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仙山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

浙江仙山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
浙江仙山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

xxxxxx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

简要说明

仙山湖旅游区位于浙江省西北部的长兴泗安境内,距长兴县城23公里,项目东至04省道,北靠申苏浙皖高速,西接安徽省界,南抵安吉县界。规划控制区总面积约49平方公里,规划核心旅游区面积约22.1平方公里,主要包括仙山和仙湖两部分,其中仙湖水域面积约7平方公里。整体规划范围内特征地貌为低山丘陵以及湖区湿地面貌,区内制高点为海拔162米的仙山,其余均为50米以下丘陵,地势相对平坦。

项目特色:

宗教礼佛、湿地科普、休闲体育、乡村风情

运作目标:

■xx新一代的休闲旅游目的地

xx重要的自驾车旅游基地之一

xx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的集约体验地

xx重要的会务休闲基地之一

xx“旅游富民”示范区

基本思路:

为保证水系的完整性,将水库上游区域纳入规划范围。规划控制区至安徽地界,将规划范围内的自然村纳入旅游开发的新农村建设中,可开发百果采摘、农家乐等项目,落实区域共同富裕的设计原则。

规划区内自然形成以仙山为中心的观景旅游和以祠山村以南的休闲度假酒店区域为中心的体验互动旅游两个中心点;整体规划控制区近50平方公里,达到省级旅游风景区规模。

整体旅游项目的空间布局以现有路网结构为基础,按葡萄藤式有机生长,形成环形路网结构,根据市场发展机会,合理布局新发展项目。

强调多元化的混合发展赢利模式。

鼓励周边村落参与旅游开发。旅游区管理探索从统票制向分项收费制的方式发展,通过开放公共区域以聚集人气,使旅游区特征从景点向旅游小镇模式转变。

交通规划:

区域内的道路系统为多功能环网状结构,区分快速通过道路和服务性交通道路,使景区观光道路成为独立系统,较好的实现人车分流。

二界岭乡旅游发展概念规划

简要说明

二界岭乡地处太湖流域的浙皖两省交界处,位于长兴县最西部,接安徽广德,位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前沿圈,与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芜湖等大中城市相距均在200公里之内。规划范围包括两个区域,其中二界岭乡面积69.9平方公里,仙山湖区域面积为11.3平方公里。

总体定位:

xxxx、xx老家

规划思路:

二界岭的最大的地域特征就是吴根越角徽边的边界山乡文化,故以浙北古道、浙北老家等具体特色项目为旅游宣传口号较符合现代旅游特征,整体旅游区则定位在原始、原野、野趣、生态的浪漫原乡整体景观特征上,以长江三角洲都市圈为研究背景,以深远的历史文脉,生态状态良好的田园观光为设计依据,以“浪漫原乡”为设计主题,发展二界岭乡生态旅游度假产业。

空间布局:

本项目将以四叶草“一心四片”的空间布局规划理念,将整个旅游区域划分为5个主题分区。“一心”指旅游中心小镇,由其延伸出“四片”枝叶即:

果圣山谷、金牛古道、二郎山桃花源、仙山湖景区。

果圣山谷,以有“果圣”韩彦直墓为中心,探究历史遗迹及其历史贡献,种植四季有果的万亩果园综合旅游区,建成一片万亩果园山谷。金牛古道,以逃牛岭传说为依据,探寻古时安徽、江苏与浙江历史上的古道文化,保护和恢复历史传说与历史遗迹,把逃牛岭策划成一条以古道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旅游度假区。

二郎山桃花源,大胆借鉴欧洲田园设计风格,通过集团招商和农村种植体系的协调,以大尺寸的彩田营造特色农业景观,构建一种大地艺术,利用多种彩色植物产生视觉效果,结合当地茶园文化及水库生态风景,借助二郎山传说,将游客引入到桃花源一般的仙境。

仙山湖景区,是一片已经建设比较完善的景观区,其展现的是一种天然湿地的生态景观。规划主要尊重原有发展思路,搞好区域配套和整体景观控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旅游中心小镇主要依托现有乡政府所在的街区,发展成为旅游服务中心,对景观和环境进行旅游化改造。

xx山茶文化旅游度假区概念规划

简要说明

地功能定位:

贡茶文化的探源圣地、茶乡风貌的体验领地、茶人养生的休闲高规划原则:

■追求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突出顾渚山水的特色,注重水系天然氛围与情景的塑造,创建休闲度假小镇风貌。

■达成历史与现代的对话:

大唐贡茶院、千年古茶园、寿圣寺等,增强地域特色,体现乡土文化,突出时代特征。

■创造建筑与环境的呼应:

建立生态景观间秩序,提升顾渚山休闲度假区的总体环境品质。

■实现度假与产业的共生:

开展多样化的经营开发模式,追求旅游、商业经济的双赢,提升长兴水口区域经济价值。

规划结构:

“一轴两核四片区”,即人文旅游发展轴、大唐茶都核心文化区、茶隐徽庄商务度假区、紫笋水乡综合服务区、茶山竹海生态体验区。

功能分区:

■大唐茶都核心文化区(大唐贡茶院、茶艺博物馆、寿圣寺、茶禅寿圣经舍、金山生态农业示范基地、贡泉养生会馆),以“大唐贡茶院”为依托,深入挖掘贡茶文化主题资源,再现大唐贡茶文化盛事、彰显国学茶人文化。■茶隐徽庄商务度假区(茶主题高尔夫球场、GOLF度假酒店、茶隐国宾度假酒店、中药养生谷、茶果博览园、茶境高尔夫度假地产、徽州庄商务会所),为国内精英茶人阶层提供商务会晤、休闲娱乐、康健养生运动的“新新茶人”生活、度假方式。

■紫笋水乡综合服务区(水口茶镇、儿童启智公园、山涧漂流、田园水居、湿地公园),以水韵丝竹为背景构建“水口茶镇”,展现江南水乡的民俗神韵和茶乡土文化的旅游特色;结合现代商业、公共服务等完善居民生活配套所需。

■茶山竹海生态体验区(顾渚水库、古茶园、茶迹竹海、霸王潭、摩崖石刻、桃花岕水库、野外拓展基地、江排、川步农家乐),以茶山竹海为媒,依

托“桃花岕水库”、霸王潭、野生古茶园、摩崖石刻及江排竹道等旅游资源,策划原生态野外体验拓展。

生态保护与用地规划:

基于生态保护和适度开发的前提,坚持低容积率、低建筑密度、低建筑高度、高绿化率的开发原则。总规划面积:106平方公里,其中禁止建设用地51.35平方公里占总用地48%;环境修复用地24.06平方公里占23%;控制建设用地22.53平方公里占21%;村庄保留用地1.76平方公里占2%;重点建设区6.30平方公里占6%。

