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旱造林技术分析

合集下载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分析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分析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分析摘要:我国的林业进展对各个行业的生产活动和人们的日常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确保林业工程能够高效地进行,深入研究抗旱造林技术的实际应用,从而尽可能地提高林区树木的存活率和覆盖率,确保林业工程在实施过程中能够获得良好的经济回报。

关键词:抗旱造林;林业工程;容器苗种植技术;覆膜造林种植技术引言我国对荒漠化的治理越来越加重视,加大了对林业工程的资金投入,并更加关心林业工程的实施效果。

由于干旱是导致植被大面积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加强对林业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抗旱性研究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为了推动林业工程的持续进步并增加我国的整体绿化面积,在采用抗旱造林技术时确保幼苗的存活率。

同时,采用容器苗种植技术和覆膜造林种植技术可以增加林区地面的水分,确保幼苗在成长过程中能够获得足够的水分和营养,从而提高林业工程的实施效果,并增加我国各地区的绿化面积。

1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概述在林业工程的抗旱造林工作中,蓄水保湿技术、高效集水技术和蓄水保墒技术是提升水分含量的核心技术。

这些保墒技术主要包括土壤保墒和地表覆盖保墒两大类。

土壤保墒有物理保墒法、化学保墒法等几种。

第一种策略是优化土壤的构造并提高其保水性能。

后一种则主要是通过灌水或施肥来调节土壤含水量。

经常在松软的土壤中,在树洞内施加绿色肥料、有机肥料和土壤改良剂。

这种方法虽然也能使土壤保持一定湿度,但效果并不理想。

在土壤水分含量相对较高的植树区域,为了更好地维护土壤的水分平衡,建议将土壤表层进行覆盖,这将有助于有效避免土壤水分因蒸发而遭受损失。

后两种措施主要是通过蓄水保墒来达到目的。

具体的操作步骤包括:在幼树培育完成后,将其修整成近似漏斗的形状,然后在土壤下铺设塑料薄膜,并在其上喷洒聚丙烯酸等化学试剂,这样可以有效地增加土壤的水分含量。

2林业工程抗旱造林工程存在的问题2.1水资源缺乏自然环境对林业工程的建设产生了直接且关键的影响。

在生态环境中,森林资源作为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于人类生活有着极大的帮助作用。

试析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及节水保水技术

试析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及节水保水技术

试析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及节水保水技术干旱半干旱地区是指降水量较少、蒸发量较大的地区,这种地区的气候条件对植被的生长和生存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为了改善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提高土地的资源利用效率,抗旱造林和节水保水技术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手段。

本文将就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及节水保水技术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领域的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抗旱造林技术1. 种苗选择选用适应性强、生长快、耐旱抗寒的树种进行造林是抗旱造林的基本要求。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适合进行抗旱造林的树种有松树、柏树、油松、樟子松等。

这些树种具有较强的耐旱抗寒能力,适应性强,生长速度较快,可以为当地的生态环境改善和土地的保护起到积极的作用。

2. 土壤改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土壤通常比较贫瘠,缺乏养分和有机质,这对于树木的生长和发育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在抗旱造林过程中,需要对土壤进行改良,增加土壤的养分和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常用的土壤改良方法包括施入有机肥、石灰、磷肥等,以及通过耕作和覆盖等措施改善土壤结构。

3. 水源供给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进行抗旱造林时,保证树木的充足水源供给是非常重要的。

需要建立起合理的灌溉系统,保证树木在生长期间能够得到充足的水源供给。

科学合理地运用雨水和地下水资源也是一种重要的补充水源供给的方式。

4. 技术指导在抗旱造林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制定合理的抗旱造林方案,并确保科学合理地实施。

对于树木的管理和护理也需要专业的技术指导,包括树木修剪、病虫害防治、生长调控等方面的技术支持。

二、节水保水技术1. 土壤保水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进行抗旱造林时,保持土壤的湿润状态是非常重要的。

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增加土壤的保水能力,包括覆盖、植被覆盖、遮阳等措施,以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和流失,保持土壤的湿润状态。

