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练习题答案
诗经练习题及答案

诗经练习题及答案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瑰宝之一,它记录了古人的情感、思想和生活。
阅读诗经不仅可以增加我们的文化素养,还可以培养我们的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下面,我将为大家提供一些诗经练习题及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经。
练习题一:请问《诗经》是中国古代哪个时期的作品?答案:《诗经》是中国古代西周时期的作品。
练习题二:《诗经》是由多少篇组成的?答案:《诗经》共有305篇。
练习题三:请问《诗经》的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答案:《诗经》的内容主要包括风、雅、颂三个部分。
其中,“风”主要描写民间生活和情感,“雅”主要描写宫廷生活和仪式,“颂”主要赞美君主和祖先。
练习题四:《诗经》中的《关雎》是哪个时期的作品?答案:《关雎》是《诗经》中的一篇风格的作品,属于西周时期的作品。
练习题五:请问《诗经》中的《蒹葭》是属于哪个部分的作品?答案:《蒹葭》是《诗经》中的一篇风格的作品,属于风部。
练习题六:请问《诗经》中的《国风》是属于哪个部分的作品?答案:《国风》是《诗经》中的一部分,属于风部。
练习题七:请问《诗经》中的《大雅》是属于哪个部分的作品?答案:《大雅》是《诗经》中的一部分,属于雅部。
练习题八:请问《诗经》中的《周南》是属于哪个部分的作品?答案:《周南》是《诗经》中的一部分,属于风部。
练习题九:请问《诗经》中的《小雅》是属于哪个部分的作品?答案:《小雅》是《诗经》中的一部分,属于雅部。
练习题十:请问《诗经》中的《颂》是属于哪个部分的作品?答案:《颂》是《诗经》中的一部分,属于颂部。
通过以上练习题,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诗经》的基本情况和组成部分。
阅读和学习《诗经》,不仅可以增加我们的文化知识,还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练习题的答案,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经》的美妙之处。
《诗经二首》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诗经二首》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一、文学常识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首,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这些诗当初都是配乐而歌的歌词,保存着古代诗歌、音乐、舞蹈相结合的形式,但在长期的流传中,乐谱和舞蹈失传,就只剩下诗歌了。
2、《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局部。
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又叫“十五国风”或“国风”,它的意思是土风、风谣,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
“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是“五经”之一。
《诗经》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3、《诗经》题材广泛,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所谓赋,就是直陈其事;比就是比喻,打比方;兴是起兴,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以引起所咏的内容。
语言朴实优美,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音律和谐悦耳,其中不少篇章采用“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
4、后人常把“离骚”和《诗经》的“国风”并称为“风骚”。
5、《四书》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6、《五经》包括:《易经》、《诗经》、《尚书》、《礼仪》、《春秋》。
7、《六经》是春秋时期孔子教授和编译的六类科目的教科书,这六本教科书在孔子晚年成型,在弟子的不断传播中被强化,最后在汉代被称为汉代“六艺”,包括《诗经》、《尚书》、《礼仪》、《乐经》、《易经》、《春秋》。
孔子所教授的“六艺”与周朝教授的传统“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相比,其文化课内容和外延显然丰富多了,应该算是一种创新。
从此,这“六经”就成为儒家的必读书目。
8、《诗经》的“六义”包括:风、雅、颂、赋、比、兴。
二、《氓》的知识点积累〔一〕、通假字1、匪〔fēi〕来贸丝“匪”通“非”,不是。
诗经练习题答案

