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大事记

合集下载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简况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简况

这些所谓的华文学校当时都是以私塾的形式出现。

育,地方上的侨领就在会馆、宗祠或神庙建立私塾,以方言教授《三字经》家姓》、《千字文》和《四书》之类的经典古籍,同时也教导书法和珠算等。

私塾1.2 英殖民政府的管制在1920年以前,英国殖民政府对华文教育採取“自由放任”的政策,对华文教育不闻不问,任其自生自灭。

当时,马来亚华文教育的学制、教学和课程目标都直接受到中国教育制度的影响,包括教科书和教师大部分也都来自中国。

有感於华文学校深受中国思潮的影响,具有鲜明的反殖和民主意识,因此英殖民政府于1920年实施《学校注册法令》,开始了对华文教育的管制。

《学校注册法令》规定凡满10名学生的学校便须注册,课程、行政与卫生等须符合当局的要求。

这项教育法令引起华社普遍反对,但英殖民政府仍然强行实施。

当时,多位反对《学校注册法令》的华教先贤,包括了庄希泉、陈寿民、余佩皋、宋木林和钟乐臣等人被英殖民政府递解出境。

资料显示,在这项法令下,最少有315所华校在1925年至1928年间被关闭。

1.3 炮火摧残二战期间,马来亚沦陷,被日本占领了3年8个月。

由于华人社会鲜明的抗日反侵略立场,造成日军屠杀华人,包括了许多华校师生也惨遭杀害。

绝大多数华校被迫停课,而且许多校舍被占用和遭破坏,华文教育的发展一度停顿下来。

1.4 战后重建表(1)1946年至1957年马来亚华校数目和学生人数年份年份学校数目学校数目 学生人数学生人数 19461,105 172,101 19471,338 193,340 19481,364 189,230 19491,338 202,769 19501,319 216,465 19511,171 206,343 19521,203 239,356 19531,214 250,881 19541,236 252,312 19551,276 277,454 19561,325 320,168 1957 1,347 391,667资料来源:陈绿漪,“大马半岛华文教育的发展”,收录于《教总33年特刊》1955年,马来亚联合邦举行史上首次普选,选举结果联盟(巫统、马华公会、国大党)取得压倒性胜利。

东南亚各国华文教育的历史发展现状

东南亚各国华文教育的历史发展现状

二、发展阶段具体情况
1、私塾教育
新加坡的华文教育在19世纪中后期有一段私 塾兴盛的历史,华文教育由华人自己兴办,自 己出钱,自己管理的格局。 从创办人看,可分作三类:一是华人领袖 出钱出力倡办的,如萃英书院;二是家族创办 的,如1867年由陈金钟和陈明水创办的毓兰书 院;三是教会创办的,如1872年道南学校,集 宗教与教育为一体。
教育的发展,殖民政府的态度渐渐发生了变化。 殖民政府认为“华侨爱国热情如此狂热乃华文 教育的结果”,于是采取行动,于1920年10月 27日颁布了“学校注册条例”,以此来管制华 校。该法令的颁布标志着殖民政府对华文教育 放任自流政策的结束。 法令的要点有: 1)所有学校(凡有10名学生以上)必须注册; 监理员、董事、教员亦然;2)提学司和视学 官,得经常巡视已注册的学校,查是否已根据 法令办理; 3) 取缔学校成为政治宣传的机关,其存在足 以妨碍殖民地公众利益,或教学不利于学生, 或作为非法会党的集合; 4)政府有立法加强管理学校的权力。
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民族国家,除华族外,还 有马来族、印度族等,英语是各族的共同语。 最初学校分两种,一种是英语学校,另一种是 各族母语学校,华语学校占大多数。新加坡政 府为了推行英语为第一语言和民族团结政策, 在教育政策上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1953年开始实施“双语政策”; 60年代初推广“混合学校制度”,将各母语学 校并到英校,其中华文学校占457所;1979年 实施“浸濡计划”, 1984年起,推行全国统一源流学校计划 80年代也推广讲华语运动。
2、近代学校的兴起 东南亚各国近代华文学校的兴起,无不受 改良派、革命派的影响和推动,两派在各国的 影响有大有小,就新加坡而言,早期的华文教 育受改良派的影响更大。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 1900年康有为到 新加坡避难,大力提倡新学,推动华人兴办学 校。从1905年到1920年间新加坡迅速兴办了华 文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女子教育等。 1905年,新加坡华侨创办两间华侨学校,养 正学堂(后为崇正学校)和广肇学堂(后为养 正学校)。 1918年6月,华人领袖陈嘉庚发起筹办华 侨中学,得到各帮侨领20多人的支持和响应, 并获新加坡总商会召开的第一次侨务大会一致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现状及前景分析-最新教育文档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现状及前景分析-最新教育文档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现状及前景分析-最新教育文档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现状及前景分析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经历了从私塾教育到新式华文学校,从1920年“学校注册法令”到日治时代,从二战后至马来亚独立到1957年至今的教育政策,马来亚华人教育走过了漫长的艰难历程,种种教育政策都直接或间接反映出对华文教育的压制,所以这同时也是华人逐步取得民族教育权利的历程。

