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城市规划发展沿革
郑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郑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郑州市人民政府二○一○年三月目录前言 (1)第一章规划背景 (2)一、郑州市概况 (2)二、上轮规划实施评价 (3)三、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5)四、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7)第二章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9)一、指导思想 (9)二、基本原则 (9)第三章土地利用战略与目标 (11)一、战略定位 (11)二、土地利用总体战略 (11)三、土地利用规划目标 (12)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 (14)一、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14)二、优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 (15)第五章区域土地利用调控 (21)一、明确区域土地利用调控方向 (21)二、强化土地利用功能分区 (22)三、加强县(市)级土地利用调控 (25)第六章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 (27)一、严格保护耕地的数量和质量 (27)二、强化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 (28)三、合理利用和保护其他农用地 (29)第七章促进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31)一、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 (31)二、优化配置城镇建设用地 (32)三、合理安排农村建设用地 (33)第八章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控制 (35)一、中心城区规划控制范围 (35)二、合理确定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和范围 (35)三、中心城区布局安排 (35)四、中心城区规划控制范围外土地利用控制 (38)第九章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和保护 (39)一、构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39)二、加强土地生态建设和保护 (40)第十章土地利用重大工程与重点项目安排 (42)一、土地利用重大工程 (42)二、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安排 (44)第十一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48)一、加强规划对土地利用的宏观控制 (48)二、强化规划实施的经济调节手段 (48)三、完善规划实施的基础保障 (49)四、扩大规划民主决策和公众参与 (49)附表 (51)附图 (60)前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按照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河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总体要求及河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整体安排部署,结合郑州市实际,郑州市人民政府编制了《郑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郑州市总体规划.pdf

《郑州市总体规划(2008—2020)》主要内容(一)指导思想、期限与城市规划区界定认真贯彻中央提出的中部崛起战略,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根据《河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和《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突出郑州在中部崛起中的重要支撑作用和中原城市群发展战略中的核心带动作用;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健康、区域统筹、城乡协调、社会和谐的新型城市化道路;注重以人为本,强化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
本次规划划分为两个规划层次,即市域和中心城区。
市域规划范围为郑州市域行政辖区,包括金水、管城、二七、中原、惠济、上街六区和荥阳、巩义、新郑、新密、登封、中牟五市一县所辖范围,总面积为7446.2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规划范围为市区行政辖区的中原、金水、二七、管城、惠济五区的城区范围。