诗经练习题答案1.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请问“风”指的是什么?A. 古代的礼仪B. 古代的乐歌B. 各地方的民歌D. 古代的颂歌2.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是《诗经》中的名句,请问这句诗出自《诗经》的哪一篇?A. 《周南·关雎》B. 《秦风·无衣》C. 《小雅·鹿鸣》D. 《大雅·文王》3. 《诗经》中的“雅”主要包含哪些内容?A. 各地方的民歌B. 贵族阶层的乐歌C. 祭祀时的颂歌D. 描述战争的诗歌4. 下列哪一项不是《诗经》中“颂”的特点?A. 用于祭祀B. 内容庄重C. 语言简练D. 形式多样5. 《诗经》中的诗歌,其主题往往与当时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请问以下哪一项不是《诗经》中常见的主题?A. 爱情B. 战争C. 农业劳作D. 神话传说6. 《诗经》的诗歌多采用四言或五言的形式,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请问以下哪一项不是《诗经》诗歌的特点?A. 重章叠句B. 用字讲究C. 语言晦涩D. 形象生动7. 《诗经》中的“风”部分共有多少篇?A. 十五篇B. 三十篇C. 一百五十篇D. 二百篇8.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这句诗出自《诗经》的哪一篇?A. 《周南·桃夭》B. 《秦风·蒹葭》C. 《小雅·采薇》D. 《大雅·生民》9. 《诗经》的诗歌多采用赋比兴手法,其中“赋”指的是什么?A. 直接陈述事物B. 通过比喻表达C. 通过联想引出D. 通过反问提出10. 《诗经》中“颂”部分的诗歌主要用于什么场合?A. 宫廷宴会B. 民间娱乐C. 祭祀活动D. 军事出征11. 《诗经》中的“雅”部分,其诗歌内容主要反映的是?A. 贵族的生活B. 农民的生活C. 战争的残酷D. 神话的传说12. 《诗经》的诗歌在形式上多采用什么结构?A. 对仗工整B. 散文化C. 四六句式D. 七言律诗13. 《诗经》中的“颂”部分,其诗歌的特点是?A. 内容轻松愉快B. 语言平易近人C. 形式庄重严肃D. 情感热烈奔放14. 《诗经》中的“风”部分,其诗歌主要反映了哪些方面的内容?A. 贵族的生活B. 农民的生活C. 祭祀活动D. 神话传说15. 《诗经》的诗歌在语言上有哪些特点?A. 语言晦涩难懂B. 语言简练有力C. 语言华丽夸张D. 语言平淡无奇正确答案:1. C2. A3. B4. C5. D6. C7. C8. A9. A10. C11. A12. A13. C14. B15. B。
第12课《诗经二首》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度部编委语文八年级下册

12 《<诗经>二首》同步练习(后附答案)一、基础积累与运用1.下列有误的一项是()A.雎鸠(jū jiū) 窈窕(yǎo tiǎo)B.好逑( qiú) 寤寐( wù mèi)C.蒹葭(jiā) 溯洄( sù)D.萋萋( qī) 水之( yì)2.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关关..求之 (睡觉)..雎鸠 (拟声词) B.寤寐C.寤寐思服.. (想穿衣服) D.宛在水中沚. (底部)3.解释划线的重要实词。
(1)左右流之( ) (2)窈窕淑女()(3)君子好逑( ) (4)悠哉悠哉( )(5)寤寐思服( ) (6)左右芼之( )(7)溯洄从之( ) (8)蒹葭苍苍( )4.文学常识填空。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总集,收录了从到时期的诗歌_ 篇,也称《》。
这些诗歌分为 _、、三个部分,写法上有_赋、比、兴三种,其中最能体现《诗经》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的是。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为“五经”之一。
B.《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歌。
“雅”分为“大雅”“小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
“颂”是祭祀乐歌。
C.《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 篇,古时也称《诗三百》。
D.《诗经》全部都是四言诗,主要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6.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窈窕|淑女,君子/好逑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C.关关/雎鸠,在河|之洲D.求之/不得,寤寐/思服7.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句子。
(1) ,在河之洲。
(2) ,君子好逑。
(3)《关雎》中作为全诗的纲目,统摄全诗,表现文静而美好的姑娘是小伙子所追求的好配偶的句子是“,”。
(4)《诗经》中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关雎》中开头“,”两句就运用了“比兴”的手法。
(5)《关雎》中“,”生动形象地写出男子对心中姑娘的深切思念,同时也写出了他因追求不到而苦闷难眠的情状。
诗经练习题答案

诗经练习题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哪首诗是属于《诗经》中的“风”?答案:B、静女2. 《诗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的成书年代大约是在:答案:C、公元前6世纪3. 《诗经》中的“国风”主要描写的是:答案:A、封建社会的风土人情4.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雅”主要描写的是:答案:C、宫廷仪式和政治生活5.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被誉为:答案:B、古代汉字文化的瑰宝二、判断题1. 《诗经》的作者是一人创作的。
