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ie总线规范
计算机总线标准

计算机总线标准计算机总线标准是指计算机硬件中用于连接各个组件的一组规范和接口标准。
它定义了计算机内部各个组件之间的通信方式和数据传输规则,使得不同厂商生产的计算机硬件能够互相兼容和交互。
计算机总线标准的出现,使得计算机硬件的设计和制造变得更加灵活和高效。
它不仅简化了硬件设计的复杂性,还提高了计算机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
通过遵循总线标准,计算机硬件可以实现模块化设计,不同的组件可以独立开发和升级,从而降低了硬件的成本和开发周期。
在计算机总线标准中,最常见的是PCI(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总线标准。
PCI总线标准是由Intel公司于1992年推出的,它定义了计算机主板上各个插槽之间的通信规则和电气特性。
通过PCI 总线,计算机主板可以连接各种外部设备,如显卡、声卡、网卡等。
PCI总线标准的出现,使得计算机主板的设计更加灵活,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不同的外部设备,从而提高了计算机的性能和功能。
除了PCI总线标准,还有许多其他的计算机总线标准,如ISA (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AGP(Accelerated Graphics Port)、USB(Universal Serial Bus)等。
这些总线标准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应用领域。
例如,ISA总线标准是早期计算机中使用的一种总线标准,它的传输速度较慢,适用于连接一些低速外部设备。
而AGP总线标准是专门用于连接显卡的一种总线标准,它的传输速度较快,可以满足高性能图形处理的需求。
USB总线标准是一种通用的外部设备连接接口,它的传输速度较快,可以连接各种外部设备,如打印机、键盘、鼠标等。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总线标准也在不断演进和更新。
例如,PCI总线标准的后续版本PCI Express(PCIe)已经成为现代计算机中最常用的总线标准之一。
PCIe总线标准采用了串行传输的方式,传输速度更快,同时还支持热插拔和多路复用等功能,使得计算机系统更加灵活和高效。
pcie规范

pcie规范PCIe(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 Express)是一种高速串行总线规范,用于在计算机系统中连接各种外部设备和扩展卡。
PCIe是一种基于总线结构的互联技术,它提供了更高的带宽和更快的数据传输速度,以满足现代计算需求日益增长的需求。
本文将详细介绍PCIe规范,包括其历史、特点、工作原理以及应用领域。
PCIe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92年,当时英特尔、IBM和康柏就开始开发PCI(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总线规范,用于取代传统的ISA和VLB总线。
PCI总线规范在1993年发布,迅速成为标准计算机接口,并在20世纪90年代普及开来。
然而,随着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升和多媒体、网络等应用的广泛应用,PCI总线的带宽和性能已经无法满足需求。
为了提供更高的带宽和更快的数据传输速度,PCI-SIG(PCI Special Interest Group)于2004年发布了PCI Express规范,即PCIe 1.0版本。
PCIe采用了全新的串行总线结构,以替代传统的并行总线。
相较于PCI总线,PCIe具有更高的数据传输速度、更低的延迟、更高的带宽和更好的可伸缩性。
PCIe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高速传输:PCIe提供了多个版本,每个版本都有不同的数据传输速率。
当前最常见的PCIe 3.0版本,具有每条通道8 Gbps的传输速度,每条通道相当于一个全双工的高速通道。
2. 可伸缩性:PCIe采用点对点连接的拓扑结构,每个设备都有一个独立的通道,与其他设备无冲突。
这种可伸缩性使得PCIe可以支持大量的设备以及更复杂的系统架构。
3. 低延迟:由于PCIe采用了串行传输,相较于并行总线具有更低的延迟,能够更快地处理数据。
4. 热插拔支持:PCIe支持热插拔特性,即可以在计算机运行时插入或拔出设备,而不需要重启计算机。
pcie的detect信号电平标准

PCIE(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 Express)是一种用于连接外设的高速串行总线技术,它在计算机领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其中,PCIE的detect信号电平标准作为PCIE总线规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确保正确的设备检测和初始化。
在本文中,我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深入探讨。
1. PCIE总线简介PCIE总线是一种并行总线与串行总线相结合的高速总线标准,其优势在于高带宽、低延迟和热插拔功能。
它被广泛应用于图形卡、显卡、网卡等外设设备的连接和数据传输中。
PCIE总线规范中包含了一系列严格的信号电平标准,以确保各种设备在不同环境下能够正常工作。
2. PCIE的detect信号电平标准PCIE的detect信号电平标准是指在PCIE总线中用于设备检测和初始化的电平要求。