(二)城市发展目标1、总体发展目标到2020年,把郑州建成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重要的商贸城市和枢纽城市;建成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中心、现代农业示范区;建成国内外知名的、富有中原城市特色和历史文化传统的、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有较强经济竞争力的、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和生态型、创新型的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
2、经济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万亿元左右,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0万元左右。
3、社会发展目标加强城市公共安全,促进城市人口的适度稳定,加强社会公共服务,保障基本居住需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保障社会民生。
到2020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4万元;每万人拥有医疗床位数达到50个;九年义务教育学校数量达到1300所;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5平方米/人;人均文化设施用地面积达到0.8—1平方米/人。
4、环境友好目标形成以节约能源、节约资源和生态环境良好为标准的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地区性可利用水资源27.9亿立方米;万元GDP耗水量较2006年减少40%;单位GDP 能耗水平控制为0.84吨标煤/万元GDP;基本农田控制为28.29万公顷;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小于等于100平方米/人;森林覆盖率4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大于等于14平方米/人;污水处理率10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大气SO2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减少15%。
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

规划主要内容(一)城市发展目标把郑州建设成为彰显中华文化传统和中原城市特色、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和生态型、创新型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
1.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强化金融、物流、商贸、信息、旅游等区域功能,建设国家重要的航空、铁路、公路交通枢纽,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2.现代化城市: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社会事业建设,配套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实现经济繁荣、社会进步、人民富裕。
3.国际化城市:发挥交通优势,突出地方特色,扩大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强化产业支撑,逐步形成国际性贸易城市、文化旅游城市的基本框架。
4.信息化城市: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社会领域信息化,建成高度完善的城市信息化体系。
5.生态型城市:保护生态资源与生物多样性,加强绿化建设;集约、节约利用资源、能源,优化产业结构;推广清洁能源与绿色消费,构筑完善的城乡生态格局;优化绿地与其他城市建设用地的空间结构;向外围疏解老城区人口,控制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创建宜人的城市环境。
6.创新型城市:大力发展教育、科研事业,积极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强科技、文化、管理等多方位、多层次创新。
(二)城市规划区范围城市规划区范围为郑州市行政辖区,总面积7446平方千米。
规划分为市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次。
市域范围:郑州市行政辖区。
中心城区范围:郑州市区行政辖区内的中原、金水、二七、管城、惠济五区,面积990平方千米。
(三)城市性质河南省省会,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通讯枢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四)城市规模与人口素质1.城市规模人口规模:至2020年,市域总人口1100万人,城镇人口880万人,城镇化水平80%左右;中心城区城市人口450万人。
建设用地规模:至2020年,市域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836平方千米以内,人均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95平方米以内;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400平方千米以内,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89平方米以内。
