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礼仪
中国传统风俗礼仪_礼仪知识_

中国传统风俗礼仪“风俗”是中国传统社会大众生活文化特性的词语概括,在传统风俗观下,“风俗”是风与俗的合成词。
“风”强调风土等自然地理条件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俗”是一种习以为常的社会生活模式。
那么,我国的文化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中国传统风俗礼仪,希望可以帮助大家!中国传统风俗礼仪【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
此节乃一岁之首。
又称元旦、元正、新春等。
民间有贴、舞龙灯、发压岁钱、拜亲访友、吃团圆饭等习俗。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夜,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这天要点灯、放灯,所以又称“灯节”。
除赏花灯外,吃元宵是重要习俗之一。
【清明】民间传统节日。
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端午】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端阳、重午、重五。
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
【中秋】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团圆节。
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重阳】民间传统节日。
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
【除夕】民间传统节日。
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扫一清的屋里,摆上丰盛的菜肴,全家团聚吃“年饭”。
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嬉戏游乐,谓之“守岁”。
零点时,众人争相奔出,在庭前拢火燃烧,并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之时抢先放出三个“冲天炮”,以求首先发达,大吉大利。
【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
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天。
【乞巧】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少女节或七夕。
【腊日】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这是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
【坐向】大堂上坐北朝南的位置为尊,内室靠西面东位置为尊。
《史记·项羽本纪》中有“项王、项伯东向坐。
亚文南向坐”。
这里的“南向坐”的位置最尊贵,“东向坐”也是比较尊贵的位置。
【封禅】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礼节,多由帝王亲自到泰山主持。
在泰山顶上祭天为“封”,在泰山脚下祭地曰“禅”。
中国传统风俗礼仪知识

中国传统风俗礼仪知识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民族的多样性使中国有着各种各样的特色文化习俗。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中国传统风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民俗活动1、拜太岁太岁是古老的中国民间信仰,源于古代中国民间的天体崇拜,与岁星(木星)有一定的关系,由道教继承发展为拜太岁信仰。
常见的化煞解厄方法,大多数以在正月初八举行。
当代拜太岁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上海城隍庙、新加坡韭菜芭城隍庙、香港蓬瀛仙馆等道观。
2、五福这“五福”代表五个吉祥的祝福:寿比南山、恭喜发财、健康安宁、品德高尚、善始善终。
传统习俗中,五福(蝠)合起来就构成幸福美满的人生。
值此新春佳节到来之时,我们衷心祝愿各位把下面的五福搬回家。
3、满月酒满月酒,是指婴儿出生后一个月而设立的酒宴。
中国古人认为婴儿出生后存活一个月就是度过了一个难关。
这个时候,家长为了庆祝孩子渡过难关,祝愿新生儿健康成长,通常会举行满月礼仪式。
该仪式需要邀请亲朋好友参与见证,为孩子祈祷祝福。
这就是“满月酒”的来源。
现如今,人们为庆祝宝宝出生一个月而设立酒宴,这个仪式便称为“满月酒”。
传统礼仪习俗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
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
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
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
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