这些电平标准通常由PCIE规范中的工作组或标准化组织制定,以确保设备在不同环境下都能够正常工作。
在PCIE规范中,对detect信号的电平标准有着严格的要求,以确保设备能够在不同环境下稳定可靠地被检测和初始化。
3. detect信号的作用在PCIE总线中,detect信号通常用于设备的检测和初始化。
它在设备接入总线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检测detect信号的电平状态,总线控制器可以确保设备已正确连接并初始化。
detect信号的电平标准对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有着直接影响。
4. 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文章写手,对PCIE的detect信号电平标准我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我认为,严格的电平标准可以确保设备在各种环境下能够正常工作,这对于PCIE总线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在实际的PCIE设备设计和应用中,合理设计并符合电平标准的detect信号,可以有效降低设备出现问题的可能性,提高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总结: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PCIE的detect信号电平标准在PCIE总线中的重要性,以及其对设备的检测和初始化起到的关键作用。
PCI标准规范

总线的布线有什么特殊要求PCI总线的布线有什么特殊要求 作者:kyoman_hu 来自:中国PCB技术网论坛 时间:2004-12-27我们可以从下面的几点来分析一下PCI:1 首先,PCI系统是一个同步时序的体统,而且是Common clock方式进行的。
2 PCI的电平特点是依靠发射信号叠加达到预期的电平设计。
3 PCI系统一般是多负载的情况,一个PCI的桥片最多按照PCI的规范可以带6个负载(好像一般系统也不会操作5个)。
4 PCI的拓扑结构可以是菊花链等多种拓扑结构,选择什么样的拓扑结构需要根据系统的布局和仿真结果进行设计。
5 另外PCI的AD信号线是双向的,需要在布局和仿真的时候关注PCI的slave和Master 之间的关系。
指导了上面的几个问题我们可以根据PCI规范以及PCI的仿真结果大致得到下面的几个约束:1 PCI的各个时钟之间的Skew不要大于2ns。
2 PCI的flight time不要超过10ns(自己拿一个系统计算就知道为什么这样规定了),这个是针对33M PCI进行越是的,这个延时只的信号从一个设备传输到另一个设计后,经过反射回到最初的芯片的传输延时,包括,PCB走线延时,和因为驱动器buffer(包括拓扑)造成的信号畸变的延时。
3 PCI的阻抗设计需要根据实际的系统进行仿真决定,PCI规范的推荐值在50-110ohm之间。
4 需要考虑一些特殊的信号走线的延时,比如REQ#。
可以查一下规范我记着应该有特殊的要求。
5 PCI规范上面规定的2.5"和1.5"的大小那是为了规范各个不同的PCI厂家的规范进行的。
如果你在系统的板上面进行设计,只要计算的时序满足要求就可以了。
6 如果存在PCI的桥片,这些桥片一般都会通过PLL或者DLL的时钟调节PCI设计的setup 和hold时间,这些时钟的处理可以根据实际的芯片进行调整,一般的要求是延时和PCI CLk 的一样,记住这里的延时不仅仅是指PCB走线的延时。
PCI协议规范

PCI协议规范篇一:pci协议总结一. PCI 引脚必要的引脚在左边,任选的引脚在右边为了叙述方便,将PCI信号按数传方向及驱动特性划分为五种类型,各种类型的规定如下: in:输入信号。
out:输出驱动信号。
t/s:表示双向三态输入/输出驱动信号。
s/t/s:持续三态(Sustained Tri-State),表示持续的并且低电平有效的三态信号。
在某一时刻只能属于一个主设备并被其驱动。
这种信号从有效变为浮空(高阻状态)之前必须保证使其具有至少一个时钟周期的高电平状态。
另一主设备要想驱动它,至少要等到该信号的原有驱动者将其释放(变为三态)一个时钟周期之后才能开始。
同时,如果此信号处于持续的非驱动状态时,在有新的主设备驱动它之前应采取上拉措施,并且该措施必须由中央资源提供。
o/d:漏极开路(Open Drain)可作线或形势允许多个设备共同使用,二. 1.系统引线CLK in:时钟输入,为所有PCI上的接口传送提供时序。
其最高频率可达66MHz,最低频率一般为0(DC),这一频率也称为PCI的工作频率。
对于PCI的其他信号,除、、、之外,其余信号都在CLK的上升沿有效(或采样)RST in:复位,用来使PCI专用的特性寄存器和定时器相关的信号恢复规定的初始状况。
每当复位时, PCI的全部输出信号一般都应驱动到第三态。
2.地址和数据引线AD0~AD31 t/s:地址、数据多路复用的输入/输出信号。
在FRAME#有效时,是地址周期;在IRDY#和TRDY#同时有效时,是数据周期。
一个PCI总线的传输中包含了一个地址信号周期和一个(或多个)数据周期。
PCI总线支持突发方式的读写功能。
地址周期为一个时钟周期,在该周期中AD0~AD31线上含有一个32位的物理地址。
对于I/O操作,它是一个字节地址;若是存储器操作和配置操作,则是双字地址。
在数据周期,AD0~AD7为最低字节, AD24~AD31为最高字节。
当IRDY#有效时,表示写数据稳定有效,TRDY#有效表示读数据稳定有效C/BE0~3# t/s:总线命令和字节使能多路复用信号线。
PCIE基础知识

PCIe总线概述随着现代处理器技术的发展,在互连领域中,使用高速差分总线替代并行总线是大势所趋。
与单端并行信号相比,高速差分信号可以使用更高的时钟频率,从而使用更少的信号线,完成之前需要许多单端并行数据信号才能达到的总线带宽。
