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黄帝内经》中七情致病的特点

合集下载

中医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一生总有一种情困扰着你

中医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一生总有一种情困扰着你

中医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一生总有一种情困扰着你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的精神意识对外界事物的反应。

七情与人体脏腑功能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七情分属于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就称为五志。

七情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的活动范围内,一般不会使人致病。

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作为病因,七情是指过于强烈、持久或突然的情志变化,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生疾病的情志活动。

因七情而病称为因郁致病。

此外,由于某些慢性疾病,体内脏腑功能长期失调,引起人的精神情志异常,称为因病致郁。

七情还与机体本身的耐受、调节能力有关。

七情致病不同于六淫,六淫主要从口鼻或皮毛侵入人体,而七情则直接影响有关脏腑而发病。

七情不仅可以引起多种疾病的发生,而且对疾病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它可促进病情的好转与恶化。

由于七情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又称“内伤七情”。

(二)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1.七情与脏腑的关系:人体的情志活动与脏腑有密切关系。

其基本规律是:心主喜,过喜则伤心;肝主怒,过怒则伤肝;脾主思,过思则伤脾;肺主悲、忧,过悲过忧则伤肺;肾主惊、恐,过惊过恐则伤肾。

这说明脏腑病变可出现相应的情绪反应,而情绪反应过度又可损相关之脏腑。

七情生于五脏又伤五脏的理论在诊断和治疗中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七情与气血的关系:气和血是构成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两大基本物质。

气对人体脏腑具有温煦推动作用,血对人体脏腑则具有濡养作用。

气血是人体精神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情志活动与气血有密切关系。

脏腑气血的变化,也会影响情志的变化。

故曰:“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脏腑的生理活动必须以气血为物质基础,而精神情志活动又是脏腑生理功能活动的表现,所以人体情志活动与人体脏腑气血关系密切。

(三)七情的致病特点1.与精神刺激有关:七情属于精神性致病因素,其发病必与明显的精神刺激有关。

中医“七情”致病的病因及治疗

中医“七情”致病的病因及治疗

【 关键词 】 中医; 七情病因 ; 七情治疗
七情指 “ 、 、 、 、 、 、 七种情志 , 人体 对 喜 怒 忧 思 悲 惊 恐” 是
外界或 内在刺激所产生 的不同情绪 的反应。七情病变的原 因有内外之分 , 因主要 是指社会 因素 、 外 个人处境及 自然环 境对机体的影响 ,七情病变的内因是个体素质。其致病 特 点, 一是直接伤及 内脏 , 由内生, 病 故又称 “ 内伤七情” 二是 ;
】 7 -1 7 22 23
气结不 畅, 百病 随之而起 。 诸如神经衰弱 、 失眠多梦等病 , 大 都与过分思虑有关 。
1 悲病 “ ” 因哀伤 、 . 5 悲 是 痛苦 而产生 的一种情 态 , 表现 为面色惨淡 , 神气 不足 , 偶有所触及 , 即泪涌欲哭 或悲伤欲 绝。中医认为悲是忧 的进一步发展 , 两者损 害的均是肺脏 ,
的缘 由 。
的七种情态是相互平衡 、 调的 , 协 人体是平安健康 的 ; 如 但 果这七种情态中 , 无论哪一种 出现 了过激 , 就会 使人体组织
器官、 内脏功能发生紊乱 , 从而导致 了疾病的发生。 1 七情致病的病 因分析 “ 七情” 与人的“ 五脏 ” 关系密切 , 故古人云 : 喜伤心 , 怒 伤肝 , 忧伤肺 , 思伤脾 , 恐伤 肾。 11 喜病 “ 本来对人体健康是有益的 , . 喜” 但高兴过度 就 会伤“ ” 即所谓“ 心 , 乐极生悲” 《 。黄帝内经》 “ 日:喜伤心” 中 。
采取以下 心理疗法 :
怒、 过怒则易伤肝 , 表现为肝失疏泄 , 肝气 郁积 , 肝血瘀 阻 , 肝 阳上亢等病症 。 中医认 为 , 肝气应该舒畅 , 肝柔则血和 , 肝 郁则气逆。当人犯怒时 , 破坏 了正常舒畅 的心理环境 , 肝失

