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淡水生物调查技术规范.pdf

合集下载

淡水生物资源调查技术规范

淡水生物资源调查技术规范

淡水生物资源调查技术规范篇一:淡水生物调查规范宁波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2000 年 7 月一.浮游植物定量调查(一)采样点的选择由于水面大小、水深、水流等条件不同,不同水域的采集点选择也有差别,有条件时采样点可适当多设一些,一般情况下建议下列位置应设采样点:水库库心区、各湖区的中点、上游、下游、水库大坝附近及库(湖)湾等有代表的区域。

(二)采样层次、采水量及采样次数①凡水深不超过二米者,可于采样点水下0.5米处采水。

②水深2-10米以内,应于距库底0.5米处另采一个水样。

③水深超过10米时,应于中层处增采一个水样。

深水湖泊、水库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采样层次。

采样次数可多可少,有条件时可逐月采样一次,一般情况可每季采样一次,最低限度应在春季和夏未秋初各采样一次。

每一采样点应采水1000毫升,如系一般性调查,可将各层所采水样等量混合,取1000毫升水样固定;或者分层采水分别计数后取平均值。

分层采水可以了解每一采样点各层水中浮游植物的数量和种类。

采得水样后应立即加入15毫升碘液(即鲁哥氏液)固定(鲁哥氏液配制方法:将6克碘化钾溶于20毫升水中,待其完全溶解后,加入4克碘充分摇动,待碘全溶解后加入80毫升水即可)。

采水器,各种采水器均可,但一定要能分层采水,一般水深不超过10米可用1000毫升或1500的玻瓶采水器,水更深(如海洋)必须用颠倒采水器、北原式采水器或其它形式的采水器。

(三)沉淀与浓缩以采水器采得水样后,须经浓缩沉淀方适于研究和保存。

凡以碘液固定的水样瓶塞要拧紧,还要加入2-4%的甲醛固定液以利保存。

定量水样应放入1000毫升分液漏斗中,静置24-36小时后,用内径为30毫米的橡皮乳胶管,接上橡皮球,利用虹吸法将沉淀上层清液缓慢吸出(切不可搅动底部,万一动了应重新静置沉淀),剩下30-50毫升沉淀物,倒入定量瓶中以备计数。

为不使漂浮水面的某些微小生物等进入虹吸管内,管口应始终低于水面,虹吸时流速流量不可过大,吸至澄清液1/3时,应控制流速流量,使其成滴缓慢流下为宜。

海洋调查规范 第6部分:海洋生物调查(标准状态:现行)

海洋调查规范 第6部分:海洋生物调查(标准状态:现行)
表1 采水层次 3 表2 HPLC 梯度洗脱程序 10 表3 微微型、微型和小型浮游生物垂直分段采样水层 30 表4 微型和小型浮游生物网具的规格及适用对象 31 表5 大中型浮游生物垂直分段采样水层 34 表6 大中型浮游生物网具的规格及适用对象 35 表7 鱼类浮游生物网具的规格及适用对象 39 表8 试板种类、规格及数量 53 表 A.1 最可能数(MPN)计数法(15管)菌数检索表 63 表 B.1 双鼓网构造与规格 69 表 B.2 北太平洋网构造与规格 70 表 D.1 小型底栖生物的换算系数表 74 表 F.1 双船底层有翼单囊 B 型拖网网具第7段~第24段编结规格 87 表 G.1 鱼类目标强度与体长关系参考值 94 表 H.1 叶绿素采样记录表 98 表 H.2 叶绿素(萃取荧光法)测定记录表 99 表 H.3 叶绿素(分光光度法)测定记录表 100 表 H.4 叶绿素(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记录表 101 表 H.5 初级生产力采样、过滤、测定记录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02 表 H.6 新生产力采样、过滤、测定记录表 103 表 H.7 微生物现场采样记录表 104 表 H.8 海洋水体病毒、细菌数量直接计数记录表 105 表 H.9 细菌菌体大小测定记录表 106 表 H.10 水样、泥样微生物培养计数和菌株分离记录表 107 表 H.11 水样细菌生产力记录表 108
200802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犌犅/犜12763.6—2007
目 次
前言 Ⅶ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一般规定 3 4.1 技术设计 3 4.2 调查要求 3 4.3 调查和分析仪器设备 4 4.4 采样 4 4.5 样品分析 5 4.6 资料整理及报告编写 5 5 叶绿素、初级生产力和新生产力的测定 6 5.1 技术要求和测定要素 6 5.2 海水浮游植物色素测定 6 5.3 海洋初级生产力(14C 示踪法)测定 10 5.4 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的粒度分级测定 11 5.5 海洋新生产力(15N 示踪法)测定 12 5.6 资料整理 14 6 微生物调查 18 6.1 技术要求和调查要素 18 6.2 采样 19 6.3 样品分析 19 6.4 资料整理 29 7 微微型、微型和小型浮游生物调查 30 7.1 技术要求和调查要素 30 7.2 采样 30 7.3 样品分析 32 7.4 资料整理 33 8 大、中型浮游生物调查 34 8.1 技术要求和调查要素 34 8.2 采样 35 8.3 样品分析 36 8.4 资料整理 37 9 鱼类浮游生物调查 38 9.1 技术要求和调查要素 38 9.2 采样 38 9.3 样品分析 40

