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例痛经的辨证论治
痛经的辨证施护

痛经的辨证施护(作者:__________ 单位: 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_ )【摘要】选择30例痛经患者,分别按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湿热蕴结、气血虚弱、肝肾亏损五种证型辨证施护,通过对痛经患者痛经原因进行针对性的辨证施护,提高了临床治愈率,有效地控制了复发率,明显提高了痛经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痛经;辨证施护痛经是指以妇女在行经前后或正值行经期间,小腹及腰部疼痛甚至剧痛难忍,常伴有面色苍白、头面冷汗淋漓、手足厥冷、呕吐等症,亦称“经行腹痛”。
此症是妇科常见疾病,现代医学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前者指经过详细妇科临床检查(包括B超、腹腔镜检查等)未能发现盆腔器官有明显器质性病变者,也称功能性痛经。
多见于月经初潮的少女,或未婚、未孕的年轻女性;后者指生殖器官有明显器质性病变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肿瘤等,常见于生育后及中年女性。
传统中医在本病的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治疗效果显著,因此,按照中医的方法辨证施治,以利于痛经的护理,降低或缓解女性因痛经导致的痛苦。
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选取2008年1月一2010年1月在本科门诊就医的痛经患者30 例,年龄14~23岁,平均19.18岁,病程7个月~5年,平均3.6年。
1.2诊断标准根据痛经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轻度是指:经期或其前后小腹疼痛明显,伴腰部酸痛,但能坚持工作,无全身症状;中度是指:经期或其前后小腹疼痛难忍,伴腰部酸痛、恶心呕吐、四肢不温,用止痛措施疼痛可缓解;重度是指:经期或其前后小腹疼痛难忍,坐卧不宁,严重影响工作和学习,必须卧床休息,伴腰部酸痛,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呕吐腹泻或肛门坠胀,采用止痛措施无明显缓解。
2辨证施护2.1气滞血瘀主症:经前或经期少腹疼痛,拒按,血色紫黑夹有血块,涩少或经行不畅,常伴有两肋胀痛或乳房胀痛不适,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弦或弦涩有力。
治宜疏肝理气、化瘀止痛,方以疏肝散加味。
中西医结合治疗月经前后诸证30例

2 结 果
1 资料 与方 法 1 1 临床 资料 . 在所选的 3 0例 临床 病 例 中 , 治 疗 分 组1 5例 , 9例 , 6例 ; 男 女 年龄最 小 1 7岁 , 大 5 最 O岁 ,
平均3 . 3 5岁 。对 照 组 1 5例 , 1 男 0例 , 女5例 ; 年龄 最
D A螺旋酶 的 A亚 单 位 , 制 D A 的合 成 和 复 制 而 N 抑 N
・
16 ’ 60
光明中医2 1 0 1年 8月 第 2 6卷 第 8期
C G M A gs 2 1. o 2 . J MC u ut 0 1 V l 6 8
导致细 菌死亡 。但 是要 注 意 孕 妇及 哺 期 妇女 及 l 8岁
多有 突眼 、 舌红 、 苔薄或少 苔 、 脉弦细 数 。
状 , 其是 心得安 , 尤 目前研 究认 为能减 少 T 向 T 转 换
疗效更 好 , 以临 床 治疗 上 更 多使 用 心 得安 。但 是 患 所
者若 既往有 哮喘病 史或 基 础血 压偏 低 , 种情 况 B受 这
体 阻滞剂是 禁用 的 。本文 主 要选 择 “ 性弥 漫性 甲状 毒 腺肿 ” 并有 哮 喘史 或 基 础 血 压 偏 低 病 例 , 治 疗 的早 在 期 阶段 的 中西 医结 合治疗 进行 临床 观察对 照分析 。
d i1 . 9 9 j i n 1 0 —9 4 2 1 . 8 0 2 o :0 3 6 /.s . 0 38 1 . 0 1 0 . 8 s 文 章 编 号 :0 38 1 ( 0 1 一8 1 6 -3 1 0 .9 4 2 1 )0 .6 00