郑州市历史阶段

郑州市历史悠久.但其现代城市形态的发展始于20世纪初大致可以划分为停滞.起步、扩张和加速四个阶段:1.1停滞阶段(1948年以前)位于目前郑州市中心建于3600年前的商城是当时中国政治和经济中心(至今仍保留较为完整的近7000m长的夯土城垣)。
汉代以后.郑州逐渐衰落 1 9世纪末期郑州成为面积仅2.23km 的小县城。
民国初年郑州曾被建市.历经行政建制的沿革.到1 91 6年.郑州仍被称为郑县县城仅包括商城遗址附近部分地区(图1 a)。
但当时汴洛铁路(今陇海铁路)和京汉铁路已经建成郑州的区位优势已初步显现,这带动了郑县城区和火车站之间地区的发展。
1 g30年,郑州市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包括商城遗址及火车站周边地区,也即现在的郑'Jt、l城市核心区(图1b)。
由于火车站出口向东+建成区基本上位于京汉铁路东侧。
但当时郑州市的发展仍然缓慢1 948年解放前面积仅5.23 km1.2起步阶段(1949 1978年)建国初年+郑州市被列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
随着1 954年省量会迁郑,郑州工业发展迅速+郑州市区框架进一步拉大,在西郊和东北分别建成了工业基地和省级行政中心人口规模也进一步扩大。
按照20世纪50年代编制的郑州城市总体规划(图1 c) 大多沿铁路一侧布置+职工居住用地与工厂带状平行布局构成了郑州市工业区沿铁路线一侧带状布置的基本格局。
而-tLt省级文化、商业体育等公共设施围绕行政中心相继建成。
1 961年以后直至”文革期间+因政治原因+郑州市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1.3扩张阶段(1978 2001年)改革开放以后,郑州市城市建设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摊大饼”式扩张在建国初年城市核心区西区工业基地和省级行政中心的基础上,向外围不断扩展(图2) 建成区面积从1 g85年的70 2kin 发展到2000年的1 33km ,增加了近一倍[ 。
(2)市区道路交通格局进一步完善。
郑州概况文档

郑州概况城市概况【地理状况】郑州是河南省省辖市,河南省省会。
位于河南省中部偏北,黄河中游南岸。
介于东经112°42`~114°14`,北纬34°16`~34°58`之间。
东连开封市,西接洛阳市,南邻许昌市,北隔黄河与新乡市相望。
东西最大横距166公里,南北最大纵距75公里,总面积7446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010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113平方公里。
现辖金水区、中原区、邙山区、管城区、二七区、上街区、中牟县等6区1县,代管巩义市、新郑市、荥阳市、登封市、新密市。
总人口607.6万人,其中城市人口201.1万人。
居民大多数为汉族,还有回、满、蒙古、壮、朝鲜等29个少数民族。
地势西高东低,海拔75~1512米。
西南部为嵩山山脉,西北沿黄河为岳山、广武山丘陵地带,东部是黄淮平原。
境内有大小河流35条,分属于黄河和准河两大水系,流域面积分别是2132平方公里和5313平方公里。
黄河水系主要河流有黄河干流、洛河、汜水河、枯水河。
淮河水系主要河流有贾鲁河、双洎河、索须河、金水河。
属北温带大陆性气侯,年平均气温14.4℃,最高气温43℃,最低气温一17·9℃。
年平均降雨量为640.9毫米。
【历史沿革】商代中期,郑州曾为都城,城址在今商城。
西周时期,周武王封其弟管叔鲜(姬鲜)于此,称管国,为当时周朝之东方重镇。
周公摄政后,管叔因勾结蔡叔、武庚叛乱被诛,管城由此而废。
春秋时期郑州属郑,称管邑,为郑大夫子产的采邑,又称东里。
战国时期,郑州初属,后属魏。
秦统一中国后,在荥阳(今郑州邙山区古荥镇)设三川郡。
西汉时期隶属河南郡,改称管城,属中牟县。
魏晋南北朝时期,管城仍属中牟县。
北周武成元年(559),属荥州。
隋开皇三年(583)改荥州为郑州。
自此,郑州一名开始用于今郑州地区。
开皇十六年(596),管城从中牟划出单独为县。
郑州改称管州,州治亦由成皋迁至管城,辖管城、成皋、荥阳、新郑、苑陵等12县。
郑州城市总体设计规划

市人民政府市城市总体规划〔2021-2021〕城市总体规划文本〔一〕〔 zzupb 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32649 更新时间:2005-12-31 文章录入:zzupb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 1984年国务院批准的市城市总体规划,通过十几年来的贯彻实施,市的经济、社会开展和城市建立取得了重大成就,1992年进入全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投资硬环境40优行列。
实践证明,原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根本原则是正确的,对市的建立和开展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
为了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和开展方向,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把建立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商贸城市〞的指示精神,本次规划在原规划根底上,依据?中华人民国城市规划法?、?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立用地标准?等有关法律、法规、技术规及省、市经济社会开展战略,对原城市总体规划进展必要的修订。
