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两首练习题(答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练习题(含答案)

《诗经》分层练习◆基础题1、给下列字注音。

雎鸠()()窈窕()()好逑()()寤寐()()溯洄()()坻()荇()菜2、填空题。

(1)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_ _篇,包括_ _ 、_ _、_ _三部分。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

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的艺术手法。

(3)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

◆能力题1、《诗经》中,常常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在古汉语的规则中,这类词汇大都是形容词,所以也有助于表达曲折幽隐的感情,描绘精彩美丽的自然。

请从课文中找出例子,并体会其作用。

2、阅读《蒹葭》一诗,想想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简要分析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3、比较《关雌》和《蒹葭》在写法上的异同。

4、从两首诗歌中的任意选取一首,将它改写为现代诗歌,或者一个散文片段,意境要优美,描写要生动,字数不限。

◆提升题阅读《君子于役》,回答问题。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1、这首诗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2、下面对《君子于役》上段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练习题(含答案)

第 1 页 共 14 页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2.《诗经》二首A 组1.给加点的字注音。

雎鸠..( )( ) 窈窕..( )( ) 好逑..( )( ) 寤寐..( )( ) 溯洄..( )( ) 坻.( ) 荇.菜( ) 2.下面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窈窕..淑女(文静美好的样子) 左右芼.之(挑选) B .君子好逑.(配偶) 寤寐..求之(日日夜夜) C .白露未晞.(干) 在水之涘.(水边) D .蒹葭采采..(采摘) 道阻且跻.(高) 3.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课本中的两首诗都是古代反映爱情的民歌。

B .“比兴”手法是《诗经》中诗歌常用的手法,《关雎》中就有大量的“比兴”。

C .《关雎》与《蒹葭》都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

D .《关雎》的感情真挚热烈,《蒹葭》也表现了热烈奔放的情感。

4.填空题。

(1)《____________》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__________篇,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部分。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

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艺术手法。

(3)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句子中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A.“左右芼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B组6.下面诗句没有运用比兴手法的一句是(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B.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C.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D.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第2页共14页7.下面对《关雎》一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节以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配偶不乱之意,而兴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诗经》二首专题练习(含答案)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诗经》二首专题练习(含答案)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诗经》二首专题练习(含答案)(一)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二)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文学常识】以上两首诗选自《》,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收录了从到时期的诗歌305首,又称《》。

这些诗歌分为、、三个部分。

【阅读理解】(一)阅读《关雎》,完成下面的问题。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

2.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这首诗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4.诗中有许多句式相同的重章叠句,这种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二)阅读《蒹葭》,完成下面的问题。

1.简要分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表达作用。

2.请写出此诗押韵的汉字。

3.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4.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名句默写】1. ,左右流之。

2.求之不得,。

3. ,道阻且长。

4. ,宛在水中坻。

5.表露《关雎》全诗纲目,统摄全诗的句子是:,。

6.成语“秋水伊人”源自《蒹葭》中的诗句:,。

参考答案【文学常识】《诗经》诗歌总集西周春秋《诗三百》风雅颂【阅读理解】(一)1.运用“兴”的艺术手法。

如本诗开头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起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使人由成双成对的雎鸠鸟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由雎鸠鸟的和鸣联想到君子对淑女的思念。

2.《关雎》是一篇男女言情之作。

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这个过程显得美好、喜悦而又不低俗,就是孔子所说的“乐而不淫”;写求之不得的焦虑、苦闷而又想象求而得之的热闹情景,就是孔子所说的“哀而不伤”。

《诗经二首》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诗经二首》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诗经二首》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一、文学常识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首,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这些诗当初都是配乐而歌的歌词,保存着古代诗歌、音乐、舞蹈相结合的形式,但在长期的流传中,乐谱和舞蹈失传,就只剩下诗歌了。

2、《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局部。

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又叫“十五国风”或“国风”,它的意思是土风、风谣,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

“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是“五经”之一。

《诗经》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3、《诗经》题材广泛,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所谓赋,就是直陈其事;比就是比喻,打比方;兴是起兴,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以引起所咏的内容。

语言朴实优美,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音律和谐悦耳,其中不少篇章采用“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

