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与语言的关系

合集下载

语言和文字的关系

语言和文字的关系

语言和文字的关系关于语言和文字关系的争论,一直延续到现在。

一本名为《汉字哲学初探》的书,2000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国际汉字研究会副会长李敏生。

李敏生是这样给我们讲哲学的:“从哲学基本问题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来讲,‘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

语言的物质载体声音是第一性的,文字的物质载体形(书写的系统)同样也是第一性的;语言所表达的人的观念和思想是第二性的;文字所表达的人的观念和记录的信息同样也是第二性的。

如果离开了哲学的基本问题,谈什么第一性、第二性是没有理论意义的。

”⒁问题本来很简单,先有语言后有文字,文字是用来记录和传播语言的,所以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

至于语言本身是一种双面符号,语音是形式,语义是内容,语音和语义就像是一张双面的纸,是共生的,无所谓第一性、第二性。

说到文字,即使如李敏生所说,汉字是记录人的思维、意识的书写符号系统,那么,人的思维、意识也是第一性的,汉字也是第二性的。

先有思维、意识,后有文字,怎么也不能把文字说成是第一性的。

况且自从文字脱离了文字画儿,演变为按照词语顺序记录语言的图画文字之后,就与语言结下了不解之缘——文字记录的是既有音又有义的语言。

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这是语言学的常识。

哲学所的研究员连篇累牍要来挑战语言学的常识,发了一大堆奇谈怪论,让稍有羞耻心的人不禁汗颜。

李敏生说:“甲骨文中的象形都不是简单的图画,而包含着对事物特征的理解。

比如‘母’、‘马’等字都是如此,‘母’字的两点原在两侧,后演变转动了90°,其中的两点,显然是代表乳房,代表了母亲哺育子女这一重要的关系。

这里很明确,文字首先是直接地记录了人的思维、观念,而不是什么记录语言的符号。

”⒂请问,“母”、“马”是图画还是文字?如果是文字的话,在现代汉民族共同语里,“母”读mǔ,意思是母亲、妈妈,是汉语“母”的书写符号,“马”读mǎ,指的是一种家畜,是汉语“马”的书写符号。

语言和文字的关系

语言和文字的关系

语言和文字的关系
嘿,你问语言和文字的关系?这可有点意思呢。

语言和文字啊,那可是一对好伙伴。

语言呢,就像是我们嘴里说出来的话,随时随地都能表达我们的想法和感受。

文字呢,就像是把这些话写下来,能保存下来,让别人在不同的时候都能看到。

语言是先出现的哦,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就会说话了,用声音来交流。

后来呢,才慢慢有了文字。

文字就像是给语言穿上了一件漂亮的衣服,让它变得更正式、更规范。

有了文字,语言就能传播得更远啦。

比如说,你在一个地方说的话,别人可能听不到。

但是你把它写下来,就可以送到很远的地方,让更多的人看到。

文字还能让语言更准确呢,有时候我们说话可能会不太清楚,但是写下来就可以好好斟酌一下,用更准确的词表达自己的意思。

而且啊,文字还能让语言变得更丰富。

我们可以用文字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故事、诗歌、小说,让语言变得更加多彩。

就像你有了很多漂亮的画笔,可以画出各种各样的画。

我记得有一次,我看了一本很古老的书。

那里面的文字虽然和我们现在的不太一样,但是我还是能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从那以后,我就觉得文字真的很神奇,它能让我们跨越时间和空间,和古人交流。

总之呢,语言和文字就像是一对好朋友,互相帮助,互相支持。

没有语言,文字就没有了灵魂;没有文字,语言就像一阵风,吹过就没了。

咋样,明白了不?。

文字与语言的关系说课讲解

文字与语言的关系说课讲解

文字与语言的关系第一,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字,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因而语言的特点制约着文字的特点。

如汉语缺少形态,用汉字来记录汉语是十分合适的;英语、俄语是有形态的语言,用拉丁文字和斯拉夫文字来记录这些语言也是合适的。

另一方面,文字又有着相对的独立性,不同的语言可以采用相同的文字系统,如汉语和日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但用来记录这两种不同语言的文字系统是相同的,即用汉字系统来记录它们。