答案:错误2. 《诗经》所记录的都是历史事件。
答案:错误3. 《诗经》被誉为“五千年来的文化瑰宝”。
答案:错误4. 《诗经》中的诗歌以骈文居多。
答案:错误5. 《诗经》中的诗歌形式大多数是四言或七言。
答案:正确三、简答题1. 《诗经》是如何被传承下来的?答案:《诗经》最早是由古代君主所命令的宫廷音乐家所作。
后来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流传下来,并于公元前6世纪左右被整理成为一部书籍。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诗歌被广泛地传唱和流传,最终形成了《诗经》这部古代文化经典。
2. 《诗经》具有哪些重要的文化价值?答案:《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首先,它是古代汉字文化的瑰宝,是我们认识和了解古代汉族文化的重要窗口。
其次,它记录了封建社会的风土人情,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再次,它通过诗人对自然、生活、情感等的真实描绘,展现了古代人们丰富的情感世界。
最后,它的语言优美、质朴,给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3. 《诗经》中的“风”、“雅”、“颂”有何区别?答案:《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它们有着不同的风格和内容。
其中,“风”主要描写的是封建社会的风土人情,歌颂了人民的生活和劳动,体现了民歌的特点。
而“雅”则主要描写的是宫廷仪式和政治生活,体现了宫廷文学的风格。
而“颂”则是歌颂君主、贵族和神灵的颂歌,具有较为庄重的文风。
四、解答题1. 《诗经》的影响及其现实意义有哪些?答案:《诗经》不仅对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现代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诗经练习题加答案

诗经练习题加答案《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包含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305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下面是一些《诗经》的练习题和答案,供学习者参考。
练习题一:《诗经》的三个部分分别是什么?1. 风2. 雅3. 颂答案一:《诗经》的三个部分分别是“风”、“雅”、“颂”。
其中,“风”是各地的民歌,“雅”是宫廷诗歌或官方的乐歌,“颂”是祭祀用的歌诗。
练习题二:《诗经》中“关雎”属于哪个部分?1. 风2. 雅3. 颂答案二:《诗经》中的“关雎”属于“风”部分,是《诗经》的开篇之作,出自《周南》。
练习题三:《诗经》中的“采薇”一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1. 思念之情2. 欢乐之情3. 悲伤之情答案三:《诗经》中的“采薇”一诗主要表达了思念之情。
诗中通过采薇的动作,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
练习题四:《诗经》中“蒹葭”一诗,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1. 比喻2. 拟人3. 排比答案四:《诗经》中的“蒹葭”一诗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
诗中以蒹葭喻人,表达了对所思之人的渴望和追寻。
练习题五:《诗经》中的“鹿鸣”一诗,其主题是什么?1. 狩猎2. 宴饮3. 战争答案五:《诗经》中的“鹿鸣”一诗的主题是宴饮。
这首诗通过描绘鹿鸣之声,反映了贵族宴饮时的欢乐气氛。
练习题六:《诗经》中的“硕鼠”一诗,其寓意是什么?1. 批评统治者的贪婪2. 赞美勤劳的农民3. 描述自然生态答案六:《诗经》中的“硕鼠”一诗,其寓意是批评统治者的贪婪。
诗中将统治者比作硕鼠,表达了对统治者剥削人民的不满。
练习题七:《诗经》的创作背景是什么?1. 封建社会2. 奴隶社会3. 资本主义社会答案七:《诗经》的创作背景是奴隶社会。
《诗经》的诗歌反映了西周至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和人民情感。
练习题八:《诗经》中“桃夭”一诗,其主题是什么?1. 爱情2. 战争3. 农业答案八:《诗经》中的“桃夭”一诗,其主题是爱情。
这首诗通过描绘桃花盛开的景象,比喻了女子的美丽和爱情的甜蜜。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练习:第4课《诗经》两首+Word版含答案

