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战国四公子”专题阅读教学案例

合集下载

《魏公子列传》导学案共3课时

《魏公子列传》导学案共3课时

《魏公子列传》导学案共3课时《魏公子列传》导学案【学习目标】1、进一步了解人物传记的写法。

2、积累文中一些重要的实词、虚词,掌握几种常见的文言句式。

3、了解本文中一些词的多义现象。

4、体会《史记》的叙事艺术。

第一课时【预习导航】一、关于战国四公子春秋战国时诸侯的嫡长子,预定继承君位的,称“世子”,其他的儿子称“公子”。

魏无忌,战国时魏国的贵族,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安釐王的弟弟,魏无忌即信陵君,信陵君是其封号。

信陵,地名,在今河南省宁陵县境内。

他与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楚国春申君黄歇,并称为战国时期“四公子”。

战国四公子最突出的表现在于能够礼贤下士。

其中以信陵君为最。

二、关于“士”战国时代,出现了一个特殊的阶层,即“士”的阶层,这是个知识分子阶层。

这些人走公室,跑私门,不狩不猎,不农不商,靠知识糊口,奔走四方,寄食于豪贵之家并为之服务。

故称为门客或食客。

他们或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或有高强的武艺,能文能武,又懂政治,懂经济懂军事,懂外交,为各国统治者效劳。

在战国时代起着异乎寻常的作用,他们可以左右各国的政策,处理各国的外交,指挥各国的军队,如著名的纵横家苏秦与张仪两人几乎操纵着战国时代各国的外交关系。

三、写作背景故事发生公元前258年,当时属战国末期,秦国吞并六国日亟,战争进行得频繁而激烈。

公元前260年,在长平之战中,秦国大破赵军,坑杀赵降卒40万。

秦又乘胜围赵国首都邯郸,企图一举灭赵,再进一步吞并韩、魏、楚、燕、齐等国,完成统一中国的计划。

当时的形势十分紧张,特别是赵国首都被围甚急,诸侯都被秦国的兵威所慑,不敢援助。

魏国是赵国的近邻,又是姻亲之国,所以赵国只得向魏国求援。

就魏国来说,唇亡齿寒,救邻即自救,存赵就是存魏,赵亡魏也将随之灭亡。

信陵君认识了这一点,才不惜冒险犯难,在侯赢的帮助之下,窃符救赵,抗击秦兵;终于挫败了敌人的图谋,保障了两国的安全。

四、本文内容本文介绍了信陵君与侯赢的交往,以及在侯赢的帮助下窃符救赵,从而推迟了秦灭六国的进程。

群文阅读:实现深度学习的有效路径

群文阅读:实现深度学习的有效路径

群文阅读:实现深度学习的有效路径摘要:群文阅读体现了丰富的联结、整合、聚焦、发散、比较、辩证等思想,可以充分服务于语文阅读教学乃至写作教学。

深度学习追求学习目标的深度、学习参与过程的深度和学习结果的深度,亦即深度体验、深度理解、深度迁移和应用,而这些“深度”如何实现?群文阅读通过聚焦化的学习、整合化的学习、结构化的学习和情境化的学习为“深度学习”的实践和实现开辟了有效的路径。

在新时代的语文课程构建中,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和发挥群文阅读教学的优势,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关键词:群文阅读;深度学习;有效路径21世纪以来,深度学习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我国学者黎加厚教授《促进学生深度学习》、郭华教授《深度学习及其意义》、崔允漷教授《指向深度学习的学历案》等文对深度学习作了深度研究和阐释,学术届的成果可谓丰硕。

例如黎加厚教授提出,“深度学习是指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作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1]。

诸多研究广泛认为,深度学习要注重学习目标的深度、学习参与过程的深度和学习结果的深度,而联结、整合、生成、建构、迁移、应用则是关键行为。

然而,很多既有研究成果多着力于对“深度学习”进行国外、国内的理念、概念沿革梳理,进行特征分析概括以及国内外研究热点和趋向的分析等等,而实例研究相当匮乏。

我们不禁生出一些疑问:站在基础教育教学的角度,结合具体学科内容的教学,“深度学习”究竟是一个什么样态?“深度学习”是否神秘高妙无垠而离我们相当遥远?毕竟教育研究的旨归不是理论的演绎和兜圈,而是服务教育教学实践,进而促进理论的凝练和升华,最终促进人的发展。

