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认识米

合集下载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1.2《认识米》课件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1.2《认识米》课件

新知导入
2.填一填。
铅笔长( 6 )厘米。 国旗脸贴长( 2 )厘米。
新知导入
测量儿歌 小朋友,要牢记, 用直尺,量物体, 左端要和0对齐, 右端指向刻度几, 物体就是几厘米。
新知讲解
这样量太麻烦了。
拿这把米尺试试。
用米尺测量真方便 ,我一共测量了4次 。
新知讲解
米尺
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 。
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 以用“m”来表示。
明明比1米矮 强强比1米高 豆豆正好等于1米 由此从高到矮排列为:强强、豆豆、明明 。
作业布置
【知识技能类作业】 必做题: 2.把下面各数量按从长到短的顺序填一填。
8米 72厘米 1米 80厘米 1厘米 10米 ( 10米 )>( 8米 )>( 1米 )>(80厘米)>(72厘米)>(1厘米)
作业布置
1米
新知讲解
数字不同,刻度线不同。
思考: 观察这两种尺子,你
有么发现?
新知讲解
1小格代表1厘米。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10厘米
1米=100厘米
课堂练习
基础题:
1.合适答案后面的
里打“√”。
电视的宽度: 比1米长 vb
电视的长度: 比1米长 v√b
比1米短 √ 比1米短 vb
新知讲解
黑板长4米。
新知讲解
学习任务: 拿一把米尺,看看1米有多长。
(1)张开双臂,量一量双臂张开的长度。 (2)同桌两人合作,用尺子量一量从脚到身体的 什么地方是1米,做个标记。
新知讲解
我两只胳膊打开的 长度大约是1米。
从地面到我的脖子 ,长度大约是1米 。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5.3《认识米》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5.3《认识米》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5.3《认识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5.3《认识米》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有多长,以及学会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材通过生活情境的图片,引导学生感知长度单位米的概念,同时结合实际的测量活动,让学生体验到米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长度有一定的认识,但还没有形成系统。

在本节课中,学生需要通过观察、操作、实践等活动,建立对米的长度观念,学会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长度。

在认知上,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借助具体的生活情境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米的长度单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了解1米有多长,学会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学会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难点:理解米的长度观念,能够准确地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知米的长度单位。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参与实际的测量活动,体验米在生活中的应用。

3.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米尺、绳子、直尺等测量工具。

2.学具:学生每人一份测量工具,如米尺、绳子、直尺等。

3.教学课件: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生活情境图片、动画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情境图片,如教室的长度、书桌的长度等,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如何来衡量它们的长度呢?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意识到需要有一个长度单位来衡量物体的大小。

二年级数学教案:认识米作为单位长度

二年级数学教案:认识米作为单位长度

二年级数学教案:认识米作为单位长度一、教学目标:1.认识米作为单位长度,了解米的基本概念。

2.学习使用尺子、卷尺测量长度。

3.熟练掌握米的换算法则。

二、教学重难点:1.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并运用米作为单位长度的概念。

2.学生能够熟练测量长度并进行换算。

三、教学方法:1.讲解法2.实验法3.游戏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老师拿出一个尺子,询问学生是否见过,问学生这是什么工具,有什么作用?2.新课讲解:(1)让学生对尺子测量误差有一个认识。

老师可以让一名学生用手指指一下桌子长度,另一名学生估计长度看看,不要使用尺子进行测量。

接着,再用尺子测量桌子的长度,与前面的估计进行比较,看看误差有多少。

(2)让学生了解基本长度单位——米。

逐步引导学生,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常常会涉及到长度测量的问题。

比如下面这些情境:掌握米的基本概念:“我门”这个单词大家都很熟悉吧,它是我们用来度量长度的基本单位之一。

当然,不同的地方,我们所使用的单位长度可能会不一样。

比如,你打算去附近的便利店买面包,它距离你有多远呢?如果在英国,你可能需要知道其距离你有多少“码”或者“英尺”;如果在法国,你就需要知道距离你多少“公尺”。

而在中国,我们所使用的单位长度是“米”。

(3)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米作为单位长度。

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简单的图形,让学生分别用尺子测量每条边的长度,并将其填入表格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如何使用米来表示这样的长度,如何进行换算。