第4课《诗经》两首(一)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偕:共同B.女也不爽.,士贰其行爽:爽快C.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违反D.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徂:往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乘.彼垝垣,以望复兴(乘坐)B.尔卜尔筮,体无咎.言(灾祸)C.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财物)D.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没有)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副词,又)B.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助词,没有实义)D.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介词,把)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代词所指的内容,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其:指桑树B.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其:指那男子C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尔:你,这里指那男子家.D.静言思之.,躬自悼矣之:指兄弟5、对下列两组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1)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尔.其无忘乃父之志(2)乘彼.垝垣,以望复关彼.竭我盈,故克之A.两个“尔”相同,两个“彼”相同B.两个“尔”不同,两个“彼”相同C.两个“尔”相同,两个“彼”不同D.两个“尔”不同,两个“彼”不同6、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中的“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歌。
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B.《采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害,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C.《采薇》中抒情主人公的感情丰富、复杂。
他非常思念家乡,内心痛苦至极。
不过他在战斗中毫不懈怠,并对已方的装备大加赞赏,表现出一种自豪感。
D.《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篇章结构经常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
《采薇》全诗即采用这种形式。
7、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古代还风行九月九日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茱萸节①茱萸入药②,可用它③养身袪病。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课后练习题(附答案)一、积累运用1.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A.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唐朝诗人。
B.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C.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抒情议论,并通过记事、记物、记人、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
D. “唐宋八大家”,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A.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B.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C.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D.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3.名句默写。
(1)《诗经》中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关雎》中开头“, ”两句就运用了“比兴”的手法。
(2分)(2)蒹葭苍苍, 。
(《诗经·蒹葭》)(1分)(3)《关雎》中用来表达诗人对文静美好的女子日夜思念的句子是“, 。
, ”。
(4) ,在水一方。
(《诗经·蒹葭》)(1分)二、综合性学习4.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档中国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让曾经流行于古代的诗词歌赋在现代又“火”了一把。
文以载道,歌以咏志。
《经典咏流传》所选每首诗词,都有强烈的现实观照:《墨梅》里“只留清气满乾坤”的中国风骨,《明日歌》里的惜时如金,《滚滚长江东逝水》中的历史激情……无论曲风,也无论题材,不变的情怀链接了经典与时代。