毒性 弥漫 性 甲状 腺 肿 ( rvs病 ) 甲状 腺 功 能 G ae 是 亢进 症 ( 简称 甲亢 ) 中最 常见 的 一种 病变 , 甲状腺 呈 是
中医治疗痛经的疗效分析论文(共2篇)

中医治疗痛经的疗效分析论文(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中医治疗痛经的效果与案例分析痛经是妇科常见的多发病,常于经期和经期前后出现小腹部疼痛,甚者伴有头痛,恶心呕吐等症。
近年来运用中药加针灸以及拔火罐的方法治疗痛经126例,疗效满意。
1一般资料126例中,年龄13~45岁,20岁以下者32例,21~30岁者55例,31~45岁者39例;未婚者56例,已婚者70例;腹痛时间发生于经期前者72例,发生于经期者25例,发生于经期后者19例;病程1~5年者61例;6~10年者26例;11~15年者22例;15年以上者17例;在126例中,经期及前后均腹痛同时伴有剧烈恶心呕吐者5例,经期伴有头痛者10例。
临床分型根据经期腹痛的程度和临床表现,将痛经分为轻,中,重度三种。
轻度:经行小腹疼痛明显,伴有腰痛,但能坚持工作,无全身症状,有时需要口服止痛药。
中度:经行小腹疼痛难忍,伴有腰部酸痛,用止痛药等措施疼痛暂缓。
重度:经行小腹疼痛剧烈,坐卧不安严重影响正常生活,且伴有腰部疼痛,恶心呕吐剧烈,面色恍白,四肢厥泠,泠汗淋漓,腹泻等症,用止痛药等措施无明显缓解。
病例中,重度痛经患者,均排出器质性病变,月经周期基本正常。
都用中药,针灸和拔火罐治疗,不加任何镇痛药。
诊疗方法自拟方柴胡15g,郁金20g,香附20g,白芍20g,枳壳12g,蒲黄10g,五灵脂15g,炙甘草10g,随症加减:腹痛甚者加元胡,呕吐不止者加生姜、姜半夏、吴茱萸。
乳房胀痛者加青皮,血块多者加三七粉,腹泻者加炒白术、仙灵脾,腰痛甚者加寄生,川断,狗脊,菟丝子,肢泠汗出者桂枝。
上药水煎2~3次,每次煎至150~250ml,1剂/d,早晚空腹服用。
于经期前一周开始服用,每服用10剂为一疗程。
连服3个月经周期。
中成药在两个月经周期之间口服新乡佐今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出产的《活血通脉片》一日三次饭后口服。
当归芍药汤治疗痛经的疗效观察

当归芍药汤治疗痛经的疗效观察发表时间:2017-04-14T15:26:52.000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2月下第4期作者:谢贞[导读] 可听舒缓优美的音乐,舒缓优美的乐曲,不仅能有效分散患者对腹痛的注意力,还能协调心血管、内分泌、消化系统的功能[4]。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医务室;湖南长沙410205)摘要目的探索痛经的治疗方法。
方法将30例痛经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予当归芍药汤口服;对照组予消炎痛25mg口服。
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当归芍药汤治疗痛经,充分发挥中医特色,能提高疗效,值得推广。
关键词:当归芍药汤,痛经,治疗痛经是妇科常见病,多发于年轻女性,是妇女正值经期或者行经前后出现的周期性小腹疼痛,有的痛行腰骶,甚则剧痛,昏厥。
可伴有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大汗淋漓,手足厥冷等症,严重者可影响工作或生活。
我们从 2008 -2016年用当归芍药汤治疗痛经,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导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两组痛经患者共 30 例,患者年龄 18-37 岁,病史 3 月-16年,排除继发性痛经,已经反复临床多种方法治疗无效,转诊,全部符合痛经临床表现。