4、后人常把“离骚”和《诗经》的“国风”并称为“风骚”。

5、《四书》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6、《五经》包括:《易经》、《诗经》、《尚书》、《礼仪》、《春秋》。

7、《六经》是春秋时期孔子教授和编译的六类科目的教科书,这六本教科书在孔子晚年成型,在弟子的不断传播中被强化,最后在汉代被称为汉代“六艺”,包括《诗经》、《尚书》、《礼仪》、《乐经》、《易经》、《春秋》。

孔子所教授的“六艺”与周朝教授的传统“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相比,其文化课内容和外延显然丰富多了,应该算是一种创新。

从此,这“六经”就成为儒家的必读书目。

8、《诗经》的“六义”包括:风、雅、颂、赋、比、兴。

二、《氓》的知识点积累〔一〕、通假字1、匪〔fēi〕来贸丝“匪”通“非”,不是。

《诗经》两首练习及答案

《诗经》两首练习及答案

《诗经》两首1.下边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氓之蚩蚩(mánɡ)静女其姝(shū)修我矛戟(qǐ)B.静女其娈(luán)乘彼垝垣(ɡuǐ)与子同泽(zé)C.夙兴夜寐(sù)隰则有泮(pàn)贻我彤管(yí)D.洵美且异(xún)无与士耽(dān)渐车帏裳(chánɡ)2.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体无咎言夙兴夜寐嗜草乘彼垝垣B.糜室劳矣矛戟彤管踟蹰C.自我徂尔有炜洵美于嗟鸠兮D.泣涕涟涟送子涉骐晏晏帏裳3.对下列四句诗艺术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用了比和兴的手法,意指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B.“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用了赋的手法,桑葚是甜,但多吃易醉,爱情是美好的,但太痴情易上当。

C.“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用了赋的手法,直接抒发对女子的喜爱。

D.“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兴中有比,言下之意为水有岸,泽有边,我的痛苦为何没尽头。

4.选出运用了借代手法的一句()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B.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C.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D.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5.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贿:财物B.于嗟女兮,无与士耽.耽:耽搁C.女也不爽.,士贰其行爽:过错D.忧心孔疚.,我行不来疚:痛苦6.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将子无怒,秋以.为期②乘彼垝垣,以.望复关B.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②士之.耽兮,犹可说也C.①丧乱既平,既.安且宁②言既.遂矣,至于暴矣D.①信誓旦旦,不思.其反②今我来思.,雨雪霏霏7.下列各组句中,每句都包含通假字的一组是()A.岁亦莫止/我戍未定B.忧心孔疚/我行不来C.匪来贸丝/于嗟鸠兮D.象弭鱼服/小人所腓8.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桑之.落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其.黄而陨(代词,它)C.自我徂尔.(助词,相当于“了”)D.女也.不爽(语气词,起停顿作用) 9、对下列四句诗艺术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用了比和兴的手法,意指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诗经》两首练习题(答案)

《诗经》两首练习题(答案)

《诗经》两首习题: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共有15国风,160篇。

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礼时的乐歌,共40篇。

C、《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

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D、《诗经》中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B.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D、岂曰/无衣?与子/同袍3、阅读《邶风;静女》,完成(1)~(5)题。

(1)对这首诗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题目“静女”,是指文静美丽的姑娘。

B.“爱而不见”的意思是说故意藏起来不出现,逗小伙子着急。

C.“说怿女美”的意思是指姑娘美丽的彤管映衬得你更美。

D“自牧归荑,洵美且异”这两句称赞姑娘送给他的荑草实在美得出奇。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基调欢快而富有情趣,叙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的过程。

B.“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这个细节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小伙子当时那种焦灼不安的情态。

C.无论是赠彤管,还是赠荑草,都发生在同一天,可见这对青年男女的恋情已到极致。

D.这首诗除了细节描写外,还运用了双关及移情手法,因而生动活泼。

富有情趣。

(3)、选出对《静女》一诗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静女》是一首赋体诗,它运用“直陈其事”的手法,采用三章连唱的形式来叙写故事,感情回环往复,内容富于变化,充分体现了民族的特色。