一、马来西亚华文教育政策及其影响上世纪80年代后期,政府提出要全面修改教育法令,1995年12月至1996年1月,国会下议院通过《1995年教育法令》、《1995年私立高等教育机构法令》及《1995年高等教育理事会法令》。

其中以《1995年教育法令》对华文教育的影响最大。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华文教育将被逐步消灭《1995年教育法令》的第17(1)条规定:“马来语必须成为国家教育制度内所有教育机构的主要教学媒介,除了在第28条下设立的国民型学校或由教育部长豁免不受本条文约束的任何其他教育机构。

(“教育机构”指的是政府或私人教育机构,如幼稚园、学校、远程教育中心等)。

教育部长的豁免权是由《1995年教育法令》的第143条所赋予的。

但是,该条文同时规定教育部长可以随时取消这项豁免,那时。

华小和独中就必须以马来语为主要教学媒介语,其功能和《1961年教育法令》的第21(2)条是一样的。

2、华小董事会面临危机。

根据此法令,华小董事会至少面对以下数项非常不利的条文。

如:a、教长有权委任额外董事,以改组原有董事会的组织结构[第56条]。

b、教长可委任他认为适当的人选,来取代“认为”没履行职责的董事。

在董事“没履行职责”的理由下,教长可暂停甚至开除任何董事或所有董事[第58条]。

c、如果教长“认为”(不一定是事实)董事会违反这法令(或有关条例),教长就可解散董事会[第59条]。

d、中止或取消拨款。

如果教长(或官员)认为某董事不遵守法令和条规,他可中止或取消政府所提供的拨款。

东南亚华文教育事业的燃灯者

东南亚华文教育事业的燃灯者

封面故事东南亚华文教育事业的燃灯者据不完全统计,直接或间接受业于王润华的学生有近30万之巨。

他们大多成为沟通中国与东盟之间的交流使者,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加深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关系作出了重要贡献。

文 / 韩晗“东南亚华文教育事业的燃灯者”是我对新加坡华文教育家、学者、诗人与作家王润华所做的定义,在他五十余年的文学创作、文学教育与文学研究事业中,筚路蓝缕、艰辛开拓,在南海彼岸打下了东南亚华文教育事业的一片广阔天地。

他犹如一位“燃灯者”,为寻找真知、传播文化,默默地奉献自己的一切。

受流落海外的中国文人影响1941年8月,王润华出生在马来西亚霹雳州。

与大多数客居在南洋的华侨相似,王润华的祖父在晚清时因生活所迫,从广东“下南洋”来到马来西亚,但王家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华裔身份。

因此,王润华的父亲为他取名“润华”。

1941年12月,被称为“马来之灾”的马来亚战役爆发,日本侵略者给马来西亚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日本帝国主义被驱赶之后,英国殖民者又对当地实行严酷的白色恐怖统治直到马来西亚独立的1957年。

