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
关于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

2023(8)总第1489期技术探讨与推广关于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刘庆蚌埠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摘要:近些年来,我国基础建设以及建筑结构设计行业的发展迅猛,尤其在隔震和减震方面更应予以重视,因为建筑结构设计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在建筑工作中,合理且科学的抗震措施能够不断提高建筑结构设计质量,发挥重要作用。
只有满足实际建设需求的建筑结构设计,才能进一步提高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保障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本文从隔震减震方面入手,对建筑结构设计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有关建议。
关键词:房屋建筑;建筑结构;隔震减震措施引言建筑结构安全性的影响因素千差万别,建筑物的总体设计由多个结构组成。
如果出现某个结构的安全问题,将对建筑整体的安全性和品质构成威胁。
为确保日常生活与工作环境安全无虞,并保障建筑物使用者的人身安全,有必要提高建筑结构设计的标准,高度重视建筑结构安全,以确保施工团队能顺利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
一、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的重要性要充分发挥建筑本身的功能,就要保证其质量,特别是在自然灾害面前,更要充分发挥其防御功能。
在建筑物中,抗震的重点是保证使用者的生命财产安全,相关资料调查表明,地震伤亡主要与建筑物的倒塌和破坏有密切关联,所以建筑物结构的抗震设计非常关键。
同时,我国目前的地震具备一定的随机性,无法确定地震的烈度和时间,因此需要保证地震发生时建筑物保持弹性状态。
当受到强烈震动时,即使建筑物会震动但不会倒塌,减少用户损失。
对于设计师来说,在设计建筑物时,应当充分考虑抗震性能,对其进行改进和优化,以保证使用者的安全。
二、抗震设计基本原则一是简化性。
简化建筑物的结构对进一步提升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有很大帮助。
因此,在将抗震设计列为建筑结构设计时,应尽量简化建筑结构,避免过于复杂的设计。
从设计技术和性能改进的角度,应当预留足够的活动空间来进一步提升建筑的抗震性能。
二是抵抗性。
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是保证抗震性能的关键。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摘要:现如今随着我国经济快速的发展,从而促进我国建筑行业不断的进步,然而在建筑行业之中,其高层建筑已经是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但是高层建筑抗震设计中隔震减震的措施依然是需要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减震引言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和难以准确预测的特点,实施抗震设防是目前结构设计防震减灾的主要途径。
我国的抗震设防三水准目标可以概括为“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可用于对抗震安全性和使用功能有较高要求或专门要求的建筑,采用隔震或消能减震设计的建筑,当遭遇到本地区的多遇地震影响、设防地震影响和罕遇地震影响时,可按高于“三水准目标”进行设计。
1建筑结构隔震减震概述隔震和消能减震是建筑结构减轻地震灾害的有效技术,从而保持建筑的良好抗震能力。
隔震设计是在房屋基础的底部,和房屋的上下结构中间,利用橡胶隔震支座和阻尼装置,来形成有良好复位能力的隔震层,从而使该结构的自振周期能够延长,从而减少在结构之间存在的地震,起到防震的作用。
消能减震设计是利用消能器,设置在房屋中,利用其相对变形和相对速度,来增加附加阻尼,从而减少地震能量,从而起到真正地防震减震作用。
该技术不但能应用在低层建筑中,也能使用在多层建筑中。
在日本和美国,都有着实践的经验,并且小于1.0s的隔震周期,是抗震效果最好的。
利用消能装置,不但可以在水平结构上起到减少地震作用,还有着很大的适用范围,且在结构类型上,常常都不会有限制。
因为利用消能装置,并不能使结构形式发生改变,因此和欧通房屋比起来,消能减震房屋常常抗震构造并没有降低,因此抗震功能显著提高。
2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原理2.1建筑隔震技术的原理在高层混凝土建筑中,其隔震设计指的是在混凝土的底部,进行隔震层的设计。
并且在地震作用力,隔震层能够发生水平变化,从而使其产生的作用力无法对上边的高层建筑带来影响。
它对高层混凝土建筑而言,可以使上部建筑物和地基中间产生的共振越来越少,并且能够吸收振动能量。
高层建筑防震与减振