正如南京师范大学吴永军教授所言:“必须在实际的学校教学情境中结合具体学科的教学,细致入微而不是大而化之地探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具体教学策略。

任何学校情境的学习展开的主要方面还是围绕具体学科开展的学习,因此,深度学习的主流若脱离了具体学科的学习,那是不可想象的神话或是乌托邦的臆想。

魏公子列传(公开课教案)

魏公子列传(公开课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案瓜洲中学汤佳2013-11-05[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内容,鉴赏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

2、认识信陵君礼贤下士的谦虚作风和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

[教学方法]诵读鉴赏、讨论归纳[教学辅助]PPT[教学时数]一课时一、导入魏公子,即信陵君,为“战国四公子”之一。

明朝人茅坤说:“信陵君是太史公胸中得意人,故本传亦太史公得意文。

”确实,司马迁以一支凝情之笔,尽情抒写了他对信陵君的推崇与同情。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一下,信陵君究竟是怎样一个人,是什么原因让他受到司马迁如此的偏爱。

二、诵读回顾(学生活动)理清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概括介绍信陵君的身份和“仁而下士”的品德。

第二部分(2~3),详写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行动。

其一为信陵君与侯赢的交往过程。

其二为信陵君与朱亥的交往过程。

第三部分(4~8段),具体叙写“窃符救赵”的故事。

三、人物分析鲁迅评价《史记》时说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充分肯定了这部作品的“历史”及“文学价值”。

作为史学家的司马迁非常善于刻画历史人物,在本文之中,太史公笔下的人物具有什么特点?他又是如何妙笔生花,展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呢?小组讨论后回答,要求:回答时做到语言的规范性、条理性(一)传主:信陵君讨论后明确:信陵君具有仁而下士、急人之困的性格特征(主要),其他特点:求贤若渴,尊贤重士,知人善任,虚心谦恭,善纳人言,大勇大义,急人所难,抑强扶弱,知错就改。

文章通过结交侯嬴、数请朱亥,窃符救赵等情节生动地表现了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性格特征和急人之困的高尚品格。

文章还描述了这样一些内容:知侯生家贫,欲厚遗之;急赵之困。

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不忍椎杀晋鄙而泣;勒兵之时,令三种人归家。

虽然用笔简洁,却更加突出了信陵君“仁”的一面。

板书:信陵君――结交侯嬴,仁而下士窃符救赵,急人之困方法:正面描写对比(侯生上车的傲慢——公子虚左的谦让;魏王——公子;未选入本文的平原君——公子)侧面烘托(“市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皆窃骂侯生”。

《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

《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

《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史记》叙事的体例、叙事方式和叙事的艺术特色。

2、继续让学生积累学习文言的知识,继续了解和掌握宾语前置的方法。

3、了解本文的内容及相关文化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1、理解信陵君的形象特点。

2、理解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意义。

教学设想:本文位于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第六题“善叙事理,其文疏荡”的单元,旨在了解《史记》的叙事艺术。

课文不算难懂,属教学篇目。

选修教材的学习,旨在增加阅读,提升素养。

在积累文言知识理解文章的基础上,作问题探讨。

课前预习: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薨hōng厚遗wèi 执辔pèi 馁虎něi韊矢lán二、解释下列实词:士无贤不肖——(无论)侯生摄敝衣冠——(摄,整理;敝,破)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让,谦让)愿枉车骑过之——(过,拜访)遍赞宾客——(遍赞,引荐)让魏公子曰——(让,责备)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安在,在哪里)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用来的做法)(和秦军拼死)(具,全部;状,情况)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用来的做法)屏人间语——(私下地秘密地)矫魏王令代晋鄙——(矫:假传(命令))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何如哉,怎么回事啊)侯生果北乡自刭——(北乡,面向北)赵孝成王德公子之矫夺晋鄙兵而存赵——(德,感激;存,使动用法)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外物)公子竟留赵——(终于)魏亦复以信陵奉公子——(奉还)三、文言知识归类(1)找出通假字直上载公子上坐(“坐”通“座”)俾倪(通“睥睨”,斜着眼睛看。

