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含规划图)
年济南鲁商项目市场定位报告资料

区域属性界定
以商贸、金融和综合产业配套为支撑,以行政、文化、 体育为核心的东部城区中心
投资性需求受到明显抑制
省会城市的人口吸纳能力难以支撑项目销售。因为银行政策变化频繁,导致在销项目出现“签约难、放款难” 的尴尬局面。
明年限购政策顺延
济南明确表态明年会延续限购政策,未来市场形式依然严峻 同时加大旧村改建以及保障性住房建设,从市场角度抑制房地产过快发展。
Part 1
整体市场分析
Part 1
整体市场分析
宏观大势分析 城市格局分析 房地产市场分析
固定资产与房地产投资
固定资产与房地产投资额持续、健康、理性上涨,步入发展稳定期.
济南市固定资产及房地产投资(单位:亿元)
济南市房地产投资额与销售额(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政府公报
评判标准:房地产投资增速15%-25%以内相对良性,房地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总投资24%左右相对健 康,项目进入风险适中区域
目前唐冶新城配套相对薄弱,未来政府将大力投入基 础配套将快速催熟区域
道路体系发达,但公众交通严重滞后,通勤成本高
目前配套薄弱,道路发达,公共交通滞后,未来以行政、文化、体育为主导的城 市中心区域
Part 1
项目目标与问题
项目属性界定 区域属性界定
项目目标
项目目标
鲁商置业,将以“全国领先的房地产综合开发企业” 为目标,充分发挥自身丰富的产业资源和强大的品牌
仲宫镇镇村体系规划

仲宫镇镇村体系规划说明书济南市规划局二〇〇九年七月目录1 规划背景与总则 (4)1.1规划背景 (4)1.2规划依据 (4)1.3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4)1.4规划范围与期限 (5)2 现状分析 (6)2.1现状概况 (6)2.2镇村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6)2.3资源与环境发展条件分析 (8)2.4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8)2.5劳动力与人口流向趋势分析 (9)2.6镇村发展条件评价 (9)3 上位及相关规划解读 (14)3.1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 (14)3.2济南市南部山区保护与发展规划 (15)3.3济南市历城区仲宫镇村庄布点规划 (15)4 城乡统筹发展 (17)4.1发展目标与发展策略 (17)4.2城乡空间资源分区管制 (18)4.3经济区划分与产业发展 (19)4.4城镇化与镇村人口空间转移 (20)5 发展定位与规模 (21)5.1发展定位 (21)5.2发展规模 (21)5.3城镇化水平 (22)6 镇村体系结构 (23)6.1镇村等级结构 (23)6.2镇村规模结构 (25)6.3镇村产业发展导向 (25)7 村庄迁并整合与布点 (29)7.1村庄迁并整合原则 (29)7.2村庄迁并与整合 (29)7.3村庄布点规划 (31)7.4村庄规划建设标准 (37)7.5历史文化与特色保护 (37)8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38)8.1规划原则与标准 (38)8.2行政办公设施 (39)8.3商业服务设施 (39)8.4教育设施 (39)8.5医疗设施 (39)8.6文化体育设施 (40)9 基础设施与环境保护规划 (43)9.1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43)9.2水资源及供水工程规划 (43)9.3排水工程规划 (44)9.4电力工程规划 (44)9.5通信工程规划 (44)9.6燃气工程规划 (44)9.7供热工程规划 (45)9.8防洪规划 (45)9.9消防规划 (45)9.10环境卫生规划 (45)9.11防灾规划 (46)9.12环境保护规划 (46)10 近期建设与政策措施 (48)10.1近期建设重点 (48)10.2政策措施 (49)1 规划背景与总则1.1 规划背景(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观背景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五个统筹的必然要求。
济南旅游分析

第一章滨河新区旅游发展的历史机遇一、济南市都市圈和城市发展机遇(一)济南都市圈机遇济南都市圈东北临渤海,北接京津冀地区,东与山东半岛城市群紧密相连,西与中原城市群遥相呼应,地域规划总面积约5.3万平方公里,不仅是山东半岛城市群与我国广大腹地的衔接地区,也是连接京津冀与长江三角洲两大经济圈的重要地域,区位优势明显。
都市圈内京沪、京九铁路和京福、京沪高速公路纵贯南北,胶济、济邯铁路和济青、济聊馆高速公路连通东西,济南与其他6个城市都有高速公路连接,再加上密集的国道、省道等交通干线,济南都市圈已基本形成“一小时经济圈”;济南都市圈总人口3219.4万人,2006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7800亿元;济南都市圈的总体定位是:以都市圈产业及城镇现状优势为基础,继续扩大城镇及产业发展规模,建设综合化基础设施网络,强化内部联系,扩大对外开放,集约利用各种自然人文资源,保障区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在“市场主导、政府推动、多主体协调、政策保障”的运作机制下,把济南都市圈建设成为孕育齐鲁、开放创新的文化型都市圈,生态宜居的环境友好型都市圈,环渤海经济发达地区联结长江三角洲、面向中原腹地的枢纽型都市圈,依托山东半岛城市群辐射黄河中下游的强势龙头和环渤海地区南翼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基础产业、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中心。
巨大的人口规模、优良的经济基础,绝佳的区位与交通优势,以及文化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圈愿景构想预示着济南都市圈巨大的经济消费能力、无限可能的潜力市场发展趋势,以及未来优良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发展构建,这也为济南北部滨河新区的城市与旅游发展的注入了一剂“强心剂”。
(二)济南城市发展机遇济南,南依泰山,北跨黄河,融山、泉、湖、河、城于一体,拥有2600多年历史,是山东省的政治、文化、教育和金融中心,黄河中下游和环渤海经济带南翼的重要战略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全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和“全国投资硬环境40优”的城市之一;也是国家批准的沿海开放城市和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之一。
(完整版)BDJ-党家片区控制性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一、历史沿革党家地区的起步建设是在1966年—1977年“文革时期”,受“三线”建设项目分散、靠山、隐蔽布置思想的影响,在党家庄设立工业片区而开始的。
此时,济南城市开始形成主城区集中成片,具有一定规模,外带王舍人和党家两个工业片区的整体空间结构。
到二十世纪末,随着贤文和大金组团的发展,济南城市布局形态逐渐演变成由集中的主城区和王舍人、贤文、党家、大金四个相对独立的城市组团组成的“一城四团”的带状布局结构模式。
《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则把党家片区划入主城区。
在这几十年的建设过程中,党家地区一直是作为济南城市的一个工业组团而存在和发展的。