可以说,在王润华念大学前的十几年,他一直在侵略者、殖民者的压迫下生活。

所幸的是,当时的马来西亚有一批来自中国的知识分子,其中包括王润华的国文老师、文学引路者余乾风。

在一次作文课上,余先生走到王润华面前,告诉他:“你写的诗还不错,你就写诗好了,不要写那个(作文)题目。

”余先生的“开恩”让王润华的诗歌创作一发不可收拾,他开始有诗歌作品在报纸上发表,成为当时培元中学小有名气的校园诗人。

“如果没有当时流落到海外的那些中国文人,可能对我的启发就会不大。

”这是王润华对自己当年走入诗坛的感叹,而这种在海外对中华文化笳吹弦颂的传承启迪了王润华的一生。

多元文化的经历和背景1962年,21岁的王润华获得“台湾侨委会优秀侨生奖学金”,进入台湾政治大学攻读西洋语言文学。

在台湾求学期间,王润华积极参加文学活动,与同学一道创办“星座诗社”,还办了《星座诗刊》 杂志,翻译了法国作家加缪的《异乡人》并出版。

体制外生存: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

体制外生存: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

华文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早期华文教育
在马来西亚,华文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随着华人社群 的发展而逐渐兴起。
华文教育的发展
20世纪初,华文学校开始在马来西亚各地建立,为华人子女提供 华文教育。
华文教育在困境中发展
在英属殖民地时期,华文教育受到打压,但通过华人社团的努力得 以继续发展。
华文独立中学的建立与演变
案例二:新山华小
• 新山华小,位于马来西亚柔佛州新山市,是一所具有70多年历史的华文独立学校。该校以弘扬中华文化、培养 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为宗旨,为当地华人社区提供了重要的教育支持。
• 国际教育:新山华小注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学生,提供多元化的课程和活动。学校与国际学校合作,开展交 换生项目和国际夏令营活动,让学生体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模式。
教师培训不足
由于资金和资源有限,华文独立中学的教师往往缺乏足够的培训机会,这使得他 们的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难以得到提高。
学生生源的问题
生源数量下降
由于社会环境和经济状况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将孩子送到公立学校或其他私立学校,导致华文独立中学 的生源数量下降。
生源质量不高
由于华文独立中学的学生主要来自较为贫困的家庭,他们在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相对较低,这给学校的教学 和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全面培养:马六甲中华中学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和综合素质培养,提供多样化的课程和活动。学 校拥有先进的科学实验室、图书馆和运动设施,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06
结论与建议
研究结论
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在教育体制外生存的原因
历史原因:华文独立中学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为华人学生提供教育机会,特别 是在政府教育体系不能满足华人教育需求的情况下。

马来西亚的华文教

马来西亚的华文教
威迫利诱下,大部分华文中学改制了,只有少数坚持 母语教育立场,坚决不改制,宁可自食其力而成为独立 华文中学。
改制后的前华文中学,早期称“国民型中学”,过 后一律改称国民中学,教学媒介语是国语。当年承诺 的1/3华文授课时间只剩下华文一科以华语授课,目 前,华文科已不得不在正课以外上课。
站稳母语教育立场、坚持独立自主的华文独立中学 目前共有60间。独中走过坎坷的道路,一度沦为收留 落第生的学校。胡万铎、沈亭等人在1973年发起独中 复兴运动,发出一人一元捐献独中的号召,获得华社 热烈响应;在董教总积极配合下成立《独中工作委员 会》领导独中的发展工作,独中从此走上康庄大道, 越办越好。
♠由于当局主力推动以马来西亚语文为教学媒介的国民小学 (简称国小),对华小的硬体和软体建设投资极少。华小校舍 危楼处处,华小师生被迫沿用上世纪五十年代留下的简陋校舍, 曾经发生华小老师误踏被白蚁蛀蚀的地板落足跌死的悲剧。那 一厢,建筑堂皇的国小校舍,犹如五星级酒店,建好了校舍等 候学生报到,与华小学生争抢有限学校名额形成强烈反差。
由于历史和种族的因素,马政府对华文教育仍采取限制政策,华 文教育在马来西亚始终是一个十分敏感的课题。 在“新经济政策”下,马政府在教育领域实行固打(比例)制,大 学在录取新生时不以分数为录取标准,而是按种族比例分配。2002 年政府虽将固打制改为绩效制(成绩),但未能改变教育歧视政策, 许多品学兼优的华裔子女被国立高等学府拒之门外,难以获得政府 奖学金到国外深造。
♠以第十大马计划的教育拨款来说,华小生人数占总数21%,可是 拨给华小的款额只有区区3.6%,完全不成比例。
♠纳入国家教育体系的华小,课程是统一的,内容与其他源流小学 没有两样,只有教学媒介语的不同。课本马来西亚化了,本土观 念至上,民族传统文化价值还能存多少,令人忧心忡忡。 ♠最严重的问题是华小师资五十年得不到妥善解 决。教育部事实上在三年前就已掌握各校的新 生人数,准备足够的师资是教育部的职责,当 局却是数十年如一日让华小师资荒愈演愈烈, 华小每年都得重演聘请临时教师的窘境,一间 拥有二十位教师的学校,竟然聘请了多达五、 六位临时教师;令人难以忍受的是,教育部仍 不时拖欠这些临时教师的薪酬,最后还得劳动 华社调集各方力量怒吼争取方才获得发放。