同一语言也可以采用不同的的文字系统。

如越南语原来用汉字系统来记录,后来用拉丁文字系统来记录,如维吾尔语,曾经用拉丁文字系统,现在用阿拉伯文字系统。

第二,文字通过形来记录语言中的音和义。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语言中的音是能指,所指是语言的义。

而文字是语言符号的符号。

文字中的形是语言符号的能指,语言符号的音和义是所指。

文字具有音、形、义三方面的要素。

第三,文字记录语言有不同的方式,有的文字是记录语言中的语素,有的是记录语言中的音素(音位),有的记录语言中的音节,因而文字就有不同的文字体系。

关于了”的问题园子里的苹果熟了. *园子里的苹果生了.他孙子的个子高了. *他孙子的个子矮了.问题:熟、生、高、矮”等形容词具有反义关系,但为何后一例不能加了”?答案:被否定的初始成分可以把自身作为前时点,向时间靠后的事物或性质转化,这就有了个实现过程”可以加了” .被否定的结果成分不能把再自己作为前时点而向时间靠后的事物或性质转化过程,不能代表一个实现过程”也就不能再与了”搭配•怎样认识语言的系统性?语言学中常常使用系统”这个词,如语言系统、语音系统、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等等。

然而对甚么是系统以及为甚么说语言是一个系统的问题,集中论述的人不多,这里我想简单就这个问题谈一下看法。

一、对系统”的认识系统这个概念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同类事物按一定的关系组成的整体。

可见系统不是由一个要素构成的,系统是由多个要素以某种关系而构成的整体。

简述文字和语言的关系

简述文字和语言的关系

简述文字和语言的关系
文字和语言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以下是文字和语言之间关系的几个方面:
1. 符号系统:文字是一种符号系统,用来代表语言中的语音和意义。

语言是人类沟通交流的工具,而文字则是语言的可见形式。

文字通过符号的组合和排列来表示语言中的单词、词组和句子。

2. 书面表达:文字是一种书面表达方式,通过书写文字可以把语言的思想、知识和信息记录下来,使它们能够传承和共享。

语言可以通过口头表达来传递信息,但文字可以保存和传播信息的时间更长、空间更广。

3. 文化传承:文字是人类文化的载体。

文字的出现使得人类能够保存和传承知识、文学、历史等方面的信息。

文字记录了人类的思想、智慧和创意,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

4. 启发思维:文字可以激发和引导语言思维的发展。

通过学习阅读和写作文字,可以培养思维的逻辑性、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

语言可以通过口头交流来进行思维的表达,而文字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系统和精确地思考。

总之,文字和语言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文字是语言的可见形式,它使语言能够被记录、传承和共享。

而语言则是文字的基础,文字通过符号和组合来表达语言中的声音和意义。

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交流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

文字与语言的关系.docx

文字与语言的关系.docx

文字与语言的关系第一,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字,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因而语言的特点制约着文字的特点。

如汉语缺少形态,用汉字来记录汉语是十分合适的;英语、俄语是有形态的语言,用拉丁文字和斯拉夫文字来记录这些语言也是合适的。

另一方面,文字又有着相对的独立性,不同的语言可以采用相同的文字系统,如汉语和日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但用来记录这两种不同语言的文字系统是相同的,即用汉字系统来记录它们。

同一语言也可以采用不同的的文字系统。

如越南语原来用汉字系统来记录,后来用拉丁文字系统来记录,如维吾尔语,曾经用拉丁文字系统,现在用阿拉伯文字系统。

第二,文字通过形来记录语言中的音和义。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语言中的音是能指,所指是语言的义。

而文字是语言符号的符号。

文字中的形是语言符号的能指,语言符号的音和义是所指。

文字具有音、形、义三方面的要素。

第三,文字记录语言有不同的方式,有的文字是记录语言中的语素,有的是记录语言中的音素(音位),有的记录语言中的音节,因而文字就有不同的文字体系。

关于“了”的问题园子里的苹果熟了. *园子里的苹果生了. 他孙子的个子高了. *他孙子的个子矮了. 问题: “熟、生、高、矮”等形容词具有反义关系,但为何后一例不能加“了”? 答案:被否定的初始成分可以把自身作为前时点,向时间靠后的事物或性质转化,这就有了个“实现过程”可,以加“了”. 被否定的结果成分不能把再自己作为前时点而向时间靠后的事物或性质转化过程,不能代表一个“实现过程”也,就不能再与“了”搭配.怎样认识语言的系统性?语言学中常常使用“系统”这个词,如语言系统、语音系统、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等等。