3.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以改善土壤的肥力和保水性,减少土壤水分的流失。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进行抗旱造林时,可以通过施入有机肥、磷肥、钾肥等,来改善土壤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分析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分析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分析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增加,干旱逐渐成为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的利用,能够有效地保护水土资源,维护环境生态平衡,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文将从抗旱造林技术的意义、方法、实现过程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抗旱造林技术意义1、保持生态地貌平衡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能够有效地保护水土资源,预防干旱引发的水土流失、沙漠化等问题,维护生态地貌平衡。

干旱造成植被枯萎、土地裸露、地面裂缝等现象,加重了环境资源的破坏,形成了生态环境恶性循环。

2、提高资源利用率抗旱造林技术的利用,可以增加植被覆盖率,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在抗旱造林的过程中,可以采用耐旱植物或技术,如种树选用深根植物、开展水分保护机制等,能够节约水资源、提高植物的抗旱能力,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3、构建生态工程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能够为城市植被运营、农田水利、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提供更多技术支持选项。

由于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可以控制水分损失,保护土壤水分,减少水分蒸发,减轻大气环境污染,从而构建一个完备的生态工程体系。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的方法,包括造林区域的确定、种植物的选择、土壤改良等方面。

1、造林区域的确定首先,要选取适宜的地域、气候和土壤条件,确定符合抗旱造林条件的造林区域。

在选择具有不良地质特征的区域时,也需要考虑到周边的水资源,如河流、湖泊等。

这样,才能实现水光环境建设的一体化、生态修复和环保。

2、种植物的选择如何选择适合抗旱造林的植物,是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的重要问题。

一般来说,选择深根、耐干燥、高服务价值的树种,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八角、龙柏、夹竹桃、芒、茶树等,是比较适合抗旱造林的品种。

3、土壤改良因为干燥的土壤不能养活植物生存,为提高水分的保留、储存和利用能力,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需要对土地进行改良。

通过对土壤进行施肥、混入适量的有机肥料、加入小石子减轻土壤重量,能够增加土地呼吸,从而促进植物生长。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浅析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浅析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浅析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旱灾已经成为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和木材资源供应的重要因素。

在林业工程建设过程中,抗旱造林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的相关内容,从树种选择、水源管理、土壤改良等方面进行浅析。

一、树种选择树种选择是抗旱造林技术中最为关键的一环。

在选择树种时,需要考虑其耐旱性、适应性以及经济价值等因素。

在干旱地区,应当选择具有较强抗旱能力的树种,例如柽柳、沙柳、刺槐等。

这些树种具有较强的抗旱适应能力和快速生长能力,能够在干燥的环境中生存并发育,是抗旱造林的理想选择。

也可以选择一些经济价值较高的树种,如松树、柏树等,在其成熟后可供木材资源的采集和加工利用,提高造林的经济效益。

二、水源管理水源管理是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中的关键环节。

在干旱地区,林地的水资源较为匮乏,因此需要合理利用水资源进行林业工程的建设和管理。

可以通过建造水池、水窖等设施储备雨水,以应对旱季水源短缺的情况。

可以采用雨水收集和蓄水技术,将雨水收集起来用于浇灌树木,提供其生长所需的水分。

还可以进行灌溉工程,通过灌溉系统向林地供水,确保树木生长所需的水分。

通过合理利用水资源,可以有效提高林地的水分利用率,保障抗旱造林工程的顺利实施。

三、土壤改良在抗旱造林技术中,土壤的改良对于树木的生长至关重要。

由于干旱地区的土壤多为砂壤土、砾石土等贫瘠土壤,其水分保持能力和肥力较低,难以满足树木的生长需求。

需要通过土壤改良技术来改善土壤的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

可以采用有机肥、无机肥、腐殖土等方式来改良土壤肥力,提高其对植物的营养供给能力。

可以添加吸水保湿剂、多肽物质等来改善土壤的保水能力,增加土壤的含水量,提高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

通过土壤改良技术,可以提升林地土壤的肥力和保水能力,为树木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