山西泽州珏山景区旅游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背景 一、地方社会经济状况 山西泽州珏山景区(以下简称景区)所属的泽州县地处山西省东南部,东与陵川县相邻,西与阳城县、沁水县接壤,南与豫北平原的济源、沁阳、博爱、焦作交界,北连高平市。是“晋豫之咽喉、山西南大门”,史称“河东屏翰”、“冀南雄镇”。全县辖10镇16乡,639个行政村,1204个自然村,总面积2023平方公里,总人口51万人。主要民族为汉族、回族。除此之外,还有为数不多的蒙、满、朝鲜、布依、苗、白、土、壮等民族。 早在20000年前旧石器时代泽州就有先民集居。3500多年前的夏末,夏桀王曾迁都于高都的垂棘山。春秋战国后期,秦始皇嬴政统一中国,这里为高都县。唐高祖武德元年,始设晋城县。新中国成立后至1983年,晋城县先后归山西省长治专区、晋东南专区管辖。1983年,晋城县改为县级市。1985年,实行市管县体制改革,县级晋城市划分为城郊两区。从原县级晋城市的30个乡(镇)中划出26个乡(镇)组成晋城市郊区,归新建的晋城市管辖。1996年8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晋城市郊区撤区设为泽州县。 泽州县矿产资源丰富,煤炭地质储量44亿吨,铁矿储量5亿吨,铝土矿储量在1亿吨以上,大理石储量300万吨。林牧资源相对丰富,有各类果树7.2万株,果园面积1508公顷,林地面积74.5万亩,森林覆盖率20.6%。牧坡草地14.81万亩。 泽州全县有耕地72万亩,土壤多为碳酸盐褐土,自然肥力较高。主要产业有:种植、养殖、林果业等。主要农产品有:小麦、玉米、谷子、豆类、红果、苹果、黄梨、核桃、花椒、猪牛羊肉、鸡蛋、蜂蜜等。泽州是全国8大红果生产基地之一。 泽州主要产业有煤炭、冶炼、铸造、机械、化工、建材等,为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生铁产量居全省之首。2008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15.85亿元,同比增长10.1%;财政总收入20.76亿元,同比增长20.2%;一般预算收入6.36亿元,同比增长26.53%;农民人均纯收入5517元,同比增长9.03%。泽州经济实力排名为我国中部地区第50名,山西省第5名,分别比2007年前移了4位和1位。 二、区域旅游发展情况 泽州县是山西和中原打造“大旅游”线路中重要的连接点,人文旅游资源独特,自然风光秀美,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全县遗存有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女娲补天遗址、汉唐及明清各朝代的古代建筑、古石刻、古镇、唐元塑像之精品的“青莲寺、玉皇庙彩塑”、抗日与解放战争时期大量的革命旧址、全国卫生模范村之称号的“东四义小康景区”等物质文化遗产和剪纸、面塑、根雕等丰富的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全县景区有珏山、龙门、山里泉、李寨、东四义和卧龙山六处,较为成熟的景区是珏山和山里泉。珏山景区有“晋魏河山第一奇”之美誉,山里泉景区有“北方江南”之褒称。泽州境内的珏山吐月、松林积雪、孔子回车、白马拖缰为泽州四大历史名胜。近年来,泽州县近来以“旅游强县、文物兴县”为发展目标,努力打造“山、水、湾、古镇”四大旅游品牌,实现了全县旅游健康有序发展。泽州县现有星级饭店3家,其中四星级酒店2家,二星级酒店1家,分别是富景国际饭店(四星)、高都大酒店(四星)、太行饭店(二星)。旅行社共有3家,分别是友好国际旅行社(国际社)、美韵旅游有限公司(国内社)、和谐旅行社(国内社)。泽州已先后四次成功举办金秋小康旅游节、“金镜头”、“西部作家诗词会”等活动。连续几年分别参加了在山东烟台、广西桂林、山西太原、河南郑州等地举办的“旅游交易会”,成果明显。旅游宣传促销初见成效,地接游客逐年增长,旅游收入正在逐年增加。“十一五”期间,全县景区建设资金预计总投入达到31270万元;交通道路建设资金预计投入达到5578万元;环保建设资金预计投入达到3850万元;服务设施建设资金预计投入达到5300万元;旅游营销资金预计投入达到201万元,合计46208万元。2007年,泽州共接待游客35.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21313.5万元,带动相关产业收入14383.5万元。泽州旅游正处于稳步上升通道。 三、景区现状 珏山景区自1996年开始开发,历经多年打造现已成为山西自然、人文、生态为一体的旅游新热点,是晋城旅游发展的龙头景区之一,与阳城的皇城相府、陵川的王莽岭形成了晋东南旅游区的三足鼎立之势。特别是近年来,珏山景区与三八煤矿组建成立了“山西泽州珏山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后,加大了景区的投资力度,景观建设和基础服务设施建设突飞猛进。景区几年来共计投资 3亿元,建成了三星级珏山宾馆一座、晋东南第一条索道,修缮了珏山西顶、金顶和南顶慈云阁等道教建筑群,聘请了大德高道主持珏山道教法事,恢复了珏山道教活动,完成了道教观光区、寺南窑景区入口服务区建设,修建并绿化亮化了北斗广场、办公住宿区、索道及各景观点连接公路、山上步道、通信基础设施等项工程项目,改善了水、电、暖、吃、住、行等基础设施,建立了导游、宣传促销队伍,开展了宣传营销活动。目前,景区管理机构完备,服务设施齐全,初步形成了一个能够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接待服务体系,年均接待量达到了10万余游客。珏山景区现已成为山西文明委确定的“文明和谐景区”和山西国土资源厅命名的省级地质 公园。2009年,珏山-青莲寺景区还通过了国家旅游局AAAA级旅游区、林业部门省级森林公园、国土部门省级地质公园的评定,珏山吐月故事也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秋节”的示范地也落户在珏山景区。此外,珏山景区还荣膺“中国百家避暑名山”的称号。 四、原有规划梳理 珏山景区前期主要依据《珏山景区控制性详规》(2005年-2020年)和《蕴月湾片区旅游开发修建性详细规划》(2009年-2013年)进行开发。 (一)已作的《珏山景区控制性详规》 1、核心内容 (1)规划范围:抽水站以东,马鞍山岭(天池岭)以西,风门岭以北和晋焦高速公路丹河段以南的景区10平方公里范围。 (2)规划年限:2005年~2020年。 (3)功能定位:以丰富多彩的传统道教文化和佛教文化为基调,以奇山、曲水、幽谷、茂林等自然景观为依托,具备文化体验、祭拜、观光、休憩、康体、娱乐、餐饮等多种功能的景区。 (4)性质定位:珏山景区总体上将建成人文资源景观、自然山水风光及特色旅游产品三位一体的文化、宗教、康体型AAAA级景区,同时也是晋东南和豫北地区城市居民假日游览和度假的后花园。 (5)主题形象:佛宗净土源青莲,太行真武归珏山;珏山道,青莲佛,太行月,晋魏风。 (6)总体布局:一路,一水、五区、九点。 ●一条旅游道路主轴:即从景区入口开始,直至一家庄的旅游主干路,通过该条主干道路把主要景点及各类旅游功能串连在一起。 ●一条河谷游览水轴:游览丹河曲折的河谷是整个珏山景区的特色。丹河是整个珏山景区的水脉。大坝以上为水上游览带,大坝以下为亲水游憩带。