第二条城市总体规划修订的重点是:1.调整城市开展规模,确定城市开展目标。
2.健全城市综合效劳功能,强化商贸金融设施建立。
3.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完善全市城镇体系。
4.建立综合交通体系,突出交通枢纽优势。
5.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展示古代商都风貌。
6.加快根底设施与绿化建立,提高环境质量。
第三条城市规划区围:市行政辖区7446.2平方公里为市城市规划区围。
包括中原、金水、二七、管城、邙山、上街六区和荥阳、巩义、新、新密、登封、中牟五市一县所辖围。
第四条修订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与根本原则1.以理论为指导,贯彻党的根本路线,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展。
2.围绕两个根本转变,突出区位优势,以科技为先导,以贸促工,以流通促开展,贯彻实施开放带动战略,优化产业构造布局,建立与完善市场体系,促进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快速开展。
3.贯彻国家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开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建立方针。
实行城乡统筹规划,严格控制市区规模,切实节约和合理利用土地,充分发挥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土地及空间资源的调控作用,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开展的能力。
郑州城市规划发展历程

YANj“ 研 究
■ 张 善 奎 孙 玉娟
一 、 市 规 划 回 顾 民国时 期至今 ,郑 州前 后历 经 六版重 要 的规划 ,包 括 民国 时期 的 1927年 和 1947年 规 划 , 以及 建 国后 的 1954 年、1 982年 、1 995年 ̄o201 0年 总体 规划 。 1.1927年 规 划 1927年 , 冯 玉 祥 倡 导 开 展 “建 设 新 郑 州 ” 运 动 ,组 织 编制 了 《郑 埠设 计 图 》,对铁路 和 旧城 区之 间的商 埠 区 进 行 规 划 ,规 划 面 积 为 10.5平 方 公 里 。 1928年 制 定 的 郑 州 新 市 区 建 设 草 案 》 , 规 划 面 积 为 35平 方 公 里 ,人 口28万 人 ,两 个 规 划 区 域 分 别 位 于 郑 州 铁 路 东 西 两 侧 , 初 步 形 成 “组 团 式 ”发 展 的城 市 空 间格 局 。 2.1 947年 规 划 1947年 ,郑 州 编 制 了 《郑 州 市 复 兴 规 划 指 导 委 员 会 初 步 建 设 计 划 纲 要 》 ,规 划 确 定 铁 路 以西 为工 业 区 ,商 业 区仍然集 中在 火车站附近的德化街 、大 同路一 带 :行 政区 仍 然 划 定 在 以前 商 业 区 以东 ,原 来 旧城 区 的衙 门 集 中 所 在 地 ;居住 区则分布在市区 的东北南三面 。 3.1 954年城 市 总体 规 划 1 954年 河 南 省 会 由 开 封 迁 至 郑 州 , 郑 州 市 人 民 政 府 重 新 制 定 城 市 总 体 规 划 ,在 1 951年 的 《郑 州 市 将 来 发 展计划 》和 1 952年 的 《郑 州市 都市计 划草 案平面 图 》、 《郑 州市都市 计划 报告 书 》的基础 上编 制完成 1 954年城 市 总体 规 划 。
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

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规划主要内容(一)城市发展目标把郑州建设成为彰显中华文化传统和中原城市特色、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和生态型、创新型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
1.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强化金融、物流、商贸、信息、旅游等区域功能,建设国家重要的航空、铁路、公路交通枢纽,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2.现代化城市: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社会事业建设,配套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实现经济繁荣、社会进步、人民富裕。
3.国际化城市:发挥交通优势,突出地方特色,扩大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强化产业支撑,逐步形成国际性贸易城市、文化旅游城市的基本框架。
4.信息化城市: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社会领域信息化,建成高度完善的城市信息化体系。
