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散文赏析
《粮食》读后感

《粮食》读后感《<粮食>读后感》读完《粮食》这篇文章,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思绪仿佛被拉回到了那些与粮食息息相关的岁月。
文中对于粮食的描述,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在农村的生活。
那时候,家里有一块不大不小的农田,每年春耕时节,便是全家最忙碌也最期待的时候。
清晨,天刚蒙蒙亮,父母就会带着我来到田间。
泥土还带着前夜的露水,凉凉的,软软的。
父亲扛着锄头,在前面一下一下地翻着土,每一次锄头落下,都会带起一大块湿润的泥土,那泥土的气息,混合着草根和蚯蚓的味道,钻进我的鼻子,至今都让我难以忘怀。
母亲则跟在后面,弯着腰,仔细地把土里的石块和杂草清理出来。
而我,也被分配了一些简单的任务,比如给新翻的土地浇水。
我拎着水桶,晃晃悠悠地走到田边的水渠旁,费力地把水桶装满水,再一步一步地拖到田里。
水很重,我走得东倒西歪,一路上洒出不少,但当水浇到土地上,看到那干燥的泥土迅速吸收水分,变得湿润松软,心里就有着说不出的满足感。
播种的时候,父母的动作格外小心。
他们把种子攥在手心,手指轻轻一捻,种子就均匀地洒落在土地里。
那种对种子的珍视,仿佛是在对待最珍贵的宝贝。
播完种,还要再轻轻地盖上一层土,就像是给种子盖上了一层温暖的被子。
接下来的日子,就是等待和期盼。
我每天都会跑到田边去看看,盼着那些嫩绿的芽儿快点钻出来。
终于,有一天,在那片褐色的土地上,冒出了星星点点的嫩绿。
那一点点的绿色,在阳光下闪耀着生命的光芒,让我兴奋得又蹦又跳。
随着庄稼的成长,田间的管理也越来越重要。
除草、施肥、捉虫,每一项工作都不能马虎。
夏天的太阳火辣辣的,烤得人头皮发麻,但父母依然每天在田里辛勤劳作。
我也会跟着帮忙,不过常常是干一会儿就累得气喘吁吁,然后找个树荫坐下,看着父母忙碌的身影。
到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金黄的稻穗沉甸甸地弯下了腰,风一吹,发出沙沙的响声,仿佛在诉说着丰收的喜悦。
全家人拿着镰刀,走进稻田,开始收割。
我也学着大人的样子,弯下腰,抓住稻穗,用镰刀割下来。
《粮食》读后感

《粮食》读后感《<粮食>读后感》读完《粮食》这篇文章,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思绪仿佛被拉回到了过去那些与粮食息息相关的日子。
文中对于粮食的描述,让我回想起小时候在农村的生活。
那时候,家里有一块不大不小的农田,每到播种和收获的季节,全家老小都会齐上阵。
记得有一年春天,正是播种玉米的时节。
天刚蒙蒙亮,父母就把我从睡梦中叫醒,一起去田里干活。
到了田边,清新的泥土气息扑面而来。
父亲扛着锄头,先把土地翻整一遍,他的动作熟练而有力,锄头在他手中仿佛有了生命,一下一下精准地落在土地上,翻起的泥土像是被唤醒的精灵,散发着特有的香气。
母亲则在一旁,用小铲子挖出一个个整齐的小坑,准备播下玉米种子。
我呢,被分配了一个看似简单,实则需要耐心的任务——撒化肥。
我拎着一小袋化肥,小心翼翼地在每个小坑里撒上一点点。
刚开始的时候,我觉得还挺有趣,可没一会儿,胳膊就酸了,撒化肥的动作也变得不那么均匀。
母亲看到后,笑着说:“孩子,别着急,就像这样,少一点,匀着来。
”她手把手地教我,那一刻,我感受到了母亲的温柔和耐心。
种子和化肥都安置好了,接下来就是盖土。
这可是个细致活儿,土不能盖得太厚,不然种子不容易发芽;也不能太薄,否则保不住水分和养分。
我学着父母的样子,用小锄头轻轻地把土推到种子上,然后用脚轻轻踩实。
太阳渐渐升高,汗水湿透了我们的衣衫,但看着那整整齐齐的一行行刚播种好的土地,心里满是期待。
接下来的日子,就是盼着玉米苗快快长出来。
每天放学后,我都会跑到田里去看一看。
终于,嫩绿的小芽破土而出,像是在向世界宣告它们的到来。
那一刻,我开心得又蹦又跳,仿佛看到了秋天丰收的景象。
随着玉米苗一天天长大,除草、施肥、浇水,每一项工作都不能马虎。
夏天的烈日下,父母在田里忙碌的身影,至今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