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上行拱手礼。
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
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
中国的民俗习惯与礼仪规范

中国的民俗习惯与礼仪规范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其民俗习惯与礼仪规范是中国人民独特的宝贵财富。
这些习俗和规范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同时也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一些民俗习惯与礼仪规范。
一、婚嫁习俗在中国,婚嫁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环。
中国婚嫁习俗丰富多样,充满了浓厚的传统色彩。
首先是婚礼前的准备阶段,这包括对婚房的布置和装饰,亲朋好友的帮助等。
然后是婚礼当天,新郎需要准备娶亲车队,新娘需要穿着华丽的嫁衣,参加传统的婚礼仪式。
在婚礼过程中,还有一些具体的礼仪规范,比如敬茶、交杯酒等,旨在表达新人对亲友们的敬意。
二、生日习俗中国人对生日有着独特的庆祝方式。
在中国,庆祝生日时,人们通常会准备一个生日蛋糕,并在蛋糕上插上燃着的蜡烛,寓意着岁数的增长。
过生日时,家人和朋友会齐聚一堂,为寿星举行生日宴会。
在生日宴会上,人们会相互祝福,送上礼物,同时也会赠送寿面等传统食物,以祝愿寿星长寿健康。
三、节日习俗中国有许多传统的节日,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习俗和礼仪规范。
比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家家户户都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
此时,人们要贴春联、扫尘除旧、贴窗花,全家团聚共度除夕夜,并在大年初一互相拜年。
清明节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人们要祭拜祖先,瞻仰墓地,祈求祖先的保佑和安宁。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团圆节日,在这一天吃月饼、赏月、赏花灯成为人们的传统习俗。
四、餐桌礼仪在中国,餐桌礼仪非常重要,人们注重各种场合的用餐礼仪。
比如,家庭聚餐时,长辈要坐在主位,年长者先开饭,晚辈不得先动筷子;正式场合,人们使用公筷公勺,不可用手拿食物;宴会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客人则要敬主人一碗汤等。
这些规范体现了对尊重和亲和的礼貌,也凸显了中国人民的友好风范。
五、丧葬礼仪丧葬礼仪是中国人民表示对逝者的敬意和哀思的一种方式。
中国传统的丧葬礼仪非常庄重和规范,通常包括断腰、守丧、厚葬等环节。
中国传统礼仪习俗

中国传统礼仪习俗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其传统的礼仪习俗一直以来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些习俗涵盖了各个方面,包括日常生活、庆祝活动、宗教仪式等。
本文将为您介绍中国传统礼仪习俗的魅力。
一、日常生活习俗1. 拜年在中国,每年过春节时,人们都会拜年。
拜年是中国传统的习俗,意味着表达尊敬之情和祝福之意。
在拜年时,晚辈会向长辈行拜年礼,同时互相道喜,祝福健康和幸福。
这是中华民族团结和睦的象征。
2. 尊重长辈中国文化非常注重尊重和孝顺长辈。
在中国,尊敬父母、尊重长辈被视为一种美德。
当年轻人遇到长辈时,通常会行鞠躬礼,以示尊敬之情。
此外,长辈的意见和建议也经常被称为信仰之源。
3. 宴客礼仪在中国,举办宴会是一个重要的社交活动,宴客礼仪则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传统习俗,主人要亲自迎接客人,为客人服务,保证客人的满足感。
而客人则应礼貌地接受主人的款待,并表达谢意。
二、结婚习俗1. 婚礼仪式中国传统婚礼仪式独具特色。
新郎新娘在婚礼当天会先进行传统的迎亲仪式,随后进行敬茶仪式和交杯酒仪式。
这些仪式都有着特定的顺序和规定,代表着新人对彼此的承诺和祝福。
2. 禁忌和习俗中国传统婚礼中有一些禁忌和习俗。
比如新娘在结婚前一晚不能剪指甲,因为在中文中,剪指甲的发音与“分离”的发音相近;同时,新人离开婚礼现场的时候不可回头看,以示对未来美好的祝福。
三、节日习俗1.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用于祭扫和纪念祖先。
在此期间,人们前往坟墓,整理墓地,并祭拜自己的祖先。
此外,还有一些地方会举行龙舟比赛等传统活动,以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
2. 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人民对收获和丰收的庆祝活动。
人们会吃月饼、赏月、赵子龙、写对联、战嬴英等等。
此外,中秋节还与中国传统的家庭团聚有着重要的关联。
四、宗教仪式中国传统礼仪习俗中也包含了一些宗教仪式,例如庙会和神像崇拜。
在中国,庙会是传统的集市,充满了文化、祭祀、娱乐等各种元素。
中华传统礼仪大全

中华传统礼仪大全一、传统礼仪的概述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老国家,传统礼仪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
