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简历造假愈演愈烈

合集下载

公务员面试题

公务员面试题

公务员面试模拟题【面试题目预测】你在政务大厅工作上班第一周就被群众投诉,领导为此批评了你,你怎么办?【中公参考答案】政务大厅是政府服务的窗口,工作人员的一言一行都关系到政府的形象,面对群众的投诉和领导的批评,我会虚心接受,积极改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窗口服务的形象,为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的办事服务。

首先,认真反思自己工作的不足,查找群众投诉的原因,是由于我对业务不熟悉还是因为我的服务态度导致群众不满意,或者是因为其他什么原因,为妥善解决问题找准方向。

其次,及时与领导进行沟通,向领导表明我会努力工作,积极与群众交流,想办法帮助群众解决好问题以弥补自己的过失,把对单位的影响减到最小,努力维护好单位的形象,争取得到群众的谅解。

再次,积极联系这名群众,对自己工作的不足以及给他带来的不便表示歉意,并向群众表示,自己一定会努力改正,提升自己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希望他能够继续监督我的工作。

最后,我会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正确看待此次事件,吸取教训,不会因此而影响自己对工作的积极性,并在以后的工作中加强自我业务能力,多向身边的老同志进行请教,牢固树立服务意识,转变自己的服务态度,对群众耐心、热情、周到,努力做到让每一个办事群众都满意而归。

【导语】中公选调生网为大家带来了选调生面试模拟试题:如何消除误会,供大家参考,希望可以帮助你们高效备战考试。

【模拟题目】你有个同事上班老是刷微信,你曾劝阻过多次。

有一次领导会上指出不能刷微信并且批评了你的同事,你的同事觉得是你告的黑状,联合其他同事孤立你,你怎么办?【参考答案】同事联合其他同事孤立我,是因为对我产生了误解,我会摆正心态,正确处理此事,尽力让同事消除误解,恢复良好的同事关系,共同促进工作的开展。

首先,消除误会。

我会找到同事进行深入交流,告知同事受到领导批评并不是我向领导告的黑状,消除同事的误会。

同时,请同事指出我在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以及他对我的不满之处,并告知同事,我会积极改正不足,不断提升。

就业推荐表社会实践情况造假

就业推荐表社会实践情况造假

就业推荐表社会实践情况造假在就业找工作的过程中,推荐表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文件,它记录着求职者的个人信息、教育背景、工作经验和社会实践情况等,为用人单位提供了一个初步了解求职者的渠道。

然而,近年来,就业推荐表上的社会实践情况被发现经常出现造假现象。

本文将探讨就业推荐表上的社会实践情况造假的原因,以及对个人和社会带来的影响。

一、社会实践情况造假的原因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部分,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增加社会经验,锻炼自身能力,并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然而,为什么有些求职者会故意夸大或者伪造社会实践情况呢?首先,部分求职者存在就业压力大,求职竞争激烈的现实情况。

他们担心自己的社会实践经验不足会被用人单位所忽视,因此不惜伪造信息来提高竞争力。

其次,一些求职者可能过于追求求职者的形象,并希望在社会实践方面呈现出自己出类拔萃的形象,从而夸大或伪造社会实践经历。

最后,对于一些求职者来说,伪造社会实践情况可能是出于对自己经历的不自信。

他们可能认为自己的真实经历无法引起用人单位的重视,因此选择编造信息来满足对方的要求。

二、社会实践情况造假的影响社会实践情况造假不仅对个人产生负面影响,也对整个社会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就个人而言,伪造社会实践情况可能在初试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经验不足,无法胜任工作,最终可能面临被解雇的风险。

此外,一旦伪造行为被揭穿,求职者的信誉将受到质疑,影响日后求职的机会。

从社会角度来看,社会实践情况的伪造破坏了推荐表所提供的客观和真实的信息,给用人单位带来了误导,使他们难以准确评估求职者的能力和素质。

这种失信行为也会导致整个招聘领域的信任破裂,降低用人单位对推荐表信息的信任度。

三、解决社会实践情况造假的对策为了解决社会实践情况造假的问题,我们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采取相应的对策。

首先,高校和教育部门应加强对学生社会实践情况的监管和审核。

学校可以建立完善的档案信息系统,记录学生的社会实践经历,并举办相关的评奖活动,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减少伪造行为。

