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整合 群文阅读 五年级下册第四组 感动 教学设计
单元整合群文阅读课教学设计

单元整合群文阅读课教学设计单元整合群文阅读课教学设计?哎呀,说起来,这可真是个大话题!你看,现在的学生啊,真的是聪明得不行,眼界也比我们那时候高多了,知识点的需求也多,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一样。
但是要把这些知识给他们传递过去,就得有点“技术含量”了。
就拿这群文阅读来说吧,它不光是让孩子们读书,还要让他们在阅读中找到乐趣,能够自己思考、自己感悟,才能达到真正的效果。
群文阅读的核心,就在于“整合”二字。
咋整合?就是你别一个个文段读,读完了告诉学生这个是啥意思,那是啥意思。
这样学生不但听得烦,自己也容易迷失,记得一头雾水。
咱要做的就是把这些文章联系起来,一篇篇文章讲的虽然不同,但有些核心的思想、主题和情感其实是有共通之处的。
比如说,你可以挑选几篇有相似情感基调的作品,让学生感受人物的心路历程,或者讲讲几个作品中相似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发现他们内心的共鸣。
讲道理,群文阅读这个环节,讲的是“感知”和“思考”。
你看,孩子们在读文章时,看到文章里的小细节往往能给他们带来很大启发。
比如说,文中人物的一句台词,或者一段描写景物的文字,可能会让孩子想起自己曾经经历过的事情,或者突然涌上心头的某种情感。
你看,这时候,如果咱能让孩子们自己去分享自己感受到的东西,哇,那课堂气氛肯定热闹非凡,大家一起讨论,甚至会有些“鸡飞狗跳”的效果,但这正是教学的乐趣所在。
然后,你要让他们明白,阅读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别光想着背个什么概念,拿个高分,心里想着“哦,这个课文的意思我搞懂了,明天考个好成绩”。
群文阅读的意义远不止这些。
你得让他们知道,阅读就是和作者、人物、故事发生一次心灵碰撞的过程。
甚至你可以通过课文里的人物经历,启发学生去思考自己的人生。
你看,学生们的情感世界其实挺丰富的,只不过大部分时间他们可能没机会去表达出来,或者自己都没有意识到。
所以,群文阅读就是给他们提供一个平台,让他们通过故事去接触自己的内心。
教学的方式也得灵活一点。
浅谈小学语文单元整合群文阅读教学之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单元整合群文阅读教学之策略摘要:所谓群文阅读指的是让学生阅读一组相同题材但是写作方式不同的文章,围绕这些文章的写方式、写作技巧、表达效果等内容进行探究,从而提高阅读者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
因此群文阅读在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因为小学语文学科本身就是以阅读为基础的学科,群文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符合小学语文学科的学科特点,对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尤其是对于小学时期的语文教学而言,群文阅读的开展可以使小学生从小提升阅读能力,为小学生未来的学习打好基础。
那么如何才能开展高效的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呢?下面本文将对小学语文单元整合背景下群文阅读教学开展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群文阅读;单元整合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同一单元文章内容题材类似,所以在单元整合的基础上开展群文阅读符合小学阶段语文学科的特点,单元整体教学效率也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
但是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对单元整合的重视程度不足,所以导致群文阅读无法以单元为基础开展,群文阅读教学的效率也因此降低。
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对当前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单元整合的策略进行探究,为开展高效的小学语文单元整合群文阅读教学提供有利条件。
1.小学语文单元整合群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1.可以完成单元整体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现阶段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一个单元的文章有着共同的教学目标,因为单元内文章的题材类似,所以单元内每一篇文章有着同一教学目的。
因此在开展小学语文单元整合下的群文阅读教学学生可以在群文阅读下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类,并且对比不同文章的写作方式和写作手法等等,提高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深入的学习和理解每一篇文章的写作方式、写作特点,从而使小学生掌握更多的写作技巧,达到提高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效率的目的。