度假山庄总体规划

编制单位:上海同大建筑设计事务所项目负责人:张洵伟(一级注册建筑师)技术负责人:张善根(一级注册建筑师)项目编制人员:张洵伟(一级注册建筑师) 张善根(一级注册建筑师) 李光澜(电气工程师) 王建周(给排水工程师) 高新太(暖通工程师)

规划说明目录 第一章现状条件分析 第二章规划原则和总体构思 第三章用地布局 第四章空间组织和景观特色要求 第五章道路和绿地系统设计 第六章各项专业工程规划和管网综合 第七章竖向规划 第八章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第九章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第十章防灾系统和安全系统 规划图纸目录 规划地段区位图 规划地段位置图 规划地段现状图 规划总平面图 规划分析图 道路交通规划图 景观规划图 竖向规划图 强弱电规划图 给水规划图 排水规划图 一号楼效果图 二号楼效果图 三号楼效果图 五号楼效果图 各单体平立剖面图

第一章现状条件分析 一、项目概况 滴水山庄度假村是安吉大场坪休闲度假旅游项目的首期工程,位于该项目的入口段(即项目总规中的桃花山庄部分)。 大场坪休闲度假旅游项目位于浙江省安吉县报福镇,安吉县位于浙江省西北部,是长三角经济迅速发展的一个对外开放的旅游风景区,北靠天目山、面向沪杭宁。报福镇位于安吉县西南部,距县城递铺27公里,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最高峰桐杭岗,海拔1300米。境内有统溪、景溪、深溪等5条主要的山溪,森林覆盖率达82.7%,林木蓄积量5.1万立方米,年产毛竹300万支,山核桃、高山有机茶、石岭笋干、报福本鸡等土特产远近闻名。报福镇是全省首批命名的生态乡镇,自然景色优美,高山怪石、清溪飞瀑等山水景观星罗密布;人文景观渊源丰厚,有中张畲族少数民族村、南天目古寺庙群和众多名人传说,境内还有统里红石崖、深溪冰川石浪,石岭大汉七十二峰景区和南坞山景区等诸多旅游资源,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和独特风情,报福镇农家乐也已初具规模,吸引着八方来客。 大场坪休闲度假旅游项目规划实施周期较长,特别是主体区域大场坪、小湾里河九涤弯等处需等新辟公路建成后才能进行开工建设,滴水山庄部分目前已有道路通达,将先期投入建设,预计于2010年末建成,2011年4月投入试运营,2011年7月投入正式运营。 二、项目用地 滴水山庄项目用地在滴水坎,位于大场坪休闲度假旅游区的东北侧山脚下,即景溪与滴水坑交汇处开始直上700米至三叠瀑止(391.04米—465.64米)。项目用地为13424.06平方米,其中已征项目用地11892.81平方米,待征项目用地1531.23平方米。度假村规划范围尚包括流转土地约36亩,合计规划面积56亩。 滴水坑区域为低山沟谷,沟谷中分布坡洪积碎(块)石,沟谷两侧分布侏罗系上统黄尖组熔结凝灰岩,工程地质条件较好。整个用地为狭窄的峡谷,有一条小溪贯穿全境,溪边有一条毛路,宽度为2.8-3.5米,区域内原有农户7栋,均依山势而建,占地面积都较小,已于2010年5月全部拆迁完毕。区域内可用于建设的用地除原有的宅基地外,还有入口处第一栋农宅前临溪的菜地部位和峡谷地形变陡前最后一栋农宅前的一块原来农户堆放毛竹的场地,为更有效地利用,所以在2008年征地的基础上,又补征了这二块用地,以使建筑规模更为适合规模化经营管理。 滴水山庄度假村入口处原有农用变压器一台,采用220/380V低压架空线向山下及梅树坑区域农户供电。电话、广播、有限电视、移动均为架空线,杆线林立,杂乱无章。原住民生活用水均为自接山水,水量甚小,生活污水不做任何处理,挖坑自然渗透解决。原有市政设施十分薄弱。 第二章规划原则和总体构思 一、规划依据 1、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9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1992年

天海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说明

□总则 开发建设单位: 四会市志高华美投资有限公司 规划设计单位: 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项目范围与面积: 度假区规划开发总用地范围:东起迳口大道,西至迳口镇北乡村、新围村,南临118省道线,北至440县道和403乡道,总面积约22.31km2。 规划依据: 1. 《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国家旅游局,1992年2月; 2. 《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国务院,1992年; 3. 《风景名胜区建设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1993年; 4.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1997年5月; 5.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国家技术标准监督局,1999年; 6. 《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国家旅游局,2000年10月; 7. 《旅游规划通则》,国家旅游局,2003年; 8.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国家旅游局,2003年; 9. 《广东省旅游管理条例(2006-2010)》; 10. 国家其它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规范。 规划参考: 1. 《四会市迳口镇总体规划(2006-2020)》; 2. 《肇庆市旅游发展十一五规划(2006-2010)》; 3. 《肇庆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5-2020)》; 4. 《四会市天海湖旅游度假区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 5. 《天海湖旅游度假区概念性规划》(2009-2017); 6. 天海湖旅游度假区立项批文(肇庆、四会、迳口共12份)规划分期: 本次规划年限为12年:2010-2021年,分三期:近期:2010年-2013年(重点规划建设期) 中期:2014年-2016年 远期:2017年-2021年 规划成果: 1. 《天海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文本) 2. 《天海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说明书) 3、《天海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图集)