母语,魂兮归来——马来西亚讲学之旅纪实(一)

母语,魂兮归来——马来西亚讲学之旅纪实(一)

2019-10·湖北教育2017年4月,春暖花开的杭州,“千课万人”组委会的张伯阳兄请我评课,与来自马来西亚的黄先炳先生不期而遇。

我们相聚不超过两小时,寒暄寥寥数语。

不承想短暂的一面之缘,竟给两年后的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盛会的相聚埋下了伏笔。

杭州会议离别时,他送给我一本他的著作《走近古人》和一个锚状钥匙链(一直在我书桌上放着,上有马来西亚地标双塔楼与“KUANTAN ”字样小标牌,后来才知道这写的是他的居住地“关丹”港),然后就各奔东西。

会后,我给他捎去几本书,便再无联系——许多人都这样萍水相逢、擦肩而过,可有人没走远,始终在视线中徘徊,在人生的某个驿站候着。

人生如野鹤飘萍,聚散离合皆命定。

偶遇是缘,再聚是情,相知是智,守望是福。

四者概率递减,若能相聚、相知,守望相助,必是心通神契、因缘果报。

2019年3月9日,黄博(从众称黄先炳先生为“黄博”)联系我,说7月20日在吉隆坡举办大型阅读教学公开课活动,请我当主评人。

路途遥远,且在盛夏,我犹豫了一下,答应了:不知海外华文教育怎样,去看看也好。

年逾花甲,常有紧迫感、不确定感,做事得分轻重缓急,我常在写作与讲学中掂量取舍,往往写作权重更大些。

出国手续断断续续地办。

随着会期迫近,与黄博联系渐多、了解加深,去意渐浓。

我7月18日晚到吉隆坡。

黄博原说得去学校上班,由他太太余碧音、二公子黄学慧来接机,后来说“老师远来,不敢怠慢”,便请了假,从两百公里外的关丹亲自驾车偕同妻儿到机场接我。

我到出口处,便见一家人笑盈盈地候着,有如迎接亲人。

暖心暖肺的人情味,为我以往讲学所未遇。

黄博在途中告诉我的第一句话是:除了中国,只有马来西亚将华文作为“母语”。

我有点愕然,我们常说“语文”,少用“母语”,语文就是母语,没必要特别强调。

黄博为什么这么说,很重要吗?当时只一闪念,没来得及细想。

入住“Four points ”宾馆后,黄2019年7月,福建师范大学教授、知名学者潘新和应马来西亚儿童文学协会会长黄先炳博士邀请,在吉隆坡、雪兰莪、森美兰等地参加华文教育学术活动。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体系的省思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体系的省思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体系的省思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体系是世界上最为复杂的之一,虽然它一直以来都受到了许多争议,但也不能否定它在马来西亚华人文化传承和发展上的重要性。

在这篇报告中,我将从历史、政治、文化和教育等多个方面来省思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体系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

在马来西亚历史悠久的华人社区中,华文一直是与华人文化和身份紧密相关的。

随着殖民者的到来和教育的普及,华文的地位逐渐下降。

1961年,政府开始强制实施国语化政策,学校必须以国语为主要教学语言,而华校则需要以国语进行教学,并将华文作为第二语言教育。

这项政策是在确保马来西亚国家统一和大一统的基础上实施的。

由此,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体系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政治因素在华文教育体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虽然政府一直试图在华文教育方面进行改革和发展,但由于教学语言的问题以及政府对华文教育的投入不足等原因,华文教育一直存在一些问题。

华校的管理也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而难以得到有效的改善。

政治干涉也导致华文教育的一些教学内容和方法不够完善、理论水平不高,与时俱进的问题更是一直困扰着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

