传受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李良荣《传播学原理》传播学--研究人类传播活动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三大分支:大众传播学、人际传播学、组织传播学第二章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传播第一节传播过程●传播学过程研究的主要模式有:1线性模式,2控制论模式3社会系统模式●拉斯维尔的5W模式(线性模式)1948年拉斯维尔在《传播在社会的结构与功能》中,提出该模式。
1.该模式第一次将传播过程明确划分为五个环节,并提出传播活动的五个基本要素,即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了什么效果。
2.根据该模式,传播学的研究领域也相应划分为5个领域: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从分析、效果分析。
评价:优点是,对传播学研究的发展,以及众多传播模式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缺陷是,作为典型的线性模式,将传播过程看成一种单向传送信息,忽略反馈机制、多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大一传播学必背知识点

大一传播学必背知识点在大一传播学学习中,有一些必背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对于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大一传播学必背的知识点,帮助大家在学习中能够更好地掌握传播学的基础知识。
一、传播学的概念和起源传播学是研究信息传播与传媒现象的学科,它关注信息的发送、接收和传播过程。
传播学起源于人类社会的进化和发展,它的研究对象包括语言、符号、媒体等。
传播学通过研究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播过程,揭示了传播对社会与个体的影响。
二、传播学的基本理论1. 传播模式理论:传播模式理论主要关注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流动方式,包括单向传播、双向传播和多向传播。
这个理论对于理解信息在社会中的扩散和影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媒介依赖理论:媒介依赖理论认为个体在获取信息时依赖于不同的媒介渠道,媒介的使用对于人们的知识、态度和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这个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媒介对于传播效果的影响。
3.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个体对于信息的认知和解读过程,个体的认知水平、态度和信念会影响信息的接受和传播。
这个理论对于了解人们对于信息的理解和接受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三、传播学中的重要概念1. 群体传播:群体传播是指信息在群体中的传播过程,其中包括信息的发起、接受和传递。
群体传播不仅影响群体的思想和行为,也反映了群体的文化和价值观念。
2. 媒介效应:媒介效应是指媒介对于个体和群体的影响。
媒介效应可以是积极的,如提供信息和娱乐,也可以是消极的,如产生偏见和误导。
3. 大众传媒:大众传媒是指通过各种媒介向大众传播信息的机构和组织,包括报纸、电视、广播等。
大众传媒在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信息传播和社会观念塑造的作用。
四、传播学中的研究方法和技巧1. 调查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方法是传播学中常用的一种研究手段,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和分析数据,来了解群体和个体的传播行为和态度。
2. 实验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方法通过控制变量和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异,来研究特定的传播现象和效果。
传播学概论基础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概论基础知识点总结一、传播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传播学是研究传播现象和传播过程的学科,它以人类社会中的交流和信息传递为研究对象,涉及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多种传播方式。
传播学源自美国,最早由哥伦比亚大学的学者提出并形成系统。
传播学早期着力于新闻媒体和广播电视领域,后来逐渐扩展到信息传播、国际传播、组织传播等多个领域。
传播学不仅研究传播现象和传播过程的规律,还关注传播技术和传播效果,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
