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特兰·罗素论哲学的人生价值
罗素:人生而无知,但是并不愚蠢,是教育使人愚蠢

罗素:人生而无知,但是并不愚蠢,是教育使人愚蠢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是二十世纪英国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无神论或者不可知论者,也是上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罗素也被认为是与弗雷格、维特根斯坦和怀特海一同创建了分析哲学。
他与怀特海合著的《数学原理》对逻辑学、数学、集合论、语言学和分析哲学有着巨大影响。
1950年,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的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
他的代表作品有《幸福之路》、《西方哲学史》、《数学原理》、《物的分析》等。
War does not determine who is right - only who is left.战争不决定谁对了,只决定谁留下了。
——罗素乞丐并不会妒忌百万富翁,但是他肯定会妒忌收入更高的乞丐。
——《幸福之路》一切伟大的著作都有令人生厌的章节,一切伟人的生活都有无聊乏味的时候。
——罗素你能在浪费时间中获得乐趣,就不是浪费时间。
——罗素人的一生就应该像一条河,开始是涓涓细流,被狭窄的河岸所束缚,然后,它激烈地奔过巨石,冲越瀑布。
渐渐地,河流变宽了,两边的堤岸也远去,河水流动得更加平静。
最后,它自然地融入了大海,并毫无痛苦地消失了自我。
——《怎样变老》凡事不要抱绝对肯定的态度;不要试图隐瞒证据,因为证据最终会被暴露;不要害怕思考,因为思考总能让人有所补益;不要用权力去压制你认为有害的意见,因为如果你采取压制,其实只说明你自己受到了这些意见的压制;不要为自己持独特看法而感到害怕,因为我们现在接受的常识都曾是独特看法;即使真相并不令人愉快,也一定要做到诚实,因为掩盖真相往往要费更大力气。
——《罗素自传》I would never die for my beliefs because I might be wrong.我绝不会为我的信仰而献身,因为我可能是错的。
浅析罗素的哲学价值

浅析罗素的哲学价值罗素是20世纪最为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对当代哲学和人类学科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浅析罗素的哲学价值。
一、伦理哲学上的价值罗素在伦理哲学方面的价值主要表现为他对善恶道德价值的认识和态度。
对于罗素来说,对于善恶道德价值的认识应该基于理性的分析和判断,而不是基于传统的习俗、道德规则或者信仰。
因此,罗素不赞成宗教或者传统的道德观念,而主张理性和逻辑思考在决定善恶道德价值方面的重要性。
此外,罗素也在自然主义伦理学方面有重要贡献,他提出了“理性自我利益”概念,即人应该通过合理的自我选择、追求真正的自我利益来实现人生的价值。
罗素对伦理学的思考强调了对思想和理性的重视,对于人们现代生活和令人迷惑的道德和价值观的挑战提供了积极的哲学思考方向。
罗素在数学哲学上,提出了数学的逻辑基础问题,发现了其基础问题存在的矛盾,加深了人们对于数学基础的理解。
罗素提出的“集合论危机”,可以说是现代数学哲学研究的起点。
罗素的贡献在于他率先关注这个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在数学符号、逻辑和信息论的发展中,数学哲学的研究得到了更好的基础和理论支持。
三、认识论上的价值罗素作为分析哲学的重鼎之一,对于认识论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他认为认识的基础在于经验,然而,经验本身并不能解释知识的来源。
他提出辩证实在主义,即认识既是基于经验,又需要逻辑证明的理论,通过这种方法对于知识的定义更加清晰和确切,也为逻辑和知识的其它方面提供了更深的知识结构基础。
四、史学价值罗素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其史学价值也不可忽略。
他主编的《哲学史》见解独特、思路清晰,并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这部著作以其客观的描述和对于历史思考的深度分析,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哲学思想发展的历史大图,为我们深刻理解和认识哲学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综上所述,罗素的哲学思想具有广泛而深远的价值。
他对于伦理学、数学哲学、认识论和史学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对于20世纪哲学的发展和哲学思考的创新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生命的意义讲章摘抄及感悟