莲花湖国家湿地公园景观规划

莲花湖国家湿地公园景观规划 项目获奖奖项:专业组分析规划类荣誉奖 项目名称:辽宁莲花湖国家湿地公园核心区域景观规划 项目地址:中国辽宁省铁岭市 项目设计: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项目目标 1.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如:水质、野生物栖息地、防洪和灌溉等方面; 2.长期的运营管理中增强湿地整体的生态系统功能; 3.结合社会实践活动,创造更有益的公共领域,包括创新与环境教育等。 项目简介 莲花湖位于辽宁省铁岭市,是一条经久退化的蓄水池,其蓄水量大大减少,水质恶化严重,但仍然是多达165种迁徙鸟类的栖息地,其中包括18种国内外的濒危物种。项目主要针对其生态功能恢复做了新的规划设计,已初步取得成效,建成4700公顷的国家湿地公园,中间还设有629公顷的核心保护区,为野生物提供更干净的水质和更广阔的栖息场所,同时,也为人类提供了有益的社会和经济价值。 1960年左右,在这里修建了莲花湖水库。但是上世纪末的10年里,这片水域受到城市污水和废水的污染。经过近半个世纪的使用后,莲花湖及其周边水库退化严重,土地破损明显,水库内淤积严重。而且由于周边农业经济衰退,水库维护被忽视,干旱季节没有水,导致湿地退化明显,物种逐渐消失。此时,铁岭市凡河新城的城市规划将其纳入其中,使莲花湖重获生机。2006年,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正式承担了莲花湖国家湿地公园核心区的景观设计工作,总设计师由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主设计师胡洁担任。到2008年9月公园正式建成,如今,那里重新成为鸟类等湿地动物的乐园,一片山清水美的地方。2011年初,该项目荣获了“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亚太地区(IFLA-APR)风景园林设计类主席奖(President’sAward)”。 与常规城市绿化景观项目不同,湿地是一套复杂的生态系统,需要运用多种学科知识才能使项目顺利完成。作为领军人物,胡洁成功发挥了设计院背靠清华大学这一优势。“湿地公园总面积47平方公里,核心区规划面积为6.29平方公里。虽然退化严重,但当时仍可以观察到165种鸟类。”胡洁介绍说,因此项目中邀请了鸟类研究专家,指导清华大学研究生做莲花湖类生活习性研究;清华大学环境学习系则提供了莲花湖扩湖筑堤工程生态影响评价,对现状生境的分析及保护提出设计意见;清华规划院市政所设计了人工湿地净化系统;铁岭市水利设计院完成了堤防及水利设施工程设计等等。 在各学科专家及工作人员的共同支持下,湿地公园的改造以保护原生态为基础,实现了旧貌换新颜。占地50公顷的凤冠山的堆砌就实现了景观、生态、经济的一举三得,它源于城市中央水系天水河开挖产生的土方。天水河将莲花河和附近的凡河连接在一起,形成了循环水系,河道两侧的绿地成为两条生态廊道。另外,湖区发现的165种鸟类中,有104

平天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规划说明

平天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规划说明

目录 第一章现状概况 (1) 1.1某经济发展背景 (1) 1.2区位分析 (2) 1.3自然和历史 (2) 1.3.1地形地貌 (2) 1.3.2气候条件 (2) 1.3.3水文条件 (3) 1.3.4土壤动植物资源 (3) 1.3.5历史文化资源 (4) 1.4主要设施与基础工程 (4) 1.5社会经济概况 (5) 1.6景区建设 (5) 1.6.1发展概况 (5) 1.6.2相关规划 (6) 1.7现状存在的问题 (7) 1.7.1山水特色不够突出,小景点建设缺乏系统 (7) 1.7.2主要景点分布不尽合理,不利于游览组织 (7) 1.7.3交通体系尚未完善,基础设施不配套 (7) 1.7.4部分项目建设未把尊重自然风貌放在首位 (7) 1.7.5存留的部分村庄管理不善,造成生产生活污染 (7) 1.7.6管理尚不完善,缺乏发展资金和人才 (8) 第二章案例借鉴与比较 (8) 2.1西湖 (8) 2.2玄武湖 (9) 2.3东湖 (9) 2.4比较借鉴 (10) 2.4.1可以借鉴的优点 (11) 2.4.2需要避免的缺点 (12) 第三章风景资源评价 (12) 3.1风景资源概况 (12) 3.1.1七星墩 (12)

3.1.4金地藏寺 (13) 3.1.5莲花台 (13) 3.1.6望华楼 (14) 3.1.7桃花岛 (14) 3.1.8龟山岛 (14) 3.2景物和景点、景区、风景名胜区的综合评价 (15) 3.2.1景点评价标准 (15) 3.2.2景物和景点评分与等级 (16) 3.2.3景区综合评价、评分与定级 (17) 3.2.4风景区综合评价、评分与定级 (18) 3.3评价结论 (20) 3.3.1齐山—平天湖风景资源特性 (20) 3.3.2结论 (21) 第四章风景区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21) 4.1规划依据 (21) 4.2规划期限 (22) 4.3规划指导思想 (22) 4.4规划原则 (22) 4.4.1贯彻“方针”,滚动发展的原则 (22) 4.4.2发挥优势,注重发掘的原则 (23) 4.4.3提升品位,适应市场的原则 (23) 4.4.4执行规,突出重点的原则 (23) 第五章风景区规划围、性质与发展目标 (23) 5.1规划围 (23) 5.2风景区性质 (23) 5.2.1齐山—平天湖风景名胜区与九华山风景区 (23) 5.2.2平天湖、齐山湖、天堂湖与丰收湖 (24) 5.2.3杏花村与齐山—平天湖风景名胜区 (24) 5.3风景区发展目标 (24) 第六章风景区总体布局规划 (24)

南京浦口珍珠泉总体规划

南京浦口珍珠泉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 (一)规划认识 针对珍珠泉旅游度假区处于由观光旅游至度假旅游转型战略机遇期,规划重点发挥资源优势,力求达到保护和发展两方面的协调:一方面充分保护珍珠泉旅游度假区自然资源,维护其生态环境,推动其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追踪旅游度假的需求,合理布局配套,提高珍珠泉旅游度假区吸引力和竞争力。使其既有绝佳山泉林湖美景,又有一流旅游度假设施,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文化气息交融。(二)规划依据 1、规划依据文件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年调整) 《南京市浦口区城市总体规划》(2003年) 《南京市浦口区近期建设规划》(2004年) 《南京市旅游业“十一五”计划》 《南京珍珠泉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1994年4月) 《旅游规划通则》(GB/T 18971-2003)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 《江苏省旅游管理条例》(2004年) 2、规划参考文件 《南京市浦口区“一山三泉”地区旅游发展战略规划》 《老山风景区总体规划纲要》 《南京珍珠泉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2003年4月、未批) 《南京市浦口中心地区概念规划》(2006年) 《浦口区沿山大道一期两侧控制性详细规划》(2005年) 《浦口区沿山大道二期两侧控制性详细规划》(2005年)