)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乡”通“向”)公子与侯生决(“决”通“诀”)(2)给加线词注音释义品士无贤不肖(xiào才能低的)侯生摄敝衣冠(bì破旧的)公子往,数请之(shuò多次地)品公子姊为赵惠文王……(zǐ姐姐)冠盖相属(zhǔ连续)宾客辩士说王万端(shu劝说)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duó揣测,估计)约车骑百余乘(shèng量词)今有难(nàn危难)侯生乃屏人间语(bǐng使人退避。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案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文本,积累字词。

2.能够通过与其他三位公子的比较,感受魏公子的人格魅力。

3.探究魏公子身上所寄寓的司马迁的思想观念。

教学过程:一.导入大家知道战国“四公子”:魏国信陵君魏无忌、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楚国春申君黄歇。

他们都以养士而闻名诸侯,司马迁也在《史记》中为这四人分别作了传:《魏公子列传》《孟尝君列传》《平原君虞卿列传》《春申君列传》大家从题目看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呢?对,不是信陵君列传,而是魏公子列传,那这是不是司马迁有意而为之呢,希望,通过我们将魏公子列传与其他三位公子列传的比较阅读中,来找到答案。

二.积累重要字词关于补充材料中的字词,上节课大家先小组交流过了,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各组的问题。

三.文本探究明代茅坤曾说:信陵君是太史公胸中得意人。

信陵君的确是司马迁比较推崇的一位公子,下面,我们就结合有关资料,来看一看与其他三位公子相比,魏公子有哪些过人的人格魅力?请大家先小组交流,交流的要求请看投影:小组交流要求1.依据文章及材料内容概括。

2.一人主讲,其他人补充。

3.一人记录要点,并注明小组号。

下面,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主动求士被动等士屈尊待士骄士、不悦慧眼识才不识才闻过则改态度诚恳无奈之举仁慈友爱残忍不为个人声名装门面、图虚名信任门客,虚心纳谏不信任,自以为是为他人、国家而用士为个人恩怨名利而用士结合有关材料,谈谈最能打动司马迁的是魏公子身上的哪些品格?屈尊求士,礼贤下士,见其真诚。

(待士)急人之困,为国效力,故而感人。

(用士)以其富贵而下士,他待士的诚恳打动着我们;不顾个人安危,心系国家,他用士为国也打动着我们。

也正因如此,司马迁才对魏公子充满着敬慕之情、推崇之意。

以至于在作传时,不是以信陵君列传命名,而是魏公子,而且,全文中147次直呼公子,可见其仰慕之情非同一般。

为了印证我们的看法,我们来看一看司马迁在四公子列传后的太史公曰中如何表达自己的看法的。

高中语文专题六第18课魏公子列传学案(含解析)苏教选修《史记》选读

高中语文专题六第18课魏公子列传学案(含解析)苏教选修《史记》选读

第18课魏公子列传——礼贤士、热心肠的战国公子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掌握文中涉及的重要文言知识。

2.思维:认识信陵君的形象特点。

3.审美:赏析叙事与写人艺术。

学法点拨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能以富贵下贫贱,贤能诎于不肖,唯信陵君为能行之,作《魏公子列传》第十七。

”《魏公子列传》是司马迁倾注了高度热情为信陵君所立的一篇专传。

本文节选主要选了他的“礼待侯生”和“窃符救赵”两方面突出的事迹,从而歌颂了信陵君心存魏国,礼贤下士,救人于危难之中的思想品质。

学习此文,不仅要了解曲折的故事情节,更要借助字词、细节,深入传主的心灵世界,从而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本文文字明白晓畅,文言常用词丰富。