此外,在单元整合下的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可以对单元内的每一篇文章进行深入阅读,在深度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感受文章表达的含义,拓展学生的思路,进而掌握不同文章的写作方式和写作特点,提高学习效率。
小学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五下

小学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五下教学设计 - 小学五年级群文阅读第一节: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群文阅读习惯,提升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通过阅读不同体裁和主题的群文,学生将能够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提炼主要信息,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
第二节:教学材料- 打印好的群文阅读材料,包括散文、诗歌和寓言故事,每个学生一份。
- 黑板和白板笔。
- 学生用来记录问题和重点的笔记本。
第三节:教学过程1. 前导活动- 引导学生回忆并讨论什么是群文阅读。
解释群文是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集合,如散文、诗歌和寓言故事。
- 通过展示一些群文作品的标题和开头,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让他们猜测文章的内容。
- 引导学生思考群文的重要性,例如:它们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丰富我们的知识。
2. 阅读理解-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给予一篇群文阅读材料。
- 学生阅读材料,并在笔记本上记录他们的理解。
鼓励他们标记重要信息和关键词。
- 小组讨论并分享他们的理解和观点。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
3. 主题分析- 引导学生发现每篇群文的主题或中心思想。
提醒他们主题可能包含在标题、开头或结尾中。
- 在黑板上列出学生们找到的主题,并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解释主题的含义。
4. 写作活动-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主题分析技巧,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行写作。
- 学生可以选择写一篇散文、一首诗歌或一个寓言故事。
- 提醒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使用适当的语言和句式,表达清晰准确的观点。
5. 分享和反馈- 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分享他们的写作,并给予彼此积极的反馈和建议。
- 邀请几个学生上台分享他们最喜欢的写作作品,并向全班展示。
第四节:教学评估方式1. 教师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分享中的参与程度和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师检查学生的笔记本记录,评估他们对群文的理解和主题分析的准确性。
3. 学生的写作作品评估可以根据写作内容和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来进行。
2019-2020年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课外阅读连接课

2019-2020年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课外阅读连接课教材说明教材第四单元以“他们让我感动”为主题,安排了四篇课文,这些课文讲述了一些感人至深的故事。
设计理念以“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策略为指导,以知识树为线,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时空,教学方法的全面开放,使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相互渗透,有机结合。
从而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感受人间真情。
教学目标:1、通过课外阅读,让学生感受人物的美好品质,体会作者的情感脉络和表达方法。
2、和学生分享拓展阅读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
培养阅读兴趣,为学生有效同步阅读奠定基础。
教学重难点:能自主丰富拓展阅读,能运用掌握的阅读方法读懂文章。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以感动为主题的文章上课教室——多媒体教室教学过程:一、回顾本单元主题及课文内容1、同学们,还记得第四单元课文的主题是什么吗?围绕这个主题,我们学习了哪几篇课文呢?(出示课文题目)过渡:从这四篇课文中我们了解了四个感人故事。
像这样的感人故事还有很多。
今天我们就来上一节单元阅读链接课,(板书:感受人间真情,品味语言艺术)在进行阅读之前,回忆本组课文为我们展现了哪几幅难忘的画面?2、作者在描写这几幅画面的时候,我们怎样体会出作者的真情实感呢?二、课外拓展阅读(一)全班集中阅读1、无数英烈用他们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烈的爱国乐章。