3、规划相关文件 规划依据国家关于城市规划、环境保护、文物保护等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依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ZB1-1999等相关标准,并参考国内外一些发展较好的旅游度假区经验编制。 (三)规划原则 (1)保护优先原则 充分保护珍珠泉旅游度假区风景资源,维护其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文化遗存,推动其可持续发展。各项规划设计均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和基础,确保做到规划建设无污染、无破坏。规划旅游度假设施融入优美如画的自然环境中。 根据景观环境评估结果,规划布局应尽可能保护好南北较高山体;建设用地则尽可能选择影响较小的丘陵低地,以维护珍珠泉旅游度假区的总体景观视觉环境质量不受破坏。尽可能保护好北部狮子峰、妙高峰、芙蓉峰、南部石人峰、寒云峰东南坡及山下水库周边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带,维护其生态环境的生物多样性,形成珍珠泉旅游度假区良好的生态基础。 (2)突出特色的原则 既要挖掘区内历史文化(如山水文化诗),又要突出山泉林湖美景,注重对湖光山色的展现利用,讲究规划艺术性。 整合、挖掘、充分利用现有旅游资源,把最能体现特色的地带留出来作为核心游览区,尽可能使北部狮子峰、妙高峰、芙蓉峰、南部石人峰、寒云峰东南坡及山下水库周边景观视觉质量较好的地带强化景观特征,形成珍珠泉旅游度假区的核心吸引力之一。 (3)高起点、高品位原则 以建成国家旅游度假区为目标,为南京国际化大都市配套,与国际旅游度假趋势接轨。 为占领旅游度假市场有利地位,建立旅游度假高端市场的优秀品牌,必须注意

黑龙江旅游规划专题一

第一章黑龙江省风景名胜区建设发展概况与分析 第一节风景名胜区体系建制状况与特点分析 1982年,黑龙江省五大连池风景区和镜泊湖风景区被国务院首批审定公布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9年,经黑龙江省政府审定批准设立了太阳岛、丹清河、二龙山、桃山、兴凯湖5处风景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4年,省政府审定批准延寿山庄、莲花湖、吉兴河、哈达河、柳树岛、四丰山、明月岛、卧牛湖、龙凤山9处风景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88年,国家组织审定第二批国家重点风景区,要求各省从已建制的省级风景区中选送,当时我省虽然尚无省级风景区建制,但积极补充申报了兴凯湖风景区,由于准备不够等原因,未获批准。 当前黑龙江省正式建立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14处,详见表1-1。全省各地进行旅游开发建设的风景区点200余处,虽然部分风景旅游开发地以风景区命名,但是除上述16处风景区外,其它都未经正式审批建制并报送风景区主管部门备案。 黑龙江省现状16处风景区主要分布于黑龙江省中东部地区,分属8个地市。大庆市、绥化市、鹤岗市、双鸭山市、大兴安岭地区尚未建立风景区。16处风景区全部属于自然风景资源主导型,各风景区都有少量人文景观,但与自然景观相比,人文景观价值较低。按主体风景资源类型划分为以下5种类型: ·山林——湖泊景观类型:镜泊湖、莲花湖、卧牛湖、二龙山、龙凤山、吉兴河、四丰山、哈达河、延寿山庄9处风景区。其中,镜泊湖风景区拥有火山熔岩地貌、天然瀑布及火山口森林等特色景观,风景资源价值较高。其它8处风景区都是因修建水库而形成的山水风光区。 ·火山地貌(矿泉)型:五大连池风景区,属于特色风景资源区,有较高的观赏、科学研究、医疗保健价值。

重庆市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说明书doc资料

重庆市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说明书

重庆市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说明书 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 2005年9月

简介 1992年元月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长寿湖为市级风景名胜区。1997年确定为重庆市新巴蜀十二景之一“长湖浪屿”。 长寿湖风景名胜区具有丰富的休闲旅游资源,在重庆市具有一定独特性和垄断性。长寿湖是西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泊,被称为“西南内海”,形成于1954年动工兴建的狮子滩水力发电站。该电站1957年全部建成发电,为我国“一五”期间国家156个项目中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长寿湖水库总容量10.27亿立方米,水面面积65平方公里,控制流域面积3020平方公里,调节库容7.48亿立方米。 近年,为深入发掘“长寿”旅游文化内涵,增强招商引资吸引力,大力开发具有长寿特色的旅游产品,争取将长寿湖开发建设成为重庆主城区近郊的休闲、观光、康娱、度假旅游中心,使其成为长寿区旅游拳头产品;并在长寿区内逐步形成以长寿湖为重点的“园区—城区—湖区”的观光休闲旅游度假带。长寿区逐步加大了对长寿湖风景名胜区的工作力度,将理顺管理体制,向湖区纵深发展,提高开发层次,完善周边的配套设施和旅游线路等作为近年长寿湖风景区建设工作重点。并形成了一批重点项目,如抓紧完成长寿湖旅游项目和产品策划、开工建设双龙—罗山旅游公路、游客接待中心、旅游广场、旅游码头、西岸片区道路、电、水、气等。 在此背景下,2005年4月,受重庆市长寿湖旅游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委托,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承担《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工作。2005年5月初,项目组共十一人进入现场,展开基础资料收集、现状踏

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说明书

香山街道总体规划 香山街道作为太湖旅游度假区中心区,其规划完全参照太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要求,并按照太湖旅游度假区中心区总体规划执行。 太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说明书 一、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国城市规划法》 2、《中华人民国环境保护法》 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4、《风景名胜区规划规》(GB50298-1999) 5、2002年12月中央领导关于对有关专家对建设太湖文化园区建议的批示。 6、《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 7、《市城市规划若干强制性容的暂行规定》 8、国务院国发[1992]46号关于试办旅游度假区有关问题的通知 9、一九九二年七月向国务院上报的《胥口旅游度假中心总体规划报告》 10、国务院国函[1992]134号关于太湖旅游度假区的批复 11、国务院国函[1993]83号关于太湖旅游度假区两个度假中心更名的批复 12、《太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1993年) 13、1995-2003年太湖旅游度假区发展规划与实施纲要 14、省政府关于太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的批复(1995年) 15、省规院《东山、西山、光福景区总体规划》(2004年) 16、现状基础资料调查 二、规划原则 1、保护优先原则:保护优先是太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的基本出发点。规划将充分保护好度假区的生态环境、自然山水格局、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 2、整理协调原则:整理度假区目前的用地现状,对不符合度假区性质定位的用地予以置换,对已批租地块,规划将从有利于度假区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对用地性质进行合理调整。 3、综合配套原则:将旅游度假设施的开发与度假区的建设结合起来,依据资源的重要性、敏感性和适宜性,合理安排配套设施,使旅游开发与度假区的环境协调发展,从而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满足度假区的功能定位需求。 4、可操作性原则:规划是度假区工作的前提,规划应为管理服务,应成为政府管理部门依法保护、建设和管理度假区的依据,因此规划必须从实际出发,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太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公示说明