二、行政区划1966年—1977年(“文革时期”)——党家庄被确定为济南城市的独立工业片区。
《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1980-2000年)》——将党家庄和王舍人作为两个工业重点建设地区。
《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年)》(修订)——确定党家是以汽车制造工业为主的独立工业区,重点发展汽车制造工业。
《济南市城市空间战略及新区发展研究》——将党家组团和大金组团划入主城区,规划党家严禁发展污染工业,可发展绿色食品种植及加工等无污染的工业项目,也可布置一些教育培训基地。
1983年6月10日,国务院以国函字第120号文批复了《八O年规划》。
国务院在批复中对实施规划,加强建设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七点指示。
其中将王舍人庄、党家庄作为工业片区发展,是市区的工业组团。
2000年12月22日,国务院以《国务院关于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国函〔2000〕134号)正式批复了《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年—2010年)》。
2000年,济南市辖历下、市中、槐荫、天桥、历城5区,长清、平阴、济阳、商河4县和章丘市,共设50个街道办事处,68个镇,42个乡和393个居委会、4702个行政村(5478个自然村)。
市中区辖经二路、大观园、泺源、四里村、二七新村、经七路、馆驿街、岔路街、魏家庄、七里山、六里山、玉函路、杆石桥、舜玉路、王官庄15个街道办事处和七贤、十六里河、党家庄3个镇,有120个居委会,92个行政村(113个自然村)。
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济南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

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济南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济南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2.07.15•【字号】济政发〔2022〕9号•【施行日期】2022.07.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建设综合规定正文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济南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济政发〔2022〕9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单位):现将《济南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济南市人民政府2022年7月15日济南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2022年7月目录第一章准确把握发展形势科学确定目标要求一、发展基础二、发展趋势三、指导思想四、主要目标第二章全面提升市民化质量营造平等包容发展氛围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市二、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第三章加快优化城镇化布局健全完善现代城镇体系一、融入山东半岛城市群建设二、优化发展中心城区三、拓展城镇化发展空间四、补齐县城发展弱项短板五、培育城镇化发展新节点第四章深入推进智慧城镇化高标准打造数字共享生态一、前瞻布局新型基础设施二、创新发展城市数字经济三、建设精准智治数字政府四、构建全民共享数字生活第五章深入推进绿色城镇化全力建设美丽宜居泉城一、强化规划建设管理统筹二、争创城市绿色发展示范三、提升泉城生态安全韧性四、彰显山水历史人文魅力第六章深入推进均衡城镇化扎实推进全民共同富裕一、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发展二、实现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三、推动城乡社会治理协同高效四、促进城乡居民逐步共同富裕第七章深入推进双向城镇化加快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一、促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配置二、推动城乡产业协同融合发展第八章建立规划保障机制确保目标任务落实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二、健全协调落实机制三、组织开展监测评估四、凝聚规划实施合力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构建“东强西兴南美北起中优”城市发展新格局的有力支撑,是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的重要抓手。
面向可实施的济南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研究

面向可实施的济南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研究吕杰;郭建民;周建国【摘要】分析影响济南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实施的制约因素,在原有线网规划的基础上,重新布局轨道交通线网。
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实施条件、与已批建设规划项目的衔接以及泉水保护等因素,提出环线设置方案。
客流测试结果表明,环线的设置效果较好。
【期刊名称】《铁道勘察》【年(卷),期】2016(042)003【总页数】5页(P72-76)【关键词】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可实施;环线【作者】吕杰;郭建民;周建国【作者单位】济南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山东济南 250101;济南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山东济南 250101;济南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山东济南 2501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231;U239.520世纪90年代,济南市开始谋划轨道交通建设,但进展缓慢。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济南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常住人口快速增长,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增加,交通拥堵渐趋严重,市民对轨道交通的期盼日渐强烈。
2009年6月,济南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编制工作正式启动,受制于泉水保护等因素,线网规划方案直到2013年方才基本稳定。
依据规划方案,济南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由9条线路组成,分别是市区线路M1-M6和市域快线R1-R3,线路总长约331.5 km,设车站155座[1]。