华文教育也受到了文化的影响。

华文教育体系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一种语言,更是要培养学生对华人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

然而,融入现代华人文化和对全球化趋势的应对却是华文教育发展面临的又一个难点。

如何正确平衡现代科技等元素和华文文化传承又成了华文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

在教育方面,课程设置、授课方式、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热情等多方面问题一直都困扰着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

从单一的学科教学延伸到综合性的课程体系设计,从教师的教学方法创新到学生的语言习得能力培养,都需要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改进来实现华文教育的有序发展。

与此同时,华文教育也应该更多地涉及到现代科技的应用,让学生们更加全面地进行语言学习和文化传承的探索。

从以上省思中可以看到,在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体系中,政治、文化和教育等多方面的因素都在影响着其现状和未来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⑤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大事记(2006年1月-06月)1月03日1月05日1月06日1月09日1月10日● 2006新学年,全国3所新华文小学启用:雪兰莪帝沙再也二校,柔佛哥打丁宜育华小学,槟城北海中华二校。

后两校为旧校迁址。

● 董教总等九团体促请政府成立一独立委员会,全面检讨英语教数理政策。

● 尊孔独中正式推行“网上教学”和“多媒体英语教学”改革计划。

● 槟城地方法庭宣判巴东仙托新中华小必须拆除以供发展商进行房屋发展计划;新中代表律师及时上诉槟城高等法庭,取得暂缓执行拆校的庭令。

● 马华公会发表《马华九大政纲》,其中涵盖教育领域政纲:“教育振兴”和“强化中文教育发展”。

● 槟城州政府谴责发展商不顾学生感受与安危,蛮横拆除新中学校食堂和厕所。

● 董教总发表文告表示,今天新中华小面对拆校窘境,槟城州政府和教育局在处理有关迁校工作上负有一定责任;同时谴责发展商不顾学生、教师的感受与安危的蛮横行为。

● 新中华小新校舍动工兴建。

● 首相发表声明谓新中风波事件已交槟州首席部长全权处理,各造不要把有关事件种族化;希望新中新校舍早日建竣。

1月12日1月13日1月17日1月22日1月23日1月24日1月26日2月01日2月03日● 华校教总与全国校长职工会代表访问新中华小。

● 董教总发表文告促请教育部尽快解决华小马来教师和不谙华语文教师超额问题,以免影响华小办学本质。

● 教育部长表示,教育部将为国民小学重新编排和拟定全套华文和淡米尔文课程,以吸引非土著学生报读。

● 马华公会成立全国华小校地调查行动委员会,以进一步收集华小校地资料,协助华小解决校地主权问题。

● 槟城明德学校接获地主律师信,限期4月30日之前搬迁。

● 董教总全国独中工委会与数艺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书,以便在全国独中推广网络数学习题系统。

● 前首相敦马哈迪表示,英语教数理政策适应当前知识主导的时代,也为我国的未来发展优势奠定根基。

● 教育部长表示,英语教数理政策是否违宪,可交法庭裁决。

● 华总、董总、教总、七大乡团协调委员会、大马校友联总、留台联总、马来亚南大校友会联合向政府提呈《第九大马计划建议书》。

内容涵盖社会、文化、教育、经济四大领域。

● 教育部长表示,目前国内教师过剩6000人,主要是国文教师;但华文、英文、淡米尔文、辅导、体育、特殊教育等教师仍短缺。

● 教育部总督学阿里慕丁表示,教育部督学团将派华文科督学到华小视察华文数理教学。

● 安联银行与马六甲培风中学合作推出“安联银行独中认同卡”,让持卡人刷卡消费之余,捐款支持独中。

安联银行也将把“安联银行独中认同卡”推广到其它独中。

2月04日2月18日2月19日2月20日2月21日● 首相移交槟州政府10万元拨款,首相署20万元拨款予新中建校基金。

● 全国校长职工会马六甲分会主席杨清亮吁请董总停止就学校食堂招标事打压和为难校长。

● 董总主席叶新田发表文告回应杨清亮校长关于董总打压华小校长的谈话,呼吁华教工作者认真看待董事会主权受侵蚀的课题,坚决反对一切利用华教内部人事矛盾,进行剥夺华校董事会权力或合法化剥夺董事会管理学校合理权力的企图。