关于当代大学生的诚信调查报告

关于当代大学生的诚信调查报告

关于当代大学生的诚信调查报告大学生诚信道德状况调查问卷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构筑一个人健全人格的重要品质,尤其是对于当前处在转型期的中国,培养人们诚信的道德操守,对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小编整理一部分关于在校大学生的诚信调查报告,仅供参考。

关于当代大学生诚信问题的调查报告(一)诚信,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但是近年来受到社会风气、社会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比如迟到早退、考试作弊、拾金不还以及拾到饭卡也没还等等诚信问题日益突出,引起了我们学校广大师生的关注。

为了减少此类现象的发生,号召大学生做到诚实守信,共建和谐校园。

今年4~5月份我们在钦州学院校园内就大部分在校大学生展开了关于当代大学生诚信问题的实地调查,通过拍摄有关是否丢失诚信的多个视频和采访以及查阅资料,我们深入了解到大部分大学生的诚信没有丢失,如果是捡到东西基本上能做到上交有关部门待失主领回去,但是也存在有一小部分大学生的诚信度确实有待提高,就像有些大学生捡到别人的东西却没有上交相关部门待失主领回。

关于大学生诚信问题,我们调查组分别进行了学生采访,发出问卷调查以及查询资料。

以下是相关报告:关于诚信的内涵调查,根据调查结果,认为诚信是中国文化的道德标准,但是已经不适合今天社会发展的要求”的人占11%,认为”诚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今天任然适用“的占83%;“认为“诚信仅仅是一种道德约束,靠个人能自觉”的占36%,认为”诚信不仅仅是一种道德约束,而且是一种法律约束“的人占22%。

关于诚信对于工作的重要性,77%的同学认为重要,20%的同学认为一般重要,还有的3%的同学认为不重要。

对于诚信对人际关系的影响,88%的同学认为重要,11%认为影响不大,还有1%的同学认为不重要。

对当今大学生诚信现状形成的原因的认识,调查结果显示:(1)在成长过程中,长辈对自己进行过诚信教育很多的为47%,有一些的为41%,不太多的为11%,几乎没有的为1%。

守望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底线

守望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底线

守望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底线一、大学生中有人正徘徊于道德底线1.诚信缺失。

少数大学生的诚信缺失是表现在多方面的,仅从助学贷款的表现看就比较突出。

随着贷款进入还贷期,“人们预先的隐忧开始凸现出来”(汪瑞林,《中国教育报》2002/11/13)。

如,重庆市最早两批贷款期限已到,却分别竟有20%、30%的学生未如期还贷,其中90多人没有正当理由,有恶性逃债倾向,属“赖账不还”(田文生,《中国青年报》2002/4/12);中南大学2001年有173人应还贷款,但还贷率仅为26%(吴湘韩,《中国青年报》2002/4/3);在北京工行贷款的1250名学生至2002年10月仍有119人未还钱,占了近10%(喻频莲,《光明日报》2002/10/31);复旦大学“近两成的学生从来没有考虑过如何还款”,上海某大学“竟有7%的学生表示…是否还款还很难说‟”(姜澎,《文汇报》2001/6/3);“广州地区到期不还的比例是38%,而全国各地中最高可达80%”(吴安亚,《大江晚报》2003/2/25),说明大学生在贷款时就缺乏诚信意识。

借债还钱是天经地义的事。

贷款学生是在用诚信为自己作担保,也是在考验自己的道德人格,一旦出现不还贷,就等于自己颠覆了道德观,失信于社会。

2.知恩图报者寡。

据《广州日报》2001年11月12日载,从1996年夏始至2001年夏,广州地区经社会各界牵线搭桥得以一圆大学梦的莘莘学子逾千名,但广州这中间只有一成不到的人曾用信件向资助者表达感激之情,写过两封信的不足十人,其况令人寒心。

某大学的杨振华教授捐巨款资助100名大学生完成学业,四年中没有一个学生忘记到银行领钱,但只有两人给杨教授写过信。

广东长乐县一对陈姓打工夫妻,用自己省吃俭用的8000元钱资助两名特困生,其中一位大学生拿了4000元后就再也没露过面,另一位有一回找到这对老夫妻称他母亲病了,没钱交学费,老夫妻又拿了1500元给他,从此也再没露面。