两组年龄,病程病情等资料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符合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诊断标准,症状表现为:凡在经期或经期前后小腹冷痛或疼痛,得热则舒,畏寒,手足不温,严重可见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冷汗淋漓,四肢厥冷甚或昏厥,月经量偏少,经血色淡暗有血块,或黑如墨,得温者血块易出,经血下而痛减,色质淡暗,舌苔白润或白腻,脉沉弦或迟紧。
2 治疗方案2.1 治疗组:口服当归芍药汤,药物组成: 当归15g白芍30g川芎10g茯苓10g生白术10g泽泻10g炮姜10g艾叶10g小茴香10g炙甘草6g。
畏寒症状重者加制附子10g肉桂10g;淤血症状重者,加蒲黄10g五灵脂10g。
女性痛经病因、分类、痛经证型、主要表现及按揉穴位、推拿、艾灸和经前护理等中医治疗急性原发性痛经操作

女性痛经病因、分类、痛经证型、主要表现及按揉穴位、推拿、艾灸和经前护理等中医徒手治疗急性原发性痛经操作痛经是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则剧痛昏厥者。
根据有无盆腔器质性疾病将其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
前者病因不明确,不伴盆腔器质性疾病。
后者病因明确,因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经期腹痛,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等。
原发性痛经占痛经90%以上,主要与月经时子宫内膜前列腺素(PG)含量增高有关,PGF2ɑ引起子宫平滑肌过强收缩,血管痉挛,子宫缺血缺氧,是造成痛经的主要原因。
增多的前列腺素进入血液循环,还会引起心血管和消化道症状。
对于原发性痛经西医治疗主要以非甾体抗炎药和避孕药为主。
痛经发生是由于冲任二脉气血的生理变化急骤,导致胞宫的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滞胞宫、冲任失于濡养,从而导致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
其病位在冲任、胞宫,变化在气血,表现为痛证。
中医将痛经主要分为寒凝血瘀、气滞血瘀、肝肾亏损、阳虚内寒、气血虚弱、湿热瘀阻6种证型,其中以寒凝血瘀、气滞血瘀证最多。
寒凝血瘀型痛经主要表现为: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经血量少或经行不畅,经色紫暗有块,块下痛减,畏寒或手足欠温,乳房胀痛,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苔白,脉弦或沉紧。
以上各症,但见两症便是,不必悉具。
痛经中医简易紧急解痛方法(一)按揉穴位耳穴:盆腔、神门、内生殖器、腹、肾刺激耳穴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节神经、平衡内分泌等作用。
刺激耳穴可提高脑内抗痛结构的功能,释放内啡肽、脑啡肽,因此止痛效果好。
急性痛经可以用手指或棉签的硬头等工具按压以下五个耳穴(盆腔、神门、内生殖器、腹、肾),取按压最酸胀处,直上直下按压,一个穴位按压30下再换下一个穴位按压。
穴位:血海、地机、三阴交、十七椎找穴位的时候,可以用手压一下,如果有明显的酸麻重胀感,就是找对位置。
可选择手指按压,或将穴位表层的皮肤提起,穴无定处,按压时存在酸麻重胀感为宜,力度由轻至重,可按可揉可提起皮肤都能达到刺激的作用,可主按压一个穴位,也可多个穴位搭配按摩,不可一直按住不动,要按一下起一下,使血液流通。
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痛经30例疗效观察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2 】 中医病诞诊断疗效标准【 】 M , 南京大学 南京:
出版社。 9: . 14 1 9 6
柴胡 1 g 枳壳 1 g 川楝子1 g 香附1 g 0 、 0 、 O 、 O 、赤芍1 g 川牛膝 5、 1g 5 、清半夏1 。②寒凝血瘀者 ,治以温经通脉 ,化瘀止痛。基 0g
3 讨论
3 例患者均为血行不畅 ,瘀滞为痛 ,其 中辨证为气滞疵瘀 0 者l例 ,表现为经前及月经第1 2 2 — 天疼痛,多为小腹胀痛拒按 , 经量正常或偏少 ,经色暗红或夹有血块 ,伴有胸胁胀痛 、乳房胀