好不容易盼到了秋天,玉米成熟了。
金黄色的玉米棒子挂满了枝头,那是我们辛勤劳作的成果。
一家人拿着篮子、袋子,再次来到田里,开始收获。
掰玉米可不是个轻松的活儿,玉米叶子划在胳膊上,又痒又疼,但看着满满一堆的玉米,这点疼也就不算什么了。
文学类阅读《粮食》

15.文章第一自然段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 (4分)
答案: ①以人们日常见面的问候语开篇
(kāipiān),亲切自然。 ②通过对这种问候语不同态度的对比,
引出粮食话题,突出其重要性。
精品资料
16.综观全文,简析文中加点词“篡改”的内 涵。(5分)
考点: 理解重要词语含义。
解析:对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该句和 该句的前后语境。首先把与这这个词语内 容有关的句子或词语划出来,再作适当的 归纳,分点作答。篡改,本义用作伪的手 段改动或曲解经典、理论、政策等,这里 (zhèlǐ)指机器、化肥、激素和农药等改变了 人们与粮食的联系。要分析词语的感情色 彩义,语境义和主旨义,三义合一。
精品资料
参与粮食生产的完整过程以及与粮食的密
切联系,表现了爷爷奶奶对猪的深厚感情,
与后文大机器时代和化肥激素盛行的时代,
人们对粮食的忽略蔑视糟蹋甚至贪婪、凶
恶形成对比。
精品资料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8.概括全文主旨,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6 分)
考点:概括主题,探究作品的意蕴。 解析:本题两问两答。先答主旨,结合文章内容 ,按
精品资料
17.赏析文中“养猪送猪”的细节(xìjié)。(6 分)
答案:
①“养猪送猪”的细节(xìjié),综合运用
了多种描写手法,如为猪挠痒、梳毛、垫 麻袋的动作描写,“于心不忍”的心理描写, 呼唤“猪娃子”的语言描写,以及猪肥膘晃 荡的形象描写等,细腻逼真,生动形象。
②细节(xìjié)具体而形象地表现出人们
精品资料
15.文章第一自然段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 (4分)
考点:分析作品艺术手法。
解析:对“第一自然段”的写法进行分析, 既要从内容本身出发,又要充分考虑到下 文对这个故事的感慨的内容。作用上,要 同时考虑到结构和内容两方面(fāngmiàn)。 先阅读第一段,整体感知内容;第二,明 确问候语的特点,体会其效果;从结构上 体会其引出话题的作用;第三,整合形成 答案。
文学类阅读《粮食》

18.概括全文主旨,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6分) 考点:概括主题,探究作品的意蕴。 解析:本题两问两答。先答主旨,结合文章内容 , 按照通用公式“通过什么表现什么”来答。联系 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要结合文意作适当的发挥。
”首先,阅读文本 把握作品内容,文章把爷爷奶奶与现代人对粮食 和生命的态度进行对比,表达自己对生命和粮食 的态度与看法;第二,结合爷爷奶奶与现代人对 粮食和生命的态度对作者情感的影响来分析,特 别是抓住一些抒情句、中心句,把握作者的情感; 第三,根据文本和自己理解,阐述自己的看法。
学群《粮食》 2014年湖南高考题
学群,原名贺学群,1962年生,湖南岳阳人,专职是金融。
《走进腾格里》、《敦煌》分别被选为2011年高考福建卷和 天津卷语文题目。散文作品集有《野地里闲逛的人》、 《生命的海拔》、《两栖人生》,其中《汽车在奔驰,狗在叫》 入选《中国年度优秀散文诗》。《大河汤汤》获得2006年全国散 文排行榜第4名。
18.概括全文主旨,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6分) 答案: (1)文章充满温情地 了农业时代粮食 与人的血肉联系,并以之与大机器时代粮食生产、 消费方式进行对比, 了粮食是我们生命的源 头和全部, 了应珍爱粮食、尊重自然、敬畏 生命的思想感情。 (2)近年来,某些人为了追 求利益,忽视了食物天养天成的过程, ,导致自己 也丧失了良知,变得丧心病狂,丢失了灵魂。因 此,人们只有学会了尊重粮食和生命,才能带着 自己的灵魂在时代的路途中越走越远。