四、抗旱管理在抗旱造林过程中,抗旱管理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抗旱管理包括灌溉、遮荫、修剪等一系列管理措施,旨在提高树木的抗旱能力和生长环境的质量。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浅析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浅析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浅析林业工程中的造林技术是指为了实现多种目标而进行的人工造林活动。

其中,抗旱造林技术是指在干旱条件下,通过科学合理的技术手段,提高树木的抗旱能力,从而实现良好的造林效果。

本文将围绕抗旱造林技术进行浅析。

一、选用适合干旱环境树种干旱环境下,树木需耐干旱能力强,生长快,效益好。

因此,选用适合干旱环境的树种非常重要。

常见的适合干旱环境的树种有沙漠刺槐、黄杨、云杉等。

采用合适的树种,可以保证树木在干旱条件下生长的健康稳定,增加了树木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

二、防护措施在进行抗旱造林时,为树木提供充足的水源是至关重要的。

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采用灌溉水源、降雨水源、堤坝蓄水等不同手段来为树木提供充足的水源。

针对特殊环境,我们也可以制定一些相应的防护措施,如搭建防风围栏、设置遮荫棚等,为树木提供适宜的条件,从而提高其抗旱能力。

三、科学管理良好的科学管理可以有效提高树木的生长质量,增强树木的抗旱能力。

在抗旱造林中,我们可以采用合理的修枝、施肥等措施,进一步增强树木的抗旱能力。

此外,应该定期对林分进行巡查,及时发现并处理树木生长过缓、虫害、病害等问题,从源头上保证干旱情况下的树木生长质量。

四、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技术调整在抗旱造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环境和气候条件等因素,进行合理的技术调整。

如根据当地石质土壤等情况,采用不同的水源稳定方案;结合当地气候变化,合理增加日光周期,提高树木的光合作用效率,提高其干旱生存能力等等。

因此,合理的技术调整可以更好地发挥抗旱造林技术的效益。

综上所述,抗旱造林技术是林业工程中的一项重要技术。

在实践中,我们需要选用适合干旱环境的树种、采取合适的防护措施、科学进行林分管理和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技术调整等,才能更好地实现抗旱造林效益的发挥。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探讨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探讨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探讨林业工程是利用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来规划、建设和管理林木资源的一门学科,其目的是提高森林资源的产量和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而抗旱造林就是在干旱条件下进行林业工程建设的一种特殊技术,其目的是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提高林木对干旱的抵抗能力,保障木材的产量和质量,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

本文将就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进行探讨。

一、优选树种抗旱造林的第一步是选择抗旱性强的树种。

干旱地区树种的选择要考虑其耐旱能力、适应性和生长速度。

在内蒙古地区,适宜的树种有沙柳、胡杨、胡桃楸等。

这些树种具有深根系、较强的抗旱能力和较快的生长速度,能够适应干旱环境的生长条件。

二、改良土壤在干旱地区进行造林工程时,土壤的改良至关重要。

通过合理施加有机肥、磷肥、钾肥等肥料,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和肥力,增加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提高植物的抗旱能力。

还可以采取保护地表、植被覆盖等措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湿润。

三、合理设计林地布局在抗旱造林工程中,合理的林地布局可以有效利用水资源,降低林木对水资源的需求。

合理的布局可以根据地形地貌、水资源分布等情况,将林地分成不同的区域,从而实现合理的水资源配置。

通过优化林地布局,可以减少水资源的蒸发损失,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

四、科学施肥浇水在抗旱造林工程中,科学的施肥浇水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通过合理的施肥浇水,可以提高林木的抗旱能力,增加生长速度,提高产量和质量。

在干旱地区可以采取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适时、适量地给林木施肥,以补充营养,增强林木的抗旱能力。

五、合理选择种植时间在干旱地区进行造林工程时,选择合适的种植时间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常在春季或秋季进行种植,此时气候温和,降雨较多,有利于树苗生长。