【材料二】好风凭借力,送“诗”上青云。
《经典咏流传》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和诗以歌”的形式,把古诗词原创改编成歌曲,以经典为船,以流行为帆,把经典的诗歌内容展现得淋漓尽致,让古人的思想、智慧和情怀与今人产生强烈的文化共鸣。
(1)根据上述材料,探究该节目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填空题1、()是(孔子)对“诗三百”思想内容的评价,他还把《诗经》的政教功用概括为()、观、()、怨。
2、四始说出于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他以《关雎》为国风之始,()为小雅之始,《文王》为大雅之始,《清庙》为颂之始。
3、目前学术界一致认为《诗经·大雅》中保存了周民族的五大史诗,分别是《生民》、《公刘》、()、《皇矣》、()。
4、被认为是《诗经》中的五大史诗之一的()一诗叙述了周始祖后稷的诞生以及他发明农业、定居邰地并开创祭礼的历史,塑造了一个半人半神的英雄形象。
5、“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是《诗经·小雅》的()一诗的语句,表达久戍不归的士卒对故乡的怀恋、对自身遭际的哀伤。
6、成语“不可救药”出自于《诗经·大雅》中的()一诗。
“耳提面命”出自于《诗经·大雅》中的()一诗。
“七月流火”出自于《诗经·豳风》中的()一诗。
7、“鸡栖于埘。
日之夕矣,羊牛下来”是《诗经·王风》中()的诗句,描绘了典型的黄昏时分农家生活的图景。
8、《郑风》中的()一诗描写了上巳节男女相约游春的欢快场景。
9、“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是《诗经·秦风》中()一诗的语句,表达了因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即而产生的惆怅忧伤。
10、许穆夫人是《诗经》作品中少数留下了姓名的作者之一,《诗经·鄘风》保存的她的诗作(),表达对故国卫国灭亡的哀伤,也对阻止她回国吊唁的许国大夫进行了谴责批评。
1、思无邪、兴、群2、《鹿鸣》3、《大明》、《绵》4、《生民》5、《采薇》6、《板》、《抑》、《七月》7、《君子于役》8、《溱洧》9、《蒹葭》 10、《载驰》二、选择题1、B2、D3、A4、B5、C三、名词解释1、六笙诗六笙诗指毛诗所传《诗经·小雅》中“有目无辞”的六个篇目,分别是《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
根据《仪礼·乡饮酒礼》的记载,这六篇诗歌是用笙伴奏的乐歌,因此称之为六笙诗。
毛诗说这六首诗“有其义而亡其辞”,并且记载了它们的诗旨。
2、四家诗这是汉代研究《诗经》的四个学派,分别是齐诗、鲁诗、韩诗和毛诗。
齐诗传自辕固,鲁诗传自申培,韩诗传自韩婴,毛诗传自鲁人毛亨与毛苌。
四家说《诗》,各有特点,但在曲解诗意、借诗说教方面则是一致的。
齐、鲁、韩三家因为使用汉代通行的隶书抄写因而称为今文三家,被朝廷立于官学,但后来相继散亡。
齐诗亡于曹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则大多亡于北宋,今仅存《韩诗外传》一书。
毛诗使用战国文字抄写,称为古文学,因为东汉末年郑玄为之作笺,得以流传至今。
3、赋比兴这是《诗经》创作的三种艺术技巧,后人解说其含义多有分歧,一般认同南宋朱熹的阐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这三种技法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采诗说:采诗说是关于《诗经》作品来源的一种说法。
采诗制度先秦古籍没有明确记载,但是这种制度应该是存在的。
因为在古代言语不通、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只有通过这种有目的的采集,《国风》、《小雅》中那些遍布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民歌才能汇集到王廷中来。
进行采诗的应该是周王朝以及各地诸侯国的乐官,《小雅》、《国风》中的许多诗便靠乐官采集而来。
四、问答题1、谈谈《诗经》的创作与编集情况。
《诗经》中的大多数诗篇没有言明作者,我们难以查考诗人的姓名与身份。
诗篇之中说明作者的仅有五篇,如《小雅·节南山》云:“家父作诵,以究王讻。
”指明作者是家父。
《小雅·巷伯》云:“寺人孟子,作为此诗。
凡百君子,敬而听之。
”言明作者是孟子。
先秦古籍如《尚书》、《左传》、《国语》等也有一些关于诗篇作者的记载,如《左传·隐公三年》云:“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
卫人所为赋《硕人》也。
”毛诗序也有一些说明。
后世学者涵泳文意,也提出过一些新见解。
但对三百篇作者的这些论说是否能够成为定论,尚难得到学人的公认。
一般认为,《诗经》中的作品有的是贵族士大夫所作,有的是朝廷乐官所作,有的出于民间,作者名姓难以考实。
《诗经》的编辑,最早的有采诗说,认为朝廷为了察知民生疾苦,派乐官按时到各地采集民歌民谣,搜集到朝廷,由太师统一整理。
先秦还有献诗说,认为君王为了补察政治得失,让公卿列士献诗,以诗歌的方式对朝政进行讽谏或歌颂。
公卿献诗可以献自己创作的诗篇,也可以用采来的诗作。
另外,《诗经》之中应该还有一些诗篇出于朝廷乐官之手,他们奉命创作以便使用于宗庙祭祀或宴飨场合。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最早提出孔子删《诗》说,从《论语》里记载孔子屡言“诗三百”、孔子曾经正乐、孔子教学重视《诗》等方面来看,孔子应该对《诗经》进行过整理。
