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某镇镇教育强镇自评报告

合集下载

申报教育强镇自评报告

申报教育强镇自评报告

申报教育强镇自评报告谋划教育均衡发展续写址山教育新篇——址山镇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复评自评报告一、基本情况址山镇位于**市最南端,与**市新会区司前镇、**市大江镇、**市水口镇、月山镇接壤,325国道贯穿全境14公里,佛开、**、新台高速公路划镇而过,交通十分方便,地理环境优越,是连接珠三角与粤西地区的咽喉重镇,也是**市著名侨乡。

2021年6月,云乡镇并入址山,调整后的址山镇,总面积98.21平方公里,下辖2个居委会和11个村委会,人口3.8万人,其中常住户籍人口2.5人,旅外华侨、港澳台同胞达4.1万人。

近年来,址山镇坚持走“工业兴镇、三产富镇、教育强镇”路子,团结奋进,务实创新,全镇各项事业稳步进步。

2021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14.68亿元,工业总产值78.98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772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达7649元。

址山镇先后获得广东省、**市、**市文明镇,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广东省卫生先进镇、广东省教育强镇、广东省“两基”教育先进单位、“广东省中心镇”、“全国重点镇”、“全国文明村镇”等荣誉称号。

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给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丰沃的土壤。

2021年12月,址山镇顺利通过“广东省教育强镇”评估验收,教育事业迈上了历史性的发展阶段。

四年来,我镇围绕教育强镇评估督导组提出的发展建议,不断总结经验、审视不足、锐意创新,掀起了教育事业新一轮的发展热潮,进一步形成幼教、普教以及成人教育整体协调优质发展的格局。

全镇现有初中1所,小学5所,幼儿园7所(其中公办1所、民办6所),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所。

全镇在校中小学生3519人,其中小学生2422人,初中生1097人,中小学教职工188人;在园幼儿1243人,幼儿园教职工94人。

二、整改情况2021年被评为“广东省教育强镇”以来,址山镇党委、镇府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关注和重视教育工作,先后制定了《址山镇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址山镇教育强镇整改工作方案》,全面深入推动教育改革,扎实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

申报教育强镇自评报告

申报教育强镇自评报告

申报教育强镇自评报告我市作为一座教育强镇,在过去一年中,在教育事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现就我市教育事业的发展情况,及本年度教育强镇建设的情况向您做一份自评报告。

一、教育事业发展情况我市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全面加强办学条件建设,致力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过去一年,我市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以下成绩:1. 教育投入不断增加我市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不断增加,2019年教育经费达到XX亿元,教育经费占地方财政预算的比重达到XX%。

为改善学生的学习条件,我们新建或改扩建了XX所学校,新建或改造了XX所教育教学实验室,为教师培训和师资队伍建设投入了XX万元。

2. 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我市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质量稳步提升。

2019年,我市中考和高考平均分分别为XX分和XX分,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我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义务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了XX%、XX%和XX%。

3. 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我市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多项政策逐步落地。

我们制定了关于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实施方案,实行了教育督导体制改革,推行了校长绩效考核制度,完善了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立了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不断提高了教育管理水平。

二、教育强镇建设情况我市积极响应国家教育强镇建设的号召,深入推进教育强镇建设,取得了以下成绩:1. 教育资源配置优化我市积极调整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现了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化,建立了健全的教育财政保障机制,加强了对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为教育强镇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 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我市积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制定了师德师风建设规划,完善了教师培训和评估体系,加大了对优秀教师的奖励和支持力度,不断提高教师职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3. 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我市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探索实施了素质教育、校企合作、校园文化建设等多项教育教学改革,鼓励学校开展多样化教育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封开县大洲镇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自评报告

封开县大洲镇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自评报告

封开县大洲镇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督导验收自评报告封开县大洲镇人民政府二〇一二年三月科学谋划谱新章,强镇教育创辉煌——封开县大洲镇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督导验收自评报告创建省教育强镇,是推进教育现代化,提高人民群众综合素质的有力手段。