对于那些自觉、自愿地扮演配合当局侵蚀华校权益,除予与警告之外,也奉劝他们即刻停止任何违背华社意愿,为虎作伥行为,以免最终落得遭华社唾弃的下场。

● 全国校长职工会主席江秀坤表示,董总处处打压校长,并发表不当言论及多方面向校长施压,已使该会难以继续跟董总合作;该会将转向跟教总联系,合作争取华教权益。

● 全国校长职工会马六甲分会主席杨清亮希望董总主席收回“为虎作伥”的严重指责,以便和谈解决问题。

● 槟城华文教育工委会发表“槟州华校校地拥有权调查报告”,揭示槟州81所半津贴华小校地为董事会、会馆社团、私人机构和宗教组织所有,而其中7所华小面对或将面对逼迁问题。

● 纪念国际母语日,董教总发表文告吁请政府实践国际母语日的宗旨及尊重世界人权宣言,同时提升全体人民对母语教育的认识,确保人民普遍和有效地接受母语教育,促进各源流学校教育健康正常地发展。

● 董教总重申,基于华校董事会创办与发展华校的贡献,以及其在教育法令下的明确地位与主权,是不容各方面质疑的;任何将董总向政府争取董事会主权的言论或行动,解读为“董总处处打压校长”,是不正确的。

2月23日2月24日2月25日2月26日2月27日2月28日3月3日● 吉隆坡精武华小董事长王国丰悬赏50万元予提供校长利用学校贩卖部赚取暴利,以及雪隆地区教师“出钱”争取出任校长职位证据的人士。

● 董总常委会议建议于3月5日召开董总、教总、全国校长职工会联席会议,讨论华小董事会主权问题。

● 董教总教育中心有限公司理事会议决议筹措百万基金,以为推广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资助新纪元学院发展、维持东南亚教学研讨会秘书处等用途。

● 全国校长职工会欢迎各界举报违例教师或校长,让行贿和受贿者接受法律的制裁。

● 雪隆地区30多所华小的董事会与家长教师协会成员促请有关方面提供证据揪贪污校长。

● 雪隆董联会调查报告揭示今学年有153名不谙华语文教师被派往华小执教。

● 雪隆地区30所华小学生家长成立“唤醒家长权益运动”委员会,以展开捍卫学校董事会、家教协会及学生家长权益工作。

● 马华公会总会长移交教育部公函予蒲种IOI集团董事部:政府已批准蒲种山庄一块5英亩的学校保留地,供“越州”迁校的哈古乐华小建校用途;有关建校工作由IOI集团负责。

● 董总、教总、全国校长职工会原定于加影美景酒店就“华小董事会主权”课题进行交流;全国校长职工会基于会场外有数十名家长举行抗议行动以及传言和董总负责人策动有关,临时决定不出席交流会。

● 全国校长职工会重申,该会全力支持任何个人和团体举报涉及滥权和违法的校长,但难以苟同在报章上刊登悬赏启事的做法,这无疑将全国1288名华小校长未审先定罪,是极不公平的事。

3月3日3月4日3月6日3月7日● 董总主席叶新田于董教总与全国校长职工会交流会流产后召开新闻发布会,要求教育部尽早公布新教育法令关于华小董事会条例草案,以便各有关方面讨论。

另一方面,董教总也全力支持检举和铲除出现在华小的滥权和贪污的合理行动,以维护华小作育英才的尊严。

● 董总发表文告,对全国校长职工会缺席交流会,又以似是而非的理由开脱,表示遗憾;同时呼吁华社认真看待董事会主权受挑战的课题,提高警惕,坚决反对一切利用华教内部矛盾进行剥削华小董事会权力或合法化其剥削董事会管理学校合理权力的企图。