Hale Waihona Puke 痛 ,舌质暗 , 脉弦。寒凝血瘀者8 , 例 多表现为经前或经期小腹
冷痛 ,多连及腰骶部 ,得热痛减 ,遇寒痛剧 ,伴有四肢不温 ,经
清半夏l 益母草2 。以上用药水煎服l d O 0g 剂,。痛甚者可加乳
番、 没药各1 g 瘀滞严重者可加三棱 、 0, 莪术各l g 0。
1 资料 与方 法
1 疗效判定标准 : . 3 依据19年 国家中医药局发布的 《 94 中医病 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 痛经的 疗效评定标准。治愈 : 痛经消失 , 停药后连续 3 个月经周期未见复发 ; 好转 : 痛经减轻或消失 , 但 不能维持3 个月以上; 未愈:疼痛未见改善。
虞。”痛经的主要病机为气滞、 寒凝、气血亏虚、 肝肾不足、衄 j
热等 ,导致血行不畅 ,不通则痛,引起痛经。故临床中医辨证治 疗 ,以活m化瘀业痛为基础治法,以桃红四物汤加丹参、元胡 、
1 治疗方法 :考虑痛经多为血行不畅,不通则痛 ,故以桃红四 . 2
物汤加味为基础方 :桃仁1 、红花1 、当归 1 g 0g 5 g 5 、川芎1 、 0g 白芍 1 、熟地1 ,加丹参1 ,元胡1 加强活血化瘀止痛功 0g 0g 5g 0g 效 ,加生甘草6g ,调和药洼,并与白芍配伍组成芍药甘草汤缓急 止痛。自月经前开始出现腹痛不适症状时开始服药,至月经干净
温经活血汤治疗原发性痛经30例疗效观察

结 果
两组 临床疗 效 比较 , 表 1 见 。 常见病 和多 发 病 。祖 国医 学认 为 , 慢 性盆腔炎多 为邪 热余 毒残 留, 与冲任之气 血相搏结凝 聚不 去 , 日久难愈 , 耗伤气血 , 虚实错杂 , 使本 病反 复缠 绵 , 治则 以 清热 利湿 , 理气止 痛 , 活血 化瘀 之 功效 。中药 治疗上 以蒲公英 、 红藤 、 酱草清热解毒 , 败 消 肿 散 结 。丹 参 、 腥 草 活 血 化 瘀 , 气 鱼 理 止痛 ; 黄柏 、 车前 子清 热利 湿。据报道 , 直
用 温 经 活血 汤 治 疗 , 察 3个 月 经 周 期 。 观
结果 : 有 效 率 治 疗 组 9 % , 照 组 总 0 对
学研究表 明 , 胡能 降低前 列腺 素 , 附 元 香
能抑制平滑肌 收缩 , 当归 、 肉桂 能止痛 , 故
温 经 活 血 汤 对 原 发 性 痛 经 有 较 满 意 的 疗
平均 6 8年 , . 两组 年龄、 病程 、 病情程度 经 统计 学 处 理 , 异 无 显 著 性 意 义 ( > 差 P
0 0 ) .5 。
他症状消失或减轻 , 治疗结束后观察 3个
月经周 期未加 重 。③ 有效 : 痛 减轻 , 腹 其 他 症状 好转 , 治疗 结束 后症状 反 复 , 但较
治疗 方 法 : 疗 组 以 温 经 活 血 汤 治 治
摘
要 目的 : 观察温经活血 汤治疗原发
疗 , 随 症 加 减 。 处 方 : 茴 香 1 g 炮 姜 并 小 0,
性 痛经的临床 疗效。 方法 : 6 将 0例 患 者
按 1l 机分 为 两组 , 照 组 3 :随 对 0例 应 用 痛 经宝( 月舒 ) 粒 治疗 ; 疗组 3 月 颗 治 0例
益母草合四逆散治疗经期诸症30例

『. J 临床和 实验 医学 杂志 , 0 7,()16 1 7 1 , 0 67:3 - 3 . 2
益母 草合 四逆 散治疗 经期诸 症 3 0例
孙 志 明 孙 朝友
关 键词 : 经期 诸症 : 益母 草 ; 四逆 散 中图分类 号 : 2 1 文 献标 识码 : R 7 .1 1 B 文 章编 号 :0 6 0 7 ( 0 0 1 — 0 0 0 10 — 9 9 2 1 ) 7 0 6 - 1
1 王伟 , 宏伟 . 毕 四逆散 的临床 应 用进 展 f. 医药信 息 ,06 J中 】 20 , 病例 2女 ,3 。 08 8月初 诊 , 3 岁 20 年 主诉 经前 及经 期 腰腹 痛 『1
1 , 有 黄带 , 期 加 重 , 经 周 期 3 —2 , 续 4 5 , 中 , 2 ( : — 7 年 略 近 月 0 3d 持 —d 量 35 5 5 . )6 2邢 四逆散 治疗 脾 胃病证 验 案举 隅『. 古 中医药 , J 内蒙 】 色淡 。 属: 郁湿 热 。 疗 宜 疏肝 清热 , 气止 痛 。方药 : 证 肝 治 调 益母 『1 玉珍 . 2 0 ,6 1 2 . 0 7 2 () 7 : 『1 3黄献 华 , 王海 燕 . 散加 味 治 疗非 酒精 性 脂肪 性 肝 病 t0例 四逆 2 河北 唐山华北 煤炭 医学院 附属医 院 (6oo o 3o )