近年来,大洲镇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积极拓宽办学路子,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创建省教育强镇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基本情况大洲镇位于封开县西部,与广西苍梧交界,镇内水陆交通便利,是贺江下游的交通枢纽,上航可达广西贺县,下可到肇庆、广州等珠江三角洲各大城市。

全镇总面积163平方公里,管辖8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总人口17970人。

近年来,我镇经济社会全面发展,2010年年人均纯收入5631元,同比增长8.7%。

2009年大洲村被省评为卫生村。

大洲镇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民间艺术气氛浓郁,‚五马巡城舞‛、‚麒麟白马舞‛驰名省内外。

1997年和1998年大洲镇曾先后被命名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和‚中国艺术‘五马巡城舞’之乡‛。

2007年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lO年7月28日至8月1日,‚五马巡城舞‛参加了在上海世博园内举办的‚广东周‛展演巡游活动,并得到社会的广泛赞扬。

大洲镇教育基础设施较好,2010年以来,镇党委、政府本着对全镇人民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出发点,坚持实施‚科教强镇‛战略,集社会各界力量,大力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

目前,全镇有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完全小学1所,教学点2个,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所,幼儿园1所。

全镇在校中小学生2606人,其中初中生1047人,小学生1559人;学前三年在校(园)幼儿359人,其中中心幼儿园有152人。

全镇有教职工179人,其中中小学教职工151人,中心幼儿园保教人员23人,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教师5人。

化州市合江镇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自评报告

化州市合江镇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自评报告

化州市合江镇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自评报告合江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实施“科教兴镇”战略,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出发点,以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为契机,大力发展现代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营造尊师重教环境,努力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

开展创建教育强镇工作以来,镇委镇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党委政府和教育部门关于教育创强工作的指示精神,严格执行《广东省教育强镇(乡)督导验收方案》,科学谋划,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创强工作进展顺利,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一、基本情况合江镇地处化州市北部,陵江、罗江汇合于此,形成了三江六岸式的美丽城镇,全镇总面积176平方公里,现辖23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人口约11万。

我镇现有完全中学1所,1所初级中学,完全小学4所,非完全小学25所,中心幼儿园1所,村(社区)幼儿园10所,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所;在校中小学生13769人,其中中学生5200人,小学生8569人,在园幼儿5400人;现有教职工842人,其中中学占309人,小学占533人,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教师(兼职)30人。

目前,全镇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覆盖率达100%,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被评为市级示范学校,进一步实现了教育均衡协调发展。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一)政府主导工作,形成联动合力1、领导高度重视,制度力促“创强”为加快创建教育强市的进度,2013年9月16日,镇召开了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工作动员大会,正式在全镇吹响创建“教育强镇”的号角。

镇先后印发了《中共合江镇党委、镇政府关于加快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的决定》、《合江镇创建教育强镇工作实施方案》、《合江镇创建教育强镇项目实施方案》、《合江镇创建教育强镇宣传工作方案》等文件,我镇成立了以李开书记为组长、蔡名华镇长、翁权常务副镇长、苏利文党委委员为副组长、各分管领导为组员的“创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多次深入各中小学进行调研,召开现场办公会议,扎实推进了“创强”工作。

为明确目标,落实责任,扎实推进“创强”工作,镇建立了四项工作制度:一是管理制度。

教育强镇复评自评报告

教育强镇复评自评报告

教育强镇复评自评报告一、引言教育是国之大计、民之幸福。

教育强镇是由国家普惠教育政策而发展起来的。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的学校和教育管理团队努力工作,通过各项教学评估和修订,践行了我们的愿景,助力学生们成长为具有全面素养、良好道德品质和积极人生态度的公民。

二、评价标准1. 学生成绩:我们采用国家标准对学生进行评估,重点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和学业成绩。