16.综观全文,简析文中加点词“篡改”的 内涵。(5分) 答案: ①机器切断了人与粮食之间的联系,对 粮食的处理简单粗暴、毫无感情,颠覆了 粮食、吃粮的人与吃本身。 ②化肥、激素和农药的出现,改写了季 节、雨水,改写了生命的密码,食物因多 而贱,人们对食物不再怀有敬意。
麦香飘飘散文欣赏实用1篇

麦香飘飘散文欣赏实用1篇麦香飘飘散文欣赏 1浓郁的麦香,在清新的空气里流淌,家乡人喜笑颜开,奔走相告,去地头看看,小麦一天一个样。
麦子扬花了,徐徐的风吹过,花粉在空气中飞逸,清香醉人;麦子灌浆了,渐渐丰满起来。
顺手掐一个穗,放在掌心揉几下,“噗”地吹掉麦皮,看着还有些绿意的麦粒晶亮剔透,似碧玉。
难以忍耐麦香的诱惑,一仰头把一撮儿麦粒抛进了嘴里,嚼上一嚼,品一品麦香美。
那是城里人享受不到的一种美。
如果把即将成熟的麦穗带回家,在灶台上,把麦穗放在火上烧一烧。
飘出麦香味的时候,放在“篦子”上把麦粒搓出来,再放倒灶上一蒸,加上一些白糖,做成麦芽饭,那才叫美,用小勺挖上一勺,放在嘴里,顿觉一股蜜汁流进心里。
中午的时候,骄阳似火,太阳像火球一样炙烤着麦田。
“四月芒种麦熟早,五月芒种麦不熟”(这是按阴历的说法),每年的芒种左右是麦子成熟的时刻。
麦子是有灵性的,它能够熟知自己成熟的日子。
你听,麦花知了开始了歌唱,告诉人们,麦子要熟了。
入夜,空旷原野上的蛙鸣声次第响起。
独步于乡间小路,悠然自得,站在麦海中很是惬意,这时还没有三伏天的闷热。
微风中飘逸着麦香,顿觉心旷神怡。
我投身于麦海中,仰望满天繁星,不由穿越回童年时代,全家出动收麦的情景闪现在我的脑海里。
曾记得,天蒙蒙亮的时候,一家人有说有笑,进入麦地,俯身哈腰挥舞着镰刀收割麦子。
娘是割麦的快手,每次落后的总是我,当然受益得到帮衬的还是我。
累了,就直直腰,休息一下,擦擦汗,喘喘气,接着干。
麦芒碰到脸上,透过衣袖扎在胳膊上,经过汗水的浸润,感觉火辣辣的疼。
娘允诺我们哥俩好好干,午饭是挂面汤滴香油。
到中午的时候,在人力和畜力的合作下,用排子车把一车车的麦子运进了麦场。
在炙热的晌午,各家各户忙碌着打场,打麦要经过一遍遍的碾压,翻转,聚堆,扬场,一道道工序,到晚上的`时候一堆堆的麦粒就堆积在了麦场。
因为麦粒还需要第二天继续晾晒,更重要的是加强麦场防火,其次是防盗,睡麦场看护麦子是必须的。
散文阅读《粮食》

粮食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也是文明发展的根基。
它不仅是人类肉体的营养来源,也是人们心灵的抚慰。
粮食的发展历史悠久,从古至今,它不仅是人类物质生活的基础,也是人类精神家园的根基。
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就开始种植农作物,种下了粮食文明的种子,让人类的物质文明有了发展的基础。
随着粮食文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也越来越高,物质文明的发展也更加迅速。
粮食的发展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粮食的发展不仅仅体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也体现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
如今,人们更加重视粮食的营养价值,科学地研究和改良粮食,让人们的营养摄入更加丰富、健康,也为人们的精神生活提供了营养。
粮食是人类发展的基石,它不仅是物质生活的基础,更是人们心灵的抚慰。
让我们一起尊重粮食,保护粮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贡献!。
现代文阅读《粮食》附答案详细解析

现代文阅读答案详细解析粮食学群人和人见面,会问上一句:吃饭了吗?后来人们认为这样的问法很土,多半不这样问了。
可是在乡下,那些种粮食的人,依旧这样问着。
种粮食的人知道,他们问的是天底下最重要的一桩事,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事情。