然而对甚么是系统以及为甚么说语言是一个系统的问题,集中论述的人不多,这里我想简单就这个问题谈一下看法。

一、对“系统”的认识系统这个概念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同类事物按一定的关系组成的整体。

”可见系统不是由一个要素构成的,系统是由多个要素以某种关系而构成的整体。

英汉语文字和语言关系比较研究

英汉语文字和语言关系比较研究

英汉语文字和语言关系比较研究摘要:英语是他源性的表音文字,汉语是自源性的表意文字。

英语和汉语的文字与语言关系不同:英语的文字依附于语言,视觉依附于听觉;汉字和汉语的关系相对独立,文字与语言没有强制的依赖关系,文字可以脱离语言的变化。

这种差异带来的结果就是:英语研究以语言为中心,而汉语是以文字为中心。

关键词:英语;汉语;表音文字;表意文字;文字与语言关系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一文字与语言的关系关于文字和语言的关系,亚里士多德说:“语言是心理经验的符号,文字又是语言的符号。

”索绪尔这样说:“语言和文字是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文字存在的惟一理由就在于表现语言。

”受到这两位大家的影响,我们经常看到的说法是: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面符号系统”;“语言是第一义的,文字是第二义的;语言可以离开文字存在,文字不能脱离语言存在。

文字的本质是文字代表语言”。

(吕叔湘,1957)由于语言是现实的符号,而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所以文字谓之“符号的符号”。

我们不能断言上述说法是否正确,但是可以说上述说法是不全面的,是以表音文字为蓝本提出的,没有考虑到现实的复杂性。

先来考察前文字和前语言的关系。

文字和语言最初是平行发展的、不同性质的两套符号体系。

前语言对应时间、听觉,前文字对应空间、视觉。

原始文字被创造出来,并不是为了记录语音,而是以图像作用于视觉,实现字形和意义的统一。

语言,包括前语言,是现实的编码体系;而原始文字也是用来指称、表征现实的符号。

听觉和视觉是人类认知现实、获取信息的两条最重要途径。

文字不是被动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而在人类认知现实的途径中具有相对独立的作用。

所以说,陈望道先生也说:“假若追溯源头,文字实与语言相并,别出一源,决非文字本来就是语言的记号。

人们知道用声音表达思想,也就知道用形象表达思想。

知道从口嘴到耳朵的传达法,一面就又知道从手指到眼睛的传达法。

口耳和手眼两条思想交通的路径,现在固然有了合并的地段,当初实非如此。

文字和语言的关系

文字和语言的关系

(1)文字是记录语言的,所以每一种文字都必须适应自己所记录的语言的结构特点和语音特点。

(2)文字和语言毕竟不是一回事情,用什么形体去记录语言,其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3)语言没有阶级性,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也是为社会全体成员服务的,没有阶级性。

(4)文字和语言产生的关系看:①文字记录语言,打破了语言交际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大的作用②但是,文字在交际中的重要性远不能和语言相比。

③在文字产生以前,语言早已存在文字产生以后要随着语言的发展而演变,它始终属于语言,是一种辅助的交际工具。

浅谈文字与语言的关系

浅谈文字与语言的关系

浅谈文字与语言的关系邓旺林语言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但文字是什么?它与语言是什么关系?对这些问题语言学界则尚未形成一致的意见。

不少语言学家认为文字只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文字本身并不属于语言系统。

有“现代语言学之父”之称的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在其代表性著作《普通语言学教程》中就曾这样说过:“语言和文字是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后者唯一存在的理由在于表现前者。

”亚里士多德提出:文字是“语言符号之符号”。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张巨龄先生也认为文字“只是记录语言的工具,是工具的工具”①。