太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公示说明 本规划针对太湖风景名胜区的现状特征和现实问题,在生态保护、资源评价、土地利用、文化体系、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明确了太湖风景名胜区的性质、发展目标及各景区景观特色定位,构建了太湖风景名胜区独具特色的空间格局,从风景区保护与发展的角度提出太湖风景名胜区的总体发展战略,及各景区在资源保护、景区发展、建设引导等方面的重要对策。 一、规划原则 1、保护优先、兼顾发展 落实“保护第一”的要求,严格保护太湖风景名胜区景观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山水人文资源的原真性、江南水乡风貌的独特性,保障太湖水系的生态环境,维护区域内生物多样性,同时,按照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兼顾景区及周边区域的发展需求。 2、区域统筹、整体协调 高度重视太湖风景名胜区在长三角及区域环境中的重要价值及作用,从区域的角度出发,整体保护环太湖地区生态资源和景观资源,协调太湖风景资源保护利用与太湖流域防洪、水资源利用、水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同时充分协调景区与周边城市的空间关系,促进城市与景区的和谐发展。 3、优化资源、突显特色 深入研究太湖风景名胜区水体、岛屿、湖湾、岸线、湿地、山体和植被等自然景观风貌特征,梳理和挖掘吴越文化史迹及景区所在地区历史、文化、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人文资源特点,进一步优化资源品质,突出太湖风景名胜区独特的自然山水与吴越文化交融的景观特色,提升景区资源的永续利用价值。 4、以人为本、因地制宜

合理把握当地居民的需求和利益,充分结合景区资源特点,探索因地制宜优化生产方式、改善和提高景区人居环境质量的途径,从而更有效地保护景区生态景观环境。 二、性质 太湖风景名胜区是以自然山水组合见胜、以吴越文化为内涵特征、以江南水乡田园为景观风貌的,融风景游览、休闲游憩及科学文化活动等功能于一体,自然与人文并重的湖泊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三、发展目标 以风景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为首要前提,强化太湖风景名胜区自然及人文特色,进一步协调景区与城市关系,合理利用风景资源,优化引导景区产业结构,将太湖风景名胜区建设成为生境优越、特色鲜明、城市与景区和谐相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通过对区域整体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培育建设,使太湖风景名胜区成为长江三角洲重要的大型生态绿心; 通过对各景区人文资源的深入挖掘和系统梳理,使太湖风景名胜区成为集中展现中华吴越文化精髓的文化遗产聚落; 通过对环太湖城市群与景区的空间协调和优化布局,使太湖风景名胜区成为景观宜人、风貌和谐的城景交汇型风景名胜区; 通过对各景区旅游资源整合以及区域旅游协作的加强,使太湖风景名胜区成为世界著名的山水人文型旅游目的地; 通过对环太湖地区的整体产业协作引导以及各景区的协同建设,使太湖风景名胜区成为环境优越、经济繁荣、充满活力的生态产业典范区。 四、总体发展战略

珍珠泉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

珍珠泉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

珍珠泉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 (一)规划认识 针对珍珠泉旅游度假区处于由观光旅游至度假旅游转型战略机遇期,规划重点发挥资源优势,力求达到保护和发展两方面的协调:一方面充分保护珍珠泉旅游度假区自然资源,维护其生态环境,推动其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追踪旅游度假的需求,合理布局配套,提高珍珠泉旅游度假区吸引力和竞争力。使其既有绝佳山泉林湖美景,又有一流旅游度假设施,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文化气息交融。 (二)规划依据 1、规划依据文件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年调整) 《南京市浦口区城市总体规划》(2003年) 《南京市浦口区近期建设规划》(2004年) 《南京市旅游业“十一五”计划》 《南京珍珠泉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1994年4月) 《旅游规划通则》(GB/T 18971-2003)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 《江苏省旅游管理条例》(2004年) 2、规划参考文件 《南京市浦口区“一山三泉”地区旅游发展战略规划》 《老山风景区总体规划纲要》 《南京珍珠泉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2003年4月、未批) 《南京市浦口中心地区概念规划》(2006年) 《浦口区沿山大道一期两侧控制性详细规划》(2005年)

《浦口区沿山大道二期两侧控制性详细规划》(2005年) 3、规划相关文件 规划依据国家关于城市规划、环境保护、文物保护等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依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ZB1-1999等相关标准,并参考国内外一些发展较好的旅游度假区经验编制。 (三)规划原则 (1)保护优先原则 充分保护珍珠泉旅游度假区风景资源,维护其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文化遗存,推动其可持续发展。各项规划设计均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和基础,确保做到规划建设无污染、无破坏。规划旅游度假设施融入优美如画的自然环境中。 根据景观环境评估结果,规划布局应尽可能保护好南北较高山体;建设用地则尽可能选择影响较小的丘陵低地,以维护珍珠泉旅游度假区的总体景观视觉环境质量不受破坏。尽可能保护好北部狮子峰、妙高峰、芙蓉峰、南部石人峰、寒云峰东南坡及山下水库周边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带,维护其生态环境的生物多样性,形成珍珠泉旅游度假区良好的生态基础。 (2)突出特色的原则 既要挖掘区内历史文化(如山水文化诗),又要突出山泉林湖美景,注重对湖光山色的展现利用,讲究规划艺术性。 整合、挖掘、充分利用现有旅游资源,把最能体现特色的地带留出来作为核心游览区,尽可能使北部狮子峰、妙高峰、芙蓉峰、南部石人峰、寒云峰东南坡及山下水库周边景观视觉质量较好的地带强化景观特征,形成珍珠泉旅游度假区的核心吸引力之一。 (3)高起点、高品位原则 以建成国家旅游度假区为目标,为南京国际化大都市配套,与国际旅游度假趋势接轨。