学习时可把积累实词放在重要位置。

诗美晨读夷门歌王维七国雄雌犹未分,攻城杀将何纷纷。

秦兵益围邯郸急,魏王不救平原君。

公子为嬴停驷马,执辔愈恭意愈下。

亥为屠肆鼓刀人,嬴乃夷门抱关者。

非但慷慨献良谋,意气兼将身命酬。

向风刎颈送公子,七十老翁何所求。

[赏析] 王维这首咏史诗写得慷慨豪放,热情赞美了侯生这位七十老翁:70多岁的人在人生最后时刻做出了一件轰轰烈烈的大事,慷慨豪迈,亦是满足。

Ⅰ语言积累与梳理一、基础梳理1.通假字(1)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朱亥袖四十斤铁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同“睥睨”,眼睛斜着看,含有高傲之意 (2)同“向”,面向 (3)同“锤”,古代一种形状如瓜,带柄的击杀武器2.一词多义(1)故⎩⎪⎨⎪⎧ 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 今公子故.过之: 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 温故.而知新: 君安与项伯有故.: 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赵: (2)除⎩⎪⎨⎪⎧ 赵王扫除.自迎: 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3)过⎩⎪⎨⎪⎧愿枉车骑过.之: 行过.夷门,见侯生: 且尔言过.矣: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答案 (1)副词,故意地/副词,特意地/名词,缘故,原因/连词,所以/名词,旧的知识/名词,老交情,旧交情/时间名词,过去,从前 (2)名词,台阶/动词,整理,修治/动词,授官 (3)动词,拜访,探望/动词,经过/形容词,错误/副词,过于/动词,责备/名词,错误,过失3.虚词归纳乃⎩⎪⎨⎪⎧ 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家祭无忘告乃.翁: 答案 副词,才/动词,是/副词,于是,就/副词,竟然/代词,你的4.古今异义词(1)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过客..以观公子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古义:亲家,有婚姻关系的亲戚。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魏公子列传》,使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及魏公子无忌的生平和事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魏公子无忌的品格特点,提高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魏公子无忌的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2. 分析魏公子无忌的品格特点。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的理解。

2. 魏公子无忌事迹的准确把握。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学生课前预习,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及魏公子无忌的生平和事迹。

2. 合作探讨:课堂上分组讨论,分析魏公子无忌的品格特点,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

3. 案例分析:选取魏公子无忌的事迹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学习其传统美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入《魏公子列传》这篇课文。

2. 自主学习:让学生分享自己查找的资料,了解魏公子无忌的生平和事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魏公子无忌的品格特点,引导学生学习其传统美德。

4.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课文内容,解释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课文。

5. 案例分析:选取魏公子无忌的事迹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学习其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魏公子无忌的品格特点及其现实意义。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能否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阐述。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协作、沟通交流、观点阐述等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魏公子列传》文本。

2. 参考资料:关于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魏公子无忌的相关介绍。

如何做好专题阅读——以《战国四公子》专题阅读为例

如何做好专题阅读——以《战国四公子》专题阅读为例

2019.2本版编辑/·高中———以《战国四公子》专题阅读为例由王岱老师设计实施的《战国四公子》专题阅读教学案例,主要从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出发,针对语文阅读中的文言文阅读设计了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

该案例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特征。

王岱老师对课程资源进行了重新整合和开发,将思维能力的训练贯穿始终,将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以及文化传承与理解连接起来,整个教学安排环环相扣、井然有序、有条不紊。

这个案例具有多方面的参考价值,首先《战国四公子》这一专题阅读中有四篇文章,均属于《史记》里的人物传记类,属于群文阅读;而四篇阅读材料总字数约28900字,平均每一篇约7000字,又属于长文阅读的范畴,因此在群文阅读和长文阅读两个方面都能为我们未来的教学活动提供一些很有价值的启发。

一、《战国四公子》案例对于群文阅读的启示《战国四公子》专题阅读教学案例为我们诠释了什么是群文阅读,什么是长文阅读,以及如何实施这两种阅读活动。

《战国四公子》的总篇幅长,学生在接触之前必然会产生一定的畏难心理。

假设这里的四篇阅读材料换成是外国文学经典或者是古代白话文小说,在没有语言障碍的情况下,如何设置教学安排呢?对于群文阅读,在材料选择上要首选具有内在逻辑的文本。

《战国四公子》的四篇阅读材料就是《史记》里写如何做好专题阅读◉刘怡(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案例评品摘要:由王岱老师设计实施的《战国四公子》专题阅读教学案例,作为长文阅读和群文阅读结合的典范,为我们今后的教学提供了许多启示。