按照“符号之符号”、“工具的工具”的说法,则文字不能直接代表事物,在文字与事物之间必须有语言作为中介。

换言之就是文字不能直接用于表示意义,在文字与意义之间要有语音为中介。

也就是说,文字只是用于记音而不能起到表义的作用。

有人就明确提出:“文字是用‘形’通过‘音’来表达‘义’的。

”②“它必须能读,通过读音确定自己所表示的是语言里的哪个词,这样才谈得到字义的问题。

”③“符号之符号”、“工具的工具”的说法是值得商榷的。

我们认为,文字是“语言符号之符号”的说法相对说来比较适合于拼音文字,大致上反映了拼音文字的实际,却不能准确地反映出像汉字这种所谓表意文字的实际。

拼音文字的形与义之间必须有语音为中介,其形、音、义关系大致为“形—→音—→义”。

而表意文字的形与义之间并非必须有语音为中介。

其形、音、义的关系大致如下图所示:形↙↘音—→义像汉字这种以表意为主的文字其音义的联系往往不如形义的联系紧密。

尤其是其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字。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中曾说:“象形者,画成其事,随体诘诎”,“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

就象形、指事、会意字而言,造字者往往不是考虑以形记音而是更多的考虑以形传义,用字者也往往不是由形取音而是因形见义、“望文生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字与语言的关系第一,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字,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因而语言的特点制约着文字的特点。

如汉语缺少形态,用汉字来记录汉语是十分合适的;英语、俄语是有形态的语言,用拉丁文字和斯拉夫文字来记录这些语言也是合适的。

另一方面,文字又有着相对的独立性,不同的语言可以采用相同的文字系统,如汉语和日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但用来记录这两种不同语言的文字系统是相同的,即用汉字系统来记录它们。

同一语言也可以采用不同的的文字系统。

如越南语原来用汉字系统来记录,后来用拉丁文字系统来记录,如维吾尔语,曾经用拉丁文字系统,现在用阿拉伯文字系统。

第二,文字通过形来记录语言中的音和义。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语言中的音是能指,所指是语言的义。

而文字是语言符号的符号。

文字中的形是语言符号的能指,语言符号的音和义是所指。

文字具有音、形、义三方面的要素。

第三,文字记录语言有不同的方式,有的文字是记录语言中的语素,有的是记录语言中的音素(音位),有的记录语言中的音节,因而文字就有不同的文字体系。

关于“了”的问题园子里的苹果熟了. *园子里的苹果生了.他孙子的个子高了. *他孙子的个子矮了.问题: “熟、生、高、矮”等形容词具有反义关系,但为何后一例不能加“了”?答案:被否定的初始成分可以把自身作为前时点,向时间靠后的事物或性质转化,这就有了个“实现过程”,可以加“了”.被否定的结果成分不能把再自己作为前时点而向时间靠后的事物或性质转化过程,不能代表一个“实现过程”,也就不能再与“了”搭配.怎样认识语言的系统性?语言学中常常使用“系统”这个词,如语言系统、语音系统、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等等。

然而对甚么是系统以及为甚么说语言是一个系统的问题,集中论述的人不多,这里我想简单就这个问题谈一下看法。

一、对“系统”的认识系统这个概念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同类事物按一定的关系组成的整体。

”可见系统不是由一个要素构成的,系统是由多个要素以某种关系而构成的整体。

系统是以整体为前提的,客观世界中任何一种事物都离不开与自己周围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作用,否则它就成为不可理解、毫无意义的东西。

乌杰在《马列主义的系统思想》中指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认为客观世界是一个系统,有以下原因:其一,自然界中的所有对象客体都具有着化学组成和物理属性的同一性;其二,整个世界中物理的、化学的、生命的和社会的等等不同的现象领域,都是一定的结构系统,具有着普遍的结构相似性;其三,客观世界中的基本粒子、原子、分子、物体、太阳系、银河系以至遥远的河外星界的有序排列,显示了世界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层次性;其四,整个世界都是在不同的具体运动形式以一定条件相互转化的过程中,生动而又鲜明地表现出来的。