长春莲花山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以生态环境保护和优化为前提,以林海、群山、碧水为主体,以区位环境为优势,以历史人文景观和关东风情为特色,具有国际水准的多功能综合性的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 委托客户:长春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 项目区位:吉林省长春市 项目规模:158平方公里 核心资源:以水源涵养地为核心的莲花湖及其周边山林,生态资源优越 项目类型:传统旅游景区创新开发规划 创建国家生态示范区专项规划 规划成效:2013年初接受规划委托,年底顺利成为第一批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 规划诉求:以创建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为目标, 同时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 寻求水源保护地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路径突破 加快产业转型发展生态服务经济 树立区域生态旅游新形象 突围打造国家级生态旅游品牌

总体定位: 以生态环境保护和优化为前提,以林海、群山、碧水为主体,以区位环境为优势,以历史人文景观和关东风情为特色,建设集旅游观光、生态度假、运动休闲、健身康复、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具有国际水准的多功能综合性的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 形象口号:莲花山——让生态赞美生活! 实现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统一、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核心思路: 生态为本,项目带动

依托良好的生态基地,把生态保护和维持作为工作重点和吸引核心,营造生态莲花山的氛围;同时依托森林、湖泊等核心资源,推动资源整合,打造龙头产品和精品项目,建设重点项目库。 空间整合,圈层发展 借鉴国内外先进湿地保护地优秀经验,将整个区域划分生态核心区、生态旅游区及配套服务区三个圈层,层次递进,区别发展; 旅游支撑,产业共荣 示范区在做好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做大做强山、水、林、俗等生态文章,并延伸旅游产业链,将旅游业延伸至旅游要素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旅游的产业化体系构建,并随着休闲元素的注入,形成吃住行游购娱向相关产业延伸的全域休闲产业体系,实现产业的旅游化,最终,由“泛旅游产业”的构建使旅游无处不在。

某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doc 129页)

2002-2020敦化市雁鸣湖旅游度假区 总体规划 目录 第一部分规划总则01 第一章雁鸣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总则01 一、规划区域与关联区域01 (一)规划区域01 (二)关联区域01 二、规划期限02 三、规划主要依据02 (一)法律依据02 (二)文件依据02 四、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03 (一)指导思想03 (二)基本原则03 五、规划程序03 六、规划成果形式04 第二部分基础分析06

第二章雁鸣湖旅游度假区自然条件及周边地区概况06一、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06 (一)区位与建制06 (二)历史沿革07 (三)面积与人口07 二、自然条件07 (一)地形07 (二)气候08 (三)水系08 (四)生物08 (五)矿产08 三、经济条件09 (一)经济状况09 (二)农业09 (三)工业10 (四)交通10 (五)旅游10 四、社会发展11 (一)教育11 (二)科技11 (三)文化体育11 (四)医疗卫生11 (五)城镇建设11 第三章雁鸣湖旅游度假区旅游资源及评价13

一、旅游资源的基本情况13 (一)旅游资源的类型13 (二)旅游资源的分态16 (三)旅游资源的规模分级17 (四)旅游资源的分布17 (五)旅游资源的地域竞争与合作18 二、旅游资源评价19 (一)评价方法19 (二)资源单体评价21 (三)总体特色评价22 第四章雁鸣湖旅游度假区旅游客源市场分析与预测24 一、旅游客源市场现状24 (一)客源市场规模24 (二)客源市场结构25 (三)游客行为状况25 (四)游客停留时间和消费状况25 二、旅游客源市场的变化趋势25 三、目标市场定位25 (一)一级市场26 (二)二级市场26 (三)三级市场26 四、客源市场预测26 第三部分发展规划28 第五章雁鸣湖旅游度假区旅游发展战略28

风景名胜区人工设施规划导则

风景名胜区人工设施规划导则——以武陵源为例 文字 风景名胜区内的旅游人工设施是风景名胜区开展旅游活动的基础设施,它一方面是风景区景观较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承载着景区内的各种旅游活动,直接关系到风景区的景观质量和服务质量,因此风景区规划和设计中应该予以必要重视。 一般而言,风景名胜区内旅游人工设施的规划和设计应能满足以下三个要求:必须与自然景观、自然生态相协调,必须满足旅游活动的需要,应具有自身的特色和协调的风格。由于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是以观赏自然景观为主的风景名胜区,因此作为景区的人工设施规划,应以强调自然景观的真实性、完整性为首要,各类人工设施作为开展旅游活动的辅助性设施,应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不可喧宾夺主,既不应破坏原始的自然景观、自然生态,亦不应成为新的人文景观。因此本次规划中的人工设施规划主要是指对景区内各种人工设施的规划,旨在为景区人工设施的建设制定引导性原则,确保其审慎适度地发展,同时满足其自身应具有的服务功能和美学要求。 1.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景区人工设施建设现状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内现有的旅游设施由于长时期较为混乱的建设,存在着破坏自然景观、自然牛态,设施配置不合理、功能不完善,缺乏地域特色、形式风格杂乱等问题,未能体现出武陵源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所应具有的品质。具体的现状问题如下:1.1城市化、人工化趋势明显,破坏自然景观,缺乏地域特色 在进行旅游开发活动之前,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一直保持着较为原始的自然状态,传统世居居民的耕作、砍伐等活动虽然对景区有一定的破坏,但无论民居、耕作及生活方式等都与环境比较和谐。 在旅游业发展进程中,新的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比较杂乱,建筑缺乏地域特色,城市化气息过重,风格芜杂,与风景区背景不和谐,造成了一定的视觉污染。 景区内的游道建设也呈现出较明显的公园化趋势,大量硬质铺地以及混凝土结构显得过于规整,引入植物与自然背景等都非常不和谐。 在旅游开发中交通设施的建设对峰林造成了一定的破坏。百丈峡的景观在张清公路的建设中几乎破坏殆尽,而天子山索道、百龙电梯等建设也对石英砂岩峰林景观造成了直接的破坏。 1.2不合理的人工设施影响和破坏自然生态 旅游人工设施的不合理建设还破坏了武陵源区的生态,包括对地表水文过程、动物迁徙繁衍过程以及植被的破坏。 (1)破坏自然水文过程大量新建硬质游路的建设不合理,形成了阻碍垂直方向地表水文过程的屏障。原来自然状态的水文过程,如地表水下渗、经地表植被吸收缓冲后缓慢均匀下泻,有利于水土涵养以及生物的生存,如今变成了集中式排水,改变了原来的水文过程,易于形成冲沟,造成水土流失。 (2)破坏植被:游道建设中,以追求规整美观为目标,对植被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3)影响动物的繁殖迁徙活动大量旅游活动的进入,影响了武陵源区生物物种的活动。原来的金钱豹等大型动物固然无法生存,而原来在金鞭溪等处容易见到的猿猴种群等如今也难以见到。此外硬质游路包括机动车道路的建设,使武陵源风景区内形成一定的生态孤岛化效应,不利于动物的迁徙。 (4)侵占河道及河道人工化武陵源以山水秀丽而闻名,尤其河流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物质、能量传输的载体所在,需要保持其自然状态。但随着旅游的发展,旅游城镇的发展,自然河道在建设中受到侵占,并出现了人工砌岸、沟渠化等现象,破坏了其自然形态,大大影响了其景观价值,对整体生态也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5)垃圾、噪音等旅游景区中,由于比较多的高台游路及高台观景点,下临峰林,游客随手