PCI总线使用并行总线结构,在同一条总线上的所有外部设备共享总线带宽,而PCIe 总线使用了高速差分总线,并采用端到端的连接方式,因此在每一条PCIe链路中只能连接两个设备。
这使得PCIe与PCI总线采用的拓扑结构有所不同。
PCIe总线除了在连接方式上与PCI总线不同之外,还使用了一些在网络通信中使用的技术,如支持多种数据路由方式,基于多通路的数据传递方式,和基于报文的数据传送方式,并充分考虑了在数据传送中出现服务质量QoS (Quality of Service)问题。
PCIe总线的基础知识与PCI总线不同,PCIe总线使用端到端的连接方式,在一条PCIe链路的两端只能各连接一个设备,这两个设备互为是数据发送端和数据接收端。
PCIe总线除了总线链路外,还具有多个层次,发送端发送数据时将通过这些层次,而接收端接收数据时也使用这些层次。
PCIe 总线使用的层次结构与网络协议栈较为类似。
1.1 端到端的数据传递PCIe链路使用“端到端的数据传送方式”,发送端和接收端中都含有TX(发送逻辑)和RX(接收逻辑),其结构如图4-1所示。
由上图所示,在PCIe总线的物理链路的一个数据通路(Lane)中,由两组差分信号,共4根信号线组成。
其中发送端的TX部件与接收端的RX部件使用一组差分信号连接,该链路也被称为发送端的发送链路,也是接收端的接收链路;而发送端的RX部件与接收端的TX部件使用另一组差分信号连接,该链路也被称为发送端的接收链路,也是接收端的发送链路。
一个PCIe链路可以由多个Lane组成。
高速差分信号电气规范要求其发送端串接一个电容,以进行AC耦合。
该电容也被称为AC 耦合电容。
PCIE总线规范范例:PCI

PCIE 总线规范范例:PCI
在像PCIE 这样的高频环境中,传送线在信号线上驱动电压变化时会出现
阻抗,信号线的宽度和到接地的距离都会影响其阻抗,所以在设计PCB 时需
要参考PCIE 总线规范,特别要注意考虑信号阻抗匹配。
以下供设计PCB 时
作为参考:
●插卡从金手指边缘到PCIE 芯片管脚的走线长度应限制在4 英寸(约100mm 毫米)以内。
超过该长度后需要使用高频差分传输线,我们可以提供
延长300mm 以上的技术方案。
●PCIE 的PERPN,PETPN,PECKPN 是三个差分对线,其中PECKPN 是100MHz 频率的差分信号线,需要注意保护,前两对是2.5GHz 频率的差
分信号线,更需要注意保护。
●差分对线中的两条走线要同步布线。
如果走线要转弯,那幺两条走线
应该同步转弯,并且转弯要避免锐角、直角,而应该使用弧线或者钝角转
弯。
●差分对线走线过程中尽量避免使用VIA 过孔,如果一定要通过过孔换。
pci- e-指南规范标准

pci- e-指南规范标准英文回答:PCI-Express Standard.The PCI Express (PCIe) standard defines a high-speed serial computer expansion bus interface designed to replace the older PCI, PCI-X, and AGP bus standards. PCIe uses a point-to-point topology, with each device having its own dedicated link to the host controller. This allows for much higher data transfer rates than the shared bus architecture of the older standards.PCIe devices are typically connected to the host controller using a small, rectangular connector. The connector has a number of pins, which are used to transmit data, control signals, and power. The number of pins in the connector determines the number of lanes available for data transfer. Each lane can transfer data at a rate of up to 2.5 GT/s (gigatransfers per second).PCIe is a versatile standard that can be used for a variety of applications, including:Graphics cards.Network adapters.Storage devices.Sound cards.USB controllers.The PCIe standard is constantly evolving, with new versions being released regularly. The latest version of the standard, PCIe 6.0, was released in 2023. PCIe 6.0 supports data transfer rates of up to 64 GT/s, which is four times faster than PCIe 5.0.中文回答:PCIe 规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pcie总线规范篇一:pcie总线标准简介《pci-e1.0到3.0总线标准简介》pci-express是最新的总线和接口标准,它原来的名称为“3gio”,是由英特尔提出的,很明显英特尔的意思是它代表着下一代i/o接口标准。
交由pci-sig(pci特殊兴趣组织)认证发布后才改名为“pci-express”。
这个新标准将全面取代现行的pci和agp,最终实现总线标准的统一。