市域快线主要为市域内的组团间提供快速轨道交通服务,沟通都市区各主要功能组团间快速轨道交通联系;市区线主要为中心城区内部提供轨道交通服务。
2015年2月,国家发改委批复了《济南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5~2019)》,包括市域快线R1线、R2线一期工程和R3线一期工程,长约80.6 km,市区线未能纳入到本次建设规划。
济南是山东省省会,位于山东省中部,辖6区(历下、市中、天桥、槐荫、历城、长清)3县(平阴、济阳、商河)1市(章丘),市域总面积8 177 km2。
2014年底,济南市常住人口707万,中心城区人口约400万,小汽车保有量约131万辆,小汽车年均行驶里程1.4万km。
济南市市区镇村体系规划桑梓店规划

桑梓店镇镇村体系规划说明书济南市规划局二〇〇九年七月目录1 规划背景与总则............................................................................规划背景..................................................................................规划依据..................................................................................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规划范围与期限............................................................................2 现状分析..................................................................................现状概况..................................................................................镇村建设现状..............................................................................资源与环境发展条件分析...................................................................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劳动力与人口流向趋势分析.................................................................镇村发展条件评价.........................................................................3 上位及相关规划解读........................................................................《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济南市北跨与北部新城区发展战略研究》.....................................................《黄河北部地区概念规划及天桥工业园选址研究》...............................................《济南化工工业园空间布局规划》、《济南化工工业园起步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济南市天桥区桑梓店镇镇域村庄布点规划》...................................................4 城乡统筹发展..............................................................................发展目标与发展策略........................................................................城乡空间资源分区管制......................................................................经济区划分与产业发展......................................................................城镇化与镇村人口空间转移.................................................................5 发展定位与规模............................................................................发展定位..................................................................................发展规模..................................................................................城镇化水平................................................................................6 镇村体系结构..............................................................................镇村等级结构..............................................................................镇村规模结构..............................................................................镇村产业发展导向..........................................................................7 村庄迁并整合与布点........................................................................村庄迁并整合原则..........................................................................村庄迁并与整合............................................................................村庄布点规划..............................................................................村庄规划建设标准..........................................................................8 公共设施规划..............................................................................规划原则与标准............................................................................行政办公设施..............................................................................商业服务设施..............................................................................教育设施..................................................................................