生命的意义讲章摘抄及感悟生命的意义讲章摘抄及感悟篇一:生命的意义,每个人都应该思考和探寻。
以下是一些名人的看法,让我们一起来领悟生命的真谛。
第一位是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
他说:“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总要面对生死,而且生活充满了自然灾害、病痛和反复争斗。
所以,人的生命其实是毫无意义的。
”然而,他也提出,正是因为人的生命短暂而珍贵,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时间,去追求自己热爱的事业,追求知识和智慧,活得有意义。
话说到这里,让我们来听听美国思想家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的看法。
他说:“生命的价值在于每个人对世界的贡献。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天赋和才能,而且每个人的贡献都是无可替代的。
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科学家、领袖或者改革者。
因此,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不断地发掘自己的潜力,实现自己的价值。
接下来是亚历山大·布拉吉特斯基,他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罪与罚》的主人公。
他说:“人的生命之所以幸福,是因为人具有思考的能力。
”人不同于其他生物的特点就在于人有思考的能力,对于什么是幸福有不同的看法。
他认为,真正的幸福是内心的平静与宁静,而不是外在的物质享受。
只有通过不断的思考和修炼,才能达到心灵的平静和幸福。
最后,让我们来听听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奥古斯丁的见解。
他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寻求真理,追求上帝。
奥古斯丁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他认为只有通过信仰上帝,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意义。
他说:“上帝是生命的源头和目标,我们的灵魂只有靠着上帝才能得到真正的满足。
”他的思想对基督教以及其他宗教信仰的人来说,都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通过这些名人的看法,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那就是生命的意义在于追求自己热爱的事业,发挥自己的才能,思考生活的意义,追求真理和上帝。
生命是宝贵的,每个人都应该珍惜和充分利用自己的时间和才能,去造福自己和他人。
然而,在追求自己热爱事业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生命中其他重要的部分,比如家庭、友谊和爱。
罗素人生的意义

罗素人生的意义罗素(Bertrand Russell)是20世纪最杰出的哲学家、数学家和逻辑学家之一。
他的思想影响深远,并对现代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罗素的人生观与意义观也备受关注。
那么,罗素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本文将简要探讨一些罗素的观点,以寻求其中的答案。
首先,罗素认为,人生的意义并非事先确定好的,而是由个体自己创造的。
他反对信仰上帝作为给予人生意义的存在,而主张人们应该根据自己所经历的、所追求的来理解生活的意义。
罗素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知识、追求真理、追求个人的幸福与满足。
他认为,人类应该通过思考和追求真理来理解自己的存在,并在智慧和仁爱的指导下,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其次,罗素提倡科学与理性思维。
他认为,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理解自身的最佳途径。
通过科学,人类能够揭示自然界的规律,改善人类生活,推动文明的进步。
对于罗素来说,科学也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理性的方式。
他鼓励人们运用逻辑和批判性思维来思考和解决问题,以此提升人类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此外,罗素关注伦理道德的问题。
他提倡社会正义和人道主义,主张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公平、平等的对待。
罗素强调个体的尊严和平等,反对歧视和压迫。
他拥护全球和平与合作,主张通过对话与理解来解决国际间的冲突。
他对战争和暴力持批判态度,认为它们无法解决问题,只会带来更多痛苦和破坏。