高层建筑防震与减振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高层建筑在城市的天际线上层出不穷。
然而,高层建筑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地震安全性。
地震是一种破坏性力量,对高层建筑的结构和稳定性造成巨大威胁。
因此,在高层建筑的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必须针对地震进行防护,即加强防震设计和采取减振措施。
一、防震设计1. 基础设计:高层建筑的基础是支撑整个建筑的关键,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地震荷载的作用。
合理的基础设计可以分散地震能量,减少震动对建筑物的影响。
2. 结构设计: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也是防震工作中的重要一环。
采用抗震墙、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等结构形式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抗震能力。
同时,利用计算机仿真和模拟技术进行结构分析也是防震设计的常用手段。
3. 材料选择:选择抗震性能良好的材料对高层建筑的防震设计至关重要。
高强度钢材、高性能混凝土等材料可以有效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抗震性能。
二、减振措施1. 针对建筑物的自振频率:根据建筑物的自振频率,可以采取一系列的减振措施。
比如,通过调整建筑物的高度、质量、刚度等参数来改变其自振频率,从而减少地震引起的共振效应。
2. 动力减振器:动力减振器是一种被广泛应用在高层建筑中的振动控制装置。
它通过减少或消除建筑物的动态振动,从而降低地震引起的破坏。
常见的动力减振器包括液体阻尼器、摩擦减振器、负质量减振器等。
3. 避震设备:在高层建筑的设计中,可以设置一些灵活的避震设备,如隔震支座、防震橡胶等,用以减少地震能量传递到建筑物的主体结构,保护建筑物的安全。
三、新技术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一些新技术也逐渐应用于高层建筑的防震与减振工作中。
1. 三维打印技术:三维打印技术可以制造出形态各异的建筑结构,通过优化结构的设计,提高了建筑物的整体抗震性能。
2. 智能感知技术:利用传感器、控制系统等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建筑物的振动情况,及时发现异常,并采取相应的减振措施。
3. 超高层结构材料: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一些新型高性能材料也逐渐应用于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中,如碳纤维、高强度钢材等,提高了建筑物的整体抗震能力。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浅析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浅析摘要:建筑结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隔震和减震方面,必须要提高这方面的重视程度。
在建筑设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科学合理的抗震措施能够让结构设计的质量不断地提升,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其最大作用。
只有保证建筑结构设计满足实际的建设需求,才能够让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进一步提升,为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提供一定的保障。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隔震措施;减震措施引言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人们对建筑结构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积极应用隔震减震控制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国在隔震减震技术方面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与应用,针对不同的建筑结构研发了多种不同的隔震减震技术,极大地提升了建筑结构的稳定性。
1、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减震模式的现实应用意义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合理的应用减震方案能够让建筑结构的阻尼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就能够有效的减少建筑物在风力的作用下有可能产生的位移,采取这种方式主要降低的是在地震过程中来自于水平和竖向地震带来的影响。