老师今天再让大家认识一位无名英雄——军需处长。
请大家拿出语文书打开175页《丰碑》,快速阅读。
2、思考:①军需处长的哪些地方令你感动?②文章的哪些语句能体现作者的真情实感?3、设想,假如自己就是军需处长的战友,看着自己的战友被活活冻死,会是怎样一种心情?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被冻的经历,有什么感受?4、教师小结:军需处长忍受着严寒是为了战友,是为了整个部队。
他的死重于泰山,他的死将会流芳百世。
认识了军需处长之后,老师还为大家准备了一首歌曲《爱的奉献》,边听歌边想,你想到了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交流。
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感人故事的写作方法

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感人故事的写作方法教学设计意图: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口语交际是说感人故事,习作是写感人故事,学生缺乏生活体验和情理感悟,同时也缺乏写作技巧。
通过这样一个单元拓展后,给学生一些事例,让孩子们用学到的方法把事情说清楚,写清楚。
选文有四篇,力求做到多视角、多层面、异质化,力求对教材进行补充,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借助生活阅历,对文本内容进行梳理、阅读,联想到生活中的类似事例。
在共读圈和大班里群文共享时,尊重个性体验,求同存异地来集体建构,自我评价,生生评价。
通过课堂,链接到教材语文园地里的口语交际与习作,也链接到每年一度的“感动立石”活动。
学生的思维触角被进一步点醒后,延伸到社会的各个角落,让学生搜集、说、写感人事迹,传递正能量。
群文议题:感人故事的写作方法阅读材料:哑巴渡(节选)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同步教材》我的童年,是用竹子和河水编织起来的。
我的家掩藏在一片毛竹林中,离家不远的地方,有一个渡口,摆渡的人是一个干干瘦瘦的哑巴老头,乡亲们都管这儿叫哑巴渡。
没有谁知道哑巴有多老,在这儿摆渡有多少年。
在每一个过河人最初的记忆里,哑巴老人就是这个样子:爬满皱纹的脸,深沉的眼睛,一条跛腿,一双粗大布满了老茧的手不知摆过了多少岁月。
但哑巴老人的船总是干净而清爽,船舷擦得亮亮的,闪着桐油的光泽,一点也不像他皱巴巴的脸。
哑巴老人的船摆得又快又稳,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只要在岸上一吆喝,他就会从船舱里出来,再稳稳当当地把过河人送到对岸去,春夏秋冬,从不间断。
在这里过河的人,不用担心会耽搁行程。
哑巴老人是孤独的。
听人说,他曾经有个女儿,叫丫丫,是从河边捡来的。
他用米汤一口一口把她养大。
在她长大成人,即将要做母亲的时候,却不幸死于难产。
从此,哑巴老人就变得更孤独了。
没有人会注意到他,他太平凡而298微不足道了,人们似乎把他遗忘了。
河水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流淌着,哑巴老人在这里默默地把船摆过来,渡过去,人们已经习惯了河水、渡船和哑巴老人的存在,好像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
单元整合-群文阅读-五年级下册第四组--感动-教学设计

单元整合-群文阅读-五年级下册第四组--感动-教学设计第四组《他们让我感动》“单元整合·群文阅读”阅读推进课【本组说明】本组教材是以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为专题安排教学内容的。
《再见了,亲人》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金色的鱼钩》通过对老班长外表的描写,和以“我”的言行、神态作烘托,讴歌了老班长宁可牺牲自己也要完成党交给的任务的崇高的精神世界。
《桥》的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梦想的力量》则是一篇读来令人心灵震撼和感动不已的课文。
文中加拿大一个年仅6岁的男孩瑞恩·希里杰克为了实现“给非洲的孩子修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这一梦想而不懈努力,终于使一个毫无可能实现的梦却变成了现实,而且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去关爱和帮助别人,赞扬了瑞恩善良、坚定执著、金子般美好的童心。
课文中的这些人物虽然身份不同,但他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人间真情。
而《同步阅读》安排的几篇文章也都从不同角度讲诉了感人至深的故事。
单元整合、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同时,能体会善良、执着、无私、奉献给人们带来的感动,树立讲诚心、动真情、乐意用自己的爱心去帮助别人的风尚。
【设计理念】以“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策略为指导让学生通过阅读同步教材,感受文中人物的美好心灵和高尚品质,体会善良、执着、无私、奉献给人们带来的温暖和感动。
以知识树为线,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时空、教学方法的整合,使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相互渗透,有机整合。