传统礼仪包含了各种仪式、习俗和行为规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华传统礼仪。
二、日常生活礼仪1. 问候礼仪:在中国,人们常常以“你好”、“早上好”等问候语向对方示意尊重和关心。
2. 餐桌礼仪:进餐时要注意文雅的用餐姿势和吃饭的顺序,尊重长辈,遵循筷子使用的规范。
3. 拜访礼仪:拜访他人时,要轻轻敲门并主动问好,进入他人家中要注意礼貌和谦和。
三、庆典仪式礼仪1. 婚礼仪式:中国传统婚礼包含了订婚、过大礼、喜宴等环节,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传承。
2. 葬礼仪式:中国葬礼注重尊重逝者,要穿戴得体,行为庄重,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怀念。
3. 开业典礼:开业典礼要进行剪彩、鞭炮等传统仪式,展示出喜庆和祝福。
四、节日习俗礼仪1.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包括贴春联、贴福字、打年糕等一系列活动和习俗。
2.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祭祖的节日,人们会扫墓、祭拜祖先,表达对先人的思念和敬意。
3. 中秋节:中秋节是团圆的节日,人们会赏月、吃月饼,家人团聚,祈福和祭拜月神。
五、社交场合礼仪1. 商务礼仪:商务场合要注意着装得体,言谈举止得体,尊重对方的权威和地位。
2. 宴会礼仪:参加宴会时要注意礼貌待人,不插话,注意礼仪,示意对宴会主人的感谢和赞赏。
3. 社交礼仪:与朋友和同事社交要懂得尊重私人空间和底线,交谈中避免争吵和过度亲密。
六、礼仪的重要性中华传统礼仪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能培养人们的尊重和谦和,增进人际关系的融洽,维护家庭的和睦和社会的稳定。
同时,传统礼仪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传承和弘扬传统礼仪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七、结语中华传统礼仪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智慧。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尊重和继承传统礼仪,将其发扬光大,传承给后代,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民俗礼仪大全

中国民俗礼仪大全中国素来是礼仪之邦,坐立行走都有一整套的规矩。
民谚云: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一个举止优雅,待人礼貌的人,不管在什么场合下,都能得到别人的认可。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个人观念的改变,导致很多人丧失了基本的礼仪常识。
今天,就为大家分享一下中国民间民俗礼仪大全,希望通过中国礼仪文化的学习,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1. 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
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
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
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
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2. 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
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3. 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
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
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
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子推。
子推便隐居山中。
重耳闻之甚愧,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
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
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
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
4. 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
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
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
5. 端午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礼仪规矩大全