医疗设施..................................................................................文化体育设施..............................................................................9 基础设施规划..............................................................................道路交通规划..............................................................................水资源及供水工程规划......................................................................排水工程规划..............................................................................电力工程规划..............................................................................通信工程规划..............................................................................燃气工程规划..............................................................................供热工程规划..............................................................................防洪规划..................................................................................消防规划..................................................................................环境卫生规划..............................................................................防灾规划..................................................................................环境保护规划..............................................................................10 近期建设与政策措施.......................................................................近期建设重点..............................................................................政策措施..................................................................................1 规划背景与总则规划背景(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观背景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五个统筹的必然要求。
济南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

济南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6~2015)济南市人民政府二○○八年十月目录一、总则 (1)二、现状与形势 (1)(一)第一轮矿产资源规划简要回顾 (1)(二)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2)(三)矿产资源形势 (3)(四)矿产资源勘查现状 (6)(五)矿产资源开发现状 (7)(六)矿山地质环境现状 (9)(七)存在的主要问题 (10)(八)主要矿产资源供需形势及保证程度 (11)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规划目标 (12)(一)指导思想 (12)(二)基本原则 (12)(三)规划目标 (13)四、矿产资源调查与勘查 (16)(一)基础地质调查 (16)(二)矿产资源调查评价 (16)(三)矿产资源勘查 (18)五、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 (19)(一)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区域布局 (19)(二)开采规划分区 (20)(三)主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总量调控 (22)(四)采矿权总量控制 (24)(五)优化开发利用结构 (24)(六)节约与综合利用矿产资源 (25)(七)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27)六、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 (28)(一)总体要求 (28)(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 (29)(三)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分区 (30)(四)矿山环境治理重点工程 (31)(五)矿山土地复垦 (31)七、保障措施 (32)(一)加强规划体系建设 (32)(二)规范矿业权市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3)(三)规划实施的资金保证 (34)(四)广泛宣传,强化社会监督 (35)(五)完善规划实施的科技措施 (35)(六)加强规划重大工程项目的监督管理 (35)附表目录附表1截至2005年济南市主要矿产资源储量表附表2截至2005年济南市主要矿区(床)资源储量基本情况表附表32005年济南市主要矿产开发利用现状表附表42005年济南市主要矿山开发利用现状表附表5截至2005年济南市主要矿产探矿权现状表附表6截至2005年济南市主要矿产采矿权现状表附表7济南市主要矿产品产量、需求量预测表附表8济南市矿产资源重点调查评价分区表附表9济南市矿产资源重点调查评价项目表附表10济南市矿产资源勘查分区表附表11济南市主要矿产资源勘查规划区块表附表12济南市矿产资源开采分区表附表13济南市主要矿产资源开采规划区块表附表14济南市主要矿产矿山最低开采规模和最低服务年限规划表附表15济南市主要矿区最低开采规模和最低服务年限规划表附表16济南市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规划表附表17济南市矿山土地复垦规划表附图目录附图1济南市矿产资源分布图(1:20万)附图2济南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图(1:20万)附图3济南市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规划分区图(1:20万)附图4济南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分区图(1:10万)附图5济南市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规划图(1:20万)一、总则为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总原