阳光在泥地上扎根生长,那便是生命。
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植物动物,用不同的方式获取阳光,最后又把它们身上的阳光传递给我们。
它们就是我们的粮食。
人类的一切,无不根植于粮食之中。
无处不在的粮食,恰恰又是最容易被忽略被蔑视被糟蹋甚至被篡改的东西。
农业时代,就是将一些植物和动物生长直至走向餐桌的过程完整地置于人的面前,让人参与其中。
一粒稻谷,从发芽到分蘖抽穗,到最后长成谷粒,那是天和地还有人一同来到一株稻秧上的结果。
为了这,你需要一块合适的土地,需要将人与畜的劳作连同肥料一起加入泥土,还需要一份阳光一份雨水。
稻子长成了,鸟会飞过来啄走一些,还有一些,会从人的收获中悄悄溜走,逃进泥土的怀抱。
这样一粒经历了艰辛曲折甚至是传奇一生的稻子,当它来到餐桌上时,人怎么会随随便便对待呢?农夫和他们的妻儿都相信,糟蹋粮食会遭电打雷劈。
养一头猪是一个家庭屋顶下的大事件。
一个“家”字早就说出了一头猪在家庭中的地位。
一家人就像对待命根子一样对待它,喂它养它,为它搔痒,为它梳理毛发,清除上头的虱子。
当年,我的爷爷奶奶就这样在家里养猪。
猪养大养肥了,整个村子都知道。
一头猪大了,就得送往肉食站,就像男儿大了就得出门,女儿大了就得出嫁一样。
送猪的头天晚上,奶奶特意往猪潲里多放了些红薯皮和糠,爷爷奶奶一齐过去,看着它吃。
看它吃得那样开心,两位老人都有些于心不忍:它不知道这是它的最后晚餐。
送猪用的独轮车已经备好,奶奶特意在上头垫了一只麻袋,这是她能够为她的猪做的最后一件事情了。
独轮车转动起来,一路上的坎坷,全都通过那只上了辐条的木轮来到猪身上,在它腹部和臀部的肥膘上颤动、晃荡。
猪跟着颠簸一路哼哼唧唧,起伏大叫得也响,叫得响肥膘也荡得汹涌一些。
倪章荣《粮食》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粮食倪章荣近年来老做这样的梦:梦中的我总是处于饥饿的状态。
或在村头,或在农舍,或在街边,眼前是琳琅满目的食品,身边是冒着热气的饭菜,远处有成堆的稻谷和小麦……可是,我却买不到,吃不着,拿不了。
我知道,这与我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状态息息相关,我记忆的仓库里,一直储存着饥饿的信息和对粮食的向往。
我是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
从我懂事的时候起,直到高中毕业,我几乎没有吃过几餐饱饭。
很多时候,我们所吃的都是掺杂了红薯、萝卜、红花草、野苦菜的饭食。
红薯饭容易吃饱,但那种饱是发胀的饱,特别难受。
最难吃的是萝卜饭,稍稍一咀嚼,满嘴都是带点腥臊味的水。
以至于成年之后,我对萝卜、红薯便有一种天然的反感。
农村是什么,农村就是长粮食的地方。
农民是什么,农民就是栽种粮食的人。
打小时候起,我就看见我的父母及其他父老乡亲,不停地播种、培育、收割,从春到冬没日没夜地泡在田地里,满头汗水,满身泥土。
我特别惊奇农民们为什么那样精力充沛,农忙时无论男女一月连一天休息日也没有。
我问过母亲这个问题,她回答说,还不是为了多打粮食,可以多分一点粮食;我看见禾苗冒尖、拔节、扬花、结果,我闻到满沟满壑的粮食的芳香,看到父老乡亲们满是汗渍与疲倦的脸上的笑容;我还看到月初时,乡亲们担着箩筐到队部排队领取口粮时的兴奋与喜悦;我也看到月末的时候,不少乡亲因为家里已经断粮或即将断粮而焦急与愁苦的表情。
我们家最难过的日子,便是每个月的月末,因为我们家的粮食总是不够吃。
每个月的月末都有七八天时间的粮食没着落。
父亲不得不在夜晚收工之后去借粮。
借粮都是先和别人说好了的,大多数情况下还是能够借来粮食,偶尔也有变卦的时候,或因为被借人家的主人临时有事不在家,或因为被借人家的其他人不同意。
每当遇到这种情况,父亲总会在家里发脾气,责怪我们饭量大,责怪母亲不会节约。
我觉得父亲对母亲的责备没有道理,我们哪餐饭不是红薯、野菜相拌?我们家七口人,我们五兄妹都是长身体的时候(有个妹妹后来夭折了),不管是什么样的饭食,每餐都要吃三四碗饭,母亲为了多挣工分(那时按工分分粮食),总是起早贪黑到生产队干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赏析散文的形象及内涵赏析散文的形象及内涵考点解读1、“作品的形象”广义上是指文本中呈现的具体的感性的,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着作家审美理想的,有着审美价值的自然的和人生的图画。