2. 教师相关信息:我们根据教师的教学技能、课程编写、行为规范以及其他相关信息对教师进行评估。

3. 学术课程方案:我们通过分析学术课程的制定过程和设施、课程人员和学生学习体验等方面进行评估。

三、学生成绩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的学生表现优异,其中95%以上的学生被高等教育机构录取,并且通过了各类入学考试。

我们学校的成绩凸显了我们的素质教育和学术课程的成功实施。

四、教师我们的教师具有全面的素质,通过持续的专业归纳和更新知识,他们为学生提供了最优质的教育教学服务。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的学校教师平均年龄为34岁,并由专业教师团队进行培训和指导以提升他们的教学技能。

五、学术课程方案我们致力于从多个层面和角度建立学术课程方案,以确保我们的学生能够获得全面素质的知识。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推出了更具挑战性和提升能力的课程,以帮助学生进行拓展。

我们与社区和其他资源进行配合,以提供学生实际和练习性的学习机会。

六、总结和展望我们的学校通过不断创新、修订和推广学术课程,重点关注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我们的策略和团队精神得到了社区和学生家长的认可,并得到了国家教师与校长协会和其他国家机构的授予。

我们将继续不断的努力工作以帮助我们的学生从优秀走向卓越。

最新-创建教育强镇自评报告材料 精品

最新-创建教育强镇自评报告材料 精品

创建教育强镇自评报告材料创建教育强镇是一项造福子孙后代的民心工程,是一项满足人民群众教育需求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秉承着“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根本宗旨,以创建省教育强镇为契机,实施教育兴镇战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营造尊师重教氛围。

全镇上下同心,内外合力,全力以赴推进创建**省教育强镇工作,开创了**教育新局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基本情况**镇地处**、**河下游,处于***工业经济带的腹地,区位优势突出。

镇域面积**平方公里,总人口**多万人,下辖*个涉农社区和**个行政村。

**镇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

千年古刹灵山寺,是全国重点**之一,**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人文荟萃,名贤辈出,****等均出生于此,其他政要及各界翘楚不胜枚举。

**人民自古以来崇文重教,素有“文化乡镇”之称。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近几年来,**教育事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教育综合实力不断提高。

目前,全镇公办中小学校**所(其中:完全中学*所,初级中学*所,完全小学**所),民办学校*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公办幼儿园*所,民办幼儿园*所,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所。

全镇在校中小学生*****人(其中高中生**人,初中生***人,小学生***人)。

全镇学前适龄儿童****人,在园幼儿***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以上。

全镇中小学教职员工****人(其中中学教师**人,小学教师***人)。

全镇有市一级学校*所,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所,标准化学校覆盖率100%。

二、主要做法与成效近年来,我镇党委、政府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以教育创强为总抓手,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学校标准化建设等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教育改革创新不断深化。

(一)干群上下联动,合力创建教育强镇1、加强领导,统一“创强”共识我镇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十分重视教育,镇党政主要领导建立挂钩联系学校制度,经常深入学校调研,了解办学情况,及时解决学校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制订并积极实施《**镇“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2019-2019年)》,保障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申报教育强镇自评报告

申报教育强镇自评报告

申报教育强镇自评报告
本次我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全市教育强镇创建工作,我区积极响应并认真开展了各项工作。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区教育强镇自评报告得以顺利编制完成,现提交评审专家组审查。

自评报告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我区教育强镇创建工作的总体情况,重点阐述了教育强镇创建的理念、目标、任务以及工作开展的情况。

在撰写报告的过程中,我们充分调研调查、广泛听取意见,以实际行动和成效检验自身工作,力求客观、真实、全面地反映我区教育强镇建设的真实情况。

我区教育强镇创建工作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行动起来,矢志不渝地推进教育事业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具体问题,但我们秉持“团结、拼搏、奋进、开拓”的工作精神,克服了困难,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最后,我们要感谢评审专家组对我区教育强镇创建工作的关注和支持,同时也希望评审专家组能够对我们的自评报告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便我们更好地推进教育强镇建设工作。