另外,罗素也非常重视个体的内心体验和情感世界。
他认为,人类的情感和体验是人生中重要的一部分,需要被尊重和关怀。
他强调幸福感和满意感对于个体的重要性,并主张人们追求自己内心真正感受到的幸福。
罗素认为,通过追求自己真正渴望的,人们可以找到生活的意义和满足。
总之,罗素人生的意义并非在外部因素上寻找,而是在个体内心自我创造的过程中实现。
他主张自由、理性、伦理、幸福与满足。
他强调人们应该通过科学思维和追求真理来认识自身和改善世界。
同时,他认为个体的感受和情感世界也是人生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每个人的人生意义可能会因个体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罗素提出的一些观点对于我们理解人生的意义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罗素认为人生命的意义

罗素认为人生命的意义罗素认为人生命的意义人生的意义是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哲学问题,各个时代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都试图寻找人生的真正意义。
而在20世纪,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也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对于人生的意义有着深入的思考和解释。
本文将对罗素的观点进行探讨,并且尝试回答罗素认为人生命的意义的根本问题。
首先,罗素认为人生的意义不是来自于宗教或者他人的教导,而是要在自己内心中去寻找和创造。
他认为人生的意义是通过对知识的追求和理性思考来发现和建立的。
对罗素来说,人的思考和追求知识是人生中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在不断地思考和追求知识的过程中,人们能够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满足感。
罗素在他的著作《幸福的哲学》中写道:“人生没有预设的意义,除非我们赋予它。
”也就是说,人们需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和选择为自己的人生赋予意义。
这种意义的赋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时间和个人的成长而改变。
人们需要不断地审视和修正自己的人生意义,以适应不同的生活阶段和环境。
对于罗素来说,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追求功名利禄或者物质财富,而是要寻求真理和智慧。
他认为通过追求真理和智慧,人们能够超越狭隘的个人欲望,达到更高的境界。
罗素强调了人们在人生中要保持开放和批判性思维,不断地对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进行审视和反思。
只有通过主动思考和质疑,人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自我的存在和真实的世界。
此外,罗素还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人间的幸福和福祉。
他认为人们应该关注于自己和他人的幸福,追求社会的公正和全人类的福祉。
在罗素看来,人们应该超越个人的利益,为整个社会的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为别人带来快乐和帮助,人们才能真正体验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然而,罗素对于人生的意义也存在一定的困扰和矛盾。
在他著名的演讲《为什么我不是基督徒》中,他坦白地表示,他无法给出人生的终极意义。
他说道:“人生意味着什么,对于我来说,是一个不可知的问题。
”这种矛盾和困扰表明了罗素在探索人生意义这个问题上的困难与挣扎。
论罗素的人生哲学

On Russell's Philosophy of Life 作者: 王正平[1];赵恒君[2]
作者机构: [1]上海师范大学跨学科研究中心,上海200234;[2]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上海200234
出版物刊名: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5-12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2期
主题词: 罗素;人生哲学;非个人主义;自由进取;悠闲;快乐;竞争
摘要:罗素的人生道路健康向上,其人生哲学充满睿智。
罗素倡导的非个人主义的人生价值追求、自由进取的人生态度、崇奉真知的思想境界、重视悠闲的人生趣味、珍视快乐的人生意义、理性竞争的事业成功观和豁达通透的生死观念,构成了其人生哲学的鲜明特色。