(4)学生游戏互动,加深对于米作为单位长度的了解。

学生可以组成小组,分别进行测量、计算等步骤,看看哪组用时最短,答案最准确。

3.巩固练习:(1)练习1:长100米的田径赛道,你耗时20秒走完了一圈,那么你一分钟可以走多少圈?(2)练习2:你买了一卷卷尺,长度为20米,现在需要测量房间的长度,你需要卷几圈?(3)练习3:你观察了一下,房间的长度大概是8米,宽度是5米,请你算一下这个房间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五、课堂反思:通过本堂课,学生逐渐认识了米作为单位长度的概念。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认识米》说课稿及设计意图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认识米》说课稿及设计意图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认识米》说课稿及设计意图一. 教材分析《认识米》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一节长度单位课程。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学会用米作为单位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理解米的概念,并学会用米来测量物体。

教材还配备了一系列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来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然而,由于年龄较小,他们的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通过有趣的活动和实际操作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此外,学生们的数学基础也有所不同,需要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别化的指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米的长度单位,学会用米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培养观察和操作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的乐趣,培养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米的长度单位,学会用米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熟练地用米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能够进行单位换算。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操作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动的情境和实际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操作能力。

同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出示一张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物体长度,并提出问题:“这些物体的长度一样吗?你们知道它们有多长吗?”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教师介绍米的长度单位,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一米的长度。

教师出示一些物体,让学生用米来测量它们的长度,并记录在纸上。

3.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用米来测量教室里的物体长度,并将测量结果记录在中。

4.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米的长度单位,并让学生分享自己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和结果。

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第一单元第2课时《认识米》优质课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第一单元第2课时《认识米》优质课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第一单元第2课时《认识米》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认识米》是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第一单元第2课时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学会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和语言表达能力。

他们在一年级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对长度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二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有趣的活动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学会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学会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和实际例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物体的长度,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米尺、剪刀、彩纸、绳子等。

2.学具:学生尺、练习本、彩纸等。

3.教学课件:有关米的长度单位的图片、视频等。

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入新课,故事中主人公遇到了一个测量长度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长度单位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不同长度的物体,如桌子、书本、铅笔等,让学生观察并尝试用已学的长度单位进行描述。

接着,教师介绍长度单位米,让学生初步认识米。

3. 操练(10分钟)教师分发米尺给学生,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如课桌、椅子等。

学生测量后,将结果记录在练习本上。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米》教案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米》教案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米》教案一. 教材分析《认识米》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有多长,初步建立米的概念,为以后的学习长度、面积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长度的经验,比如他们会用“长”、“短”来描述物体的长度,但是他们还没有系统地学习过长度单位。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并掌握米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有多长,初步建立米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有多长,初步建立米的概念。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认识米,感受米的长度。

2.游戏教学法:通过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米的概念。

3.交流讨论法: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米尺、课件、实物等。

2.学具:学生尺、练习本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长度场景,如教室的长度、学生的身高等,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怎样来表示这些长度呢?学生可能会提到用“长”、“短”来描述,教师进而提问:那有没有一种标准的长度单位来表示长度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认识米。

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一根米尺,让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觉得1米有多长呢?学生可能会提到与厘米、毫米等其他长度单位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建立米的概念。

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活动,用米尺测量教室的长度、学生的身高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米的长度,加深对米的概念的理解。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三课时认识米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三课时认识米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三课时认识米人教版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三课时认识米人教版我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对于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三课时认识米人教版有着深入的了解。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一、教学内容:1. 认识长度单位米,了解米的作用和意义。