中国传统礼仪规矩大全中国传统礼仪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以下是一些中国传统礼仪的规矩大全。
1.见面礼仪:拱手礼:双手合抱,一般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表示客套。
作揖礼: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表示尊敬。
跪拜礼: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表示极高的尊敬。
2.行走礼仪:趋礼: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表示尊敬。
行不中道,立不中门: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
3.坐卧礼仪:坐姿端正,不可随意伸腿或翘腿。
卧床时,不可面向门口或背对他人。
4.宴饮礼仪:尊老爱幼,先让长辈入座,晚辈后坐。
饮食时,不可发出声音,不可随意拨弄食物。
尊重主人的款待,不可随意离席。
5.婚丧礼仪:婚礼上,新郎新娘要向双方父母行礼,感谢养育之恩。
丧礼上,家属要披麻戴孝,表示哀悼之情。
6.祭祀礼仪:祭祀时要诚心诚意,祭品要整洁端正。
祭拜时要焚香、叩首,表达对神灵的敬意。
7.礼貌用语:使用敬语,如“您”、“贵姓”等,表示尊重。
在交谈中,避免直接称呼对方的名字,应用职务或姓氏加“先生”、“女士”等。
8.送礼与受礼:送礼要讲究时机,不可随意送礼,以免对方感到尴尬或有受贿之嫌。
受礼时要谦逊,当面不要立即打开礼物,以示尊重。
9.服饰礼仪:穿着要得体,不可过于暴露或不当。
在正式场合,男性应穿西装,女性应穿裙装或套装。
10.日常交往:尊重他人,避免触及他人的隐私或敏感话题。
在公共场合保持安静,不高声喧哗。
这些礼仪规矩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尊重、谦逊和和谐,是人与人交往中的行为准则。
在现代社会,虽然一些传统礼仪可能不再那么严格,但它们仍然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去了解和传承。
中国传统礼仪基本知识

中国传统礼仪基本知识在中国的悠久历史和文化中,礼仪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无论是在家庭生活、社交场合还是公共场所,遵循传统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国传统礼仪的基本知识。
一、尊重长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重长辈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念。
年长者在家庭和社会中拥有较高的地位,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往往被认为是值得倾听和尊重的。
因此,当我们与长辈相处时,我们应该尽量保持恭敬和谦虚的态度,称呼他们应该使用尊敬的称谓,如“爷爷”、“奶奶”等。
二、宴会礼仪在中国的宴会文化中,有许多独特的礼仪规范。
首先,宴会的主人通常会坐在宴席的正中央,其他客人按照身份高低依次就座,通常男性坐在女性的右侧。
其次,用餐时应保持安静和有序,谈话应该礼貌并避免引起争议。
此外,应该紧随主人的示意,从外向内依次使用餐具。
最后,在宴会结束时,客人应表达感谢之意,并与主人道别。
三、面对面问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面对面的问候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礼仪。
当我们与他人见面时,我们应该主动迎上去,并用双手轻轻握住对方的手,视线要注视对方的眼睛。
问候时,可以说一些礼貌的话语,如“您好”、“请多关照”等。
这种尊重他人并表达自己的善意的方式是中国传统礼仪的体现。
四、穿着得体在中国传统礼仪中,穿着得体是非常重要的。
无论是在正式的场合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自己的着装。
正式场合应选择整洁、得体的服装,并避免穿着过于暴露或夸张的服饰。
此外,我们也要尊重他人的文化差异,避免穿着会冒犯到其他人的服饰。
五、尊重他人的隐私尊重他人的隐私是中国传统礼仪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与他人交流时,我们应注意不要询问过于私人的问题,如家庭背景、工资收入等。
同样,我们也要避免随意传播他人的私事或敏感信息。
尊重他人的隐私是维护个体尊严和社会和谐的基础。
六、宗教礼仪中国是一个多宗教共存的国家,宗教礼仪在中国社会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在与信仰不同的人交往时,我们应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并避免对其进行无端的质疑或嘲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催生 。产妇临盆前,娘家要备好新生婴儿软 帽(俗称“被窝帽”),和尚衣(无领,无钮扣, 以绳带连系的小人衣),包裙 ,口涎围、小鞋袜、 尿布、红枣、红糖、鸡蛋等物,于月初一或十五 送至婿家,俗称“催生” 。
• ③庆贺生子。
• —— “洗三” 婴儿出生后第三天举行洗浴庆贺 仪式,谓之“洗三” 或“三朝”
幞(fú头)。行三加礼时,主
持人口念颂词,冠礼结束 后,加冠者到祠堂向长辈 施礼。(右图为山东大学 学生举行冠礼)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笄礼