罗素的人生哲学思想对我们正视当今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人生困境、提升自我人生价值具有重要的启示。
我为什么而活着课文原文

我为什么而活着课文原文摘要:1.生命的意义2.罗素的人生观3.爱情的渴望4.知识的追求5.忍受苦难6.努力创造7.结论正文:《我为什么而活着》是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伯特兰·罗素的一篇散文,他在文中探讨了人生的意义。
罗素认为,人生的意义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不断探寻和体验中逐渐浮现。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探讨罗素在文章中的观点。
首先,罗素提到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地寻求快乐和避免痛苦。
他认为,这是人类最基本的驱动力。
然而,仅仅追求物质享受和感官快乐并不能持久地满足人们的心灵。
其次,罗素强调了爱情的渴望对人生的重要性。
在他看来,爱情是人类情感的核心,能让我们与他人建立深厚的联系,从而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爱情不仅包括浪漫的爱情,还包括亲情、友情等多种形式。
接着,罗素提到知识的追求对人生的意义。
他认为,知识能让我们理解世界的本质,拓宽我们的视野,从而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我们能更好地认识自己,找到人生的方向。
在忍受苦难方面,罗素认为痛苦和挫折是人生不可或缺的部分。
正是这些困难,使我们学会坚韧和毅力,从而更加珍视生命中的美好时光。
努力创造是罗素人生观的又一重要方面。
在他看来,人类有创造的天性,通过创造,我们能实现自我价值,感受到人生的意义。
创造不仅限于艺术和科学领域,还包括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改进和创新。
最后,罗素总结了人生的意义。
他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地探索、体验、学习和成长。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真诚地对待自己和他人,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总之,《我为什么而活着》这篇散文启发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引导我们关注自己的内心需求,努力追求真正的幸福。
浅析罗素的哲学价值

浅析罗素的哲学价值罗素(Bertrand Russell)是20世纪哲学家、数学家和社会活动家,被认为是分析哲学的先驱之一。
他对逻辑和数学的贡献被广泛认可,同时他在社会政治问题上的观点也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对罗素的哲学价值进行浅析。
罗素的哲学价值在于他对数学和逻辑的研究。
罗素与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德共同建立了形式逻辑的基础,并发展了一套新的数理逻辑体系,为现代逻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的逻辑原则和数学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科学和哲学领域,对于科学的推理和解释具有重要意义。
罗素的哲学价值还体现在他对真理和知识的理解上。
他提出了知识论的独创理论,认为知识是一种以信念为基础的可证实的判断。
他批判了传统的认识论观点,认为只有“具备了证实条件并且被正确证实”的判断才可以被称为知识。
这一理论对于科学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使得人们更加关注证据和实证,推动了科学研究的发展。
罗素的哲学思想还延伸到伦理学和政治哲学领域。
他坚持人类间的普遍价值,主张个人的自由和人权的尊重。
他反对战争、极权主义和歧视,呼吁和平与合作。
他的思想为人类的自由和人权争取了理论基础,并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罗素对宗教和宗教信仰的态度也具有重要哲学价值。
他一直持怀疑的态度,对传统的宗教信仰不加以肯定,主张根据科学和理性来思考和解释世界。
他认为宗教信仰是基于信仰而非证据,对人们的思维和决策产生了扭曲影响,因此提出了自由思考和追求真理的重要性,并呼吁人们摒弃无理性的宗教信仰。
罗素的哲学价值在于他对数学和逻辑的贡献、对真理和知识的理解、对自由和人权的主张以及对宗教的批判。
他的思想对于现代科学、哲学和社会政治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人类思维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伯特兰·罗素论哲学的人生价值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二十世纪英国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无神论者,也是上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
