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微生物室室间质评标准操作规程

合集下载

实验室质量管理手册之微生物室室间质量评价管理程序SOP

实验室质量管理手册之微生物室室间质量评价管理程序SOP

微生物室室间质量评价管理程序
(一)目的:规范室间质量评价操作,确保检验质量。

(二)适用范围:适用省临床检验中心组织的室间质评。

(三)职责:本室人员均应遵守本程序。

(四)操作人员:本室工作人员。

(五)操作程序:
1、微生物室应参加省临床检验中心组织的室间质评,每半年
对省临检中心发放的质控品进行一次菌株鉴定和药敏试
验。

2、微生物室人员收到质控物后,应核对质控品的数量、批号,
注意包装有无破损,无误后接收并按要求保存。

3、室间质控样本必须按实验室常规工作进行,由进行常规工
作的检验人员测试,必须使用实验室的常规检测方法和试
剂,不特殊对待。

检测结果必须在截止日期前上报。

4、室间质控的检测结果记录于质控记录本上,收到反愦结果
后应分析室间质控状态,如有不合格结果应先报告科主任
并签字;然后查找原因,填写质量分析及纠正措施,并将
措施下达至微生物人员,避免常规工作或质控再次发生同
样错误。

临床微生物检验标准化操作(周庭银)-.微生物实验室设置及管理程序

临床微生物检验标准化操作(周庭银)-.微生物实验室设置及管理程序

微生物实验室设置及管理程序
1.目的
规范微生物实验室的设置及管理程序,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适用范围
适用于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设置和日常管理等。

3.职责
实验室负责人参与本实验室设置和管理。

4.程序
4. 1实验室设置
4.1.1临床微生物室设标本接种、细菌鉴定和药敏、培养基配制等岗位。

4. 1. 2微生物实验室分为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清洁区。

污染区为已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如标本收发室、病原微生物检测实验室等;半污染区为可能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如缓冲间、工作服放置室、走廊等;清洁区为未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包括办公区、会议室、休息室等。

4. 2实验室管理
4. 2. 1严格遵守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制度,参见《二级生物安全防护程序》。

4.2.2非本实验室工作人员,未经许可不得人内;进修、实习或其他科室人员应经实验室负责人同意并登记后才能进入实验室;禁止穿着工作服进入清洁区。

4.2.3实验完毕后做好清洁消毒工作。

4.2.4污染的处理参见《二级生物安全防护程序》。

4.2.5实验室质量管理参见《质量管理程序》、《室间质量控制管理程序》、((室内质量控制管理程序》等相关文件。

4.2.6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参见《实验室安全管理程序》、《二级生物安全防护程序》等相关文件。

4. 2. 7实验室人力资源管理参见《实验室人员的配置及培训程序》、《工作人员职责设置程序》。

医院检验科临床微生物室内质控制度

医院检验科临床微生物室内质控制度

检验科临床微生物室内质控制度
一、切实执行质控制度,规范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工作,积极参加XX省临床检验中心和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组织的室间质量评价活动。

二、坚持“三査,三对’,检查合格后的标本方可接种,不合格标本进行登记,并通知临床重新留取合格标本。

三、严格按照操作规程的鉴定程序,要求鉴定到科,属,种、型。

四、KB法药敏实验毎周用标准菌株测定一次,如实记录结果和绘制质控图,所选用的纸片种类不低于15种,对失控情况应加以分析,校正,并如实登记。

五、保存各种标准菌株,每3-6月转种鉴定一次,并如实记录;临床标本分离株和上级单位室间质评菌株毎株需保留。

六、染色液和诊断血清毎月应用已知阳性,阴性标准株检测,并记录;对失效或不合格者予以更新。

七、培养基,各种生化反应管应有配制成分,方法,无菌试验,标准菌株合格试验记录。

八、触酶,氧化酶试剂毎周配制一次,并用阳性、阴性标准菌株作监测,试剂应放4℃冰箱冷藏。

九、仪器设备专人负责制,应有使用,保养记录,对恒温箱,冰箱等毎日记录温度,随时校正。

十、高压蒸汽灭菌器每次消毒时放置灭菌效果指示卡,完成后剪贴在登记本上,不达标则要分析原因。

微生物限度检查标准操作规程

微生物限度检查标准操作规程

微生物限度检查标准操作规程一、引言。

微生物限度检查是指在制药生产过程中,对原料药、辅料、中间体、制剂等药品进行微生物检查的一项重要工作。

微生物限度检查的目的是为了保证药品的质量和安全,防止因微生物污染而引起的药品变质和危害患者健康的风险。

本操作规程的目的是规范微生物限度检查的操作流程,确保检查结果准确可靠。

二、适用范围。

本操作规程适用于制药企业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的操作人员,包括检验员、操作人员等。