沈阳有一位80多岁的王儒臣老人,节衣缩食13年出资数万元赞助40多名贫困生完成学业,其中有10名大学生。

大学生求职简历“注水”现象的对策分析

大学生求职简历“注水”现象的对策分析

社科论坛幸福生活指南172幸福生活指南大学生求职简历“注水”现象的对策分析樊青青南京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00摘 要:在大学生求职的过程中,求职简历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大学生求职经历“注水”现象的频频出现,对大学生就业市场形成了一种无形的扰乱。

改善大学生建立“注水”状况,营造公平诚信的就业环境,是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面对的重要课题。

基于此,本文将就此展开讨论和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求职简历;注水;诚信引言: 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越发严峻,很多大学生为了求得一份工作,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然而,大学生求职简历“注水”现象的越发普遍和严重,也透露出学生们对自身情况不够自信,但又不愿意努力付出的矛盾心理。

这中诚信缺失的行为,反映了是一种不正确的求职观念,必须予以纠正, 1、大学生求职简历“注水”现状 对于广大大学生来说,求职过程中的求职简历,是自己叩开企业大门的敲门砖,也是让对方看到的第一印象,所以大学生对于求职简历的内容和包装都给与了高度重视。

但是,近年来,大学生求职简历“注水”现象越来越严重。

事实上,这一现象不仅仅是大学生求职中存在,在社会上的各种简历中,也一定程度的存在。

只是,近年来在大学生求职中,该现象越发显著和普遍。

有调查研究表明,10%的受访大学生承认简历作假,50%的受访大学生承认简历内容夸大[1]。

就建立的内容来看,对于个人情况、学习成绩、获奖状况等内容,由于需要相关部门提供资料佐证,所以难以被学生夸大或更改;但是在社团经历、实习经历、工作经历等方面,是“注水”最为严重的部分。

这种作假通常会体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是“夸大其词”,就是对实际发生的事情做再次加工,就是有真有假;比如将在某公司的实习从一个月改成六个月,实习内容从简单的材料准备修改为重要的工作责任人。

另一方面是“无中生有”,就是完全在简历中加入完全虚构的内容,以吸引招聘者注意。

这种行为,一方面破坏了自己的诚信,及时侥幸通过筛选但对未来发展未必有力,另一方面也会造成竞争的不公,是就业秩序受到破坏。

高校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现状及原因分析

高校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现状及原因分析

高校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现状及原因分析【摘要】高校学生学术不端行为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本文通过对该现象的调查研究,深入分析了高校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定义、现状及原因。

现状分析指出学生抄袭、弄虚作假等现象普遍存在,原因分析探讨了学生压力大、缺乏学术道德意识等原因。

影响因素部分探讨了学术不端行为对学生自身和整个社会的影响。

最后结合防范措施,提出了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建立健全评价体系等建议,以期减少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总结文章主要内容并展望未来,呼吁全社会共同努力,共同关注学生学术不端行为问题,为高校教育发展健康持续提供保障。

【关键词】高校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现状、原因、影响、防范措施、总结、展望、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定义、影响因素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竞争的加剧,高校学生学术不端行为日益呈现出增多的趋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学术不端行为包括抄袭、伪造数据、剽窃他人研究成果等,严重影响了学术研究的公正性和学术品质,损害了学术界的声誉,并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学生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便捷,然而也更容易陷入知识盗窃的误区。

一些学生缺乏对学术诚信的认识和重视,为了考取好成绩、发表论文或获得奖学金等目的,采取了不端手段。

一些学校管理不严,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惩罚机制,也为学术不端行为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对高校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寻找其发生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对于促进学术诚信建设、维护学术规范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对高校学生学术不端行为进行研究,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及影响因素,为未来的学术不端行为防范提供参考依据。

1.2 研究目的高校学生学术不端行为一直是教育界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其严重性逐渐凸显出来。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高校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现状及原因,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具体地,通过对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定义、现状分析和原因分析,本文旨在揭示高校学生学术不端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提出有效的防范措施。

关于大学生诚信与考试作弊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诚信与考试作弊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诚信与考试作弊的调查报告诚信,作为我们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它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但是近年来受到社会风气、社会环境和就业压力等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比如迟到早退、考试作弊、论文抄袭、伪造简历、拖欠助学贷款等等诚信问题日益突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大学生考试作弊屡禁不止,且愈演愈烈。