黄帝内经中关于情志病的阐述

黄帝内经中关于情志病的阐述

黄帝内经中关于情志病的阐述《黄帝内经》这部古老的书,真是个宝藏,里面讲的情志病可是一针见血!你想啊,古人早就知道情绪对身体的影响,简直就像给你上了一堂生动的课。

想想吧,心情不好的时候,身体也跟着掉链子,真是“心病还需心药医”。

生气了,胃疼;伤心了,脸色暗淡;快乐过头,嘿,结果也未必好。

情志病,听着高大上,其实说白了就是我们生活中那些琐事对身体的“伤害”。

真是个小事,比如说,上班路上碰上堵车,心里那个火啊,恨不得立马变成火箭。

结果,气得满脸通红,回来一测,血压蹭蹭往上升,心里还在琢磨着司机是不是故意的,真是欲哭无泪。

情绪这东西,像是个调皮的孩子,不受控制的时候,谁都不敢惹。

再比如说,失恋的那段日子,感觉全世界都在和你作对,吃什么都提不起兴趣,结果体重一下子掉了,连朋友见面都不敢正眼相看,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黄帝内经》里讲,五脏六腑都是有情绪的,心脏跟喜怒哀乐有关系,肝脏和情绪波动紧紧相连。

你说这不是神奇吗?所以说,抑郁、焦虑啥的,不仅仅是心理问题,搞不好也和脏器有密切关系。

就像有个老话说的,“笑一笑,十年少”,这不仅仅是调侃,还是种智慧。

快乐能让你气色好,心情舒畅,身体也跟着跟着轻松。

可想而知,如果每天都带着负能量出门,那简直是给自己挖坑。

你要是天天看着天花板想着烦心事,结果也只能是“心力交瘁”,身体越来越差,朋友都不愿意接你。

再说说压力,现代社会里压力山大,工作、生活一堆事,压力一来,心情瞬间掉进谷底。

古人说“身心相依”,这是个真理,心情差了,身体自然跟着受罪。

所以,生活中多找乐子,别让负能量充斥。

再来谈谈“和谐”这个词。

无论古今中外,和谐的关系都是最重要的。

家庭、朋友,互相支持,给个拥抱,说句好听的,都是在给彼此加油。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难免会忽略了身边的人,忙忙碌碌却忘了身边的温暖。

倾诉心声、互相理解,是治疗情志病的良药。

想象一下,和朋友一起喝茶聊天,人生的烦恼似乎都能轻松化解。

不过,调整情绪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得靠点技巧。

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一)概念七情,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感、情绪反应与认知活动。

虽然“思”指思维活动,属于心理活动的认知系统和过程,但中医传统上常将其与其他情感系统相提并论,合称为七情。

中医学中的情志概念相当于人的情感系统或过程。

情感系统是指人类对各种事物和自身机体状态是否符合需要作出判断而采取不同态度的内心体验。

其代表性心理成分包括情感、情绪与心境,三者密切相关,在心理功能和外显表征方面常难截然分开。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内心体验的反映。

情绪是一切体验和行为在一定时间内的总的情感状态。

心境是一种比较持久的、微弱的、影响人的整个心理活动的情绪状态,它并非对某一事物的特定体验,故具有弥散性的特点。

情感与情绪是情感系统的两个主要心理成分,彼此密切相关。

就大脑功能活动而言,是同一类心理功能的两个侧面,即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内心体验,共同表达人对客观事物的不同态度,二者都必须由刺激引起(外部客观环境或机体内部),以需要为产生的基础,只有与人的需要有关的刺激才能引起情感或情绪反应。

就这个意义而言,有些学者对两者不作严格区别,等同地使用这两个概念,通常用情感反应、情感活动和情感过程笼统地称呼。

但情感与情绪作为两个概念,又是有区别的。

一般而言,情绪是偏向与生理性需要相联系的内心体验;而情感是常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较高级的内心感受,是人类独有的复杂的心理体验。

情绪总是由当时的情境所决定,随情境迅速变化,不太稳定,比情感更为强烈,具有较多的冲动性和明显的外部表现,可称为“扩大了的情感”;情感则是既具有情境性,又具有稳定性与长期性,着重表明情感过程的感受方面,即情感过程的主观体验方面。

七情致病,是指机体感受的情志刺激过于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超过了人体本身的生理调节范围,导致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从而引起疾病的发生。