谢谢!
- 1 -。

云浮市云安区石城镇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督导验收自评报告

云浮市云安区石城镇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督导验收自评报告

云浮市云安区石城镇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督导验收自评报告云浮市云安区石城镇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督导验收自评报告创建教育强镇,促进教育发展石城镇人民政府2014年12月目录一、基本情况 (1)二、做法与成效 (2)(一)政府主导,营造“创强”氛围 (2)(二)倾力支持,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3)(三)强化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6)(四)实施素质教育,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8)(五)发展各类教育,提升教育综合水平 (10)三、存在问题及努力方向 (12)(一)存在问题 (12)(二)努力方向 (12)四、自评结果 (13)创建教育强镇,促进教育发展创建教育强镇,是落实“科教兴镇”的重大举措,也是惠及全镇人民的民心工程。

近年来,我镇围绕创建省教育强镇的工作目标,不断加大投入,深化改革,狠抓落实,取得了显著成效,使我镇的教育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为创建省教育强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我镇教育创强工作情况如下:一、基本概况石城镇位于云浮市云安中部,全镇总面积181.1平方公里,管辖有21个村委会和两个居委会,全镇总人口52670人。

改革开放以来,我镇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拼搏,开拓进取,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全镇现有初级中学2所,完全小学3所,教学点10所,公办中心幼儿园1所,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所。

石城中学现有学生1007人,其中寄宿生228人,教职工125人;茶洞中学现有学生264人,其中寄宿生33人,教职工70人;在校小学学生2852人,小学教师257人;全镇共有1所公办幼儿园和4所民办幼儿园,现有教学班22个,学生共557人,教职工55人。

我镇已建立了从幼儿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到成人教育比较完整而又协调发展的全民教育体系, 实现了发展阶段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教育模式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在上级领导的指导下,我镇学校管理和办学成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受到区、镇党委政府的表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某某市某某县某某镇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复评验收自评报告中共某某县某某镇委员会某某县某某镇人民政府二〇一七年十月落实优先发展再创教育辉煌——某某镇镇申报复评广东省教育强镇自评报告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我镇在2012年成功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以后,继续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理念不动摇,把巩固教育强镇成果,提升教育发展水平作为一项主要工作来抓,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现对照《广东省教育强镇(乡、街道)督导验收方案》(修订)标准要求,现将自评工作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我镇地处东江上游,某某中西部,距离县城32公里。

辖区面积118平方公里,下辖10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89个自然村,户籍人口18105人,外来人口较少。

某某镇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小镇,南通某某县城,东接黎嘴镇,西临和平县东水镇,北靠车田镇。

全镇公路总里程达80多公里,主干道有黎黄线(黎咀至某某)和四黄线(四都至某某),全部行政村道实现水泥硬底化,交通便利。

矿产资源、水力资源、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投资环境。

某某是“油茶之乡”。

油茶种植面积达三万多亩,是某某市油茶专业镇,茶油产品远销国内外,是我镇农民主要农业经济来源。

2016年,全年完成生产总值1. 53亿元,同比增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7452元,同比增长%,镇级经济和群众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某某镇自古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人杰地灵,秉承了客家人诗书传家,崇文重教优良传统。

清朝年间,我镇有四位学子考取进士。

目前,我镇有少将1名,大校1名,副处以上干部19名,拥有高级技术职级人员15名。

镇内有古时烽火台、担盐古道等遗迹,全镇九个村被定为革命老区村,人文历史底蕴深厚。

自从教育强镇督导验收以来,我镇围绕教育强镇评估督导组提出的发展建议,正视不足,总结经验,与时俱进,合力整改。

经过整改与提升,办学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先后被省、市、县评为“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某某市绿色学校”、“某某市平安校园”“某某县文明单位”、“某某县师德师风建设先进单位”、“某某县德育达标学校”等称号,教育事业又跃上了新的台阶。