怎样认识语言符号任意性特点?怎样理解语言符号任意性的特点任意性是就语言符号的音与义的相互关系来说的,即音、义的结合是由现实现象的性质决定的,还是由社会约定的?就是说,它们之间有没有必然的联系?现在一般的看法是:语言符号的音义关系是由社会约定的,用什么样的“音”去表达什么样的“义”,人们说不出道理,完全由社会约定,因而这种音义的任意性关系又叫约定性。

比方说“人”,汉语说rén,英语说person,或man和woman,相互间的语音差别很大,但它们所表达的意义一样,说明不同的音可以表达相同的意义;同样,相同或相似的音在不同的语言中也可以表达不同的意义,如ai,汉语中表达的是哀、爱、矮……,在英语中表达的是“我”(I);英语的bye-bye(再见)与汉语的拜拜、排排等的语音相似。

人们根据诸如此类的现象得出结论,认为什么样的音和什么样的义相结合构成语言符号完全由社会约定,因而简称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或约定性;一般的语言学著作都用荀子的“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的“约定俗成”四字来说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特点。

人们都非常推崇荀子“约定俗成”的学说,认为这一认识比西方语言学家还要早二千多年。

语音发展变化有什么特点?如何理解?语言的发展变化,是由语言新质要素的长期积累和旧质要素的逐渐衰亡来实现的,不可能一下子出现质的突变。

即使人为地想让它发生突变,也是不可能的。

这就是文字可以进行改革,而语言不能改革,只能因势利导逐渐使其规范的原因。

什么是义素?义素分析的方法和程序如何第一,确定对比分析的义位。

什么样的义位可以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不是随意的,而是有条件限制的。

如“电灯”和“英明”,“天”和“跑”等就不可以进行义素的对比分析,因为毫无联系的义位之间缺乏可比性。

应该说属于同一语义场之内的义位因为义位之间的某种联系性具备义素分析的基本条件。

也可以说语义场是义素分析的依据。

无论何种类型的语义场如类属义场、关系义场、顺序义场、同义义场、反义义场等都为义素分析提供可供对比的义位。

确定义位,这是义素分析的第一步。

第二,寻找义位之间的共性特征和区别性特征。

确定了对比分析的义位之后,就要将该组义位进行对比,首先找出互有联系的共性义素,然后找出互有差异的区别性义素。

这是义素分析的关键性的一步。

第三,将寻找出的各种义素用结构式描述出来。

可以是文字性的描述,也可以是符号式的标记。

义素分析法将义位的内容加以分解、形式化,使语义分析在摆脱传统释义法某种随意性的同时,增加一定的科学性,而且对计算机信息处理提供实体化、形式化的依据,这些都是义素分析法的价值表现。

但是,该种方法也并非尽善尽美,一方面,在分析的过程中仍然难以避免某种主观性,如义素的选择在数量和构成方面可能会出现因人而异、因分析目的而异的情形;另一方面,义素分析法目前还停留于几种词类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的分析中,还无法普及到所有类型词的分析,这是义素分析法存在的局限和不足。

词义的民族性语言深深地植根于文化现实之中,二者密不可分、相互依存,始终处于一个互动的过程。

一个民族文化上的“独特性”或“差异性”,往往在其语言中都有充分的体现、表达、传承和沉淀,往往在其它民族语言中形成“空白”,形成概念、语义、词汇等方面的空缺。

语言中有一些表示某民族文化中特有的事物、现象、概念的词语,这些事物、现象、概念在其他民族的文化中是不存在的,因而这些词语在其他民族的语言中也是不具备的,即呈现出一种空缺状态,这一类的词语最具民族文化特色,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

譬如:一些表示我国古代器物、典章、称谓的词语“鼎”、“八仙桌”“轿子”、“科举”、“贵妃”等;一些政治性色彩浓厚的词语“三个代表”、“一国两制”等,这样的词语在英语中是没有的,即使把它们翻译到英语之中,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作为注释说明也很难被人们所理解孤立语的主要特点孤立语最突出的特点是缺少屈折语那样的形态变化,由此延伸出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词序严格,词序不同,语法关系不同,意义也不一样;第二,虚词十分重要,同样的结构,有没有虚词,意义差别很大;第三,复合词多,派生词少。