隔震体系的应用,主要原理就是延长结构的自振周期,从而让建筑结构的水平地震力得到有效的下降。
经过反复的实验和科学调查,在房屋建设的过程中隔震措施合理应用能够有效地降低水平地震出现的加速度反应,并且还能够降低结构性地震出现时对建筑物造成的损害,这在一定程度上让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都得到了保障和维护。
因此可以看出在建筑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将减震和隔震措施合理地应用到建筑结构当中能够让其变得更加坚固。
2、建筑结构设计中隔震减震存在的问题2.1隔震减震支座会受到抗震墙的影响为了能够让建筑结构变得更加稳固,这就需要在对减震和隔震的设计上做到尽量分散,若设置在建筑周围,地震时建筑的倾覆力大大增加,同时也会对建筑物的支座拉力产生严重的影响。
根据设计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在受力较大的一面应当设置抗震减震支座,支座间的距离也不能够过大,一般在2m左右就能够满足实际的设计需求。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 王力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王力发表时间:2019-08-06T10:12:51.89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8期作者:王力[导读] 在设计方面使用了很多措施进行抗震工作,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这方面的工作还是会存在一定的问题。
济南中建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山东省济南市 250000 摘要:地震灾害已经成为当前对于人类生活造成破坏严重性最大的一种地质类自然灾害,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很多高层建筑拔地而起,对于当代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也需要提供相应的重视,目前已经逐步通过了各种结构来增强建筑的隔震减震效果,隔震减震结构是一种能够通过建筑物内部相关结构吸收地震过程中所产生巨大能量的构造物。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减震措施在建筑结构设计中,能否充分地考虑到抗震问题,并且使用有效的措施达到抗震的目的,对于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长期以来,建筑设计人员在设计建筑的时候,都是坚持小震不塌,大震能修的原则,在设计方面使用了很多措施进行抗震工作,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这方面的工作还是会存在一定的问题。
1.建筑结构隔震减震介绍建筑物内部的阻尼大小有利于地震能量消耗。
而减震措施恰好利用这一点,借助建筑阻尼增加吸取地震能量,以此来维护主体结构,降低震害。
隔震技术被广泛应用到高层建筑中,特别是汶川地震后涌现出较多的隔震建筑。
因隔震设计选取的材料和以往设计存在差异,和传统抗震设计对比,当前的隔震设计,特别是高层隔震设计具有一定难度。
隔震措施存在时间限制,不仅能应用到新建结构,而且在建筑物建成后可通过阻尼增加来实现减震。
从适用部位层面而言,减震措施较为广泛,无论是上部结构,还是隔震夹层均适用。
而消能减震技术利用消能减震装置配设来提高结构阻尼比,进而防控结构变形问题,借助附加装置来吸取地震能量,实现主体结构的全面防护,让主体结构遭受地震灾害时不会出现严重破坏。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探讨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探讨摘要:地震是地壳移动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强大的地震波对建筑物而言是一场无法避免的灾难,建筑物的隔震减震措施越来越重要。
本文阐述了建筑减震隔震措施的基本原理,并对目前建筑结构减震技术措施及隔震技术措施进行了分析,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的进步及科技的发展,建筑结构的减震隔震措施正逐步完善,具备更强的适应性及耐久性。
关键词:结构设计、建筑隔震、建筑减震1引言我国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地震频发的沿海国家,受到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及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特别是汶川大地震后,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利影响,给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破坏,由此,抗震问题越来越受到人民的关注,采用合适的抗震设防措施来增加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是建筑工程结构设计过程种的重要内容。