散文中的形象通常指文学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物象。
欣赏散文中的形象主要包括以下两点:一是形象的特点以及塑造方法和作用,二是形象的内涵、意义。
“作品的内涵”是指由作品中的特定社会生活场景、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反映出的意义和价值,要在对文章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正确领会和把握的前提下,领悟文章所表达的言外之意。
2.高考在“作品形象”方面的命题有何特点?答案 (1)就命题文体上讲,偏重选择咏物和写人散文,因为这两类散文都包含着形象——人物形象和物象。
(2)作品的内涵较广泛,命题时往往选择它所依附的事物,如象征物、人物形象等考查,这时,形象和内涵就合二为一。
有时会选择一些内涵丰厚、情感丰富的句子作为命题对象。
(3)虽说文学作品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物象两种,但就散文而言,考查重点放在“物象”上。
考查“物象”,主要考查主要物象、次要物象的内涵和作用。
散文中的人物形象考查主要是概括人物形象特点,分析人物品格、品质、精神、思想等,尤其注意从细节、对话方面考查对人物思想情感的理解。
基础整合一、认识散文中的人物形象,掌握其分析方法【知识储备】1.基本概念散文中的人物与小说中的有所不同。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反映社会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原型加工提炼而成的,是艺术的真实,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也更有普遍的代表性。
散文中的人物形象是为表达散文主旨服务的,它并非塑造人物,而是借助人物形象表达作者某种思想感情,所以散文中可以没有中心人物,也可以有多位中心人物,而人物本身往往是真实的。
当然,散文中的人物形象同样具有艺术性和思想性,艺术性体现在其人物形象塑造的基本方法上,而思想性则包括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和社会意义两个方面。
2.分析方法(1)明了人物形象的外部特征和内涵,包括身份、地位、社会历史背景、思想性格牲和人物形象意义。
(简言之,性格+精神)散文写人,重在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如写历史之人,写功成名就之人,写作者敬仰之人,作者的思想感情除了敬仰之外,更重要的是对这一人物所具有的精神品质的推崇。
(2)掌握分析人物的手法,理解、概括人物性格、品质、精神等特点散文分析人物的方法同小说一样,即要抓住正面描写(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神态等)和侧面描写(正衬、反衬等)。
所不同的两点是:①散文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不像小说中的那样丰满、完整,而是集中突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方面,因此,在分析概括时,要根据散文中重点描写人物的段落,用几个词语集中概括。
②与小说不同的是,散文中作者经常会有议论、抒情,而这些议论、抒情句可以帮助我们完成对人物的分析、概括。
规范答题:1.审题审题同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题差不多,主要审清:①是分析还是概括。
②是形象特点还是性格特点。
(“分析”必须结合文中材料)2.答题答题的核心是对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作出准确的概括和分析。