由于情志过激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因素之一,故又称为“七情内伤”。

七情所伤的致病特点

七情所伤的致病特点

七情所伤的致病特点Birling Yoann;冯帆;汪卫东【摘要】目的研究七情致病的规律和特点,指导中医养生、预防和治疗.方法对50份精神障碍患者填写的提纲式作业进行质性分析研究.对问卷内容中情志导致症状的相关字段进行编码,并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怒、思(怀念)、悲、恐四种情志可以导致症状,其中恐导致症状的频率最多;情志所导致的症状以失眠最为常见;不同情志所伤的脏腑没有显著差异(P<0.05);思(思维)不能单独导致症状但可以与其他情志协同导致症状.结论研究结果不支持"恐伤肾"等"本情志伤本脏"学说;情志致病主要涉及心、肝两脏,其次为脾,病机以郁、火、虚、风等为特点;思在七情当中具有中心地位;临床上面对症状尤其是失眠需要谨慎考虑是否由情志因素所导致.【期刊名称】《光明中医》【年(卷),期】2017(032)021【总页数】4页(P3196-3199)【关键词】七情;情志;中医心理;相应症状【作者】Birling Yoann;冯帆;汪卫东【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理(睡眠)科北京100053;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理(睡眠)科北京100053;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理(睡眠)科北京100053【正文语种】中文早在《黄帝内经》时代便有“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等情志导致症状的记载。

到宋代,七情已经被视为导致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如陈言的三因学说:“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在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环境下,心身障碍如有心理因素的躯体疾病和躯体形式障碍越来越受重视[1]。

此文通过问卷调查,进行质性分析研究七情所伤的致病特点。

导致症状的情志基本可以用“怒”“悲”和“恐”三种情志总结,“思”作为情绪(怀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导致症状但是更主要以思维的形式与上述三种情志共同导致症状。

《内经》说七情

《内经》说七情

《内经》说七情《内经》说七情常听说“茶饭不思”、“忧思难忘”等等由于情感问题而导致的种种生理反映,情志伴随我们一生,与我们的言行精神状态都息息相关。

看那林妹妹黛眉频蹙,煞是怜爱,可从中医角度,情志不调,伤人害命啊!《内经》对心理活动的认识常用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来表述。

就生理而言,认为七情是对情感活动的总结,是情绪的表现形式;就病理而言,神志病变可以表现出七情的变化;而七情变化亦可引起神志病变。

后世医家对此多有发挥,如刘完素一方面指出“五志过极皆可化火”,即五志过度,势必精神烦劳,扰动阳气,所以都可以化火化热,火热亢盛又可以扰乱神明,而致情志失常;另一方面又指出火扰神明而引发生各种情志病变。

其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说:“五脏之志者,怒、喜、悲、思、恐也(悲一作忧),若志过度则劳,劳则伤本脏,凡五志所伤皆热也……情之所伤,则皆属火热。

”而张介宾则强调七情“从心而发”、“互通为病”。

其在《类经·情志九气》中指出:“世有所谓七情者,即本经之五志也。

五志之外,尚余者三。

总之曰:喜怒思忧恐惊悲畏,其目有八,不止七也。

然情虽有八,无非出于五脏。

……此五脏五志之分属也。

五志有互通为病者,如喜本属心,而肺喜乐无极则伤魄,是心肺皆主于喜也。

盖喜生于阳,而心肺皆为阳脏,故喜出于心而移于肺,所谓多阳者多喜也。

……是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

”就七情的具体含义及其与五行五脏的关系,下面简述如下。

喜:喜是因事遂心愿或自觉有趣而心情愉快的表现,因其活泼而表现于外,故有火之机动、活泼、炎上之象,属火而配属于心。

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称:心“在志为喜”。

怒:怒是因遇到不符合情理或自己心境的事情而心中不快、甚至愤恨不平的情绪表现,缘其气机条达不畅而起,怒后又可引起气机上逆即升发太过,且怒象忽发忽止颇具木之象,故属木而配属于肝。

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称:肝“在志为怒”。

(参考课件)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参考课件)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3
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
人体的情志活动,必须以气血作为物质基 础,气血来源于脏腑正常的生理活动,而脏 腑所以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又必须依赖 于气的温煦、推动和血的滋养。如《阴阳应 象大论》中说“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 “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不同的情志变化对各个脏腑有不同的影 响,而脏腑气血的变化.也会影响情志变化。
4
由此可见,气血是脏腑生理功能 所必须的物质基础,而情志活动又 是脏腑生理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 所以,情志活动与脏腑气的关系 非常密切。
5
七情内伤致病特点
1.直接伤及内脏 一是不同情志刺激对各脏有不同影响:如怒伤肝、
喜伤心、思忧伤脾、悲忧伤肺、惊恐伤肾。 二是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各种情志刺激都与心
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1
七情与七情内伤的概念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 恐、惊七种情志变化。七情与脏腑 的功能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七情 分属五脏,以喜、怒、思、悲、恐 为代表,称为“五志”。
2
七情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是生命 活动的正常现象,不会使人发病。但在突然、强烈 或长期性的情志刺激下,超过了正常的生理活动范 围,而又不能适应时,使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就会 导致疾病的发生,这时的七情就成为致病因素,而 且是导致内伤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故称为内伤七 情。七情做为致病因素,有别于六淫之邪从口鼻或 皮毛入人体,而是直接影响有关的脏腑而病,情志 因素不仅可以直接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而且对所 有疾病的转归起着重要作用。
情志病,系指其发病与情志刺激有关, 并具有情志异常表现的病证。如郁证、 癫、狂等,以及虽由其他原因所致,但 具有情志异常表现的病证
7
4.七情变化影响病情 一是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二是可能加重病情。如情绪消沉,悲