孩子们,第四单元中有四个感天动地的故事,一直留在你心中的是哪一个?是什么让你挥之不去?《再见了,亲人》:深情厚谊;《金色的鱼钩》:忠于职守;《桥》:无私无畏;《梦想的力量》:坚定执着。
五年级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精编版

五年级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五年级一班廖治水“群文阅读”五年级下册第一组“走进西部”教学设计【本组说明】本组选编的4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神奇的西部,反映了西部的昨天和今天。
老舍的《草原》描绘了内蒙古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表达了蒙汉民族间的深情厚谊。
《丝绸之路》再现了发生在两千多年前这条伟大之路上中西方文化交流、商贸往来生动的一幕,表明了这条交通要道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和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重大作用,作者的民族自豪感洋溢在字里行间,引起读者对昔日西部繁荣昌盛景象的遐想。
《白杨》通过父子两代人的交谈,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热情讴歌了一代又一代献身边疆的建设者们。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报道了一支最能吃苦、最能打硬仗、攻克了世界第一高原隧道难关的筑路大军,他们昂扬的斗志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让人肃然起敬。
同步阅读教材安排了《黄河魂》《神秘的罗布泊》《绿色的宣言》《藏羚羊过马路》……每篇课文都是有关西部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可爱动物、西部建设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学习,我们既要引导学生把具体的景、人、事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结合起来,还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多作一点有关西部的背景材料的介绍,以加深对西部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的认识及珍爱大自然。
【设计理念】1.以“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策略为指导,以主题整合单元,以群文拓展主题,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运用实践的阅读能力。
2.以“知识树”的形式帮助学生梳理单元的学习内容及方法,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教学内容】1.人教课标版教材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一组课文:《草原》《丝绸之路》、白杨》《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2.人教版《同步阅读》教材第十册第一组课文:《黄河魂》《神秘的罗布泊》《绿色宣言》《藏羚羊过马路》【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和搜集资料了解西部,激发热爱西部的情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
2.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3.分享同步阅读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奠定学生有效同步阅读的基础。
“单元整合·群文阅读”六年级上册第三组“感动”教学设计PPT18页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单元整合·群文阅读”六年级上册第三 组“感动”教学设计
56、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57、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58、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 理荒秽 ,带月 荷锄归 。道狭 草木长 ,夕露 沾我衣 。衣沾 不足惜 ,但使 愿无违 。 59、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60、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整合·群文阅读”五年级下册第四组“感动”教学设计【本组说明】本组教材是以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为专题安排教学内容的。
《再见了,亲人》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金色的鱼钩》通过对老班长外表的描写,和以“我”的言行、神态作烘托,讴歌了老班长宁可牺牲自己也要完成党交给的任务的崇高的精神世界。
《桥》的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梦想的力量》则是一篇读来令人心灵震撼和感动不已的课文。