它的主要优势就是数据传输速率高,目前最高可达到10gb/s以上,而且还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
pciexpress也有多种规格,从pciexpress1x到pciexpress16x,能满足现在和将来一定时间内出现的低速设备和高速设备的需求。
能支持pciexpress的主要是英特尔的i915和i925系列芯片组。
当然要实现全面取代pci和agp也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就象当初pci取代isa一样,都会有个过渡的过程。
pciexpress(以下简称pci-e)采用了目前业内流行的点对点串行连接,比起pci以及更早期的计算机总线的共享并行架构,每个设备都有自己的专用连接,不需要向整个总线请求带宽,而且可以把数据传输率提高到一个很高的频率,达到pci所不能提供的高带宽。
相对于传统pci总线在单一时间周期内只能实现单向传输,pci-e的双单工连接能提供更高的传输速率和质量,它们之间的差异跟半双工和全双工类似。
pci-e的接口根据总线位宽不同而有所差异,包括x1、x4、x8以及x16,而x2模式将用于内部接口而非插槽模式。
pci-e规格从1条通道连接到32条通道连接,有非常强的伸缩性,以满足不同系统设备对数据传输带宽不同的需求。
此外,较短的pci-e卡可以插入较长的pci-e插槽中使用,pci-e接口还能够支持热拔插,这也是个不小的飞跃。
pci-ex1的250mb/秒传输速度已经可以满足主流声效芯片、网卡芯片和存储设备对数据传输带宽的需求,但是远远无法满足图形芯片对数据传输带宽的需求。
因此,用于取代agp 接口的pci-e接口位宽为x16,能够提供8gb/s的带宽,远远超过agp8x的2.1gb/s的带宽。
尽管pci-e技术规格允许实现x1(250mb/秒),x2,x4,x8,x12,x16和x32通道规格,但是依目前形式来看,pci-ex1和pci-ex16已成为pci-e主流规格,同时很多芯片组厂商在南桥芯片当中添加对pci-ex1的支持,在北桥芯片当中添加对pci-ex16的支持。
除去提供极高数据传输带宽之外,pci-e因为采用串行数据包方式传递数据,所以pci-e接口每个针脚可以获得比传统i/o标准更多的带宽,这样就可以降低pci-e设备生产成本和体积。
另外,pci-e也支持高阶电源管理,支持热插拔,支持数据同步传输,为优先传输数据进行带宽优化。
pci-e3.0规范:pci-e1x(3.0标准)采用单向10g的波特率进行传输,由于每一字节为10位(1位起始位,8位数据位,1位结束位),所以单向传输速率为10g/10=1000mb/s(1000兆字节每秒),由此可以计算出来pci-e16x(3.0标准)的单向传输速率为1000mb/s*16=16gb/s,双向传输速率为32gb/s,pci-e32x(3.0标准)的双向传输速率高达64gb/s,该规范将于20xx年正式发布.pci-e2.0规范:pci-e1x(2.0标准)采用单向5g的波特率进行传输,由于每一字节为10位(1位起始位,8位数据位,1位结束位),所以单向传输速率为5g/10=500mb/s(500兆字节每秒),由此可以计算出来pci-e16x(2.0标准)的单向传输速率为500mb/s*16=8gb/s,双向传输速率为16gb/s,pci-e32x(2.0标准)的船速速率为32gb/s,目前p43,p45,p55及以上主板均带有pci-e16x(2.0标准)插槽.pci-e1.0规范:pci-e1x(1.0标准)采用单向2.5g的波特率进行传输,由于每一字节为10位(1位起始位,8位数据位,1位结束位),所以传输速率为2.5g/10=250mb/s(250兆字节每秒),由此可以计算出来pci-e16x的单向传输速率为250mb/s*16=4gb/s,双向传输速率为8gb/s。
目前p43以下主板(不含p43)采用pci-e16x(1.0标准),pcie-104express 以及pcie-104采用pci-e1.0规范。
篇二:pcie2.0总线规范pciexpressbasespecificationRevision2.0december20,20xx2RevisionRevisionhistorydate1.0initialrelease.07/22/021.0aincorporatederratac1-c66ande1-e4.17.04/15/031.1incorporatedapprovederrataandecns.03/28/052.0added5.0gt/sdatarateandincorporatedapprovederrat aandecns.12/20/06pci-sigdisclaimsallwarrantiesandliabilityfortheuseo fthisdocumentandtheinformationcontainedhereinandassumesnoresponsibilityforanyerro rsthatmayappearinthisdocument,nordoespci-sigmakeacommitmenttoupdatetheinformationcon tainedherein.contactthepci-sigofficetoobtainthelate strevisionofthisspecification.questionsregardingthepciexpressbasespecificationorm embershipinpci-sigmaybeforwardedto:membershipservicese-mail:*************************phone:503-619-0569Fax:503-644-6708technicalsupport*******************disclaimeRthispciexpressbasespecificationisprovided“asis”withnowarrantieswhatsoever,includinganywarrantyofmerchantability,noninfringement,fitnes