古代女子到了15岁左 右,就要举行笄礼。 “笄”即簪子,一种 绾头发的装饰物。笄 礼即把头发盘到头顶 上梳成发髻,用簪子 插住,表示此女已成 年。(右图为山东大 学学生举行笄礼)
• —— “满月”
• —— “抓周”
报喜
• 婴儿的出生是一种非常重大的事情,要立 即向娘舅家报喜,报喜的礼品往往是一只 鸡,如果生男孩就送一只公鸡,如果生女 孩,就送一只母鸡;也有的地方送蛋,单 数为男,双数为女;广东、广西等地方则 送荔枝、龙眼等。
• 报喜的目的除了表示与亲戚分享得子的 喜悦外,同时含有便于娘舅家备办婴儿衣 帽等日常用品的意思。
洗三
• 洗三又叫“贺三朝”,是家庭、家族、亲 朋好友庆贺添丁进口的仪式。在某些地方 婴儿出生三天时,主人会请一位福寿双全 的老太太主持洗三仪式,为婴儿洗身,一 边洗,一边念诵祝福的喜歌。洗浴完毕, 主人备酒菜或汤面招待亲朋好友,俗称 “汤饼筵”,也叫“吃三朝酒”,亲朋好 友则说一些长命百岁之类的吉利话。
冠笄之礼
“冠礼”、“笄礼”合称冠笄之礼。后代将 此礼与婚礼结合在一起。婚前一天,男子 穿新衣服到宗庙或家堂,叩见祖先长辈, 由长辈加冠并赐以成人之字;女子则在婚 前一天,用簪子束发,叫“上头”,用丝 线绞去脸上汗毛,叫“开脸”,这种将冠 礼与婚礼有机结合的方式至今仍然存在。
韩国冠礼
韩国笄礼
日本冠笄礼
人生礼俗
礼俗是约定俗成的、为一定地区或特定团体的民众 生活有序而形成的行为规则。具有自发性、自在 性、随习性、传承性。
• 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不同的 地区、不同的民族孕育了不同的习俗、不同的礼 仪。礼深入到了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可谓无 时不在、无处不有。由于受到科学发展水平的限 制和思想认识能力的局限,我国民间产生了大量 禁忌。
成年礼
• 成年礼是为青年男女取得进入社会的能力 和资格而举行的礼仪。
(一)古代成年礼
古代男子成年礼称为“冠礼”,女子成年礼
称为“笄礼”,合称冠笄之礼,是汉民族
及兄弟民族人生四大礼俗之一,现已不太
流行。
冠礼
成年礼
笄礼
冠笄之礼
1.冠礼
• 古代男子20岁就进入“弱 冠之年”,要行加冠礼。 冠礼又称“三加礼”,在 我国朝鲜族保留得较完整。 初加时,给受礼的男子结 发髻,加网巾,加冠;几 天以后,选择吉日再加, 此时将初加时的冠巾取下, 换上纱帽;三加时,加上
• 三书六礼 三书即聘书(订亲之书)、礼书(礼物 清单)、迎亲书(迎娶新娘之书)
• ① 相亲、定婚阶段 • ② 迎娶阶段
婚姻礼仪
• 哭嫁 • 遮面 • 花轿 • 拜堂 • 婚后第三天或七天,新娘要偕新郎回娘家,俗称
“回门”或“回酒”。这是新女婿第一次正式到 岳父家作客,宴饮时新郎要坐在首席,受到一生 中最为隆重的招待,由女方家的近亲好友陪席。 居住天数不等。现在一般都是婚后第三天“回 门”。
• 日本冠笄礼:1月15 日是“成人节” (日本政府宣布从 2000年开始,把成 人节的日期改为每 年1月第二周的星期 一),全国放假祝 贺。各个市、镇、 村为步入20岁的青 年男女举行成人仪 式。
婚礼
• 《礼记》:婚礼者,礼之本也。……上以事宗庙, 而下以继后世也。
• 中国最早的婚礼仪式,记载于《仪礼》(春秋战 国遗留下来的周代礼制汇编)“婚有六礼,一纳 采、二问名、三纳吉、四纳征、五请期、六亲迎”
“洗三”仪式的举行意味着人生的开始并得 到社会的正式认可。
现代诞生礼仪
现代的生育礼仪远没有传统生育礼仪那么复杂。然 而一个年轻的生命来到人世间,毕竟是一件重大 的事情,所以对于满月和百日还是要举行一定的 仪式。亲朋好友知道一个生命呱呱坠地后,也会 携带衣服、食品、水果、玩具等礼品陆续去看望 产妇和婴儿;在满月那一天,部分家庭会摆上满 月酒,恭请亲朋好友光临,感谢亲朋好友送来的 礼物和祝福;在百日那天,农村甚至部分城里人 仍然盛行给婴儿打制长寿锁、百家索或手足镯子 等;在周岁时,外公外婆还会送来衣服、玩具之 类的礼物。
诞寿礼仪
成年之后,人们对逢十的生日看得较重,特 别是对60、70、80等寿诞看得更重。在民 间还有“十全为满、满则招损”的说法, 因而,采取虚年做寿的方式,60、70、80 虚岁生日时做寿等就属此种习俗。
• 以前,为老人庆寿比较慎重,仪式较复杂。 寿星身着体面的服装,接受晚辈的跪拜祝 寿;吃太平面并摆寿席,宴请亲朋好友并 接受庆贺。
中国礼仪民俗
人生礼俗概述
1 人生礼仪民俗的分类
(l)诞生礼仪包括求子仪式、孕期习俗和庆贺生子 三个阶段,而以第三个阶段为中心部分
(2)成年礼仪 又叫成丁礼或冠礼。是为承认年轻 人具有进入社会的能力和资格而举行的礼仪 。
(3)婚姻礼仪 婚姻作为民俗现象,其内容主要包 括婚姻形态和婚姻礼仪两个方面。
(4)丧葬礼仪 是人的一生当中最后一项“脱离仪 式”。它是指人死后,亲属、友人、邻里为之举 行殓殡、祭奠、哀悼的习俗惯制。
古代婚姻“六礼”
• 中国古代的婚姻是一种包办婚姻和财产交 换婚姻,男女双方并无自主权,要靠“父 母之命,媒妁之言”来缔结婚姻。
• 中国古代婚姻的典范程序是“六礼”,即
• 因此,我们要“入国问禁,入境问俗,入门问 讳。”
诞生礼仪
• 诞生是人生的开始,诞生意味着家庭血脉的繁衍 与继承。 家庭、家族乃至整个社会对人的诞生都 非常重视。
①求子仪式。 ②孕期习俗。《烈女传》 “太任之性,端壹诚庄,
维德之行。及其有身(身孕),目不视恶色,耳 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能以胎教子,而生文王 。 • --孕期禁忌 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口不 出恶言 ,不时不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