则和“有序有偿、供需平衡、结构优化、集约高效”的总方针,加强对我市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利用的宏观调控,促进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国土资源部有关矿产资源政策、国土资源部《省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编制技术指南》、《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办法》、《山东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开展第二轮市县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市县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成果要求》、《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法律法规和文件要求,结合济南经济社会和矿产资源实际,编制第二轮《济南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简称《规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插图:2 区域分析图一
插图:3 区域分析图二
4 区域分析图三
插图:
第 11 条 城市发展目标 到 2020 年把济南建成具有独特自然风貌、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浓郁现代化气息、代表山 东形象的区域中心城市和繁荣、和谐、宜居、魅力的泉城。 ⑴ 繁荣的城市—率先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成为经济实力雄厚、物质财 富充裕、社会事业发达、服务功能完善的繁荣城市。 ⑵ 和谐的城市—坚持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构建社会安定、保障有力、诚信公平的 和谐城市。 ⑶ 宜居的城市—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建设服务设施完善、就业机会充分、居民生活舒适、 人居环境良好的宜居城市。 ⑷ 魅力的泉城—彰显泉城特色,传承历史文脉,融合现代文明,成为山水相融、特色鲜 明、底蕴深厚的魅力泉城。
第三章 城市规模
第 12 条 规划期内济南市人口和用地仍呈持续增长的趋势,依据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规 律,科学预测人口与用地规模,切实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形成集约用地、节约用地 的发展模式。
第 13 条 市域城镇化水平与人口规模 ⑴ 2020 年市域城镇化水平将由 2005 年的 58%增至 75%以上。 ⑵ 2020 年市域户籍总人口将由 2005 年的 597 万人增至 700 万人左右,城镇人口将由 2005 年的 347 万人增至 530 万人左右。 ⑶ 2020 年全市暂住半年以上人口将由 2005 年的 58 万人增至 140 万人左右,计入城镇 总人口规模。 ⑷ 2020 年全市总人口将达到 840 万人左右,城镇总人口为 670 万人左右。 第 14 条 规划区人口规模 ⑴ 2020 年规划区户籍人口将由 2005 年的 348 万人增至 450 万人左右,城镇人口将由 2005 年的 302 万人增至 380 万人左右。
⑶ 西部产业聚集带 市域内沿济郑公路(国道 220 线)形成贯穿市域西部、连接中心城和平阴、辐射带动西 部地区的产业发展走廊。落实城市“西进”战略,积极承接中心城传统产业的转移,打造机 械装备、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形成济南经济开发区、万德企业示范园、平阴工业园 3 个产 业园区,建成机械装备、旅游产品制造基地及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 ⑷ 北部产业聚集带 市域内自中心城跨黄河向北,沿国道 220 线、济盐公路(省道 248 线)形成贯穿市域北 部、连接中心城和济阳、商河、辐射带动北部地区的产业发展走廊。落实城市“北跨”战略, 积极承接中心城传统产业的转移,着力打造精细化工、煤电化工、石油化工、纺织服装、农 副产品深加工等产业集群,形成济北民营经济园、商河经济开发区 2 个产业园区,成为特色 鲜明、优势明显的重化工业基地。 ⑸ 市域农业布局 构建南部山区生态农业区、沿黄特色农业区及黄河北高效农业区的区域化布局。南部山 区生态农业区着力发展生态和观光旅游农业,大力发展林果生产,加快优质果品生产基地建 设,形成绿色产业体系;沿黄特色农业区围绕黄河滨河生态旅游带的建设,以都市农业和观 光旅游农业为发展方向,开发建设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基地和出口创汇基地;黄河北高效农业 区以“高产、优质、高效”为目标,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建设高效经济作物和优质粮食生产 基地,重点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农业名优新特品种。 第二节 市域城镇布局 第 18 条 按照统筹区域发展、统筹产业布局的要求,加强区域协作,构建以省会济南为 中心,与周边的淄博、莱芜、泰安、聊城、德州、滨州 6 个城市共同组成的济南都市圈,增 强省会城市的集聚辐射能力,提升济南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地位。 济南都市圈的构建将促进以济南为中心的 7 个城市的统筹协调发展,加强交通等基础设 施和产业衔接,整合旅游资源,加大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协同力度,推进经济、生态、旅 游等功能的互补发展,构建资源共享、信息互通、要素互补、产业互动的良性机制,加快区 域交通网络、信息网络、商贸物流等一体化进程,从而进一步强化济南在环渤海地区南翼和 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中心地位。 第 19 条 市域城乡统筹发展总体战略 ⑴ 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按照“五个统筹”和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 村的要求,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有效引导市域城镇化健康发展,构筑城乡一体、统筹协调发 展的格局。 ⑵ 以构建济南都市圈为契机,以引导区域整体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生态有效保护、资 源合理利用、设施共建共享为目标,优化城乡空间资源配置,合理构建市域城镇体系,确定 城镇空间布局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方向和策略。 ⑶ 实施以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和中心镇为重点的城镇化战略,加快人口和产业向中心 城镇的合理集聚,结合济南市产业发展布局,逐步形成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城镇职能分工体
⑵ 2020 年规划区暂住半年以上人口将由 2005 年的 52 万人增至 100 万人左右,计入城 镇总人口规模。