汉语就是孤立语的典型代表,由于没有词形变化作为标志,词序和虚词就显得十分重要,比如“雷锋学习”是主谓结构,“学习雷锋”就成了述宾结构;“他们工作”是陈述句,“他们工作吗’就成了疑问句;汉语词汇中,合成词要占绝大多数,由词根和词缀构成的派生词只有很少一部分。

文字和语言有怎样的关系文字记录语言有不同的方式,有的文字是记录语言中的语素,有的是记录语言中的音素(音位),有的记录语言中的音节,因而文字就有不同的文字体系。

意音文字和拼音文字有什么不同意音文字和拼音文字的本质区别在于记录语言的方式不同。

意音文字记录的语言中的语素,而拼音文字记录的语言中的音素(音位)或音节。

如俄文,属于拼音文字,由于它记录的是俄语中的音素(音位),因此只要学会了33个字母的发音以及读音规则,就可以拼读每一个单词,甚而至于朗读出所有的文章。

而意音文字在记录语言中的声音的同时还记录它的意义,往往用一个字记录语言中的语素或词。

从文字的本身看不出它的读音,因为表音的部分不是音素化的,它经常和一个音节相联系,并且表示一个音节的成分也不是固定的。

如汉字中表示“ qi ”这样的读音的声旁有:其(期旗麒祺棋骐萁)、妻(凄萋)、戚(槭嘁)、齐(脐荠)、奇(骑琦崎绮)、气(汽)、耆(鳍)等。

由于意音文字记录的是语言中语素或词,因此意音文字有助于区分同音语素和同音词。

拼音文字的音素之间往往有比较复杂的组合规则,音节的类别很多,这样可以尽可能地避免同音语素或词。

非常男女、非常可乐、非常玫瑰、非常时期、非常会议”之类的组合反映了语言与社会发展的什么关系现在我们经常看见“非常男女、非常可乐、非常玫瑰、非常时期、非常会议”之类的组合,有人说“非常”是副词,不能修饰名词,所以这些组合都是错误的,或者说是一种临时活用,但实际上这种组合方式已经非常普遍了,逐渐被人接受,我们就得承认这种现实现象,不能简单地说这是活用,临时组合了。

其实这里的“非常”,已经不是副词而是区别词了,可以说是副词“非常”在现实应用中的一种功能上的转化新生,因此“非常”可以看作是个兼类词,这种现象我们可以说是语言的一种发展变化的具体反映,是社会运用的结果。

什么是语言发展的渐变性特点?所谓语言发展的渐变性,是指语言的发展变化不像社会变革那样产生突变,不是消灭现存语言和创造新的语言,而是具有相对的稳定性,通过语言中新的要素逐渐积累和旧的要素逐渐死亡来实现的,因此语言不会发生突变、巨变。

语言发展之所以具有渐变性特点,这是由语言的社会功能所决定的。

语言作为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作为社会成员相互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人们无时无刻不在使用它。

与人们生活关系如此密切的语言没有老是花样翻新的必要,同时作为社会成员共同的交际工具,它也需要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不允许它一下子发生大的变化,这样才能与人们的需要相适应,不至于影响人们的使用。

但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增长的交际需要又不断促使语言发生变化以满足社会成员新的交际需要。

这种稳固和变化的对立就导致了语言的发展变化只能是渐变的方式而不能是突变的方式,哪怕是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语言也不会马上产生巨变,就拿同社会变化关系最为密切的词汇来说,它也并不因为社会政权的更替,一下子就发生巨大的变化,语言中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亡等都是逐渐实现的,语言中的新词不是一下子就产生,旧词也不是一夜之间就消失掉了的。

如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权更替,并没有立即引起语言的更换。

再如捷克和斯洛伐克,曾经是一个国家,但后来分裂为两个国家,语言也随之分裂,一个说捷克语,一个说斯洛伐克语。

这里似乎发生了巨变,但其实这只是名分上的变化,并没有影响到语言的实质,真正的变化还是在以后逐渐发生的。

什么是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特点?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指一种语言各个要素的发展或整个语言全局发展具有不一致性,不是齐头并进的,而呈现出复杂性、多样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