现阶段,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中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有明确的规定,即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坏,为实现“三个水准”的设防目标,国内学者及有关主管部门在建筑结构抗震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归纳总结了较多的抗震设计原则,例如:适当把控建筑结构刚度、允许地震时建筑物处于非弹性状态、允许建筑物地震时出现裂缝等,即达到增加结构延性、实现裂而不倒的目标。
根据我国几十年来的结构抗震实践证明,传统的设计原则基本可行,当遇小震、中震时尚可保障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当遇到超出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时,结构的安全就无法得到较好的保障,因此,部分处于地震断裂带附近的城市将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抗震设防烈度在本地区基本烈度的基础上适当的提高。
当传统的抗震设计原则无法满足现代的抗震要求时,隔震减震技术应运而生。
2建筑减震隔震基本原理隔震是指在建筑物基础、下部及上部结构之间设置具有整体复位能力的隔震层,从而达到延长结构自振周期、减小水平地震作用的功能。
隔震技术多用于高层建筑中,可降低40%~80%的地震作用,特别是在高烈度地区效果最为明显,但是隔震技术属于半主动抗震技术,施工时预制在建筑物结构中,构造要求较高且做法复杂,不易更换,后期需要进行适当的维护。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现状及措施分析

05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优化 建议与发展方向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优化建议
优化结构体系
加强构件设计
采用合理的结构体系,如框架-核心筒结构 、筒中筒结构等,以提高结构的整体性和 抗震性能。
对关键构件进行详细设计,如梁、柱、墙 等,确保其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和延性,以 防止构件在地震中发生破坏。
考虑地震动特性
高层建筑结构的消能减震措施
阻尼器
通过在建筑物结构中设置阻尼器,吸 收和消耗地震能量,降低结构的地震 反应。
调谐质量阻尼器
通过在建筑物顶部设置调谐质量阻尼 器,利用地震时产生的惯性力来抵消 地震能量,降低结构的地震反应。
高层建筑结构的加固措施
抗震加固
通过加强结构构件的连接和支撑 ,提高结构的整体性和抗震能力
02
高层建筑在地震中容易产生过大 的加速度和位移,导致结构破坏 和倒塌。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
采取合理的建筑结构 形式和体系,增强结 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
考虑地震动特性,采 取有效的抗震措施, 如隔震、减震等。
提高结构构件的强度 和刚度,确保构件之 间连接的可靠性和稳 定性。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细化,提高设计效率和准确性。
绿色环保
注重绿色环保理念,采用环保材料和节能 技术,降低高层建筑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 的能耗和环境影响。
多元化结构体系
探索和发展多种结构体系,以满足高层建 筑多样化的功能和造型需求,同时提高结
构的抗震性能。
跨学科合作
加强与地震工程、岩土工程等相关学科的 合作,共同研究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 关键技术和方法,推动该领域的发展。
国内外高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和标准不断完善,强调结构的 性能设计和细部构造。
高层建筑结构隔震减震设计及措施的应用探究

52建筑设计 Arc tect ra Des高层建筑结构隔震减震设计及措施的应用探究文/刘磊 福建超平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安徽分公司 安徽合肥 230000【摘要】本文以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作为研究主体,针对隔震支座性能与设计方法进行改进,并且对于多遇地震、中震两种地震工况的内力取值进行计算分析。
在此基础上,针对地基、基础结构悬挂等具体隔震措施进行分析,围绕新建建筑设施、已建成建筑物两类项目进行减震技术措施的应用,致力于从设计环节增强高层建筑结构的稳定性,更好地发挥抗震减灾作用。