⑶ 2020 年规划区总人口将达到 550 万人左右,城镇总人口为 480 万人左右。 第 15 条 中心城人口与用地规模 ⑴ 人口规模 2020 年中心城户籍人口将由 2005 年的 238 万人增至 340 万人左右,暂住半年以上人口 将由 2005 年的 52 万人增至 90 万人左右。 2020 年中心城人口规模将由 2005 年的 290 万人增至 430 万人左右。 ⑵ 用地规模 根据国家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的规定,确定城市人均建设用地指标 95 平方米,到 2020 年 中心城建设用地规模将由 2005 年的 295 平方公里增至 410 平方公里。 ⑶ 近期规模 2010 年中心城人口规模为 340 万人,建设用地规模 330 平方公里。
三条产业聚集带。 ⑴ 主城区产业聚集区 适应主城区功能定位,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积极发展都市型产业,大力发展总部
经济。适度发展无污染、低能耗、高科技、高附加值的高技术产业等新型工业。 ⑵ 东部产业聚集带 市域内沿经十东路、济青公路等交通走廊,形成贯穿市域东部、连接中心城和章丘、辐
射带动东部地区的产业发展走廊。落实城市“东拓”战略,积极承接中心城优势产业转移, 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打造电子信息、交通装备、食品药品等产业集群,形 成孙村工业区、枣园—龙山工业园、圣井工业园、明水经济开发区 4 个产业园区,打造山东 省济青产业带西部制造业基地。
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 年—2020 年)
第一章 总 则
第 1 条 2000 年国务院批复的《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 年—2010 年)》,在一定时 期内对指导济南的城市建设、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济南经济社会的 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原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规模等发展目标已提前实现。当前我 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省会济南各项事业步入加快发展的新阶段,济南市 的行政区划也进行了相应调整,原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空间布局和发展目标已不能满足城市 发展需求。为适应形势发展要求,济南市人民政府适时提出了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申请。根 据建设部《关于同意修编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建规函[2003]255 号)的精神,编 制《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 年—2020 年)》。
插图:1 市域城镇分布现状图
第 8 条 规划期限为 2006 年—2020 年; 近期 2006 年—2010 年; 远期 2011 年—2020 年; 远景 2020 年以后。
第பைடு நூலகம்9 条 城市性质
第二章 城市性质与发展目标
山东省省会,著名的泉城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环渤海地区南翼和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中 心城市。
⑺ 其它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 第 7 条 规划区和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为济南市区,即市辖行政六区,面积 3257 平方公里。 中心城规划范围东至东巨野河,西至南大沙河以东(归德镇界),南至南部双尖山、兴 隆山一带山体及规划的济莱高速公路,北至黄河及济青高速公路,面积 1022 平方公里。 市域规划范围为济南市全部行政辖区,面积 8177 平方公里。
第四章 市域城镇体系与新农村
第一节 产业发展与布局 第 16 条 产业发展重点 统筹区域及城乡产业的协调发展,积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以产 业结构调整为重点,把结构调整作为关系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关键,大力发展以驻地经 济和总部经济为代表的省会经济,巩固提高第一产业,做大做强第二产业,繁荣提升第三产 业,加快构筑富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⑴ 第一产业 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技兴农战略,坚持数量、质量、结构、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积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发展畜牧、蔬菜、林果生产,大力 发展适应省会经济特点的都市农业、观光农业和生态农业,基本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 产、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结构新格局,全面加快传 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历史性跨越。 ⑵ 第二产业 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突出发展交通装备、电子信息、冶金钢铁、石化 化纤、机械装备、食品药品六大产业集群,限制和调整中心城冶金钢铁、石化化纤等高耗能、 重污染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扶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构建起与城 市功能相适应、富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化工业体系,成为具有较强辐射力的先 进制造业强市。 ⑶ 第三产业 优化提升主城区商贸服务业,发展壮大金融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稳步发展房 地产业,加快发展旅游会展业,拓展提升社会服务业,逐步构筑起产业层次较高、布局合理、 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第三产业发展新格局,全面提升第三产业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增强城 市的综合服务功能,把济南建设成为区域性第三产业发展中心。 第 17 条 市域产业布局 按照“提升中心区、做强近郊区、突破远郊区”的总体思路,积极推进区域产业分工和 协同发展,加快市域产业布局调整,改变中心城功能过于聚集的状况,积极引导传统产业向 中心城周围县(市)转移,带动县(市)经济的全面发展和提升,在全市形成布局合理、分 工明确、功能突出、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空间格局。 围绕“东拓、西进、南控、北跨、中疏”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市域产业发展规划实施 两翼展开、跨河发展的总体战略,形成主城区产业聚集区和沿交通走廊向东、向西、向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