我镇现有初级中学1所,完全小学1所,1所公办幼儿园,1所民营幼儿园,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所。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被认定为标准化学校,某某镇中心小学附属幼儿园被评为规范化公办幼儿园,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是市级示范性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全镇现有在职教师125人(其中中学 51人,小学64人,幼儿教师10人,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兼职教师11人);全镇在校生706人(其中中学232人,小学474人);在园幼儿273人。

二、整改落实情况和成效在2012年4月某某镇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督导验收总结会上,省督导验收组领导专家客观地提出了两条后续发展意见:一是继续加大教育投入。

进一步完善学校(幼儿园)教育教学设备设施,不断提高学校教育信息化装备水平。

二是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逐步解决教师结构性缺编的问题;加大名校长、名教师、学科带头人及幼儿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力度,提高师资水平;加强教育科研,提高教师现代化技术的应用水平;进一步打造学校办学特色,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我镇高度重视省教育强镇督导验收组提出的建议,积极落实责任,制定措施,全力抓好整改。

(一)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提升基础设施水平。

我镇地处偏僻山区,没有区位优势,经济基础较为薄弱,镇、村两级集体经济收入比较低,处于保稳定、保运作的状态。

面对困难,我镇迎难而上,积极履行政府职责,优先安排落实教育经费,实现“三个增长”。

五年来,我镇不但全面化解了2012年“创强”期间遗留下的200多万元债务,还在保证正常教育经费的同时,又投入180多万元逐步提升完善了中小学多媒体教室及其他功能教室、图书资料、校园网、教师教学专用计算机和学生学习终端等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投入95万元对某某中心小学附属幼儿园进行了全面的升级改造;投入240万元对中小学运动场、食堂、学生宿舍、厕所、围墙等设施设备进行了升级改造;投入230多万元兴建了1700多平方米的某某中学教师宿舍楼;大力开展“校园变公园”活动,投入50多万元全面绿化、美化了中小学校园,某某中学荣获某某市绿色学校殊荣。

五年的不懈投入,使我镇办学条件的不断优化,教育的硬件建设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现在,全镇中小学已全部达到标准化学校标准,幼儿园也已通过了规范化验收。

全镇中小学教学点都接通互联网,实现了“校校通”、“班班通”;配备多媒体教室19个;比初评增加8个,达到标准要求;中小学每位教师均配备一台个人专用计算机(或者手持终端),较初评大幅增加;中小学生图书册比初评时增加近5000册;中小学生计算机拥有量为139台,比初评时增加45台,生机比5:1,达到标准要求。

(二)进一步加大队伍建设,提高师资水平。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撑起教育强镇的中心支点。

五年来,我镇高度重视对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优化调整。

针对全镇中小学存在教师结构性缺编的问题,我镇通过调配、培训等途径,增加美术、音乐、体育等教师4名,并调整了2名专业对口的教师专职任教美术、音乐等科目,有效改善了教师学科结构,促进学科的平衡发展。

二是抓学历进修。

近年来,我镇针对中小学校幼儿园教师学历不达标情况,积极鼓励和支持他们参加脱产、函授、自考、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的学历进修,提高学历层次。

据统计,近五年全镇共有57名教师参加学历进修,参加本科以上学历进修的51人,参加大专学历进修6人。

目前,有9名教师已完成了本科以上学习,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较初评时有了大幅提高。

三是抓能力培训。

近年来,我镇还积极推进名校长、名教师、学科带头人等教育高端人才培养力度。

定期组织校长、优秀教师到市、县先进的学校学习深造,鼓励教师不断进行自我提升。

同时,我镇还以岗位练兵为契机,积极开展“新课改培训”、“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多媒体教学培训”等校本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此外,我镇还不断加强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使全镇45周岁以下的教师基本掌握了计算机网络使用和多媒体教学技能。

近两年我镇共有8篇论文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

某某中学、中心小学连续多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教育工作先进集体”。

目前,一支安教、乐教、善教的师资队伍正在形成。

三、主要做法和成效在抓好后续发展意见整改落实的同时,我们立足长远,科学谋划教育事业新发展,巩固提高全镇的教育发展水平,努力再创教育新辉煌。

(一)党政高度重视,合力推进教育发展。

一是党政重视,教育优先。

经过2012年的“创强”,镇委、政府的主要领导更加深刻认识到提高人才素质是振兴经济的关键,树立了“某某要发展,教育当先行”的观念,将教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并建立健全了教育领导机制。