【关键词】高层建筑;隔震支座;减震技术【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16.026据中国建筑业协会统计,截至2020年6月底全国建筑业总产值约为98875.73亿元,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8535亿元,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比6.25%。
伴随建筑行业发展,高层建筑、超高层建筑项目数量持续增多,对于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设计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因此需基于隔震减震设计理念进行建筑结构的合理设计,防止在地震发生时产生建筑坍塌等事故,延长建筑使用寿命。
1、隔震结构设计及其实际应用效果1.1工程实例分析1.1.1工程概况以某高端住宅小区项目为例,该项目总建筑面积超过13万㎡,包含20栋单体建筑,建筑地上部分共11层、层高3m,地下部分一层、层高3.7m,采用现浇混凝土剪力墙结构,高宽比小于4。
建筑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0.05g)场地类别为Ⅲ类,结构特征周期为0.65s,在多遇地震、设防地震、罕遇地震下的加速度时程最大值分别为18cm/s 2、50cm/s 2和125cm/s 2。
结合建筑结构特征,基本风压为0.4kN/㎡,风荷载标准值在X、Y 向产生的水平力为660.4kN 和1026.1kN,同比结构总重力低10%。
1.1.2隔震设计基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进行建筑结构分析,选取建筑首层与地下一层中间部位进行隔震层的设置,选用叠层橡胶支座沿剪力墙布设,保证隔震支座中心与墙体形心位于同一垂直线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
发表时间:2019-04-29T14:28:07.75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6期作者:杜琳倩
[导读] 摘要:现如今随着我国经济快速的发展,从而促进我国建筑行业不断的进步,然而在建筑行业之中,其高层建筑已经是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但是高层建筑抗震设计中隔震减震的措施依然是需要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中钢石家庄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河北石家庄 050021
摘要:现如今随着我国经济快速的发展,从而促进我国建筑行业不断的进步,然而在建筑行业之中,其高层建筑已经是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但是高层建筑抗震设计中隔震减震的措施依然是需要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减震
引言
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和难以准确预测的特点,实施抗震设防是目前结构设计防震减灾的主要途径。
我国的抗震设防三水准目标可以概括为“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可用于对抗震安全性和使用功能有较高要求或专门要求的建筑,采用隔震或消能减震设计的建筑,当遭遇到本地区的多遇地震影响、设防地震影响和罕遇地震影响时,可按高于“三水准目标”进行设计。
1建筑结构隔震减震概述
隔震和消能减震是建筑结构减轻地震灾害的有效技术,从而保持建筑的良好抗震能力。
隔震设计是在房屋基础的底部,和房屋的上下结构中间,利用橡胶隔震支座和阻尼装置,来形成有良好复位能力的隔震层,从而使该结构的自振周期能够延长,从而减少在结构之间存在的地震,起到防震的作用。
消能减震设计是利用消能器,设置在房屋中,利用其相对变形和相对速度,来增加附加阻尼,从而减少地震能量,从而起到真正地防震减震作用。
该技术不但能应用在低层建筑中,也能使用在多层建筑中。
在日本和美国,都有着实践的经验,并且小于1.0s的隔震周期,是抗震效果最好的。
利用消能装置,不但可以在水平结构上起到减少地震作用,还有着很大的适用范围,且在结构类型上,常常都不会有限制。
因为利用消能装置,并不能使结构形式发生改变,因此和欧通房屋比起来,消能减震房屋常常抗震构造并没有降低,因此抗震功能显著提高。
2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原理
2.1建筑隔震技术的原理
在高层混凝土建筑中,其隔震设计指的是在混凝土的底部,进行隔震层的设计。
并且在地震作用力,隔震层能够发生水平变化,从而使其产生的作用力无法对上边的高层建筑带来影响。
它对高层混凝土建筑而言,可以使上部建筑物和地基中间产生的共振越来越少,并且能够吸收振动能量。
在隔震构件中,主要是有三个部分:①铅制的缓冲性构件。
这个设计是采用了铅材料,一般纯度比较高,在塑性变形以后,制作成为构件。
②钢制的缓冲性构件。
该构件指的是塑性变形材料之后形成的构件,从而达到衰减震动作用。
③叠层式橡胶,设计主要是在钢板之间,采取橡胶重叠,进行交互接合,并且施加压力,利用热从而做成的构件,他们的弹性常常是比较高的。