而在夏季高温干旱时期,不宜进行大面积的树木种植,以免造成大量树苗的枯死。

六、加强管理保护在干旱地区进行抗旱造林工程时,加强对林木的管理和保护也是至关重要的。

定期除草、整枝整理、采取覆盖物等方法,保持地表植被覆盖,保持土壤湿润。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浅析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浅析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浅析林业工程是指在林木生长的环境中,利用各种工程手段和技术手段,推动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保持森林生态平衡,提高林木的生长速度和质量。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林业工程中抗旱造林技术的研究和实践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进行浅析,从技术原理、实施方法和效果评估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技术原理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的核心原理是通过科学的林木选育和土壤改良技术,提高树木对干旱的抵抗力,从而在干旱地区建立起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

在技术原理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林木选育:通过选育对干旱具有一定抵抗能力的树种,或者进行杂交育种,培育出适应干旱环境的新品种。

2. 土壤改良:在干旱地区种植林木,需要对土壤进行改良,包括增加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改善土壤的排水性能,提高土壤的肥力等。

3. 灌溉技术:在干旱地区,利用科学的灌溉技术,为林木提供必要的水分,促进其正常生长。

4. 植被恢复:采用合理的密度和植被种类,通过人工造林或自然恢复的方式,建立符合生态环境要求的森林植被。

二、实施方法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的实施方法包括选址、种植、养护和管理等多个环节,需要系统地进行规划和实施。

1. 选址: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状况和地形地貌等因素,选择适宜的地块进行造林,确保后续树木生长的条件。

2. 种植:根据所选的树种和造林地点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种植方式,包括直播、定植或育苗移植等。

3. 养护:对初期树木进行适当的养护,包括浇水、施肥、防治病虫害等,确保树木的生长顺利进行。

4. 管理:根据树木的生长情况,进行相应的管理措施,包括修剪、疏伐、防火等,保持森林的健康生长。

三、效果评估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的效果评估是实践中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科学的评估方法,才能及时调整和改进技术手段,提升造林效果。

1. 林地覆盖率:以森林覆盖率为指标,评估造林效果,检测造林地区的植被覆盖情况,分析森林生长的趋势和规律。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浅析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浅析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浅析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加剧,干旱已经成为世界各地极其常见的天气现象之一。

在林业生产中,干旱已经成为一个极大的挑战,无论是种植造林还是林木管理,都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应对干旱。

本文将从林业工程的角度出发,浅析抗旱造林的技术。

一、水文学预测法水文学预测法是一种利用统计学和计算机模型来进行水文预测的方法。

对于抗旱造林,水文学预测法主要是通过对周边地区降雨量、气温、蒸发量等气象因素的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来预测未来的降雨情况。

这样可以在投资建设或者管理林木时,结合预测的数据来制定合理的计划,从而避免因极端干旱导致的林木死亡或者生长受到影响。

二、改进灌溉方法目前灌溉方法中最常见的一种就是滴灌法和喷洒灌溉法。

但是,这些方法在实际操作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滴灌管道容易堵塞,喷灌后地面容易产生浅层流失等。

因此,需要通过改进灌溉方法来提高灌溉效率。

比如,可以采用新型的滴灌管道材料以及更先进的灌溉控制系统,从而确保灌溉水分达到更精确的数量,避免过量浪费。

三、绿化带建设绿化带建设是一种抵御干旱的常用方法。

通过在沙漠化地区建设合理的绿化带,可以减缓土地水分蒸发率,从而达到抗旱的效果。

而绿化带建设也需要考虑土地的适宜性、植物的繁殖能力以及栽培技术等因素,结合实际情况,适度的调整绿化带的布局和栽植密度,以达到最佳效果。

四、选用适种植物在抗旱造林中,选用适种植物是十分重要的,不同类型的树种对干旱的耐受能力不同。

因此,在进行造林前,需要通过调研、调查等外界收集信息,选择能够适应当地干旱情况的植物。

比如,有些常绿树种有更强的抗旱能力,如油茶、榛树等,而有些耐旱野草则可以作为中旱绿化的首选植物。

五、土地改良技术在现实环境中,一些干旱地区的土地质量可能不是很好。

因此,通过改良保持土壤水分的能力,也是一种抗旱造林的有效方法。

其中,深翻、施肥、覆盖等手段可以增加土壤的保持水分的能力,从而使得树木更容易生长。

还可以通过建设排水系统来避免土壤过多水分堆积,从而保证土壤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8卷第24期2012年12月甘肃科技Gansu Science and TechnologyVol.28No.24Dec.2012抗旱造林技术分析赵峰(甘肃农业大学林学院,甘肃兰州730000)摘要:在分析抗旱造林技术探索历程的基础上,结合实例,提出两个抗旱造林的新思路:培育具有粗壮根系的优质苗木;采取保护措施防止苗木地上部分过度失水。