形成了“镇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协同抓,职能部门和村(居)委会一起抓”的工作机制。

五年来,镇党政领导经常深入全镇各中小学、幼儿园调研,并多次召开镇、村、校三方联席会议,召开专题会议,及时研究和解决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积极采取措施,巩固“创强”工作成果。

二是广泛动员,成立教育基金会。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创强”以来,某某教育事业虽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广大人民群众享受优质教育的期盼还有较大差距,与兄弟乡镇相比仍有距离,特别是在“奖教、奖学、助学”方面还未能形成长效机制。

为进一步推动某某镇教育事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镇党委、镇政府于2015年8月倡导筹备成立了“广东省某某教育发展基金会”。

筹备成立以来,镇党委书记、镇长多次亲自率领镇班子成员,利用节假日时间不辞劳苦,奔赴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中山、惠州、某某等地,拜访某某籍外出乡贤、领导、校友,共商某某教育发展大计。

镇委、镇政府的决心与虔心,得到了众多某某籍领导及乡贤的鼎力支持和积极响应,如:某某知名乡贤,广东省人民政府督学、原某某市教育局局长谢锦坤听到这一消息后,为了某某教育基金会早日成立更是亲自参与筹划工作。

镇内外纷纷为某某镇教育基金会募集资金。

目前,募集资金已超过200万元,每年都拿出较大比例的资金对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教师、考上重点高中和重点本科的某某籍优秀学生进行隆重表彰奖励,“某某要发展、教育当先行”已成全镇人民共识,尊师重教的良好局面已经形成。

(二)狠抓教学质量建设,实现新提升。

教学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教学质量是立校之本,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是评价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是抓教学常规,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常规管理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抓好教学常规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经过近几年的积极思考和探索,我镇基本构建起了符合本镇实情的教学常规管理模式。

一是加强教师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检测等教学常规管理,实行不预约听课、互邀听课、上示范课、实验课等活动,加强对教学常规管理的督查,把常规抓好、把细节抓严、把过程抓实,实现过程管理精细化。

二是打造高效课堂。

牢固树立新课程理念,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深入教学一线,研究课堂教学规律,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切实转变教学方式,努力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三是通过加强教师教学理论学习,促使教师重视运用现代化教育教学理论,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四是加强与片区、县城学校的交流学习,提升教学质量。

在全镇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镇各校教学成绩和教学水平连年攀升,教学氛围日益深厚。

近五年,县教育局对全县小学教学质量抽查评估,我镇均位列全县较好学校行列;2015年某某中学中考取得优异成绩,位列某某市各学校第六名,某某县第三名,考入重点高中人数创历史之最,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

二是建立评价体系,实施教师激励机制。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建立教师目标管理考核评估制度,制订《师德实施细则》、《教师考核评价方案》、《教学奖励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和方案,每学期依据方案对各学校教师的工作进行考核和评估,并对被评为先进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

每年教师节前夕,镇党委、政府都会拿出一定资金,对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进行表彰奖励,激励教师努力工作,再创佳绩。

(三)坚持“立德树人”,提高育人质量。

素质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要育好人。

因此,镇委、镇政府始终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把培养学生如何做人作为德育工作的重点,针对中小学生年龄特点和家庭状况,研究和制定了德育工作计划,采取环境感染、舆论引导、活动熏陶、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不断优化德育形式,提高德育实效。

一是强化师德师风建设。

为了树立教师认真履行工作职责的正气,弘扬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高尚情操,2013年,我镇在中小学深入开展师德师风“大讨论、大查摆、大整改、大提高”活动的基础上,2014年全力实施了师德师风“12345工程”,初步建立健全了我镇中小学校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