文中加拿大一个年仅6岁的男孩瑞恩·希里杰克为了实现“给非洲的孩子修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这一梦想而不懈努力,终于使一个毫无可能实现的梦却变成了现实,而且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去关爱和帮助别人,赞扬了瑞恩善良、坚定执著、金子般美好的童心。
课文中的这些人物虽然身份不同,但他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人间真情。
而《同步阅读》安排的几篇文章也都从不同角度讲诉了感人至深的故事。
单元整合、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同时,能体会善良、执着、无私、奉献给人们带来的感动,树立讲诚心、动真情、乐意用自己的爱心去帮助别人的风尚。
【设计理念】以“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策略为指导让学生通过阅读同步教材,感受文中人物的美好心灵和高尚品质,体会善良、执着、无私、奉献给人们带来的温暖和感动。
以知识树为线,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时空、教学方法的整合,使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相互渗透,有机整合。
【教学内容】人教课标版教材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四组课文:《再见了,亲人》、《金色的鱼钩》、《桥》、《梦想的力量》。
人教版《同步阅读》教材:《十里长街送总理》、《哑巴渡》、《最后一片藤叶》、《为我唱首歌吧》。
【教学重点】1.通过入情入境地读、设身处地地想,使学生懂得表达情感的方法虽然各不相同,但是有着具体内容的真情实感具有超凡的感染人的力量。
2.分享学生同步阅读的学习感受、学习方法等,为学生有效同步阅读奠定基础。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PPT附后)。
群文略读记录表(附后)。
【教学步骤】一、导入谈话亲爱的同学们,本组课文带着我们在震撼人心的感动中结束了。
其实,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代,感动无处不在,它跨过大海、翻过山川,播撒在世界各个角落,托着天与地,牵挂着山与河,无时不刻饱含在我们的胸怀里。
今天,让我们一起用画知识树的方法再次走进温暖我们心灵的感动中。
(出示课件知识树和树干里的“感动”几个字)相信你们会用精彩的阅读交流,让这棵大树长出茂盛的枝叶,结出丰硕的果实。
二、主题回顾孩子们,第四单元中有四个感天动地的故事,一直留在你心中的是哪一个?是什么让你挥之不去?《再见了,亲人》:深情厚谊;《金色的鱼钩》:忠于职守;《桥》:无私无畏;《梦想的力量》:坚定执着。
三、阅读概览(过渡):在同步阅读教材中,也选编了六篇以感动为主题的文章。
前几天,我们重点阅读了四篇(课件出示四篇文章的题目:《十里长街送总理》《哑巴渡》《最后一片藤叶》《为我唱首歌吧》)。
老师还请同学们填写了《群文略读记录表》。
现在,请把你的阅读体会和同学们在小组里互相交流交流。
1.学生汇报:刚才老师听了小组的交流,也看了同学们的阅读表填写得都很认真,那么请同学们说说这四篇文章中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2.由学生汇报引出主题并概括主要内容:《十里长街送总理》──衷心爱戴课文记叙了人们自发地冒着严寒在十里长街送别周总理灵车的情景,表达了人们对周总理的无限热爱和沉痛悼念。
《哑巴渡》──默默奉献哑巴渡老人一生默默摆渡无人问津,直到其病重再不能摆渡,人们才记起他的好,待到他去世人们方知其是位负伤的老红军,为弥补当年打仗自己亲手炸毁的桥,老人死后用其一生摆渡的钱重修了一座桥。
《最后一片藤叶》──舍已助人患肺炎的女孩珍妮看着窗外对面墙上的常春藤叶子不断被风吹落,她说,最后一片叶子代表她,它的飘落,代表自己的死亡。
贝尔曼得知后在最后一片叶子飘落,下着暴雨的夜里,用心灵的画笔画出了一片“永不凋落”的长春藤叶,编造了一个善良且真实的谎言,而自己却因淋雨感染肺炎去世了。
最后那片常春藤叶依然留在古老的墙面,珍妮也绽放出了往日的笑容,伟大的画家贝尔曼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为我唱首歌吧》──真挚友情七个濒临死亡的孩子,没有为自己不久于人世的生命哀叹,却用顽强的意志挑战病魔,用自己的生命热爱他人。
“为我唱首歌吧”是不幸的伊丽莎白对音乐的热爱与渴求,更是七个可爱的孩子用“爱”谱写出的生命交响曲。
3.小结:同学们不仅读得认真,体会得也很深刻!让我们再来看看这棵知识树,这八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讴歌了人间真情——中朝两国军民比山高比海深的伟大友谊,老班长忠于革命、为了战友不惜牺牲自己的金子般的光辉,把生的希望留给村民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老汉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不朽的桥梁,小瑞恩的善良创造出的奇迹,人民对总理的无限热爱,老红军的默默奉献,老画家善良的谎言燃起珍妮生的希望,7个快要死去的孩子为即将失聪的伊丽莎白歌唱,无一不让我们被这浓浓的人性美感动。
正是“伟大友谊、忠于职守、无私无畏、坚定执着、衷心爱戴、默默奉献、舍己助人、真挚友谊”这些震撼人心的感动让我们的知识树枝繁叶茂了。
四、片段分享与精彩赏析孩子们,在这些震撼心灵的文章中,你在阅读表中写下了哪些打动了你的心的段落或句子?请你给大家读一读,再和我们一起来分享分享为什么让你感动?可以自己读,也可以邀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读,但是在你读之前,请邀请大家把书翻到最让你感动的地方。