二、传播学的发展历程传播学的发展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起源期、形成期、创新期和多元化发展期。
起源期是指传播学的初期阶段,以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为代表,主要研究新闻、广播、电影等传播媒体。
形成期是指传播学逐渐形成学科体系,以50年代至70年代为代表,出现了以拉斯维尔·麦尔等人为代表的传播学重要思想和理论。
创新期是指传播学不断发展和变革的时期,以80年代至00年代为代表,出现了符号学、认知传播学、后现代传播学等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
多元化发展期是指传播学的研究领域逐渐扩展,以21世纪至今为代表,涉及更多的领域和内容,传播学的发展呈现多元化和综合化的趋势。
三、传播学的主要理论1. 传播效果理论:传播效果理论是传播学的重要理论之一,主要研究传播对接受者的影响和效果。
代表作品有拉斯维尔·麦尔的“媒介感染”理论、保罗·拉托尔的“媒介是信息”论等。
2. 传播过程理论:传播过程理论是研究传播的过程和方式,主要关注信息的传递、接受和加工过程。
代表作品有沙农与韦纳的传播模型、宾厄姆的媒介效应理论等。
3. 传播媒介理论:传播媒介理论是研究传播媒介的作用和影响,主要关注媒介的特点、功能和效果。
代表作品有麦尔的媒介感染理论、哈维洛克的媒介地域理论等。
4. 传播符号理论:传播符号理论是研究传播符号的含义和作用,主要关注符号的符号化、解码和再编码过程。
代表作品有皮尔斯的符号学理论、墨特的符号交互理论等。
传播学基础知识

传播学基础知识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传播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旨在探讨信息如何在社会中产生、流动、传递以及对人们的思想、行为和社会结构产生影响。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传播学的世界,了解一些基础的知识。
一、传播的定义与类型传播,简单来说,就是信息的交流与共享。
它可以发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
传播的类型多种多样,包括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人际传播是最常见也是最基本的传播形式,比如我们和朋友、家人之间的交流。
这种传播方式通常具有直接性、互动性强的特点,能够及时得到反馈。
群体传播则是在一个相对较小的群体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比如小组讨论、班级活动中的交流等。
组织传播是在一个有明确结构和分工的组织内发生的信息传递,比如公司内部的会议、通知等。
大众传播则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如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向广泛的受众传递信息。
二、传播的模式传播模式是对传播过程的简化和抽象描述,有助于我们理解传播的基本结构和要素。
其中,拉斯韦尔的“5W”模式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包括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
这个模式清晰地指出了传播过程中的五个关键要素,为后续的传播研究奠定了基础。
香农韦弗模式则更侧重于传播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和噪音干扰,强调了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失真和损耗。
三、传播的要素传播过程包含了多个要素,其中主要的有传播者、受传者、信息、媒介和反馈。
传播者是信息的发出者,他们在传播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传播者的身份、动机、价值观等都会影响到所传播的信息。
受传者是信息的接收者,他们对信息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会受到自身背景、经验、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
信息是传播的内容,可以是事实、观点、情感等。
信息的质量、清晰度和可信度对传播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媒介则是信息传递的载体和渠道,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传播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理论基础》开题报告
论文研究题目:
国内学者对布尔迪厄研究概况综述
论文研究领域及研究目的:
皮埃尔·布尔迪厄是作为法国当代著名的思想家、社会学家和文化理论批评家的皮埃尔·布尔迪厄在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他被誉为与英国的A·吉登斯、德国的J·哈贝马斯齐名的当前欧洲社会学界三大代表人物之一。
其学术研究和著作打破了学科界限,广泛涉猎人类学、社会学、教育学、历史学、语言学、新闻学、政治科学、哲学、美学和文学研究等各个领域,并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思想范畴与新颖的学术框架。