2. 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并用米作为单位进行表示。

3. 能够比较不同物体的长度,并进行简单的排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米的概念,能够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米的长度概念,学会用米作为单位进行测量和比较。

2.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能够准确地用米作为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尺子、米尺、绳子、卡片等。

2.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把尺子、一张纸、一支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如桌子、椅子、黑板等,注意它们的长度。

2. 知识讲解:讲解长度单位米的概念,用米尺作为示例,让学生了解米的长度。

3. 操作练习:让学生用尺子测量教室里的物体长度,并用米作为单位进行表示。

引导学生注意测量方法和准确性。

4.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物体,用尺子测量其长度,并用米作为单位进行表示。

然后,各组之间进行比较,看哪个组的测量结果最准确。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认识米2. 板书内容:长度单位米的概念和意义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物体长度的表示方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用尺子测量教室里的桌子、椅子、黑板等物体的长度,并用米作为单位进行表示。

(2)比较不同物体的长度,并进行简单的排序。

2. 答案:(1)桌子长度为1米,椅子长度为0.5米,黑板长度为2米。

(2)桌子 > 椅子 > 黑板。

二年级数学《认识米、米和厘米》教案

二年级数学《认识米、米和厘米》教案

二年级数学《认识米、分米和厘米》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2. 培养学生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进行单位换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合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内容:1. 米、分米、厘米的概念及特点。

2. 米、分米、厘米之间的进率: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3. 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及单位换算。

教学重点:1. 掌握米、分米、厘米的概念及特点。

2. 掌握米、分米、厘米之间的进率。

3. 能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并进行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1. 理解米、分米、厘米之间的进率。

2. 能灵活运用单位换算。

教学准备:1. 尺子、课件、教具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长度,如桌子、椅子、黑板等,激发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兴趣。

2. 提问:你们知道长度单位有哪些吗?今天我们要学习新的长度单位,你们猜猜是什么?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介绍米、分米、厘米的概念及特点。

2. 讲解米、分米、厘米之间的进率: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3. 示范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并进行单位换算。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测量练习,用尺子测量教室里的物体长度,并记录结果。

2. 学生互相交流测量结果,进行单位换算。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米、分米、厘米的概念及进率。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练习中的收获和困惑,教师进行解答。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测量家里的物体长度,并记录结果。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米、分米、厘米的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践,让学生掌握米、分米、厘米的概念及进率,能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并进行单位换算。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个别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但是寂寞的清福是不容易长久享受的。它只是一瞬间的存在。世界有太多的东西不时的提醒我们,提醒我们一件煞风景的事实:我们的两只脚是踏在地上的呀!一只苍蝇撞在玻璃窗上挣扎不出去, 一声“老爷太太可怜可怜我这个瞎子吧”,都可以使我们从寂寞中间一头栽出去,栽到苦恼烦躁的漩涡里去。至于“催租吏”一类的东西打上门来,或是“石壕吏”之类的东西半夜捉人,其足以使人败 兴生气,就更不待言了。这还是外界的感触,如果自己的内心先六根不净,随时都意马心猿,则虽处在最寂寞的境地里,他也是慌成一片,忙成一团,六神无主,暴跳如雷,他永远不得享受寂寞的清福。
在礼拜堂里我也有过同样的经验。在伟大庄严的教堂里,从彩色玻璃窗透进一股不很明亮的光线,沉重的琴声好像是把人的心都洗淘了一番似的,我感到了我自己的渺小。这渺小的感觉便是我意识 到我自己存在的明证。因为平常连这一点点渺小之感都不会有的!。 大牌奢侈品
我的朋友肖丽先生卜居在广济寺里,据他告诉我,在最近一个夜晚翘首四望,月色是那样的晶明,蓊郁的树是那样的静止,寺院 是那样的肃穆,他忽然顿有所悟,悟到永恒,悟到自我的渺小,悟到四大皆空的境界。我相信一个人常有这样的经验,他的胸襟自然豁达寥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