考试作弊不仅仅是考试不公平的一种体现,更与一个人的诚信有很大关系。

作为天之轿子,众人仰慕的大学生,很多人都对其充满了崇敬和赞许;大学校园更被誉为纯洁、天真的象征。

孰不知,大学校园里的丑闻接连不断,从因情寻短见到拿刀杀人,从教授抄袭到学生作弊,这些可谓是触目惊心,使人胆颤。

知识丰富又有一定素养的大学生真的只是因小小的学习成绩就出卖了自己的诚实与信誉么?何况,近年来,教育部又明确规定,凡考试作弊,情节严重者,一经发现,立即开除。

但这一规定出台近一年了,但大学校园里的考试作弊行为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更多。

为了搞清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真正原因,我们109女生宿舍进行了关于大学生诚信的问卷走访调查。

参与人员:杨爱飞汤艳姗邹冬春朱丽江陈丹阳黄珣波调查目的:这次实践的目的是通过调查了解当今大学生诚信度的现状以及大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体现的对诚信的态度,期望以这一调查反映的情况,唤起当代大学生对诚信度问题的关注和重视,从而起到积极引导作用。

确定调查得对象:在讨论中,组员经过对调查研究项目的主题进行探索和琢磨,最后确定以云南农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和体院的学生为调查对象。

问卷调查的设计:经过讨论与总结,确定并列出调查问卷的内容。

它主要包括五大部分:在大学生活中出现的不诚信现象;朋友间出现的不诚信现象;考试中出现的不诚信现象;在社会中出现的不诚信现象;诚信与教育的关系。

其命题贴近社会,贴近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

调查问卷的分发:通过两个小组负责人打印了100份问卷发给小组的7名成员。

分发给体院和工程技术学院的学生问卷统计与分析:经同学们的积极配合,我们很顺利地收回了90份的问卷统计得出了有关这个问卷调查的统计数据。

大学生诚信

大学生诚信

背景"诚信"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行为规范,是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基本素质要求,也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

,俗话说:"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国。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然而时下,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其诚信程度近年来备受质疑,大学生诚信缺失对高校和社会提出一个严峻地课题。

一、诚信的内涵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我国传统道德中,诚实守信被看做"立身之本"、"举证之本"、"进德修业之本"。

诚信,即诚实与守信。

诚信的基本内涵,包括"诚实"和"守信"两个方面。

诚实就是真实无欺,既不自欺,也不欺人;守信就是重诺言,讲信誉,守信用。

诚实和守信是统一的。

就个人而言,诚实守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就单位而言,诚实守信是宝贵的无形资产;就社会而言,诚实守信是正常秩序的基本保证;就国家而言,诚实守信是良好的国家形象。

诚信是一种美德、一种品质,也是高尚的人格力量,为我们中华民族世代所信奉。

《周易》有"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孔子曾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见《论语·颜渊》)。

诚信不仅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更是我国经济建设的精神基础与思想保障。

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要求,意思是诚恳老实,有信无欺。

它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人之为人的最重要的品德,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

"言必行,行必果",这是诚信的两个具体表现。

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仅是一个人的道德意识,更是当代青年必备的基本素质。

"诚信"是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道德规范,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行为规范,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素质要求。

一、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当前,我国大学生的诚信状况总体上来讲是好的、积极向上的,在同年龄阶段的人群中处于较高的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简历造假愈演愈烈,建立信用机制迫在眉睫近日,记者在走访兰州市各大人才市场时发现,一些毕业生为了尽早找到一份工作,竟煞费苦心地在自己的简历上做“手脚”。

有的学生明明没有当过学生干部,偏偏在简历上注明自己是“班长”,有的学生没有获过奖学金,却胡乱编造出了所谓的“一等奖”……五花八门的简历造假,不仅增加了用人单位的考察难度,也让大学生的就业“诚信”大打折扣。

简历“注水”为求职开道
10月27日10时,记者在兰州市工程技术人才市场见到了正在找工作的兰州城市学院毕业生王某,他说,很多毕业生为了在面试中先发制人,往往在简历上“别出心裁”,甚至有的人在简历制作上“花样翻新”。

“我在大学四年里既没有拿过奖学金,又没有在学校或社团担任过什么职务,可如果简历中缺少了这些,求职时就失去了对用人单位的吸引力。


记者在武威市一家招聘单位收到的100多份求职简历中看到,得到一等奖学金的学生有85人,在校期间任学生干部的达80人之多。

该单位招聘负责人说:“能得到一等奖学金的学生仅占极少数,应聘者中竟有80%以上的学生曾获此殊荣,我觉得这不太可能,这些简历让人很是怀疑。

”他表示,在录取人选初步确定后,他们要逐一与当事学生所在的学校联系,一旦发现简历中有虚假成分,就取消造假者的应聘资格。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个个希望自己能突出重围。