sforanyparticularpurpose,oranywarrantyotherwisearisingoutofanyproposal,specificat ion,orsample.pci-sigdisclaimsallliabilityforinfringementofproprietaryrights,relatin gtouseofinformationinthisspecification.nolicense,expressorimplied,byestoppelorotherwise,to anyintellectualpropertyrightsisgrantedherein.pci,pciexpress,pcie,andpci-sigaretrademarksorregist eredtrademarksofpci-sig.allotherproductnamesaretrademarks,registeredtrademarks,orservicemarksoftheirrespectiveowners.copyright20xx-20xxpci-sigpciexpRessbasespeciFication,ReV.2.03contentsobjectiVeoFthespeciFication...................................... ..............................................21doc umentoRganization....................................... ................................................... ......21documentationconVentions........................................ ..............................................22teR msandacRonyms........................................... .............................................................23ReFeRencedocuments.......................................... ................................................... .........291.intRoduction....................................... ................................................... ................. (31)1.1.athiRdgeneRationi/ointeRconnect....................................... . (31)1.2.pciexpResslink............................................... ................................................... . (33)1.3.pciexpRessFabRic topology........................................... (35)1.3.1.Rootcomplex.................................. ................................................... . (35)1.3.2.endpoints.................................... ................................................... .. (36)1.3.3.switch....................................... ................................................... .. (39)1.3.4.Rootcomplexeventcollector.................... ................................................... . (40)1.3.5.pciexpresstopci/pci-xbridge.................. ................................................... (40)1.4.pciexpRessFabRictopologyconFiguRation...................................... .. (40)1.5.pciexpResslayeRingoVeRView........................................... .. (41)1.5.1.transactionlayer............................. ................................................... .................421.5.2.datalinklayer................................ ................................................... .. (42)1.5.3.physicallayer................................ ................................................... . (43)yerFunctionsandservices....................................................................... .. (43)2.tRansactionlayeRspeciFication...................................... . (47)2.1.tRansactionlayeRoVeRView........................................... (47)2.1.1.addressspaces,transactiontypes,andusage...... (48)2.1.2.packetFormatoverview......................... ................................................... . (50)2.2.tRansactionlayeRpRotocol-packetdeFinition......................................... (51)monpacketheaderFields..................... ................................................... . (51)2.2.2.tlpswithdatapayloads-Rules................... ................................................... (54)2.2.3.tlpdigestRules............................... ................................................... . (56)2.2.4.RoutingandaddressingRules.................... ................................................... . (56)2.2.5.First/lastdwbyteenablesRules................. ................................................... . (59)2.2.6.transactiondescriptor........................ ................................................... (61)2.2.7.memory,i/o,andconfigurationRequestRules...... (66)2.2.8.messageRequestRules.......................... ................................................... (69)pletionRules.............................. ................................................... .. (80)2.3.handlingoFReceiVedtlps............................................... (82)2.3.1.RequesthandlingRules......................... ................................................... (85)pciexpRes(pcie总线规范)sbasespeciFication,ReV.2.04pletionhandlingRules...................... ................................................... (98)2.4.tRansactionoRdeRing........................................... . (10)2.4.1.transactionorderingRules..................... ................................................... . (100)2.4.2.updateorderingandgranularityobservedbyaReadtr ansaction (104)2.4.3.updateorderingandgranularityprovidedbyawritet ransaction (105)2.5.ViRtualchannel(Vc)mechanism....................................................................... .1052.5.1.Virtualchannelidentification(Vcid)........... (108)2.5.2.tctoVcmapping................................ ................................................... .. (109)2.5.3.VcandtcRules................................. ................................................... . (110)2.6.oRdeRingandReceiVebuFFeRFlowcontRol............................................ (111)2.6.1.FlowcontrolRules............................. ................................................... . (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