5.生态型城市:保护生态资源与生物多样性,加强绿化建设;集约、节约利用资源、能源,优化产业结构;推广清洁能源与绿色消费,构筑完善的城乡生态格局;优化绿地与其他城市建设用地的空间结构;向外围疏解老城区人口,控制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创建宜人的城市环境。
6.创新型城市:大力发展教育、科研事业,积极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强科技、文化、管理等多方位、多层次创新。
(二)城市规划区范围城市规划区范围为郑州市行政辖区,总面积7446平方千米。
规划分为市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次。
市域范围:郑州市行政辖区。
中心城区范围:郑州市区行政辖区内的中原、金水、二七、管城、惠济五区,面积990平方千米。
(三)城市性质河南省省会,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通讯枢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四)城市规模与人口素质1.城市规模人口规模:至2020年,市域总人口1100万人,城镇人口880万人,城镇化水平80%左右;中心城区城市人口450万人。
建设用地规模:至2020年,市域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836平方千米以内,人均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95平方米以内;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400平方千米以内,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89平方米以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五”时期郑州城市规划
• 1953年,郑州市城市建设委员会成立。 • 1954年《郑州市城市初步规划方案》确定郑州城市性质是以轻工业为主的工
业城市,全国重要交通枢纽和河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规模控制在 58万,用地控制在63.6平方公里。 • 城市布局:工业区分为4块,重工业区位于市区西南部,沿陇海铁路南侧带 形地区为棉纺织工业区;京汉铁路北段两侧主要安排一些中小型工业;市区 东部,沿陇海线南北两侧安排轻工业及服务工业;仓库去主要分布在岗社附 近的京汉铁路以东及二里岗铁路货站的附近。居住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工业区 及东部旧城区,市中心位于市区西部。此外,东北部为行政区,北部为文化 区。 • 道路系统:整个市区的道路以“二七广场”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延伸。规划 6条对称的主干道及3条环路,形成放射加环形的道路骨架。此外,根据各个 功能区的性质、面积等不同差异,还规划了方格形路网,居住区道路以街坊 为主。 • 1955年10月,该方案上报国家建委,并于1956年2月收到批复。为郑规划
• 1986年编制“七五”时期城市建设近期规划,期限至 1990年。
• “七五”时期完成市区127平方公里16个分区规划,其中 包括郑州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小李庄、须水、圃田3座 卫星城总体规划,还有嵩山风景区、黄河游览区、浮戏山 风景区规划。
• 城市布局进一步明确中心城区规划控制范围:包括外环路 以外三公里以内的地段。
• 1986年底,完成上街、新密两个卫星城的总体规划以及市属六县的 总体规划以及回郭镇的总体规划。
1995年郑州城市总体规划
• 《 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 1995 -2010 ) 》 在1998年获得国务院批准实施。整体而言, 规划有效地指导了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发 展。
• 规划期内郑州市也正处于重要的战略转型 期。表现为:第一 ,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从 东部地区率先发展逐步向东中西部协调发 展的格局转变 ;第二 , 郑 州市中心城区 城市规模急剧扩张,城市人 口从14万人增 长到321万人 ,建设用地从108km 增长到 283 km; 第三,郑州市中心城区空间结 构实现了由二七广场的单中心向二七广场 与郑东新区CBD的双中心转变;第 四,郑 州市中心城区组团式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50年代初郑州城市规划
• 1950年1月,郑州市成立建设局,下设规划室等机构。 • 1950年2月,郑州市第一支测量队伍。从1950年6月到 • 1951年7月,市政府两次向中央财经委员会呈报郑州市新
市区规划/建设计划草案和发展方向总图。 • 1950年8月《郑州市将来发展规划》:分为行政区、商业
郑州市城市规划发展沿革
XX
解放前篇一
• 解放前,郑州基本没有长期和系 统的城市规划发展。
• 清朝中后期,郑州还是一个传统 布局的旧县城:县城衙门居中,东 南西北四条大街交汇。
• 1906-1909年,京汉、陇海两条铁 路相继通车后,在郑州老城区与 火车站之间逐渐形成一片新街区 及不很规则的道路系统。
• 规划实施评价:1、城市规模极大突破,城 市发展方向有一 定偏离;2、城市空间结 构骨架体现 ,但存在蔓延式倾向;3、居 住与工业用地此消彼长,公共设施超负荷 运转;4、对外交通便利,市内交通拥堵现 象凸显。5、市政基础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