罗素被认为是与弗雷格、维特根斯坦和怀特海一同创建了分析哲学。
他与怀特海合著的《数学原理》对逻辑学、数学、集合论、语言学和分析哲学有着巨大影响。
1950年,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的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
他的代表作品有《幸福之路》、《西方哲学史》、《数学原理》、《物的分析》等。
简介:约翰·勒恩兹(John R. Lenz)著吴万伟译。
作者系罗素协会前会长,在德鲁大学讲授古典学。
本文讲述罗素为什么认为哲学是有价值的。
伯特兰·罗素对哲学这个词的定义给哲学造成了伤害。
早年,他曾将哲学定义为逻辑分析方法。
这个定义如此严苛以至于虽然他在接下来的五十年里撰写了一本又一本书,谈论战争、和平、幸福、科学、社会和人类未来等,但他被迫将很多书描述为“大众的”或“非哲学的”东西。
事实上,他逐渐形成了对哲学及其人生价值的另类观点。
他的很多流行著作被研究思想史的学者和对罗素作为哲学家感兴趣的人忽略了,这是很不公平的。
当然,他有很多社会活动、流行著作和争取和平的运动都很著名而且深受民众的爱戴。
但是,这些通常都留给传记作家当作素材而非真正有学术价值的哲学著作。
随手捡起一本书比如《剑桥罗素读本》或者最近的百年纪念文集《哲学问题》,你可能根本无法从这些书中了解到罗素的人性理论;他一再(至少从1916年到1960年代末期)鼓吹的未来乌托邦建议;他充满激情地支持传统意义上的哲学的人生价值,即哲学是通向幸福和智慧的道路。
学术界对罗素的研究更多集中在他的分析哲学,尤其是20世纪最初十年的著作。
但这个视野过于狭隘。
罗素的视野要宽广得多。
罗素吹嘘他对哲学的贡献是革命性的。
他帮助开创的逻辑分析方法是解开传统哲学问题死结的工具。
他在《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知识》(1914)等著作中提出了这种科学方法。
正如标题所暗示的那样,这里,知识理论占据中心舞台。
哲学已经变成区分真假知识、信仰和命题的科学。
超越分析的哲学当今哲学家对分析哲学源头的辩论部分就基于自己对该领域的观点。
汤姆·阿克赫斯特(Tom Akehurst)提出了新鲜见解。
在2010年的书《分析哲学的文化政治》中,他说英美分析哲学旨在忽略政治,但其实是把英国自由主义(和帝国主义)视为理所当然。
分析哲学的繁荣基于一种文化共识,因为英国和美国并没有遭遇困扰欧洲大陆的意识形态冲突。
那是安全的、非意识形态的,关心形式命题而不是生活,不是革命,不是黑格尔激发的激进主义。
分析哲学对革命没有兴趣,因为黑格尔的逻辑是错误的。
罗斯本人对分析哲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他从来没有限制兴趣范围。
他与黑格尔哲学决裂与他在第一本书《德国社会民主》(1896)中对社会进步问题的英国社会党途径不是没有关系的。
他仍然对探索逻辑分析和社会科学感兴趣,同时认识到后者还不是科学。
作为无神论者,他或许体现了卡尔·马克思的名言:宗教批判是所有批判的开端。
在他看来,哲学指出了新的、更好的生活方式。
甚至在举起逻辑分析的大旗之前,罗素就表达了有关“哲学价值”的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信条。
在《哲学问题》的最后一章尤其是最后六段至今仍然令更严格遵循学院派哲学的罗素崇拜者感到尴尬,因为他热情称赞哲学的精神价值。
“除了它的功利性之外,哲学还有价值---或许是它的主要价值---通过它思考对象的宏大和从这种思辨中产生的摆脱狭隘和个人目标的自由。
”他接着补充说,通过“哲学思辨”庞大和非人的宇宙,“致力于哲学探索的人”会享受“宁静和自由”。
这种情感是彻底的苏格拉底派,接近于斯多葛派。
思想的宁静源于逃脱欲望、自我和激情的牢笼。
当然,罗素采取了柏拉图式语言,虽然他拒绝了柏拉图哲学。
我们知道,在这个阶段他谈论精神问题是徒劳地找到与情人奥托琳·莫瑞尔(Ottoline Morrell)一致的共同立场。
但是,将这些话当作罗素这个人而不是哲学家罗素的东西而不屑一顾就大错特错了。
事实上,他的这种哲学观一直持续到他漫长一生的尽头。
就在宣称其“科学方法”两年后,在战争期间,罗素写到“世界需要推崇生命的哲学。
”(社会重构原则,1916)。
这是他一辈子的工作。
他后来说,“如果没有活着的人了解的话,逻辑真理还不如两个大头针重要。
”(interview, 1964, in R.W. Clark, The Life of Bertrand Russell, p.504)超越实用性的哲学分析之后智慧到来。
罗素的典型做法是在流行著作的末尾提出警告,把他一直在分析的技术问题放在更大视角之中。
比如在《科学世界观》(1931)年的最后一章第17章“科学与价值”中,他区分了两种知识:“我们或许寻找某个对象的知识,因为我们爱这个对象或者因为我们希望拥有控制它的权力。
第一种冲动导致一种思辨性知识,后面一种导致一种实用性知识。
在科学的发展中,权力冲动越来越多地凌驾于爱的冲动之上。
”科学取得实际成功,但它不过是工具性的,只是实现目的的手段而已。