为此,宜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将人物置于文中的具体事件和特写中去把握。
掌握文章写作背景与作者的情感倾向,特别要学会借助文中的关键词、句来解读人物言行,找出其独特性。
②人物的精神风貌由人物的思想、人物的社会价值组成,特别要关注其思想特征。
③善于结合生活实际,调动自己的生活阅历和感悟,设身处地地站在文中主人公的角度品味和感受人物的心理和感情。
④掌握答题模式:a.概括型,直接用一些人物思想、性格方面的语言答出即可。
b.分析型,应结合作品中的材料分析概括其人物的思想性格。
可用“分析+概括”式或“概括+分析”式。
⑤注意使用术语。
答题模式:(总分或分总)例如:《黄土》邹志安①我的父亲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民,劳动一生,默默死去,像一把黄土。
黄土长了庄稼,却并不为太多的人注意。
全中国老一辈的大多数农民都是这样。
②他死于肺心病。
这是严重威胁劳动人民健康的疾病之一。
中国农民在平时,是不大主动去医院检查身体的,即使有病躺倒,还要拖磨。
我父亲民国十八年遭年馑(jǐn,饥荒)时去南山背粮,走冰溜子,回来时冻掉了十个脚指甲,并且扎下了病根。
以后一直半夜咳嗽,而从不看病吃药。
直到死前几个月,在我强迫下才去医院作了平生第一次心电图。
医生打比方说:“机器运转一生,主机已经磨损,太缺少修复和保养了!”为了挽救,吃“心脉宁”一类比较贵的药。
他问:“一瓶药多少钱?”听说有三元多,半天沉默不语,后来就说:“不要买药了,我不要紧。
”当我不在时,就偷偷停止服药。
他一定计算过:一瓶药的价钱能买近20斤盐:要让儿媳们劳动好多天。
③他平生也就只知道劳动。
繁重的劳动使他累弯了腰。
不知创造了多少财富,自己却舍不得乱花一分钱。
有一次我给了他两元零用钱让他买点好吃的,半年后他还在身上装着。
在重病期间他出现了谵语(病中神志不清说的胡话。
谵,读zhān),净念叨“把猪喂了没有”“把锄头安好”“麦黄了就快收”之类。
临死时他默默流泪,留恋这个世界——他为之洒尽汗水然而仍不富裕的世界。
④父亲从来无是无非,关心而弄不明白各种国家大事,可以说在精神上是贫困的。
富有者被给予,贫困者被剥夺,那么他是被剥夺了:从前因为贫困而没有机会接受文化教育,后来倒是不断地接受各种政治教育,而终于都没有弄明白。
但他显然没有遗憾过,因为他有劳动,因此而填补了一切精神缺憾。
巧者劳矣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但他还有所求——祈求世事不乱,有安稳的日子。
⑤他现在去了!在黄土上劳动一生,最后回到黄土里去。
黄土是博大宽容的,无论善与恶,最终收容了所有的人。
’⑥那时我跪在泥水里为他送行。
我曾经想到过:他活了77岁,已很不易;而我们周围能活七八十岁的老人又实在太少。
不是老人们不想活,也决非儿女们不孝顺,实在是因为生活水平太差。
尽快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
这是儿女们挽留老人多驻一时的最符合孝道的方法了。
哭也徒然,哀也无助。
死者长已矣,生者当勉力。
⑦将军和领导人死了,会有无数悼文,因为他们功勋昭著。
一个普通劳动者死了,我就撒下这一把黄土,并期望世人能够容纳。
请结合阅读材料,简要分析文中“父亲”这一人物形象。
答:①父亲是中国老一辈农民的代表②勤劳,直到临终念念不忘的还是锄头、庄稼、收割③节俭,对自己十分悭吝,舍不得乱花一分钱④善良,与世无争,惟一的祈求是过上安稳的日子⑤精神上的贫困,关心却弄不明白国家大事。
(总分即先用一句话从整体对人物作一个定性分析,再从几方面作定量分析;反之亦然。
)相关题目拓展:学生用书《金版教程》155《忆韦素园君》156《觅渡,觅渡,渡何处?》二、认识散文中的物象,掌握其分析方法【知识储备】1.基本概念所谓物象就是指文学作品中所出现的具体事物形象,它在以事物形象本身出现的同时,也包含着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也就是说,物象不仅是有其本身的具体意义,而且具有被赋予的抽象意义。
可以说,我们在文学作品中欣赏到的物象,都是客观物象和作者或人物主观思想感情融合而成的形象。