但在孔子之前,朝廷的乐官应该对诗篇也有所加工,可能辑编过文本,因为在春秋前期贵族于宴飨朝聘之际屡屡赋《诗》言志,当时社会上应该有一定的单独的《诗经》文本流传,供他们学习征引。
2、比兴在诗篇中有何作用?二者有何区别?比就是比喻,它在诗篇中的作用是描绘形象鲜明生动,能够把抽象的事理阐述得十分深刻。
兴,按照朱熹的说法,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诗经.》之中大量使用兴的手法,用于起兴的物象在作品中主要能够起到四个方面的功能,或是烘托气氛,或是激发联想,或是象征隐喻,或是起韵无义,只是奠定全诗的韵脚。
比与兴两种技巧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在诗人所要抒发的情意与选取的物象之间,两者相互影响的先后次序不同。
一般说来,兴的作用大多是物象的触引在先,而诗人情意的感发在后;而比则是诗人心里大多已经有情意在先,然后选取物象借以表达出来。
二是在情意与物象感发作用的性质方面,比与兴也有不同。
兴的感发大多由于感性的直觉的触引,而不必有理性的思索安排。
而比的感发则大多含有理性的思索安排。
兴的感发多是自然的、无意的,比的感发则多是人为的、有意的。
三,比和兴在诗篇中经常出现的位置不同,兴一般出现在诗篇的开头,而比在诗篇中出现的位置比较灵活,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中或篇末。
四,比和兴与诗篇主旨的关联不同,比一般和诗篇主旨无关,而兴一般和诗篇主旨有关。
3、谈谈你对风、雅、颂划分标准的看法。
谈谈你对风、雅、颂划分标准的看法。
风雅颂是按照什么标准划分的,古来众说纷纭,其中影响较大的说法有四种:一是按照诗歌的体裁和内容进行划分。
二是按照诗歌的作者来划分。
三是按照诗歌的音乐划分。
四是按照诗歌的用途划分。
今人多认为风、雅、颂是音乐上的分类。
其实音乐与用途两说并不矛盾。
风、雅、颂是音乐术语,当是音乐分类。
不过,不同的音乐风格乃是由于不同的用途所形成的。
所以用途的分类当是根本的。
音乐的分类则是表面的、直接的。
诗、乐、舞紧密结合,是上古歌谣的时代特点。
《诗经》时代的诗与舞虽有一定程度的分离,但诗乐仍旧融合为一,诗为乐之词,乐为诗之声。
“诗为乐章”几成定论,人们多从音乐上解释风、雅、颂的含义。
风,本义是乐调。
所谓国风,便是汇集各地的地方土乐。
雅,是正的意思。
雅即朝廷正乐。
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舞曲。
我们既要说明风、雅、颂是音乐上的分类,同时又要说明不同乐调风格的形成与其不同的用途,乃至不同的作者、时代、产地等因素都密切相关。
用于宗庙的祭歌自然会带有板滞凝重的宗教色彩;用于朝廷的正乐自然是雍容典雅;用于民间的土风民谣自然不会有那么太多的约束,而显得质朴活泼,刚健清新。
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正是不同的用途决定了不同的音乐风格,不同的用途才是风、雅、颂分类的深层原因,不同的乐调只是表面的差异。
但就风、雅、颂的字面含义而言,音乐确是其分类的直接标准。
风、雅、颂不同风格的音乐不仅对诗歌内容有一定的制约,而且也影响了诗歌的表现形式。
4、举例说明《诗经》中的婚恋诗包括的内容及其艺术成就。
《诗经》婚恋爱情诗的内容:(1)男女的相恋相思,包括男女之间的互相悦慕、青年男女的约会、恋人之间的相似之情、追求意中人却不能如愿的伤感以及礼教等社会因素和爱情自由之间的冲突等。
如《郑风·叔于田》写女子对男子的悦慕,《郑风·溱洧》、《邶风·静女》写男女的欢会,《子衿》、《采葛》写刻骨铭心的相思,《蒹葭》写求而不得的惆怅,《鄘风·柏舟》写对婚姻恋爱自由的大胆争取。
(2)对结婚场景的描绘、对新婚的祝贺,如《硕人》对贵族女子出嫁时盛大场面的描写、《桃夭》对新嫁娘的赞美。
(3)对不幸婚姻的悲叹,如《氓》中的弃妇对自己悲惨命运的诉说。
《诗经》婚恋诗的艺术成就。
(1)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真实再现了周代社会男女之间相爱相恋的世俗生活,书法他们的真实的哀乐情感。
(2)特点鲜明的形象塑造,诗人通过直接的情感倾诉,在抒情诗中塑造了许多鲜活的少男少女形象。
(3)深含意蕴的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或用来衬托感受,或用来寄托情意,如《蒹葭》中以凄清的秋景衬托惆怅的心情,《桃夭》以烂漫的桃花暗示婚礼气氛的热烈和新娘子容貌的艳丽。
(4)生动活泼的语言,如《溱洧》中男女的对答、《子衿》中女子对情人的抱怨等。
概述《诗经》的艺术成就和文学影响。
(1)内容丰富,深刻反映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世态人情、民俗风习等都有形象的表现,三百篇富于显示精神,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
(2)表现手法:赋、比、兴。
赋是铺陈叙述的意思。
比是打比方、比喻。
兴是起兴,借助他物以引起所咏唱的事物。
(3)语言形式特点:基本采用当时的口语,语言准确生动。
使用了大量的叠字来状物、拟声、绘形、摹态。
又大量采用双声、叠韵,形象鲜明,声调和谐,增强了诗的形象性、音乐性和感染力。
《诗经》是四言诗的一个高峰,基本上是四字一句,其间杂以二言、三言、五言、七言以及八言的句子,长短参差,错落有致。
章节的复沓增加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不少诗篇在反复吟唱中传达了诗人的感情。
背诵翻译全诗《关雎》、《卷耳》、《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