什么是更高的目的?爱情激励下的思辨性知识让我们知道和逐渐栖身于“给予快乐或愉快或狂喜”的更高目的。
哲学家(等人)寻求“思辨的狂喜”。
“恋人、诗人和神秘主义者能找到追求权力者永远不知道的更充分满足。
”这里的恋人包括热爱真理者,即哲学家,虽然可能存在很多个别道路。
对理性生活的这种高度赞扬与他的逻辑分析哲学并不冲突,这种哲学旨在获得非个人的真理;但是,他当然远远不止宣扬智慧:“正是对永久性内容的这种愉快思辨让斯宾诺莎称之为“”对神理智的爱”。
对那些认识到这一点的人来说,它是智慧的关键。
”这里的“永久性”在这位著名的无神论者看来是指某种“人类生活之外的东西,非个人的和人类之外的目的,如上帝或真理或者美。
”(社会重构原则,1916)。
罗素从来没有偏离这个观点,虽然他后来弱化了形而上学形象。
在论述科学未来的著作的结论部分,他感到遗憾的是,实用科学的胜利显然意味着好奇心的丧失、对宇宙之爱的丧失,以及形而上学之前提供的人类价值观的丧失。
所以,罗素希望他提供的哲学能弥补这种丧失。
最初,伯特兰·罗素觉得“伟大的世俗主义者”这个说法是个悖论。
但是,与大众的假设相反,倾向于形而上学唯物论的哲学家并不总是支持唯物主义价值观---想想伊壁鸠鲁学派;相反,我们习惯于看到倾向于唯心主义的人在真实生活中却是唯物主义做派。
罗素嘲笑没有想象力的唯物主义:他说,最具人性的人类活动是由“在地球表面或接近表面的物质的位置改变”所构成(称赞无所事事,1932)。
“实用主义对心智的吸引力就在于它在星球表面发现了其充满想象力的物质整体。
”(实用主义,1909)这是他反对功利主义的基础,他认为功利主义是纯粹的实用性(这不公平)。
他认为只是鼓吹现实成功或者功利哲学或科学哲学或教育理论都源于“权力冲动”,不过提供“政府眼中的真理”罢了。
教育应该培养的不是国家的优秀公民而是“世界公民”。
“在永恒的外表下(sub specie aeternitatis),在我看来,个人教育是比公民教育更细腻的事。
”这样的个人为社会改善带来世界性视角(想象从柏拉图的洞穴中逃出的哲学家返回洞穴教导里面居民更高的智慧),不仅个人而且整个社会都能从思辨中受益,在更宏大范围内成为“世界公民”。
当然,我们永远需要提醒大学意识到自由教育的原则。
世俗主义者罗素并没有在寂静主义(quietism)止步。
这是行动哲学:他写到“行动若产生于对宇宙和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它就是最好的。
”(无用的知识,1932)或者“人生目标不仅仅是思辨或者不仅仅是行动,而是建立在思辨基础上的行动,试图将世界的无限具身化的行动。
”(《文集》“约翰·福斯特的难题”,1912年,第12卷)。
可以说,聪明人一只眼盯着城市,一只眼看到城市之外的东西。
超越时空的哲学后来,罗素减弱了他带有柏拉图风格的思考永久普遍真理的语言。
但是,他继续做出有关哲学效果的雄心勃勃主张,因而也是有关哲学是什么的主张。
在《西方哲学史》(1946)充满必胜主义的最后一章,他甚至断言非个人色彩的“科学”哲学方法的好处延伸到“人类活动的整个空间,拥有同情和相互理解的更大潜力而减缓狂热激情。
”他得出结论说,“哲学暗示和激励生活方式的功能不会停止”,因而重新承认哲学的传统目标是其逻辑分析方法的后果。
(事实上,结合与社会的关系写哲学史,其本身并不是逻辑分析活动)“这个时代的哲学家的义务”(1964)是罗素就此话题写的最后一篇文章。
在文中,他描述了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哲学家的定义性特征。
这是以罗素本人采取的同样路线为基础的个人发展模式。
首先,“我认为,在他的教育结束之前,他的注意力应该太多沉浸在现代哲学的技术方面,因而很少关注自己时代的政治问题。
”后来,对他和哲学提出的要求越来越多:“特别是在哲学领域或许存在一个义务,那就是说服人类相信人生是值得维持的。
”接着,“在现代世界,哲学家应该如何生活?哲学的某些教训是古老和无时间性的。
他应该竭力追求看清这个世界,尽可能摆脱时间和空间的偏见,不刻意强调此时此地而非其他时间和其他空间。
当他考虑所生活的世界时,他必须像来自外星球的陌生人那样走近它。
这种不偏不倚是所有时代哲学家的义务。
”这种哲学心态给予哲学家符合逻辑的可信度,使其在世界问题上采取仁慈的立场。
超越学界的哲学的确,罗素常常采取一种先知的口吻或乌托邦的口吻。
他后期有关核时代的著作《人有未来吗?》(1961)的末尾是临时性预测“创造过程中的新世界转型期。
”但是,在这似乎幻想的背后包括对世界政府详细架构的阐述,是罗素毫不妥协地鼓吹理性、他的人性理论和有关教育和适当科学追求的理论。
罗素把对他来说最重要的东西写进他的“畅销”书。
幸运的是,他本人挣脱了自己套上的数学逻辑紧身衣的束缚。
人类生活有一种闯入方式,不仅闯入他极富传奇色彩的一生而且闯入他的哲学。
在老年回顾过去时,他说,在1901年一位朋友的痛苦让他充满了“一种像佛祖一样的深刻欲望,要找到让人类生活能够忍受的哲学”(自传,1967)。
他知道,这个同样重要的“生活哲学”不能完全是科学的,虽然他总是渴望从理性中找到这种生活。
很多年后,他阐述自己的幸福生活观和人性和世界未来。
这样做时,他持续使用广义的哲学,坚持认为普遍的、不偏不倚的视角产生更聪明、更幸福的个人,也是走向更美好世界的唯一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