淡水水生态调查方法

淡水水生态调查方法

淡水水生态调查方法一,浮游生物部分(一)浮游植物、原生动物与轮虫1,定性样品采集与保存25号浮游生物网在水面下约0.5 m内以适当的速度作“∞”字形来回拖动1-3min,获得的浓缩样(约30-50ml)即为定性样品。

甲醛(4%)或鲁哥氏液(适量)现场固定,或活体带回实验室及时镜检。

2,定量样品采集与保存(1)采集与保存:用有机玻璃定深采水器采集表层或混合水样。

水样量:一般1000ml(贫营养水体应酌情增加水量),加入鲁哥氏液(长期保存样品也可用甲醛溶液)现场固定,避光,避热,带回实验室。

鲁哥氏液:6g 碘化钾+4g 碘+100ml水,1L水样中加入10-15ml。

浓缩鲁哥:样品量大时野外采样用,60g 碘化钾+40g 碘+100ml水,1L水样中加入1-1.5ml。

(2)沉淀浓缩处理设备:浮游生物沉淀器、吸耳球、虹吸管。

沉淀时间:24~48 h(禁止任何形式的搅动)。

沉淀完成后用虹吸管将上层清液小心吸出,下层沉淀摇动后转入50ml样品瓶用上清液冲洗三次沉淀器并转入样品瓶。

浓缩注意事项:浓缩最终体积视藻类多寡而定,藻多则最终样品体积大于50ml,藻少则小于50毫升;可以用透明度做相对的参考指标,以镜检时每个视野(40倍物镜下)有十几个藻为宜。

保存注意事项:①瓶塞要拧紧;②长期保存时加入甲醛溶液(体积分数2-4%)(二)浮游甲壳动物1,定性样品采集与保存13号浮游生物网(孔径0.112mm),水面下约0.5 m内,“∞”字形来回拖动,1-3min,加入5%甲醛固定。

2,定量样品采集与保存采不同水层水样10-50L用25号(注意,与定性网不同)浮游生物网过滤(滤缩法)——个体大,密度较低。

过滤后的生物网放在水中洗2-3次,多余的水滤过之后,网底管中的液体也放入样品瓶中。

加入甲醛(5%)固定。

二,理化参数部分总磷TP、总氮TN、正磷酸盐PO4-P、硝酸盐氮NO3-N、亚硝态氮NO2-N、氨氮NH4-N、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总有机碳TOC、总无机碳TIC、溶解氧DO、pH、氧化还原电位ORP、电导率CoND、水温、透明度SD、水色等,可酌情选择部分或全部参数。

建设项目对水生生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影响专题评价管理规范

建设项目对水生生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影响专题评价管理规范

附件2建设项目对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淡水)影响专题论证报告编制指南1.2.1 法律法规1.2.2 技术规范1.2.3 技术文件完整列出专题报告编制过程中依据的相关评价标准和重要评价指标的标准值,评价标准应满足保护区生态环境功能区划规定的相应等级。