并对有关的应用基础研究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抗旱造林;成活率;成活过程中图分类号:S728.2成活率低一直是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工作的难点问题,严重制约着这一地区的林业建设进程。

另一方面,干旱、半干旱地区自然生态系统日趋恶化,大力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是改善生态环境、保证工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

提高成活率的关键在于抗旱造林技术(包括育苗技术)的突破性进步。

为此几代林业工作者和干旱、半干旱地区广大农民群众为提高造林成活率付出了艰苦的努力,进行着不懈的探索,探索总结出许多造林技术,多数技术在试验阶段均有一定效果,甚至非常突出。

但就总体而言,这些技术成果或者囿于应用范围,或者拘于可操作性,在提高大面积生产性造林的成活率方面作用有限,导致“年年造林不见林”的尴尬局面。

究其原因,与造林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滞后有很大关系。

多年来,有关苗木定植后成活机理的研究成果鲜见报道。

应用基础理论薄弱,技术探索就难免带有较大的盲目性。

黄河中上游多数地方气候干旱,年降水量不足600mm,退耕还林工程任务重,难度大。

在此形势下,更需要重新审视抗旱造林技术的探索历程,寻求理论突破,指导技术研究,加速开发新技术。

1抗旱造林技术研究概述根据技术着眼点,可以把抗旱造林技术概括为3个探索方向。

1.1选择适宜的造林时间黄土高原春旱频繁,对新植苗木的成活与生存构成巨大威胁,为此人们考虑选择适宜的造林时间,以避开干旱季节,如改春季造林为秋季造林、雨季造林的技术研究也有报道[1]。

但在生产上,仍以春季造林为主。

1.2改良环境,增强土壤蓄水保水和供水能力多数研究者认为,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成活率低的根本原因是土壤水分不足。

基于这种认识,设计出许多增强土壤蓄水保水和供水能力的技术,主要包括:水平沟、水平台、反坡梯田、径流集水等工程整地措施;深坑大穴疏松土壤,增加土壤蓄水供水能力;覆盖地膜或覆草等保墒措施,并结合深栽,使苗木利用深层土壤水分;栽前植后浇水等。

1.3良种壮苗,提高苗木活力根据适地适树原则,筛选抗旱树种或进行遗传改良、培育壮苗;在某些针叶树种或灌木树种中推广使用容器育苗技术,造林时连同营养土一起植入穴内[2];为减少苗木定植初期的水分消耗,在造林时预先对苗木进行处理,去叶修枝,甚至截干定植等[3]。

在提高苗木活力方面,应用较多的技术有保护根系或根系蘸泥浆[4],对苗木进行抗旱驯化[5],用ABT生根粉、抗旱剂、菌根剂、根宝、稀土微肥等进行浸根处理等[6]。

2抗旱造林技术探索的得与失一切抗旱造林都是围绕提高成活率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的。

仔细剖析苗木在第一个生长季的生命历程,可以简单地分为两个阶段。

在第一个阶段,如果是雨季造林中,苗木表现为在新的环境中恢复其苗圃中原有的生理活动水平,继而延续其营养生长过程;如果是非雨季造林中,春季到来时,苗木首先是复苏,开始生理活动,芽体萌动,萌发新根,根系延伸生长,到幼叶展开,能进行光合作用而过渡到下一阶段,这一过程类似于种子萌发过程。

第二阶段就是苗木增加叶量,通过光合作用进行营养生长的阶段。

为便于论述,笔者把第一阶段称为成活过程,第二阶段称为营养生长过程。

2.1关于造林时间春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就全国多数地区来说,此时的土壤墒情基本能满足苗木成活过程对水分的需求,进行春季植树是合理的。