● 全国校长职工会在各华文报章刊登两则文告:《解散校长职工会?》《告家长书》。

前者非议悬赏揪贪污校长的行动,表示“若校长职工会的存在会妨碍华文教育的发展及社会公义,华社认为本会应该解散,我们义无反顾,愿意马上建议会员们解散校长职工会”。

后者声明:从下半年开始,各校暂停开办所有电脑班、补习班等涉及收费的教学活动。

同时也只沿用教育部规定的课本和作业本,其它参考读物和作业本一概不再采用。

● 华社领袖认为全国校长职工会应以大局为重,勿意气用事,轻言解散,削弱华教组织力量。

● 华小家教协会不认同校长职工会关于停办收费教学活动的说法,仍将继续办理这些收费教学活动。

● 董教总发表文告提醒华社不要被其它事件模糊董校问题的焦点,即学校董事会管理学校的主权。

董教总将邀请相关教育团体交流讨论以拟制符合教育原理的措施。

● 马华公会领导层表示,只要有关方面同意,马华公会愿意协助调解董总与校长职工会之间的纷争。

● 南方学院董事长拿督张文强表示,南方学院已经拟定五年行动纲领,争取三五年内把该学院提升为大学。

● 董教总再次邀请校长职工会就学校董事会主权及有关学校食堂与贩卖部管理机制问题,进行坦诚对话。

3月8日3月9日3月10日3月12日3月14日3月15日● 全国校长职工会彭亨分会与彭亨华校董联会达成五项共识,认同学校董事会对学校的管理权,继续开办有益于学生的收费教学活动和采用适量的课外作业。

● 马六甲华校家教协会联谊会筹委会召开会议,通过“反对停办收费课程”议案,并表达协助解决董校风波的意愿。

● 全国校长职工会总会长江秀坤退休卸任,该会中央理事会推选原任副总会长彭忠良出任该会新任总会长。

该理事会议也通过接受董教总邀请,在近期内举行交流会。

● 教育部长表示教育部不会插手董校风波,也希望其中涉及部分华小校长涉嫌贪污的纷争,不要牵涉其它源流学校。

● 董总主席叶新田表示董总将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董事觉醒运动,以激起学校董事的振作精神、加强学校董事会组织以有效落实董事会主权、唤醒学校董事向教育部注册。

● 董总举办林晃升逝世4周年追思会,发布甄供报告文学作品《华教春雷林晃升》。

● 全国校长职工会柔佛分会与柔佛华校董联会达成认同董事会管理学校主权的4点共识。

● 第二届马来西亚华文独中科学营假芙蓉中华中学举行。

本届科学营主题为:“生命科学”。

● 南方学院正式推介新标志与新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 马来西亚国民型华文中学校长理事会出版《马来西亚国民型华文中学指南》,介绍全国78所国名型华文中学。

3月18日3月19日3月26日3月30日3月31日4月02日4月07日4月20日● 董总、教总、全国校长职工会假加影董教总教育中心就“华小董事会主权课题”举行交流会。

三方面达成4点共识:1 要求教育部公布新的董事会条例,积极向政府争取华小董事会管理学校的主权。

2 拟定一个以学校董事会为主导,又符合现况运作需要的食堂管理方案。

3 建立一个以学校董事会为主导,成员包括校长、教师、家长、校友等的管理及监督机制,以防止出现滥权贪污行为;董事会与家教协会共同参与“学校课程委员会”,处理作业及补习班事宜。

4 董教总成立专案小组,收集资料,以制定各项涉及收费教学活动的管理机制。

● 董总主席叶新田披露,董总将设立中央工作委员会,以展开华小董事会觉醒运动。

● 国内一些华文小学根据教育局的指示,缩减班级以解决师资短缺问题。

● 教育部长希山慕丁强调,我国必须接受多源流学校的事实,政府不能强迫关闭华文小学。

● 马来西亚政府发布“第九大马计划(2006-2010)”。

● 教育部长披露,具有素质的华文小学将在“第九大马计划”下纳入“卓越中心”,以进一步提升其教学水平。

● 马华公会总会长黄家定表示获教育部长转告:“第九大马计划”提供半津贴华小的发展拨款,比“第八大马计划”多出一倍。

● 教育部副部长韩春锦表示,教育部没有强制规定华小落实国文读写辅助班计划。

● 教育总监披露,约有68%华小参与国文读写辅助班计划。

4月21日4月22日4月24日4月25日4月27日4月30日5月02日5月05日5月07日● 教育部长宣布“第九大马计划”首阶段将拨款391万予85所华小。

● 国内主要华团就“第九大马计划”召开联席会议,咸认政府计划与华团建议书落差甚大,特别是在教育领域,华团的建议几乎未被接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