《渔业水质标准》中有规范的水质指标,按《渔业水质标准》执行,《渔业水质标准》中未规定的水质指标,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2 类水质标准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未分级的水质指标,参考《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补充项目标准限值”和“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特定项目标准限值”执行。

以上标准未规定的水质指标,按保护区相应水质指标本底值的要求执行。

1.4.1 原则上评价范围应包括建设项目涉水部份在施工期和运营期所影响的全部范围和时段。

要特殊关注保护区水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敏感目标和保护鱼类等水生生物的敏感时段。

1.4.2 重点应关注建设项目在其施工期和运行期,对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的物种资源、种群结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生态结构与功能完整性等方面的影响。

阐明项目由来和意义、建设项目所在地理位置(附地理位置图),建设单位、建设性质、建设规模与投资规模 (扩建项目说明原有规模),工程组成、建设内容、建设周期等基本情况。

详细描述建设方案(工程位置图、平面布置)、工程建设方案(含方案比选结果)、设计参数等,重点描述水工构筑物(规模、结构方案等)、工程量等。

包括施工条件、施工方法、施工设备及工艺、施工方案、主要工程量、施工时序、进度安排,以及营运期运行方案等。

2.6.1 与国家法律、产业政策和相关规划的相符性分析2.6.2 环境影响因素分析与识别包括施工期、营运期环境影响因素、对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影响的主要因素。

(1)分析建设项目施工、生产运行、维护检修和事故等各阶段中的产污环节和各种污染物的源强、产生量、排放量、排放去向和排放方式等,分析污染物管理、回收和利用措施以及工程运行与污染物排放间的关系,列出各阶段的污染源强和污染要素。

2021淡水浮游藻类监测技术规范江苏

2021淡水浮游藻类监测技术规范江苏

淡水浮游藻类监测技术规范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淡水浮游藻类的监测原则、试剂和材料、仪器和设备、监测步骤、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湖泊、水库、河流等水体类型中淡水浮游藻类(粒径>3 μm)的监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HJ/T 91 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SL 733 内陆水域浮游植物监测技术规程DB32/T 3202 湖泊水生态监测规范3 术语和定义GB/T 20000.1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浮游藻类planktonic algae水中营浮游生活方式的藻类植物,易于在风和水流的作用下作被动运动,不包括细菌(蓝藻除外)和其他植物,淡水中常见浮游藻类主要包括蓝藻(Cyanophyta)、绿藻(Chlorophyta)、硅藻(Bacillariophyta)、裸藻(Euglenophyta)、甲藻(Pyrrophyta)、金藻(Chrysophyta)、黄藻(Xanthophyta)和隐藻(Cryptophyta)等门类。

3.2浮游藻类优势种dominant species of planktonic algae浮游藻类群落中在数量或生物量方面占有优势地位的种类,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种类。

3.3浮游藻类密度planktonic algae density单位体积中某种类或全部浮游藻类的数量。

本文件规定浮游藻类密度以细胞数表示,单位为cells/L。

3.4浮游藻类生物量planktonic algae biomass单位体积中某种类或全部浮游藻类的质量。

本文件规定浮游藻类生物量以湿重表示,单位为mg/L。

3.5藻类水华algal bloom淡水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表观特征为悬浮在水中或水色明显变化。

(完整版)淡水生物资源调查技术规范

(完整版)淡水生物资源调查技术规范

淡水生物资源调查技术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采样、样品保存、定性及定量分析方法,着生生物的定性调查方法,底栖动物采样、样品保存和生物量计算方法,大型水生植物调查方法等。

本标准适用于湖南省水库、江河、湖泊等水体水生生物资源调查。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SC/T 9102 渔业生态环境检测规范第三部分:淡水部分SL 88 叶绿素的测定分光光度法SL 167 水库渔业资源调查3 淡水生物资源调查主要内容淡水生物资源调查主要内容见表1。