气的 功效 , 床 主要 用 于 胃炎 、 道 疾病 、 道 疾 病 、 脏 疾病 、 明显 缓 解 , 临 胆 肠 肝 继用 上 方 加减 : 减延 胡 索 , 加杜 仲 1g 三 七粉 lg 冲 5, O(
妇 科 疾病 等I I 1 。益母 草 为 唇形 科 植物 益母 草 Lou e t I ) 剂 , _ enms r o h e — T 5 连服 3 月 经周 期 。随访 经 期腰 腹 痛缓 解 。 S 个 pyu w e ) hl s et 的嫩 茎 叶 , 活血 化 瘀 、 经 、 水 消肿 , 于 月 4 讨 论 l S . 能 调 利 用 经 不调 , 痛经 , 后瘀 血 腹 痛 , 产 水肿 尿少 。 笔者 将 二者 合用 并加 减 其 它药 味后 , 治疗 经 期诸 症 效果 满 意 , 现报道 如 下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0例痛经的辨证论治
发表时间:2016-05-10T11:36:00.207Z 来源:《心理医生》2015年15期供稿作者:王淑言
[导读]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南岗分院中医学亦称痛经为“月经来腹痛”、“经行腹痛”、“经期腹痛”、“经痛”等。
王淑言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南岗分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摘要】目的:探讨痛经的中医辩证论治。
方法:对我院收治的30例痛经患者采用辩证论治方法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30例痛经患者,其中肝郁气滞10例,血瘀气郁4例,气血两虚3例,湿热下注4例,寒湿胞中10例,经辩证论治其中治愈19例,显效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3%。
结论:经期调血止痛治标,平时辨证求因治本,并结合素体情况,或调肝、或益肾、或扶脾,使气血流通,经血畅行。
【关键词】痛经;辩证论治;中药
【中图分类号】R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5-0099-02
中医学亦称痛经为“月经来腹痛”、“经行腹痛”、“经期腹痛”、“经痛”等。
有关痛经的记载,最早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
” 根据本病具有虚实两端、“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的病机,治法上以调养气血为主,并根据不同证型,或行气、或活血、或散寒、或清热、或补虚、或泻实[1]。
对我院2015年1月至6月收治的30例痛经患者采用辩证论治方法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痛经患者30例,年龄13~39岁,平均年龄25±3岁。
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1.5年,平均6个月。
其中肝郁气滞10例,血瘀气郁4例,气血两虚3例,湿热下注4例,寒湿胞中10例。
1.2 方法
1.2.1气滞血瘀行气活血,化瘀止痛,予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当归9g,川芎6g,桃仁9g,红花9g,炒五灵脂9g,赤芍6g,乌药6g,延胡索6g,香附3g,枳壳5g,甘草9g,丹皮6g。
原方治疗膈下瘀血,形成积块;或肚腹疼痛,痛处不移;或卧则腹坠[2]。
若兼口苦,苔黄,经期延长,经血色暗质稠者,为肝郁化热之象,加栀子10g,夏枯草10g;若见胸闷内呆者,为肝郁犯脾所致,宜加焦术15g,茯苓15g,陈皮15g。
1.2.2寒凝胞中阳虚内寒以温经散寒,暖宫止痛,予温经汤(《金匮要略》)。
吴茱萸9g,川芎6g,桂枝6g,当归9g,芍药6g,阿胶9g(另包),甘草6g,牡丹皮6g,半夏6g,麦冬9g,生姜6g,人参6g。