1995年郑州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价及反思
• 规划实施评价:
• 1928-1929年的《郑 州新市区建设计划草 案》(如右图所示), 对新市区的建设进行 筹划。
• 新市区选择在京汉、 陇海两铁路交汇处的 西南方向,南北长7公 里,东西宽5公里,面 积为35平方公里,人 口规模为28万人。
• 由于新市区在铁路以 西,旧市区在铁路以 东,以便于联系,规 划有立交两处。
1、城市规模极大突破,城市发展方向有一 定偏离:中心城区人口规模、建成区面积、人居建设用地 面积均远远超出规划设定的指标。
2、城市空间结构骨架体现 ,但存在蔓延式倾向:中心组团与外围组团之间的绿带被部分侵占,城市 存在一定的蔓延式倾向。
3、居住与工业用地此消彼长,公共设施超负荷运转:城市建设用地比例衡,中小学校、医疗卫生、 公园绿地等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 。
1958-1976年郑州城市规划
• 1958年,新郑、密县、登封、巩县、荥县划归郑州管辖。 • “一年市,二年县,三年农村规划完” • 1959年7月进行部分地区的区域规划,包括新郑、密县、
登封、巩县、荥县五县的县城规划和卢店、孝义两个工业 点的规划。 • 1959年,对第一次总体规划方案进行修改,将居住区划 分为若干组团,加大绿地面积,使绿地系统更加完善。 • 之后十几年,由于大跃进和文革的影响,城市发展以及规 划工作陷入瘫痪状态。依然是“一五”期间的规划格局。 • 1972年5月恢复城建局,并设规划管理组,规划工作逐渐 恢复。 • 1976年曾经做出一个修订的城市总体规划方案。
• 1982年上报审批,1984年国务院批准。这是郑州经国务院审批的第 二个总体规划。
• 国务院批复中指出:郑州市是河南省省会,重要铁路交通枢纽和轻 纺工业为主的工业城市 。要采取有力措施控制市区人口规模,1985 年控制在85万人,2000年不超过100万人 (实际上2010年郑州市区 户籍人口达301万,外来常住人口达306万)。
4、对外交通便利,市内交通拥堵现象凸显。 5、市政基础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
• 反思:
1、外部环境变化决定了城市发展战略的转变:为充分发挥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 ,郑州市加快 自身壮大的步伐,城市建设也实现了跨越式增长,超出了规划的指标。
2、政府战略决策对城市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从单一的省会城市向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转变。 3、交通和大型基础设施引导城市发展方向:对城市的用地和空间形态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城市
发展方向也起到了明显的导向作用 。 4、下层次规划不到位影响了规划的落实。 5、规划建设管理不力导致了城市的蔓延式倾向。 6、规划自身不足导致规划实施的部分失效:对经济及城市发展速度估计不足、对城市发展客观规律
研究不透、追求规划的终极状态等。
谢谢
• 进行火车站改造,以及郑州机场迁建工作。 • 新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等多所高校以及诸多研究所。 • 改造火车站及二七广场地区。
1984年郑州城市总体规划
• 1981年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方案。以市区为中心积极发展须水、圃田、 小李庄等近郊发展区,远郊发展新密、上街等卫星城。预计人口在 2000年不超过100万。对市区进行多中心布局,将全市分为四大块: 花园路市场一带、碧沙岗市场一带、二七广场一带以及铁路体育场一 带。拓宽部分重要道路,规划德化步行街区,再建铁道立交17处, 城市立交6处。
• 1920年河南省议会通过决议郑州 商埠,成立“郑州商埠督办公署” 负责老城以西商业区的市政建设。
• 1927年,冯玉祥将军主持河南政 务,组织编制《郑埠设计图》 (如右图所示),对郑县县城及 以外地区进行规划。当时,城市 发展方向确定在京汉铁路以东、 陇海铁路以北,面积为10.5平方 公里。
解放前篇二
关于解放前郑州城市规划的认识
• 《郑埠设计图》和《郑州市新区设计规划草案》两者时间相距很近, 是郑州市设市后对城市发展方向的两种不同意见的设想:一种是在 铁路东围绕旧市区向南向北发展;一种是在铁路西开辟新市区,以 向铁路西发展为主。不过,以上两种方案基本上都没有实现。
• 晚清至抗战爆发前,郑州城市的空间结构是在铁路的影响下与商业 的带动下自发形成的 但迄今为止却仍然是郑州城市的空间核心 。 以今二七纪念塔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各条街道也决定了现今郑州市 中心区域的基本空间格局。
• 因为是自发形成的,同时又受铁道线路与郑州明清旧城之间位置关 系的影响较大,故其街道与坊区之间不规则的穿插与斜角较多,结 构关系相对较乱,对今天郑州城市空间的重新调整而言,所产生的 负面影响也相对要大。
1948年郑州解放 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历史解开了新的一页
。。。。。。
解放后篇
• 50年代初郑州城市规划 • “一五”时期郑州城市规划 • 1958-1976年郑州城市规划 • 1981年郑州城市总体规划 • “七五”时期郑州城市建设近期规划 • 1995年郑州城市规划 • 2009年郑州城市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