4 水体形态与自然环境调查水体形态与自然环境调查的主要内容见附录A的表A.1、A.2、A.3、A.4。

表中各项目的资料、数据,可从所属管理单位和当地水产、水利、农业、林业、气象、水文、环保等部门获取,也可通过调查访谈或独立观测方式获取。

4.1 气候需了解年、季节气候特征,年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气温和气温年变化,年(月)均风速、主导风向,年(月)均降水量、年均相对湿度,年均日照时数、无霜期、冰封期等。

4.2 水体1最高水位、最低水位,水体交换量,湖(库)湾数量及主要湖(库)湾的面积和水深,底质类型及特性。

湖泊还需调查容积、湖岸线长度、湖底倾斜度,含盐量等;水库需调查总库容、兴利库容、死库容,枯水期、丰水期,入库径流,各径流流量;河流需调查源头、终点,流经地区,流速和流量,含沙量,各支流名称及特征等。

4.3 水体污染源主要调查水体沿岸工业污染源分布情况,农业(农田)污染源分布情况,人口分布与生活污水排放情况,矿山污染情况等。

4.4 周围环境需调查水体周围或集雨区的面积、地貌、土壤类型及特性;植被类型及覆盖率;水土流失情况;矿产资源的种类、分布、储量和开采情况;自然保护区面积和保护状况;风景名胜区级别、旅游情况。

(完整版)淡水生物调查技术规范

(完整版)淡水生物调查技术规范

一浮游生物调查1采样1.1采样点布设1.1.1原则根据水体面积、形态、浮游植物的生态分布特点和调查的目的等决定采样点数量。

采样点应有代表性,能反映整个水体浮游生物的基本情况。

采样点设置数量见表1。

表1采样点设置数量1.1.2湖泊、水库湖泊应兼顾在近岸和中部设点,可根据湖泊形状在湖心区、大的湖湾中心区、进水口和出水口附近、沿岸浅水区(有水草区和无水草区)分散选设;水库应在库心区(河道型水库应分别在上游、中游、下游的中心区)及大的库湾中心区、主要进水口、出水口附近、主要排污口、入库江河汇合处设点。

1.1.3江河在干流上游、中游、下游,主要支流汇合口上游、汇合后与干流充分混合处,主要排污口附近、河口区等河段设置采样断面。

根据江河宽设置断面采样点,一般小于50m的只在中心区设点;50m~100m的可在两岸有明显水流处设点;超过100m的应在左、中、右分别设置采样点。

1.2采样层次1.2.1浮游植物采样水深小于3m时,只在中层采样;水深3m~6m时,在表层、底层采样,其中表层水在离水面0.5m处,底层水在离泥面0.5m处;水深6m~10m时,在表层、中层、底层采样;水深大于10m时,在表层、5m、10m水深层采样,10m 以下处除特殊需要外一般不采样。

1.2.2浮游动物采样由水体的深度决定,每隔0.5m、1m或2m取一个水样加以混合,然后取一部分作为浮游动物定量之用。

1.3采样频次和采样时间采集次数依研究目的而定,采样次数可逐月或按季节进行,一般按季节进行。

样品瓶必须贴上标签,标明采集时间、地点。

采样时间尽量保持一致,一般在上午8:00~10:00进行。

1.4采样方法1.4.1浮游植物采样定量样品在定性采样之前用采水器采集,每个采样点取水样1L,贫营养型水体应酌情增加采水量。

泥沙多时需先在容器内沉淀后再取样。

分层采样时,取各层水样等量混匀后取水样1L。

大型浮游植物定性样品用25号浮游生物网在表层缓慢拖曳采集,注意网口与水面垂直,网口上端不要露出水面。

淡水生物调查技术规范完整版

淡水生物调查技术规范完整版

淡水生物调查技术规范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一浮游生物调查1 采样采样点布设原则根据水体面积、形态、浮游植物的生态分布特点和调查的目的等决定采样点数量。

采样点应有代表性,能反映整个水体浮游生物的基本情况。

采样点设置数量见表1。

表1 采样点设置数量湖泊、水库湖泊应兼顾在近岸和中部设点,可根据湖泊形状在湖心区、大的湖湾中心区、进水口和出水口附近、沿岸浅水区(有水草区和无水草区)分散选设;水库应在库心区(河道型水库应分别在上游、中游、下游的中心区)及大的库湾中心区、主要进水口、出水口附近、主要排污口、入库江河汇合处设点。