1.《十里长街送总理》1生:“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
”这句让我感动。
这么冷的天,还有这么多的人来与周总理告别。
师:是呀,1月11日,北京的温度已是零下了,人们冒着严寒站在长安街两旁等待着周总理的灵车,作者一开头就运用了环境描写渲染气氛,写出天与人同哀,衬托出人们悲痛的心情。
2生:“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
路那样长,人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
人们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都佩着白花,眼睛都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将要开来的方向。
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
一对青年夫妇,丈夫抱着小女儿,妻子领着六七岁的儿子,他们挤下了人行道,探着身子张望。
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这一段中男女老少焦急地等待周总理的灵车最让我感动。
师:听了他的朗读,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描写,想象百万群众云集在十里长街两旁焦急等待灵车到来的场面,感受人民群众对总理的崇敬、爱戴之情。
)课件出示周总理简介和课文写作背景,教师介绍。
(1)质疑:既然“四人帮”下了禁令,为什么人们还冒着危险焦急地等待着周总理的灵车呢?(2)交流: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人们对周总理的无比爱戴和崇敬?3生:“好像有谁在无声地指挥,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眼睁睁地望着灵车,哭泣着,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
”4生:“许多人在人行道上追着灵车奔跑。
人们多么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5生:“人们还是面向灵车开去的方向,静静地站着,站着,好像在等待周总理回来。
”2.《哑巴渡》师:哑巴老人一生做了几件事?生:炸桥、摆渡、修桥生:没有谁知道哑巴有多老,在这儿摆渡有多少年。
每一个过渡的人在最初的记忆里哑巴老人就是这个样子;爬满皱纹的脸,深沉的眼睛,一条跛腿,一双粗大布满了老茧的手不知摆过了多少岁月。
但哑巴老人的船总是干净而清爽,船舷擦得亮亮的,闪着桐油的光泽,一点也不像他皱巴巴的脸。
(引导学生体会将老人的外貌描写和老人的船进行对比,突出老人一心为人们提供便利、默默奉献的品质的写法。
)师:说说你在阅读表上提出的问题好吗?生:为什么文中说“乡亲们哑了,渡河哑了,天和地都哑了”?小组讨论交流:哑巴老人一生默默为人们奉献感动了天地、感动了渡河、感动了乡亲们,人们为这无言的大爱而震撼。
3.《最后一片藤叶》问题:读完这篇课文最让你意想不到的是什么?(出其不意的故事结局。
)感情朗读:(1)雨下了一整天,直到晚上也没有停。
可是无论怎样风吹雨打,最后的那片藤叶就是没有落下来。
(2)珍妮目不转睛地凝望着那最后的一片叶子。
那片叶子像是在对珍妮说:鼓起勇气活下去,要活下去啊。
珍妮的眼里不知不觉地盈满了泪水。
(3)原来是贝尔曼先生在那场暴雨中画上去的。
为了珍妮获得生的希望,他自己献出了生命。
(4)对于穷画家贝尔曼先生来说,惟有这片常春藤的叶子才是他穷其一生的杰作。
无论是哪一位伟大画家的作品,也比不上倾注在这片叶子里的一片赤诚。
探究点:这样的结局有什么好处?(引导学生发现这种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人们把这样的结尾称作“欧·亨利式结尾”。
结尾突然把故事的谜底提示出来,使故事有了新的意义。
贝尔曼先生一下子从一个穷愁潦倒的人物变成了一个崇高的英雄,这不但具有戏剧性,而且非常深邃。
这样的结尾,话说得虽少,却有巨大的潜在意义,这样的叙述就不是一般的故事情节的交代,而是把想象的空间留给读者,让人掩卷沉思。
)4.《为我唱首歌吧》分享:感情朗读描写伊丽莎白神态描写的句段。
(1)“伊丽莎白的耳朵后面做了一次复杂的手术……沉默的泪水会渐渐地、渐渐地充满两眼,扑簌簌流下苍白的脸蛋儿。
(2)“伊丽莎白热爱音乐胜过一切。
……安静的、空荡荡的房间里,她自己坐在一张宽大的椅子上,让我坐在她的旁边,紧紧拉着我的手,声音颤抖抖地恳求:“给我唱首歌吧!”(3)“音乐会获得了成功。
伊丽莎白欣喜若狂,一阵浓浓的、娇媚的红晕在她苍白的脸上闪闪发光,眼里闪耀出奇异的光彩。
她大声说,这是她最最快乐、最最快乐的生日!合唱队队员们十分自豪地欢呼起来,高兴得又蹦又跳;约瑟夫眉飞色舞、喜悦异常。
我想,这时候,我们这些大人们流的眼泪更多。
”(通过将伊丽莎白手术后和音乐会后的神态外貌描写进行对比,突出了孩子们战胜病魔用纯真的友谊激发了伊丽莎白对生命的渴望和热爱。
)领悟:在叙事的基础上直接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
(1)“谁都知道,患不治之症快要死去的孩子,他们忍受病痛同死神决斗的信念,他们的势不可挡的勇气,使我们这些人的心都快要碎了。
”(2)这次最令人难忘、最值得纪念的音乐会,没有打印节目表,然而,我有生以来从没有听见,也不曾希望会听见,比这更动人心弦的音乐。
即使到了今天,倘若我闭上眼睛,我仍然能够听见它那每一个震颤人心的音符。
采访:生扮演伊丽莎白女士和她金发碧眼的女儿接受老师的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