2.分析方法(1)抓住外形特征,分析内在品质作者对生活中的某些事物有所感触必须要借助于描写所托之物的外形特征来抒发,这类事物往往外形特征比较鲜明,只要找准对其外在形象的描写,就可分析出它的内在品质。
事实上,事物的外形特征便是其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
以“红砖”为例,我们可以归纳出其内在品质:纯朴、谦逊、无私,普通、刚毅、无求,献身、奉献、无悔等。
通过外形分析出内在品质是我们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
(2)仔细品读文本,提炼所言之志一般说来,作者所描绘的事物不一定是最终所赞美的对象,真正赞美的对象常常隐含其中,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品读文章,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作者的情感脉搏,找出所托之物与所赞美的对象之间的相似点。
如2009年高考全国卷ⅰ《彩色的荒漠》,文中描写了恶劣环境中的胡杨树,最后写到了在荒漠中劳动的石油工人,那么作者的赞美对象就很清楚了。
题点突破如何分析物象的作用?1.如何分析中心(主体)物象的作用中心物象和作者的感情有直接关联,或贯串全文,或直接点明中心。
分析其作用,一般要从以下两个角度入手:(1)内容主旨作用。
中心物象是散文主旨之所在,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主要载体,分析其作用,首先看其在表达主旨方面的作用。
一般而言,写物的散文要找志,写景的散文要析情。
(2)艺术构思作用。
它可以是全文的线索,把众多材料组织穿串在一起;或起着象征、衬托的作用。
(2011年北京)祁连雪千里河西走廊,在我身临其境之前,总以为那里是黄尘弥漫、阒寂荒凉的,显然是受了古诗的浸染,“千山空皓雪,万里尽黄沙”之类的诗句,已经在脑海里扎了根,这次实地一看,才了解到真相。
原来,河西走廊竟是甘肃最富庶的地区,这片铁马金戈的古战场,如今已被国家划定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当你驻足武威、张掖,一定会为那里的依依杨柳、森森苇帐、富饶的粮田、丰硕的果园所构成的“江南秀色”所倾倒。
当然也不是说,整个河西走廊尽是良畴沃野,它的精华所在,只是石羊河流域的武威、永昌平原,黑河、弱水流域的张掖、酒泉平原,疏勒河流域的玉门、敦煌平原。
这篇膏腴之地,是仰仗着祁连山的冰川雪水来维系其绿色生命体系的。
祁连雪以其丰美、清冽的乳汁汇成了几十条大大小小的河流,灌溉着农田、牧场、果园、林带,哺育着河西走廊的子孙,一代又一代。
祁连山古称天山,西汉时匈奴人呼“天”为“祁连”,故又名祁连山,一过乌鞘岭,那静绝人世、复列天南的一脉层峦叠峰,就投影在我们游骋的深眸里,映着淡青色的天光,雪岭的素洁的脊线蜿蜒起伏,一直延伸到天际,一块块咬缺了完整的晴空。
面对着这雪擎穹宇、云幻古今的高山丽景,领略着空际琼瑶的素影清氛,顿觉凉生襟腋,情愫高洁,它使人的内心境界趋向于宁静、明朗、净化。
大自然的魅力固然使人动情,但平心而论,祁连山确也沾了神话和历史的光。
这里难以计数的神话传闻和层层叠叠的历史积淀,压低了祁连山、涂饰了祁连山,丰富了祁连山。
在那云做梦的少年时代,一部《穆天子传》曾使我如醉如痴,晓夜神驰于荒山瀚海,景慕周天子驾入骏马巡行西北三万五千里,也想着要去西王母那里做客。
当时把其中的故事都当成了信史。
真正知道它“恍惚无征,夸言寡实”,是后来的事,但祁连山的吸引力并未因之稍减,反而益发强化了,四十余年的渴慕,今朝终于得偿,其欢忭之情是难以形容的。
旅途中我喜欢把记忆中的有关故事与眼前的自然景观相叠合,车过山丹河(即古弱水)时,我想到了周穆王曾渡弱水会西王母于酒泉南山。
《淮南子》里也有后羿过弱水向西王母“请不死之药”的记载,神话传说汇集着一个民族关于远古的一切记忆,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思维、情感、体验以至行动的载体,深入的窥察一个民族以至人类史前的发展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