首先是在群文阅读方面,要求我们挑选具有内在逻辑的作品系列,能够让学生读完后感受到内在的联系,并且在安排顺序上要做到难易结合,具有合理的顺序;其次是在长文阅读方面,我们要挑选适合学生心理的阅读材料,从有情节的故事开始更便于学生接受,长文阅读也离不开教师阅读方法的指导,因此要设置一定的问题任务辅助指导学生阅读;最后在任务的设置方面,要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形成一定的梯度,并且要和语文核心素养相结合,还要体现出学科的整合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4 案例
案例
以挑战性学习任务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战国四公子”专题阅读教学案例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 王 岱
正 像《为 未 知 而 教 ,为 未 来 而 学》一 书 所 言 : “ 我 们 需 要 一 种 更 具 有‘ 未 来 智 慧 ’的 教 育 视 角 ,
在 复 杂 多 变 的 世 界 努 力 培 养 人 的 好 奇 心 、启 发 人 的 智 慧 、增 进 人 生 积 极地、广泛地、有远见地追寻有意义的学习。”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 实 践 性 课 程 ,学 生 的 语 文 素 养 是 在 丰 富 的 语 言 实 践活动中主动建构起来的。语文活动包括阅读 与 鉴 赏 、表 达 与 交 流 、梳 理 与 探 究 三 个 方 面 ,它 们 相互配合,共同构成语文实践活动系统。
高 中 生 的 阅 读 与 鉴 赏 活 动 应 能 体 现 出“ 自 主
作为一名教师,我常常自问:在课堂上学生的 学 习 是 否 真 正 发 生 了 ? 只 要 观 察 平 时 的 课 堂 ,就 会 发 现 ,学 生 很 多 时 候 虽 人 在 课 堂 却 心 在 别 处 。 探 其 原 因 ,有 时 是 因 为 我 们 的 课 堂 没 有 给 学 生 提 供 足 够 的 学 习 动 力 和 有 实 质 意 义 的 学 习 内 容 ,没 有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动起来。
二、问题引领,任务驱动,让学生在完成具有挑战性 的任务中提升语文素养
与 以 往 习 惯 的 文 言 文 教 学 中 字 字 落 实 、句 句 对 译 ,将 一 篇 小 文 章 揉 碎 搓 烂 塞 给 学 生 的 教 学 方 式 不 同 ,这 个 文 言 文 阅 读 专 题 ,首 先 是 阅 读 量 大 , 四 篇 阅 读 材 料 的 阅 读 总 量(含 原 文 和 注 释)共 28900 字;其次是阅读要求高,学生要在没有老师 讲 解 的 情 况 下 ,凭 借 注 释 和 工 具 书 自 读 课 文 ,并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个人不能理解的内 容。这样的学习任务是颇具挑战性的。
我在教学实践中注重整合和开发课程资源, 在 设 计 语 文 活 动 时 ,尽 可 能 体 现 语 文 核 心 素 养 的 基 本 要 求 ,为 未 知 而 教 ,努 力 引 导 学 生 为 未 来 而 学 。“ 战 国 四 公 子 ”这 个 案 例 ,以 阅 读 活 动 为 基 础 , 力 争 将 阅 读 与 鉴 赏 、表 达 与 交 流 、梳 理 与 探 究 整 合 在 一 个 专 题 学 习 活 动 过 程 中 ,将 教 学 目 标 指 向 学生思维品质的磨砺和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设 计 具 有 挑 战 性 的 学 习 任 务 ,不 是 为 了 难 倒 学 生 ,而 是 为 了 促 使 学 生 在 面 对 挑 战 的 过 程 中 , 转 变 学 习 方 式 ,培 养 自 主 学 习 的 能 力 和 合 作 、探 究 的 意 识 ,砥 砺 思 维 品 质 ,并 在 解 决 难 题 的 过 程 中,树立信心,培养自信。
独 立 、大 量 、选 择 、批 判 性 、创 造 性 ”的 基 本 特 征 , 他 们 的 表 达 与 交 流 活 动 应 能 体 现 出“ 文 明 得 体 、 自 由 顺 畅 、个 性 化 、有 创 意 、跨 媒 介 ”的 基 本 特 征 , 他 们 的 梳 理 与 探 究 活 动 应 能 体 现 出“ 结 构 化 、问 题 导 向 、跨 文 化 、自 主 合 作 、个 性 化 、创 造 性 ”的 基 本特征。