原方治疗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证。
亦治妇人久不受孕[3]。
兼腰腿酸软者加杜仲15g,续断25g;经量少者加红花15g。
寒湿凝滞以温经除湿,化瘀止痛,予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
当归9g,川芎3g,肉桂3g,干姜3g,小茴香1.5g,五灵脂6g,蒲黄9g(另包),延胡索3g,赤芍6g。
原方治疗少腹瘀血积块疼痛,或少腹胀满,或经行腰酸少腹胀,或瘀血阻滞,久不受孕。
兼腰痛者加川断15g,杜仲15g。
1.2.3湿热下注清热除湿,化瘀止痛,予清热调血汤(《古今医鉴》)。
白芍15g,川芎10g,当归15g,丹皮15g,黄连10g,生地15g,桃仁15g,红花15g,莪术15g,香附15g,延胡索15g。
原方治疗湿热瘀血蕴结胞中,见经前腹痛拒按,有灼热感,腰骶胀痛,低热起伏,经色黯红有块,带下黄稠,舌红苔黄,脉弦数。
兼腹胀痛者,加元胡15g,川楝子15g;带多色黄者,加车前子15g
1.2.4气血虚弱益气补血止痛,予圣愈汤(《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
人参20g,黄芪15g,川芎15g,当归15g,熟地25g,白芍15g。
原方治疗经水先期而至,血少浅淡,气虚甚不能摄血者。
兼头晕、心悸失眠者,加夜交藤15g,枸杞15g;腰膝酸软者,加杜仲15g,川断15g。
1.2.5肝肾亏虚益肾养肝止痛,予调肝汤(《傅青主女科》)。
当归9g,白芍9g,山萸肉9g,山药15g,阿胶9g,巴戟天3g,甘草3g。
原方治疗妇人肾气不固,行经后少腹疼痛。
兼见潮热者,加青蒿10g,鳖甲15g,地骨皮10g;小腹空冷者,加附子lOg;腹痛及腰骶痛,夜尿频而清长者,加益智仁15g,桑螵蛸30g。
2.结果
2.1 疗效标准
治愈:痛经完全消失,停药观察未复发。
有效:痛经明显减轻,停药以,察不见加重。
无效:痛经无明显减轻,或停药后复发。
2.2 治疗结果
经辩证论治其中治愈19例,显效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3%。
3.讨论
以伴随月经来潮而周期性疼痛发作为主症。
辨证一般痛在经前拒按者多属实,痛在经后喜按者多属虚;痛甚于胀多为血瘀,胀甚于痛多为气滞;剧痛多为实证,隐痛多为虚证。
本病以实证居多,虚证较少,也有虚实夹杂者。
临床以肝肾虚损、气血虚弱、气滞血瘀、寒凝胞中、湿热下注多见[4]。
对痛经的治疗,总以调理气血为主,因于寒者,宜温而通之;因于热者,宜清而通之;因于气滞血瘀者,宜行而通之;因于虚者,宜补而通之。
痛经在临床上最多见到的是寒湿凝滞型痛经。
此型痛经的辨证要点是“寒”、“痛”二字,治疗应选用温热之品,使得气血温和,血行通畅,达到当月痛止、下月期准、症状消失的目的。
可采用“三步疗法”即经前防,经期治,经后固。
经前防,即以上次月经行经日期为标准,提前1周开始服用温理气血、鼓舞畅行的药物,此为第一法。
药物有:炒当归、炒白芍、炒川芎、桂枝、香附、乌药、炒小茴、艾叶、胡芦巴、仙灵脾、生甘草。
经期治,即患者在行经期间临床症状表现较急、重,寒象明显。
因此,采用大辛大热、回阳救逆的药物,使阳气四布,阴翳自散,血海得温,经水畅行,此为第二法。
药物有:附子、干姜、淡吴萸、艾叶、肉桂、炒小茴、元胡、广木香、炒当归、川芎、制香附、细辛、生甘草。
经后固,即在月经干净后,腹痛消失,此时,选用养血温胞、调和营卫的药物,使得胞络充养,气血调达,此为第三法。
药物有:炒当归、炒白芍、炒川芎、狗脊、川断、艾叶、熟地炭、陈皮、透骨草、炙甘草。
痛经病情复杂,容易反复发作,但痛经的预后一般较好,可随绝经的到来自行消失。
对较重者应积极治疗,有器质性病变者应治疗其原发病;原发病除,则痛经自止。
【参考文献】
[1]陈志霞,梁洁莎.痛经的中医辨证论治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0.7(08):73-74.
[2]高璐.痛经的中医辨证论治探讨[J].河南中医.2012.
32(2):184-185.
[3]高艳芝,高彦明,高彦强.痛经辨证论治歌诀及方药[J].河北中医.2003.25(04):266-266.
[4]范建华,潘小霞.基于文献的原发性痛经中医用药规律研究[J].医学信息旬刊.2011.24(23):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