三、术语和定义。

1. 微生物限度,指药品中允许存在的微生物的最大数量,通常以菌落形成单位(CFU)或细菌总数来表示。

2. 微生物限度试验,是指对药品中的微生物进行检查的一种实验方法,包括细菌总数、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霉菌和酵母菌等指标。

3. 标准菌株,指已经鉴定并保存在实验室中的具有代表性的微生物菌株。

四、操作流程。

1. 样品准备。

(1)取样品,按照规定的取样方法,从所检查的药品中取得代表性样品。

(2)样品处理,根据检测要求,对样品进行必要的处理,如稀释、均质等。

2. 培养基制备。

(1)准备培养基,根据检测要求,准备所需的培养基,包括琼脂培养基、液体培养基等。

(2)灭菌处理,对培养基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处理,确保培养基的无菌状态。

3. 菌种接种。

(1)接种方法,根据检测要求,选择适当的接种方法,包括平板法、涂布法等。

(2)接种数量,根据微生物限度试验的要求,按照规定的接种数量接种标准菌株。

4. 培养条件。

(1)温度控制,根据不同的微生物菌种,控制培养的温度,通常为30-35摄氏度。

(2)培养时间,根据微生物限度试验的要求,培养一定的时间,通常为24-48小时。

5. 菌落计数。

(1)观察菌落,根据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成情况,进行菌落计数。

(2)结果判定,根据菌落计数的结果,判定样品中微生物的数量是否符合规定的限度要求。

五、质量控制。

1. 内部质量控制,每批次微生物限度试验前,进行内部质量控制,确保实验条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108-室间质量评估(EQA)---检验科作业指导书

108-室间质量评估(EQA)---检验科作业指导书

部门:微生物室
收到质控 品日期
建议检测 日期
截止日期
年 组织单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检验科科室间质评记录
表格编号:
质评类别
第几次质评 主任签收
结果发出 结果存底 日期 日期
质量负责人
备注
检验科微生物学室间质评比对分析报告表
检验科作业指导书
检验科作业指导书
室间质量评估 (EQA)程序
文件编号:
版本: 生效日期: 页码: 第3页共 3 页
检验科作业指导书
检验科作业指导书
室间质量评估 (EQA)程序
文件编号:
版本: 生效日期: 页码: 第2页共 3 页
5 室间质控回报结果的分析总结 5.1 当质控结果由卫生部或广东省临床检验中心室间质评室反馈于实验室时,有一份评估报告和 一份参与总结报告,而后者列出了评估实验室成绩的评分标准;全科人员通过阅读结果报告,进行自 我学习与总结分析,以达不断提高微生物检验技能目的。 5.2 每次质评活动的回报评估报告均需由科主任助理填写《 检验科微生物学室间质评比对分析报 告表》,交科主任审阅签名,并进行归档。 5.3 当质评回报结果评估报告是合格满意的,则让所有组员传阅其中的总结报告,学习其中的标 本处理原则与菌株鉴定药敏方法。 5.4 当质评回报结果评估报告是有不合格项目,先由操作者本人作分析总结查找失控原因,由主任 助理调查之后提出整改与改进措施,报科主任审核,必要时科主任组织全科人员进行学习,详细措施 解释记录在《 检验科微生物学室间质评比对分析报告表》中。寻找失控原因方法如下: 5.4.1 与保存的原始数据进行核对,排除填写错误。 5.4.2 检查室间质控标本检测当天的仪器校准是否通过、室内质控是否在控。 5.4.3 检查室间质评标本的溶解是否正确,培养结果与涂片结果是否一致。 5.4.4 检查质控标本检测当时试剂质量是否稳定。 5.4.5 室间质评标本发放单位是否存在的内部质量问题。 5.4.4 重新检测保存的间质评标本,寻找引起不合格的原因。 6 室间质评菌株的保存 室间质评菌株生化反应比较典型,且经过参考实验室验证,应尽量将菌株保留,作为以后示教或质 控菌株用。 7 质量记录 《 检验科微生物学室间质评比对分析报告表》 《 检验科室间质评记录表》

临床实验室室间质量评价要求

临床实验室室间质量评价要求

临床实验室室间质量评价要求临床实验室的室间质量评价是保证实验室内各项工作能够准确无误进行的关键环节。

通过对实验室内各项质量要求的评估和监督,可以确保实验室内的操作符合规范,实验结果准确可靠。

本文将从实验室环境、设备管理、人员培训和质量控制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实验室环境实验室应设在干燥、通风良好的环境中,避免灰尘、湿气对实验造成影响。

对于一些特殊要求的实验室,如微生物实验室和分子生物实验室,还需要保持温度、湿度等特殊环境条件的控制。

此外,实验室的布局应合理,不同试验项目之间要有足够的隔离距离,避免交叉污染的发生。

二、设备管理实验室的设备管理是保证实验室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首先,实验室应配备完善的仪器设备,包括但不限于离心机、离心浓缩器、显微镜、天平等。