并且能够避免地基产生共振,使高层建筑抗震结构可以处于垂直状态。
2.2建筑消能减震技术的原理
建筑消能减震技术是指把建筑物的某些部位设置消能器,通过消能器的相对变形或相对加速度提供附加阻尼,来消耗输入建筑物的地震能量,达到减震抗震的目的。
耗能器(又称阻尼器)是通过材料黏滞特性(速度相关型,主要包括黏滞消能器和黏弹性效能器)或塑性滞回特性(位移相关型,主要包括金属屈服型效能器和摩擦型效能器)来消耗地震能量的元件。
在强烈地震作用下,在结构主体还处于弹性工作状态消能装置就率先进入耗能状态,消耗大量地震能量,有效地保护了主体结构。
3高层建筑隔震减震设计要点
3.1关于减震措施
对减震而言,它与隔震措施是不同的,建筑措施主要指的就是对建筑物以外的所有部件进行合理的利用,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加大建筑物自身阻力,充分的消耗地震中出现的能量,进一步降低由于地震给建筑物带来的损害,由于建筑元件在一定程度上是多样化的,其中比较重要的就是阻尼器以及效能器,与此同时这些装置还能有效的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滞回型;另二种粘滞型,并且在施工的过程中会得到比较普遍的运用。
首先在新建的建筑物结构设计的过程中实施减震措施;由于受到自然灾害的侵蚀,人们的安全意识已经是越来越强烈,这样也是促进了新的建筑理念的出现。
现阶段结合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的需求,人们比较重视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的抗震减震设计,在对新的建筑实施设计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建筑物的基础位置,这样做的目的能够减低地震能量,大部分减震装置一般都是为了加强建筑后期方针工作而准备的,与此同时也能对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后期防震功能做到相应的补充。
其次对已经建成的建筑物进行抗震加固措施,建筑物应该在基础施工过程中进行减震措施,所以在实际施工时应该严格的根据其没有动工之前便进行,如果超出该阶段就不能获得较好的抗震减震效果。
并且对成型的建筑进行抗震加固的话,那么其抗震的效果将会大大折扣,所以要利用消能减震的方法实现减震,但这种方式会导致施工造价出现增加,并且整体的施工阶段相对来说也会变得复杂。
3.2隔震措施
(1)在地震产生之后,隔震结构就产生明显的水平变化。
如果要保障在地震时,能够承受住相应的地震作用,灾害能够拥有一些防止变形的能力,那么在设计时,就需要针对上部结构,在周围进行竖向隔离缝的设置,其缝宽需要大于在罕遇地震下出现的最大水平位移值1.2倍,并且要在200mm以上。
在两处相邻隔震结构之间,缝宽要选择最大水平位移值之和,并且在400mm以上。
在上部和下部中,其结构要和水平隔离缝完全贯通起来,并且缝高在20mm左右,利用柔性材料作为填充。
如果很难进行水平隔离缝的设置时,需要进行水平滑移垫层的设置。
在穿过隔震层门廊或者是电梯时,可以减少碰撞的产生。
(2)悬挂隔震是指将建筑物大部分或者整个结构都悬挂起来,通常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悬挂结构这样,在发生地震的时候,地震的能量就不会传递给悬挂起来的结构,从而逐渐的减少了相应的损坏或者是能量的传递,这种方式大部分应用于一些大型钢结构当中,而且这种设计对于建筑结构设计师的要求也比较高,需要工程的主体框架和子结构框架做到完美的结合,这样在地震来临时,子结构框架才不会受到相应的干扰。
该种作用原理主要是在地震来临时主框架会随着地球运动而发生一定的摇摆,但是框架和主框架之间是能够灵活运动的标杆,所以,地震的能量到达这个部位的时候,就会经过了不断的削弱和简化,不至于传到建筑物当中的结构当中,这种结构设计的优点就是整体防震效果非常好,而且还可以有效的阻断了对于建筑物的损伤。
缺
点就是工程的造价成本非常高,大量的钢结构会增大了整体建筑工程的施工成本,所以一般用于居住建筑当中。
(3)维护和保养方法。
为了竣工验收,加强日常管理,需要在不同的过程中,能够对隔震支座中的性能,带来更加明确的参考,并且能够针对隔震结构,做出完整的检查计划,设置更加具体的维护计划,从而采取常规检查,并且完成基本的维护操作。
在隔震层的设计中,需要在楼梯间和电梯间中,张贴上比较醒目的隔震标识,从而告知业主或者其他人,该设计已经采取了隔震层设计,并且做了有效的维护,在使用中,不能放置一些填充物,防止影响到结构移动。
结语
综上所述,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应用具备较高现实意义。
从隔震技术和消能减震技术的实际使用效果来看,同样按现行抗震规范设计的建筑,应用隔震或消能减震技术的房屋抗震设防目标高,地震安全性明显提高,对重要的建筑物应优先选用减震和消能减震技术。
参考文献:
[1]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CECS126:2001,叠层橡胶支座隔震技术规程[S].北京: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2001.
[3]JGJ 297-2013,建筑消能减震技术规程[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