从1958年到1995年,布尔迪厄出版过超过30本专著,以及340篇论文。
其中《区隔》(nistinetion)和((实践的逻辑))(The Logic of Practice),这两部重要著作为他带来了世界性的声誉。
然而,中国学者对于布尔迪厄的引进和认识还比较滞后,专门研究布尔迪厄的中国学者比较少,这方面的专业书籍也比较少,最早的关于布尔迪厄的专门研究是高宣扬在1940年所著的《布迪厄的社会理论》。
在收集到的文献中大约有30多篇研究布尔迪厄思想的论文,其中大部分是关于其“场域”、“惯习”、“文化再生”“社会资本”等理论要点的阐释,本文的研究目的就在于系统梳理目前已知的国内研究布尔迪厄的文献(主要是论文文献),对他们的研究进行分类、评价和解析,同时结合布尔迪厄的著作文选对其理论主要着眼点进行深入阐释。
论文研究意义:
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学者对布尔迪厄的主要文献研究,旨在探究国内学者对布尔迪厄思想的研究程度和集中的研究领域,通过对其理论要点的阐释,为后继研究者提供切实的理论依据和已有文献研究成果的参考,为今后深入切入布尔迪厄思想的某个面向提供理论支持并指明可能的研究方向。
论文参考文献:
佘碧平《“结构”谜思:从列维·斯特劳斯、梅洛·庞蒂到布尔迪厄》[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李艳培《布尔迪厄场域理论研究综述》决策与信息2008(6)
裴仁伟《走近“习性”、“资本”和“场”——读布尔迪厄访谈录》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萧俊明《布尔迪厄的实践理论和文化再生理论》国外社会科学1996(4)
朱彦明《布尔迪厄对库恩“范式”的批判》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8(8)
卜长莉《布尔迪厄对社会资本理论的先驱性研究》学习与探究2004(6)
王宏伟《布尔迪厄评介》当代思潮2000(12)
包亚明《布尔迪厄文化社会学初探》社会科学1997(4)
冯芹《布尔迪厄的媒介文化观》2004(5)
朱彦明《布尔迪厄的“科学场”观念》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1)
文九《文化政治经济学视野下的关键概念辨析——对布尔迪厄的“资本”、“场域”、“惯习”概念的解析》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3)
余乃忠、陈志良《习性:“具有席卷一切的解释力———布尔迪厄建构的结构主义神话》现代哲学2009(1)
朱伟珏《社会学方法新规则———试论布迪厄对涂尔干社会学方法论的继承与超越》浙江社会科学2006(5)
欧阳箐《权力的影像——从布尔迪厄理论透视中国电视文化》2008(5)
曾德强《浅析布尔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当代教育论坛2009(5)
涂艳《论知识分子在权力符号中的社会特性—布尔迪厄文化社会学的启示》文学界
黄时进《论科学传播受众的网络时代特征———基于布尔迪厄场域理论的视角》学术界2008(2)
陈爱国《论布尔迪厄文化资本的形态构造》学术论坛2006(6)
陈宇光《论布尔迪厄社会实践理论的三个核心概念》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3(12)
苑国华《略论皮埃尔·布迪厄的人类学思想》青海民族研究2006(7)
宇红,王欢《解读布尔迪厄的社会资本理论》理论界2004(3)
祁文寿,蒲阳《简论布尔迪厄对传统社会学方法论的继承和超越》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贺建平《检视西方媒介权力研究一兼论布尔迪厄权力论》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2(5)
杨生平《复杂关系下的个人实践———布尔迪厄实践理论探析》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樊秀之《对文学与作家的“祛魅”——布尔迪厄的“场域”论》文艺理论2009(2)
托尼·本尼特《分裂的惯习:皮埃尔·布尔迪厄著作中的美学与政治》马克思美学主义研究赵宗孝,焦炜《杜威与布尔迪厄民主教育思想的比较》集美大学学报2010(1)
黄川栗,曾宏伟《大众文化下的资本争夺与文学场特征———从布尔迪厄理论看博客文化》石娟《场域的力量:高校位置分层的社会学分析———兼论布尔迪厄<国家精英>》理工高教研究2010(4)
王维维《布尔迪厄资本理论的四个维度》林区教学2008(8)
刘永山《布尔迪厄文化资本内涵浅析》思考与言说2008(4)
论文参考书目:
(法)皮埃尔·布尔迪厄著,许钧译《关于电视》沈阳辽宁出版社2000
(法) P. 布尔迪厄著杨亚平译《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法) 皮埃尔·布尔迪厄著陈圣生, 涂释文, 梁亚红等译《科学之科学与反观性= Science de la science et réflexivité》(法兰西学院专题讲座)2000-2001学年
(法) P. 布尔迪厄王作虹译《学术者》1930-2002
(法) 皮埃尔·布迪厄著蒋梓骅译《实践感》193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