某风景区项目规划说明书

巫山神女溪风景区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现状概况 一、地理位置 巫山神女溪景区位于重庆市巫山县秀峰区和河梁区境内,地处东经109°33ˊ~110°11ˊ,北纬30°45ˊ~31°28ˊ交汇处,与黄金水道长江的巫峡段“丁”字相接。景区西距重庆市区486公里,离巫山县城22公里,东距湖北省宜昌市170公里,是三峡风景名胜区巫峡主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景区与未来建成的三峡大坝124公里,为重庆市域内距三峡大坝最近的风景区。 二、自然环境 (一)气候 景区地处亚热带湿润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年平均气温18.4°C,最高气温41.8°C,最低气温-6.9°C。全年日照时数1540小时,平均降水量1049.8毫米。春季74天,夏季138天,秋季76天,冬季77天;无霜期305天。区内盛行偏北与东北风,瞬间最大风速35米/秒。 由于景区内垂直高差大、地形复杂,呈现垂直分布的立体气候特征:如谷底与山顶反关,阳坡与阴坡的差别。同时谷内空气流动亦受地形影响,形成神秘的神女溪大风及特殊的云雾气候。 (二)地质地貌 景区地质构造属巫山背斜翼部分,山体经地壳运动抬升而成。岩层为碳盐类沉积岩。岩层内部常软硬质相间,部分岩体容易滑动,且易受流水浸蚀、溶蚀、切割。 神女溪景区属峡江深谷型地貌,区内山陡谷深、群峰竞秀、溪河穿越,丘陵平坝少、暗河溶洞多。神女溪发源于巫山县境内官渡区观音乡香树坪,上游名为官渡河,中段名紫阳河,下游为神女溪。景区内最高点香树坪(海拔1080米)距最低点青石镇(海拔75米)相差千余米。神女溪峡谷溪谷河床平均坡降3%,常年平均流量6.18米3/秒。最大流量3000米3/秒,最小流量1.2米3/秒。径流平均深620毫米。两河口以下段(两河口星火电站至长江口)长7.0公里,落差约100米,平均坡降1.5%。 (三)动、植物资源及生态状况 神女溪源于官渡区观音乡香树坪海拔1462米的抱峰山,神女溪上游段官渡河10公里两岸原始森林密集、人迹罕至,物种极为丰富;中段紫阳河因周边居民以树为柴,加之外地商贩于此收购木材,大型树木已砍伐待尽,灌木亦不断被蚕食,农户毁林开荒,种植作物,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区内野生植物品种较多,其中有不少稀有药材。野生动物资源较丰富,不乏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较常是的有野山羊、果子狸等。神女溪中水产鱼类品种也较丰富。 神女溪上游官渡河一带无人破坏,山峰及溪河两侧物种丰富,生态条件良好。中游生态因农事生产和生活所需而破坏,生态环境十分严峻,下游(两河口至青石村)主景区,该区神女溪南侧坡地坡度几乎都不少于25度、覆土层薄,岩石裸露多、土地贫瘠,水土流失严重。北侧多为急陡坡与悬崖,植被覆盖状况尚好,但成型大树均遭伐尽。生态情况亦不容乐观。 (四)水资源状况 神女溪汇水面积较大,径流自西南而来,先向东北后折向东汇入长江,全长31.9公里。流域未受污染,所以溪流水质良好。 受地形限制,两侧台地上用水困难,水资源缺乏。水源为蓄存雨水,水质、水量都难以保证。 三、社会经济 区内现有青石村、王家大屋、智家大屋三个自然村,为湖广填四川和抗战灾

贵安温泉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21-2030)环境影响报告书

贵安温泉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2011-2030)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 福州市环境科学研究院 2017年12月·福州

目录 1规划概述 (3) 2环境现状评价结论 (7) 2.1自然资源及社会环境概况 (7) 2.2生态系统现状 (8) 2.3旅游资源现状 (10) 2.4环境质量现状 (10) 3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结论 (12) 3.1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12) 3.2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3) 3.3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5) 3.4土壤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5) 3.5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6) 3.6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7) 3.7社会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7) 4规划方案综合论证 (18) 4.1规划方案的环境合理性论证 (18) 4.2规划方案的可持续发展论证 (21) 5规划方案优化调整建议 (21) 6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21) 6.1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21) 6.2地表水环境保护措施 (27) 6.3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 (28) 6.4土壤环境保护措施 (28) 6.5大气环境保护措施 (29) 6.6声环境保护措施 (30) 6.7固体废物影响减缓措施 (32) 6.8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风险防范措施 (32)

7评价结论 (34) 1规划概述 1.规划范围 贵安温泉旅游度假区位于福州市连江县境内,毗邻连江县城,距城关约6km。总规划用地面积约111.31km2。本次的规划范围:规划区范围西起塘坂水库坝址,东至朱步村,含潘渡乡的贵安、潘渡、朱步、陀市、溪利、东雁、仁山、坡西8个村的全部范围,以及敖江镇长汀村、江南乡连沙村的部分范围。 2.发展目标与功能定位 (1)发展定位 以良好的温泉资源、深厚的文化资源、便利的区位条件、优美的生态环境为依托,发展成为以温泉休闲养生为基础,集旅游度假、会议展览、生态观光于一体的,具有国际品质的温泉度假区。 (2)旅游定位 “中国温泉之都”的王牌旅游目的地,以创建国家5A级景区为目标,创建海峡旅游圈内第一个具有国际品质的温泉度假区。 3.旅游空间布局 三区:贵安温泉休闲度假区、潘渡创意休闲区、仁山生态拓展区 两带:潘溪山水休闲带、驿道温泉文化体验带 (1)贵安温泉休闲度假区 以温泉为主题,融合驿道、森林、高尔夫、古镇等要素,形成综合性的温泉休闲度假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