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有趣的测量-北师大版

5有趣的测量

课时目标导航

教学内容

有趣的测量。(教材第46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活动情境,经历测量石块体积的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2.在实践与探究的过程中,尝试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难点: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长方体容器,水,不规则石头,烧杯,量杯,水槽,课件PPT。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但在我们的周围还有许多物体并不是正方体或长方体,如:苹果、乒乓球、鸡蛋等等。那像这样的物体还能直接用公式计算出它们的体积吗?应该怎样求呢?

二、学习新课

1.测量石块的体积。

如下图,要测量石块的体积,你有什么方法?

(1)液面升高法。

淘气是这样测量的,你看懂了吗?与同伴说一说。(单位:cm)(出示教材第46页淘气的测量方法)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巡视。

组织全班交流,整理汇报结果。

①操作过程。

先在长方体水槽里放上合适的水,测量出长方体水槽的长、宽,及水面的高度;然后把石块沉入长方体水槽里,此时水面上升,测量出这时水面的高度。

②计算方法。

算出放入石块后水和石块的总体积,再减去放入石块前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即水面上升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教师归纳:淘气这种测量石块体积的方法叫作液面升高法。

液面升高法概述:

先在一个长方体容器里装入一定量的水,测量放入石块前水面的高度,再把石块沉入水中,再次测量水面的高度,算出水面升高了多少厘米。因为石块占据一定的空间,使水面上升,所以石块的体积就是升高部分的水的体积。

现在,按照上述方法,以小组为单位测量石块的体积。

学生按要求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全班组织交流测量结果,说一说,在测量时应注意什么。

归纳:用液面升高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一定要保证让不规则物体完全浸没在水中,且水没有溢出,这样水面升高部分水的体积才相当于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能不能用一个等式把你们测量的结果表示出来呢?

引导学生回答:V物体=V水上升。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方法的过程,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获得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

(2)溢水法。

下面是另一种测量石块体积的方法。按照图示的步骤说一说,怎样能知道石块的体积?(出示教材第46页测量石块体积的情境图)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巡视。

组织全班交流,整理汇报结果。

①操作过程。

先把烧杯里倒满水,放在水槽里,然后把石块放入盛满水的烧杯里,水会溢出流到水槽里,再把水槽里的水倒在量杯里,记录下此时量杯的刻度。

②计算方法。

量杯里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教师归纳:这种测量石块体积的方法叫作溢水法。

溢水法概述:

将杯子放入盆中,给杯子装满水但没有溢出,然后把石块放进杯子中。因为石块在水中占据了一定的空间,所以杯子中的水会溢出,石块的体积就等于溢出的水的体积,把溢出的水全部倒入量杯中,直接量出溢出的水的体积,即为石块的体积。

现在,按照上述方法,以小组为单位测量石块的体积。

学生按要求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全班组织交流测量结果,说一说,在测量时应注意什么。

归纳:用溢水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如果被测物体是浮在水面上的,要用细棒把被测物体压进水中,使水刚刚没过被测物体,这样溢出的水的体积才相当于被测物体的体积。

能不能用一个等式把你们测量的结果表示出来呢?

引导学生回答:V物体=V溢出水。

(3)方法类比。

说一说:这两种方法有什么共同点呢?

引导学生回答:都是把不规则物体的体积通过“等积变形”转化成可以直接测量计算的物体的体积。

【设计意图:利用不同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的体积,理解“等积变形”的道理。】

2.明确测量对象。

上述两种方法适合测量哪些物体的体积?

组织全班交流,整理汇报结果。

总结:上述两种方法适合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如一个橘子、一个苹果、一串项链、一块鹅卵石……不适合测量体积过大或过小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三、巩固反馈

完成教材第47页“练一练”。

第1题:72-55=17(mL)

17 mL=17 cm3

第2题:2×1.5×0.2=0.6( dm3)

第3题:(600-250)÷2=175(mL)

175 mL=175 cm3

第4题:答案不唯一,如:数100粒黄豆,放入一个盛有一定量水的量杯中,根据水面升高的情况,测量出100粒黄豆的体积,再除以100算出一粒黄豆的体积。

四、课堂小结

1.怎样测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2.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有哪些需要注意或不太懂的地方?

板书设计

有趣的测量

1.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可以用液面升高法,也可以用溢水法。

2.用液面升高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水面会升高,升高水面的体积就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用溢水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溢出的水的体积就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学反思

1.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验操作等数学活动过程,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等量替换的数学方法。学生在汇报过程中互相学到了多种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为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打下了基础。

2.本节课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自主探究、自主创新的学习空间,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积极感情,达到了预期效果。

备课资料参考

典型例题准备

【例题】在一个长15分米、宽12分米的长方体水箱中,有10分米深的水。如果在水中沉入一个棱长为30厘米的正方体铁块,那么,水箱中水深多少分米?

分析:把这样一个铁块沉入水中,此时它被完全浸没,水面会自然上升,则用水和铁块的总体积除以长方体水箱的底面积,便可知水面的高度。

解答:30厘米=3分米

(15×12×10+3×3×3)÷(15×12)=10.15(分米)

答:水箱中水深10.15分米。

解法归纳:在盛有水的长方体容器中放入物体(完全浸没)后,容器中的水深等于水和物体的总体积除以长方体容器的底面积。

相关知识阅读

乌鸦喝水的秘密

不知道各位小朋友学过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没有,知道乌鸦是用什么方法才喝到瓶子中的水吗?这其中有个数学小秘密,我偷偷来告诉大家。

乌鸦发现瓶子里有水,但是瓶口太小,水面又太低,怎么办呢?聪明的乌鸦发现周围有小石子,于是衔来石子,放入瓶中。每放进一块小石子,水面就会上升一次;投进的石子体积越大,水面上升得就越高。这是因为投入的石子有“体积”,要占据一定的空间,于是,它就把与它体积相等的水“挤”上去。也就是说,被“挤”上去的水的体积恰好等于投进石子的体积。

石头的体积难以求出,那是因为它的形状很不规则。如果我们能计算出被它“挤”上去的水的体积,那么事情就好办多了。只要我们用一个长方体器皿,就很容易算出被“挤”出来的水的体积了。

假设这个长方体器皿底面是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放入石头后水面上升了2厘米,那么石头的体积是4×4×2=32(立方厘米)。

乌鸦的聪明之处,在于它借助小石子,使瓶中的水面上升,从而喝到了它想喝的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