因此,简历造假已成为一个公开的秘密,每个应聘者如果不把自己‘夸大些’,就不会被用人单位重视,尤其是好单位,是不会看上一个普通学生的。

其实大家的实力都差不多,但往往少一个‘优秀’就会被用人单位遗弃。

”甘肃政法学院毕业生祁某无奈地说。

“求职是大学毕业生正式接触社会的第一步,在求职过程中弄虚作假,不仅是道德品质上的一个污点,也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缺憾。

而且,诚信道德的底线一旦被突破,它会越降越低,最终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省社科院研究员刘敏遗憾地说。

谁为造假提供了温床
采访时,不少大学生对“注水”简历表现出一种相当暧昧的态度:一方面,他们认为自己周围同学的简历的确存在着“水分”;另一方面,当问及他们自己的简历是否“注水”时,他们又对此讳莫如深。

本科毕业的陈洁十分气愤地说,他们宿舍4个人中,有两个人在自己的简历上写明曾担任过学生会主席,可他们根本就不是!甚至有的同学还用网上流行语这样说:“简历不造假,典型一大傻。

”种种“劣迹”真是玷污了大学毕业生的“清白”。

10月28日上午,会计专业毕业的薛玲在甘肃高新技术人才市场找工作,她说:“以前周围很多同学在自己的简历上做假,我当时很不理解,但经过几次应聘后发现,不掺假的简历明显不受欢迎,时下大学生简历造假已成为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企业的做法无可厚非,为了自身的发展,他们有权选择更好的人才,因此企业的高要求与大学生给简历‘注水’并不具备必然的因果关系,部分大学生之所以给简历‘注水’,是因为他们自身实力不强,历练不够。

如果一个学生能力强或者有突出特长,那么他绝对没有必要在简历上做文章。

”甘肃政法学院马红平教授指出。

西北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王宗礼告诉记者,给简历“注水”,对于学生而言其实是一种非常冒险的行为。

能力不是从一张纸上就可以看出来的,“注水”简历只能帮助大学生过求职的第一关,接下来还会面临笔试、面试等考验。

更进一步地说,在决定录用之前,用人单位也很有可能向学校核对信息,当发现应聘学生在简历中造假后,最可能的后果就是应聘者被直接淘汰,得不偿失。

甘肃高新技术人才市场一杨姓部门负责人说,一些学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对学生简历造假也呈放任心态,加上工作量大,审查难度大,在证明盖章时审查不严,给造假者可乘之机。

打“假”缺乏硬规则
西北师范大学法学系贾应生教授说,造假简历隐蔽性强,被发现的可能性小,即使被发现了,受到的惩罚也是表皮之痛。

而大学生多因求职心切,忽略了诚信、道德和法规,这就导致了简历“注水”愈演愈烈。

“目前我国还没有对大学生简历造假和单位虚假招聘的惩处性法律规定。

”兰州栖云律师事务所律师王维军说,从法律层面上讲,大学生简历造假缺乏硬性的法律条文制裁,其后果最严重是被用人单位开除;对于用人单位的虚假招聘,就更无惩戒规定。

就此问题,王律师建议,可以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就业政策对双方进行规范,建立大学生和企业的求职招聘信用机制,对学生造假取消一定资格,对企业假招聘行为进行经济处罚。

记者手记
简历“注水”就像传染病,在大部分求职者中“传染”开来。

个人诚信缺失已危害到莘莘学子,建立社会诚信体系迫在眉睫。

对个人而言,是立处职场之本。

职业信用是个人必备职业道德素质和品质。

是高尚的人格力量。

提高自我约束能力,规范自身行为道德规范,提高创造力。

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职业信用,形成一个统一完备真实的自我,很难在职场中得到企业的赏识,在职场中立足,发挥自己的潜能取得成功。

孔子说:“信则人任焉。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对用人单位而言,需要建立一种以诚信为导向的用人机制,让更多的求职者意识到,用人单位在选择员工时虽然重视学历、技能证书及工作经验等,但更重视员工的诚信和实践才能。

只有求职者在求职时不弄虚作假,不在自己的简历上“掺水”,才能真正体现他们的学术和人生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