但黄土高原地区春旱频繁,多数年份中土壤墒情很差,在植苗造林时,除容器苗外,起苗、运输、栽植都会或多或少伤及苗木,对根系的伤害尤为严重,苗木定植之后需要愈合伤口,形成新根新芽,多种生理过程混杂在一起,对外部不利环境的抵御能力很低,而此时土壤干旱、空气干燥并且多风,极不利于苗木成活,在长时间的水分胁迫下,苗木会逐渐失去活力。

造林实践中人们常常见到这种现象,空旷地上新植苗木容易发生抽条,其成活率远低于背风处的苗木。

其原因在于新植苗木根系少(裸根苗更甚),且均为老根。

植物生理研究证明新生根吸收作用旺盛,老根的吸收能力弱,即植物根系的吸收作用主要由新生根来承担。

新植苗木需经过一定时期才能生出新根,这期间苗木的水分补充就只能由吸收能力微弱的老根来承担,其对整个植株的供水能力极其有限。

新植苗木地上部分由于皮孔开张,在干燥的空气中过度失水,大风则进一步强化这一失水过程,使得根系供水不足而导致生理干旱。

这可能是苗木成活困难的关键所在。

苗木定植后采用浇水的办法可能缓解这一问题,但由于苗木容易失去水分,仍然难以有效提高成活率,即使成活下来,其活力也会受到很大损失,于以后的生长不利。

因此,只有解决好空气干燥和风影响苗木成活的问题,黄土高原地区春季造林才能切实可行。

对于雨季造林来说,由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不足,苗木成活过程会消耗较多的有机营养之后,留给营养生长过程的就只剩下半个生长季了,苗木能否积累起足够的有机营养以保证安全越冬和来年的复苏生长,令人怀疑。

秋季造林同样存在苗木地上部分在寒冷干燥且多风的冬春季节会过度失水的问题,容易发生生理干旱现象,导致活力迅速下降,削弱了来年春季成活过程的生理基础。

2.2关于改变环境不论是雨季造林,还是非雨季造林,苗木的成活过程都要动用体内的有机营养贮存,其前提是苗木具有良好的营养状况,其次才是较好的水分供应状况,以促进苗木体内营养物质的转移运输,加速成活过程。

反映各种以改良环境为关键技术的造林方法,尽管都显著提高了土壤蓄水保水能力,改善了苗木根系生理活动的外部环境,但这类措施实际上并没有根本改善苗木成活过程中的水分供应状况,而且在限根造林中,苗木根系中主要吸收功能的细根损失殆尽,吸收水分的能力大打折扣。

当苗木能够高效吸收土壤水分时,表明苗木已经生出新根,即苗木已经基本成活。

因此,改善土壤环境,对于促进苗木成活的作用很值得商榷,这类措施所改良的与其说是苗木成活过程的环境,到不如说是苗木成活之后的营养生长过程的环境。

2.3关于良种壮苗多数研究壮苗标准的学者都倾向于以茎干的高低粗细和根量的多寡作为苗木分级的主要标准,具有高大粗壮的茎干和较多的根量即为优质苗木。

这样的苗木贮藏了较多有机营养是其成活的物质基础,正是其成活率较高的关键。

用辩证的观点看,茎干高大粗壮的所谓优质苗木由于枝量多,增加了整个植株的耗水量,如前所述,此时苗木根系的吸水能力有限,在干旱胁迫下,苗木活力会受到严重影响,于成活不利。

截干造林[7]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苗木地上部分的生物量,减少了水分消耗,但是截干也同样截掉了贮藏在茎干中的大量有机营养,对于苗木成活来说实质上是一种浪费,也使优质壮苗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意义。

多数研究者把较多根量定为优质苗木的标准之一,都基于增加根量意味着增加了根系的吸收面积,改善苗木体内的水分供应状况方面的考虑;一些促进苗木活力的措施也主要在于增强根系吸收能力。