B.本诗以生动的语言,风趣的细节,表现了一对男女青年热恋中的情趣,人物神形毕现,呼之欲出。

《诗经》二首同步作业(答案)

《诗经》二首同步作业(答案)

《诗经》二首课后同步作业答案
一、(1)风、雅、颂
(2)赋、比、兴
二、雎 yǎo tiǎo wù mèi 晞 sù sì
三、1.文静美好的样子 2.善良美好的女子 3.好的配偶 4.日日夜夜
5.茂盛的样子
6.那人,指所爱的人
7.逆流而上
8.顺流而下
四、1.关关雎鸠琴瑟友之
2.运用比兴的手法,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起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使人由成双成对的雎鸠鸟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诗人用水鸟和鸣比作男女之间美好的爱情,生动形象,体现了诗歌的含蓄美。

3.运用动作描写,生动地写出主人公因为日夜思念女子而辗转难眠的情景,表现了主人公求而不得的苦闷、焦灼的心情。

五、1.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2.点明了时间、季节;渲染了一种萧索凄迷的氛围;为人物设置了浪漫的环境,衬托了
形象的朦胧美;烘托了主人公忧伤、凄凉的心情。

3.运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强调道路的漫长、崎岖和曲折,侧面表现了追求者的深
情执着,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和伤感。

六、相同点:都运用了“兴”的手法,借景抒情,托物寓意;都使用了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
起到一唱三叹的效果;都使用了双声叠韵词,富有音韵美。

不同点:《关雎》表现了对爱情大胆执着的追求,感情坦率朴素、健康明朗;《蒹葭》含蓄抒发了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惆怅和伤感。

《关雎》侧重叙事,形象
具体,画面生动。

《蒹葭》侧重营造意境美,情感含蓄而韵味无穷。

《诗经》两首重要习题_答案

《诗经》两首重要习题_答案

《诗经》两首重要习题答案《关雎》一、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顺畅朗读是学习诗歌的前提)关关睢.鸠( ) 窈.窕淑女( )参.差荇菜( ) 左右芼.之( )在河之zhōu( ) 君子好qiú( )寤mèi求之( ) 琴sè友之(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理解句意是熟读背诵的基础)(1)在河之zhō.u( ) (2)窈窕淑.女( )(3)君子好qi.ú( ) (4)参差..荇菜( )(5)寤.mè.i思服.( )( ) (6)琴sè友.之( )(7)左右mà.o之( )3.填空(了解文学常识及诗歌大意)(1)《关睢》选自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_________》,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一类,是当时的南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诗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起兴,进而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

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句叙写主人公追求未能如愿后对意中人焦急的思慕之情。

二、阅读(一)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4.文字常识填空。

(1)《关睢》选自《_________》,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_________总集,共有__________篇,故又称《_________》。

(2)《诗经》内容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类,常用的表现手法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类,这两者合称“_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两首习题: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共有15国风,160篇。

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礼时的乐歌,共40篇。

C、《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

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D、《诗经》中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B.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D、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3、阅读《邶风;静女》,完成(1)~(5)题。

(1)对这首诗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静女”,是指文静美丽的姑娘。

B.“爱而不见”的意思是说故意藏起来不出现,逗小伙子着急。

C.“说怿女美”的意思是指姑娘美丽的彤管映衬得你更美。

D“自牧归荑,洵美且异”这两句称赞姑娘送给他的荑草实在美得出奇。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基调欢快而富有情趣,叙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的过程。

B.“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这个细节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小伙子当时那种焦灼不安的情态。

C.无论是赠彤管,还是赠荑草,都发生在同一天,可见这对青年男女的恋情已到极致。

D.这首诗除了细节描写外,还运用了双关及移情手法,因而生动活泼。

富有情趣。

(3)、选出对《静女》一诗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静女》是一首赋体诗,它运用“直陈其事”的手法,采用三章连唱的形式来叙写故事,感情回环往复,内容富于变化,充分体现了民族的特色。

B.本诗以生动的语言,风趣的细节,表现了一对男女青年热恋中的情趣,人物神形毕现,呼之欲出。

C.“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这两句借物抒情,意涉双关,表面上男青年是在赞美姑娘馈赠给他的信物,实则表达了他对姑娘挚爱之情。