七情致病的特点

七情致病的特点

七情致病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发病以外界刺激引起情志异常为主因。

二是直接伤及内脏。

三是首先影响人体气机。

四是情志波动常导致病情加重或恶化。

(1)以情志刺激过度为主因七情内伤与外感六淫不同,六淫致病是六淫外邪从皮肤或口鼻而入,由表入里,发病初期常有表证。

七情内伤是以外界刺激引起情志异常为主因,作用于内脏导致内脏阴阳气血失调而发病。

如国家、集体、个人利益或名誉受到侵犯,产生过怒致病;或个人欲望和需要得到极大或意外的收获和满足,喜笑若狂而致病;或因家庭变故、亲人意外而忧悲致病;或因工作和家庭遇到难于解决的困难,思虑过度而致病;或因遇险临危,惊恐万分而致病等。

所有七情内伤的病证,均以情志异常为主因。

(2)直接伤及内脏《灵枢·百病始生》说:“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论》说:“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於肢体。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劳证治》说:“五劳者,皆用意施为,过伤五脏,使五神(即神、魂、魄、意、志)不宁而为病,故曰五劳。

以其尽力谋虑则肝劳,曲运神机则心劳,意外致思则脾劳,预事而忧则肺劳,矜持志节则肾劳。

是皆不量禀赋,临事过差,遂伤五脏。

”所以说情志伤是直接伤及内脏,且不同的情志刺激所伤的脏器也有所不同。

怒伤肝,是指过度恚怒,引起肝气上逆,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耗伤肝的阴血。

《素问·本病论》说:“人或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即伤肝也。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

”《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逆,甚则呕血。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医医偶录》说:“怒气泄,则肝血必大伤;怒气郁,则肝血又暗损。