为 了 使 任 务 难 度 适 当 并 具 有 挑 战 性 ,我 在 选 择 学 习 材 料 和 设 计 任 务 内 容 时 ,作 了 精 心 的 准 备 和设计。
1. 学习方式的准备 在接手这个新班两个月后,我对学生的学习情 况有了初步了解,已在学习一个单元课内文言文的 过程中帮助学生基本确立了以自主阅读、小组合作 探究为主,教师点拨为辅的学习方式。学生虽说对 这种学习方式还不太习惯,但已经可以接受了。 2. 学习内容的设计 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我设计了以故事性强、 文 化 含 量 高 的《史 记》专 题 作 为 突 破 口 的 文 言 文 长 文 阅 读 专 题 。 之 所 以 选 择《史 记》的“ 四 公 子 列 传 ”有 这 样 几 方 面 的 考 虑 :一 是 在 这 之 前 为 学 生 补 充 了 短 文《读 孟 尝 君 传》,引 起 了 学 生 进 一 步 了 解 战 国 四 公 子 的 兴 趣 ;二 是《史 记》是 传 记 文 学 , 故 事 性 强 ,能 激 发 学 生 的 阅 读 兴 趣 ,适 合 学 生 阅 读 ;三是“四公子列传”是《史记》中的精品,对学 生 来 说 ,通 过 研 读 这 个 专 题 可 以 大 致 了 解《史 记》 的 写 人 特 点 ;四 是“ 四 公 子 列 传 ”内 容 丰 富 ,呈 现 了 战 国 时 代 的 社 会 风 貌 ,隐 含 了 大 量 的 社 会 历 史 文 化 信 息 ,为 学 生 提 供 了 许 多 可 研 究 的 角 度 ;五 是 为 接 下 来 的《战 国 策》专 题 阅 读 和“ 初 识 百 家 ” 专 题 阅 读 奠 定 了 基 础 ;六 是 这 四 篇 文 章 很 长 ,学 生 从 未 接 触 过 这 样 长 的 文 言 文 ,若 学 生 能 较 顺 利 地 读 完 ,势 必 能 增 强 学 生 学 习 文 言 文 的 信 心 ,对 他们破除怕学文言文的迷障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3. 课时的设计 学 生 刚 学 完 王 安 石 的《读 孟 尝 君 传》,因 此 就
一、活动设计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合作学 习的特征
“ 战 国 四 公 子 ”整 个 专 题 学 习 共 8 课 时 ,学
语文学习 2017 年 3 月 35
生 自 学 占 6 课 时 ,即 总 课 时 量 的 四 分 之 三 。 每 篇 阅 读 材 料 都 先 安 排 学 生 自 读 ,给 学 生 充 分 自 学 的 空 间 和 时 间 。 学 生 在 自 读 中 遇 到 问 题 ,先 运 用 注 释 和 工 具 书 自 行 解 决 ;遇 到 解 决 不 了 的 问 题 ,教 师 鼓 励 学 生 通 过 小 组 讨 论 解 决 。 在 这 6 课 时 里 ,教 师 是 学 生 学 习 的 指 导 者 和 帮 助 者 。 在 学 生 自 读 和 小 组 讨 论 交 流 的 过 程 中 ,教 师 只 是 巡 回 指 导 ,适 当 点 拨 学 生 学 习 中 的 共 性 问 题 ,不 打 乱 学 生 的 学 习 节 奏 ,这 符 合 学 习 行 为 发生的规律。
在专题学习的最后 2 课时,通过小组交流、全 班 交 流 和 教 师 引 导 点 评 的 方 式 ,回 顾 总 结 自 学 成 果,分享学习经验。强调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分 享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启发,共同提高。
上 述 设 计 基 于 这 样 的 思 考 :语 文 课 程 关 注 的 重 点 是 培 养 学 生 的 核 心 素 养 ,教 学 过 程 是 教 师 教 学 生 学 的 过 程 ,而 不 是 教 师 单 纯 地 传 授 学 生 知 识 、训 练 学 生 技 能 的 过 程 。 正 如 叶 圣 陶 先 生 所 说 :“ 尝 谓 教 师 教 各 种 学 科 ,其 最 终 目 的 在 达 到 不 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 故教师 之 为 教 ,不 在 全 盘 授 与 ,而 在 相 机 诱 导 。 必 令 学 生 运 其 才 智 ,勤 其 练 习 ,领 悟 之 源 广 开 ,纯 熟 之 功 弥深,乃为善教者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