江河在干流上游、中游、下游,主要支流汇合口上游、汇合后与干流充分混合处,主要排污口附近、河口区等河段设置采样断面。

根据江河宽设置断面采样点,一般小于50m的只在中心区设点;50m~100m的可在两岸有明显水流处设点;超过100m的应在左、中、右分别设置采样点。

采样层次浮游植物采样水深小于3m时,只在中层采样;水深3m~6m时,在表层、底层采样,其中表层水在离水面处,底层水在离泥面处;水深6m~10m时,在表层、中层、底层采样;水深大于10m时,在表层、5m、10m水深层采样,10m以下处除特殊需要外一般不采样。

浮游动物采样由水体的深度决定,每隔、1m或2m取一个水样加以混合,然后取一部分作为浮游动物定量之用。

采样频次和采样时间采集次数依研究目的而定,采样次数可逐月或按季节进行,一般按季节进行。

样品瓶必须贴上标签,标明采集时间、地点。

采样时间尽量保持一致,一般在上午8:00~10:00进行。

采样方法浮游植物采样定量样品在定性采样之前用采水器采集,每个采样点取水样1L,贫营养型水体应酌情增加采水量。

泥沙多时需先在容器内沉淀后再取样。

分层采样时,取各层水样等量混匀后取水样1L。

大型浮游植物定性样品用25号浮游生物网在表层缓慢拖曳采集,注意网口与水面垂直,网口上端不要露出水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水体的深度决定,每隔 0.5m、 1m 或 2m 取一个水样加以混合,然后取一
部分作为浮游动物定量之用。 1.3 采样频次和采样时间
采集次数依研究目的而定, 采样次数可逐月或按季节进行, 一般按季节进行。 样品瓶必须贴上标签,标明采集时间、地点。
采样时间尽量保持一致,一般在上午 8:00~ 10:00 进行。 1.4 采样方法 1.4.1 浮游植物采样
1L 水样中的浮游植物个数(密度)可用下列公式计算:
N
=
??0 ??1
?????10
?????………………………………………
( 1)
式中:
N—— 1L 水样中浮游生物的数量,个 /L ;
N0—— 计数框总格数; N1—— 计数过的方格数; V1—— 1L 水样经浓缩后的体积, mL ; V0—— 计数框容积, mL; Pn—— 计数的浮游植物个数。
> 500
采样点数
5~ 7 (个)
3 3~ 5 7~10 10~15 15~20
20~ 30
1.1.2 湖泊、水库 湖泊应兼顾在近岸和中部设点, 可根据湖泊形状在湖心区、 大的湖湾中心区、
进水口和出水口附近、沿岸浅水区(有水草区和无水草区)分散选设;水库应在 库心区(河道型水库应分别在上游、中游、下游的中心区)及大的库湾中心区、 主要进水口、出水口附近、主要排污口、入库江河汇合处设点。 1.1.3 江河
3 水样的沉淀和浓缩 固定后的浮游植物水样摇匀倒入固定在架子上的 1L 沉淀器中, 2h 后将沉淀
器轻轻旋转,使沉淀器壁上尽量少附着浮游植物,再静置 24h。充分沉淀后,用
虹吸管慢慢吸去上清液。虹吸时管口要始终低于水面,流速、流量不能太大,沉 淀和虹吸过程不可摇动,如搅动了底部应重新沉淀。吸至澄清液的 1/3 时,应逐 渐减缓流速,至留下含沉淀物的水样 20mL~25(或 30~40) mL,放入 30(或
观察外,微型浮游植物需吸取定量样品进行观察,但要在定量观察后进行。
5 计数 5.1 浮游植物计数 5.1.1 计数框行格法
计数前需先核准浓缩沉淀后定量瓶中水样的实际体积,可加纯水使其成 30mL、50mL、100mL 等整量。然后将定量样品充分摇匀,迅速吸出 0.1mL 置于 0.1mL 计数框内(面积 20mm× 20mm)。盖上盖玻片后,在高倍镜下选择 3 行~ 5 行逐行计数,数量少时可全片计数。