这些设备的选购应优先选择具有国家认证标志的产品,确保其质量可靠。

同时,实验室还要定期检查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维护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

三、人员培训实验室的人员是实验室质量管理的核心。

实验室应拥有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员,他们应接受过正规的实验室培训,了解实验室的操作规程、安全注意事项等。

人员应定期参加培训和考核,及时更新知识和技能。

此外,实验室还应建立完善的人员管理制度,包括人员素质评估、继续教育、岗位轮换等,以提高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专业水平。

四、质量控制质量控制是临床实验室室间质量评价的核心内容。

实验室应建立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的质量控制方案,明确各项指标的监测标准和评估方法。

实验室应定期参加外部质量评价,与其他实验室进行对比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此外,实验室还应建立内部质量控制制度,对自身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估,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总结临床实验室室间质量评价要求从实验室环境、设备管理、人员培训和质量控制四个方面进行考虑和规范。

只有保证实验室的环境和设备符合要求,人员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质量控制得以有效实施,才能确保实验室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质量控制及质量保证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质量控制及质量保证

肠杆菌科 大肠埃希菌ATCC25922 培养基:Mueller-Hinton琼脂
大肠埃希菌ATCC35218 接种液:生长法或直接菌落悬
(用于β-内酰胺类药/β- 液
内酰胺酶抑制剂)
孵育:35℃;空气;16-18h
铜绿假单胞 铜绿假单胞ATCC27853
及不动杆菌 大肠埃希菌ATCC35218 (用
孵育条件 需氧或CO2, 24小时
需氧或CO2, 48小时
已知菌株(ATCC)
化脓链球菌19615 肺炎链球菌6035 大肠埃希菌25922 淋病奈瑟菌43069 流感嗜血杆菌10211
SS琼脂
需氧,24小时
鼠伤寒沙门菌14028 福氏志贺菌12022 粪肠球菌29212 大肠埃希菌25922
预期结果
10.08.2024
8
标本收集和运送的质量控制
向临床提供标本采集说明(sop)
• 不同部位标本的采集方法 • 采集最佳时间、次数 • 标本采集量正确时间、部位、方法等
对收集和运送标本的容器控制 无菌、无防腐剂、足够大、安全严密、不易破碎、 选择合适的运送培养基
10.08.2024
9
标本收集和运送的质量控制
结果报告
3
人员资质
人员
人员能力
人员培训
具备相关教育背景, 每年接受专业技术及知
识培训, 熟悉微生物实验室操作 规程、消毒灭菌及生物
安全知识。
.
10.08.2024
包括其对诸如分 析前、中、后特 定阶段的专业经 验和熟练试验技 术 。并直接参与
质控工作
.包括新员工培训、老员 工的再培训以及员工工作
能力评估
加入后培养基由无色
质控要求: 每批试剂使用前应使用变为相红应色

微生物实验室内质控

微生物实验室内质控
行判定
微生物实验室内质控
第32页
细菌学试验室检验过程质量控制
药品敏感试验
• 依据分离菌种生物学特征和感染部位选择恰当药 品进行药品敏感性试验
• 在进行药敏试验时,应在培养基外观和无菌性符 合要求前提下,用质控菌株进行质控试验以评定 培养基和纸片质量
微生物实验室内质控
第33页
细菌学试验室检验过程质量控制
检测方法确实认
微生物实验室内质控
第26页
细菌学试验室检测方法确认
临床细菌学试验室选择检测方法
• 准确性和重复性好 • 检测结果临床相关性好
更换新检测方法
• 应证实其准确度和精密度良好 • 应在工作人员具备对应操作能力和具备研判和汇
报结果能力后进行
微生物实验室内质控
第27页
细菌学试验室检测方法确认
资料、人员能力、PT结果、仪器校准、临床相关 性等资料,到达临床确认
微生物实验室内质控
第30页
检验过程质量控制
微生物实验室内质控
第31页
细菌学试验室检验过程质量控制
细菌分离和判定 • 标本验收:验收标准、拒收不合格标本 • 标本处理:选择含有病理意义标本接种、
依据检验目标使用恰当培养基分离细菌 • 菌株判定:选择含有临床相关性分离株进
• 每批试剂/启用日并每个月
凝固酶、触酶、氧化酶
• 每批试剂并每次使用
DNA探针
• 每批试剂/启用日并每次使用
微生物实验室内质控
第22页
样本质量控制
微生物实验室内质控
第23页
细菌学试验室样本质量控制
• 样本质量是影响细菌学试验室结果关键步 骤
• 试验室应给标本采集者提供标本采集和运 输指导手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目的
临床微生物室室间质评(EQA)是评价一个实验室的微生物检验能力的一项比较直观的指标。