怒者血之贼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内伤 性

则伤心” 。情 志 之伤 , 五脏 各 有所 属 , 求其 所 由 , 虽 然 《 黄帝 内 经 》 错 综 复 杂 的致 则 无 不从 心 发 。故七 情 致病 损及 脏 腑 时最 终 共 同特 将
病 冈 素分 为两 大类 ,外 因 与 内 冈 , 点 是 皆伤 心神 , 出现 神 志不 宁 的症状 。 七 情 致 病 不 同 于外 感 六 淫 从 外 感 3 特 异 性 圆 受 , 1 鼻 皮 毛 侵 入 人 体 , 次 人 从 5 1 渐 七情 为人 的 内在 情 志 , 由内而 发 , 多 作 用 于人 故
学 术 探j 讨
小议 ( ( 黄帝内经) 七情致病的特点 ) 中
摘 要 《 帝 内经 》 关 七 情 内伤病 因 学说 的 思想 内涵 相 当丰 富 和 精 彩 , 七 情 致 病 特 点 作 了 黄 有 对
精 辟 的 阐述 . 中有 关七 情 的致 病 特 点 可 简要 归 纳 为 内伤 性 、 其 同一 性 、 异 性 、 兼 性 、 变性 、 体 特 相 传 个
阴者 , 之饮 食居处 , 阳喜 怒 ” 此 “ 得 阴 。 生于 阴” 的阴指 当然 《 黄帝 内经 》 中亦 有七 情致 病 伤及 他 脏 的记 内 ,生 于 阳” 阳指 外 。可 见七 情 生 于阴 . 经过 肌 载。 素 问・ 脉别 论》 :疾走 恐惧 , 出于肝 ”《 “ 的 不 如《 经 云 “ 汗 0灵 肤皮 毛 , 直接 导致 脏 腑功 能紊 乱 而发 病 , 有 内伤 性 枢 ・ 神》 云 :肺 喜乐 无极 则伤 魄… … 肾盛 怒而不 止 具 本 “ 致病 冈素 的特征 则 伤志 ” 灵枢 ・ 。《 口问》 :故悲哀 愁忧 则心 动 , 动 云 “ 心
对 七 情 致 病 特 点 的探 讨 和研 究 势 必有 助 于心 身疾 病 的预 防治 疗 和 康 复 。
关 键 词 内经 七 情 中 医病 因 学 中 图 分 类 号 R 2 21 文 献 标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7 — 9 X( 0 1 0 — 0 5 0 6 2 3 7 2 1 ) 10 0 - 2
七 情 致 病 是 中 医学 理 论 体 系 秘 典论 》 : 心者 , 主之 官 , 明 出焉 ” 云 “ 君 神 。情 志 发 乎
周 少 林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是 中 医 心 理 学 心 而应乎 五脏 心 在情 志活 动 中具有 主导 作用 , 也 因此
基 础 的 重要 内容 ,七 情 致 病 的 特 许 多情 志为 病 的病 理反 映 也是 首 先影 响 于心 ,再 由 点, 早在 《 帝 内经 》 黄 中就有 了精 辟 心 波及他 脏 。正如 《 枢 ・ 灵 口问》 出 :心 者 , 指 “ 五脏六 的论 述 , 有着 极 其 丰 富 的内容 。笔 腑 之 主也 …… 故悲 哀愁 忧 则心 动 ,心 动 则 五脏 六腑
2 同一性『 1 1
则五脏 六腑 皆摇 ” 。所 以临床上 不可 拘泥 于仅伤本 等 《 黄帝 内经》 为情 志 活 动从 心 而发 。虽 然 各种 脏 , 认 而应抓住 七情致病 “ 由内生 , 病 直接伤脏 ” 的规律 不 同的情 志有 其 自身特 点 , 别可 以伤 及 不 同 内脏 , 4 相 兼 性 分 临床 可以表 现不 同的病 证 ,但 是七 情 致病 有 其 共 同 七情 的各 种 致病 因素 ,在 发病 过 程 中很 难截 然 的特性 , 即致 病 的同一性— — 易 伤心 神 。 素 问 ・ 《 灵兰 分 开 , 可 以单独 致 病 , 既 又常 常 是两 种或 两 种 以上 的
里, 发病 多 急骤 , 情 多轻 浅 , 非 的内脏 , 病 若 虽其 共性 都伤心神 , 但也有 其特 异性 。 异性 特 失 治 误 治 , 不会 缠 绵 难 愈 。 以 多 所
的一 般规律 为七情 致病 多伤及本 脏 。 素 问 ・ 阳应 象 《 阴
通常 都 为病 情轻 , 程 短 , 后佳 。 大论 》 :人有 五脏化 五气 , 病 预 云 “ 以生 喜怒 悲忧恐 ” 。不 同 而七 情 内 伤 , 接 伤 及 内 脏 。 响 的情 志各 自伤及其 相对 应 的 内脏 , 而 导致不 同的病 直 影 从 脏 腑 功能 , 导致 气 机紊 乱 , 阴阳失 调 . 病从 内生 , 在 理过程 。 《 问・ 病 如 素 阴阳应象 大论》 出 : “ 志为喜 , 指 心 在 里 则证 难 愈 。《 问 ・ 经 论》 :夫 邪之 生也 , 生 喜伤 心 ” 肝 “ 志为 怒 , 素 调 日 “ 或 ; 在 怒伤 肝 ” 脾 “ 志 为 思 , ; 在 思伤 于阴 , 生于 阳 。 生 于阳者 , 或 其 得之 风 雨寒暑 : 生 于 脾 ”肺 “ 其 ; 在志为忧 , 忧伤肺 ” 肾“ 志为恐 , ; 在 恐伤 肾” 。
一 盐城 卫生 职业技术学 院, 江苏 盐城
0 0一
性 、 笃性 七 种 随 着 当前 世 界 文 明 的 飞 速 发展 使 得 人 们 因社 会适 应 不 良导 致 情 志病 证 空 前 上 升 , 重 人 类 疾 病 谱 正 在 发 生 改 变, 身疾 病 不 断 增加 , 志 因素 在 病 因 学 中的 地 位被 越 来 越 多 的 医 家 所 重视 , 心 情
者通 过学 习探 讨 . 七情致 病 特 点 皆摇 ” 灵枢 ・ 将 。《 百病 始 生》 :忧 思伤 心 ” 素 问 ・ 云 “ 。《 举 归纳为 : 内伤性 、 同一性 、 特异性 、 相 痛论 》 : 惊则 心 无所 倚 , 云 “ 神无 所 归 , 虑无 所 定 ” “ ,悲 。《 邪 又 “ 兼性 、 传变 性 、 个体 性 、 重笃 性七种 。 则 心 系 急 ” 灵 枢 ・ 气脏 腑病 形 》 云 :愁 忧 恐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