从苗木定植后的成活过程来看,其复苏、愈伤、萌动到出芽和形成新根并不需要太多的水分供应,水分消耗主要是暴露在空气中的茎干表面蒸腾所致,换句话说,在成活过程中,苗木不需要大量吸水。

植物生理学研究表明,贮藏是根系的四大功能之一,较多的根量同样意味着贮藏了较多的有机营养,从而强化了苗木的成活过程的物质基础。

综上所述,迄今为止的各类抗旱造林技术探索几乎都不约而同地忽视了苗木成活过程与营养生长过程的不同,导致技术的实际影响并未出现在苗木成活过程中,而是出现在营养生长阶段,这是抗旱造林成活率难以提高的关键。

3抗旱造林的新思路据笔者了解,有人在干旱山坡上新建花椒园获得成功。

其做法是:改春季造林为秋季造林;选用优质椒苗定植,约15天后进行截干处理,留下约10 15cm的茎段,再埋土助苗越冬;来春当树木开始发741第24期赵峰:抗旱造林技术分析芽抽梢时,分两次去除埋土,此时椒苗已经生发新芽,适当浇水后,椒苗就能正常生长。

调查结果显示,椒苗成活率接近90%。

这一措施成功的原因可能在于:其一,避开春旱对苗木成活的严重威胁,而且黄土高原秋季土壤墒情一般较好,已经进入休眠期的苗木更容易适应环境;其二,截干埋土能有效防止寒冷干燥且多风的冬季对苗木造成的生理伤害;其三,有研究表明,低温处理具有促进植物形成愈伤组织的作用。

一些扦插育苗试验表明,低温处理的插条生根率和发芽率都有明显增加,在果树生产中普遍采用秋季修剪与此也有一定关系;其四,苗木的整个成活过程完全置于土壤之中,避开了干燥气候对苗木的威胁,去土后适当浇水,新生苗能够以充裕的有机营养为依托,在适应环境的锻炼中顺利过渡到营养生长阶段。

从上面的例子中,笔者得到这样的启发。

抗旱造林的目的首先是苗木成活并保存下来,而非用成百上千的高大幼树迅速覆盖荒山。

苗木被定植到立地条件远差于圃地的干旱荒山荒坡,成活和生存都将经受严酷自然条件的考验。

苗木成活并保持旺盛活力的物质基础是体内贮藏的有机营养,因此要求育苗时必须着力增加苗木的有机营养积累。

鉴于全株均匀贮藏有机营养所带来的增加耗水量的弊端,笔者认为,有机营养贮藏应该以根系为主,在育苗时采用人工调控措施,如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控制幼苗光合产物的流向,尽量积累在根系中。

这是一种发挥根系贮藏功能的方法,因此还要控制根系的过分延伸生长和根数的过度增加,可以施用某些与茎干上所用的矮壮素功能相似的生物生长调节物质,促进根系的粗壮生长,使培育的苗木有如颗粒饱满的种子。

简而言之,抗旱造林中,育苗的目标是培育具有粗壮根系的优质苗木。

另有两个例子同样引起笔者的深思。

一是樟子松防风背阴整地造林试验[8],其具体做法是挖四面直立、深35cm的造林坑,苗木全株均位于坑内,使风不能直接吹在苗木上,太阳光线也不能直接照射在苗木上,苗木完全靠散射光生长成活,造林成活率达到96%;二是果树定植后套袋技术[9],其做法是在苗木栽植并定干后,套袋,袋顶高于苗顶1 2cm,以免顶芽伸展时触到袋膜而被灼伤,结合地膜覆盖保墒措施,其平均成活率高达98%。

这是采取保护措施防止苗木地上部分过度失水,从而提高成活率的成功探索。

据此笔者认为,抗旱造林技术探索的重点,应该从设法提高土壤水分转变到如何降低干燥空气和风对苗木成活的影响方面来,根据不同苗木类型、苗木规格以及立地条件等因素,设计开发相应的减少苗木地上部分失水的系列技术,为大面积生产性造林提供技术支撑。

4小结通过上述分析,认为抗旱造林应培育具有粗壮根系的优质苗木,在造林方式上可采取秋季截干定植并埋土;来年去土进行矮壮化抚育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