D.“自牧归荑,洵美且异”用借代的手法,以初生荑草白而柔嫩的特点,象征爱情的真诚和纯美。

(4)、选出对“彤管有炜,说怿女美”二句翻译正确的一项()
A.红色的彤笛有色彩,漂亮的乐器让我喜爱。

B.彤笛鲜艳又光亮,漂亮的乐器真让我喜爱。

C.彤笛鲜艳又光亮,美丽的姑娘更让我喜爱。

D.彤笛鲜艳又光亮,静女叮嘱我要喜爱它。

(5)、下面对此诗赏析错误的二项是()
A.此诗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写第一次恋人的约会的情景。

B.全诗三章,二章重在写场景,一章重在写心理。

C.第一章写青年之约,第二章写青年之恋,第三章写青年之诚。

D.作者由静女而彤管,由荑而静女之情,把人、物、情巧妙地融合起来,表现了男女青年热烈的纯朴的恋情。

E.诗歌重章复唱,不注重细节描绘,从大处着笔,风格朴实,增添了艺术魅力。

4、《氓》下列诗句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尔卜尔筮(shì),体无咎(jiù)言你用龟板、蓍(shī)草占卦,没有不吉利的预兆。

尔,你。

卜,用火烧龟板,看龟板上的裂纹,推断祸福。

筮,用蓍草的茎占卦。

体,卜筮的卦象。

咎,灾祸;蓍,一种草。

B、于嗟女兮,无与士耽(dān)
唉,姑娘呀,不要担心心爱的男人。

士,男子的通称;耽,担心。

C、士之耽兮,犹可说(tuō)也男子沉溺在爱情里,还可以脱身。

说,通“脱”。

D、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姑娘沉溺在爱情里,就无法摆脱了。

5、下列诗句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请你不要生气,把秋天订为婚期吧。

B、乘彼垝垣,以望复关:登上那倒塌的围墙,遥望那复关(来的人)。

C、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男人的爱情没有定准,他的感情一变再变。

D、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誓言如在早晨,没想到你会变心。

6、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1)言既遂矣,至于暴矣(2)静言思之,躬自悼矣(3)信誓旦旦,不思其反(4)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A、(1)与(2)意思相同,(3)与(4)意思相同。

B、(1)与(2)意思相同,(3)与(4)意思不相同。

C、(1)与(2)意思不相同,(3)与(4)意思相同。

D、(1)与(2)意思不相同,(3)与(4)意思不相同。

7、对文中有关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载笑载言”中“载”字的含义和成语“载歌载舞”中“载”字的意思是一致的。

B、“夙兴夜寐”即早起晚睡,和现在的成语含义相同。

C、“及尔偕老”意为等你老了,与现在常讲的“白头偕老”不相同。

D、“信誓旦旦”即真诚恳切地发誓,和现在的成语含义相同。

8、下列对该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的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读来十分感人。

B、这首诗所写的婚姻悲剧,反映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情与礼的矛盾与夫权对妇女的压迫。

C、本诗充分运用了赋比兴交替使用的手法,时时注意情与景的结合,诗两可窥见古代的集市贸易和婚嫁礼俗。

D、诗中一条淇水贯穿全诗,淇水水流的变化揭示了人物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9、简要分析《氓》诗中男女主人公的性格:
男主人公:
女主人公:
10、写出下列诗句中加点字词的古今意义。

①至于顿丘:古义 _______;今义 _______
②秋以为期:古义 _______ ;今义 _______
③泣涕涟涟:古义 _______ ;今义 _______
④渐车帷裳:古义 _______;今义 _______
⑤总角之宴:古义 _______;今义 _______
1、D.
2、C (应在主谓之间停顿: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3、(1)C,(2)C,(3)D(比喻手法),(4)B,(5)(B一章重写场景,二章重写心理;E 注重细节描写)
4、B,
5、D,
6、A,
7、C,
8、D
9、男主人公:男主人公:始乱终弃,用情不专;女主人公:女主人公:勤劳、温柔、坚强
10、①古义:到;今义:连词,提及另一事物②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③古义:眼泪;今义:鼻涕④古义:浸湿;今义:逐步⑤古义:欢乐;今义:酒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