2 样品的固定 浮游植物样品立即用鲁哥氏液固定, 用量为水样体积的 1%~ 1.5%。如样品
需较长时间保存,则需加入 37%~40%甲醛溶液,用量为水样体积的 4%。 原生动物和轮虫定性样品, 除留一瓶供活体观察不固定外, 固定方法同浮游
植物。枝角类和桡足类定量、 定性样品应立即用 37%~40%甲醛溶液固定, 用量 为水样体积的 5%。
5.1.2 目镜视野法 首先应用台微尺测量所用显微镜在一定放大倍数下的视野直径,
计算出面积。
计数的视野应均匀分布在计数框内, 每片计数视野数可按浮游植物的多少而酌情 增减,一般为 50 个~ 300 个,依浮游植物数确定计算视野数见表 3。
表 3 依浮游植物数确定计算视野数
一 浮游生物调查
1 采样 1.1 采样点布设 1.1.1 原则
根据水体面积、 形态、浮游植物的生态分布特点和调查的目的等决定采样点 数量。采样点应有代表性, 能反映整个水体浮游生物的基本情况。 采样点设置数 量见表 1。
表 1 采样点设置数量
水体面积 5~20 ( km2) <2 2~ 5 20~ 50 50~100 100~500
表 2 依透明度确定水样浓缩体积
透明度( cm)
1L 水样浓缩后的水量( mL )
> 100
30~ 50
50~100
100~50
30不浓缩)
< 20
>1000(稀释)
原生动物和轮虫的计数可与浮游植物计数合用一个样品; 枝角类和桡足类通 常用过滤法浓缩水样。
4 种类鉴定 优势种类应鉴定到种, 其它种类至少鉴定到属。 种类鉴定除用定性样品进行
在干流上游、中游、下游,主要支流汇合口上游、 汇合后与干流充分混合处, 主要排污口附近、 河口区等河段设置采样断面。 根据江河宽设置断面采样点, 一 般小于 50m 的只在中心区设点; 50m~ 100m 的可在两岸有明显水流处设点;超 过 100m 的应在左、中、右分别设置采样点。 1.2 采样层次 1.2.1 浮游植物采样
50)mL 的定量样品瓶中。用吸出的少量上清液冲洗沉淀器 2 次~ 3 次,一并放 入样品瓶中,定容到 30(或 50)mL 。如样品的水量超过 30(或 50)mL ,可静
置 24 h 后,或到计数前再吸去超过定容刻度的余水量。浓缩后的水量多少要视 浮游植物浓度大小而定,正常情况下可用透明度作参考 ,依透明度确定水样浓缩 体积见表 2,浓缩标准以每个视野里有十几个藻类为宜。
水深小于 3m 时,只在中层采样;水深 3m~6m 时,在表层、底层采样,其 中表层水在离水面 0.5m 处,底层水在离泥面 0.5m 处;水深 6m~ 10m 时,在表 层、中层、底层采样;水深大于 10m 时,在表层、 5m、 10m 水深层采样, 10m 以下处除特殊需要外一般不采样。 1.2.2 浮游动物采样
定量样品在定性采样之前用采水器采集,每个采样点取水样 1L,贫营养型 水体应酌情增加采水量。 泥沙多时需先在容器内沉淀后再取样。 分层采样时, 取 各层水样等量混匀后取水样 1L 。大型浮游植物定性样品用 25 号浮游生物网在表 层缓慢拖曳采集,注意网口与水面垂直,网口上端不要露出水面。 1.4.2 浮游动物采样
原生动物、 轮虫和无节幼体定量可用浮游植物定量样品, 如单独采集取水样 量以 1L 为宜;定性样品采集方法同浮游植物。
枝角类和桡足类定量样品应在定性采样之前用采水器采集, 每个采样点采水 样 10L~50L,再用 25 号浮游生物网过滤浓缩,过滤物放入标本瓶中,并用滤出 水洗过滤网 3 次,所得过滤物也放入上述瓶中;定性样品用 13 号浮游生物网在 表层缓慢拖曳采集。注意过滤网和定性样品采集网要分开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