其方法是组织机构将细菌接种在培养基或制成冻干菌种,并把它做成某种临床样品,发给各个实验室,实验室根据该样品的性质及有关模拟的临床指征,按日常工作的操作方法进行相应的培养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将检验结果上报给组织机构。

组织机构通过统计分析后再反馈给实验室,据此实验室可以做自我评价,组织机构在反馈的资料中,可根据各个实验室的检验结果给出得分,评价实验室质评成绩是否合格,评价实验室在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等方面的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状况。

2室间质评样品的接收
我室参加的室间质评有美国CAP、卫生部室间质评和内蒙古室间质评活动。

2.1美国CAP室间质评活动质控样品每年分5次发放。

两次为脑脊液样品查新型隐球菌,每次2个液体样品。

其余三次为模拟临床样品用棉拭子留取,每次5个,有两套并配有相应增菌液。

2.2卫生部室间质评活动质控样品共15支样本,全部样品于2月底以特快专递方式邮寄,全年分3次检测,每次检测5支样本。

2.3内蒙古室间质评活动质控样品每年分2次发放,每次5个。

收到样品后应立即进行验收,看是否有破损或泄漏并填写《室间质评样品接收记录本》。

接收到的冻干质评样品保存在-80℃冰箱,半固体样品保存在4℃冰箱。

3 室间质评样品的检验操作
3.1 组长负责安排人员进行质控检测工作,按照室间质评活动说明书的检测日期进行检测,室间质评样品按常规样品的处理流程进行平行检测,微生物室内所有技术人员都应参加操作过程。

3.2 室间质评样品的溶解,溶解冻干样品时,用0.2ml肉汤溶解,混匀后静置5min,方可进行相应处理。

棉拭子样品需放在相应增菌管内使棉拭子头全部浸湿。

3.3 室间质控样品的接种处理,用注射器吸取溶解好的样品接种于相应的培养基上进行分区
划线,或用浸湿棉拭子直接接种于相应的培养基上进行分区划线,全部接种完放入相应的孵箱内进行培养;另外每份样品进行直接涂片染色观察细菌形态,以助细菌的初步鉴定。

注意:
质评样品之间有污染,可能是在同时打开样品时气溶胶粉末的交叉污染。

提示将样品分开接种,既接种完一个后,稍间隔再开另外一只。

3.4接种后剩余的质控样品应密封好放入-80℃冰箱存放,以便复查之用。

3.5 室间质控样品检验,接种后的样品经适当的培养环境孵育18-24h,然后按照临床送检样品的处理流程进行致病菌的选择,并按室间质评活动说明书的要求进行相应的鉴定、药敏试验。

3.6结果报告的填写上报与归档
卫生部和内蒙古室间质评邮来后须在检验医学信息网上下载临床细菌学室间质量评价(EQA)活动说明书,美国CAP室间质评活动说明书随样品进行邮寄。

检测人在相应室间质评活动结果报告上仔细填写报告结果,然后由组长复核后共同签字确认,再由检验科主任审核后在截止日期内进行网络上报,网络上报结果也需两人复核签字。

上报后需将上报的结果电子截图和原始结果进行归档保存
4 室间质控回报结果的分析总结
4.1 当质控结果反馈于实验室时,有鉴定、药敏试验得分结果和临床微生物学检测能力验
证计划结果报告,组内人员通过阅读结果报告,进行自我学习和总结分析,以达到不断提高微生物检验技术的目的。

4.2 每次质评活动的回报评估报告均需由科主任审阅签名后进行归档。

4.3当质评回报结果评估报告有不合格项目时,先由检测者做分析总结并查找失控原因,填写《不符合和纠正措施记录表》,报科主任审核,必要时组织全组人员进行学习。

寻找失控原因方法如下:
4.3.1与保存的原始数据进行核对,排除填写错误。

4.3.2检查室间质控样品检测当天的仪器校准是否通过、室内质控是否在控。

4.3.3检查室间质控样品的溶解是否正确,培养结果与涂片结果是否一致。

4.3.4检查质控样品检测当时试剂质量是否稳定。

4.3.5室间质评样品发放单位是否存在样品的内部质量问题。

4.3.6重新检测保存的室间质评样品,寻找引起不合格的原因。

5 室间质控样品的保存
室间质评菌株生化反应比较典型,且经过参考实验室验证,应尽量将菌株保留在-80℃超低温保存箱内,做为以后示教或质控菌株之用。

6安全防护措施
详见《安全手册》NLZJY-3-AQS01 临床微生物室安全操作规程。

7 参考文献
7.1美国CAP、卫生部室间质评和内蒙古室间质评活动说明书
7.2张秀明兰海丽卢兰芬主编的《临床微生物检验质量管理与标准操作程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